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馮驥才《珍珠鳥》的寫作背景
馮驥才原本是畫家,對中國畫頗有造詣,「文革」期間因歷受磨難,有感而發,轉而進行文學創作。
此文寫於1984年1月,最初發表在1984年2月14日的《人民日報》上,此後,《青年文摘》及諸多的散文選本、散文鑒賞集或散文欣賞辭典中,都收進了它。
它擁有廣泛的讀者,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期,這篇以「信賴」為主題的短小散文能受到如此多的青睞,足以說明其內容和形式的獨具一格。
此文是一首人與自然之間愛的頌歌。文中通過人鳥相親的細膩描寫和濃郁的詩意、深刻的哲理,不僅顯示出作者對自然、人生的摯愛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間,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諦。
正如文章中所寫,由於有愛,作者格外認真地觀察著小鳥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由於細心的觀察,進一步加深了作者對這天真的生靈的喜愛。
文章中這種滿溢著愛意的描寫非常多,作者用輕盈活潑、疏密有致的筆觸給人們精心勾勒了珍珠鳥的形象,譜寫了一曲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頌歌。
⑵ 選自珍珠鳥這篇課文
⑶ 誰有「珍珠鳥」全文啊
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我把它們養在一個竹條編的籠子里。籠子里有一團乾草,那是小鳥又舒適又溫暖的巢。
有人說,這是一種害怕人的鳥。
我把籠子掛在窗前。那兒有一盆茂盛的法國吊蘭。我讓吊蘭的長滿綠葉的藤蔓覆蓋在鳥籠上,珍珠鳥就像躲進幽深的叢林一樣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松自在了。
陽光射進窗來,把吊蘭的一串串小葉照得如同碧玉。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
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我們就這樣一點點熟悉了。
三個月後,那一團愈發繁茂的藤蔓里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叫聲。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裡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睛去驚動它們。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正是它們的雛兒!
這個小傢伙能輕易地由籠子里鑽出身。瞧,多麼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
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裡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櫃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跟著又跳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子里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里去。
我不管它。就是打開窗子,它最多隻在窗框上站一會兒,決不飛出去。
漸漸地,它膽子大了,有時落在我的書桌上。
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的響聲。
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摸一摸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暗下來,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鑽進去。
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嚇跑它。過了一會兒,扭頭看看,這小傢伙竟扒在我的肩頭上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皮蓋住眼睛,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咂咂嘴,難道在做夢?
我筆尖一動,寫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⑷ 珍珠鳥的作者
馮驥才,1942年生,著名作家,著名民間文藝家 他寫的珍珠鳥 冰心評價十分高
⑸ 誰能提供《草原》和《珍珠鳥》的有關資料
草 原
老 舍
自幼就見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的詞句。這曾經發生過不太好的影響,使人怕到北邊去。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象沒骨畫那樣,只用綠色渲染,沒有用筆勾勒,於是,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與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象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紫塞,紫塞,誰說的?
這是個翡翠的世界。連江南也未必有這樣的景色啊!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的牧業公社。汽車走了一百五十華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至為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迂迴的,明如玻璃的一條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陣風吹來的,遠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馬疾馳,襟飄帶舞,象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馬飛過了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我們約請了海拉爾的一位女舞蹈員給我們作翻譯。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陳
旗的人,鄂溫克族。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我們用不著水晶花同志給作翻譯了。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都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正是:
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
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兒,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
碧草話斜陽!
人的生活變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隨著變。就拿蒙古包說吧,從前每被呼為氈廬,今天卻變了樣,是用木條與草桿作成的,為是夏天住著涼爽,到冬天再改裝。看那馬群
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馬,也有高大的新種三河馬。這種大馬真體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龍馬精神」這類的話兒,並且想騎上它,馳騁萬里。牛也改了種,有的重達千斤,乳房象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並非浮誇。羊群里既有原來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種的短尾細毛羊,前者肉美,後者毛好。是的,人畜兩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氣象之一。
載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報》
賞 析
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現舉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翠色慾流」是說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說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是自相矛盾嗎?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顯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草的生命,也抒發了作者無限的熱愛和贊嘆。後一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照映,翠色千里,連綿不斷,一直伸向雲天深處。再說汽車在前進,視野中的那些「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二、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驚嘆」與「舒服」,「願久立」與「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實,作者驚嘆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靜立不動」,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誘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正是這矛盾的筆觸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特定境界里的豐富的內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既然「看不見什麼東西」,怎麼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其實,這是運用了一種叫「舛(chuǎn)互」的修辭手法。它對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是為了更真切地襯托和強調「初入草原」時的靜感。這是以聲寫寂,以動襯靜,從而突出了遼闊草原寂而不死,靜中見活的生機。
文意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種認識。由於客觀事物千差萬別,變化多端,作者的認識就有正確與錯誤、深刻與膚淺的區分,這就需要認真體會,反復研究,一直「煉」到認清事物本質,寫出切中肯?紫的文章來。
這方面,我們要談到第十一冊老舍的《草原》。文章記敘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烈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充分體現了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這是本文的主題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家庭。老舍通過記敘訪問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愛的主題,提煉出這一文意,無疑是抓住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民族關系的真實本質,十分正確。
當然,正確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達。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歡迎遠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主客話別的順序記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面,字里行間滲透著蒙漢人民間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煉文意的過程中,把文意濃縮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兩句詩,寥寥十四字,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回味不盡的餘地:
內蒙古草原空氣新鮮,天空明朗,廣袤無邊,一碧千里,到處是翠色慾流,令人陶醉,豈不是與「天涯碧草」貼合相應了嗎?詩句中的「何忍別」、「話斜陽」正是「蒙漢情深」的體現和寫照,它又與上文蒙族牧民縱馬賓士,以主人的身份遠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娛賓的描寫有機勾連,桴fu鼓相應,實在恰到好處。
同時,作者引詩作結還收到了揭示題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漢情深」「深」在哪裡?作者一行剛剛踏上草原,就從心底里油然升起熱愛之情;牧民遠出迎客,歡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雙方親如一家,融洽無間,更加顯露了蒙漢間的深情厚誼。尤其是「何忍別」突現了主客雙方的內心世界,兩情依依,不忍分別,自然「情深」了,而「話斜陽」則展示了主客雙方的動人情態,話語綿綿,難分難舍,不是「情深」會如此嗎?完全可以說,引詩是對蒙漢民族間兄弟之情的凝煉概括,也是對文意的進一步拓展和強化。
另外,引詩中的「天涯碧草話斜陽」彷彿一個特寫鏡頭:主客雙方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依戀不舍地娓娓交談,時間不停地推移,夕陽漸漸西沉,他們竟渾然不覺,這是蒙漢情深的形象映現。他們「話」什麼呢?也許感謝主人熱情接待,也許希望客人不久再來,也許是雙方互相勉勵,攜手並進……這一餘味不盡的特寫鏡頭與「蒙漢情深」的全篇之旨緊相扣合,豈不是進一步深化了文意嗎?
因此,煉意正確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融化、深化、強化的過程。
珍珠鳥
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放在一個簡易的竹條編成的籠子里,籠內還有一卷乾草,那是小鳥舒適又溫暖的巢。
有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
我把它掛在窗前,那兒還有一盆異常茂盛的法國吊蘭。我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它們就像躲進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松自在了。
陽光從窗外射入,透過這里,吊蘭那些無數指甲狀的小葉,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駁駁,生意蔥蘢。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小嘴從綠葉中伸出來。
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我們就這樣一點點熟悉了。
3個月後,那一團愈發繁茂的綠蔓里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裡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去驚動它們。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
它小,就能輕易地由疏格的籠子鑽出身。瞧,多麼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
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裡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櫃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的來回搖動,跟著跳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里生氣兒地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里去。
我不管它。這樣久了,打開窗子,它最多隻在窗框上站一會兒,決不飛出去。
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書桌上。
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
我不動聲色的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鑽進去。
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呆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傢伙竟扒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
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1.課文簡說。
本文是一篇描寫生動、富有詩情畫意的狀物散文。課文以細膩親切的語言寫出了小鳥由「怕」人到「信賴」人的變化過程。課文前半部分寫了兩件事, 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對小生靈真誠的、無微不至的愛。第一件事,是為剛來家的小鳥,安排了一個安全的住處。雖然朋友把珍珠鳥送來時,它們已經有了一個「舒適又溫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為它們重新布置了一個幽靜的居室,使小鳥能在溫馨和諧中開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鳥做爸爸媽媽了,作者決不去驚動它們,每天精心為小鳥一家添食加水,讓讓鳥媽媽和小鳥們無憂無慮地生活。
課文後半部分,生動地記敘了小珍珠鳥與作者之間逐漸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頭,對作者真誠信賴的變化過程。在這一部分的敘述過程中,文章三次出現了「小傢伙」這個詞,讓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對雛鳥的喜愛之情:第一次:出現在寫小鳥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膽子越來越大時;第二次:是在寫小珍珠鳥跑到稿紙上,圍著作者的筆尖蹦來蹦去的發出「嚓嚓」的響聲的時候,作者說他「不動聲色地寫,默默地享受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最後一次出現在小鳥在作者的肩頭睡覺時,作者驚喜地發現「這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鳥把他的肩頭當成最安全的地方,這種人鳥之間的真情,深深感動了作者,於是,作者於筆尖流瀉下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們從中感悟到:無論是人與鳥,還是人與人之間,都需要真誠的信賴,信賴,是創造美好境界的基礎。
本文語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與文章的意境融為一體,應引導學生好好朗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對鳥的真誠、細膩的愛,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從害怕到親近、到信賴的變化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 三個月後,那一團越發繁茂的綠蔓里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
養了整整三個月,作者沒有扒開綠蔓一次,去驚動珍珠鳥,但作者每天都在關心它們。作者非常熟悉它們的叫聲,以致多了一種尖細、嬌嫩的鳴叫,馬上就能聽出來,並猜測到「它們有了雛兒。體現了作者對珍珠鳥細膩而又深切的關愛。
②瞧,多麼像它的父母: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
這句話是作者用語言給剛出世的小珍珠鳥拍的一張照片,那珍珠鳥在作者看來,實在是太可愛了!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兒,色彩和諧漂亮;盡管背上還沒有珍珠般的白點,但肥肥的,簡直就像個蓬鬆的球兒,可愛極了!
③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
在作者看來,小珍珠鳥蹦到他的杯子上喝他的茶,跳到稿紙上繞著他的筆尖蹦來蹦去,那是一份「情意」,一份回報作者友好地對待它的情意。作者十分看重這份人與小鳥之間的情意,他從中得到的是一種愜意的獨特的享受,因此,他要「不動聲色地寫」,「默默」地「享受」,盡量不驚動小鳥,希望小傢伙帶給他的親近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④待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爪子剛好被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有醒,睡得好熟!
這是多麼感人的場景啊!小珍珠鳥竟趴在作者的肩上睡著了,從中可以看出小鳥經過多次試探,已經完全信賴了作者,甚至是產生了一種依賴,居然會在作者的肩上放心地熟睡。俗話說「人非草木」,看來,鳥也非草木,作者用自己的真愛打動了小鳥,與鳥之間建立了真摯的友誼,使小鳥去除了防戒之心,這才會營造出了人和動物如此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真令人感動!
⑤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鳥本是一種「怕人的鳥」,但作者書屋裡的珍珠鳥卻並不怕它的主人。它會蹦到主人的茶杯上,「俯下頭來喝茶」;它會跑到主人正在寫作的稿子上,繞著筆尖蹦來蹦去;當主人「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時,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主人的手指;它甚至會趴在主人的肩上熟睡。這是什麼原因?難道這珍珠鳥改變了它的「鳥性」?作者在最後一句話中道出了其中的要旨——信任。這正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人鳥相親相依的情境,是信賴創造的美好境界。這種信任是無價的,也是最感人的。這使作者感慨無限,筆尖流瀉下的,雖然只是「一時的感受」,但對我們啟發很深,「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在生活中,在人與人之間,我們永遠不要忘了這一點。作者嚮往與追求的正是互相信任、和諧美好的境界。
(2)對詞語的理解。
垂蔓:課文中指吊蘭垂下來的一條條細長的莖。
斑斑駁駁:指一種顏色中夾雜有別種顏色,花花搭搭的;也指陽光透過物體的縫隙照射下來,形成許多不規則的光點,明明暗暗的。本文指吊蘭的葉子在陽光下明明暗暗,顏色不一,相互交錯。
生意蔥蘢:文中形容草木生長旺盛,充滿生命活力。
索性:直截了當,乾脆。
眸子: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流瀉:迅速流出。本文指作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受從筆端一下子流淌出來。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12個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信賴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基礎,激發學生愛護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繼續練慣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 提高默讀能力。
三、教學建議
1.導入新課。可以參照教學案例。
2.基本教學思路:
(1)從默讀課文入手,然後放手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梳理問題,確定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如:從哪裡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鳥後來會一點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處得非常好?這些變化是怎麼來的?從哪裡體現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文章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2)引導自讀,嘗試回答前面3個問題。
首先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理清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進而思考:珍珠鳥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再深入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
(3)組織交流。在自讀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交流,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交流。
(4)回讀全文,並選擇自己喜歡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語言特色。
(5)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重點句:「信賴創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僅僅是為了給我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嗎?他想告訴我們什麼呢?引導學生體會:如,「作者這么關心、愛護珍珠鳥,人與小鳥相處得這么友好,真令人羨慕!我們也應該與動物和睦相處。」「人與鳥都這么友好,我們同學之間也應該互相信賴、友好相處。」「我們也要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愛心滋潤周圍的一切事物,用信賴去創造美好的境界。」
3.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體會作者和珍珠鳥之間的感情。如:小鳥為什麼不怕「我」了呢?你能不能以小鳥的口吻對作者說一句話?當「我」不理睬小珍珠鳥,而它卻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一點也不陌生,假如小鳥會說話,這使它會對「我」說些什麼?又如:可請學生看插圖,想像作者在笑什麼?
4.學完全文,建議回讀文前的「學習提示」,落實提示中提出的「結合生活實際,和同學交流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體會。」以加深對課文重點句的理解和認同。
四、教學案例
導入設計
方案一:從小動物引入。哪些小朋友家裡養了小動物?誰來說說你和家中的小動物是怎樣相處的?
老師給你們帶來一隻珍珠鳥。(讓學生觀察珍珠鳥)小小的珍珠鳥可愛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珍珠鳥》。
方案二:從簡介作者引入。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以鳥名作為課題的文章,題目叫《珍珠鳥》。你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誰嗎?(馮驥才)
馮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個畫家。他曾經養過鳥,他和鳥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讀一讀課文。
五、相關鏈接
馮驥才 (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余大學教國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並任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及全國政協常委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作)、《神燈》;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斗寒圖》;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正義的感召》等。出生版《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集》、《馮驥才小說集》、《馮驥才選集》等。他的一些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選取素材的視角新穎,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地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百味。課文《珍珠鳥》便是一例。
⑹ 珍珠鳥的作者是誰
馮驥才
馮驥才 (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余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說集《雕花煙斗》等。短篇小《雕花煙斗》,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況味。
⑺ 16課珍珠鳥的資料
珍珠鳥,是「金山珍珠」的別名,又叫「錦花鳥」、「錦華鳥」、「小珍珠」。屬雀形目,文鳥科,原產於澳洲東部,現已培育成人們喜愛的籠養種類,這種鳥羽色艷麗,體形嬌小玲瓏,叫聲細柔,給人以美的享受,是馳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鳥。
⑻ 《珍珠鳥》的資料有哪些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是一篇描寫生動、富有詩情畫意的狀物散文。課文以細膩親切的語言寫出了小鳥由「怕」人到「信賴」人的變化過程。課文前半部分寫了兩件事, 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對小生靈真誠的、無微不至的愛。第一件事,是為剛來家的小鳥,安排了一個安全的住處。雖然朋友把珍珠鳥送來時,它們已經有了一個「舒適又溫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為它們重新布置了一個幽靜的居室,使小鳥能在溫馨和諧中開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鳥做爸爸媽媽了,作者決不去驚動它們,每天精心為小鳥一家添食加水,讓讓鳥媽媽和小鳥們無憂無慮地生活。
課文後半部分,生動地記敘了小珍珠鳥與作者之間逐漸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頭,對作者真誠信賴的變化過程。在這一部分的敘述過程中,文章三次出現了「小傢伙」這個詞,讓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對雛鳥的喜愛之情:第一次:出現在寫小鳥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膽子越來越大時;第二次:是在寫小珍珠鳥跑到稿紙上,圍著作者的筆尖蹦來蹦去的發出「嚓嚓」的響聲的時候,作者說他「不動聲色地寫,默默地享受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最後一次出現在小鳥在作者的肩頭睡覺時,作者驚喜地發現「這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鳥把他的肩頭當成最安全的地方,這種人鳥之間的真情,深深感動了作者,於是,作者於筆尖流瀉下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們從中感悟到:無論是人與鳥,還是人與人之間,都需要真誠的信賴,信賴,是創造美好境界的基礎。
本文語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與文章的意境融為一體,應引導學生好好朗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對鳥的真誠、細膩的愛,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從害怕到親近、到信賴的變化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 三個月後,那一團越發繁茂的綠蔓里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
養了整整三個月,作者沒有扒開綠蔓一次,去驚動珍珠鳥,但作者每天都在關心它們。作者非常熟悉它們的叫聲,以致多了一種尖細、嬌嫩的鳴叫,馬上就能聽出來,並猜測到「它們有了雛兒。體現了作者對珍珠鳥細膩而又深切的關愛。
②瞧,多麼像它的父母: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
這句話是作者用語言給剛出世的小珍珠鳥拍的一張照片,那珍珠鳥在作者看來,實在是太可愛了!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兒,色彩和諧漂亮;盡管背上還沒有珍珠般的白點,但肥肥的,簡直就像個蓬鬆的球兒,可愛極了!
③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
在作者看來,小珍珠鳥蹦到他的杯子上喝他的茶,跳到稿紙上繞著他的筆尖蹦來蹦去,那是一份「情意」,一份回報作者友好地對待它的情意。作者十分看重這份人與小鳥之間的情意,他從中得到的是一種愜意的獨特的享受,因此,他要「不動聲色地寫」,「默默」地「享受」,盡量不驚動小鳥,希望小傢伙帶給他的親近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④待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爪子剛好被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有醒,睡得好熟!
這是多麼感人的場景啊!小珍珠鳥竟趴在作者的肩上睡著了,從中可以看出小鳥經過多次試探,已經完全信賴了作者,甚至是產生了一種依賴,居然會在作者的肩上放心地熟睡。俗話說「人非草木」,看來,鳥也非草木,作者用自己的真愛打動了小鳥,與鳥之間建立了真摯的友誼,使小鳥去除了防戒之心,這才會營造出了人和動物如此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真令人感動!
⑤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鳥本是一種「怕人的鳥」,但作者書屋裡的珍珠鳥卻並不怕它的主人。它會蹦到主人的茶杯上,「俯下頭來喝茶」;它會跑到主人正在寫作的稿子上,繞著筆尖蹦來蹦去;當主人「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時,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主人的手指;它甚至會趴在主人的肩上熟睡。這是什麼原因?難道這珍珠鳥改變了它的「鳥性」?作者在最後一句話中道出了其中的要旨──信任。這正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人鳥相親相依的情境,是信賴創造的美好境界。這種信任是無價的,也是最感人的。這使作者感慨無限,筆尖流瀉下的,雖然只是「一時的感受」,但對我們啟發很深,「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在生活中,在人與人之間,我們永遠不要忘了這一點。作者嚮往與追求的正是互相信任、和諧美好的境界。
(2)對詞語的理解。
垂蔓:課文中指吊蘭垂下來的一條條細長的莖。
斑斑駁駁:指一種顏色中夾雜有別種顏色,花花搭搭的;也指陽光透過物體的縫隙照射下來,形成許多不規則的光點,明明暗暗的。本文指吊蘭的葉子在陽光下明明暗暗,顏色不一,相互交錯。
生意蔥蘢:文中形容草木生長旺盛,充滿生命活力。
索性:直截了當,乾脆。
眸子: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流瀉:迅速流出。本文指作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受從筆端一下子流淌出來。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12個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信賴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基礎,激發學生愛護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繼續練慣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 提高默讀能力。
三、教學建議
1.導入新課。可以參照教學案例。
2.基本教學思路:
(1)從默讀課文入手,然後放手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梳理問題,確定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如:從哪裡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鳥後來會一點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處得非常好?這些變化是怎麼來的?從哪裡體現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文章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2)引導自讀,嘗試回答前面3個問題。
首先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理清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進而思考:珍珠鳥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再深入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
(3)組織交流。在自讀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交流,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交流。
(4)回讀全文,並選擇自己喜歡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語言特色。
(5)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重點句:「信賴創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僅僅是為了給我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嗎?他想告訴我們什麼呢?引導學生體會:如,「作者這么關心、愛護珍珠鳥,人與小鳥相處得這么友好,真令人羨慕!我們也應該與動物和睦相處。」「人與鳥都這么友好,我們同學之間也應該互相信賴、友好相處。」「我們也要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愛心滋潤周圍的一切事物,用信賴去創造美好的境界。」
3.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體會作者和珍珠鳥之間的感情。如:小鳥為什麼不怕「我」了呢?你能不能以小鳥的口吻對作者說一句話?當「我」不理睬小珍珠鳥,而它卻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一點也不陌生,假如小鳥會說話,這使它會對「我」說些什麼?又如:可請學生看插圖,想像作者在笑什麼?
4.學完全文,建議回讀文前的「學習提示」,落實提示中提出的「結合生活實際,和同學交流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體會。」以加深對課文重點句的理解和認同。
四、教學案例
導入設計
方案一:從小動物引入。哪些小朋友家裡養了小動物?誰來說說你和家中的小動物是怎樣相處的?
老師給你們帶來一隻珍珠鳥。(讓學生觀察珍珠鳥)小小的珍珠鳥可愛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珍珠鳥》。
方案二:從簡介作者引入。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以鳥名作為課題的文章,題目叫《珍珠鳥》。你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誰嗎?(馮驥才)
馮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個畫家。他曾經養過鳥,他和鳥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讀一讀課文。
五、相關鏈接
馮驥才 (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余大學教國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並任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及全國政協常委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作)、《神燈》;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斗寒圖》;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正義的感召》等。出生版《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集》、《馮驥才小說集》、《馮驥才選集》等。他的一些作品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作品選取素材的視角新穎,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地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百味。課文《珍珠鳥》便是一例。
⑼ 珍珠鳥出自哪
珍珠鳥,是「金山珍珠」的別名,又叫「錦花鳥」、「錦華鳥」、「小珍珠」。屬雀形目,文鳥科,原產於澳洲東部,現已培育成人們喜愛的籠養種類,這種鳥羽色艷麗,體形嬌小玲瓏,叫聲細柔,給人以美的享受,是馳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鳥。
得名原因
珍珠鳥原體羽白色、散綴許多小白斑點,形似「珍珠」而得名珍珠鳥,而且據說澳大利亞的悉尼先前傳說富有金礦而被稱為「金山」,正如美國的聖弗蘭西斯科因先前富有金礦而被稱為「舊金山」一樣,由此,珍珠鳥也就因地域而形成了一個「金山珍珠鳥」的俗名。
飼養
珍珠鳥可以成雙成對飼養,亦可成群飼養;既可供觀賞,也可供繁殖。用單籠飼養時可以養一對,用巢箱飼養時可以根據箱體大小,飼養成群或數對。一般家庭飼養箱籠以長約30厘米、寬25厘米、高35厘米,飼養一至數對即可。箱籠內上方的一個角落上要設置人工巢箱,人工巢箱約長9厘米、寬7厘米、高10厘米,箱底鋪約2厘米厚的棉花或巢草,出入口約直徑3厘米,出入口外有小台。也可用竹筒或葫蘆代替。珍珠鳥比較怕人,需單獨飼養。
繁殖
繁殖前的准備工作。珍珠鳥性情膽小怕人,3-4個月可達性成熟。一般選擇4個月左右的健康鳥做為種鳥,繁殖用籠可用金屬制的方形籠。供繁殖用巢可用15厘米×10厘米×10厘米的方形槽,中間設隔板,把巢箱分為內外2間,隔板及外間分別留進出口,出入口外設小平台,便於鳥出入巢時蹬踏。也可用壺狀草巢或小葫蘆等,巢內放干凈的墊草並把巢掛在籠內上方的一角,籠內設棲杠2根,並放食、水、砂槽。
孵化
珍珠鳥長到3-4月時,選好親鳥,喂雞蛋小米,及清洗干凈的鮮青菜(以油菜為佳),促使發情,當發現雌雄配對後,親鳥頻頻出入繁殖巢時,表示雌鳥將要產蛋,一般產蛋4-6枚,產至3-4枚時,開始孵化,一旦發現一隻鳥總在窩內不出來,那就是開始孵化了,雌雄親鳥輪流孵化,孵化期為14天,孵化期水槽水電盡量少些,以免親鳥洗浴,並撤掉雞蛋小米及蔬菜,換上穀子、黍子和稗子等。珍珠鳥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25℃,冬天室內不能低於15℃,夜晚要保溫。
孵化時的注意事項
由於珍珠鳥膽子很小,孵化時要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除添餵食水外,不要去窺視,絕對不要移動鳥籠,以免親鳥受驚棄窩不孵或小鳥出殼親鳥不喂。為了提高飼養珍珠鳥的經濟價值,可以把蛋取出,讓正在孵化的十姐妹代孵,方法是選產蛋期和珍珠鳥相同或相差2-3天的十姐妹,用小勺取出十姐妹的蛋,再放入珍珠鳥的蛋,動作要輕。十姐妹抱性很強,有保姆鳥之稱。一般飼養戶要多養幾對十姐妹,並控制其孵化時間。出殼後,十姐妹會把幼珍珠鳥喂大,直至分窩獨立生活。
⑽ 珍珠鳥選自哪篇散文
《珍珠鳥》選自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報》,是馮驥才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