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短篇小說主題確定

短篇小說主題確定

發布時間:2021-08-26 13:26:28

㈠ 卡夫卡短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一、主題思想: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專和異化屬主題。

二、卡夫卡生前一共出版了《觀察》《變形記》《鄉村醫生》以及《飢餓藝術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說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和《城堡》,另有大量的書信、日記、雜感、隨筆等。
三、卡夫卡簡介:
1、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2、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3、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㈡ 請談談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小說要表現的主題。

《苦惱》的作者是契訶夫(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
《苦惱》的副標題是內「我拿我的苦惱向誰去訴說?」。容《苦惱》寫於1886年,描寫一個死了兒子的老馬夫想向別人傾訴心中的痛苦,無奈偌大一個彼得堡卻找不到一個能夠聽他說話的人,最後只能對著他的小母馬訴說。小說以冷峻的筆觸寫出了老馬車夫的辛酸和苦惱,我拿我的苦惱向誰去訴說,這句話出自《舊約全書》。
時代背景
《苦惱》寫於1886年,這個時候正是沙皇俄國黑暗時期,沙俄的殘酷統治使許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願意正視社會現實。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作者以冷峻的筆,客觀的描繪了這種社會現狀,為不幸的人們抗爭。
主題
小說描寫一個老馬夫姚納兒子剛剛死去,他想向人們傾訴自己心中的痛若,無奈偌大的一個彼得堡竟找不到一個能夠聽他說話的人,最後他只能對著他的小母馬訴說。作品通過無處訴說苦惱的姚納的悲劇,揭示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自私、冷酷無情,這正是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剪影。
打字不易,留個贊吧!🙈

㈢ 小說情節的主題選擇

許多小說作者的創作實踐告訴我們,有的作品的主題是在人物之前產生的,而有的主題 是在有了人物之後才確定的。例如茅盾創作《春蠶》,是先有了主題,其次便是處理人物, 構造故事。(《我怎樣寫〈春蠶〉》)而王蒙說他的許多短篇小說並不是先有了主題然後再去 寫的。他說:《夜的眼》是什麼先行呢?是感覺先行,感受先行,是對城市夜景的感受先行。 這里頭有我個人的感覺,但又不全都是。……《夜的眼》就是寫一個長期在農村、在邊遠地 區的人對大城市、對我們生活的感受。……這個感受飲食著深思對我們生活的深思,這個深 思還沒有做出明確的結論,但是它充滿了深思。王蒙又說:《夜的眼》還有一個主題,這 也是我在最近才明確的,就是寫了我們生活中的轉機。……所謂'轉機',充滿了艱難,充滿著歷史的負擔,但又開始有了新的東西,大有希望。《夜的眼》里既有負擔,又有希望; 既有傷痕,又有跨越傷痕向前進的努力;既有思索,又有感受;既有想不清的地方,又有相 當清楚的地方。我覺得《夜的眼》里包含的東西是比較多的。(《漫話小說創作》)
總之,我們對小說的材料必須深入開掘,對主題必須刻苦提煉。而在構思時、寫作中, 是不能將主題提煉、人物刻劃割裂開來的。可以是主題先行,也可以是人物先行,還可以是 感受先行。而且,主題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幾個,即寫成多主題的小說。

㈣ 怎樣分析小說的主題

閱讀小說,宜從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進而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如何讀小說(文體知識三)
作者:馬麗亞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一篇小說必須具備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其中,人物的刻畫是中心。按照篇幅的長短,小說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和小小說。

閱讀小說,宜從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進而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一)小說中的人物描寫主要有: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要抓住作品中的這些描寫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進而理解其反映的社會生活。
如《故鄉》中寫閏土的肖、像變化:「我」與閏土第一次見面時,他是「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當「我」20年後回到故鄉又見到閏土時,他「先前的紫紅的圓臉已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閏土外貌的變化充分說明了舊中國農村經濟破產,農民生活日益窮困的現狀。通過分析閏土的外貌變化,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的變化,進一步理解小說的主題。
分析人物的語言,要抓住最能表現其性格的語言。如《孔乙已》一文寫孔乙已給孩子們吃茴香豆時說的話:「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這種只有孔乙已才有的個性化語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迂腐而善良的性格特徵。再如《變色龍》中「我要拿點顏色出來給那些放出狗來到街上亂跑的人看看」, 「這小狗還不壞……怪伶俐的………一口咬破了這傢伙的手指頭」等等。聞其言,見其人,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沙皇走狗形象便暴露無遺了。
心裡描寫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質及理想的重要手段。如《最後一課》小弗郎士在聽說了這最後一課時的內心獨白: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以及下文韓麥爾先生讓他背書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小弗郎十對自己以前幼稚、貪玩、不愛學習的懊悔和自責,展示了他對國語「失去了才覺得珍惜」的心靈境界,以及他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使得他這個人物形象逐漸地豐滿起來。
(二)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作品前邊還有序幕,後邊有尾聲。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取決於作者的藝術構思,有的有著完整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結尾,總之,這四個部分並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論故事情節如何安排,情節的發展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把握這一點,然後通過對作品情節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種表現,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抓住小說情節,小說的層次結構就清清晰晰,作家構思布局的巧處也容易把握。
(三)小說中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描寫,是為了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描寫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以及場景)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等。要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進而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心裡描寫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質及理想的重要手段。社會環境是人物活動的歷史背景、社會情態、階級關系等因素的總和,抓住這一點很益於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如《最後一課》中寫人們看布告牌,寫普魯士兵的操練,目的在於交代背景,便於讀者理解小說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題。又如《變色龍》開頭的環境描寫,著墨不多就刻畫出沙皇俄國警察統治下恐怖、死寂的氣氛,突出了主題思想。《在烈日和暴雨下》對烈日、暴雨、風塵的描寫,同樣渲染了人物活動的環境,表現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㈤ 如何寫短篇小說 如何寫出成功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是整個文學殿堂里的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有其獨特的寫作規范和寫作技巧。
1、「理論准備」分六章:短篇小說的界定和特徵、主題的確定、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展開、場景的設置、視角的選擇,從理論上闡述短篇小說的特徵和組成要素。
首先,短篇小說應該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包括開篇、沖突、高潮和結局等因素,設置與人物性格相協調的場景,傳達一個特定的主題,遵循始終一致的敘述視角,運用與人物性格相符的對話,通過簡練精確的描寫來展示人物、主題和沖突,運用富有想像的語言和文學手段,保持一貫的語氣和情調,長度適當,並產生唯一的文學效果。
2、主題是小說要傳達的主旨,也是短篇小說的靈魂,沒有主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小說創作。
短篇小說為讀者提供閱讀娛樂的同時,也激起讀者的某些情感,傳達某個主題。
這一主題並不總是一個清楚表達出來的寓意,有時是寓於小說字里行間的對生活或人類本質的一種洞識。
主題一般來源於作家生活中的具體經歷,如周圍的偶然事情,自身的困境或困擾著自己的社會問題。
為了傳達一個清晰的主題,短篇小說要避免過於復雜的故事情節。
3、小說創作的成敗取決於人物的塑造,因為正是人物的行為傳達了小說的主題。
人物的塑造需要集中於刻畫「圓形」人物,即主要人物。
刻畫人物的具體方法一般有三種:描寫、行為和對話。
具體地包括人物的身份、外部特徵、所處環境、內心活動、行為方式、語言特徵、他人對人物的反應等。
當然,在人物刻畫中性格特徵的描寫比外部特徵的描寫更重要。
要想塑造出清晰的人物形象,作者必須清楚地「了解」人物的各個方面,以便塑造出始終如一、栩栩如生的人物。
4、情節是由於主要沖突而發生的一切事件,包括展示部分、開場的偶發事件、漸漸激烈的行為、高潮、漸漸平緩的行為、結局等。
在展開情節的過程中,作家會在整個的時間安排中運用倒敘的手法,還會運用伏筆的手段造成一種懸念。
場景在情節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作家在寫作中往往讓讀者通過推理、暗示來了解場景,而不是用成段的描寫來闡明場景。
5、短篇小說的敘述視角決定小說的主題,因此視角的選擇至關重要。
短篇小說的傳統寫作方法是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第三人稱視角又有三種不同的角度:第三人稱、受限的第三人稱和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
受限第三人稱視角的敘述者不是小說的組成部分,不能了解任何人物的思想。
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視角幾乎總是作者就是敘述者的視角,作者知曉一切,目睹一切,也了解一切。
無論採用哪種視角,小說的敘述視角必須保持一以貫之,前後一致。
6、「形諸筆端」共五章,主要論述了對話的寫作、描寫的運用和小說的開頭和結尾。
首先,對話是短篇小說的必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於人物的刻畫,而且人物在採用對話表達觀點或講述故事時也推進了沖突的發展。
對話可以是人物相互之間的談話,也可以是人物的自言自語,即內心的獨白。
要想寫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對話,就必須用心去聆聽,留心觀察;
再者,描寫是短篇小說中經常使用的文學手法,逼真的描寫依賴於五官感覺,也是能夠准確傳達信息的前提。
描寫是支撐短篇小說語氣情調的細節,為了使描寫生動形象,有些作家會大量使用修辭格。
描寫中要使用適合題材的詞彙,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避免導致詞藻華麗或過多修飾語,句子結構要變化多樣。
總之,描寫要干凈利落,簡潔有力,直截了當,運用展示的方式;
第三,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要求之一是寫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開頭,使讀者很快融入小說之中,也能迅速抓住編輯的注意力。
短篇小說的開頭可以考慮三種可能的方式:運用對話揭示人物和場景,並引入初始沖突;
讓主要人物開始實施行為,進而引向初始沖突;
確定場景,提供足夠的細節以營造出氣氛。
小說的結尾應該完成小說的情節構思,展示主要人物由於沖突而經歷的任何變化,並使讀者獲得閱讀上的滿足。
結束一篇短篇小說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簡單地消解沖突、向讀者稍作透露、提供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
第二部分還以短篇小說《土豆》為範例,分析了短篇小說的全部基本要素。
最後一章是「創作小說的檢查z,敘述了對小說初稿進行檢查時可以提出的各種問題,而通過檢查可以發現小說初稿中存在的不足,進而作出適當的修改和潤飾,直至小說通順流暢,有趣易讀,真實可信。
此外,在小說定稿時還要進行仔細的校對,涉及標點符號、段落劃分、大小寫字母、拼寫、語法和慣用法等。

㈥ 短篇小說一定要有主題嗎

故事就是主題
所謂主題都是讀者看到的/不一定是作者的結論
比如你只講自己養了一條狗和一隻貓/你只是敘述這個客觀事實
但我看到了/可能會覺得你更喜歡你的狗/那麼狗比貓好就是我看到的主題

㈦ 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傳達的是什麼主題

選自《川端康成小說經典》,《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問世以來,評論、研究文章層出不窮,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實、細致的研究工作。但從作者的人生觀、作品的思想特徵及表現風格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伊豆的舞女》的文章還不多見。本文擬通過對《伊豆的舞女》的分析,來展現川端文學獨特的「佛典」思想特徵。

由於受佛教的宇宙觀影響,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顯得既氣勢恢宏,又虛無縹緲。川端康成主張以佛教視野和宇宙宏觀思考人生,卻又對佛教的傳統觀念、感情因習不屑一顧。他主張把人生放大詮釋卻又避而不談現實。如此等等,反映在文學中他主張表現手法的革新,即文學革命。也正是他的這種人生觀、宇宙觀與文學觀相融合,從而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學(簡稱川端文學)的底流。這種底流首先表現在他的初期文學(1923年—1933年)的作品中。

川端康成的創作動力是來自人生的悲痛和寂寞,但川端康成並不想讓讀者在這種痛苦的氣氛中窒息,而是讓理想的光彩照耀讀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他在《文學自傳》中曾談到:「用我的風格去歌頌東方古典(佛典)的虛幻。」(註: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文學自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他還曾就其文學本質論述說:「有的評論家說我的作品是虛無的,不過這不等於西方所說的虛無主義。我覺得這在『心靈』上,根本是不相同的。」(註: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文學自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川端康成如上所述的「東方古典(佛典)的虛幻」、「心靈」上根本不同的「虛無」等,是文學創作上的理想表現。具體地講,就是心靈受到壓抑、煎熬時產生的「博大」的「求助心」。(註:東山魁夷、吉村貞司著,葉謂渠譯:《我的道路》,《世界文學》1988年第6期。)「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所有的人本來就具有平等圓滿的佛性。(註:石田一良:《日本思想史概論》,吉川弘文館1986年版。)這一室町時代的禪宗大同思想基礎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苦難、寂寞之心得到解脫的一種境界。讓理想的光彩照耀讀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這就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學的思想特徵,也即「佛典」文學思想。

川端文學思想特徵的形成,首先源於他的人生經歷。川端康成剛滿2歲父親即病故,3歲時母親也離開人世,7歲時祖母病故,後來他被寄養在姨媽家,在他10歲時姐姐也因病死去,15歲時祖父又病逝。這接二連三的不幸遭遇使淪為孤兒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謂「孤兒的根性」。他曾在《文學自傳》中剖析自己:「我自幼是個孤兒,受人照顧太多。許多人都寬恕過我,我自己也不曾對別人懷有惡意。」他還談到:「我剛到東京時,我很愛看失火的場面。大地震後,我一連十天半月,天天都帶著水和餅干,到處遊逛災後的遺跡,臉都曬黑了。……我想去的不是歐美,而是東方的滅亡的國家,或許我是個亡國奴。再沒有什麼人間的形象,比地震時逃亡者那源源不斷的行列,更能刺激我的心。我迷戀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賞托爾斯泰。可能是由於我是個孤兒,是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哀傷的、漂泊的思緒纏綿不斷。」從川端康成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孤兒根性」使他的性格具有了「無怨無恨」的孩童般的稚朴、明亮的一面,又使他的性格具有了「亡國奴」般的痛苦和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同命相連等傷感、陰暗的一面。
川端康成的「孤兒根性」血肉相連般地融化在他的人生觀及文學思想中。他在《文學自傳》中寫道:「早在十五年前,我腦子里就已構思了一部題為《東方之歌》的作品,又想把它寫成天鵝之歌。用我的風格,去歌頌東方古典的虛幻。也許我沒能寫出來就死去,不過我一直想寫它,只有這點我希望能夠得到理解。」川端康成把「佛典」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學,把它當作文學的幻想來敬重」,是別具慧眼,有其自我認定的含義的。在佛教看來,「人生是苦的,人生是一切苦惱的總合。但當人們認識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諦,就會進入一種煩惱滅盡,『常樂我凈』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入滅』或「涅磐」的光明前景和理想境界。」(註:楊曾文:《佛教的起源》,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版。)川端康成以此為自己的創作宗旨。這一創作宗旨指導下的川端文學,是帶有明顯的孤兒傷感稟性和為悲哀和寂寞的人生創造理想與生的力量的川端式「佛典」文學特徵。

《伊豆的舞女》充分體現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學特徵。日本學者伊藤整在評論《伊豆的舞女》時,曾有過精闢的闡述:「反復讀一下《伊豆的舞女》可以隨處發現這篇作品同川端今天的創作在脈搏上是相通的。可以說這相通之處在《伊豆的舞女》中只是處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不用說,讀作品時,雖然在這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獲得一次又一次真正的感動而深入了下去,但掩卷時獲得的總的感動不是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獲得的,而是構成這篇作品骨骼的情節和情景的甜蜜性,是青春的抒情。殘忍的不迴避的目光不漏過丑惡的全過程,在最後的目的地,一定要抓住純潔和美。川端這一創作精神,游弋在貫穿始終的抒情氣氛中,因而被深藏在作品的內部。」(註:伊藤整:《川端康成的藝術》,《文藝》1938年2月號。)

《伊豆的舞女》的主題是通過主人公青年學生的主觀意識表現出來的。一位孤兒出身的大學預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與流浪藝人結伴而行,其間,對一位14歲的舞女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愛慕之情。在青年學生的主觀感覺、體驗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印象系列:(1)中風老人的印象;(2)流浪藝人的印象;(3)茶店老闆娘、旅店老闆娘的印象;(4)孤兒及老奶奶的印象。這幾個印象系列是由青年學生的主觀意識有機地統一起來。中風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奪去父母性命的三個孤兒及失去兒子、兒媳的孤苦老奶奶的可憐;受人歧視的流浪藝人印象中又可分為落魄潦倒的榮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產夭折在旅途的榮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讓但又無奈還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於社會風習自己也看輕女人的阿媽,離開故里親人隻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這苦難、悲哀的印象,同「因孤兒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憂郁而來伊豆旅行」的青年學生孤寂、憂郁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們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青年學生的心靈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青年學生的靈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與升華。

第一次是因熏子的純潔而產生的。青年學生在向茶店老闆娘打聽今晚那些藝人的住處時,老闆娘「含有過於輕蔑的話語」使青年學生想到:「要是那樣,就讓那位舞女住到我的房間里來吧。」(註:《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學全集9·川端康成集》。)對於文章中的「我」即青年學生的遐想,有一些日本研究者認為這是「邪念」;也有的認為這是一種「超越了色情堂堂男子漢的正義感,即不含邪念的保護意識」;也有的學者認為二者兼而有之。筆者贊同後一種觀點。因為在青年學生的眼裡,開始一直錯把熏子看成是「成熟」的女子。當從舞女的無拘無束、無邪無欲的神態上,青年學生明白了她還是個未成熟的「孩子」時,腦子里澄凈得好像被擦洗過一樣,笑容久久停留在臉上。(註:《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學全集9·川端康成集》。)這里,作者把初戀的少女的純潔視作一種人生理想來渲染的。

又一次心靈的撞擊及情感的升華,是青年學生和舞女之間的感情交流。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藝人們對青年學生越來越表現出信任、感激的情感。青年學生「既不獵奇又不含輕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們是屬於流浪藝人那一種類的人。我這一尋常的好意似乎滲透進他們的心田裡」。因為人們尋常對流浪藝人是獵奇的、蔑視的。因此,這一尋常而又超乎尋常的「好意」換來的是舞女對青年學生的贊揚:「是個好人啊!」「這話語帶有單純而坦率的韻味,是天真自然是輕輕拋出的帶有感情傾向的聲音。」(註:《伊豆的舞女》,《昭和文學全集9·川端康成集》。)這贊揚使青年學生有了自我確認的信心:「連我也毫不做作地感到可以把自己叫作好人」。青年學生感覺體驗到的環繞舞女的社會氣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兒根性」的心靈底色本來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涼的基調。然而,在這種悲哀的氛圍中,舞女和青年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從而使兩顆自卑的、灰暗的心變得自信、明亮了起來。這一心理變化,作者在《伊豆的舞女》的結尾作了濃墨重彩的描述:「這時我的心情是美好的、空虛的。明天我將帶著老奶奶到上野站去買前往水戶的車票,這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事。我感到這一切全融為一體了。……我的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來,最後什麼也沒留下——我心裡快活得甜滋滋的。」

引文里出現的「空虛」、「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後什麼也沒有留下」等,實際上是在悲哀中由於人們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生的和諧、幸福的一種理想境界。這也就是《伊豆的舞女》的主題的深層內涵。

川端的早期文學作品是立足於人生的悲哀和寂寞來構思的,其本質是通過「佛典」的幻想境界的創造給悲哀寂寞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他這一文學特徵不是「超現實的形而上學的純理念的」,而是主觀自省(包括自救)和客觀審視(主要是對被侮辱被損害人物的社會環境的揭示)的融合。在以哀傷頹廢為基調這一點上,它的道德歸向和理想閃爍是主題的核心。這大概就是諾貝文學獎授獎委員會稱贊川端康成的作品「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的主要原因吧。
被選編入蘇教版教科書中的《父母的心》也是川端康成的優秀作品!其構思之奇特,文筆之巧妙,堪稱一絕,深受人們的贊美!

㈧ 短篇小說怎麼寫

寫短篇小說,要把握好三點。

1、人物

由於短篇小說篇幅的設定,這就要求作者對人物的性格把握要精準。尤其是要塑造一個擁有鮮明性格的人物,要讓人物來傳遞故事的主題。對人物的刻畫採取對話、行為的描寫,力圖塑造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

2、立意

這是短篇小說的核心,要傳遞什麼思想、講什麼故事、引起何種思考,都由「立意」來決定。星星建議如果要用短篇小說來練手的話,多去追求新穎的「立意」。

星星舉個例子,日本「微型小說鼻祖」星新一曾在《一分鍾小說選》中說過「我的小說強調一個「新」字,給讀者以新題材,新知識,甚至讓他們感到驚訝」。

他常常藉助童話、科幻、推理等,通過一些非現實的題材,反映他在現實生活中的感悟。而一個新穎的立意,往往能讓讀者印象深刻,即便是長篇小說,也可能達不到其所帶來的震撼效果。

3、結尾

短篇小說很容易讓讀者有「拍案驚絕」的感覺,那是因為有一個好的結尾。但這個結尾不一定要有一個確定的結局,它可以是開放式的。

(8)短篇小說主題確定擴展閱讀

字數的多少,是區別長篇、中篇、短篇小說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們通常把幾千字到三萬字的小說稱為短篇小說,三萬字到十萬字的小說稱為中篇小說,十萬字以上的稱為長篇小說。這只是就字數而言的,其實,長、中、短篇小說的區別,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圍、作品的容量來決定的。

長篇小說容量最大,最廣闊,篇幅也比較長,具有比較復雜的結構,它一般是通過比較多的人物和紛繁的事件來表現社會生活的,如《紅樓夢》。中篇小說反映生活的范圍雖不像長篇那樣廣闊,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廣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節的繁簡介於長篇與短篇之間,如《人到中年》。

短篇小說的特點是緊湊、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寫了一個或很少幾個人物,描寫了生活的一個片斷或插曲。短篇小說所反映的生活雖不及長篇、中篇廣闊,但也同樣是完整的,有些還具有深刻、豐富的社會意義。

㈨ 怎樣確定短篇小說的主人公

確定小說主題後,能折射小說主題的為主人公。

㈩ 如果要寫一篇關於短篇小說的作品主題,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人物角色,人物關系,故事背景,故事情節等

閱讀全文

與短篇小說主題確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極品修真強少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86
女局長的絲襪小說全集 瀏覽:430
穿越小說女主楚嫣然 瀏覽:151
女尊男主宅斗小說推薦 瀏覽:473
玄幻小說中的最強神眼 瀏覽:500
女主叫春心的穿越小說 瀏覽:578
泰克斯芬利同人小說 瀏覽:291
寫隋唐的穿越小說 瀏覽:631
小說推薦九庫閱讀 瀏覽:499
寫刺客信條的無限小說 瀏覽: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說 瀏覽:695
神豪奶爸系統小說 瀏覽:420
qq閱讀小說推薦 瀏覽:46
穿越重生女強架空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388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ppt 瀏覽:741
不敗戰神小說閱讀 瀏覽:205
烏桓小說主角 瀏覽:195
破案刑偵小說排行榜 瀏覽:319
中考小說閱讀訓練解析 瀏覽:250
巨肉的都市小說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