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博爾赫斯的作品
作品列表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寫作特點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梁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朴,風格純凈,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對幻想文學貢獻巨大。研究者們也注意到博爾赫斯不斷惡化的眼疾似乎有助於他創造性的文學語言,畢竟,「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博爾赫斯的文體很特別,他的小說寫的很像詩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說博爾赫斯的文體幾乎是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獨一無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圖和叔本華等人的唯心哲學,還有尼採的唯意志論的影響,並且從休謨和康德那裡接受了不可知論和宿命論、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蘇格拉底等人的哲學影響。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瞭然於心,在上述哲學家的觀點的基礎上,他採用時間和空間的輪回與停頓、夢境和現實的轉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徵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歷史、現實、文學和哲學之間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們的疆界,帶來一個神秘的、夢幻般的、繁殖和虛構的世界,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找到了一條穿梭往來的通道,並不斷地往返,並獲得神奇的閱讀感受。
B. 博爾赫斯的文學理念是怎樣的
博爾赫斯擅長的是短小精悍的作品,在博爾赫斯的作品中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在網上搜集並整理了一下他的文學理念:
博爾赫斯的文學理念一:博爾赫斯是一位博採眾家之長的人,正是因為博爾赫斯擁有著淵博的知識,同時也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這使得博爾赫斯在寫作的時候可以做到廣泛的擷取眾家之長,讀書是博爾赫斯生活中一項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活動,而且對於他的寫作意義重大。他曾說:「我是一個作家,但更是一個好讀者。」所以說到博爾赫斯的文學理念,擷取眾家之長是其一個突出的文學創作理念。
博爾赫斯的文學理念二:博爾赫斯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對博爾赫斯來說,其創作源泉往往不是來源於現實,而是來源於其所讀的書籍,博爾赫斯的創作完成的是從書本到書本的過程,人們評價博爾赫斯說其是「作家們的作家」。
博爾赫斯的文學理念三:博爾赫斯的文體很特別,他的小說寫的很像詩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說博爾赫斯的文體幾乎是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梁是他的思想。在博爾赫斯來說文學創作的理念已經是不拘於任何體裁形式的束縛,可以自由的完成在三者之間的輕靈的變換。
C. 請從具體作品分析博爾赫斯的創作思想。
非線形的時間觀
在博爾赫斯的作品中,時間幾乎從不以常態出現。博爾赫斯像一個剪輯師,把時間打散、拼貼或者拉長,並且十分樂意和精於此道。由此便產生了一些「奇怪」的現象:「我」的時間鏈條和過去某個時刻重疊,我置身於遙遠的過去,可我又在進行著自己的時間;「我」任意的讓時間停滯或者加快,時間變的可以無限的擴張和無限的切分,總有縫隙可以容身其中。
「時間是單向、線形、均勻的」這一觀念被博爾赫斯顛覆了。博爾赫斯讓時間由向量變成矢量;從線形的變成非線形的;從均勻的變成任意收縮和膨脹的。
《秘密的奇跡》就是關於時間膨脹的一個例子,篇首引用了《古蘭經》里關於時間的句子——「真主讓他死了一百年後,再使他復活,問他道:『你在這里待了多久?』『一天,或者不到一天,』他回說。」這段話和這篇小說同出一輒。小說里,主人公亞羅米爾·赫拉迪克在臨刑的一刻,時間停滯了,或者說膨脹了,或者說赫拉迪克的思維在趕超著時間。臨刑的一刻,一切動靜戛然而止,除外的是赫拉迪克的思維卻活動不止,經過了漫長的一年(心理時間),赫拉迪克得以繼續修改他的劇本。而在他終於找到最後一個形容詞,完稿在即的時候,時間停止膨脹,時間接著「一年」前繼續流動,赫拉迪克被4倍的槍彈擊中胸膛……最後著名的死亡時間正好是「一年前」的同一刻(3月29日上午九十零二分)
宇宙模型
博爾赫斯時時刻刻都在企圖賦予作品以形而上學的意義。
博爾赫斯短篇小說中的宇宙模型是無限的、混沌的、主觀的、相對的、靜止的。在閱讀這些小說的時候,你總能將它與哲學、神學和數學相聯系起來。
《環行廢墟》里提供了一個簡潔到極至又復雜的難以想像的宇宙模型。小說中的魔法師,在夢里創造了一個男孩。他對於「男孩是存在於我的夢里」這個事實是十分清楚的,而在夢中被創造出的人(虛影)在踏進祭祀的火堆時是不會被灼傷的。荒謬的是他在擔心男孩踏進火堆時會發現自己是被創造出的幻影的時候,他自己踏入火堆卻安然無恙。最終他發現自己也是一個被創造的影子。(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沒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燙不灼地撫慰他,淹沒了他。他寬慰地、慚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個幻影,另一個人夢中的幻影。)
《環行廢墟》是非常具有力量的,當你讀它的時候你會一下陷入一種存在的荒謬中。因為這篇小說直接指向現實中的本體,而對於宇宙本身的無限,人是一直無法理解的。現實中沒有無限,而宇宙卻非要是無限向外延伸的不可。這個矛盾會讓人感到震驚,人永遠也想不清這個問題。
放在數學上,《環行廢墟》里的宇宙模型就像數軸,向兩端無限的延伸下去,而原點可以在任意一個位置上。《環行廢墟》里的宇宙就是一個夢套一個夢,一個主體既是扮演創造者的上帝又是被另一個上帝所創造的人。就像兩面互相照射的鏡子,會聚了無窮多個世界。
除了《環行廢墟》,另一篇讓博爾赫斯著墨頗多的是《巴別圖書館》(又譯作《通天塔圖書館》)。這篇小說融合了許多宗教和哲學的觀點。比如說開篇的引文「用這種技巧可以悟出二十三個字母的變異」,在文中,博爾赫斯試圖將無限拆分成最基本的25個字元。這種觀點明顯來自於東方哲學,而博爾赫斯讀過《易經》以及佛教的書。可以猜測,易經中的歸納思想被博爾赫斯用在這篇小說里,用以描述宇宙的本原。而小說中圖書館(即宇宙)的構造是六角形的迴廊,上下無限延伸,而每個迴廊里的門又通向另一個六角形。這個靈感或許來自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世界」。
《巴別圖書館》中的那本「包含了所有書籍的書籍」很明顯的是在比喻形而上的本體。而「有人提出逆行的辦法:為了確定甲書的位置,先查閱說明甲書的乙書;為了確定乙書的位置,先查閱說明乙書位置的丙書,依此無限的倒推上去……」則是對理性的置疑,很顯然的,博爾赫斯否認推理、論證這樣的東西可以認識本體。給神秘主義、相對主義留下了一片天地,不讓世界整個被狂妄的「羅格斯」所侵吞掉。可以看出,博爾赫斯發現了東方與西方思維方式上的不同,他更傾向於東方的整體式的、隱喻式的、詩化的思想方法,而暗示西方的二元的、Logos的、分支化的認識手段不適合於認識本體。相對主義
博爾赫斯的小說中更多的可以看到的是東方哲學的影子。他曾經讀過關於中國的哲學典籍,他的小說里隨處可見的相對主義觀點很可能來自於《莊子》。類似於「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篇》)和「至大無外,至小不可分」(《莊子·齊物論》)的想法在他的小說里非常常見。其中類似前者的有《秘密的奇跡》里關於時間的無限細分,後者則見於《阿萊夫》。
《阿萊夫》中的「阿萊夫」就是一個最大又最小的東西,在地下室的阿萊夫是一個不佔據空間的點,卻又是整個宇宙。這種二律被反在《莊子》里多有記述,名家的惠施最擅長此論。
而《環形廢墟》的構思則和《莊子·齊物論》里的「莊周夢蝶」同出一輒。很有可能是莊子的相對主義思想給了博爾赫斯啟發。類似「莊周夢蝶」這樣的構思已經成為博爾赫斯小說的一個標志。
夢境
夢絕對是博爾赫斯小說里出現最頻繁的一個詞。運用手法都與《莊子·齊物論》里「莊周夢蝶」相同。夢成為博爾赫斯的一個有力工具,成為他比下神秘的象徵物。他靠夢境來實現一種穿梭於虛實之間的功能。夢解放了博爾赫斯。
對於夢,首先讓我們想起《環行廢墟》中的夢創造世界的模型。除此之外,還有在《雙夢記》中借夢來實現上帝主宰的功能、在《神的文字》里借用夢的堆疊將現實與虛幻的界限再次模糊。在《等待》里,主人公維拉里屢次夢到被殺的情景,後來當他以為那又是一如既往的一個夢的時候,卻被殺了。
混沌與宿命論
什麼是混沌,是必然和偶然的中間狀態。博爾赫斯認為世界是必然的,因此是宿命論的。但又充斥著偶然,因為人總是面臨著未知。事實上必然與偶然是並不矛盾的,只要稍加區分就可以很好的將他們統一起來。
世界確實是必然的,一切早已安排好。人類總是試圖用占卜來窺視必然,但只能做到無限近似,永遠不能完全的預測。因為人類永遠不會擁有一把精密的尺子,人類尺子的最小單位永遠不能企及世界本身的最小單位。所以,人永遠活在偶然中,於是就有了「測不準」,有了「概率」。因此,世界在本質上是必然,在現象上是偶然。
而博爾赫斯就是佔在這個「能想像到必然的世界卻只能與偶然擦肩而過」的角度寫小說的,因此,小說中帶有很強烈的宿命論色彩。
如《雙夢記》中主人公受夢的啟示去伊斯法罕找財寶,卻很不走運,沒有得到財寶還被抓起來。可是,戲劇性的是聽了他的描述後嘲笑他的隊長描述自己的夢的時候,竟是主人公的家。結果是,主人公在從家裡不遠萬里去找財寶卻失敗,雜失敗後卻又以外的得到了財寶,而諷刺的是,財寶正好就在自己的家裡。這篇小說帶有很濃的宿命論色彩,在此,命運便是被「安拉」所主宰的。主人公的境遇的「偶然」只是現象、假象,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秘密的奇跡》中赫拉迪克的命運也是由上帝主宰,命運就是要剝奪他最後一筆,而小說就這樣理所當然的結束了,沒有任何抗爭。《等待》里的維拉里也一樣,夢境就是偶然的、荒謬的變成現實,在命運面前,人促不及防,沒有任何主動性。
多元與開放
多元性和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小徑分岔的花園》這篇小說上。
《小徑分岔的花園》里的迷宮構造類似於幾何中的拓撲結構,一種網狀的,分叉的、遞歸的空間。構成這個結構的是可能性,有多少可能性存在就有多少個與之對應的並行宇宙存在。宇宙是多元的,結果是開放的。不只有一個宇宙,不只有一個結局,要多少個就有多少個。不同的可能性導致不同的結局,不同的結局導致不同的宇宙。我可能是你的朋友、敵人,因此存在我幫助你和我開槍射殺你的不同結局,上帝不會偏愛,所以這些結局都存在,所以就有個多維的宇宙。博爾赫斯想描述的大概和佛教的宇宙一樣吧。
思想與象徵物
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絕大多數都是形而上學的,小說本身與哲學和宗教是三位一體的,企圖隱喻混沌初開之前的那個本體,那個永恆的本體。而小說里非常明顯的看出有柏拉圖、巴門尼德、尼采、叔本華等人的影子。除此之外,更明顯的是受到東方哲學和宗教的影響,包括伊斯蘭教、佛教和中國的道家、名家和易經等。後者深入到其小說創造的各個角落,也是博爾赫斯從西方的羅格斯中心主義、主客分離的認識方法向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整體性的思維的轉變。
永恆、無限、循環、相對、唯心、混沌、多元、開放……這些詞是博爾赫斯小說所帶的色彩。反映在象徵物上就是上帝、夢境、鏡子、迷宮、圖書館、書籍、花園、走廊……
D. 博爾赫斯短篇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其作品文體干凈利落,文字精煉,構思奇特,結構精巧,小說情節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
求採納
E.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寫作特點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梁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朴,風格純凈,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對幻想文學貢獻巨大。研究者們也注意到博爾赫斯不斷惡化的眼疾似乎有助於他創造性的文學語言,畢竟,「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 博爾赫斯的文體很特別,他的小說寫的很像詩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說博爾赫斯的文體幾乎是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獨一無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圖和叔本華等人的唯心哲學,還有尼採的唯意志論的影響,並且從休謨和康德那裡接受了不可知論和宿命論、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蘇格拉底等人的哲學影響。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瞭然於心,在上述哲學家的觀點的基礎上,他採用時間和空間的輪回與停頓、夢境和現實的轉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徵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歷史、現實、文學和哲學之間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們的疆界,帶來一個神秘的、夢幻般的、繁殖和虛構的世界,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找到了一條穿梭往來的通道,並不斷地往返,並獲得神奇的閱讀感受。
F. 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怎麼樣
我曾經以為我的理解能力很強,《小徑分岔的花園》一度將我信心擊跨,每次看都很頭暈,真佩服譯者! 摘選如下: "設一個謎底是'棋'的謎語時,謎面唯一不準用的字是什麼?"我想一會兒後說: "'棋'字。" "一點不錯,"艾伯特說。"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一個龐大的謎語,或者是寓言故事,謎底是時間;這一隱秘的原因不允許手稿中出現'時間'這個詞。自始至終刪掉一個詞,採用笨拙的隱喻、明顯的迂迴,也許是挑明謎語的最好辦法。彭囗在他孜孜不倦創作的小說里,每有轉折就用迂迴的手法。我核對了幾百頁手稿,勘正了抄寫員的疏漏錯誤,猜出雜亂的用意,恢復、或者我認為恢復了原來的順序,翻譯了整個作品;但從未發現有什麼地方用過'時間'這個詞。顯而易見,小徑分岔的花園是彭囗心目中宇宙的不完整然而絕非虛假的形象。您的祖先和牛頓、叔本華不同的地方是他認為時間沒有同一性和絕對性。他認為時間有無數系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復雜的網。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幹擾的時間織成的網路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時間里,我們並不存在;在某些時間,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你我都存在。目前這個時刻,偶然的機會使您光臨舍間;在另一個時刻,您穿過花園,發現我已死去;再在另一個時刻,我說著目前所說的話,不過我是個錯誤,是個幽靈。"
G. 如何評價博爾赫斯
半個多世紀以來,貼在博爾赫斯身上的標簽也非常多:極端派、先鋒派、超現實主義、幻想文學、神秘主義、玄學派、魔幻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這些標簽似乎都呈現了他的一個側面,一個部分,或一個階段。
然而,「作家們的作家」,這是人們對博爾赫斯的至高評價。
他,甚於任何其他人,大大創新了小說的語言,為整整一代偉大的拉美小說家開創了道路。他是他那個時代和文化的產物,但是他卻以一種神奇的方式知道如何超越他的時代和文化。他是最透明的也是最有藝術性的作家。對於其他作家來說,他一直是一種很好的資源。
H. 博爾赫斯 短篇小說
是《釜底游魚》沒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
I. 卡夫卡和博爾赫斯寫作都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如題 謝謝了 他們的作品和哲學與有沒有聯系
不同點:卡夫卡比較銳利~能直中病態社會的要害. 博爾赫斯喜歡繞圈圈~他的小說似迷宮.很難走出來.一旦走出來變豁然開朗~! 相同點:都4男的作家= =+
求採納
J. 魯迅的小說,散文的藝術特色
魯迅雜文的特色: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1、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雜文形象性很強,他文章中的說理、論辯、批判、駁論等邏輯力量都是透過鮮明的形象來體現的,因而他的雜文具有濃郁的藝術色彩。魯迅雜文的文體自由多變,短評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或意味深長,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雜文是現代文學中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
魯迅散文的特色:
魯迅是現代散文詩的重要的開創者,這部分作品收於《野草》集中。《野草》所含內容:1,是對世俗世態的嘲諷和對黑暗政治的抨擊,如《狗的駁詰》、《復仇》、《淡淡的血痕中》;2,是寄託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苦悶與掙扎,如《秋夜》、《過客》、《影的告別》等。
《野草》是一部象徵主義的藝術精品,其中最具藝術特色的是運用象徵方法而創造的各種形象。
魯迅的回憶散文收於《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較多地繼承了傳統散文的特點,寫人記事均於平淡質朴的筆墨間蘊藉著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對舊日情懷的回顧時,還常常發表議論,抒發對現狀的某些不滿之情。
魯迅小說的藝術特色:
(1)魯迅小說真實地再現了現實生活,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特徵。
作品為我們塑造了阿Q、孔乙已這些鮮明、獨特的藝術典型。在未庄、魯鎮這種生活環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會中國農村的縮影,階段關系錯綜復雜,階級矛盾和階級壓迫極為突出。盤踞在未庄的趙、錢兩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剝削者、吃人者。阿Q、王胡和吳媽是被剝削者,他們之間形成尖銳的階級對立。正是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寫出了阿Q的落後和不覺悟,他蒙受種種壓榨和欺凌,又無力反抗,只好用精神勝利法自寬自解,於是漸漸形成阿Q性格。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殘害下形成了他窮酸、迂腐的性格。阿Q、孔乙已等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藝術的概括力和歷史的真實性,因此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
魯迅的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採用生動的細節描寫,「畫眼睛」的方法、白描、漫畫的筆法,使人物生動、真切,個性鮮明。
(2)魯迅對現代小說民族新形式的創造:
魯迅小說藝術上又一特點是結構章法的民族化。《阿Q正傳》以敘述人物「行狀「為主,故事連貫單純,有頭有尾,具有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的章回體及傳記文學的特點。《孔乙己》則以一個酒店小伙計的見聞為線索,通過對孔乙己在酒店兩次喝酒情景的描寫,表現深受封建思想文化毒害而窮困潦倒的讀書人的悲慘生活。
結構上既吸收民族傳統章回小說的特點,又吸收西方小說結構上截取生活片段的特點,創造了現代小說的民族新形式。
(3)以戲劇的手法表現悲劇的內容,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的結合統一。《阿 Q 正傳》、《孔乙己》都描寫了時代的悲劇,在表現上又充溢著喜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