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寫小說名字想好了,但姓沒有,有什麼好聽的姓
簡,伯,太史,容,上語,啟,梟
2. 求遮天有聲小說 播音瘦了又瘦.
http://www.36711.com/KongBuXuanHuan/List_ID_7974.html
瘦了又瘦還有其他有聲小說,可以去酷我音樂聽,方便又免費,但是不能免費下載。
3. 哪裡有《聽楊絳談往事.txt》
鏈接:
4. 有聲小說大全里怎麼沒有遮天了
遮天(臧汝德—卧龍先生版) 聽世界網站上有這個版本挺好 不像那個叫吳什麼的聽的我肝腸寸斷這個難受。聽世界這個上面(卧龍先生版)有在線 電腦 手機都可以。
5. 臧洪傳 文言文 得的得的得的得到健康快樂健康快樂了健康快樂
《三國志》卷七〈臧洪傳〉
臧洪字子源,廣陵射陽人也。父旻,歷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原太守,所在有名。洪體貌魁梧,有異於人,舉孝廉為郎。時選三署郎以補縣長;琅邪趙昱為莒長,東萊劉繇下邑長,東海王朗菑丘長,洪即丘長。靈帝末,棄官還家,太守張超請洪為功曹。
臧洪字子源,廣陵郡射陽縣人。父親臧旻,曾擔任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官職,在任時頗有治聲。臧洪體貌魁梧,格外優秀,被選為孝廉而為郎。當時遴選優秀的郎外放出去當縣長(三署郎指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底下的郎,非公卿大夫子弟不得為之,均隸屬光祿勛),琅邪郡的趙昱為莒縣長,東萊郡的劉繇為下邑縣長,東海郡的王朗為菑丘縣長,而臧洪則擔任即丘縣長(趙昱、劉繇、王朗均是當時有名的俊彥,陳壽將他們四人並列可見臧洪也是相當優秀的人物。不過趙昱、劉繇兩人下場都不怎樣就是了)。靈帝末,臧洪棄官還家,廣陵太守張超邀請臧洪擔任廣陵郡功曹(類似現在署長之類)。
後來董卓弒少帝,圖危社稷,臧洪勸張超道:「明府(對長官的尊稱)您祖先數代均在朝為官,而現在你們兄弟倆(指張邈和張超)均擔任重要地方的郡守。今日亂臣賊子犯下滔天之罪而未被懲處,這正是天下義烈之士報恩效命的時候呀!眼下廣陵郡未受侵犯,吏民富裕,若是大力號招,馬上可得兩萬人馬。憑著這個力量誅除國賊,給天下人做個榜樣,這才是義之大者。」張超非常贊同這個意見,於是和臧洪一起到陳留郡與其兄陳留太守張邈共同討論這件事。張邈也早有這個想法,等到酸棗大會時,張邈對張超道:「聽說弟弟你擔任廣陵太守的時候,行政教化賞罰等的措施均不自己施行,而是每每交由臧洪來做。臧洪是怎樣的一個人呀?」張超答道:「臧洪才略智數均優於我,我非常企重他,像臧洪這樣的人真可謂海內奇士。」張邈隨即接見臧洪,兩人對話後張邈發現臧洪確實是個人才,於是向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推薦臧洪,劉、孔二人因而相當親近重視他。
「邈亦素有心,會於酸棗」這句有點怪,《後漢書‧臧洪傳》的敘述就順多了。根據《後漢書》,張邈與臧洪的對談在酸棗之會前,而《三國志》置之於酸棗之會後,就敘事而言《後漢書》比較有道理。我想這句的斷句可能是「邈亦素有心會於酸棗」,不過就上下文而言這個講法就有點怪。漢末人物重出《三國志》與《後漢書》者甚多,通常《後漢書》里的故事會比較有趣些。
於是設置盟誓用的祭壇,諸位刺史、郡守互相辭讓,沒人敢擔任執牛耳的任務。於是大家共同推舉臧洪,臧洪因而登上祭壇持盤歃血而盟(「盟」、「誓」之義不同,盟指儀式而誓指誓言,盟多有誓,而誓不一定有盟。古人訂盟大致而言有四個步驟:殺牲、載書、歃血、埋約。挖個洞在洞上殺一隻犧牲,取其左耳置於盤,取其血置於敦,謂之殺牲;主事者宣讀載書上的誓言盟約,謂之載書;與事者微飲牲血,謂之歃血;將犧牲與載書埋於土中,謂之埋約。儀式的精神在於請神靈為見證——尤其是請土神或河神,所以常常埋盟誓於土中或沉之於河中。下面臧洪講的話就是誓言,與今天我們發誓差不多,最末尾一定會來個「我若是不遵守誓言一定會天打雷劈」之類。盟誓的主事者要割犧牲的左耳置諸盤中,今日我們用「執牛耳」一辭來形容一個領域的翹楚便是出自於此。根據《三國志集解》引沈欽韓等人的說法,古代執牛耳者不一定是實力最強大的盟主,而有可能是小國的大夫「屍盟」,因此臧洪雖然只是廣陵郡的功曹,但仍然可以擔任這個工作):「漢室不幸,綱紀失緒,賊臣董卓乘亂為害,禍及天子,虐及百姓。天下之人無不懼社稷淪喪,四海顛覆。今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廣陵太守張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莫不齊心盡力,以致臣節,縱使殺生成仁,也無貳心。有渝此盟者,生死族滅,子孫斷絕。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所共鑒!」臧洪語氣慷慨激揚,說到激動處涕泗縱橫。當時在場聽到這篇誓言的,就算是卒伍仆隸等沒文化沒教養的傢伙,也因此熱血沸騰,莫不欲誓死報效國家。
沒過多久,各路人馬沒人主持進攻,而糧食告罄,諸軍星散。張超派遣臧洪北詣大司馬劉虞,為劉虞出謀劃策對付公孫瓚(《三國志》原意應該是臧洪北行時恰好公孫瓚擒殺劉虞,而我的翻譯是照《後漢書》的說法,較《三國志》字句更為通暢,且考諸史籍劉虞被殺在界橋之戰後,《後漢書》的說法也有根據)。臧洪到了河間,剛好碰到公孫瓚與袁紹兩軍交戰,沒辦法繼續北行,只好跑到袁紹那兒。袁紹見了臧洪,也非常器重他,直接就把臧洪從張超那兒挖角過來(當時交情好的群雄只要你情我願,部下換來換去是很正常的。比如袁紹和曹操交情好的時候,袁紹就曾派朱靈到曹操手下做事,只是朱靈後來就不想回去了。因此臧洪被袁紹挖角,並不算是變節)。剛好那時青州刺史焦和病卒,袁紹派遣臧洪治理青州並安撫焦和留下來的部眾。臧洪擔任青州刺史的兩年內整肅治安,叛賊——尤其是黃巾——莫不逃得遠遠的。袁紹嘆服臧洪的才幹,將他調職為東郡太守,治所在東武陽。
《後漢書》提到這段時是這樣寫的:「(臧洪)在事二年,袁紹憚其能,徙為東郡太守,都東武陽。」當時青州的局勢相當微妙,袁紹固然派了臧洪治理青州,但公孫瓚同樣派遣田楷擔任青州刺史,兩邊人馬共同搶奪青州的所有權(比如當時劉備是平原相,直接聽田楷的命令,臧洪就管不到他),由此可知袁紹確實是相當器重臧洪。兩年後青州局勢大致穩定,臧洪並非袁紹嫡系,況且那時曹操與張邈等鬧翻,袁紹基於和曹操的同盟立場,也不該重用張邈派系的人馬,乾脆把臧洪撤換下來。「袁紹憚其能」就意味著臧洪固然為袁紹所重用,但始終貌合神離,因而埋下日後兩人兵戎相見的遠因。袁紹是否忌憚臧洪這件事除了袁紹自己外沒人知道,所以陳壽不書,這是《三國志》謹嚴之處,也是《三國志》不如《後漢書》的地方。陳壽的嚴謹就史書寫作而言固然有其必要,但一部引人入勝的史學著作往往需要很多作者的主觀意見而非單純的事實陳述。
曹操包圍張超於雍丘,張超說道:「大概只有臧洪會來救我吧!」眾人認為袁紹與曹操的關系非常密切,而臧洪又被袁紹所重用,一定不會自毀前程,空自遭來禍患而遠來赴難。張超道:「子源是天下義士,絕不會忘本。但就怕被袁紹約束,來不及救我。」臧洪聽到張超被圍,果然赤腳痛哭,並點軍備發,又向袁紹請求援軍,要求袁紹放行,但袁紹始終不許臧洪前往救援,於是張超全家都被曹操殺光。臧洪因此怨恨袁紹(「怨」、「恨」二字古今義不同。今天的憎恨古代用「怨」,而古代的「恨」乃是今天遺憾之義。如江淹的〈恨賦〉並不是說江淹怨恨誰,而是一一列舉古今眾多讓人遺憾之事。江淹的另一篇〈別賦〉的第一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相信看過《神鵰俠侶》的都有印象才是),不再聽袁紹的命令。於是袁紹興兵包圍東武陽,打了一年還打不下來。袁紹命令洪邑縣人陳琳寫信給臧洪,曉以禍福,責以恩義。臧洪回信道:
我們相隔真是遙遠,我實在想念你(因為這是臧洪回給陳琳的信,所以這封信的第二人稱都是指陳琳),甚至常常做夢夢到你(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有這種困擾,常常非常普通的文言問候翻成白話就好像是男女間的情書一樣),慶幸眼下你我間的距離不過咫尺之間而已(「武」《後漢書》李賢注雲:「《爾雅》雲:『武,跡也。』」今本的《爾雅》無此條,而作「武,繼也。」事實上大家如果去看甲骨文或金文,武就是左邊一個腳丫子右邊一隻戈,意思是拿著戈往前進,至於《說文解字》里提的「止戈為武」是文字訛變後的後起義。而「步」的甲骨文就是上下兩個腳丫子。古代的一步其實是今天的兩步,也就是左右腳各踏一步,而今天的一步古代算半步,稱之為跬,因而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句話。武的左邊是一個腳丫子,也就是說武也可以引申為半步。「步武之間」就是指一步跟半步的距離,意謂非常接近)。但我兩人志不同道不和,因此不得相見,實在教人傷心不已呀!前日承蒙不棄,得到你的信件(「貺」是敬辭,就像是今天寫信時某某某「鈞啟」之類。古書義例有以部份代全體的情形,這邊就單用書信里的敬辭代替整封信),曉以禍福,於公於私均相當懇切。但當時我並未給你回信,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學問差,不足以反駁你的論點;再者現在你住在東邊照料主人(因為臧洪曾在袁紹手下做事,所以這封信里的主人均是指袁紹。「側室」原指庶子之屬,這邊也是以小代大,意謂袁紹),而我怠忽主人的命令並兵戎相見(「攜負側室,息肩主人,家在東州,仆為仇敵」這句話用到了錯綜的技巧。原意是陳琳「攜負側室,家在東州」,臧洪「息肩主人,仆為仇敵」。「息肩」乃休息的意思,「息肩主人」是指暫時向袁紹休個假。這是委婉的講法,其實就是說:「我不幹了」),像我這樣不稱職的部屬,就算是寫一封掏心掏肺的文章,仍舊讓人難以信服(這兩句太難翻譯了,我直接意譯過去就算了);況且我現在首尾不救,又何能想到別人呢!更何況你才學廣博,已讀遍天下之書,又怎會暗於大道,不知道我真正的心意呢?但你仍舊來信勸我投降,我因此體會你真正的想法,並不是真的如信里所寫的認為我做錯了,而是想要救我一命呀!如果我真的要回信來與你辯難是非長短,但是是非之論,言滿天下,真理並不會因為我說了就更彰顯,也不會因為我不說就減損,更何況我如果真的回信難免有傷「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的訓誡,這真的是我不希望見到的事呀!因此我乾脆一個字都不寫,也冀望你能猜到我計議已定,絕不會有任何改變。沒想到你居然又寫了一封信給我,援引古今,洋洋灑灑寫了六張紙,這下子就算我想不回信也不行了。
這段話看來羅嗦,但其中蘊涵非常深的情感。就是這種欲說還休的話格外能顯現一個人內心的糾結。《後漢書》把這段話刪減甚多,固然條理清晰,但有時候就是要羅嗦一點才能表現其中的情感。
我原本只是個小老百姓,因為出使劉虞而被主人重用,居然讓我當上青州刺史這樣的高官。主人待我的恩情實在深厚,我又豈會樂見今日的兵戎相見呢!每當我登城整頓部隊,看到主人的旗鼓,想起過去與你們共事的情誼,而想起現在我不得不拿起武器與你們作戰,真是讓人痛心疾首、淚流滿面呀!為什麼會演變成現在的狀況呢?自從我輔佐主人以來,沒能有什麼助益(《集解》引劉攽的說法,悔當作益,文意較通),而主人對我的照顧提攜遠勝過旁人。當初我一開始替主人辦事的時候,自認必定能共尊王室,成就大業。沒想到居然讓天子不高興,而本州被侵伐,郡將張超被囚(牖里就是羑里,是當初周文王被紂王囚禁的地方。這邊只是代稱,事實上張超被曹操殺掉了),陳留太守張邈兵敗瓦解(「克」字解不通。盧弼認為這個字可能錯了,非常有道理)。我來不及救援張超,對不起我的長官,是不忠;現在與你們為敵,對不起朋友,是不友。但仔細思量後,不忠與不友二者,還是不忠的罪過較大,因此我決心與你們絕交。若是當初主人對老朋友好一些(袁紹與張邈、曹操在洛陽少年時均是朋友),對依附者側席而待,離去者克己自責,不要總想著怎樣對付朋友,對於刑罰非常慎重,那我必定高舉季札辭讓之志(《後漢書》李賢注認為這里的季札之志是指季札讓位之事,不過感覺起來和臧洪的事跡頗有不同。我想可能是指徐君掛劍那件事,不過也沒有什麼證據。季札的故事也是挺多的),絕不會有今日之戰呀!
朋友之道,平原君說得好:「貴而為交者,為賤也;富而為交者,為貧也。」朋友之道,就是該在好友倒楣的時候予以協助,要言之就是「雪中送炭」四個字而已。袁紹、曹操、張邈是從洛陽時代就建立起的老交情,人生於世,沒有比青年時代交的朋友那樣真誠而掏心的了。張邈給曹操背後捅一刀,固然是張邈不夠朋友,但禍及張邈一身也就罷了。眼見張超全家被曹操圍在雍丘,雍丘一破,就是全家族滅,身為老大哥的袁紹就算再怎麼不喜歡張邈,好歹也該說句話呀!況且那時張邈根本不在雍丘。但袁紹眼睜睜地看者曹操把張邈張超全家殺光,這算哪門子的朋友!像袁紹這種作為,實在讓人寒心。臧洪這封信一開始到現在還客客氣氣,但情感郁積到了一定限度便會爆發。這封信下面的文字越來越苛刻,對袁紹的批評越來越露骨,便是因為行文至此所有的怨恨均已累積到最高點,再也沒有粉飾的必要了。「若使主人少垂故人,住者側席,去者克己,不汲汲於離友,信刑戮以自輔,則仆抗季札之志,不為今日之戰矣」這幾句話看來委婉,但若置身於當時的情境,便可見臧洪怨恨之深呀!
我想效法誰呢?當初張導親自登壇歃血,奉命出使,終於使冀州牧韓馥將冀州讓與主人;後來他出使朝廷,為朝廷所封賞任用(「獲傳」二字不可解。傳乃出關之符命,或許可引申為官職任免的任命狀),沒想到因此得罪主人,不過頃刻之間,連辯解的餘地都沒有就被主人斬殺。呂布殺了董卓來投奔,向主人求援而主人不許,那麼放任呂布離開也就罷了,可居然派人暗殺呂布,差點就把他殺了。劉勛奉命出使,耽誤了時間而導致任務失敗,懼怕主人的威刑且思念親人,故意欺騙主人以求歸;像這種人就成全他的孝道放他走就是了,也不會對主人的霸業有什麼損失,但終究得不到赦免而被主人殺掉。我並不是個聰明人,更沒有見微知著的本事,我猜想主人的心意,難道是認為那三人都該死,而刑罰恰得其宜嗎?想必是主人有心一統山東,想要擴大兵力以討不服,又怕部屬戰士仍乃心王室,不能一心替主人效命,故有意打壓天子威權以提高自己的權力(「承製」:漢代方面大員若得天子誥命,可以便宜任命官職。《資治通鑒》卷四十:「於是(鄧)禹承製遣使持節命(隗)囂為西州大將軍,得專制涼州、朔方事。」胡三省注曰:「鄧禹西征,任專方面,權宜命囂,故曰承製,言承製詔而命之也。後之承製始此。」事實上在西漢時就有承製。袁紹和漢室均有權力任命官員,袁紹為了要讓自己的威權更甚,故打壓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所以像張導向朝廷述職而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袁紹認為這種向中央政府輸誠的舉動不利於自己的威權,所以把他殺掉了),順主人者昌,逆主人者亡(「慕義者蒙榮,待放者被戮」《後漢書》作「慕進者蒙榮,違意者被戮」,辭意更為明確),這只是滿足了主人的私慾,而非有志之士的願望呀!因此我戒鑒前人,猜到無論如何主人必定不會饒過我,故雖然情勢惡劣也絕不投降。我雖然笨,但也知道做人處世應有的道理,做出背棄故主這種行為實在不是我的初衷,我之所以如此全然是看不慣主人的作為而然。且我之所以背棄國民死守此城的緣故,正在於「君子之違,不適敵國」這個道理。結果反因此得罪主人,被圍城甚久。而你今天又以「君子之違,不適敵國」這八個字來勸誡我,這真是雞同鴨講,實在不是體貼他人的君子所應有的言行呀(陳琳到底說了什麼道理勸戒臧洪,因為今天陳琳的書信見不到了所以也難以確定,但根據上下文,應該就是臧洪所謂「君子之違,不適敵國」這句話。《左傳》哀八年傳:「吳為邾故,將伐魯,問於叔孫輒。叔孫輒對曰:『魯有名而無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禮也。君子違不適讎國,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魯定公十二年的時候子路削減三桓勢力,那時叔孫輒和公山不狃兩人不服,從費這個地方起兵攻打魯國國都,被孔子派兵平定。兵變失敗後這兩人先是逃到齊國,後來又輾轉逃到吳國。魯哀公八年吳王想要攻打魯國,叔孫輒贊成這個提議,公山不狃則反對,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人物就算要逃亡,也不該逃到故鄉的讎國,更何況還要幫助過去的讎人來攻打父母之邦呢!」料想陳琳便是用這道理來規勸臧洪,希望臧洪就算是反對袁紹,也不該和故主兵戎相見。
但臧洪一句話就頂了回去:「我現在的所做所為就是根據了『君子之違,不適敵國』這句話」,意謂著臧洪根本就把袁紹當作是寇讎對待。既然把袁紹當作敵國,也就不違反「君子之違,不適敵國」這個道理了)!
我們批評袁紹,往往拿郭嘉的「十勝十敗」來談,「道、義、智、度、謀、德、仁、明、文、武」這十個條目固然把袁紹打得體無完膚,但仔細去看,那都是非常浮泛的批評,臧洪這封信才真正把袁紹罵到骨子裡去。袁紹待友不義,為君不禮,為臣不敬,要言之就是「不厚道」三個字而已。這世上有一種人:一表人才,家世清白,待人有禮,謙虛下人,讓人一見傾心,引為知己。然而一旦涉及自身利害,立刻形同陌路,翻臉不認人;甚至倒轉槍頭,轉而向老朋友老部屬開刀。袁紹就是這種人。這類人物在這世上實在太多了,甚至連我們自己能否臨大節而不奪都沒把握。老氏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和自知,實在太困難了。
我聽過「義不背親,忠不違君」這個道理,因此既以本州太守張邈以為外援,又扶持郡將張超以安社稷,一舉二得可致忠孝之理,為什麼主人要背棄這個道理呢?主人對於我而言,年為吾兄,分為吾友,既然志不同道不合,便該從此井水不犯河水,因此主人當初應該放手讓我為故主張超盡忠才是。而你居然想要我背棄故主張超而一心侍奉主人。若你這個道理為真,那當初申包胥豈不該向伍子胥投降,而不該向秦國痛哭求援呢(這個故事可看《史記‧伍子胥列傳》)?你這話僅僅只有趨吉避凶這道理而已,而與真正的大道差遠了。你眼見我被包圍得死死地,且救兵一個也沒有,想到我們之間的關系與情感(文中提到「婚姻之義」,可能臧洪和陳琳有親戚關系吧),希望我寧可委屈自己的志節而苟且偷生,而不要取義守節而傾覆犧牲。但是當初晏嬰不屈服於武力,南史氏為了歷史正義而不顧其身(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後漢書》李賢注。晏嬰的故事可見《晏子春秋》卷五,南史氏可見《左傳》襄二十五年傳),因此兩人皆著書竹帛,名垂後世。更何況我現在背倚堅城,百姓樂用,以過去三年的積蓄來打這一年的仗,損有餘而補不足,以悅天下士民,而主人想要造房屋耕田(「築室反耕」可參《後漢書》李賢注。造房屋讓戰士居住,分派軍隊屯田以示持久,乃打持久戰的意思)來和我打持久戰,一定斗不過我的。更何況要是公孫瓚引大軍喧囂而下,張楊張燕在主人後方搗亂,到時候北方邊境將有倒懸之危,而主人本營的告急文書必定如雪片般飛來。主人真該聽聽我的勸誡,立刻撤兵,在鄴城下訓練士卒便可,實在不該老在我的城下耀武揚威,一場氣氣了一年還不夠嗎?你譏刺我向黑山賊求救,這是你不知道我向黃巾合縱的智術,更何況張燕等早已被朝廷招安,怎能稱他們為賊呢?從前漢高祖任用鉅野的強盜彭越,光武帝與綠林之徒共同創業,終能創宇帝基、中興漢世,成就帝王之業。若是能夠輔佐天子以達大同,又何避嫌別人的出身呢!更何況我已經親自贈與他們印信文書,與之同心協力了。
這一段可說是整封信的敗筆。孟子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義者誼也,該做的事就去做,不該做的事就不做,這就是義。至於成敗利鈍以及個人榮辱根本不需理會——事實上也無法理會。董仲舒說得好:「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利與義就該分得清楚。有人批評孟子義利之辨是簡單的二分法,這根本捕捉不到孟子的真意。要談道義,就不能有一絲的利益存在,否則利益得失一入於中,則判斷行事就不得純正。既能因利益而善,則更能因利益而惡。利與義根本不在同一個水平上,又何來二分之說!臧洪蹈仁義而死,死則死矣,又何必談利。向張燕呂布求援而游辭巧飾,適可見臧洪其道雜而其心不正,故做出「殺妾以食將士」這種激詭的行為也就不足為怪了。三國時代唯有諸葛亮只存道義不雜利益,故朱子說:「三代而下,以義為之,只有一箇諸葛孔明。」由此可知像〈後出師表〉那樣整篇談利害的文字,根本不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
孔璋(陳琳字孔璋)再會吧!你既然汲汲於功利而委質於盟主(盟主指袁紹),則我當效命故主且盡忠天子。你說我身死而名滅,我亦笑你苟活老死而無令聞於天下。唉!原本相契的兩人到頭來互為仇敵,真是讓人悲傷呀!努力努力,不要再說了。
袁紹見到臧洪的回信,知道臧洪決心不降,故增兵急攻。臧洪城中糧食已盡,城外又缺乏有力的援助。臧洪認為死期已近,把部下叫來對他們說:「袁氏無道,圖謀不軌,且不救援郡將張超。我臧洪於大義不得不死,而你們沒必要和我一起倒楣。你們就趁著城還沒被攻破前帶著家小逃出去吧!」臧洪的部屬百姓皆垂泣道:「大人您與袁氏本來沒有任何齟齬,今日為了郡將張超的緣故殘困至此。我們這些下屬怎麼忍心離您而去呢!」一開始還有老鼠和弓弩可吃(古代制弓弓弦的材料是動物的筋,並用動物的膠質固定,所以弓弩盔甲都是可以吃的。《後漢書‧耿恭傳》:「數月,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便是其例),後來可吃的全部被吃光了。臧洪的主簿拿出了官府僅存的三斗米,想煮成稀飯給幹部們吃。臧洪嘆道:「我一個人吃有什麼用處呢?」於是把這三斗米煮成像白水一樣的稀飯給所有的人吃,又把自己的愛妾殺了分給將士當點心。將士們各個痛哭流涕,感動得無法抬頭看臧洪。到了最後雖然城中男女七八千人相枕以死,但一個叛逃者也沒有。
敝派寒簫公子論及江湖人物的邊緣性格時談得好:「江湖人物會以偏激的行為貫徹他們心中的正義。金庸小說中惟有喬峰最接近這個性格。」王夫之講得也很精采:「天下至不仁之事,其始為之者,未必不託於義以生其安忍之心。」講得真是妙。東漢人物的行為很多在現在人的眼光看來莫名奇妙,要言之,就是一種古代游俠的性格在士大夫身上展現,更簡單來說就是「江湖氣」。東漢人物激詭的作風固然不足取,但說實在話,《後漢書》最精採的地方就在於看這些黑道大哥們的表演。
東武陽被攻陷後,袁紹把臧洪生擒住。袁紹素來親近臧洪,用了很多布幔來布置現場,大會諸將來召見臧洪,對臧洪道:「臧洪你何苦如此!現在你服了沒?」臧洪立即瞪大眼睛(「瞑目」有點怪,除了《集解》外各本均作「瞋目」,從之)道:「你們袁家在漢朝為官四世五公(四代里有五個袁氏族人擔任到三公的職位,袁安為司徒,袁敞為司空,袁湯為司空,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可以說受了漢室莫大的恩寵。今日王室衰弱,一點維護漢室的心意也沒有,居然還趁機有非分之心,多殺忠良以樹立威權。我臧洪親眼見到你叫張邈為兄,則你也該把張超當作弟弟,齊心戮力,為國除害,怎麼能擁兵坐觀張超全家被殺呢!只可惜我力量不足,不能替天下拿刀捅我的仇人,我怎麼可能服你!」袁紹原本相當愛惜臧洪的才幹,想要讓臧洪屈服於己,現在見到臧洪辭氣壯烈,知終不為己用,於是把臧洪殺掉了。
袁紹根本一開始就想殺臧洪,事到臨頭又故意擺出寬大貌,真是讓人作嘔。郭嘉批評袁紹外寬內忌,真是講得好。
洪邑縣人陳容是一個年輕書生,因為欽慕臧洪,所以在臧洪手下擔任東郡郡丞(這官也不小了,幾乎等於副省)。東武陽未被攻下前,臧洪派陳容出城。臧洪被執時袁紹命陳容在一旁看(袁紹真是變態),陳容見到臧洪要死了,起身對袁紹說道:「將軍(指袁紹)舉大事是要為天下除暴安良,沒想到獨獨先誅殺忠義之士,根本不合天意。臧洪之所以如此全是為了郡將張超的緣故,奈何殺之?」袁紹聽了相當羞愧,左右之人怕袁紹惱羞成怒也殺了陳容,便叫人把陳容強拉出去,並對陳容道:「你哪一點比的上臧洪,何必要學他一起找死呢!」陳容一邊被拉出去,一邊回過頭來說道:「仁義這檔事怎會是某些特定人物專有的品德呢?蹈之則為君子,背之則為小人。今日我寧可與臧洪同日而死,不與你袁紹同日而生!」陳容因此也被袁紹殺掉。當時在座的人莫不嘆息,私下說道:「怎麼在一日之間就殺了兩位列士呢(這左右與在座之人看來還有幾分風骨,搞不好就是田豐沮授之徒)!」早些時候臧洪派遣兩位司馬出城向呂布求援,等到他們回來時東武陽已經陷落,皆赴敵而死。
臧洪陳容真是死得其所。我修老子,記得講到「知止不殆」時何澤恆老師發揮了中國人如何重視死節這個課題。中國人特別重視死節。項羽死之前烏江亭長勸他逃到江東卷土重來,天下猶大有可為。項羽答道:「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死前,恰恰好表現了「恥」這個精神,因此千載以下中國人對項羽抱持的同情大於批評。陳壽把呂布與臧洪合在一傳,那我們就要來看他們兩人是怎麼死。看呂布臧洪怎麼死還不夠,我們還要來看陳宮和陳容是怎麼死。對比之後就可以發現陳壽所要傳達的旨趣了。
評曰:陳登、臧洪並有雄氣壯節,登降年夙隕,功業未遂,洪以兵弱敵彊,烈志不立,惜哉!
漢末天下大亂,分崩之勢已成。士大夫自黨錮之禍後將澄清天下之志轉而為求一己與家族的安全,臧洪之死,庶幾可算是東漢士人在氣節上燃燒的最後一點火花。自此以後,此一時代之精神為之斷絕,魏晉禪代,奸臣賊子做盡多少欺侮孤兒寡婦等不要臉的行為,便是整個風俗敗壞,士節淪喪之故。臧洪既非一方諸侯,又非方面大員,但陳壽仍然敢把他和董卓、袁紹、劉表、呂布、公孫瓚、陶謙等一方之霸擺在一起,適可見陳壽不但史識過人,就連膽量也非一般史家可及。
6. 藤萍書裡面 出現過的詩詞
隋宮(唐·李商隱)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藤作「欲取寒城到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詩出《情鎖·鎖琴卷》
寄揚州韓祚判官(唐·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出《情鎖·鎖琴卷》
出處暫不詳
夫妻本是同林鳥(藤作「最羨林中鴛鴦鳥」),大難臨頭各自飛。——詩出《情鎖·鎖琴卷》
詩經·國風·衛風·芄蘭
芄蘭之支,童子佩璽。雖則佩璽,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支,童子佩牒。雖則佩牒,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詩出《情鎖·鎖琴卷》
詩經·國風·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皎人懰兮。
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皎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詩出《情鎖·鎖琴卷》
詩經·國風·鄭風·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之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詩出《情鎖·鎖琴卷》
訴衷情(北宋·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詞出《情鎖·鎖琴卷》
點絳唇(北宋·宴幾道)
花信來時,恨無人似花依舊。又成春瘦,折斷門前柳。天與多情,不與長相守,紛飛後,淚痕和酒,佔了雙羅袖。(藤作「濕了雙羅袖」)——詞出《情鎖·鎖琴卷》
《金剛經第十品》之《庄嚴凈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經出《情鎖·鎖琴卷》
詩經·邶風·雄雉
雄雉於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雄雉於飛,上下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到之雲遠,曷雲能來?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詩出《情鎖·鎖檀經》
自鏡中三年,無情不苦,若是有情如何?坐看流水落花,蕭蕭日暮。——詞出《情鎖·鎖檀經》
《金剛經第十四品》之《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經出《情鎖·鎖檀經》
暫無出處
非因功德佛,故不求善始。不因功德度,故不得善終。——句出《情鎖·鎖檀經》
暫無出處
忘界苦,離相難,寂滅為上。——句出《情鎖·鎖檀經》
《六祖大師法寶經壇經》之《付囑品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藤作「出沒即菩提場」),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三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經出《情鎖·鎖檀經》
陌上桑·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鬢鬢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詩出《情鎖·鎖心玉》
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詩出《情鎖·鎖心玉》
題沈八齋(唐·暢當)
江齋一入何亭亭,因寄淪漣心杳冥。綠綺琴彈白雪引,烏絲絹勒黃庭經。
——詩出《情鎖·鎖心玉》
古意送沈宏(南朝·梁·劉孝綽)
燕趙多佳麗,白日照紅妝。盪子十年別,羅衣雙帶長。春樓怨難守,玉階空自傷。復此歸飛燕,銜泥繞曲房。差池入綺幕,上下傍雕梁。故居猶可念,故人安可忘?
相思昏望絕,宿昔夢容光。魂交忽在御,轉側定他鄉。徒然顧枕席,誰與同衣裳?空使蘭膏夜,炯炯對繁霜。——詩出《情鎖·鎖心玉》
國語·吳語
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藤作「生活人而肉白骨」)也。——句出《情鎖·鎖心玉》
謝趙生惠芍葯(宋·陳師道)
九十風光次第分,天憐獨得殿殘春。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詩出《情鎖·鎖心玉》
無題(唐·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綉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詩出《情鎖·鎖心玉》
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出《情鎖·鎖心玉》
浪淘沙·杜鵑花(高觀國)
啼魄一天涯。怨入芳華。可憐零血染煙霞。記得西風秋露冷,曾浼司花。明月滿窗紗。倦客思家。故宮春事與愁賒,冉冉斷魂招不得,翠冷紅斜。——詞出《情鎖·鎖心玉》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清·納蘭性德)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杏,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細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終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詞出《情鎖·鎖心玉》
梅花賦(南朝·梁·劉潛,一說為梁簡文帝作)
層城之宮,靈苑之中;奇木萬品,庶草千叢。光分影雜,條繁干通;寒圭變節,冬灰徙筒。並皆枯悴,色落摧風。年歸氣新,搖芸動塵;梅花特早,偏能識春。或承陽而發金,乍雜雪而披銀。吐艷四照之林,舒榮五衢之路;既玉綴而珠離,且冰懸而雹布。葉嫩出而未成,枝抽心而插故;漂半落而飛空,香隨風而遠度。掛靡靡之游絲,雜霏霏之晨霧;爭樓上之落粉,奪機中之織素。於是重閨佳麗,貌婉心嫻,憐早花之驚節,訝春光之遣寒。袂衣始薄,羅袖初單。折此芳花,舉茲輕袖;或插鬟而問人,或殘枝而相授。恨鬟前之大空,嫌金鈿之轉舊。顧影丹墀,弄此嬌姿;洞開春牖,四卷羅帷。春風吹梅畏落盡,賤妾為此斂娥眉。花色持相比,恆愁恐失時。——賦出《情鎖·鎖心玉》
出處不詳,疑為藤自作
梅中未必留殘意(新鬼),夢里何嘗有故人。——詩出《情鎖·鎖心玉》
念奴嬌(宋·姜夔)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詞出《情鎖·鎖心玉》
擬客從遠方來(南朝·宋·鮑令暉)
客從遠方來,贈我漆鳴琴。木有相思文,弦有別離音。終身執此調,歲寒不改心。願作陽春曲,宮商長相尋。——詩出《情鎖·鎖心玉》
諸葛亮集·心書·將志(三國·蜀·諸葛亮)
聖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文出《情鎖·鎖心玉》
秋霽(南宋·史達祖)
江水蒼蒼,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廢閣先涼,古簾空暮,雁程最嫌風力。故園信息。愛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國。誰是膾鱸江漢未歸客。還又歲晚,瘦骨臨風,夜聞秋聲,吹動岑寂。露蛩悲、清燈冷屋,翻書愁上鬢毛白。年少俊游渾斷得。但可憐處,無奈苒苒魂驚,采香南浦,剪梅煙驛。——詞出《情鎖·鎖心玉》
古別離(南朝·梁·江淹)
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黃雲蔽千里,遊子何時還。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團。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願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兔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詩出《情鎖·鎖心玉》
論語·顏淵第十二(部分內容)(孔子)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語出《情鎖·鎖心玉》
七哀(三國·魏·曹植)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人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詩出《情鎖·鎖心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部分內容)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經出《情鎖·鎖心玉》
賀新郎(宋·蔣捷)
絕代幽人獨。掩芳姿、深居何處,亂雲深谷。自說關中良家子,零落聊依草木。世喪敗、誰收骨肉。輕薄兒郎為夫婿,愛新人,窕窈顏如玉。千萬事,風前燭。鴛鴦一旦成孤宿,最堪憐,新人歡笑,舊人哀哭。侍婢賣珠回來後,相與牽蘿補屋。漫採得、柏枝盈掬。日暮山中天寒也,翠綃衣、薄甚肌生粟。空斂袖,倚修竹。——詞出《情鎖·鎖心玉》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前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詩出《情鎖·鎖心玉》
醉落魄(北宋·趙佶,即宋徽宗)
無言哽噎,看燈記得年時節,行行指月說行行,願月常圓,休要暫時缺。今年華市燈羅列,好燈爭奈人心別,人前不敢分明說,不忍抬頭,羞見舊時月。
——詞出《情鎖·鎖心玉》
眼兒媚(北宋·趙佶,即宋徽宗)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詞出《情鎖·鎖心玉》
聒龍謠(北宋·趙佶,即宋徽宗)
紫闕苕蕘,紺宇邃深,望極絳河清淺。霜月流天,鎖穹隆光滿。水精宮、金鎖龍盤,玳瑁簾、玉鉤雲卷。動深思,秋籟蕭蕭,比人世、倍清燕。瑤階回。玉簽鳴,漸秘省引水,轆轤聲轉。雞人唱曉,促銅壺銀箭。拂晨光、宮柳煙微,盪瑞色、御爐香散。從宸游,前後爭趨,向金鑾殿。——詞出《情鎖·鎖心玉》
行香子·淡酒詞(詞出明·馮夢龍《古今譚概》)
浙右華亭(藤作「浙右茶亭」),物價廉平,一道會買個三斤。打開瓶後,滑辣光馨,教君霎時飲,霎時醉,霎時醒,聽得淵明,說與劉伶,這一瓶莫約三斤,君還不信,把秤來稱,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詞出《情鎖·鎖心玉》
《漢書·佞幸傳·李延年傳》(漢·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豈不顧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曲出《情鎖·鎖心玉》
一翦梅(贈紫雲友)(宋·葛長庚)
劍倚青天笛倚樓。雲影悠悠。鶴影悠悠。好同攜手上瀛洲。身在閻浮。業在閻浮。—段紅雲綠樹愁。今也休休。古也休休。夕陽西去水東流。富又何求。貴又何求。
——詞出《情鎖·鎖心玉》
7. 〝歷史上有作為的宧官〞
秦朝的趙高控制胡亥權頃天下~東漢張讓十常侍作威作福!唐朝高力士讓唐玄宗搶自己兒子的老婆楊玉環~唐朝李輔國閹人當上丞相左右君意~!明朝魏忠賢人稱九千歲!明熹宗專注木匠活不上朝的超正由魏忠賢獨斷~清朝安德海,李蓮英慈禧的太監總管殺人如麻~~求採納!
8. 請問哪位仁兄能給我發下鬼吹燈牧野詭事和盜墓筆記臧海花的有聲小說 真的謝謝啦 感激不盡的 一定馬上采
鬼吹燈吧有下載鏈接,置頂帖
9. 遮天有聲小說除了昊儒播音,還有誰的昊儒播的太單調了
喜馬拉雅的飛歌流年播講是我聽過最好聽的版本,還不收費
10. 高分!有關姓氏的問題,不太好回答啊
一.姓氏淵源:
都(Dū)姓源出有三:
第一個淵源:出自姬姓,源於春秋時的鄭國,以祖字為氏。
據《姓苑》載,春秋初年,鄭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公子闋,字子都。他是當時聞名全國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鄭庄公的欣賞。他死以後,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字為姓,稱為都姓。
第二個淵源:出自公都姓,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的時候,楚國有公子田,受封於都邑(今地不詳),所以稱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孫,有單姓都的,就成為都氏的一支。都氏的望族居住在黎陽(今河南)。
第三個淵源:源於自蒙古族的一支,沒有姓氏,只有官職名,祖先是一個叫必裏海的人,官職是都達魯花赤,分管當地寧海州的長官。
都姓蒙古族是起源於山東牟平姜格庄鎮北頭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後裔。在族譜中記載,都姓始祖諱必裏海公,元初為牟平達魯花赤,負責管理當地軍事和農業。後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其家族「都」姓,此後延續下來,現在已到第十七代子孫。
據典籍《辭海》中對蒙古語「達魯花赤」的漢譯為「官印」,「都達魯花赤」即為「都印官」或「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此官職。在古代元朝時期,漢人不能任正職官位,元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縣均設有都達魯花赤,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以掌實權。據史籍《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資料第八輯》中也提及,「元初有必裏海,中統元年海死,子抄兒襲。抄兒死,子不老赤襲。子孫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
二.得姓始祖:子都。
根據考證,都姓是來自春秋時代的的齊國及鄭國,他們的祖先,出身於齊的黎陽郡,系出公都氏,齊公族大夫子都之後,出身於鄭國的公族。這就是《姓氏考略》上說的,通鑒胡三省注出:「鄭公孫閼,字子都,後以為氏。」春秋時代的鄭國,位於現在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是傳自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姬友的後代子孫,是距今大約兩千八百年前開始就在那裡世代相襲繁衍,其中有一位公孫閼,由於其字為子都,所以他的子孫後來就「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都,發展成了一個古老的家族。都氏後人尊子都為都姓的始祖。
三、遷徙分布
(缺)都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都源出於姬姓,春秋公都氏後裔;公孫閼(子都)後裔。春秋初年,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公孫閼,字子都。子都長相英俊。勇力過人,深得鄭庄公寵幸,因此變得日益驕橫。庄公有個得力助手叫穎考叔,子都一直很嫉妒他,就找了機會用暗箭將穎考叔射死。庄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震怒,便下令巫師詛咒兇手。子都心中有鬼,結果竟然因神經高度緊張而死。子都的後代有以他的名為姓氏的,這就是都氏。鄭國大約經過500年左右時間,到了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所滅。以後,經過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歷史上的大動亂,都氏家族又以山東省為中心,分別向南北各地播遷,到了宋、明之際,我國的大江南北都已經有了都氏子孫的蹤跡。在過去的一二千年間,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書香世家,出過許多學業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陽郡(今河南浚縣東北)。關於「都」姓的來歷,蒙古的一支,沒有姓氏,只有官職名,祖先是一個叫必裏海的人,官職是都達魯花赤,分管當地寧海州的長官。據《辭海》中對「達魯花赤」解釋為:蒙語,譯言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元代漢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縣均設達魯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擔任,以掌實權。據《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資料第八輯中也提及,「元初有必裏海,中統元年海死,子抄兒襲。抄兒死,子不老赤襲。子孫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此後延續下來,現在已到第十四、五代子孫。都姓蒙古族是起源於山東省牟平縣姜格庄鎮北頭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後裔。在族譜中記載,都姓始祖諱必裏海公,元初為牟平達魯花赤,負責管理當地軍事和農業。後明太祖賜給家族都姓。(余略)
四、歷史名人
都 勝:明朝寧津人。曾經擔任南京羽林左衛指揮撿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揮撿事,守備揚州的時候因為平靖叛亂有功。被升遷為參事,協同漕運。後又任過充總兵官、掌漕運等重要的職位。都勝做官一共做了五十年,他所管轄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潔,生活簡朴,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親戚朋友來訪,也不過增加一盤豆腐,因此人們稱他為豆腐總兵。深得人們的敬愛。
都 穆:字玄敬。明朝時期吳縣人。弘治進士,被授為工部主事。歷任禮部郎中,加太僕少卿致仕。都穆精修博學,在當時很受別人看重,雖然年紀大了但仍然好學。曾寫過好些方面的著作,業余的時候還研究金文。存在於今天的著作有《周易考異》、《史外類抄》等。
都錦生:號魯濱,浙江杭州人。民國八年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機織科。留校任乙種工業教習。並親手紡織出第一幅絲織風景畫。民國11年5月,在茅家埠家中開工製造,到民國十五年的時候已經發展到擁有手拉機漸百台,軋花機五台,工匠八人,職工130至140人。他們的產品曾經獲得美國費城國際博覽館金質獎章。民國17至18年,東渡日本考察。民國26年8月將一部分機器遷到上海法租界,維持小規模生產;同年12月,日軍佔領杭州,他被委任為杭州市政府科長,遭到他的拒絕,於是全家遷到上海避難,並在上海建造產房,擴大生產。民國28年絲織廠在杭州的產房以及所有新式機器全部被日軍燒毀。民國30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佔領了法租界,絲織廠被迫倒閉。重慶、廣州等地的部門也先後被日機炸毀。民國32年5月在上海病逝,終年43歲,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進步的實業家。
都光遠;宋代司農。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黎陽郡:《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中記載:都氏望出黎 陽郡。西漢的時候設置了黎陽縣,北魏改設黎陽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浚縣一帶,與晉代頓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2、堂號
鴻臚堂:宋朝的都貺,做官做到鴻臚卿,拜鋅州轉運,提押四川45州,有很多顯著美好的成績。
六.都姓宗祠通用對聯
【都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學成安國;
職掌司農。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名人都國蔚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司農都光遠事典。
作西使記;
稱豆腐官。
——李文鄭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吳縣人都穆,字玄敬,弘治年間進士,歷官工部主事、禮部郎中、加太僕少卿。一生好學不倦,多有著述。曾奉使到秦,在那裡訪求山川形勢、故宮遺址,寫成《西使記》;搜集金石遺文舴《金薤琳琅》;又著有《周易考異》、《史外類抄》、《寓意編》、《南濠詩略》等。下聯典指明代寧津人都勝,襲任南京羽林左衛指揮僉事。成化初年升都指揮僉事,在揚州防禦倭寇,官至都指揮使,充總兵官,掌管漕運。為官清廉恬靜,做官五十七年,所到之處又都是富庶之地,但生活簡單,每天只吃豆腐,當時人稱「豆腐官」。
古文授受;
外使存問。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都尉朝從孔安國受《古文尚書》,轉授於庸潭。下聯典指宋都隨使遼,遼人服其節操,既歸,遼使至,必問其起居。
著勛開國;
榮陟崇階。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粵郎都稽因功得嘉,為臨蔡侯事典。下聯典指北宋余干進士都頡事典。
【都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古書多姿授受;
外使常問其居。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都尉朝事典。下聯典指宋·都隨事典。
【都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望出黎陽永興旺;
源自子都長留芳。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都姓的郡望和源流。上聯典指都姓的望族居黎陽郡。下聯典指都姓的始祖子都(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切莫嘔心並剔肺;
須知妙語出天然。
——明·都穆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太僕少卿都穆《學詩》詩句聯。都穆,字玄敬,吳縣人。歷工部主事,禮部郎中,清修博學、為時所重,有《南濠詩略》等。
子丑寅麋迎旭氛;
都俞吁咈贊榮光。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都姓始祖「子都」二字的嵌字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