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好看嗎 我覺得他的「冰山理論」倒是挺重要
喜歡看的人就會覺得喜歡啦,簡直就是個廢話的回復了,呵呵
2. 找海明威的短篇小說
又是這個朱雀羽扇123 ,真讓人覺得惡心。這種舞弊行為究竟能給你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帶來什麼好處?
手上有套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海明威文集,收錄他各個時期的短篇小說創作,你可以到當地的圖書館找找。
3. 《海明威短篇小說選》刻畫了二戰中什麼形象
引言:海明威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本身的經歷也是非常的豐富,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他,自身也是一個十足的硬漢。在他的作品《海明威短篇小說選》中刻畫的形象和他一貫的形象一模一樣,硬漢執著,堅韌強壯,是這部小說人物的主線。
三、海明威戲劇性的一生作為一名著名的作家,海明威的靈感來源於他的人生,作為一名作家,他是成功的。但作為自己的妻子的丈夫,他是失敗的。作為一名軍人,他是成功的,作為海明威自己,他又是失敗的,海鳴威作為軍人,經歷過槍打彈淋,身上也至今仍然殘留有彈片,而他作為丈夫家暴妻子,這也成了他的污點,他戲劇性的一生,讓他的作品也具有同樣的感情色彩,同樣的軍人的硬漢行,同樣的丈夫,渣男形象。
4.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是什麼
20世紀傳奇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是什麼?
海明威自己稱之為「冰山理論」。
盡管在過去幾十年裡,海明威在現代讀者眼中的知名度可能有所下降,但在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他即使不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也被認為是世界上受人尊敬的作家中的巨人。
作為一個腳注,《永別了,武器》是一部對戰爭、愛情以及雙方戰線上深切影響的損失進行的深刻而美麗的、內省的探索。
5. 海明威寫作風格
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現出更簡明的結構,語氣和人物角色也顯得更具敘事的特徵。
和這點同樣重要,甚至比這更加重要的是,海明威這種以堅持使用簡短、具體而直接的平鋪直敘的文體和完全由對話構成的場景為主要特點的寫作風格,使他的小說和短篇故事具有一種獨特的
比如他的老人與海:
眾偉大的美國作家中,海明威以獨特的寫作風格而著稱。在他所有的作品中,
《老人與海》最能體現他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手法。這部小說語言看似簡潔自然,
其實包含了作者的精心揣摩和潤色加工。
有時為了突出某一部分,
作者會採用長
句代替短句。文中的對話內容真實、貼近生活,而表達形式則經過了藝術加工。
小說簡潔自然的語言背後隱藏了深刻的意義和感情。
文中還運用了比喻、
擬人等
修辭手法
.
還名位的這種獨特風格與他當過新聞記者的經歷有關
,
同時他兼菜各家
之長
,
自成一體
,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對整個世界文
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事實
,
他們大多來自於作者親身經歷。海
明威對這些事實精心選擇
,
從而吸引讀者的興趣並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說一開始用大量事實描寫了主人公生活的環境
,
敘述風格簡潔自然
,
未加任何感
情色彩。隨著情節的發展
,
大量的事實主要被運用於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之中
,
而不
是主要由作者來敘述。
同時
,
這些事實構成了整個小說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 有沒有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雨中貓的評論
《雨中的貓》創作於1923年,是海明威早期優秀的短篇小說之一。故事非常簡潔,女主人公(年輕的美國妻子)欲圖救一隻雨中的貓卻無功而返,回到旅店房間向丈夫抱怨,正在這時,丈夫看見店主派侍女送來了一隻大花貓。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雨中的貓》是為數不多反映女性意識的短篇小說。故事情節簡單,語言簡練、睿達,採用第三人稱敘述在這篇小說中,女主人公沒有姓名,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卻給了她不同的稱謂。從稱謂的角度來分析作品在男權社會中女主人公主女性主體意識的渴望和覺醒。它完美地體現了海明威簡約的敘事風格和含蓄的文體特徵。
小說在敘述過程中出現的這兩個主要人物,始終沒有具體的姓名,只知道他們是一對美國夫妻,這種非具體化的人物顯現,也就更加增強了藝術形象的抽象意義。那麼,人物存在的具體環境是個什麼樣子呢?海明威的安排也是匠心獨運的,小說指明的只是在義大利,也沒有出現任何具體的地點,比如說義大利那麼多的名勝古跡,遊人如織的地方。這一環境也是被符號化、抽象化了的:海邊、棕櫚樹、紀念碑,構成了自然與歷史的聚合,一個人類活動的基本場所。那個生活的小片段就這樣展開來。
美國妻子看到窗外「雨中的貓」,產生了一系列強烈願望:想要保護它,或者擁有它,或者喜愛它,或者可憐它,或者以它寄託自己什麼不可言狀的情緒……總之,這只貓的命運和它所處的境地使她產生一種很深刻的共鳴。從小說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她溫柔賢惠、小鳥依人、聽丈夫的話,可是丈夫對她的態度卻是男子中心觀念支配下的無動於衷。丈夫需要她時,她是存在的;而丈夫不需要她時,她對丈夫來說只是一個「存在之物」。她沒有自己的事情,她梳著丈夫喜歡的發型,她感到自己像那隻貓一樣楚楚可憐,於是對它生出一種難以言狀的同情,從深層意義上說,應該是同病相憐。她力圖幫助那隻貓擺脫被動與恐懼的處境。女主人公的動機起碼有兩點:一是自戀與自慰,她保護了貓,也就是意識上的自我保護。她通過「救貓」的行為(情感的投射作用),實現了自救。二是自我力量的顯示,她渴望通過保護這只貓來證明自己的作用——她可以決定另外一個事物的力量,這是一種英雄主義的感受。她渴望改變自己的處境,改變外表,改變發型,改變自己的地位,改變她與丈夫在家庭中的關系。總之,她要更新自我。
但這改變是困難的。她冒雨出去尋找那隻貓,可是貓不見了,於是悵然而歸,她沒有得到她想要的那隻貓。貓或許還在雨中遊走,貓的處境沒有任何改變,她的所有努力就這么在無形中化為烏有。一隻消失在雨中的貓引發和調動了這個女人所有的自我想像、自我表現、自我改變、自我創造的生命潛能。從一隻貓想到改變自己,顛覆她面前的生活狀態:她告訴丈夫她想把頭發留長梳一個自己可以摸得著的發髻,但是丈夫喜歡她,就是「喜歡現在的樣子」,根本不需要什麼改變。她的語氣也有起初的探詢——「你不以為我留起頭發來是一個好主意嗎?」變成後來一系列的主體意識強烈的祈使句——「我想要……」,文本中接連出現了十一個「想要」,表達了妻子強烈的情感願望和心理訴求,她想要改變發型,她想要一隻貓,她想要燭光晚餐,她想要許多新衣服,想要……而這些都是她丈夫不曾滿足她而又不會立即滿足她的。丈夫對她的這些願望做出的反應卻是「閉嘴」。丈夫用他的霸權地位來規定妻子的行為。妻子最終也沒有「改變」成功,她在家庭中仍然是丈夫的附屬品,她仍然沒有真正自由的權利,仍然受制於丈夫,她的話語在男性的話語霸權下也顯得蒼白無力。
但妻子畢竟試圖改變過,這種改變的動因源於一隻雨中的貓,還因為尋找貓的過程中遇到了旅館的老闆。她走出房間後看到了旅館的老闆,這個義大利老人站在辦公桌後向她鞠躬,他讓人給她送傘。他表現出了一種尊重、一種關切,這讓妻子感受到了自我,讓她有了一種「被重視」的感覺:「旅館老闆讓她感到一種淡淡的同時又很重要的感覺。」這是她在家中與丈夫相處時所感受不到的。因此,她喜歡這種感覺,於是她就喜歡他:
……女士喜歡這個店主。她喜歡他接受任何怨言時那種嚴肅的風度;她喜歡他的服務禮節;她喜歡他那種良好的職業自豪感。她喜歡他那久經滄桑的臉龐和大手。 她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丈夫對她的態度,讓她在潛意識里有一種背叛的沖動。尤其是當她遇到了尊重她、體貼她的這個旅館老闆——一個成熟男性的文化符號,女人的自我意識就暫時得到了回歸或建立。最終,還是旅館老闆給她送來了貓。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局,女主人公心中欲求的貓出現了,但小說特別地強調了女僕懷中抱的是「一隻龜殼花紋的大貓」,是不是先前那一隻「雨中的貓」?就成了一個懸案。
7. 海明威小說的代表性敘述風格又被稱為什麼風格
正是他的短篇小說,將其革命性的「冰山文體」推到極致。
8. 求海明威短篇小說《一天的等待》的點評!最好另外附有作者的語言特色的!
像這篇《等待的一天》(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的《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六單元),講的是一個九歲的男孩,由於不了解「華氏」(Fahrenheit)和「攝氏」(Celsius)換算方法,誤以為自己快要發燒燒「死」了。小說形象、具體、細致地刻畫了在「一天的等待死亡」過程中,小男孩所表現出來的不畏死神的勇氣。
海明威曾經表明他的立場:「作家最困難的工作莫過於描寫人物時要真實,要做到這一點,作家要十分熟悉自己所要描寫的對象,其次必須懂得怎樣寫。光是這兩點就夠你學一輩子了。」事實上,這篇短篇小說也確實取材於他和他兒子的一次真實的鄉村度假的經歷。狩獵鵪鶉也是他駕輕就熟的事情。同時,讀了「我」(爸爸)去狩獵鵪鶉的詳細的描寫後,我們從中可以體味到在嚴寒中,也就是逆境中一切生靈的頑強的生命力。
海明威力求生動而精確地表達印象深刻的重大尖銳時刻,表達那種「對事物真諦的頓悟」的經歷。有讀者認為,在這篇小說中,「父親象徵了知識和力量,兒子則象徵了天真和無知」。可以說這是從一個視角來詮釋該處的象徵意義。但我以為海明威在這里的筆墨並不是著重於表現兒子的「天真和無知」,而是著重於他面對死亡所表現出的勇氣以及對父母的體諒。他具體形象地把一個九歲的小孩,壓抑情感的過程,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些對壓抑的情緒的描寫在本篇小說中隨處可見。如「我」給兒子讀故事時小說是這樣描述的:
I sat at the foot of the bed and read to myself while I waited for it to be time to give another capsule. It would have been natural for him to go to sleep, but when I looked up he was looking at the foot of the bed, looking very strangely(以一種奇怪的眼神望著床角).
另外,當男孩拒絕他人進入自己的房間時,「我」散步回來後看到兒子還是「我出去時躺著的姿勢,臉色煞白,由於發燒臉蛋緋紅,像先前那樣怔怔望著床角」(…….. staring still, as he had stared, at the foot of the bed.。所有這些表明, 這個男孩在拚命壓抑自己的情緒,在那躺著靜靜地等待「死亡」。
我認為一個九歲的小孩,由於知識和閱歷所限,在以為自己「快要死了」的情形下所表現出的「隱忍、堅強和勇氣」,才是海明威所想展現給讀者的。他並不是一個特別無知的孩子,他認為自己得了感冒,於是不想讓自己的父母也被凍病,所以「He came into the room to shut the windows while we were still in bed……..」。他已經渾身發抖了,面色蒼白,走路都困難了,(He was shivering , his face was white, and he walked slowly as though it ached to move.), 但他想到的還是父母,並且忍受著病痛不想讓父母擔心。請看父子的簡短對話:
「You better go back to bed.」
「No. I』m all right.」
當「我」下樓後看到兒子確實病得不輕時,又說:
「You go up to bed, you are sick」.
但兒子仍然說:「I』m all right.」
另一地方就是當「我」散步回來後,家人告訴「我」兒子拒絕讓任何人進入他的房間.他雖然內心很恐懼,真的以為自己快死了,但他還是為家人考慮,怕他們感染上他的病:
「You can』t come in. You mustn』t get what I have.」短短的一句話,一個九歲男孩面對死亡的態度和形象躍然紙上。
海明威的風格簡約明快,形象富於動作性。他運用視覺、觸覺和聽覺等感覺刻畫形象,如小說中的許多地方對男孩的眼神的描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強的可見性。另外,《等待的一天》中,到處可見以對話和細節間接地暗示主題和意向,增強了作品的含蓄和隱晦。因為海明威曾經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強調其作品的內在的寓意:「露出水平的只有八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下面的對話,經過細細品味,可以發現作者就是利用雙關(Pun)的修辭方法來暗示主題和突出主人公個性的:
「Why don』t you try to sleep? I』ll wake you up for the medicine.」
「I』d rather stay awake」(兒子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寧願「醒」著,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沒多久可活了)。
兒子還對「我」說:「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
「It doesn』t bother me.」
「No, I mean you don』t have to stay here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寓意「兒子」的死肯定將會使「爸爸」難受、心煩的)。
由於對體溫的華氏和攝氏的誤解,男孩真的以為自己吃葯也不會「起死回生」了,但他還是用平靜的語氣和安祥的眼神來寬慰「我」。下面這段兒子與父親的對話,作者用反語法(Irony)和雙關(Pun)來加強戲劇效果,更加深刻地刻畫男孩的「視死如歸」的復雜心理:
(眼睛直直地朝前看著)
從上面的分析中, 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九歲的男孩在「一天的等待」中(wait for death to come),所走過的心路歷程。我們也更清楚地了解了海明威想展示給讀者的主題——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一種精神,即敢於承受痛苦,蔑視死亡」。
讀著這些精練、寓意深刻的對話,讀者可以看出,海明威在一種貌似粗獷朴實的筆觸下流動著極為深沉熾熱的情感。在他的小說中沒有為了渲染人物性格的華麗詞藻;沒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說明和議論;更沒有蹩腳的形容和華而不實的比喻。他破除了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修飾,以簡潔冼練的文筆還文章以本來面目。正如英國作家歐.貝茨所說:「他以誰也不曾有過的勇氣,把英語中附著於文學的『亂毛』剪了個干凈」。
海明威雖然沒有開創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卻是一位開一代文風的語言藝術大師。他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但讓我無法理解的是,被海明威所摒棄的,卻被時下我們的許多文人當寶貝似地撿回,樂此不疲地製造著成堆的文字垃圾。我們的百歲老人海明威如果還活著的話,他會做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