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稱張充和為民國時期最後的才女
張充和,1914年出生於上海,祖籍合肥,為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張充和在1949年隨丈夫赴美後,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譽為民國閨秀、「民國最後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
張家四姐妹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後右)、充和(後左)。
河網綜合消息民國閨秀、「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合肥四姐妹之四妹張充和北京時間6月18日凌晨在美國駕鶴仙逝,享年102歲。
張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出生於上海,乃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祖父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合肥張家乃舊式顯族,名聲煊赫,鼎盛期堪與根基同在合肥的李鴻章家族並論。
1949年,張充和隨丈夫、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赴美,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
自張愛玲、冰心相繼凋零,宋美齡隨之辭世以後,人們最常冠於她頭上的稱謂是——「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她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
張充和詩詞書畫和崑曲樣樣精通
國學修養深厚,詩詞書畫和崑曲樣樣精通
張家是個大家族,有姐妹4人,兄弟6人。父親張武齡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聽從蔡元培的建議先在上海辦學,後遷往蘇州創建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倡導新式教育。張家四姐妹,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四妹張充和,個個樣貌秀麗,才華橫溢,在彼時文苑稱艷一時。葉聖陶曾說:「九如巷的張家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張充和出生11個月就過繼給二房奶奶當孫女,養祖母對其言傳身教,無限愛寵。張充和自小受到極好的國學蒙養,吳昌碩高足、考古學家朱謨欽是她的塾師。後來張充和以優異的國文成績考取北京大學,也是由於幼年的啟蒙為國文和史地打下了厚實根基。
養祖母辭世後,16歲的張充和回到父親身邊,和姐姐們一同生活。四姐妹都喜吟詩作賦,辦起了文學社團「水社」。
1933年,張充和到北京參加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婚禮,隨後留京參加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她的數學成績是零分,國文卻考了滿分,因文采優異被北大破格錄取。當年的北大有胡適和錢穆教思想史,馮友蘭教哲學,聞一多教古代文學,劉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詩。張充和喜愛崑曲,還常常偷偷跑到清華大學聽崑曲課。
由於父親張武齡是位崑曲迷,常請曲家到家中教女兒們拍曲,四姐妹也成立了幔亭曲社。在姐妹四人里,大姐張元和與四妹張充和在崑曲上用心最深。張元和嫁給了崑曲名角顧傳玠。張充和也經常登台唱曲,自娛自樂。隨丈夫傅漢思赴美之後,張充和一生在美國為推廣崑曲不遺餘力。
張充和與丈夫傅漢思
詩人卞之琳痴情追求,最終嫁給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張家四姐妹先天優越,又有婚姻之事作為美談。大姐張元和大齡下嫁給崑曲名角顧傳玠,轟動一時。二姐張允和善詩詞格律,與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逸事家喻戶曉,後經胡適撮合終成眷屬。
才貌雙全的張充和追求者甚多。用情最專最深的當數詩人卞之琳。相傳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張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張充和正住在姐夫家裡,兩人得以相識。卞之琳也和沈從文追求張兆和一樣,給張充和寫了許多書信,並手抄自己的詩作《裝飾集》題獻相贈。卞之琳苦戀張充和,幾乎成了當時文學圈內公開的秘密。可惜多情卻被無情惱,張充和還因為朋友諸般撮合而負氣出走。他持之以恆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出嫁後去了美國,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長達十年之久,直到45歲才黯然結婚,而對她的愛戀,持續了大半生。
在張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很不開朗,甚至是很孤僻的,性格又收斂,又敏感,屬於「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類型。所以她總是不敢「惹」,她從來不敢單獨和他出去,連看戲都沒有。卞之琳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她喜歡性格開朗單純的人,後來選擇的傅漢思就是這種類型。
1947年,張充和在沈從文家裡認識了漢學家、北大西語系外籍教授傅漢思。傅漢思出身德國學術世家,精通德、法、英、意多國文字,在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到中國學習中文,研究文學歷史。這段異國戀有些神秘,據說傅漢思原來叫「傅漢斯」,是陳世驤起的名字。張充和覺得不好,給他改成了「漢朝的漢,思想的思」。充和與傅漢思相識不久便結為秦晉之好,1949年,張充和隨夫赴美定居,傅漢思任教於耶魯大學,講授中國詩詞,張充和也在哈佛、耶魯等學府執教,教授崑曲和書法。
一位受到傳統文化濡染的閨秀,最終卻選擇了漂流異鄉,讓人頗感費解。抗日戰爭時期,張充和隨沈從文夫婦避居重慶,章士釗曾贈她一首詩,將她比作東漢末年才女蔡文姬:「文姬流落於誰事?十八胡笳只自憐。」多年以後張充和回憶這首詩,有些自嘲地說:「他說對了,我是嫁了個胡人。」
張充和多才多藝,但她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自嘲「這輩子就是玩」
張充和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出於敬重,大家都喚張充和為「張先生」。自張愛玲、冰心相繼凋零,宋美齡隨之辭世以後,人們最常冠於她頭上的稱謂是——「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她一生醉心藝術,但始終保持著老派文人游於藝的態度,書法、詩詞都是寫了就寫了,沒想過要結集出版,更沒想過要去搶占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
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中國書協原主席歐陽中石認為:「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家,而是一位學者。無論書、畫、詩以及崑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范,格調極高。像崑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
然而,熟悉張充和先生的人,都知道她的心態好極,一切看淡。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這輩子就是玩。」不論是詩詞書畫還是崑曲,她說只要高興就行,瀟瀟灑灑過一生,完了就完了,並不要什麼傳世。
她很早就開始寫作,隨寫隨丟,一生中從未主動出版過任何著作。倒是那位暗戀她的詩人卞之琳一片痴心,私下將她發在報刊上的作品收集起來,拿去香港付印。在耶魯大學任教時,一名洋學生自費給她印了本詩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魚》,裝幀也很美,收入的詩只不過寥寥十幾首。她百歲時,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張充和作品系列,分別是《天涯晚笛》、《曲人鴻爪》和《古色今香》,收錄的其實都是些張充和無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
張充和本是無意於以著作傳世的,做什麼都是隨興而至,她曾經說過:「我寫字、畫畫、唱崑曲、作詩、養花種草,都是玩玩,從來不想拿出來給人家展覽,給人家看。」旅美作家、耶魯大學教授蘇煒回憶他和洋學生向張充和學書法時,張充和經常用清水在紙上寫字教他們。
英國詩人濟慈的墓誌銘上寫著一句話:這里躺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寫在水上。張充和,也是這樣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啊。寫的過程就是消失的過程,像飛鳥掠過,天空卻並沒有任何痕跡。張充和自撰的詩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2003年,張充和的三姐張兆和去世,接著二姐張允和去世,丈夫傅漢思隨後去世,最後大姐張元和去世,張充和身邊一下走了四個人。如今,隨著張充和的逝世,「張氏四姐妹」也成為絕響。
各界評說:
她的經世閱歷就是一部生動的民國文學史和生活史
旅美作家、耶魯大學教授蘇煒記錄下張充和在晚年的口述故事,成為《天涯晚笛》一書,在得知張充和過世的消息後,他表示「吃驚而沉痛」,他說:「她的經世閱歷就是一部生動的民國文學史和生活史,她的學識才華就是一代民國知識分子的寫照和縮影。張充和先生的離世,讓人在悲痛之外還有種深長的文化惆悵感。稍感安慰的是,得知她是在平靜的安睡中離開的」。
蘇煒向記者回憶:「張充和先生的丈夫任教於耶魯的東亞系,張充和就一直以兼職狀態教授中國書法和崑曲,兩人在系裡一直享有很高的評價,退休後張充和先生與丈夫依然為系裡做一些工作,耶魯的東亞博物館也一直是他們夫妻的心血所在。張充和先生教授的書法在耶魯受到許多外國學生的喜歡,崑曲能理解的就較少。」
蘇煒說:「張充和老人是在睡眠中離世的,可以說是壽終正寢,走得很安詳,沒什麼痛苦。」他透露,近兩年來,張充和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意識也不太清醒了,不太認得人了。「我和好友孫康宜老師通了個電話,很幸運能在老人意識比較清醒那幾年,把她的書出版,記錄下老人的一些往事。」
張充和的生前好友、耶魯大學教授孫康宜向記者回憶說,兩人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81年1月初,那時小說家沈從文及夫人張兆和正好自北京來訪,張充和與傅漢思始終相陪。一日,孫康宜和普大的蒲安迪教授在飯桌上向張充和提出演唱《金瓶梅》曲子,發現她並沒有反對。幾個月之後,張充和就在紐約明軒演唱了《金瓶梅》曲子,包括《雙令江兒水》、《朝元令》等。2008年10月間,張充和被查出患有癌症。醫生發下通知當天,孫康宜正好去拜訪了張充和。「她對死生之事看得很淡薄,同時也很勇敢。她一方面告訴我那個壞消息,一方面安慰我:『一個人要離開這個世界,總要有個什麼病。不是這個病,就是那個病。』
Ⅱ 張充和的人物評價
張充和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 出於敬重,大家都喚張充和為「張先生」。她是已故耶魯東亞系名教授傅漢斯(HansH.Frankel)的夫人,當今世界碩果僅存的書法、崑曲、詩詞大家。自張愛玲、冰心相繼凋零、宋美齡隨之辭世以後,人們最常冠於她頭上的稱謂是——「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因為大作家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是她的親姐姐,她的名字常常會跟沈從文聯系在一起——今天湘西鳳凰沈從文墓地的墓誌題銘,就是出自她的手筆。
她是民國時代重慶、昆明著名的「張家四姐妹」之一,集聰慧、秀美、才識於一身,是陳寅恪、金岳霖、胡適之、張大千、沈尹默、章士釗、卞之琳等等一代宗師的同時代好友兼詩友。
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
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
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
中國書協主席歐陽中石認為:「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家,而是一位學者。無論字、畫、詩以及崑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范,格調極高。像崑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極雅,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
Ⅲ 語文題目張充和: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張充和,1914年出生於上海,祖籍合肥,為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張充和在1949年隨丈夫赴美後,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譽為民國閨秀、「民國最後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
張家四姐妹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後右)、充和(後左)。
河網綜合消息民國閨秀、「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合肥四姐妹之四妹張充和北京時間6月18日凌晨在美國駕鶴仙逝,享年102歲。
張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出生於上海,乃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祖父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合肥張家乃舊式顯族,名聲煊赫,鼎盛期堪與根基同在合肥的李鴻章家族並論。
1949年,張充和隨丈夫、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赴美,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
自張愛玲、冰心相繼凋零,宋美齡隨之辭世以後,人們最常冠於她頭上的稱謂是——「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她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
張充和詩詞書畫和崑曲樣樣精通
國學修養深厚,詩詞書畫和崑曲樣樣精通
張家是個大家族,有姐妹4人,兄弟6人。父親張武齡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聽從蔡元培的建議先在上海辦學,後遷往蘇州創建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倡導新式教育。張家四姐妹,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四妹張充和,個個樣貌秀麗,才華橫溢,在彼時文苑稱艷一時。葉聖陶曾說:「九如巷的張家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張充和出生11個月就過繼給二房奶奶當孫女,養祖母對其言傳身教,無限愛寵。張充和自小受到極好的國學蒙養,吳昌碩高足、考古學家朱謨欽是她的塾師。後來張充和以優異的國文成績考取北京大學,也是由於幼年的啟蒙為國文和史地打下了厚實根基。
養祖母辭世後,16歲的張充和回到父親身邊,和姐姐們一同生活。四姐妹都喜吟詩作賦,辦起了文學社團「水社」。
1933年,張充和到北京參加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婚禮,隨後留京參加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她的數學成績是零分,國文卻考了滿分,因文采優異被北大破格錄取。當年的北大有胡適和錢穆教思想史,馮友蘭教哲學,聞一多教古代文學,劉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詩。張充和喜愛崑曲,還常常偷偷跑到清華大學聽崑曲課。
由於父親張武齡是位崑曲迷,常請曲家到家中教女兒們拍曲,四姐妹也成立了幔亭曲社。在姐妹四人里,大姐張元和與四妹張充和在崑曲上用心最深。張元和嫁給了崑曲名角顧傳玠。張充和也經常登台唱曲,自娛自樂。隨丈夫傅漢思赴美之後,張充和一生在美國為推廣崑曲不遺餘力。
張充和與丈夫傅漢思
詩人卞之琳痴情追求,最終嫁給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張家四姐妹先天優越,又有婚姻之事作為美談。大姐張元和大齡下嫁給崑曲名角顧傳玠,轟動一時。二姐張允和善詩詞格律,與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逸事家喻戶曉,後經胡適撮合終成眷屬。
才貌雙全的張充和追求者甚多。用情最專最深的當數詩人卞之琳。相傳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張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張充和正住在姐夫家裡,兩人得以相識。卞之琳也和沈從文追求張兆和一樣,給張充和寫了許多書信,並手抄自己的詩作《裝飾集》題獻相贈。卞之琳苦戀張充和,幾乎成了當時文學圈內公開的秘密。可惜多情卻被無情惱,張充和還因為朋友諸般撮合而負氣出走。他持之以恆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出嫁後去了美國,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長達十年之久,直到45歲才黯然結婚,而對她的愛戀,持續了大半生。
Ⅳ 張充和的人物事跡
1944年6月4日,張充和到歌樂山拜訪沈尹默,偶得他七絕:「曲弦撥盡情難盡,意足無聲勝有聲。今古悲歡終了了,為誰合眼想平生。」之後,她到上清寺看望戰時水利工程實驗處負責人鄭肇徑(1894—1989,字權伯)先生。他們亦師亦友,都愛好書畫。鄭先生是我國第一個留德學水利的,是著名的水利專家。張充和去時,鄭先生不在辦公室,她便捉摸沈尹默的那首詩,忽來靈感,便借桌上的紙墨欲以此詩意畫一位仕女。她先畫仕女的眼線,再加眉、鼻、口。此時鄭權伯進來,張充和從沒畫過人物,害羞,欲把畫作扔進紙簍。鄭權伯忙止住,展讀詩、畫後,既贊譽沈尹默的詩,又欣賞張充和未完成的《仕女圖》。鄭權伯攤開畫稿,讓充和補畫仕女的身體和琵琶,又「強迫」張充和抄上沈尹默的詩及上下款才作罷。過了些時日,張充和再去玩時,鄭權伯已將畫裱好,把她過去寫的牡丹亭中《拾畫》一段文字也裱上,並請沈尹默、汪東、喬大壯、潘伯鷹題詞。次年,又在畫的綾邊上加上章士釗等人的題詞。鄭權伯將此畫翻拍成照片回贈張充和作紀念。
抗戰勝利後,鄭權伯回南京,將此畫掛在書房中。因張充和於1949年去美,直到1981年他們才開始通信。鄭權伯痛心地告訴張充和,他的《仕女圖》等一大批字畫在「十年動亂」中遭劫,同時希望張充和能將當年他翻拍的《仕女圖》照片,復制一份並在復制的照片上題詞留念。
張充和戀舊,特作小令三首與復制的《仕女圖》一並回贈鄭權伯。
1983年張充和到南京,特地拜訪鄭權伯,鄭取出《仕女圖》照片把玩,慨嘆人是物非。1990年左右,《仕女圖》突然出現在蘇州的一次藝術品拍賣會上,恰被充和的侄孫張致元見到,在徵得姑奶奶張充和的同意後,不惜重金將此畫競拍到手。 重慶歲月,才貌雙全的張充和尚待字閨中,追求者甚多。用情最專最深的當數詩人卞之琳。張充和待人之誠,讓卞之琳誤讀。可張充和無意於他。她感到卞氏人是好人,但「不夠深沉」,故對其總是冷淡、疏遠。
1936年,張充和因病輟學回蘇州休養,卞之琳回故鄉海門奔喪後去蘇州探視張充和,在張家還住了幾天。
1937年,他還把自己的詩作編成《裝飾集》,手抄一冊,題獻給張充和……充和也用銀粉為詩人抄錄《斷章》等七首詩作。卞之琳痴情,直到1955年才成家。80代詩人赴美探親,還專程到充和府上拜訪,將他偶然得到的40 年前沈尹默為張充和圈改的詩作手稿送上,還寫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記趣》。
卞之琳雖未能得到充和的愛情,但他們的友誼長存。張家姐弟對詩人都很尊重。詩人曾多次到張家老宅做客,受到熱情款待。2000年,卞之琳過世,張家自辦的小雜志《水》上,還專發悼念文字,稱他是張家所有人的朋友。
Ⅳ 為什麼這么多人懷念張充和,有哪些故事背景
教育家張武齡有四個女兒,人稱“張家四姐妹”。這“張家四姐妹”分別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其中張充和排名最小,是其中的小妹。四姐妹都才貌雙全,大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女兒,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可見,這四姐妹個個都是才貌雙全的。四姐妹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張兆和了,因為她的丈夫是家喻戶曉的大作家沈從文。但這四姐妹中最獨特的也就那四妹——張充和了。張充和是那個時代中獨特的一枝花,她不依靠任何人包括她的親人,她也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這才是真正的大家閨秀!
Ⅵ 民國最後才女張允和丈夫
傅漢思
張充和,1914年出生於上海,祖籍合肥,為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張充和在1949年隨丈夫赴美後,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譽為民國閨秀、「民國最後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
張家四姐妹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後右)、充和(後左)。
河網綜合消息民國閨秀、「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合肥四姐妹之四妹張充和北京時間6月18日凌晨在美國駕鶴仙逝,享年102歲。
張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出生於上海,乃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祖父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合肥張家乃舊式顯族,名聲煊赫,鼎盛期堪與根基同在合肥的李鴻章家族並論。
1949年,張充和隨丈夫、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赴美,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
自張愛玲、冰心相繼凋零,宋美齡隨之辭世以後,人們最常冠於她頭上的稱謂是——「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她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
張充和詩詞書畫和崑曲樣樣精通
國學修養深厚,詩詞書畫和崑曲樣樣精通
張家是個大家族,有姐妹4人,兄弟6人。父親張武齡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聽從蔡元培的建議先在上海辦學,後遷往蘇州創建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倡導新式教育。張家四姐妹,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四妹張充和,個個樣貌秀麗,才華橫溢,在彼時文苑稱艷一時。葉聖陶曾說:「九如巷的張家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張充和出生11個月就過繼給二房奶奶當孫女,養祖母對其言傳身教,無限愛寵。張充和自小受到極好的國學蒙養,吳昌碩高足、考古學家朱謨欽是她的塾師。後來張充和以優異的國文成績考取北京大學,也是由於幼年的啟蒙為國文和史地打下了厚實根基。
養祖母辭世後,16歲的張充和回到父親身邊,和姐姐們一同生活。四姐妹都喜吟詩作賦,辦起了文學社團「水社」。
1933年,張充和到北京參加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婚禮,隨後留京參加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她的數學成績是零分,國文卻考了滿分,因文采優異被北大破格錄取。當年的北大有胡適和錢穆教思想史,馮友蘭教哲學,聞一多教古代文學,劉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詩。張充和喜愛崑曲,還常常偷偷跑到清華大學聽崑曲課。
由於父親張武齡是位崑曲迷,常請曲家到家中教女兒們拍曲,四姐妹也成立了幔亭曲社。在姐妹四人里,大姐張元和與四妹張充和在崑曲上用心最深。張元和嫁給了崑曲名角顧傳玠。張充和也經常登台唱曲,自娛自樂。隨丈夫傅漢思赴美之後,張充和一生在美國為推廣崑曲不遺餘力。
張充和與丈夫傅漢思
詩人卞之琳痴情追求,最終嫁給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張家四姐妹先天優越,又有婚姻之事作為美談。大姐張元和大齡下嫁給崑曲名角顧傳玠,轟動一時。二姐張允和善詩詞格律,與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逸事家喻戶曉,後經胡適撮合終成眷屬。
才貌雙全的張充和追求者甚多。用情最專最深的當數詩人卞之琳。相傳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張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張充和正住在姐夫家裡,兩人得以相識。卞之琳也和沈從文追求張兆和一樣,給張充和寫了許多書信,並手抄自己的詩作《裝飾集》題獻相贈。卞之琳苦戀張充和,幾乎成了當時文學圈內公開的秘密。可惜多情卻被無情惱,張充和還因為朋友諸般撮合而負氣出走。他持之以恆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出嫁後去了美國,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長達十年之久,直到45歲才黯然結婚,而對她的愛戀,持續了大半生。
在張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很不開朗,甚至是很孤僻的,性格又收斂,又敏感,屬於「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類型。所以她總是不敢「惹」,她從來不敢單獨和他出去,連看戲都沒有。卞之琳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她喜歡性格開朗單純的人,後來選擇的傅漢思就是這種類型。
1947年,張充和在沈從文家裡認識了漢學家、北大西語系外籍教授傅漢思。傅漢思出身德國學術世家,精通德、法、英、意多國文字,在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到中國學習中文,研究文學歷史。這段異國戀有些神秘,據說傅漢思原來叫「傅漢斯」,是陳世驤起的名字。張充和覺得不好,給他改成了「漢朝的漢,思想的思」。充和與傅漢思相識不久便結為秦晉之好,1949年,張充和隨夫赴美定居,傅漢思任教於耶魯大學,講授中國詩詞,張充和也在哈佛、耶魯等學府執教,教授崑曲和書法。
一位受到傳統文化濡染的閨秀,最終卻選擇了漂流異鄉,讓人頗感費解。抗日戰爭時期,張充和隨沈從文夫婦避居重慶,章士釗曾贈她一首詩,將她比作東漢末年才女蔡文姬:「文姬流落於誰事?十八胡笳只自憐。」多年以後張充和回憶這首詩,有些自嘲地說:「他說對了,我是嫁了個胡人。」
張充和多才多藝,但她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自嘲「這輩子就是玩」
張充和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出於敬重,大家都喚張充和為「張先生」。自張愛玲、冰心相繼凋零,宋美齡隨之辭世以後,人們最常冠於她頭上的稱謂是——「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她一生醉心藝術,但始終保持著老派文人游於藝的態度,書法、詩詞都是寫了就寫了,沒想過要結集出版,更沒想過要去搶占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
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中國書協原主席歐陽中石認為:「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家,而是一位學者。無論書、畫、詩以及崑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范,格調極高。像崑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
然而,熟悉張充和先生的人,都知道她的心態好極,一切看淡。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這輩子就是玩。」不論是詩詞書畫還是崑曲,她說只要高興就行,瀟瀟灑灑過一生,完了就完了,並不要什麼傳世。
她很早就開始寫作,隨寫隨丟,一生中從未主動出版過任何著作。倒是那位暗戀她的詩人卞之琳一片痴心,私下將她發在報刊上的作品收集起來,拿去香港付印。在耶魯大學任教時,一名洋學生自費給她印了本詩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魚》,裝幀也很美,收入的詩只不過寥寥十幾首。她百歲時,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張充和作品系列,分別是《天涯晚笛》、《曲人鴻爪》和《古色今香》,收錄的其實都是些張充和無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
張充和本是無意於以著作傳世的,做什麼都是隨興而至,她曾經說過:「我寫字、畫畫、唱崑曲、作詩、養花種草,都是玩玩,從來不想拿出來給人家展覽,給人家看。」旅美作家、耶魯大學教授蘇煒回憶他和洋學生向張充和學書法時,張充和經常用清水在紙上寫字教他們。
英國詩人濟慈的墓誌銘上寫著一句話:這里躺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寫在水上。張充和,也是這樣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啊。寫的過程就是消失的過程,像飛鳥掠過,天空卻並沒有任何痕跡。張充和自撰的詩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2003年,張充和的三姐張兆和去世,接著二姐張允和去世,丈夫傅漢思隨後去世,最後大姐張元和去世,張充和身邊一下走了四個人。如今,隨著張充和的逝世,「張氏四姐妹」也成為絕響。
各界評說:
她的經世閱歷就是一部生動的民國文學史和生活史
旅美作家、耶魯大學教授蘇煒記錄下張充和在晚年的口述故事,成為《天涯晚笛》一書,在得知張充和過世的消息後,他表示「吃驚而沉痛」,他說:「她的經世閱歷就是一部生動的民國文學史和生活史,她的學識才華就是一代民國知識分子的寫照和縮影。張充和先生的離世,讓人在悲痛之外還有種深長的文化惆悵感。稍感安慰的是,得知她是在平靜的安睡中離開的」。
蘇煒向記者回憶:「張充和先生的丈夫任教於耶魯的東亞系,張充和就一直以兼職狀態教授中國書法和崑曲,兩人在系裡一直享有很高的評價,退休後張充和先生與丈夫依然為系裡做一些工作,耶魯的東亞博物館也一直是他們夫妻的心血所在。張充和先生教授的書法在耶魯受到許多外國學生的喜歡,崑曲能理解的就較少。」
蘇煒說:「張充和老人是在睡眠中離世的,可以說是壽終正寢,走得很安詳,沒什麼痛苦。」他透露,近兩年來,張充和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意識也不太清醒了,不太認得人了。「我和好友孫康宜老師通了個電話,很幸運能在老人意識比較清醒那幾年,把她的書出版,記錄下老人的一些往事。」
張充和的生前好友、耶魯大學教授孫康宜向記者回憶說,兩人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81年1月初,那時小說家沈從文及夫人張兆和正好自北京來訪,張充和與傅漢思始終相陪。一日,孫康宜和普大的蒲安迪教授在飯桌上向張充和提出演唱《金瓶梅》曲子,發現她並沒有反對。幾個月之後,張充和就在紐約明軒演唱了《金瓶梅》曲子,包括《雙令江兒水》、《朝元令》等。2008年10月間,張充和被查出患有癌症。醫生發下通知當天,孫康宜正好去拜訪了張充和。「她對死生之事看得很淡薄,同時也很勇敢。她一方面告訴我那個壞消息,一方面安慰我:『一個人要離開這個世界,總要有個什麼病。不是這個病,就是那個病。
Ⅶ 才貌不輸林徽因的張充和都做過什麼事情
張充和年幼的時候能夠忍受鄉下無聊的時光,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當中;回到大都市的時候也能拒絕潮流的誘惑,安心地沉浸在讀書的海洋;恰逢時局動亂的時候依舊能夠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學崑曲娛樂自己;面對著名大才子的追求依舊不為所動,堅持選擇寧缺毋濫。張充和是一個內心精神世界極為豐富的女孩,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
Ⅷ 有人知道張充和的尋幽作於何時嗎 就是含有特別有名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芒度度此生」的那首七律
選自張充和上世紀40年代一首七律詩作《尋幽》:
尋幽不覺入山深,翠霧籠寒月半明。
細細清泉流夢去,沉沉夜色壓肩行。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戲可逢場燈可盡,空明猶喜一潭星。
具體日期沒考證到,但是先生淡泊於世的寫照。然後在一九八五年充和先生七十歲時,也曾以隸書寫下這一句對聯: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Ⅸ "最後的才女"張充和有沒有後代
"最後的才女"張充和沒有後代。
張充和(1914年——2015年6月18日),女,出生於上海,祖籍合肥,為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張充和在1949年隨夫君赴美後,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
2015年6月18日凌晨,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
張充和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 出於敬重,大家都喚張充和為「張先生」。她是已故耶魯東亞系名教授傅漢斯(HansH.Frankel)的夫人,當今世界碩果僅存的書法、崑曲、詩詞大家。自張愛玲、冰心相繼凋零、宋美齡隨之辭世以後,人們最常冠於她頭上的稱謂是——「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因為大作家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是她的親姐姐,她的名字常常會跟沈從文聯系在一起——今天湘西鳳凰沈從文墓地的墓誌題銘,就是出自她的手筆。
她是民國時代重慶、昆明著名的「張家四姐妹」之一,集聰慧、秀美、才識於一身,是陳寅恪、金岳霖、胡適之、張大千、沈尹默、章士釗、卞之琳等等一代宗師的同時代好友兼詩友。
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
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
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
中國書協主席歐陽中石認為:「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家,而是一位學者。無論字、畫、詩以及崑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范,格調極高。像崑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極雅,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