㈠ 美國短篇小說精粹50篇有哪五十篇
㈡ 施尼茨勒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施尼茨勒,1862年5月15日生於維也納一猶太家庭。1879年他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93年開辦私人診所。後來他專門從事文學創作,成為「青年維也納詩社」的核心人物。1901年他發表中篇小說《古斯特少尉》,被認為有辱奧地利軍隊的榮譽,當局撤銷他的後備軍醫官的資格。1931年10月21日他於維也納逝世。
施尼茨勒把心理分析方法運用於文學創作,被稱為弗洛伊德在文學上的「雙影人」。施尼茨勒自認為一生都在探索人的靈魂這個「遙遠的國度」,作品較少反映重大社會問題,自稱:「我表現愛情和死亡。」他認為描寫水兵暴動並不比寫愛與死等現象更具普遍性、更有時代氣息。他的作品多以描寫沒落貴族、資產階級小市民等不同層次的人對愛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看法為主題,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也納的社會風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資產階級荒淫的生活和腐朽沒落的文化。
施尼茨勒前期創作的主要成就在戲劇,重要劇作有《阿納托爾》(1893)、《兒戲戀愛》(1895)、《綠鸚鵡》(1899)、《輪舞》(1900)、《孤獨的路》(1903)、《遙遠的國度》(1911)、《貝恩哈迪教授》(1912)等。他也是當時維也納戲劇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奧地利戲劇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齊名。
《阿納托爾》是由7出獨幕短劇構成的組劇,描寫詩人阿納托爾對待愛情的輕浮態度。《輪舞》是10場喜劇,描寫妓女、士兵、藝術家、貴族等不同階層的10個人物對待性生活的態度。施尼茨勒不給人物取名,其主要是披露典型的資產階級生活的腐敗和淫亂。劇本出版20年後才全部搬上舞台,演出時引起軒然大波,後被認為色情戲劇而禁演。悲喜劇《遙遠的國度》對工廠主霍夫萊特夫婦在愛情生活中的虛偽與變態心理作了戲劇性刻畫。
施尼茨勒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通向野外的道路》(1908)、《特雷塞》(1928)和其他中短篇小說。晚期作品有《夢的故事》(1926)、《清晨的賭博》(1927)、《逃向黑暗》(193)等。《古斯特少尉》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寫古斯特少尉遭受侮辱後決定自殺,當聽到侮辱他的人中風暴亡,卻又如釋重負。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極端地諷刺了軍官的丑態和虛榮心。在藝術上,施尼茨勒採用了「內心獨自」的表現手法。他是德語文學史上第一個採用這種寫作技巧的作家。1924年發表的小說《埃爾塞小姐》中,「內心獨白」再次成為主要表現手法。1902年發表的《瞎子基羅尼莫和他的哥哥》描寫了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與痛苦。
施尼茨勒的作品運用心理分析學,把現實與幻覺、真實與假象融為一體,通過這種手法表現了人物的苦悶、彷徨、悲觀、無聊等情感,這是現代小說中重要的藝術手法。
㈢ 施尼茨勒的生平經歷有哪些
施尼茨勒,1862年5月15日生於維也納一猶太家庭。1879年他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93年開辦私人診所。後來他專門從事文學創作,成為「青年維也納詩社」的核心人物。1901年他發表中篇小說《古斯特少尉》,被認為有辱奧地利軍隊的榮譽,當局撤銷他的後備軍醫官的資格。1931年10月21日他於維也納逝世。
施尼茨勒把心理分析方法運用於文學創作,被稱為弗洛伊德在文學上的「雙影人」。施尼茨勒自認為一生都在探索人的靈魂這個「遙遠的國度」,作品較少反映重大社會問題,自稱:「我表現愛情和死亡。」他認為描寫水兵暴動並不比寫愛與死等現象更具普遍性、更有時代氣息。他的作品多以描寫沒落貴族、資產階級小市民等不同層次的人對愛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看法為主題,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也納的社會風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資產階級荒淫的生活和腐朽沒落的文化。
施尼茨勒前期創作的主要成就在戲劇,重要劇作有《阿納托爾》(1893)、《兒戲戀愛》(1895)、《綠鸚鵡》(1899)、《輪舞》(1900)、《孤獨的路》(1903)、《遙遠的國度》(1911)、《貝恩哈迪教授》(1912)等。他也是當時維也納戲劇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奧地利戲劇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齊名。
㈣ 夢幻故事怎麼樣
許多年前看電影《大開眼界》的時候,是沖著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德曼去的,導演是誰沒大注意。那時VCD剛出來,還沒有DVD哩,更別說天下大同的BT、電騾和迅雷了,我看的是錄影帶。當時,我很為這對名演員夫婦的心理承受能力所嘆服——劇情太容易引起每個人思索現實中的婚姻關系了,後來兩人的婚變與這部電影或許有一定關系吧——有些埋在人心底隱秘處的情慾拿出來晾與最親密的人看,過於觸目驚心,會要命的。 後來才知道庫布里克的大名,和這是老庫最後一部電影的事實。想想把自己最後的生命和藝術才華奉獻給這么一部深痛地折磨人性的電影,也是值得的,對老庫只能是再增幾分敬意。 再後來,《大開眼界》的原著來了,《夢幻故事》,書的封腰上吆喝著:施尼茨勒情慾經典,庫布里克的床頭書。翻看著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頭腦里會浮現出電影的種種畫面,要說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男主人公費多林闖進秘密的上流社會淫亂聚會時,看到的各種活色生香的場景。但這些,在書里卻不是最為打動人心的地方。 作為電影導演,老庫當然要突出那些驚世駭俗的色情視覺設計;而施尼茨勒的文字卻會讓你關注一些其他的東西。小說里,人物無時不刻不在受著由情慾和嫉妒帶來的心理動盪和強烈的失衡感的煎熬,文字不動聲色地描畫出一副肌理綿密,色調沉鬱,卻異常驚心動魄的心理圖景。費多林去停屍間看代他受死的救命恩人那一段描寫簡直是讓人嘆為觀止:昨夜的香艷尤物,如今已經是一具冰冷屍身,微啟的唇依然向費傳送著某種啟示;眼睛似睜微閉,仍在遙望這個充滿慾望的現實世界。甚而,在費的眼裡/心裡,她馬上就要輕舒雙臂把他攬入懷中,而電光火石間,費竟也俯下身去......冷酷客觀的描寫和浪漫神秘的氣息被情態的持續高溫焗融在一起。 施尼茨勒,一個19世紀末維也納的心理醫生,拿起了文學的筆,寫了不少小說和劇本,多以愛欲沉淪和心理疾患為題材,描摹了站在近現代邊緣的沒落腐朽的奧匈帝國各階層眾生相。他把大量的內心獨白帶進小說,開意識流之先河。在《古斯特少尉》中,通篇都是一個下層軍官緊張而又異常「生機勃發」的心理描寫,他在內心裡反復誇大自己所受的侮辱,難以自持以致要選擇自殺。再後來的《艾爾絲小姐》,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美麗虛榮而又柔弱的艾爾絲被逼致瘋,全過程是通過她五彩斑斕、瞬息萬變的的內心斗爭和內心妥協交代出來的。他晚年的《遁入黑暗》也用類似的寫作手法,揭示了一副人類道德虛無、內心混沌,無力自我拯救的黑暗無望的畫面。這些故事就像一個個黑洞,讓你看一眼就驚出一身冷汗,難以忘記,那都是被健康的社會和人倫所刻意掩隱的人性深處的東西。相比較而言,他的某些關涉情慾與性亂的作品,以轟動一時、後來被禁的戲劇《輪舞》來說,對人性持久拷問的力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減弱,內中隱含的道德諷喻幾近喪失,主要是訴諸強烈感官和外在戲劇性的意圖會被人識破和慢慢地不以為然。 他是一個慣於揭露的大師,一方面揭露現實世界的腐爛淫靡,另一方面揭露內心世界的動盪潦倒,因此,他被稱為「奧地利現代文學之父」。 再回到《夢幻故事》,在結尾處,男主人公幾經內心的煉獄之火,決定摘下私慾和嫉妒的面具,正視自己,真心坦誠諒解地面對自己的愛人。這是施氏不多的讓人隱隱看到希望的一處象徵性描寫,我喜歡。
㈤ 茨威格的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傳記作家。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綠蒂·阿爾特曼(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
1、《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也是其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中篇小說。
小說表面上講述了一條從紐約開往南美的輪船上一位業余國際象棋手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故事,實際上講訴了納粹法西斯對人心靈的折磨及摧殘。作為人文主義者的茨威格借這篇小說表達了他對納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這種文學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寫下了一封凄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
3、《心靈的焦灼》
該作講述輕騎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貴族地主封·開克斯法爾伐的女兒艾迪特。這位姑娘生性活潑,正值繁花似錦的年齡,卻不幸下肢癱瘓,霍夫米勒對她深表同情,卻因此釀成悲劇。
作品於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國外,他的著作被列為禁書,遭到焚毀。直到戰後,雙城電影公司將它改編為電影,才成為暢銷書。而1981年,茨威格誕辰100周年之際,奧地利廣播電視台拍攝電視片《心靈的焦灼》。
㈥ 施尼茨勒的作品《阿納托爾》描寫了什麼內容
《阿納托爾》是由7出獨幕短劇構成的組劇,描寫詩人阿納托爾對待愛情的輕浮態度。《輪舞》是10場喜劇,描寫妓女、士兵、藝術家、貴族等不同階層的10個人物對待性生活的態度。施尼茨勒不給人物取名,其主要是披露典型的資產階級生活的腐敗和淫亂。劇本出版20年後才全部搬上舞台,演出時引起軒然大波,後被認為色情戲劇而禁演。
㈦ 介紹一下「茨威格」
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從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但他的作品中以傳記和小說最為著稱。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家裡。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文藝熏陶,十六歲便在維也納《社會》雜志上發表詩作。一八九九年中學畢業,入維也納大學攻讀德國和法國文學,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學習過一個學期。他有意識地深
入社會底層,了解一些遭人唾棄的卑賤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一九零三年獲博士學位。
茨威格早期的詩集《銀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說集《埃利卡·艾瓦爾德之戀》(1904)等,受當時盛行的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影響,缺乏內容和新意。
從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創作上漸趨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濱之屋》(1912)和《化身戲子》(1913)等劇本外,他還發表了小說集《最初的經歷》(1911),由有聲望的萊比錫島嶼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茨威格在《柏林日報》(9月19日)上發表《致外國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於同他們的友誼,以及來日和他們攜手重建歐洲文化的願望。第一次大戰期間,歐洲許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影響,唯有少數人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反戰立場,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經歷了戰後的災難:飢饉、寒冷和通貨膨脹;對他觸動最深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此後的二十餘年是他的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一方面是傳記著作。他的《三大師》(1920)論述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著,他撰寫了《羅曼·羅蘭》(1921)。其他的傳記著作有:《同魔鬼作斗爭》(1923,記述三個患精神病的作家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自畫像的名手》(1928,記述卡薩諾瓦、司湯達和托爾斯泰),《精神療法》(1931,記述發明催眠術的奧地利醫生墨斯墨爾、所謂「基督教科學」創始人瑪麗·貝克和著名精神
病學者弗洛伊德),《瑪麗亞·安托萬內特》(1932)和《瑪麗亞·斯圖亞特》(1933)等。這些著作表達了他對於以自由精神和人道主義為中心的西歐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說。《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長篇小說,作於一九三八年。這一時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懼》(1920;1925年改寫)、《馬來狂人》(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月光胡同》(1922)、《看不見的珍藏》(1927)等等。他作品的基調是現實主義的,他最擅長的手法是細膩的心理描寫。他尤其著重選取資產階級社會中婦女的不幸遭遇的題材
,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虛和道德敗壞,譴責對女性的不尊重和對人的善良品質的殘害,贊美同情、了解、仁愛和寬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寫道德敗壞給人帶來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個人心靈中種種抽象的美德,甚至讓已經墮落的人身上閃耀出道義的火花,他的目的是要改進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觀念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一九三四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並,茨威格不得已遷居英國。一九三八年,奧地利並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一九四零年經紐約去巴西。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殺。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錄》,這是他一生的歷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歷史;這是對昨日的世界,亦即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淪的資產階級世界的回憶。他死後發表的《象棋的故事》(1941),是他的最後一篇小說,沉痛地訴說了一個心靈和才智遭到納粹摧殘的人的經歷。
茨威格一生寫過、同情過許多人的不幸遭遇,他的不幸遭遇自然也得到一切反法西斯的人們的同情。
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
《恐懼》
《月光小巷》
《看不見的珍藏》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