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___》
故鄉
2. 魯迅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魯迅有三本短篇小說集:
1.《吶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記》,作於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小說。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明天》單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與車夫
《頭發的故事》「看 / 被看」
《風波》1920,七斤
《故鄉》1921,閏土
《阿Q正傳》1921、12,連載於《晨報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節》
《白光》知識分子形象陳士成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1922年。
2.《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樓上》(呂緯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銘
《長明燈》「看 / 被看」
《示眾》「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爾礎
《孤獨者》(魏連殳)1925年,
《傷逝》1925年,涓生、子君,魯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愛情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弟兄》
《離婚》1925年《語絲》,愛姑,也是魯迅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3.《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補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採薇》1935、12,「看 / 被看」
《鑄劍》1927,原名《眉間尺》,「看 / 被看」
《出關》
《非攻》
《起死》1935、12,
《懷舊》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魯迅的一個筆名。
3. 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歷史小說集、散文集和雜文集有什麼
短篇小說集:《彷徨》、《吶喊》。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雜文集:《墳》 1927年3月,未名社 《熱風》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續編》 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
《續編的續編》 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書局
《三閑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書局 《南腔北調集》 1934年4月,上海同文書店
《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眾書店 《花邊文學》 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店
《偽自由書》 1933年10月,上海青光書局 《准風月談》 1934年12月,上海聯華書店
《且介亭雜文》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二集》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集外集》 1935年5月,上海群眾圖書公司
《集外集拾遺》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補編》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3)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魯迅是中國現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自從一九一八年發表他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以來,直到一九三六年去世。魯迅的創作生涯持續了將近二十年之久,留下了超過六百萬字的作品,可以稱得上"著作等身"。
魯迅的文學創作包括散文,小說和雜文。其中,雜文是他影響力最大的創作體裁。魯迅的雜文如同匕首投槍一般,刺向了當時中國黑暗的一面。在魯迅的雜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火一般的熱情和冷峻的思考。
4. 魯迅的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
魯迅一生並沒有創作長篇小說。
中篇小說是《阿Q正傳》,
短篇小說包括《吶喊》中的:《白光》、《故鄉》、《孔乙己》、《端午節》、《明天》、《風波》、《社戲》、《狂人日記》、《頭發的故事》、《鴨的喜劇》、《一件小事》、《葯》、《兔和貓》十三部短篇小說;
包括《彷徨》中的:《祝福》、《示眾》、《弟兄》、《肥皂》、《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傷勢》、《離婚》、《孤獨者》、《高老夫子》、《長明燈》十一部;
還包括《故事新編》中的:《鑄劍》、《理水》、《起死》、《奔月》、《補天》、《出關》、《非攻》、《採薇》八部。
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
順次翻開魯迅生前出版的14本雜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論戰,反擊……的思想文化斗爭的編年史:從《熱風》開始的對封建禮教、舊傳統的批判,與復古派的論爭,一直延續到《且介亭雜文末編》對國民黨政府的法西斯專政的抗議,對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路線的反擊。
魯迅雜文所顯示的這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不屈精神,從根本上有違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士大夫文化知識分子的「恕道」、「中庸」傳統,集中的體現了魯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異質性。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
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
5. 關於魯迅的故事 短小精悍的
這是我找的四個故事:
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 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 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愛書情結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 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 書臟了就小心翼翼地弄乾凈。他自己還准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後, 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 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 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一次, 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復:「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 標點也得算字 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 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 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 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6. 魯迅先生的小說
《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吶喊》收錄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說十四篇:《狂人日記》
《孔乙己》
《葯》
《明天》
《一件小事》
《頭發的故事》
《風波》
《故鄉》
《阿Q正傳》
《端午節》
《白光》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
《彷徨》共收入魯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祝福》
《在酒樓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長明燈》
《示眾》
《高老夫子》
《孤獨者》
《傷逝》
《弟兄》
《離婚》
《故事新編》收錄了魯迅在1922年~1935年間創作的短篇小說八篇,分別是:《補天》、《奔月》、《理水》、《採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
7. 魯迅先生有哪些名篇
魯迅自1907年開始文學活動,至1936年逝世,近30年間留下700多萬字的著作、譯作,加上日記和書信約1000萬字以上。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集兩本:《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一本:《故事新編》;散文詩集一本:《野草》;回憶往事為主的散文集一本:《朝花夕拾》,以上共計35萬字。魯迅的主要精力用於雜文創作,共出雜文集16本,計有:《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等,雜文創作在他一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雜文近700篇,約135多萬字,佔全部創作的80%,歷時18年。他整理、輯錄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集五本:《嵇康集》、《會稽郡故書雜集》、《小說舊文鈔》、《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有關中國古典文學史研究論著兩本:《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以上共約80萬字。翻譯、介紹10多個國家的長、中篇小說和童話九本,短篇小說和童話78篇,戲劇兩本,文藝論著8本,短篇論文50篇,以上共約310多萬字。陸續發現的未收進集子的文稿約有60多萬字。魯迅接待過大約500多名來訪的青年,親手拆閱了約1200個青年給他的來信。他親自回信約有3500多封,現在能收集到的只有1400多封,約80萬字。他從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的日記(其中1922年佚),未作字數統計。此外,魯迅所編輯的報刊、雜志、叢書約40種,為青年作者寫序或跋的書約50多種,為青年校閱、編選和介紹書稿有54種。魯迅病逝後,1938年出版的《魯迅全集》計20卷。新中國成立後,出版《魯迅全集》分為作品集10卷,譯文集10卷,日記2卷,書信集1卷。魯迅的許多作品曾被譯為英、日、俄、法、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成為我國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作家。魯迅在我國文壇上堪稱前無古人、後世之師的曠代巨星。關於魯迅雜文集的命名魯迅的雜文集,自行編稿並擬集名的,計十四本。這些雜文集的命名,或比喻,或引用,或反語,或拆字,詼諧風趣,警辟深沉,諷刺強烈,揭露深刻。關於雜文集的命名,魯迅編集時大多自行作過解說。
魯迅的作品名稱大都與當時的寫作歷史背景密切相關,且含義十分深刻。
《吶喊》:《吶喊》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寫於1918——1922年「五·四」運動前後,魯迅說他「吶喊」幾聲,目的在於慰藉那些斗爭中「賓士的猛士」,使他們勇敢直前。作者創作《吶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賓士的勇士,使他不悼於前驅。他應《新青年》編委的約請,「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又說:「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
《彷徨》:《彷徨》寫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 ,荷戟獨彷徨。」這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摩羅詩力說》:論文《摩羅詩力說》中「摩羅」,梵文音譯,「天魔」之意,歐州稱為「撒旦」。本來是有些人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詩人拜倫的稱呼,後來「凡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而為世所不甚愉悅者悉入之」。所謂「摩羅」詩人也就是造反詩人。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費厄潑賴」,是英語fairplay的音譯,原為體育比賽或其它競技所用之術語,意為:光明磊落的比賽,不要用不正當的手段,而林語堂、周作人就把競技比賽的規則搬到政治舞台上來。這里轉意為:對敵人要講寬大,不要窮追猛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著名私塾。魯迅12歲在這里求學,塾師是壽鏡湖老先生。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麼,為何叫「三味書屋」呢?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指:讀經典像吃主食;讀歷史像吃菜餚;讀其它像加調料。關於「三味」:魯迅的私塾老師(三味書屋)壽鏡吾老先生的後人說,「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菜淡飯,不嚮往於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墳》:《墳》雜文集,寫於1907年——1925年間,魯迅之所以要出版這些舊文,是因為「有人憎惡著」;同時也作為生活一部分的痕跡收斂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戀」。
《熱風》1925年11月編定。關於集名,魯迅解釋道:「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相去本不及一張紙,對於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為《熱風》。」《熱風》收1918年至1924年雜文,編集時,魯迅對現狀一如往日,感到「寒冽」,以「熱風」作喻,正反映了魯迅主張深刻批判社會,促醒人們去改革社會的熱烈願望。
《華蓋集》1925年12月編定。《華益集續編》1926年10月編定 。分別收1925、1926年來文。舊時迷信說法,將人的運氣好壞稱為「交華蓋運」。魯迅解釋集名道:「人是有時要『交華蓋運』的。……在和尚是好運:頂有華蓋,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了,只好碰釘子」。魯迅寓居北京時期,受到北洋軍閥政府的迫害與文化幫凶的攻擊,可謂運命多舛,釘子常碰:「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摸自己的凝血」,然而,「偏不遵命,偏不磕頭」。以「華蓋」作集名,幽默風趣之中,「無非藉此釋憤抒情』。另外三二年作《自嘲》詩中「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之句,可與集名印證。
《野草》:1924年——1926年,他「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自從有了《野草》才真正為現代散文詩奠定了基礎。《野草》是魯迅的一部散文詩集,共收入作品24篇。《野草》是魯迅所有作品中最難懂的一部。之所以難懂,主要是因為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獨特的藝術手法。《野草》題目的含義,野草的花、葉不美,但很頑強生長的野草,來比喻自己寫的這23篇作品,也可以說把自己的作品比喻為野草,也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野草》是《彷徨》的姊妹篇,前者是散文詩,後者是小說。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創作的以回憶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生活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寫於1926年6月至11月間,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5月編訂成書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題目意義:「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意思」。據魯迅說:「《朝花夕拾》的文章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朝花夕拾》是關於魯迅生平史實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早年魯迅的完整形象。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魯迅先生無心作詩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朝花夕拾》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後回憶青少年時期的往事之意。
《墳》1926年10月編定。收1907年至1925年雜文。魯迅初期雜文多收其中。1927年始出版。魯迅說「過去已經過去,神魂是無法追躡的,但總不能那麼決絕,還想將糟粕收斂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戀」。《墳》收作者十餘生間的雜文,喻其為「糟粕」,當然是自謙之詞。對那些舊制度的維護者,「放一點可惡的東西在他眼前,使他有時不舒服」、「得到一點嘔吐」,這些話,道出了《墳》的命名意圖。
《答有恆先生》:雜文《答有恆先生》寫於1927年9月4日,有恆,即時有恆。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信,它既是魯迅世界觀轉變的明顯標志,又是他更深入、更執著地進行社會批判的進軍令。《答有恆先生》代表魯迅的思想達到空前的高度。《答有恆先生》的發表為當時的思想文化界樹起了一面標志著堅持革命繼續的旗幟。
《而已集》1928年10月編定。魯迅編訖《華蓋集續編》時,作過一首揭露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詩:「這半年我又看見了許多血和許多淚,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淚揩了,血消了;屠伯們逍遙復逍遙,用鋼刀的,用軟刀的。 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連『雜感』也被『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時,我於是只有『而已』而已!」該集收1927年雜文。後來,魯迅說過:「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嚇得目瞪口呆,離開廣東的,那些吞吞吐吐、沒有膽子直說的話,都載在《而已集》里。(《三閑集·序言》)作者將兩年前的詩移來「作為一九二七年雜感集的題辭」,寓意極深。「而已」,這個燃燒著諷刺烈火的書名,正表示著對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屠殺人民的罪行的強烈揭露與深沉悲憤。
《二心集》:《二心集》作於1930年左右,國民黨反動派加緊對革命文藝的鎮壓,對魯迅更是造謠污衊,還編《文藝貳臣傳》攻擊他。魯迅承認自己是統治階段的「貳臣」,並以此自豪,故把自己的書取名《二心集》。《二心集》1932年4月編定。 1930年5月7日,《民國日報》載署名「男兒」的。《文壇上的貳臣傳》一文,惡毒攻擊魯迅「為了盧市」「被共產黨屈服」,文章描摹魯迅既受反動文人攻擊,又受「左聯」內部宗派主義指責的處境,以「貳臣」奚落諷刺之。魯迅反擊道:「御用文學家給我這徽號,也可見他們的『文壇』上是有皇帝的」。這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男兒」之類御用文人的主子。魯迅公開宣告:「以為唯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以「二心」作集名,以示對反動統冶者懷著「攜貳」的心思,與他們勢不兩立,而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本集收1930年至1931年雜文。
《三閑集》1932年4月編定。收1927年至1929年雜文。1928年,魯迅與創造社展開了革命文學論爭。創造社成仿吾1927年在《完成我們的文學革命》一文中,指責「魯迅先生坐在華蓋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說舊聞」,是「以趣味為中心」,「它所暗示著的是一種在小天地中自己騙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著的是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針對這種指責,魯迅反駁道:「成仿吾以無產階級之名,指為『有閑』,而且『有閑』還至於有三個」,是一種「鍛煉周納法」。「編成而名之日《三閑集》,尚以射仿吾也。」另一方面,魯迅也確認,創造社「救正」了自己「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可見,《三閑集》的命名脫胎於革命文學陣營內部的文學論爭。
《南腔北調集》:《南腔北調集》雜文集,寫於1932——1933年間。當時,上海有人對魯迅進行百般污衊和惡毒攻擊。說他說話口吃和用語南腔北調。魯迅說:「真的,我不會說綿軟軟的蘇台,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是指他說話決不迎合反動派,不討好那些無聊文人,而是「橫眉冷對千夫指」。
《華蓋集》:《華蓋集》「華蓋」為星名。星相學家說,和尚交華蓋運,是成佛的好運。「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只好碰釘子。」魯迅在《自嘲》詩中也說:「運交華蓋欲保求,未敢翻身已碰頭」,藉此來說明自己收在《華蓋集》里的短文,多是受到重重阻礙,經過艱辛斗爭才得到發表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反動派的憤滿之情。
《偽自由書》1933年7月編定。收1933年1月至5月雜文。本集中的雜文均發表於《申報》副刊《自由談》。魯迅尖銳指出:「《自由談》並非同人雜志,『自由』更當然是一句反話。」即以魯迅的文章而論,涉及時事,或遭刪節,或不能發表。名集為《偽自由書》,意思是並無言論的自由,這正是對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的有力揭露。
《南腔北調集》1934年2月編定。上海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中寫道:「魯迅很喜歡演說,只是有些口吃,並且是『南腔北調』。」對此,魯迅諷刺道:「我不會說綿軟的京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調,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魯迅的話表明了他不願隨波逐流,鄙薄那些迎合、討好反動派的無聊文人的品質。信手拈來的這個集名,詼諧幽默之中,寄託著對敵人的鄙視,表示了不妥協的態度。該集收1932至1933年間雜文。
《准風月談》1934年10月編定。為1933年6月至11月發表於《申報》副刊《自由談》上的雜文。1933年5月始,反動派對《自由談》壓迫日緊,於是,編者「吁請海內文豪,從茲多談風月,少發牢騷。」這以後,魯迅仍用各種筆名,在《自由談》上發表雜文。結集時,魯迅總結道:「想以一個題目限制了作家,其實是不可能的」,「談風雲的人,風月也談得。」魯迅的雜文,正是一篇篇「不能正如尊意」的風月談,也就是說,是借談「風月」之名,而行談「風雲」之實,從春風秋月中談出政治風雲來。所謂「准風月」者,其實是一句反語。
《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魯迅生命的最後三年中,寫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且介」即「租界」之意。最後一本是他逝世後由許廣平(許廣平於1898年,即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出生在廣東一戶漸趨沒落的仕宦之家)編輯。《且介亭雜文》是於1934——1936年間寫成的雜文,共三本。當時魯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的山陰路亭子間,當時被稱為「半租界」。「且介」二字均取「租界」二字的各一半,「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間」之意。《且介事雜文》(二集、末編)1935年12月編定。三本雜文集分別收1934年、1935年、1936年雜文。前二集之《序言》文末皆書:「記於上海之且介亭。」魯迅當時住上海北四川路,這是帝國主義越出「租界」范圍以外修築馬路的區域,當時被稱為「半租界」。「且」者,「租」之右半;「介」者,「界」之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里的亭子間」的意思。《且介亭雜文》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軟軟硬硬的圍剿『雜文』的筆和刀下的結集。」
《花邊文學》1936年1月編定。收1934年雜文。報紙的短評,刊出時往往圈以花邊,以示重要;「花邊」也是銀元的別名。魯迅當時發表文章多用筆名,文學青年廖沫沙未知其詳,化名「林默」發表《論「花邊文學」》一文,對「花邊」不無微詞。魯迅說:「這一個名稱,是和我在同一營壘里的青年戰友,換掉姓名掛在暗箭上射給我的」,即指此事。當然,這里有些誤會的成分,魯迅以「花邊文學」為集名,亦不無諷刺之意。
《海上述林》:1936年10月18日,魯迅已經生命垂危,當時任《譯文》雜志主編的黃源前來看望,並訴他托他在《譯文》刊登的廣告登出來了。這則廣告是《介紹〈海上述林〉》一文。《海上述林》是魯迅為瞿秋白烈士所編的一部譯文集,他還用了「諸夏懷霜社」的名義出版。「霜」是秋白的原名,「諸夏懷霜」意即全中國都懷念瞿秋白。沒想到,這則廣告竟成為魯迅先生一生中最後看過的文字。第二天(即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魯迅就不幸與世長辭了。
8. 魯迅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是 和 。
魯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
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包括《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葯》、《故鄉》、《社戲》、《一件小事》、《風波》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傷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編》,包括《補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詩集《野草》,包括《秋夜》、《過客》等24篇作品。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且介亭雜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9. l魯迅所有作品
(一)小說集
1.《吶喊》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2.《彷徨》
《彷徨》是魯迅的小說作品集,於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現編入《魯迅全集》。該小說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首篇《祝福》寫於1924年2月16日,末篇《離婚》寫於1925年11月6日。
整部小說集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
《故事新編》
(二)雜文集
《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
(三)魯迅雜文合集
1.《墳》
《墳》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包括《論雷峰塔的倒掉》《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娜拉走後怎樣》《論「他媽的!」》《文化偏至論》《從胡須說到牙齒》《寡婦主義》等二十四篇。
這些雜文寫於1907年到1925年間,在這些雜文中,魯迅突出地運用史筆,生動形象地引據事實,表達自己的是非愛憎,指陳時弊,論證古今,顯現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斗到底的革命形象。
2.《華蓋集》
《華蓋集》是1926年北新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收錄了魯迅在1925年間所寫的雜文三十一篇, 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讀書》《論辯的魂靈》《夏三蟲》《忽然想到》《我觀北大》《碎話》等。 在1926年由北新書局出版。現已編入《魯迅全集》第3卷。
3.《續編的續編》
4.《三閑集》
《三閑集》,魯迅的雜文集,編訖於1932年。集子中出現「閑」字,是因為成仿吾批評魯迅「有閑」,並且「有閑」有三種緣由,「它所矜持著的是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魯迅先生以此為文集名,據題記中說,「編成而名曰《三閑集》,尚以射仿吾也」。
5.《二心集》
《二心集》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30年-1931年間所寫的雜文三十七篇。 末附《現代電影與有產階段》譯文一篇。魯迅於1932年8月將版權售予上海合眾書店,同年10月初版。
6.《偽自由書》
7.《且介亭雜文》
8.《且介亭雜文末編》
9.《集外集拾遺》
《集外集拾遺補編》收錄1938年5月許廣平編定的《集外集拾遺》出版後陸續發現的佚文,其中廣告、啟事、更正等編為附錄一;從他人著作中錄出的編為附錄二。
(9)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