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都有哪些
一、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1、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是農民作家周克芹所著的長篇小說,發表於《紅岩》1979年2期。
小說以1975年冬工作組來到四川農村開展整頓工作為背景,描寫老農許茂和他的幾個女兒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十年動亂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及農民的抗爭和追求。原是農村積極分子的許茂在是非顛倒的年代裡變得孤僻自私,暴躁不安。他的四女兒許秀雲的遭遇最為不幸。
2、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冬天裡的春天》是當代作家李國文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1年。
小說以某大型軍工動力廠黨委書記兼廠長於而龍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游擊根據地查找暗殺自己妻子蘆花的兇手為線索,通過對他回故鄉三天之中的經歷、見聞、聯想、回憶等的敘述,概括了近四十年間的社會生活內容。
二、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1、李准《黃河東流去》
《黃河東流去》是李凖所著小說。該書作為李凖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飽含了作者巨大的心血。作品分為上下兩集,其中上集完成於1978年,下集完成於1984年,最初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該書以1938年日本侵略軍進入中原,潰退南逃的國民黨軍隊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淹沒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四十四縣,一千多萬人遭災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描寫了黃泛區人民從1938年到1948年經歷的深重災難和可歌可泣的斗爭。
2、張潔《沉重的翅膀》
《沉重的翅膀》是現代作家張潔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1年。
《沉重的翅膀》是中國反映四化建設、工業改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敘述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支持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進行改革,卻遭部長田守誠反對。女記者葉知秋寫了有關陳詠明改革的報告文學,反響很大,但有人借機造謠中傷鄭子雲。田守誠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與鄭子雲展開較量。
三、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1、路遙《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2、凌力《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是作家凌力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987年首次出版。
《少年天子》講述面臨明、清鼎革之際的嚴峻局面,順治勵精圖治,力求變革,但不斷受到朝庭保守勢力的阻撓,最終以政治上的失敗、愛情的幻滅,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小說結構嚴謹,風格凝重,語言流暢。
四、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1、王火《戰爭和人》
《戰爭和人》 是作家王火創作的長篇小說,1987年—1992年出版分為三部出版,1993年首次結集出版。
全書以三部獨立卻又互相聯系的的小說構成三部曲的形式,可以獨立成文,也可首尾相銜,分別講述了抗日戰爭前中後三個時期以國民黨內部為視點的中國政局時局的變化。全書結構宏大,心理描寫豐富細致,情節引人入勝。
2、陳忠實《白鹿原》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由陳忠實歷時六年創作完成。
該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五、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1、張平《抉擇》
《抉擇》是當代作家張平著長篇小說,1997年首次出版。《抉擇》以現實生活中大中型企業的艱難為背景,描述了一群領導幹部腐敗和廣大群眾反腐敗的激烈斗爭。
《抉擇》展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反腐敗工作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塑造了李高成這樣一位對黨和國家的事業忠貞不渝、大義凜然,為國家利益拋卻個人情義的反腐敗英雄形象,洋溢著一種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激揚澎湃之情。
2、阿來《塵埃落定》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8年。
小說描寫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後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的傻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但卻有超時代的預感和舉止,並成為土司制度興衰的見證人。小說展現了獨特的藏族風情及土司制度的浪漫和神秘。
六、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1、熊召政《張居正》
《張居正》是熊召政創作的長篇小說,共有四卷,2002年結集出版發行。
《張居正》在現實主義的基調之上,作者又以飄逸的筆致,隨處布置點染一些浪漫主義的情節與人物,並用「木蘭辭」、「水龍吟」、「金縷曲」、「火鳳凰」等詞曲,總攝各卷的情調與韻味,使全書平添了一種蒼涼悲壯的詩意,這也是《張居正》一書的顯著特色。
2、張潔《無字》
《無字》是當代作家張潔創作的長篇小說,分為三部,2002年1月首次出版。
《無字》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講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風雲際會,對20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
七、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1、賈平凹《秦腔》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秦腔》初版於2005年4月,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內容涉及其家鄉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採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里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
2、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所著的長篇小說,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後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講述了一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小說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
八、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1、張煒《你在高原》
張煒在《你在高原》中塑造出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獨具特色。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以寧、曲兩家故事作為主線,講述了「高原」人們的生存方式,並在其中穿插了家族歷史與祖輩和父輩的悲劇人生。
2、莫言《蛙》
《蛙》是中國當代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小說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朴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1)黃雀記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茅盾文學獎設立背景
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將其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
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獎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獎。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范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說。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
B. 蘇童的生平經歷
1969年7歲的蘇童開始就讀於齊門小學,9歲時患上了很嚴重的腎炎和並發性敗血症,不得不休學在家。生病得痛苦因素擠走了蘇童所有的稚氣的幸福感覺,使九歲的他便嘗到了恐懼死亡的滋味。也正是這種童年時對死亡的體驗,才使得蘇童作品中總是彌漫著一種生命的脆弱和不確定性,以及人對死亡恐懼的氛圍。「我現在是以一個作家的身份在描繪死亡,可以說是一個慣性,但這個慣性可能與我小時候得過病有關。」
1975到1980年間,蘇童在蘇州39中就讀,「功課不錯,尤其是作文深得老師賞識。 」
1980年考取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這個時候蘇童開始大量寫詩,後來轉為狂熱地寫小說,但是總是被退稿。 1983年《飛天》第四期發表了蘇童生平第一組詩(以本名童忠貴發表)。《星星》詩刊也發表了蘇童的一組詩《松潘草原離情》。 也是這一年,還在讀大三的蘇童在《青春》雜志發表短篇小說處女作《第八個是銅像》。 1985年底,蘇童被《鍾山》雜志招納到麾下,成為《鍾山》雜志最年輕的編輯。
1987年,蘇童與中學同學魏紅結婚 。這一年蘇童的短篇小說《桑園留念》發表在《北京文學》第二期,這篇小說被蘇童認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該年蘇童在《收獲》的第五期發表了《1934年的逃亡》而一舉成名,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為先鋒小說的領軍人物之一,小說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敘述語言,成為先鋒小說的代表作。
1988年9月,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蘇童的小說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同年,蘇童在《收獲》雜志發表個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後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並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89年2月,蘇童的女兒天米降生。「我對她愛深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
1990年蘇童加入中國作家協會,7月蘇童母親去世。
1998年,36歲的蘇童和余華、畢飛宇、莫言等一起參加義大利都靈舉辦的學術研討會,題為「為何寫作」。
90年代之後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先後發表、出版了《婦女生活》、《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帶》、《菩薩蠻》等小說。
2003年8月,蘇童出席了由新加坡舉辦的兩年一度的新加坡「作家節」,此次參加的還有旅英中國女作家虹影及中國台灣作家焦桐。蘇童分別與焦桐和虹影在8月23日和24日開展講座並發表了演講。9月,新加坡「金筆獎」揭曉,蘇童、虹影任評委。
2004年3月,蘇童作為由27人組成的「中國作家團」成員之一,赴法國參加2004年的法國圖書沙龍。5月20日,蘇童參加同濟大學作家周「文學與人文關懷」大型文學對話會,出席者還包括餘光中、莫言等。
2005年出版長篇小說《碧奴》。
2006年3月,蘇童出席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Man香港國際文學節」,出席這次文學節的還有二○○五年布克獎得主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等四十餘位國內外作家。8月30日,蘇童新作《碧奴》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首發,這是全球首個同步出版項目「重述神話」中的首部中國神話作品,隨後在全球十五個國家推出。《碧奴》也於同年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二○○六年度傑出作家」提名。9月1日,北京大學召開「蘇童新作《碧奴》學術研討會」,陳曉明主持會議,與會者有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蘇童也參加了此次會議。12月15日,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蘇童以九百萬元的版稅收入,列作家富豪榜第四位,引發廣泛關注。
2007年7月,蘇童參加「中德·名城·名家·名作」城市推廣交流活動。由中國當代文學先鋒代表作家蘇童和德國知名文學家米歇埃爾·羅斯博士為兩國代表,互訪兩個半月。八月,他應歌德學院邀請去萊比錫做住市作家,在萊比錫生活了三個月,並作有《萊比錫日記》,這次德國行成為了蘇童在德國的最美好的經歷,而《河岸》也正是在這期間開始動筆的。
2009年出版《河岸》,獲第三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和第八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獎,被蘇童認為是自己2009年之前為止最好的作品。
2013年蘇童的新長篇小說《黃雀記》在《收獲》 (2013年第3期)發表,囿於篇幅限制,他給小說動了個小手術,刪改了約五萬字。足本的《黃雀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區別於前一部長篇小說《河岸》,這一次,蘇童在知天命之年回到了他為讀者所熟悉的「香椿樹街」題材。
2015年3月21日下午,作家蘇童接過了北師大校長董奇、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的聘書,成為賈平凹、余華、嚴歌苓之後的北京師范大學第四位駐校作家。
C. 你最喜愛的一本書是什麼為什麼喜歡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是《黃雀記》。我喜歡《黃雀記》的一點就在於其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主題涉及罪與罰,自我救贖,絕望和希望。
小說故事並不復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奸案。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通過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寫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說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命運,背後是這個時代的變遷。
(3)黃雀記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黃雀記》作為一部立足於現實卻又不完全寫實的作品,本身具有的寓言色彩和深厚內涵是值得稱道的,蘇童把轉型期的整個中國社會都移植到了他的香椿樹街上,打上了突出的個人風格烙印。
這與其採用的精彩的敘事策略是分不開的,通過獨具匠心的敘事結構、意蘊深厚的意象選取以及余韻悠長的空白點設置,作者把現實的生活畫面再加工,為讀者呈現出更為豐厚的美感。這幅用詩意的筆觸撰寫的20世紀80年代世態眾生相的杜會報告,值得令人駐足。
D. 誰將問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陳勁松﹙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文學評論家﹚
[一]
在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文學的關注度逐漸趨於邊緣和淡漠,甚至就連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學獎評獎此等「大事件」,也難以讓大眾的視線為此「高看一眼」。偶有想探虛實者,只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5月15日0時00分,中國作家協會官網公布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多達252部長篇小說的作品目錄,當真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其中,不乏同一作家兩部或三部作品參評,難免給人「普遍撒網」之嫌。根據該獎規定,評委先從這252部作品裡面選出10部作為提名作品,最終獲獎的作品則不超過5部。那麼,問題來了:誰將問鼎本屆茅盾文學獎?
首先還是談談不大可能獲獎的作家作品吧。首當其沖的,我以為是劉心武、王安憶、賈平凹和劉醒龍四位。何也?蓋因劉氏之《鍾鼓樓》、王氏之《長恨歌》、賈氏之《秦腔》以及醒龍之《天行者》,此前已分獲第二、五、七、八屆茅獎。盡管四者本次參評作品《飄窗》、《天香》、《古爐》和《老生》、《蟠虺》均表現不俗,譬如,《人民文學》雜志認為《飄窗》「分量不亞於他早期的大作品《鍾鼓樓》……是一部地氣豐沛、思力深沉,性情、感應和生趣都格外豐饒的長篇小說」。其他幾部作品更是斬獲各類獎項:《天香》位居第四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首獎;《古爐》曾獲首屆施耐庵文學獎;《老生》剛剛摘得第十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獎;《蟠虺》力擒2014年度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中國文壇歷來有輪流坐莊的「排排座」傳統,評委們應該不會將選票再次投給他們,否則,讓陪練的王蒙、格非、蘇童、李銳、韓少功、葉兆言、李佩甫等一眾文學「大佬」們,情何以堪啊?!
[二]
曾以《米》、《紅粉》、《妻妾成群》等先鋒文學作品蜚聲海內外的蘇童,被媒體視為本屆茅獎有力的競爭者之一,我卻對此持謹慎態度。蘇童的文學成就不可否認,但我以為,其貢獻主要體現於中短篇小說,而在長篇小說寫作上,蘇童始終顯得有心無力,他曾不止一次提到長篇寫作時的痛苦,至於這種痛苦究竟由何構成,他自己似乎也頗感茫然。而在作家王安憶看來,「蘇童的小說裡面總是有『道具』的……這個道具是他所熟悉的,能夠給它隱喻的,同時隱喻也不是勉強的。所以去寫《碧奴》的時候,我覺得他挺無所抓撓。他創造了『眼淚』,有點像最初的『白鶴』、『核桃樹』,這一套又回來」;批評家郜元寶則如此一針見血地概括蘇童的整體寫作:「他喜歡描寫封閉獨立的狹小世界,所以文學做得精緻美好,一旦世界放大了,就像《河岸》的有些話語,好像外面世界吹進來的風,一下子又明顯的不和諧……在美學上,蘇童將現實經驗拒之門外。蘇童就好像奔跑在幾個房間里進行寫作。」這些評價,無疑是客觀且中肯的。
蘇童本次參評作品《黃雀記》來說,用他自己的話講,「這部小說在風格上是『香椿樹街系列』的一個延續,所謂街區生活。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一個錯綜復雜的青少年強奸案,通過案子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背後是這個時代的變遷,或者說是這三個受侮辱與損害的人的命運,寫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據此,我們大致可以了解《黃雀記》的寫作風格、故事構架及其思想品格。批評家程德培曾這樣評價蘇童:「重視意象和畫面的人,處理短篇小說非常容易。把小說拉長變成中長篇的敘事,光靠畫面和意象群,我覺得解決不了問題,肯定要藉助其他手段」。很顯然,以《黃雀記》這樣一部作品沖擊茅盾文學獎,分量還是稍微有些輕。要命的是,另一位先鋒文學代表作家格非的同台角逐,更讓蘇童面臨多重競爭壓力,評委們或許不會讓兩位寫作風格類似的作家,出現在同一份獲獎名單中。
[三]
20世紀80年代中期即倡導「尋根文學」並以《爸爸爸》、《馬橋詞典》和《暗示》等文學實績享譽文壇的重要作家韓少功,亦被媒體所看好,但我認為形勢或許並不樂觀。
韓少功參評作品《日夜書》採用《史記》「傳記」的寫作方式,以白馬湖茶場的知青生活為背景,通過知青陶小布的視角,講述了大甲、馬濤、郭又軍、賀疤子、陸學文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經歷及其在新時代的遭遇和思想危機,小說以群像的記錄展示了一代人的命運軌跡。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正在不同領域甚囂塵上,而韓少功的《日夜書》,則通過再現知青的人生歷程,「為我們呈現出了這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在歷史中的變化。」《收獲》執行主編程永新表示,該作品「描繪了中國當代復雜思想的起源和脈絡,細致勾勒同一歷史階段中不同人群的抉擇。」故而,某種意義上,這部作品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反撥。
正因如此,《日夜書》獲獎的可能性或將大打折扣,這主要源於茅盾文學獎所謂的「主旋律」標准。如何評價「文革」中1700萬知青上山下鄉及其留下的傳奇經歷和歷史,至今尚無定論。如此看來,《日夜書》想要獲獎,斷然離不開評委們的骨氣與勇氣。
此外,在參評目錄中,不乏劉慶邦(《黃泥地》)、蔣子丹(《囚界無邊》)、嚴歌苓(《陸犯焉識》、《媽閣是座城》)、裘山山(《河之影》)、范小青(《我的名字叫王村》)、葉廣芩(《狀元媒》)、高建群(《統萬城》)、孫惠芬(《生死十日談》)、王躍文(《愛歷元年》)、關仁山(《日頭》)、葛水平(《裸地》)、葉辛(《安江事件》)、海男(《熱帶時間》)、范穩(《吾血吾土》)、閻真(《活著之上》)、艾偉(《南方》)、何頓(《來生再見》)、寧肯(《三個三重奏》)、墨白(《手的十種語言》)等知名作家的身影,同時出現了徐則臣(《耶路撒冷》)、路內(《花街往事》)、喬葉(《認罪書》)、魯敏(《六人晚餐》)、邵麗(《我的生存質量》)、顏歌(《我們家》)、笛安(《南方有令秧》)等近年文壇較為活躍的青年作家。
由於本屆茅獎已有規定,最終獲獎作品不超過5部,所以,上述作家作品「打醬油」的可能性極大,更不用提其他200多部作家作品了。
[四]
下面再談談可能獲獎的作家作品吧——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無疑將是本屆茅獎的一大看點。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崛起的「先鋒」作家,格非憑借對小說藝術構成的獨特理解和橫溢的文學才華,通過敘事技巧和敘事語言的不斷探索,傳達出對世界、歷史與生命的不同看法,從而給傳統的文學思想、文學觀念形成有力沖擊,並為中國當代小說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個人經驗。《江南三部曲》是作者嘔心瀝血十餘年,深入思考並描寫一百年來中國社會、歷史、知識分子等問題的系列作品,第一部《人面桃花》書寫了民國初年的知識分子對精神世界和社會理想的探索;第二部《山河入夢》展示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的心中夢想和社會實踐,第三部《春盡江南》則將筆墨對准了當下中國的精神現實。其中,《人面桃花》曾獲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作為一部中國味道非常濃厚的小說,《人面桃花》具有強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學的詩性力量,格非藉此告訴我們:小說創作在反映時代現實、表達個人經驗的同時,還應庚續傳統中國的文學經驗與精神氣度。《江南三部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打撈歷史碎片的文學視角,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寫作途徑,其繁復與妖嬈、精緻與典雅、從容與澹定,無不體現出格非「先鋒」背後的「傳統」面影。這么多年過去,和他差不多先後成名的一批作家已陸續獲獎,就算論資排輩,格非也的確夠格了。
[五]
成為本屆茅獎熱門人選的,還有作家金宇澄。其參評作品《繁花》2012年在《收獲》雜志甫一連載,即引起文壇轟動,被譽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說之一,甚至有論者將其與張愛玲和《紅樓夢》相提並論。 2012年,《繁花》獲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2013年,獲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的中國好書第一名、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以及第一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批評家謝有順認為「金宇澄的寫作緩慢、謙恭,如同一次漫長的等待。他發表於二○一二年度的長篇小說《繁花》,新舊交錯,雅俗同體,以後撤和迂迴的方式前進,以滬語的軟與韌,抵抗話語潮流中的陳詞濫調。經由他的講述,一衣一飯的瑣屑,皆有了情致;市井與俗世的庸常,亦隱含著意義;對日常世界的從容還原,更是曲處能直,密處能疏。他的寫作,有著話本式的傳統面影,骨子裡亦貫通、流淌著先鋒文學的精神血脈。他把傳統資源、方言敘事、現代精神匯聚於一爐,為小說如何講述中國生活創造了新的典範。」
作為近年文學界潛伏的一匹黑馬,金宇澄的《繁花》極有可能獲得本屆茅獎評委們的青睞而一舉成名。
[六]
此外,王蒙的《這邊風景》、葉兆言的《馳向黑夜的女人》、李佩甫的《生命冊》、李銳的《張馬丁的第八天》以及林白的《北去來辭》等作品,亦可算得上近期文學界收獲的一批佳作。加之這些作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業已形成的文學地位及其影響力,斬獲茅獎終究也是實至名歸。
以上簡單分析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各種可能與不可能,完全代表個人意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不過,在這個「一切皆有可能」的國度,出現任何結果,均是意料之中的事。最終,評委們肯定會說:「該得獎的都得了,不該得獎的一個也沒得。」或者:「沒有獲獎的作品不一定很差,但獲獎的作品一定不差」。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內文學獎頻頻陷入尷尬境地,「跑獎」現象屢禁不止,圈子化傾向廣受詬病,政績化趨勢明顯。對當前種種文學弊端,學者陳思和深表憂慮:「今天最重要的是大家在面對文壇的時候缺少真誠;也缺少對藝術的特殊的判斷能力,分不出好作品和差作品。」
作為國內最高榮譽獎項之一的茅盾文學獎,如何在評選過程中擺脫上述窘境?讓我們拭目以待。作家余華曾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因此,我以為無論誰獲獎都不再重要,借用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謝爾·埃斯普馬克5月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發表演講時談到諾獎唯一標准時所說的:「你他媽必須是個好作家!」
■個人提名作品:格非 《江南三部曲》;韓少功《日夜書》;金宇澄《繁花》;王蒙 《這邊風景》;葉兆言 《馳向黑夜的女人》;李佩甫《生命冊》;李銳《張馬丁的第八天》;林白《北去來辭》。
E.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裡最值得看的作品有哪些
建議大家看看路的著作《平凡的世界》這本書,該書於1991年3月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專學獎。雖然屬是陝西文學的代表作,通過時代的變遷反映社會現實,但是每個人或多或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激烈著好多人努力勤奮的去生活。
F. 有關短篇小說中是否能有多個主人公的問題
我看小說三年多了,
看過好幾個多主角小說,
也不屬於多主角,就是主角修真然後也讓他同學跟他一起修真,
他倆共同闖天下的事情,但是我不喜歡看,
下面我來說幾點。你倆個人主角就突顯不出主角了,我們為什麼看小說,看小說可以把主角想像成自己,如果在加入一個主角,那麼這2個主角 那個才是我?
雙主角的書只能當做劇本拍成連續劇,
小說就是為了突顯自己,看了3年多的書,現在的作者沒一個有水準的,
就比如修真小說吧,主角修真了,但是這個故事的終章內容是什麼?
主角沒有奮斗的目標者書看起來有意思嗎,只在都市中混,你在都市中也應該有個目標啊,比如說建立最牛的勢力。賺最多的錢,但是現在作者寫的全是主角生活,一點意思沒有,
最後提醒:如果一個主角沒有奮斗的目標那麼這本書也就沒有了結局。
以前的老書。主角的目標一開始就基本定型了,他們奮斗當仙帝。或者賺最多的錢,我們看這也過癮
G. 請問「改革開放以來十大先鋒作家」是哪幾位也請列舉一下他們的主要作品,謝謝!
先鋒作家,說法不一,憑我的閱讀經歷,我列出如下11位吧,僅供參考。(1)馬原,主要作品有《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等。(2)洪峰,主要作品有《梭哈》《和平年代》等。(3)余華,主要作品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4)蘇童,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黃雀記》等,蘇童的主要成就在短篇小說。(5)齊一民,主要作品有《馬桶三部曲》《雕刻不朽時光》。(6)格非,主要作品有《褐色鳥群》《江南三部曲》。(7)殘雪,主要作品有《黃泥街》《山上的小屋》等。(8)呂新,主要作品有《撫摸》《光線》等。(9)孫甘露,主要作品有《訪問夢境》《我是少年酒壇子》《信使之函》等。(10)劉索拉,主要作品有《你別無選擇》。(11)王小波,主要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
H. 有什麼好看的短篇小說
網游:
微微抄一笑很傾城襲 天上虹緋 當妖女遇到大神 年度最受歡迎女流氓 姻差陽錯 網游之亂世江湖
網游之連城公子 遇見你是我最美麗的意外
未婚生子:
我要開賓士 我要當貴婦 我要嫁總裁 我要住豪宅 囂張寶寶:總裁爹地不好惹
小鬼跑錯邊 不敗黑鷹 偷生桃花種 千萬買主 還我媽媽十塊錢
現代:
我的鄰居是腹黑 黑白 古典美女 你笑不笑都傾城 島主 親愛的,你被捕了 染指你是個意外
既是談情也說愛 你是我學生又怎樣 老婆,跟我回家吧 於是相愛 過客,匆匆 老闆是極品 不小心搞大了 愛是至奢華的一件事 成人世界沒有童話
古代短篇:
神鷹駙馬 白粥情事 小富即安 蔓蔓青蘿
高幹文
悍婦 幸福不脫靶 長官愛人 小米 豈言不相思 癮誘 落落·清歡
I. 誰寫的bl短篇小說最好看
篇最能夠考驗作者的水平。
朱雀恨的《一支煙》還有其他幾個短篇也很好看,但是寫版的真是好。都市小品文權,雖然是BG。寫的比好多長篇都好,希望你會喜歡,這個作者挺會說故事的。
另外道行清淺的《藏嬌》也不錯。
這些你網上搜搜就有了。
另外我推薦雙目囧囧的《黃雀記事》。
我覺得桃符寫的短篇都很有愛
J. 黃雀記的作者簡介
蘇童,原名童中貴復,1963年生於蘇州制。1980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擔任《鍾山》編輯,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其中中短篇小說集七部,長篇小說二部。隨著其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被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聲蜚聲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