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折疊是中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
該小說獲得了2016年雨果中短篇小說獎
B. 求小說《北京折疊》
C. 如何評價《北京折疊》這個故事
各抒己見,不喜勿噴
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就是文筆
個人覺得《北京折疊》文筆一般,不是托爾斯泰式或者海明威式的簡潔(沒記錯的話好像是他們兩個)。就是單純的「開閘泄流」,或者就是作者缺乏寫作的才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個人觀點,不喜歡不必在意)。我無法從她的文字上獲得閱讀享受,簡單說就是別扭,下成文章。
第二自然就是內容了,她的內容其實並不出彩,論想像力誇張點說不如普通的網路小說,她的內容實在疲乏簡單導致我都無法寫出什麼評論。分析一下作者吧,作者有一顆「赤子之心」,也就是所謂的「天真」,故事的發展理想化而又牽強,同樣是下成。
既然我認為《北京折疊》的文筆和內容都入了下成那麼它為什麼會獲得雨果獎的提名呢?個人覺得可能是英文版的改動比較大(不知道是不是非要譯成英文才能參評)。建議有心人找找參選雨果獎的英文版看看,或許會有答案。
以上我的觀點都是反面的,個人觀點而已,如有得罪見諒。
D. 《北京折疊》你覺得怎麼樣
《北京折疊》:階層固化的科幻化表達,三重摺疊空間,是社會多個階層的隱喻;時間統籌分配,是資源極度不均的注腳。不一樣的生活空間,把不同階層的人們隔離;強制性的膠囊休眠,將唯一公平的時間剝奪。斬獲今年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的《北京折疊》,是不完美的閃光作。它設定不夠新,科幻不夠硬,因為篇幅所限結尾戛然而止。但它獲獎依舊實至名歸。因為《北京折疊》的真正魅力,是對人類文明困境和存在方式的推演和思考。北京折疊,是對階層固化的極致性演繹。從第三空間向上的官方信道永遠是第一空間管理,趁著轉換時間偷渡進入的二三空間者就會被送入鐵窗,打回原籍,這樣的設定喻指著什麼,不言自明。階層固化的長期後果是階層流動通道長期被上層把持,階層流動的阻塞又是進一步加劇階層固化的作用力。而階層流動通道不暢通,又是外源和內源交替作用產生的。教育成本提高,就業難度增大,教育的回報率降低,就會使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權衡之中自動放棄教育這一階層上升的渠道,這是內源。正如人民大學的調查報告所說,近年來鄉村大學生的比率持續降低。外源性就是錢,權等交易依舊把持著階層流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共同影響,是造成階層固化的雙重原因。北京折疊,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摺疊。階層固化在無形中建造起了精神和思想的柏林牆。不同圈子的人們不會相互探顧,信息和思維交流極其緩慢且需要橋梁。三大空間就是固化的階層中不同圈子交錯融合,自動分層後的產物,統治者的高堡之下,只有第一空間高高在上的不聞不顧,第二空間拚死拼活地向上攀爬和第三空間死氣沉沉的苟延殘喘。沒有人了解,沒有人關心對方的境況怎樣,老刀聽著一二空間的人們口若懸河,僅剩一臉錯愕。只有少數如老葛一般從底層攀爬上來的人,才在內心的涼意之中潛藏一份掙扎。
E. 《北京折疊》是一部怎樣的中篇小說
因為《北京折疊》獲得了雨果獎的「中短篇小說獎」而將其納入待閱讀書單。閱讀總體感受:小說很簡短,大概兩個小時可以讀完。下面僅從個人的角度,談談對這部作品的認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就主題而言,《北京折疊》反映的是很傳統的主題,聚焦不同的社會階層;雖然主題傳統,但作品對生活的觀察卻是細致入微的。作品最大的亮點在於將社會分成了不同的空間,採用了折疊這個比喻來形容不同階層之間的可能性流動。布局的精巧在於書中每一個人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均代表了某個階層的某類人群。某種程度上,《北京折疊》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達到了文學作品包羅萬象的社會功能。
再談談郝景芳對跨越社會階層的態度,從文章主要內容來看,她的態度相對悲觀,例如:老刀回到第一空間後,正看到瀾瀾和阿貝為了生活和包租婆爭吵,在老刀的心裡,瀾瀾與阿貝的形象與安安靜靜整理裙擺的依言形成再次對比。最後,老刀把希望寄託在了自己從垃圾堆抱回的小女孩糖糖身上,他希望有一天,糖糖會長成依言那樣有人疼愛的淑女。總體來看,老刀的價值觀明顯受到了第一空間的影響,而讀者無法判斷也無需判斷,他的觀念究竟是對是錯。畢竟,每個人都自己的選擇,也都需為個人選擇承擔必要的風險。
最後,從作品結構來看,《北京折疊》的結構是很嚴謹的。選取一處加以證明:文章結尾反映老刀的價值觀已發生動搖,這與文章開篇形成呼應,畢竟作品開篇已經很直截了當地預見了老刀的結局:
人穿越不同空間後,回到原空間時必將承受巨大痛苦。
以上看法,一人之言,不成體系,僅供參考。原創,禁止~
F. 有《北京折疊》的百度雲嗎謝謝了
鏈接:
《北京折疊》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創作的中短篇小說,收錄在小說集《孤獨深處》中。首次發表於2012年12月。
該小說講述北京在未來按照社會階層被分成三個空間,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了讓自己的養女可以接受教育,冒著生命危險穿梭在三個空間之中為人送信。在此過程中,他看到了上層嫁入豪門的年輕女性對中層依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年輕大學生的玩弄,也被從第三空間奮斗到第一空間的好心人出手相救,在歷經艱險之後終於回到第三空間。
G. 北京折疊 全文有多長 有幾章節
全文只有5章,2萬1千字。它獲得的是雨果獎的最佳短篇科幻小說獎。
H. 獲大獎的《北京折疊》寫了些啥
這個月,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說《北京折疊》獲得了第74屆雨果獎的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雨果獎堪稱是世界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分量非常重,這是亞洲人第二次獲獎。前一次獲獎的亞洲作家,是咱中國寫出《三體》的劉慈欣。
《北京折疊》這部小說兩萬多字,很多人可能還沒看過,如果您不打算專門抽時間看,那我就給您快速轉述一下。
小說描繪的是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那時候,北京已經是超級大城市,一共住了8000萬人口,啥概念呢?現在咱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000多萬,那時候人口差不多是現在的4倍。這么多人怎麼待在一個城裡呢?小說里給的解決方案是「把城市分層」——6環以內的北京城區,變成了三層,像夾心餅干一樣,三層只有一層能露出地面,大家得按48小時為一個大周期,輪流到地面上來。比如說,第一層住了500萬人,都是城市裡的精英階層。他們從早上6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露出地面24小時。第二層住了2500萬人,基本是公司白領什麼的中產階級,他們第二天早上6點到當晚10點,能露出地面16個小時。第三層人最多,5000萬人,都是城市底層平民,但他們露出地面的時間最短,只有晚上10點到轉天凌晨6點這8個小時,也就是說,他們幾乎看不見真正的太陽。
那沒露出地面的時候,大家怎麼生活呢?這就和小說名字「北京折疊」有關了——每層空間被翻轉到地下的時候,建築物都會像變形金剛一樣自動折疊,居民都鑽進自家的休眠艙里,被氣體催眠,睡到下一次露出地面為止。這樣算起來,每48小時里,第一層的人要被催眠24小時,第二層的人被催眠32小時,第三層的人最慘,要被催眠整整40個小時。
故事就在這樣的城市裡展開,情節其實非常簡單,講的是生活在第三層一個叫老刀的垃圾工人。為了賺錢給孩子上學,冒著坐牢的風險,幫第二層的男學生給他在第一層的暗戀對象送情書。為啥送個情書要坐牢呢?因為在那個時候,不同空間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你要是敢隨便跑到另一個空間去,就是犯法。
這三個空間的差距有多大,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老刀在第三層算混得不錯的,當個垃圾工,每月賺1萬。但和第二層那位男學生比就差遠了,人家實習期工資就是他的10倍。第三層更不得了,高檔酒席的一個菜就抵得上老刀三四個月工資,普通人的月收入是他的40倍。
通過各種奇遇,老刀揭開了這個折疊城市的最大秘密。原來,那個時候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智能機器時代,機器比人工便宜,生產線一改成機器的,效率蹭蹭往上漲,根本不需要人來幹活。人沒活干,造成大面積失業怎麼辦?兩個辦法:一是把一些低層次手工勞動故意留給人去干。比如那個時候技術上早就實現了垃圾自動化處理,但就是為了讓第三層的人有事干,城市管理者硬是雇了2000萬垃圾工人,讓他們手工分揀整個城市的垃圾。即使這樣,還是不行,最後的解決方案是,乾脆所有人都催眠、睡覺,徹底減少每個人的生活時間,明白了吧。最終被折疊的不僅僅是城市,還有每個人的生命。
這篇作品在科幻領域里叫反烏托邦式小說,啥叫反烏托邦呢?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里最美好的社會,就像世外桃源。反烏托邦小說就是把黑暗悲劇的一面撕開給你看,警醒你、刺痛你,讓你沉思。
這個小說表面上說了很多階層分化的東西,但深層次凸顯了對人類進入機器智能時代的擔憂,當機器真正取代人以後,人類該往何處去呢?
聽完《北京折疊》,不知您有沒有隱隱感覺到一絲焦慮:它彷佛是我們的生活,但又不是,而且誰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真的是。
I. 有人看過《北京折疊》么
我看過了,比較平淡。
獲獎原因:首先是翻譯劉宇昆水平高,之前獲獎的《三體》也是他翻的,而《黑暗森林》是別人翻的,質量實在是不敢恭維,導致沒有繼續獲獎。具體怎樣,我也沒看過,不做評論。其次是老外的欣賞水平,你只要是黑中國,講一些文革呀,階級矛盾呀,他們就愛看,《三體》和《北京折疊》就是涉及到這些,所以。。。你懂得。這個說法倒是很有道理的樣子。
說到腦洞,《北京折疊》說實話,腦洞一般,不夠大,還不如知乎腦洞話題里的多數小文章,更不用說神作《三體》三部曲了。而且之前2012年有過類似的電影《逆世界》,看過的同學都有感觸,所以。。沒什麼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