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魯迅的狂人日記被編進哪本小說集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對集權專制社會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貳』 關於魯迅的《狂人日記》簡短主要內容
以十三則沒有日月的日記的形式,記敘"迫害狂"患者即"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始由一群圍觀者奇怪的眼神,鐵青的臉和交頭接耳的議論引起的恐懼,又聯想到狼子村佃戶告荒時講過人吃人的事,便懷疑為他曹老的大哥和替他把脈的醫生都是想吃他的劊子手;進而歸結到這個社會是吃人的社會,這個社會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
『叄』 魯迅的短篇小說
魯迅小說集:
《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專
《故事新編屬》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肆』 魯迅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的主題,據魯迅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
魯迅曾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a、創作意圖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小說一開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對狂人常有的圍觀、注視、談論,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內心的恐懼,逐漸地引出的主題。狂人看到趙貴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一路上的人交頭接耳的議論,張開著的嘴,街上女人說的』咬你幾口」的話,聯想到狼子村佃戶告荒時講過人吃人的故事。從他大哥平常的言論開始懷疑到當前的安排。他把醫生把脈理解為「揣一揣肥瘠」,囑咐吃葯的「趕緊吃吧」理解為趕緊吃他,然後歸結到這個社會是人吃人的社會,長期以來這個社會的歷史是一部人吃人的歷史。日記里這樣寫著:「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堅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他認為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是現代文學的第一篇小說,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發表於五四運動前一年,描寫了一個「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魯迅利用早年獲得的醫學知識,以嚴格的現實主義態度,使社會生活的具體描寫結合狂人特有的內心感受,藝術地貫串在小說的全部細節里,狂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瘋話,但是狂人說的話里又包含著許多深刻的真理。
b、狂人的形象
狂與不狂 就是真狂還是假狂
c、《狂人日記》的思想性
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地存在著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驚心動魄的概括。借實引虛,以虛證實。《狂人日記》發表後,由於它所表現的憂憤的深廣和批判的犀利,使許多讀者耳目一新,這篇小說是向封建社會進軍的第一聲號角,以前所未有的徹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國革命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的歷史的特徵。
是現代文學的第一篇小說,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發表於五四運動前一年,描寫了一個「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魯迅利用早年獲得的醫學知識,以嚴格的現實主義態度,使社會生活的具體描寫結合狂人特有的內心感受,藝術地貫串在小說的全部細節里,狂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瘋話,但是狂人說的話里又包含著許多深刻的真理。
小說一開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對狂人常有的圍觀、注視、談論,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內心的恐懼,逐漸地引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的主題。狂人看到趙貴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一路上的人交頭接耳的議論,張開著的嘴,街上女人說的』咬你幾口」的話,聯想到狼子村佃戶告荒時講過人吃人的故事。從他大哥平常的言論開始懷疑到當前的安排。他把醫生把脈理解為「揣一揣肥瘠」,囑咐吃葯的「趕緊吃吧」理解為趕緊吃他,然後歸結到這個社會是人吃人的社會,長期以來這個社會的歷史是一部人吃人的歷史。日記里這樣寫著:「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堅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他認為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小說選取狂人為主角是一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里,一切都已經習慣,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地存在著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驚心動魄的概括。借實引虛,以虛證實。小說的藝術構思是巧妙的。《狂人日記》發表後,由於它所表現的憂憤的深廣和批判的犀利,使許多讀者耳目一新,當時吳虞還據此寫了論文《吃人與禮教》,足見其影響的深入與廣泛。這篇小說是向封建社會進軍的第一聲號角,以前所未有的徹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國革命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的歷史的特徵。
狂人日記>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大膽採用寫實與象徵相調和的方法.象徵和理想的緊密交融,象徵又做到含蓄和明朗的和諧統一,也是<狂人日記>的突出特點.小說充滿深切的哲理意味,使心理刻畫具有凝重深沉的格詞.對魯迅自身的靈魂袒露和潛意識的表白,也是值得人們深深品味的一個特點.<狂人日記>採用日記體,各個章節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形成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從藝術風格的角度而言,<狂人日記>樹立了時代性和民族性相統一的楷模.
『伍』 關於魯迅 狂人日記
一字不易和悉易去是指的作者對狂人原稿的改動,"本人"是指的狂人,而不是作者。
『陸』 魯迅寫的短篇小說有幾篇
魯迅先生一生寫作1000萬字,其中著作600萬字,輯校和書信400萬字。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 論文集:門外文談 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准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 魯迅文集選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且介亭雜文》《二心集》;雜文集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孔乙己》。1918年5月發表首次用筆名「魯迅」的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明天》《社戲》《頭發的故事》《兔和貓》《一件小事》《鴨的喜劇》《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樓上》《傷逝》《離婚》《孤獨者》《高老夫子》《示眾》《長明燈》《肥皂》《幸福的家庭》《墳》文集《題記》《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說胡須》《論照相之類》《看鏡有感》《燈下漫筆》《春末閑談》《論「他媽的!」》《雜憶》《從胡須說到牙齒》《寡婦主義》《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寫在『墳』後面》《藤野先生》《父親的病》《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反駁文《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嗎》《墓碣文》《「友邦驚詫」論》,魯迅的自撰文《魯迅自傳》。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浙江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種文字。
『柒』 魯迅的《狂人日記》主要內容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創作背景: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
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捌』 魯迅 狂人日記 內容簡介
1、《狂人日記》簡介
《狂人日記》是《吶喊》的那一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2、賞析
魯迅曾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3、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玖』 魯迅的《狂人日記》的主要內容 簡潔的說一下
《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5月15日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四卷五號上,後收入《吶喊》中。
小說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著,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小說通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徹底反封建的新文學作品。
小說發表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了。廣大的農民依然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階級依然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復雜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示了徹底的反抗。小說《狂人日記》是投向封建禮教的一顆重磅炸彈,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