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卡夫卡短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一、主題思想: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專和異化屬主題。
二、卡夫卡生前一共出版了《觀察》《變形記》《鄉村醫生》以及《飢餓藝術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說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和《城堡》,另有大量的書信、日記、雜感、隨筆等。
三、卡夫卡簡介:
1、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2、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3、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2. 如何讀懂卡夫卡的短篇小說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專,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屬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
《變形記》中寫甲蟲的行動,是符合甲蟲的習性的;寫甲蟲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爾這個人的言行邏輯的;寫親人的變化,也是符合社會生活的。這種荒誕、變形的藝術構思和寫實的敘述方法的結合,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使作品荒誕得令人震驚。
3.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長篇小說
《審判》 《城堡》
中短篇小說
《大路上的小孩》 《欺騙農民的人》 《忽然散步》
《決定》 《到山裡去旅行》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著的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騎手的沉思》 《臨街的窗》
《不幸》 《判決》 《伙夫》
《變形記》 《流放島上一幕》 《新來的律師》
《鄉村醫生》 《馬戲團頂層樓座上》 《往事一頁》
《法律門前》 《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 《視察礦井的先生們》
《欽差》 《家父之憂》 《十一個兒子》
《兄弟謀殺案》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
《苦難的開始》 《小女人》 《飢餓藝術家》
《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漢的對話》 《大噪音》
《煤桶騎士》 《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婚禮的籌備》
《鄉村教師》 《老光棍布魯姆·費德》 《橋》
《獵人格拉庫斯》 《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敲門》
《隔壁》 《一隻雜種》 《日常困惑》
《關於桑霍·潘薩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羅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體》
《夜》 《拒絕》 《召募軍隊》
《舵手》 《鳶》 《考試》
《陀螺》 《小寓言》 《歸鄉》
《啟程》 《律師》 《一隻狗的研究》
《夫婦》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
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奧地利近代史上發生深刻社會變革的時期。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
匈帝國面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危機,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沖擊下東搖西晃,終於在第一次世
界大戰的硝煙盡處徹底解體。資產階級共和製得到確立,但舊的矛盾還未盡數妥善解決,各
種新的社會矛盾又層出不窮,這些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的特點。
在這動盪不安的社會里,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這動盪年代的各種矛盾中,
在新舊觀念的搏擊中,在當時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啟發下,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目光認識著這
個異化的世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批判著這個充滿罪惡和醜陋的世界。這種認識和批判以及
體現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構成了他的創作基調。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
到他對人的歷史、人的本質、人的命運、人的處境、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思考,可以
看到他對人的前途的憂慮和不安,可以看到他對小人物的關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對這世界
的醜陋表示了無比的憤怒。
卡夫卡是位影響遍及全球的作家,然而他的同代人卻並不理解他。我們今天還能從整體
上較全面地了解卡夫卡,還能看到他較豐富的創作,得感謝引導卡夫卡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
馬克斯·布羅德先生,卡夫卡臨終時囑托他燒毀所有的手稿,但他沒有遵囑行事,而是將其
整理出版,為世界文學寶庫保存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此功此績是不可磨滅的。
此譯本據保爾·拉伯(Paul Raabe)編選的《卡夫卡短篇集》譯出,此集收入了卡夫
卡生前發表和未發表的所有短篇。短篇在這里指的是篇幅較短的作品。從我們對文學體載的
劃分標准來看,本集中有相當一部分很難歸入小說類,而為它們找一個具有概括性的合適名
稱又相當困難,所以我們權且就稱它們為「短篇」。譯本的第一部分為生前發表過且編成集
子出版過的作品,第二部分為生前發表過但未收入集子的作品,第三部分為遺作。遺作部分
作品大部分原本沒有標題,現有的標題是布羅德先生整理出版時加上去的。卡夫卡的遺作只
是些草稿,有的甚至是非常潦草地寫在稿紙或其它紙上,所以在整理出版時產生了許多文字
技術方面的困難,而這就是各種德文版本在某些地方差異較大的原因。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
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
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
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
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下點功夫讀一讀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裡惶
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
他為我們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我們會感到一陣陣震驚和恐懼,因為他彷彿在為人類的明天敲
起陣陣急促的警鍾,他為人類的未來擔憂。每位讀者在讀卡夫卡時都會有自己的感觸、理
解、認識、聯想,但我們希望讀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繪的迷惘中。
4. 你如何理解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
《變形記》中薩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里處於底層內的小人物容命運的象徵。小說以主人公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實,反映了真實的社會生活。
5. 卡夫卡中短篇小說全集txt全集下載
卡夫卡中短篇小說全復集制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目錄
譯序
大路上的小孩
欺騙農民的人
忽然散步
決定
到山裡去旅行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著的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騎手的沉思
臨街的窗
不幸
判決
伙夫
變形記
流放島上一幕
新來的律師
鄉村醫生
馬戲團頂層樓座上
往事一頁
法律門前
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
視察礦井的先生們
欽差
家父之憂
十一個兒子
兄弟謀殺案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
苦難的開始
小女人
飢餓藝術家
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漢的對話
大噪音
煤桶騎士
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婚禮的籌備
鄉村教師
老光棍布魯姆·費德
橋
獵人格拉庫斯
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敲門
隔壁
一隻雜種
日常困惑
關於桑霍·潘薩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羅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體
夜
拒絕
召募軍隊
舵手
鳶
考試
陀螺
小寓言
歸鄉
啟程
律師
一隻狗的研究
夫婦
算了吧
比喻……
6. 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想表達的是
我們永遠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住在一套公寓,躺在一起,坐在一張桌子前,永遠也不會,甚至不能在同一個城市……但,雖然不能生活在一起,至少我們可以同時幸福的躺著,等死。 ——卡夫卡 當初論文選定了卡夫卡,完全是因為好奇,這是一個我感興趣,並且想要找機會走近的作家,也許這正是一個機會。於是,我借來了很多關於卡夫卡的小說,書信,日記,評論想要寒假來讀。兩個月後,我放棄這個選題。 至今仍記得高中二年級時讀到《變形記》時的驚駭,我相信這是一個奇異的作家,他所寫的和我以往讀過的作家都那麼的不同。如此清晰而又逼真地描述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在他筆下卻那麼自然而平常,客觀,冷靜甚至冷漠的態度,讓我困惑。 一直到讀了卡夫卡的《致父親的信》,才開始真正的走近卡夫卡,拋開他那些被譽為世界經典的玄之又玄的象徵和隱喻手法不談。卡夫卡的成長過程,不過是一個敏感,懦弱,內向,自省的孩子的成長罷了。當然他很會讀書,法學博士不是人人都拿得到的;他富有正義感,是那麼一個善良過分的仁慈的好人;而且他有清晰的頭腦和判斷,對於這個世界有著超越的認知。但他被扭曲的情感,自卑,逃避,軟弱,卻將他的徹底的顛覆了。 卡夫卡一生平淡無奇,默默無聞。他的生前,甚至沒有發表過什麼作品,雖然文學已經成為他唯一的愛好和寄託,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寫作是比死亡更深的睡眠……就像人們不能把死屍從墳墓里拖出來一樣,在夜裡,誰也不能把我從桌前拽走。」他以最平常,最不引人注意的語氣和態度敘述與常理,習慣相悖的事件和境況,就像那是最普通不過是事,他寫下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卻體現了自己內心的真實,盡管在文字中他也一貫是堅持了他的自我壓抑和自我逃遁。 在給父親的信中他寫到:「可我在別處再也沒見過像我這樣無所謂,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孩子,對外界漠不關心,沉浸在胡思亂想中,他的無動於衷不加掩飾,不可摧毀,孩子般無助。近乎可笑,盲目的自鳴得意。可這也是唯一的庇護,以防恐懼和內疚引起的神經錯亂。」他始終像是一個張著大眼睛的被放逐者,在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內心世界」中尋找著自己的出路。 他找到了嗎?他死去前要求他的好友將自己的文字全部焚毀,可是他的好友卻將它們全部拿出來發表了。現在他被人們認為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可這與他的一生無關,與他已經徹底走向終結的隱秘人生無關。如今我們雖可窺見他夢幻似的內心圖景,卻仍舊無法找到揭示他的內心謎題的鑰匙。 但為什麼要有答案呢?人生本來就是難解的謎題,卡夫卡經歷的也不外如此,誰沒有夢幻式的內心生活,沒有因為思想個性與現實的覬覦而遭受痛苦?他只不過是被「神化「的那一個,盡管這也許並非是他本人所願。
7. 幫忙賞析一下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
卡夫卡是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家,他的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麻雀雖小,五內俱全,充分體現了表現主義文學的特點。
表現主義提出藝術「不是現實,而是精神」、「是表現,不是再現」的口號。表現主義作家注重對世界主觀感受的表現,特別強調內部視野,極力主張表現內在體驗和心靈激情,反對印象主義—自然主義的單純模仿和拍照式的對外部世界的客觀再現。表現主義拒絕浮面的和虛假的真實,要求表現比日常視覺所見到的更多的真實。其二,表現主義大量通過主觀幻覺、夢境和錯覺,以及扭曲變形等手法來表現生活。第三,表現主義文學流露出一種普遍的抽象化傾向,作品往往具有濃郁深厚的象徵意蘊。作家們所追求的心靈真實,實際上是一種普遍地揭示精神本源的真實。此外,表現主義文學在語言風格上,常常表現出一種冷漠旁觀和平淡冷靜的客觀態度,用電報式的簡潔、冷漠的語言進行敘述描寫,很少抒情議論。
這些特點《飢餓藝術家》一一具有。
首先,故事中所講的顯然不是真實世界中會發生的事——一個人把挨餓當作藝術,並對這種藝術有不懈的追求,社會對觀賞「飢餓藝術」有狂熱的愛好。這不是現實,但這是現實社會的精神具體化顯現;這不是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用心感受到的世界;不是作者對所見所聞的再現,而是對所感的藝術表現。表現主義藝術家們認為,明眼所見的只是表面現象、子虛烏有的東西,只有刺激、震盪了心靈世界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存在。《飢餓藝術家》所敘述的事件看似荒謬,但它表現的精神才是真切實在的。現代社會中有多少不知所謂的「藝術」,多少不明所以的執著追求,又有多少精神空虛的人毫無判斷盲目追隨,忽而愛之如明珠,忽而棄之如敝履。
正是這些現實事件的扭曲變形構成了《飢餓藝術家》的故事情節。
這篇作品很明顯並不是以跌宕起伏的情節取勝的,它的魅力來源於深層的象徵意義。飢餓藝術家的心理活動描寫主要有三點:一是對飢餓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在飢餓表演持續了四十天被要求結束的時候,他希望「能長期地、無休止地餓下去」,「超越自我,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對演出經理禁止延長演出的商業理由有強烈的不滿;二是對藝術名譽的極端重視,希望成為「空前最偉大的飢餓藝術家」,迫切希望人們都贊嘆他的藝術造詣,並且因為有人對他的挨餓能力與挨餓現實表示懷疑而痛苦不已;第三點,在飢餓藝術熱潮過去,他淪落馬戲團與野獸為伍時,現實、卑微地思忖如何才能把人們的注意力從野獸那裡吸引過來一些。
這種荒謬的描述恰切地象徵了當代精神展品化、藝術異化的現象,精神成為展覽品,若不被人看到似乎就失去了意義,藝術不再是追求美,不再以人為本,而成為駭人聽聞的奇人奇事表演。飢餓藝術家的心理與觀眾、演出經理對待他的態度則象徵了人性的異化。人無視他人的痛苦悲慘,反而用或欣賞或鄙視或熟視無睹的眼光看待苦難,大眾不會真正熱愛藝術,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只是追趕潮流,熱心於害了別人苦了自己的附庸風雅。
作品荒誕外衣下所隱藏的這種精神內核,是多麼深刻的真實。
作者能用荒誕來成功地表達真實,有賴於一種特殊的敘述語氣,這種語氣冷靜客觀,講起荒誕的故事像是在講一件發生在身邊又與己無關的真實事情。煞有介事的敘述與故事的荒謬性的巨大落差造成獨特的效果,使人在閱讀中對故事的真實性在信與不信間徘徊(在一般的閱讀中,讀者總是假設故事是真實的),這樣便容易窺見故事背後隱藏的含義。
卡夫卡就是這樣用無比荒謬的情節傳達出了人類生存和境遇的真實困境,傳達了當代人類經驗的內在與外在圖景。
8. 卡夫卡短篇小說集txt全集下載
卡夫來卡短篇小說源集.txt電子書: https://72k.us/file/22215238-409358206 點擊普通下載即可,滿意請採納,感謝^_^
9. 推薦一些卡夫卡的短篇或者中篇小說
《變形記》中短篇小說
《判決》長篇小說
《地洞》晚期代表作
《城堡》長篇小說,也是遺作
卡夫卡的小說是超現實主義、荒誕派、黑色幽默
他的作品很難理解,象徵性很強。我認為了解作者生平會對你有所幫助。
10. 有關法律學習者必讀的書籍
法律學習者必讀的書籍
1.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秩序》、《送法下鄉》] [點介] 本書最大的價值當在法學「啟蒙」。它會告訴你我們在觀察法律現象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視野和方法,應該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習和研究進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識、挑戰既有的知識和觀念。對於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完此書,會感覺法律原來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枯燥。後面的《送法下鄉》一書可以說是第一本書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具體運用,更加充實和飽滿,雖然我還是覺得其《本土資源》一書最為重要。 2. 俞吾金:《問題域外的問題》
[點介] 作為一本哲學知識和流派介紹的通俗讀本,該書不僅可以把讀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學天地,更重要的是,該書在開辟和拓寬學生的問題域上,特別在怎樣形成自己的問題意識上,有著相當的幫助。如何提問、提什麼樣的問題,這是大學期間一直要注意訓練的能力 ,它在很多時候比具體的知識要重要得多。
3.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江村經濟》]
[點介] 今天我們離費先生寫作此書的年代已經相去六七十年,但費先生於書中所做的對中國現狀的分析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是那樣的切中肯綮;費先生所具有的問題意識和文章風骨,我們今天仍然還差之甚遠。每一個法律人都應該反思:法學的知識貢獻在哪裡? 4.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
[點介] 透視中國社會實際運行的游戲規則。為什麼在我們的正式制度外,還會有一套更為適用的潛在的規則?作者從歷史中的故事投射到當今的現實。我們可以從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條件上什麼?法律的道德善惡與實際的利害格局存在什麼樣的關系?我們是在自我欺騙的冰山上生存,還是在苦澀的反省中奮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
[點介]這是一本清醒的書、理性的書、幽默的書和智慧的書。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精神;什麼是真正的人文關懷。作為法律人,也許此書給予我們的最大啟迪是:缺乏對「沉默大多數」的關懷、缺乏某種「精神家園」的法律,是沒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記住:王小波的小說,特別是《黃金時代》,讀起來更加讓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話全集》
[點介] 我們缺乏的正是一個安徒生筆下的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是一個有著幸福與苦難、歡笑與淚水的世界。學習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喪失一顆童心。對於那些沒有讀過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訴你們:走進這個世界吧,現在還來得及,它會使你們獲得更健全一些。
7.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點介] 寫得精彩,譯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後的精神,支撐法律的東西。「沒有信仰,法律它將形同虛設」。在中國既有的法律傳統被打破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尋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傳統?當然,讀此書時,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語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線索。
8.馮向:《木腿正義》
[點介] 我相信此書對於專事法律的同仁來說,應該是一個極好的啟迪案本。作者憑借自身的文學學科的優勢,游仞於法律和社會之間。對法律個案層層剝離,既立意深遠,又視界寬廣,不失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9.梁治平:《法辯》[《新波斯人信札》、《書齋與社會之間》]
[點介] 這裡面主要匯集了梁先生於1980年代中後期在《讀書》雜志上發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釋法律,用法律解釋文化」的個案實踐和言說。辯異、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貫一氣。對年輕學生來說,讀此書還可以學到如何讀書、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體會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方法。《新》一書亦是早期和另外幾個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書齋》一書是作者的文化隨筆,寫得輕松隨意,也更見功力。
10.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點介] 作者對歷史的厚積薄發和駕輕就熟,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諳熟洞然與透闢分析,都顯示出其「史實」與「史識」的完美結合。文筆老辣,一氣呵成。其對政治與道德關系的揭示、規則與生活狀態的運作的闡說,對於我們了解傳統和法律都有著極大的啟迪。此書不可不讀。 1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社會科學方法論》]
[點介] 作者對學術、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間關系的看法,實在可以廓清我們的許多認識。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缺少虔誠和信念的時代,這影響著我們對自身的了解,我們竟不知道從事的職業除了謀生以外還有什麼意義。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12.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點介] 用「講故事」的方法寫的社會學著作。直面「移民」中國家和人民的權力運作,從中揭示政治控制的策略和游戲,又不乏對平民的生存狀況的關注。無論從研究方法、研究問題的開辟和創新上,本書對沾沾自喜的法學中人來說,都是一記棒喝和警醒。 13.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
[點介] 對於每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的學習者(在此包括法學)來說,對社會科學本身的性質及走向得有一個比較自覺的(雖然不一定是清醒的)把握。本書在這方面是極具挑戰力的。它研究社會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形態的建構;對社會科學的分工的質疑;從事社會科學的學術立場何在等問題。本書短短七萬言,薄薄小冊子,但卻比那些動輒數十萬、百萬言的著作要有價值得多,更具思想的包容量。
14.賀衛方編:《中國法律教育之路》
[點介] 學法之人,當對法律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有基本的了解。本書提供了這樣一個了解的途徑。不寧唯是,當我們對自己身處的職業教育的現狀和社會的反差進行理性的反思和檢討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對這個法律教育生態圈的運行有一個冷靜的認識。此書的一個特點就是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視角。
15.梅因:《古代法》[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
[點介] 歷史法學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處不僅在於經由自己的研究勾畫出法律發展的脈絡,提出了法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的振聾發聵的命題。更在於,他在學術研究上的獨立和懷疑的精神,對「自然平等」的流行話語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說,我們最需要的也許是對新舊材料的不斷審查,而不是盲信。後一本書亦是歷史法學派的代表著作。 16.柏拉圖:《游敘弗倫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
[點介] 本書是蘇格拉底審判與處刑的三篇著名對話。展示了蘇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對待神、知識、倫理、法律、死亡等的態度如何。讀者從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餘,還會進一步思考蘇格垃底到底是怎樣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問題。在對話和詰問中教給你智慧,這是本書的另一重要收益。
17.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說選》
[點介] 卡夫卡思想的深度和語言的穿透力相信會讓每一個讀者發涼。對於偉大的作家來說,任何形容的言辭都是多餘的。卡夫卡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失去那些人的寶貴的東西,失去以後,我們又將面對何種的生活。卡夫卡的一些有關法律的經典著述,是開啟我們認識法律和現代、法律和人性的重要之門。
18.劉星:《法律是什麼》[《中國法學初步》、《語境中的法學與法律》]
[點介] 該書主要是對二十世紀英美法律理論的批判性的解讀,和一般的國人寫的介紹性的讀物不同。該書對其認為是重要的理論進行的深入細致的剖析。用語平實、例證簡潔。在此基礎上,作者意在抒發自己對法律的視角:我們對法律的看法往往是由我們的姿態決定的。
19.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
[點介] 這本書對法學自身的一些范疇的分析是謹嚴的,是中國法學規范化的和體系化的代表作。其提出和分析的許多概念和「權利-義務」模式對當下的法理學教材有很深的影響。
20.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
[點介] 一本「保守主義」自由觀的中國化的「激進」之作。作者的立場自不待言,其用語的鮮明甚至「鼓動」,難免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其學術的味道。自由主義實際上在中國還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對於不了解自由主義的廣大學生來說,「自由」的各種思潮實在不易把握和分辨,此書提供的是一種積極的進路,我們還應該有一種更全面和冷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