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史鐵生牆下短記的賞析
在這篇散文中,作家的沉思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也是文章的三個段落。第一部分:從開始----「探秘的慾望終於要探到意義的牆下。文章開篇,以議論入手,從總寫有關往事與記憶的人生感悟出發,引出牆。而寫牆,作者也是先寫記憶中的牆,而與牆有關的少年時代的一段往事是有一些無奈和悲悼的,「牆很長,很長且荒涼」「不可能是那麼長的牆,只可能是記憶作怪。」「記憶在這兒又出了差誤……」因為是回憶,作家記憶中的景物,因其與作者本人的人生經歷相關,業已打上了感情懂得烙印。所以,這里,牆,既是實景,更是作家內心世界的展露。牆,作為一種建築,本無所謂荒涼,作者在這里把它與人生經歷作了牽連,一段並不愉快的往事,使作家感到友誼的脆弱和不可把握以及人與人的隔離。傷感的少年故事是作者有關牆的第一種印象。也奠定了文章的基調。(感傷和無奈)。接下來這部分,作者從回憶轉到「現在」,敘述主體也由「我」擴展為「我們」,作家將視線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圍,「有人的地方一定有牆。我們都在牆里」。因為牆創造了人,而「上帝所有的很可能就是造牆的智慧」。這種邏輯推理正反映了作家對牆(即隔離或者差距)的存在的無奈。「未必就能逃脫,牆永久地在你心裡」。這里,我們還可以從另一種角度去理解牆的意蘊,即除了作者前面所說的「第一種」以外的印象,也就是從一種人的普遍精神境遇這樣的角度來捕捉,作者的意圖是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牆。(或不幸,或「恐懼」或「思念」等,牆,是任何人無法擺脫的,並且也無須擺脫。因為它是「趣味的爹娘」。而「趣味是要緊而又要緊的」。但究竟為什麼它是趣味的爹娘,即牆的意義,作者在「其實秘密就已經是牆了……」這一過度段里,肯定的回答了牆即是命運。牆的形式的多樣就如命運的不同,而這一切都出自上帝之手。這樣的結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它當然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第二部分:活得要有意義----「不要熄滅破牆而出的慾望,否則鼾聲又起。」(但要接受牆)作為被牆隔離的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或是我們,(盡管我們可以避免肉體的殘缺,卻無法避免兩手空空,以前不證自明的價值被世界拋棄了,等),在史鐵生的筆下,並沒有在感傷上流連,作家開始思考從群體中分離出的個體命運,作家更重視的是對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解剖,而這一思索中的情感是相當復雜的。A 關於生與死 史鐵生在很多文章中提到過這個生死選擇的思考話題。(《關於生》《關於死》 《安樂死斷想》 《我21歲那年》 《好運設計》),而生與死的問題一旦解決, 即所謂的「撞牆不死」。B而「第二步就是抬頭」,即必須尋得生命的意義。史在《答自己問》:「為生存找一個至一萬個精神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個生物的過程,更是一個充實、旺盛、快樂、鎮靜的精神過程。」牆是隔離,命運各有不同,而它給予作者的是困境和苦難。思索是苦澀和有收獲的:那就是「接受」。第三部分:-----到結束。這一部分,作者又回到一面具體的牆以及與牆的種種對話,作者從《蘇武牧羊》的月夜簫聲中得到啟示:那就是「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殘缺,接受苦難,接受牆的存在。一連串的排比,是作者如同蘇武一般「流放絕地,哀而不死」的心情抒發。更是作者的大悟:有人生便有苦難,它上超越時空,並且「我」與「我們」都不能倖免。那麼,人看待苦難的唯一方式就是「接受」。這一段具有強烈的抒情作用,玄虛似夢,難以擺脫。是作者感情、精神世界矛盾與困擾的最高點,也是作者徹悟的基點。這種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卻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與傷痛,而是把生命的殘酷與傷痛從自我中分離出來,去融入到一個更大的所在中,《蘇武牧羊》融會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融會了死生的時刻里,史鐵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生命全體的融會中,這時所體現的個人對苦難的承受已不再是偏狹的絕望,而呈現為對人類的整體存在的擔當。史鐵生認為差異不可抹殺,沒有差異的世界是一潭死水,所以,接受的意義更是承擔。1996年,史在《關於廟的回憶》中寫到「接受命運的限制,接受殘缺,接受苦難,-----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Ⅱ 史鐵生作品好句賞析
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盪。
園牆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麼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
《我與地壇》裡面有好多好詞句!我很喜歡這篇文章,高中的時候經常會去讀,
每次都會感動!他其他的作品倒是沒看過多少!
Ⅲ 史鐵生散文集賞析及摘抄
《秋天的懷念》,短篇散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選自《史鐵生散文自選集》。《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悔恨。 大概 文章主要講了「我」雙腿癱瘓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母親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氣,在她重病纏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著覺的情況下,堅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園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後一息,即將離別人世時,心裡還掛念著「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文章通過生活中的幾件小事,通過在「我」發脾氣時,母親「悄悄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進來」,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園看菊花時,母親又「喜出望外」、「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等詞語和情節的描寫,充分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理解、同情和關愛,說明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表達了人世間的母子親情。 史鐵生(1951-2010),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入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因腦溢血故於2010年12月31日。 主要問題 1.(1)「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句中「擋」寫有意的動作還是無意的行為?請說明理由。 (2)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艱難」一詞評價「母親」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親」的艱難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全文概括歸納。 (3)「悄悄」,"偷偷」,「眼邊紅紅的」等詞表現了母親怎樣的情感? 2.(1)末段劃線句子通過對菊花絢麗爛漫的描寫來表達作者對秋天特有的情思,請用簡潔的語言寫出兩點情思。劃線部分(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花開得正爛漫。) (2)本文在內容上主要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但作者卻不以「懷念我的母親」為題,而以「秋天的懷念」為題,好在哪裡? 3.這篇文章反復寫「看花」這一內容的原因是什麼? 4.簡要解析文中兩處景物描寫的作用。 (1)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 (2)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開得爛漫。 參考答案 1,(1)母親這是有意的動作,怕我看到落葉凋零的逍遙景象,而觸景傷情,產生傷感痛苦,甚至是絕望的心情,從而失去對生活的信心,並且母親希望我能正視自己,而不是逃避。 (2)母親身體不好,卻不告訴我,我的心情不好,經常向母親發脾氣 (3)母親悄悄出去是為了讓「我」盡情地發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復平靜和理智。而無聲地離開,突出母親的謹慎小心,怕自己讓兒子痛苦,對兒子的理解,為兒子傷心。偷偷的表現了母親不放心「我」,關注著「我」,母親的慈愛和細心。眼邊紅紅的表現了母親強忍著內心的悲傷,母親無私的關愛,呵護兒子。 2。(1)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為了轉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為了讓他找到生活的勇氣,突出了母愛的細膩與偉大。 (2)母愛無私,母親永遠是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最愛我,父母對子女的愛永遠只表露了三分 秋天的懷念並不是說故事發生在秋天,而是我對母親的懷念和秋天這個季節有共通之處,都是代表了一種惋惜,代表了一種收獲母愛,收獲生存勇氣的信念 3.「看花」是全文圍繞的中心事件。是情節發展的線索。 4.(1)以動襯靜,突出「我」孤獨、痛苦、無望的心情;我的生命也如這樹葉一般凋零。 (2)寫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壯、深沉的氛圍,突出了「我」的心理從痛苦、無望轉向明朗、堅強的變化。 採納花花
Ⅳ 史鐵生。 牆下短記賞析
一些當時看去不太要緊的事卻能長久紮根在記憶里。它們一向都在那兒安睡,偶爾醒一下,睜眼看看,見你忙著(升遷或者遁世)就又睡去,很多年裡它們輕得彷彿不在。千百次機緣錯過,終於一天又看見它們,看見時光把很多所謂人生大事消磨殆盡,而它們堅定不移固守在那兒,沉沉地有了無比的重量。比如一張舊日的照片,拍時並不經意,隨手放在哪兒,多年中甚至不記得有它,可忽然一天整理舊物時碰見了它,拂去塵埃,竟會感到那是你的由來也是你的投奔;而很多鄭重其事的留影,卻已忘記是在哪兒和為了什麼。
這是文章開頭的一段話,有時候你覺得一句話寫得好,要麼是不明覺厲,要麼是於我心有戚戚焉,但這里的說出感覺相信大家都有過吧!
我們有時千里迢迢——汽車呀、火車呀、飛機可別一頭栽下來呀——只像是為了去找一處不見牆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脫。牆永久地在你心裡,構築恐懼,也牽動思念。一隻「飛去來器」,從牆出發,又回到牆。你千里迢迢地去時,魯賓遜正千里迢迢地回來。
你所極力逃脫和迴避的正是有的人極力爭取和努力的,很多事情也不是你想要擺脫就能擺脫得掉的。
意義的原因很可能是意義本身。你不是這種意義,就是那種意義。什麼意義都不是,就掉進昆德拉所說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Ⅳ 史鐵生的我二十一歲那年 賞析
《我21歲那年》,朴實的扉頁上,史鐵生溫暖的笑靨依舊。這個平白如話的題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見的老朋友,在一個陽光充實的午後,拉你靜靜回憶生命中難忘的故事。我不禁假設,如果是我呢,我21歲那年,會在哪裡,做些什麼?身邊會有怎樣的風景,怎樣的朋友?是碌碌無為的人流中一個不起眼的身影,還是會拼出一條道路,活出別樣的精彩?
翻開書頁細細品讀,「友誼醫院神經內科病房」幾個字即令我心臟緊縮,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故事。對我們很多人來說,21歲,正是青春最恣意飛揚的時刻,是為夢想而奮斗而鋪路的時期。但是命運如同一位冷靜的雕塑家,流逝的歲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現在你的面前,讓你目瞪口呆。對作家史鐵生來說,二十歲那年的厄運突降,不啻於讓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毀滅。雙腿癱瘓,對一個正享受美好的年華,充滿著對未來的希望,懷揣夢想的青年來說,是何等嚴重的打擊!那一個個平常的鉛字,記錄的卻是21歲的史鐵生血與淚的回憶。剛開始,他也充滿著希望。那天,恰恰是他21歲生日的第二天啊,這個稚嫩的青年對醫學對命運還未曾了解。他傻傻地相信著,「十天,一個月,好吧就算是三個月,然後我就又能是原來的樣子了。」可是,當整個冬天都過去了的時候,他卻「倒拄著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雙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無可遏止地萎縮」。他曾憤怒、咆哮,無法接受命運的殘酷。危卧病榻,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他也曾虔誠地向神靈寄予一份期盼,願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雙腿。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讀書的興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負擔,甚至想到了輕生。這是一種怎樣深層的憂郁與痛苦的絕望!
所幸的是,母親的愛還有周圍人水一樣柔軟的溫情,使年輕的史鐵生漸漸平復了求死之心,讓他陷入憂郁的同時也開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文中王主任說的那段話不僅讓史鐵生找到了活著的價值感和存在感,也讓我受益匪淺:還是是看看書吧,你不是愛看書嗎?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將來你工作了,忙得一點時間都沒有,你會後悔這段時光就讓它這么白白地過去了。我想起有這么一句歌詞:昨天的太陽 ,照不到今天的樹葉。每一個屬於我們生命的太陽是多麼好呀!珍惜生命,不在乎得多少錢財和權勢,而是生命有沒有充分燃燒。在史鐵生的《我21歲那年》中,我讀到了希望,讀到了樂觀。正如有句話所說的那樣:從絕望中劈出希望之石,人生終將輝煌!
轉的別人的
Ⅵ 《故鄉的胡同》史鐵生 賞析
故鄉的胡同 賞析
每個人心裡都珍藏著一個故鄉,故鄉就在我們度過童年的地方。在那兒我們第一次發現了世界,第一次體驗生命中那最原始、最深刻的情感,從而第一次發現自己,那些刻骨銘心的故鄉記憶就是我們童年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有獨特的情景,它在我們心靈的劇場不時上演,而我們總是感動。
史鐵生故事的幕景是故鄉的胡同。胡同里,那個小小的男孩固執地等待他的母親的歸來,苦苦地等待使那一刻成了孩子永久的記憶。奶奶領著他穿過胡同去看病,打針的疼痛與奶奶關於他出生的回憶重疊在一起,預示了生命與痛苦的相連。幼兒園在窄長的胡同里,他在那經歷了不能理解的分離,日子變得漫長。松柏森森的校園在胡同里,那兒有個可怕的孩子使他的心裡刻下了永久的創傷。胡同里也有夢想,有太陽,僧人那沉沉的誦經聲總讓他「看見夏夜裡的星光」;在人生的冬季里,胡同里的老太太「用油漆塗抹著美麗的圖畫」,讓他也一起塗抹對未來的憧憬。胡同里有母親和愛人與他一起種植希望。
散文以故鄉的胡同為線索,將幼年、少年和成年的一些生活場景串在一起,尤其突出了幼年和少年的片斷。作者敘述的那些童年其實也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一些尋常事:幼年對外出母親的期待,生病打針的恐懼,初入幼兒園時的失落以及學生時代的那些煩憂困擾。但作者在追述這些往事時,用一種極細膩的筆調渲染出一種淡淡的哀傷,而在敘述成年後所遭遇的不幸生活時,用筆反面簡約,調子也變得明朗起來。這就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對照,孩子眼中的憂傷是經歷了人生風雨後的作者用蒼涼感的投射,那一個個關於童年的回望片斷連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生的泥濘的腳印。作者滄桑的人生感悟透過無邪孩子的眼光更顯得沉重。但痛苦也使心靈得到磨礪和凈化,生活里的希望支撐著「心魂從輪椅中站起來」,而靈魂一站起來,人生也就有了一方晴朗的天空。作者以一種詩意的追求表達了他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這種詩意就業是對生命之重的體驗的承擔。
作者設想自己若是一隻飛鳥,從空中俯看那曲曲彎彎延伸漫展的胡同,是否可以看見命運的構造。是的,那收藏著我們童年往事的故鄉,就是我們生命的印痕。作者關於故鄉的追憶,像一首感傷的詩牽著我們的心走回生命的歷史。不管後來的人生境遇如何,人們都曾經是那個孩子,人們沿著作家的追憶,看見人怎樣走過由愛、憂傷、恐懼和希望交織的生命,讓自己的靈魂長成一棵大樹。
Ⅶ 求史鐵生作品的賞析
在宇宙慾望里度化的生命
——賞析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
如果說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載你進入作者精心營造的世界,那麼,當我讀完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後,便是在被度化後的生命里經歷了一遭。這一遭,在現實生活里可以是短短的幾十分鍾,在精神生活里,卻可以是千年、萬年,甚至永恆!在說《我與地壇》之前,我們不能迴避史鐵生高位截癱的軀體,否則,我們就無法仰視他宗教式的靈魂!
文章用了七段來寫「我」在地壇中長達十幾年的生活,時間靜靜的流淌,地壇依稀如昨,地壇里的「我」卻經歷了世事變遷,從青年到中年,從最初在地壇里「我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生。這樣想了好幾年」,到後來「我」終於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至此,作者完成了宇宙的受戒,對生與死都有了虔誠的信仰。而這種信仰的降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地壇這座「荒蕪但並不衰敗的園子」,譬如「祭壇古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對於「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樣的事實,我們看到的,不是作者掙扎中的吶喊,而是掙扎中的微笑與坦然,是和尚打坐時的大徹大悟,是對自己命遠的救贖!
在這樣一種心如明鏡、凈無瑕穢的精神世界的背景里,「我」眼裡的時間、時間籠罩下的地壇、地壇里行走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清晰透明起來!於是,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哲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向讀者講述了三者之間偶然中成就的必然。十五年中,那些與「我」處在同一場景里的人,都被同一張大手操縱著——命運;都被同一種力量剝蝕著——時間!當「我」羨慕的中年情侶不覺中成了兩個老人,當每天清晨唱《貨郎與小姐》的小夥子再也沒有出現……當那個晴朗的日子讓「我」知道漂亮的小姑娘是弱智孩子,當那個喝酒的老頭、來去匆匆的女工程師都成為「我」生活中的牽掛時,讀者和作者不約而同地產生了心靈的共鳴:「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是眾生度化了佛祖」。在這些人當中,給予「我」最深觸動的是「我」母親!當「我」終於懂得「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時,讀者分明聽見了「我」由於深深的憾疚共振出的心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
既然選擇了活著,那個躲在園子深處坐輪椅的人,就想有一朝一日能在別人的眼裡稍微有點光彩,在眾人眼裡能有個位置,於是「我」玩命的寫,「我」為寫作而活下來,寫作是「我」全部的慾望。在這里,作者重新在穹天下鋪陳了生與死,並明確地告訴讀者:其實人真正懼怕的不是死,而是活!但怕活不等於不想活!因為你還想得到點什麼、你覺得你還是可以得到點什麼,比如說愛情,比如說價值之類,人真正的名字叫慾望!
作者對地壇這座門壁淡褪了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的園子,充滿了感恩!在他的心裡,地壇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可以容納它的,只有心與墳墓!即使有一天聽到了死亡的召喚,「我」與地壇,也會像一個熱戀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說:「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可時間畢竟不早了!」但是「我」的靈魂還會在太陽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還會在生命重生之際,回來!
作者用細膩筆觸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滄桑古園,實則是他的精神家園!既是他夢開始的地方,也是他接受度化的地方;更是他將時間物化了的地方……此時,我們隱約聽見了在宇宙慾望下輾轉的生命,在春天的樹尖上呼喊!
Ⅷ 史鐵生的作品簡介
主要作品《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被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代表作品《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我的丁一之旅》《秋天的懷念》《合歡樹》《文革記愧》《放下與執著》《山頂上的傳說》《死國幻記》《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奶奶的星星》《來到人間》《老人》《小說三篇》等。
《我與地壇》是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著。這部作品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
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8)史鐵生短篇小說賞析擴展閱讀:
史鐵生的小說內涵:
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Ⅸ 史鐵生的故事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著名小說家。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
·21歲時候雙腿癱瘓。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深圳中學生楊林文章的鼓勵下,走出了車禍帶來的陰影,以《生命的硬度》奪得了一個全國作文大獎。
史鐵生語錄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我們生來孤單,無數的歷史和無限的時間因而破碎成片斷。
·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
·在奧運口號「更快、更高、更強」之後,應該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