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農民工的書籍
民工李茂林的廣州生活
我是民工
姊妹
民工阿木的快樂生活
生活中的民工
民工胡三的業餘生活
民工劉付德
② 常州農民工題材小說作家有哪些
蘇州作家2009年度創作成果豐碩 蘇州市作家協會六屆六次理事會4月7日召開。會議總結回顧了2009年度作協工作。2009年,蘇州作家精品意識不斷加強,創作熱情高漲,文學創作成果豐碩。 據不完全統計,市作協會員發表於報刊作品2000餘篇,約480萬字,其中發表在省級以上刊物1100餘篇,約360萬字,發表在國家級重點刊物有29位作家的49篇(部)作品。另有58位作家的90餘部專集出版,近30位作家的作品在省級以上各類文學評選中獲獎。其中,青年女作家徐玲以農民工子女就學、生存現狀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流動的花朵》榮獲中宣部第十一屆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短篇小說《幸福的花朵》獲2009年度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楊守松的長篇報告文學力作《崑曲之路》榮獲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報告文學獎」,並與王一梅的長篇小說《城市的眼睛》同獲江蘇省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范小青的短篇小說《我在哪裡丟失了你》獲得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文學選刊》「騰沖杯」中華文學獎;肖靜的報告文學《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獲得「影響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徵文金獎,同題材的20萬字長篇報告文學《天降大任——吳棟材與一個村莊的命運》被《雨花》雜志以紀念建國60周年特刊隆重推出;姚國紅的《玫瑰之約》獲第七屆全國微型小說年度評選一等獎;凌鼎年的小小說集《都是克隆惹的禍》獲2009年度「冰心兒童圖書獎」;吳文華的散文集《歲月當歌》獲中國散文學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首屆「中華之魂優秀文學作品」一等獎;高巧林的散文《黑蠶繭》獲中國散文學會第二屆「新視野」全國文學徵文大賽一等獎;呂錦華的散文《母親的歲月》獲中國散文學會、江蘇省作協「漂母杯」全國首屆母愛主題散文徵文大賽一等獎;陸嘉明的散文《太湖心》獲中國散文學會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徵文大賽一等獎。 2009年度中,范小青、葉彌、荊歌、徐卓人、陶文瑜、丁古萍、馬升嘉、韓重濤、許軍、許強、徐小華、浦君芝、范伯群等作家作品頻頻亮相於國家級重點刊物,其中范小青的短篇小說《國際會議》、葉彌的短篇小說《桃花渡》在《人民文學》發表後,即被《小說選刊》和《新華文摘》轉載;荊歌始發於《上海文學》的短篇小說《眼淚》,被《新華文摘》2009年第1期轉載,並被譯成韓文刊登於韓國《世界文學》雜志。金曾豪、老鐵、小海、凌鼎年、錢欣葆、朱聞麟、殷建紅、顧鷹等20餘位作家作品入選多種國家級年度選本。車前子、王稼句、戴來、燕華君、葉正亭、田懷亮、潘敏、湯雄、俞小紅、秋石、丁曉原、秦兆基等作家的個人專集出版後均產生較為廣泛的影響,戴來的長篇小說《甲乙丙丁》和短篇小說集《准備好了嗎》被分別譯成日文、德文版。 年內,唐曉玲隨鐵凝為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參加了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舉行的首屆中美文學論壇,發表了題為《麥熟繭老枇杷黃——全球背景下的江南情調》的演講。陸文夫、范小青、金曾豪、朱紅、陳益、王一梅等作家曾獲全國文學獎項的17篇(部)作品,入選由省委宣傳部、省作協編輯出版的《60年江蘇省文學獲獎作品集》(六卷本)。徐玲、楊守松、王一梅、荊歌、金曾豪、朱萸、陳益、徐寧、唐曉玲、徐卓人、張明觀等作家作品,分別獲得蘇州市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榮譽獎、榮譽獎和入選作品獎。范培松的《中國散文史》獲蘇州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www.shudaiwang.com
③ 一部關於農民工的耽美小說其中農民工是受
《霸道總裁與鄉巴佬》
④ 急求關於農民工的文章
逾八成農民工,主要靠睡覺、閑聊打發工余時光;近六成農民工對文化生活狀況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超過四成的受訪農民工沒有一本書…… [農民工調查何時不再沉重?]
「睡覺、聊天來打發時間,一是因為工作太累,二是沒錢去玩。」43歲的河南籍地基工趙仲嘉正在位於西單附近的「安福大廈」工地打地基,近幾天頻繁的加班等強負荷的勞動讓他一臉疲憊。
調查顯示,47%的受訪民工說自己每天要工作「10個小時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每天工作「8小時以內」…… [調查顯示:八成農民工業餘生活是「睡覺」和「閑聊」]
門閂緊插,鐵鎖把門,屋內空空,滿是灰塵……北京東郊某建築工地「職工活動室」的境況引人深思: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不容走過場。
「職工活動室」檢查走過場,引發筆者疑問:偶然到一個工地,就遇到了這樣的「秀」,其他工地「作秀」成分有多少?職工活動室是為農民工提供的休閑場所,也是農民工應享有的一種權益。但讓農民工充當應付檢查的「活道具」,豈不變成了對農民工這種權益的踐踏? [采訪札記: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怎能走過場]
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逐漸成為詞語的今天,農民工也有書看、也在學習嗎?新華社記者日前進行的一次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四成農民工竟然連一本書都沒有。
在87份有效調查問卷中,35名農民工表示自己「一本書都沒有」,占總數的40.2%,另外有30人表示自己的書在「5本以下」,只有22人說自己的書在「5本以上」…… [調查顯示:一本書都沒有的農民工佔四成]
臨近春節,工友們陸續返鄉,來自江蘇的裝修工人老蔣一個人待在尚未完工的房子里,盡管這里地處北京熱鬧的居民區,但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陪伴他的只有一台老掉牙的收音機…… [別讓他們隔絕在城市文化之外:專家呼籲重視進城農民工的「孤島化」生活]
又是一個周末。不到17時,大街上已是車堵人喧,卸下了工作的人們在盤算著如何度過一個充實的周末。城市也似乎因為人們充滿期待和渴望的心情而躁動、生動起來…… [空工棚:農民工業餘生活散鏡頭]
記者日前進行的一項調查問卷顯示,有近60%的農民工對目前自己的文化生活「不滿意」「很不滿意」,在為之辛勞工作的城市裡,當城裡人在信息高速路上享受多彩文化生活的時候,能看看電視、電影卻成為這些農民工深切的渴望…… [調查顯示:近六成農民工對文化生活不滿意]
⑤ 我想寫一本書,關於農民工打工生活方面的,不知道用哪個(書名)題目好原來計劃寫長篇小說形式的,也寫
之前有看過一本書:新生代農民工
70後打工生活實錄比較好,真實,貼近生活
可以把群體擴大一點么,現在90後打工的都有很多,80後也有
⑥ 找一篇關於農民工的文章。
首先讓我感動的是農民工的朴實和艱苦。小說中的幾位農民工是那樣的朴實,他們雖然在城裡打工,但品質依然和生養他們的黃土地一樣朴實無華。朱大琴,一位從建寧縣新鄉來的農民工,她的品質如她的名字一般朴實。他的丈夫旺田是一名建築工人,而她從事的是家政服務,在小說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楚丹彤家做家政服務。人物一出場,就顯得那麼勤勞朴實。「她擦地板用墩布,總是跪在地上用抹布擦」,從勞動作風上對人物的朴實可見一斑,當主人看見她這樣勞動時,她的表現更是可愛,「她翻身一屁股坐在地上,摸著地板說:這地板油子多老厚,光光溜溜的,撣撣浮灰,比咱鄉下鋪席子的炕還干凈!」這些語言動作,把人物的性格鮮活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表現更能體現她的朴實,楚丹彤把《在愛的陽光下長大》創作完成後,便讀給朱大琴聽,朱大琴先是「掩著嘴這個樂:媽呀,這部俺們老家嗎?」聽著聽著,就被感動了,「朱大琴沒了笑聲」,「朱大琴的鼻腔里有了異樣的動靜,她用手掌一下一下抹著眼淚」,「朱大琴不住地哽咽,也不住地笑」。通過這些細節描寫,把人物朴實憨直的一面表達了出來。當她看到電視上找她的消息後,她找到了楚丹彤,「她胸口上下起伏,那大紅蘋果一樣圓鼓鼓的臉腮上,滿是細密的紅血絲,頭發像焦乾的麥秸,在沁著細汗的額前翻翻翹翹,兩眼藏了電光石火一般,一閃一灼,綻放著不安和興奮」,這一段外貌描寫,把人物的朴實和那種激動生動地刻畫出來,讀後,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如在眼前。除了朱大琴,她丈夫以及親戚孩子們都是那樣的朴實可愛,他們是農民工中朴實勤勞一族的代表,作者塑造得很成功
⑦ 我寫一篇關於一個農民工回家創業的小說 但想不到什麼好情節
把自己的故事改改不就出來了嗎?先擬定個標題,然後根據題目寫,內容的話多思考思考就出來了!
⑧ 小說 最強農民工
結尾的時候基本上和李青有關系的女的都來了 其他女的沒來其實也可以通過鍾若曦和古月的情況一樣吧 不是不來 而是在來的路上 可能是作者留給讀者的一個想像
⑨ 一個農民工的故事
一個農民工的故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一個農民工的故事作者:澤尼特1更新時間2011-9-29 3:55:57 字數:3916「好壯觀的湖啊,這就是玄武湖?」剛出南京火車站的我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眼面前的浩浩湯湯的一池湖水。穿過火車站前廣場,站起湖邊的木製廊橋上面,湖對面的是一幢接著一幢的高樓。往湖東邊是蒼翠的青山,或者叫丘陵往遠處遠遠的延伸出去。參差不齊的玻璃,鋼筋建築或高或低的掩映在湖光山色中,南京給我的第一印象很好,很漂亮,很壯觀。有書上說的有帝王之氣,盡管我也不知道什麼叫帝王之氣。我叫程沐陽,今年22歲。來之蘇北一座小城下面的一個小鄉村。19歲那年高中畢業,之後沒什麼原因就不再上學了,也許沒考上本科也算是一個原因。但實在不想再讀書了,總覺得連從幼兒園算起都讀了15年書了,小時候有想成為一個科學家的夢想,到高中畢業自己也沒看出自己有哪點會成為科學家的跡象。這樣想想,膽怯了,於是拒絕了家裡攆著讀專科的好意。那時候,看多小說的我怕的就是自己沒當上科學家,讀了那麼多年的書最後還被貼上一個野雞大學的標簽。當然,我不是看不起野雞大學,野雞大學也能出人才,例如我一向都很佩服的唐駿老師。只是讀書實在讀累了,也懶得復讀了。有時候想想,種地其實也挺不錯的,地裡面的莊稼一年只需要忙三個月,別的時候,你想忙就不忙,不想忙找個人幫忙也不錯,農村的工錢又不高,有時候一頓飯就管夠。種地實在不是那麼的麻煩。人其實都是很平凡的活著,沒那麼多的轟轟烈烈……有問題再找我
⑩ 關於寫農民工的作文
上海高考滿分作文
他們
在城市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亦或是農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這些冰冷的名字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著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紮下了根。於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麼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戶口與暫住證的區別。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卻過早地承擔了不屬於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裡的星空沒有家鄉的明亮;悄悄許願,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們日益長高的身體上,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記得一位記者問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學成後是否會回到家鄉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點落下淚來,為他們的成長。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我們不和城裡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們的2008!」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雖然,他們還在為不多的學費而苦惱;雖然,學校還是交不上水電費;雖然,還有好多體制還不夠完善……雖然有好多個「雖然」,但是,只有一個「但是」就足夠了,已經有好多視線轉向他們,他們正在茁壯地成長。
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