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斗春歸》txt全集下載
斗春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② 明清時期鞦韆習俗有哪些變化
在明代天啟年間,有一個屢屢考不中貢士的老年書生,他有一個叫楚雲的女兒。
很快,楚雲到了28歲,她長得很是漂亮,雖然她父親因為考貢士考不中常年唉聲嘆氣,但她卻並沒有受到影響。楚雲每天都很開心,她家裡時常傳來她快樂的笑聲。楚雲最喜歡鞦韆了,她常常一個人在自家院內的鞦韆架上盪來盪去。
沒想到有一天楚雲在家裡盪鞦韆,正好她家的門沒有關,她的美貌驚動了門外的人。這個人叫李越,他才18歲就考中了貢士。
李越正好在楚雲家門外瞥見了正在盪鞦韆的楚雲,一下子就被她盪鞦韆時的靚影所吸引住了,很是心儀她。李越當即決定回去要請父母去下聘書,他要娶這個鞦韆架上的姑娘為妻。
楚雲的父親覺得李越那麼年紀就考中了進士,於是便同意了。但楚雲卻不願意,因為她根本沒見過李越,而且她覺得父親作為一個科考的失敗者,連與那個貢士對話的勇氣都沒有,很是懦弱。
百般無奈之下,楚雲只得偷偷女扮男裝去參加了一次地方考試,在考場上,楚雲結識了李越,被他的才華打動,對他很有好感。
在這次地方考試中,楚雲巾幗不讓須眉,考來了一個舉人的頭銜送給父親,為父親壯膽鼓氣。但是怯弱的父親仍然沒有解決楚雲的婚姻危機,還是執意要楚雲嫁給李越,楚雲很是無奈。
一天,楚雲的父親不在家,她便在家中盪鞦韆來消除心中的愁苦,正好看見李越從自己家門口經過。楚雲靈機一動,她便讓李越進了自己家,並告訴李越想請他假冒是自己心儀的人,然後一同來打消父親讓她嫁人的念頭。
李越笑著同意了。楚雲見他同意,很是開心,便坐回到鞦韆上,繼續盪了起來。李越輕輕地走到楚雲背後,慢慢地幫她搖起了鞦韆。
不多時,楚雲的父親回來了。楚雲便拉著李越來告訴父親,這個人便是自己的心上人,讓父親不要再將她嫁給別人。
楚雲的父親大笑了起來,摸著女兒的頭說道:「傻孩子啊,這個人便是我要讓你嫁的那個進士!」
楚雲一愣,這才知道自己鬧了一個大烏龍,她又喜又驚,羞得低下了頭,臉紅的跟個紅蘋果一樣,匆匆捂著臉跑開了。沒多久,楚雲便和李越結了婚,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在明清時期,每年元宵節期間,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有盪鞦韆的習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人們每天都要盪一陣子。
在明清時人們認為,盪鞦韆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還能鍛煉身體和意志。無疑,盪鞦韆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游藝活動。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盪鞦韆能世代相傳和經久不衰的原因。
就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過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別人的扶持下盪上幾下,青少年男女和壯年人就更不用說了。
明代著名文學家和畫家的唐伯虎所寫的一首《鞦韆詩》,詩寫道:
二女嬌娥美少年,綠楊影里戲鞦韆。
游春公子遙鞭指,一對飛下九重天。
清代著名文學家和詩人的鄭板橋在山東濰坊任知縣時,他曾經賦詩一首,專門描寫春天三月濰坊民間「盪鞦韆」和「放風箏」等歡樂場面,詩寫道: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在明清時期,盪鞦韆又可以分為「單人盪」、「雙人盪」、「立盪」、「坐盪」等,很多地方都有鞦韆高手,有時還要舉行盪鞦韆的表演比賽,而盪得最高最美的人則會受到鄉鄰的贊揚。盪鞦韆的這些日子裡,也常常是古代青年男女相遇和接觸的好機會。
在明清時期,除了普通鞦韆外,還有以下幾種帶有民族特色的特殊鞦韆。
其中的一種鞦韆叫做「胡悠」,也叫「木驢」。這種鞦韆的做法是在鞦韆主桿上端綁個鐵軸,軸頭頂在橫梁的正中間。而橫梁兩頭各吊一個小鐵千,人們或是站著,或是坐著,分別在兩頭的鞦韆上,一邊悠盪一邊轉圈,很是有趣。
還有一種叫做「過梁悠」。這是清代道光年間一種比較復雜的鞦韆,做法也相當繁瑣。人們先是在牢固的木架上架起一個方形大木輪,輪子四角各吊著一副小鞦韆。
然後4個人同時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搖動搖盤,使大木輪轉起來。鞦韆上的人隨著大木輪子的轉動,或高或低,自在悠盪,非常愜意。
最後一種鞦韆叫做「板不煞」,就是在鞦韆架的橫樑上穿一個轆轤頭,上面繞一條粗繩,讓粗繩兩頭垂下來,其中一根繩頭上固定一個腳踏板。
人們開始耍時,兩只腳需要踏在踏腳板上,然後兩腿夾住粗繩,兩手緊拽另一個繩頭,使繩子這頭往下轉,而粗繩那頭的鞦韆便可以帶著人往上升。
鞦韆橫樑上頭的半圓形荊條吊著花生、糖果、酒等獎品,如果誰能升到上頭,牢穩地固定在轆轤頭上,那他就可以伸手向上去摸賞品,摸著哪一種獎品,就要將這件獎品獎給這個人。
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會摔下來,或者上去了沒把緊轆轤頭,又滑溜下來。由於鞦韆架下墊著松軟的沙土或柴草,根本不用擔心會出危險,所以這種鞦韆很流行,人們也很喜歡。
其實,在明清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很多盪鞦韆的傳統。那裡還流行有「磨秋」、「風車千秋」等獨特的鞦韆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兩種,一種叫「轉磨秋」;另一種叫「磨擔秋」。轉磨秋在鞦韆中間有一個立柱,頂上有軸,上面系著4根粗繩,繩末各有一環,由4人抱環旋轉,好像推磨一樣,所以叫做「轉磨秋」。
磨擔秋的玩法是,取一根硬木固定豎於場地上,頂端削細作軸,再選一根直徑與木柱相當的木桿,中間鑿凹,橫置於立柱頂上,也就搭成了「磨擔秋」。
木桿兩端騎坐對等的人數。騎坐者用腳蹬地略跑數步後,然後迅速騎上木桿或匍匐桿頭,木桿便會旋轉起來了。而這個鞦韆兩端上下不斷升沉,好像人在挑扁擔時扁擔的上下起伏,所以稱它為「磨擔秋」。
磨擔秋在我國西南傣、景頗、苗、壯、哈尼、布依和仡佬族都很流行,其中以哈尼族的最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的五六月,他們稱5月為「五月年」,也叫做「苦扎扎」節。「五月年」便是磨秋節。
風車鞦韆又叫「車秋」、「轉秋」、「轉轉秋」、「轉鞦韆」和「紡車秋」等,因它的形狀略似風車,所以叫做「風車鞦韆」。風車鞦韆的結構比「吊秋」和「磨秋」都要復雜。
首先,人們在場地中立兩根木柱,還要在鞦韆柱頂架起了一個橫梁,橫梁中央套一個木製的十字形滾軸,就好像如風車輪子一樣。滾軸上有4對平行踏板,粗繩上拴著一個木板,形狀好像鞦韆一樣。
人們玩時,需要4個人各坐在木板上,使滾軸轉動,然後鞦韆便會上下升降。鞦韆就會做圓形旋轉,轉速快時,就好像飛旋的大風車,很是好看。
在明清時期的黔東南苗族地區,風車鞦韆的每塊坐板上可坐兩人,4塊坐板能坐8個人,這樣的風車鞦韆叫做「八人秋」。
風車鞦韆在苗、阿昌、傈僳等民族中很是流行,其中以傈僳族的最為典型。傈僳族轉風車鞦韆的多為女子。在節日里,她們穿著盛裝前來比賽,鞦韆像紡車一樣開始轉動,越轉越快,如同轉起一個繽紛的旋轉綉球。
在我國東北的朝鮮族也很喜歡盪鞦韆這一傳統競技游藝活動了。在明清時期,這一活動常在節日里舉行,有時還要進行比賽。
節日里,朝鮮族姑娘們身穿色調艷麗的彩裙,圍在鞦韆旁,她們爭試高低,飄逸的長裙,叮當悅耳的鈴聲,驚險的鞦韆擺盪,令人嘆為觀止。
雲南西北及川南納西族也有盪鞦韆的習俗,俗稱「鞦韆會」。納西族的鞦韆會多在每年夏歷正月初一舉行。
清代有人寫了一首《鹽源竹枝詞》,就是專門形容納西族的鞦韆會的,詩寫道:
高懸彩架接雲天,共慶新年勝舊年。
姊妹艷裝爭奇麗,倩郎拋索送鞦韆。
還有,在金陵笑笑生所編寫的,後來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全書的小說《金瓶梅》中,也有一段描寫婦女盪鞦韆的情景,原文是這樣寫的:
話說燈節已過,又早清陰將至。吳月娘在花園中扎了一架鞦韆,率眾姊妹游戲以消春困。先由月娘與孟玉樓打了一回,下來教李瓶兒與潘金蓮打,然後玉蕭和蕙蓮兩個打立鞦韆。
這蕙蓮手挽絲繩,身子站的直屢屢的,腳踩定下邊畫板,也不用人推送,那鞦韆飛起在半天雲里,
然後忽地飛將下來,端的好像飛仙一般,甚可人愛。月娘看見,對玉樓、李瓶兒說:「你看媳婦,她倒會打。」
《金瓶梅》的作者金陵笑笑生描寫的人物個性十分准確。當時當仆婦的意蓮,由於她經常參加勞動,所以她盪鞦韆的動作就比那些「太太」和」小姐」們高明很多了。
清代著名詩人李聲振所寫的《百戲竹枝詞》中,有一首《鞦韆架》,
半仙之戲,無處無之。
仕女春圖,此為第一。
近有二女對舞者。
日影垂楊舞半仙,御鳳圖畫兩嬋娟。
飄紅曳綠渾閑亭,蹴損湘鉤劇可憐。
此外,在明清時期各地除了最為常見的鞦韆之外,我國的一些民族還有許多鞦韆的變種,這也大大豐富了我國古代鞦韆文化的內涵。
③ 風箏在我國已有幾年歷史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致,造型新穎,構圖合理。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系結,系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