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史蒂芬金有聲小說

史蒂芬金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1-09-02 16:07:09

⑴ 關於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作品求大神幫助

《肖申克的救贖》 《燃燒森林》 《亞特蘭蒂斯之心》 《火魔戰車》 《秘窗》 《綠里奇跡》 《閃靈》 《危情十日》 《瘦到死》 《貓眼看人》 《惡夜飛魔》 《納粹追凶》 《世紀邪風暴》 《劫夢驚魂》 《異度空間》 一共十五部 斯蒂芬·金 生平簡介 美國恐怖小說作家中有斯蒂芬·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作家中有金庸一樣,兩者都是峰巔人物,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斯蒂芬·金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譽最高、名氣 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在美國及歐洲,他的名字幾乎是婦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說發行量都在 100萬冊以上,在8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他一人便獨佔7本。自8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類上斯蒂芬·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因此,他被青年一代奉為「恐怖小說之王」。在1996年的9、10月份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 ,金的恐怖小說《綠里奇跡》又居第一。 要了解一個作家的作品,應該了解他的生活經歷和背景。因為作家的寫作常常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感受。 1999年,斯蒂芬·金已創作暢銷圖書30多部。當年的6月,他不幸遭遇車禍。不久身體康復後,他將自己在心中醞釀已久的非小說類作品——《撫摸恐怖—— 我的創作生涯》一稿續寫完成 並出版。 ①該書第一次全面講述了作家的童年、青年、大學和愛情生活以及神秘的創作經歷。這對世界上無數的恐怖小說迷們認識斯蒂芬·金是有所幫助的。 斯蒂芬·金於1947年出生於美國緬因州。他兩歲時父親有一天「出去買煙」,從此一去不返,後來聽說是到剛果當了僱傭軍。總之他母親成了寡婦,為了養家吃盡了苦頭。金從小肥胖異常,姿勢可笑,童年時沒有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惟一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5 歲時在鐵道邊玩耍,眼見一個小夥伴被火車頭碾成了肉醬。14歲那年,他在家中閣樓上發現了一個小箱子,裡面是他父親收藏的一些恐怖小說和科幻作品,金在閱讀之餘便也舞文弄墨起來,在緬因州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時還在校刊上發表了幾篇習作。畢業後他白天在汽車修理站工作,晚上寫一些神鬼古怪的恐怖小說。他工資菲薄卻嗜酒如命,寫出來的東西又沒有人要,全家生活拮據,捉襟見肘。為此他通宵難眠,心中的怒火只有在撲向打字機寫恐怖故事時才得以宣洩。可是他買不起稿紙,只能把字打在牛奶發票的背面。 1973年他時來運轉,受到了出版商的垂青。他的長篇小說《凱莉》的精裝本發行了13000 冊,後來又改編成電影。他的名字上了《紐約時報》,被譽為「現代恐怖大師」。他預支了2500元的稿費,從此閉門寫作。在以後的日月里,金平均每兩年出版一兩部小說,作品的發行 量驚人,只有《聖經》可與之相比。到1979年他32歲時,已經成了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富翁。他不喜歡聽家鄉電台的迪斯科樂曲,便乾脆把電台買了下來,隨心所欲地播放他愛聽 的搖擺舞曲。 金的作品數量之多、想像力之豐富,對讀者來說始終是一個謎。其實他從不冥思苦想,而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觸發靈感。看到垃圾堆的舊冰箱里有隻死鳥,他會想像人們發現冰箱里凍死一個孩子時的驚人效果;看到超級市場里一位顧客舔自己的手指,他便設想一個人若是切割自己的肢體可以忍耐到什麼程度,從而寫出一個現代魯濱遜在荒島上靠吃自己的肢體充飢的恐怖故事……他小說的魅力不在於描寫恐怖,而是用懸念和暗示來激發讀者的想像力,以至於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最佳的效果是讀者在閱讀他的小說時因心臟病發作而死去 。 斯蒂芬·金對愛倫·坡等恐怖小說的先驅佩服得五體投地,同時也受到現代恐怖電影及電視的啟迪。但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最主要的是他善於把離奇古怪的恐怖故事和城市小鎮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給都市的平庸生活帶來刺激,從而與人們世紀末的焦慮形成心靈上的共鳴。生活中誰沒有恐懼感?誰不怕死神光臨?有的心理學家認為,越是讀斯蒂芬·金的小說,越是在精神上經歷恐怖的幻覺或場面,便越能激發出與生俱來的恐懼感。這種理論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是金的小說的確反映了人們被恐懼和死亡所纏繞的焦慮心理,而且更把市井平民寫成與恐怖的惡魔搏鬥的英雄,使平庸之輩在心理上獲得一種虛幻的滿足,因此尤其受到追求刺激和幻想的年輕人的青睞。加上80年代後科幻小說盛極而衰,金的恐怖小說生逢其時,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大量的讀者。此外他的每部小說都是好萊塢拍電影的搶手貨,也成為馳名世界 的捷徑。 盡管對斯蒂芬·金作品的價值向來存有一些非議,甚至有作家對其不屑一顧,但廣大讀者對他作品的追捧和厚愛則是不可改變的事實。2003年,斯蒂芬·金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 斯蒂芬·金的寫作技巧與獨特的風格是驚人的。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在讀他的《黑暗的另一半》時,就像你躺在一張吊床上,吊床兩頭被不斷拉伸,直到吊床的繩子突然斷 了,吊床落地,小說的故事也到此結束。金的恐怖故事種類很多,有鬼怪的、分屍的、復仇的等等,從有形到無形的,其創作無所不包。讀他的小說時,你會感到恐怖從字里行間滲出來 ,你抬起頭,它會從窗外望進來;你閉上眼,會突然感到下面的椅子在晃動,好像要散架,會不會有什麼鋒利的刃在地板下等著你?金有一點和一般暢銷小說作家不同,就是他很少和自己的讀者接觸,他曾心情復雜地承認:「我不知道喜歡看我小說的都是些什麼人。」 斯蒂芬·金主要是創作長篇小說,有10多部已改編為電影。而他創作的近50多篇中、短篇小說同樣不俗。短篇小說集《世事無常》是他第三本短篇小說集面世9 年後的精品結集,想像力的豐富和恐怖氛圍的營造同樣折磨讀者脆弱的心靈。斯蒂芬·金又一次向世人展 現了他駕馭短篇的創作才華。 斯蒂芬·金現象隨其小說的暢銷而興起,甚至已經「由虛構變成了現實」。波士頓的一個女孩子,模仿《凱莉》中的情節,在廚房裡用刀叉殺死了她的母親;在巴爾的摩,一位婦女邊等車邊讀金的小說,忽被一流氓調戲,她立即按小說里的描寫如法炮製,從兜里掏出水果刀向他猛撲過去,使他一命嗚呼;在佛羅里達州,一個有同性戀癖好的醫生死在家中,血肉模糊,牆上用血寫成了「謀殺」二字。金得知後大為光火,認為對兇手應該審判兩次:一次判他謀殺罪,一次判他剽竊罪,因為兇手殺人留字的方式是從金的小說《閃靈》里學來的。 斯蒂芬·金寫了這么多恐怖小說,照理說應該是個膽大包天的硬漢了,其實恰恰相反。他膽小如鼠,並且害怕黑暗,晚上不亮燈就睡不著,「總是害怕自己驚醒過來,感到有一隻潮乎乎的手抓住我的腳脖子」。他也很迷信,怕街角的黑貓,怕13這個不祥的數字,如果打字打到第13頁,他一定要拚命打下去直打到頁碼數字吉利為止。不過與鮮血和挖出的內臟相比,他最怕的還是不能寫作。他寫作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發泄從童年時代起蘊藏在心中的仇恨和憤怒,所以他身不由己,欲罷不能。一旦停止寫作,他就會失去理智,「我害怕自己變成瘋子」。 他的寫字台上放著一個讀者寄給他的禮物:一個大玻璃圓球罩著一個張著血盆大嘴的響尾蛇頭,每天上午他面對這件禮物寫作1500字。他還沒有發瘋,至少現在還沒有。 他是否心理變態或精神失常,心理學家日後自有分曉。不過在我 們看來,在科學技術充分發達的今天,文壇上竟會出現這種近於瘋狂的斯蒂芬·金現象,的確值得深思的。 目前,斯蒂芬·金及全家住在緬因州的一棟古老的房子里,鐵門深鎖,神秘、陰森、殺氣、鬼怪而嚇人。也許恐怖作家的生活,本身就帶有恐怖之感吧!

⑵ 大家覺的史蒂芬.金的小說怎麼樣

對於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這個名字,早已不陌生了。任何一個美國娛樂界影響力

榜,或者每一年的文藝界富豪榜上都有他的大名,而且必然名列前茅。年初,這位當今全

球最成功的暢銷書作家在接受《洛杉磯時報》采訪時卻表示,在完成手邊的寫作計劃後,

年底將正式封筆。這個消息雖然令眾多讀者泄氣,但並不令人震驚,史蒂芬.金欲收山的

意圖曾不止一次向新聞界透露過。其最大原因是想在顛峰時終止寫作生涯,而不是在狀態

、銷量、名聲一路下滑時「惡夢般的結束」。當然史蒂芬.金在內心深處仍有無法言說的

心事,那就是他十分渴望成為馬克.吐溫式的大作家,但不管他如何努力,人們總是稱他

為「恐怖小說家」——無疑,這令他異常沮喪。
史蒂芬.金的離去,我們不僅將讀不到他的小說了,而且也將看不到根據他的新作改編的

電影了。以往,他的每一部小說幾乎都曾搬上過銀幕。據說,論原著被改編為影視劇的比

率,史蒂芬.金可以排第二,第一則是莎士比亞。的確很多人雖然沒讀過他的書,卻為他

的電影痴迷過,其中最著名的是《肖申克的救贖》,最偉大的是《閃靈》,還有許許多多

……本文將對根據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經典影片,沿著主題的線索做一個巡禮,或許也

可當作你觀看「驚悚片」和「懸念片」一個藏寶圖。
【1】
1973年的春天,妻子妲碧莎從家裡的垃圾堆中撿到史蒂芬.金遺棄的一疊舊稿,她覺得故

事很不錯,於是勸說丈夫潤色一下拿到出版社試試。結果這本處女作總共賣出了230萬冊,

從此辭掉中學教師的工作,成為職業作家。這本名為《魔女嘉莉》(Carrie)的小說緊接

著被效法希區柯克的大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拍成了電影,這也是史蒂芬.金第一次與

影視沾上邊。主角嘉莉是一個晚熟、孤僻的女孩,母親的宗教狂熱使她備受鄰居與同學的

歧視和嘲笑,然而誰也不知道她是一個擁有魔力的孩子。初潮使得嘉莉受到嚴重驚嚇,母

親認定邪惡降臨,強迫她認罪,嘉莉的壓抑與悲憤在學校舞會上徹底爆發。為了捉弄他,

同學與老師特地邀請鼓勵她站到舞會皇後的舞台上,卻被一盆豬血臨頭灑下。嘉莉忍無可

忍終於魔性大發,將舞會化作火海,所有向那些嘲弄過她的人開始了無情報復。
在史蒂芬.金的故事裡,常以受到社會與家庭不公對待的孩子為主人公,這完全來自其本

人的經歷。史蒂芬三歲時父母離異,與哥哥由母親撫養成人,而收入僅是母親在一家智障

收容所的工作所得。故此,史蒂芬貧困凄慘的童年在他日後的創作中屢屢出現,也可想見

他本人在少年時代對外部世界是懷著一種驚恐與怨恨的心態。1984年,琳達.漢密爾頓出

演了由史蒂芬.金的得意之作改編的《玉米田的小孩》(Children of the Corn),影片

里一群邪教的青少年,專門殺害成年人,用他們的血祭奠自己的神。這個故事也來自於未

成年者對成人世界的反抗、報復心理。恐怖片大師約翰.卡彭特在1983年執導他的作品《

克里斯汀》,同樣也是講述高中生阿尼因呆板懦弱經常被同學欺負,在買下一輛名叫克里

斯汀的不祥的老車後,他開始變得暴烈,向以往虧待過他的人實施報復,最終因罪惡走向

毀滅。影片成為青春恐怖片的經典之作。
2001年9月,由史蒂芬.金的最新小說《亞特蘭蒂斯之心》(Hearts in Atlantis)改編的影

片上映。小說原本寫了五個縈繞著越戰回憶的故事串連起來,背景是令史蒂芬.金本人十

分著迷的五六十年代。影片則取材於第一個故事,編劇是曾改編過史蒂芬.金作品《危情

十日》的威廉姆.古德曼。同樣,11歲小主人公鮑比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刻薄自私從

不滿足他小小的心願。然而他最終從由安東尼.霍普金斯扮演的神秘老人泰德那裡找到了

屬於自己的親情。在這位具有超能力的老人的幫助下,鮑比拜託了終日欺負他的大孩子,

並獲得了女孩凱洛爾的好感。盡管影片沒有過多懸念,但突出的溫情親切倒正是史蒂芬.

金這位「恐怖小說之王」最被人忽略的另一面。
在此主題與風格下的「史蒂芬.金電影」中,《伴我同行》(Stand by Me)無疑是最優秀

的。史蒂芬.金本人從不掩飾對這部影片的喜愛,他認為「這是羅伯.雷納導演的最傑出

、最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喜歡它是因為看影片時,能感覺到當初寫作時的心情。」這部電

影改編自他的小說《屍體》(The Body),講述日後成為作家的戈迪在12歲時與三個死黨

克里斯、泰迪、維恩一起去尋找一具同齡男孩屍體的故事。在兩天的長途跋涉中,戈迪終

於找回了即將失去的自我。值得注意的是,故事裡的四個小孩的家庭都不幸福,他們都受

到學校、家庭,以及比自己年長的孩子的忽視或欺辱,這些無疑都是原著作者史蒂芬.金

的親身體驗。影片的成功不僅來自風格清新自然,而且劇本改編也極為吸引人,片中五十

年代的流行歌曲也適當地烘託了時代氣氛。這也是最為特別的一部「史蒂芬.金電影」。

【2】
「靈異」無疑是史蒂芬.金中推動情節、渲染氣氛的最重要因素,當然在尋常恐怖氣氛中

,他特別喜歡運用類似古典音樂中「華彩」的出奇片段。他在點評1985年裡維斯.提古執

導的自己原著的影片《貓眼》(Cat's Eye)時大發牢騷:「原本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茱兒

.巴莉摩端著機關槍在房間里追殺她的貓。太精彩了,絕對是神來之筆。可導演堅持把它

剪掉!真是個敗興鬼!」的確里維斯.提古沒能營造出太好的驚悚氣氛,盡管這部三段式

影片每段故事都十分出眾。比如第一個講述詹姆斯.伍德與一家戒煙公司簽約,這家公司

的規矩是一旦簽約絕無反悔,以後只要你吸一口煙,全家就會慘遭電擊——究竟是這個公

司眼線四布,還是有靈異窺視,各種奧妙的確抓人。
1989年瑪麗.蘭博特導演了史蒂芬.金的《寵物墳場》(Pet Sematary),史蒂芬回憶說

「當時評論家恨透了它。其實它完成了它所有的任務——嚇死觀眾而已。」這確實是一部

夠下人的影片:克瑞德一家搬到郊區居住,在屋後有一處動物墳場,但沒有人願意談起。

有一天,克瑞德的貓遇到車禍喪生,鄰居才告訴他那片墳場有著起死回生的能力。克瑞德

一家決定去嘗試,果然,他們的貓活著回來了——但,回來不僅僅是一隻貓。影片運用「

邪靈」的說法,製造恐怖情節,當然其中的寓意就是,人無論如何不能違背自然法則,不

如必遭報應。
加拿大人大衛.柯能堡是營造恐怖、驚悚效果的高手,而且很少運用刺激的視覺效果。他

在1983年拍攝了史蒂芬.金的小說《死亡禁地》(The Dead Zone)。主人公強尼發生車禍

,昏睡五年後醒來發現自己擁有了超能力,他可以藉助接觸別人的手來遇見未來。原本用

此來懲善除惡的強尼卻發現自己必須獨自背負著十字架生活下去。同樣一個主題出現在,

1999年的《綠里》(the Green Mile)中,在這部長大3小時的影片中,天性善良又洞察世

事的黑人,在運用超能力幫助世人之後,最終不堪忍受精神的折磨,自願選擇了死亡這一

解脫的方式。而湯姆.漢克斯也因長生不死而忍受著送走一個又一個親友的痛苦。史蒂芬

.金的觀點仍然是自然法是無法抗拒的,不然是禍而非福。
【3】
《綠里》由於過分「神化」史蒂芬.金的小說,在人物刻劃與情節鋪墊上機心過重,使得

影片拖沓冗長難以忍受。導演法蘭克.德拉邦特據說是「史蒂芬.金專業戶」,他在1983

年的處女作就是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房間中的女人》(The Woman in the Room)。

1994年他拍攝了第二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又被翻

譯為《刺激1995》(1995年在香港上映)。史蒂芬.金說:「一切都很完美——我沒像傳

說的在影片結束時嚎啕大哭,但眼眶確實有點潮。」
這的確是一部激動人心的作品,至今仍然是「影迷心中永恆的經典、電影論壇里不過時的

話題、影碟店內的暢銷貨、權威電影網站IMDB上的前三名。」影片關於救贖的論點已經被

探討的差不多了,而就普通影迷來說,《肖申克的救贖》不僅在結尾提供了一個偉大的懸

念,而且對人物的刻劃、男性友誼的描繪,以及對希望永不磨滅的書寫。很多人甚至將堤

姆.羅賓斯在廣播室播放莫扎特的片段當作謳歌美好人性的最偉大的場景。影片中那個「

太平洋上沒有回憶的小島」,也成為人們希望的象徵地。就一部通俗劇來說,產生如此之

大的影片不僅在導演敘事手法的嫻熟煽情,而且史蒂芬.金的確提供了一個出色的模板—

—一個囚犯在看守極其嚴密的監獄里,是如何利用一隻小鑿子,花19年時間挖地道逃出去


甚至由於《肖申克的救贖》過於轟動,史蒂芬.金曾信誓旦說,為保有美好記錄,以後絕

不再寫監獄小說。然而過了幾年,德拉邦特仍然沒有影片拍,史蒂芬只得破例並一連寫成

了六本有關「綠里」死刑獄所的暢銷小說。然而影片沒有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史蒂芬.

金在那一年也遇到了車禍,令他對人生改變了看法,逐漸萌生退意。而德拉邦特也與「史

蒂芬.金的監獄」告別,去籌拍《電影人生》了。
【4】
1997年,馬克.巴維亞這位年輕導演也藉助史蒂芬.金的作品,成為引人注目的新銳導演

,他改編的是《夜月風高》(Night Flier)。一家小雜志的記者理查為了與同事競爭,決

定追蹤報道一名利用私人飛機連環殺人的兇手,然後他欲製造聳動效應的心理,促使他越

來越懷疑那個兇手是吸血鬼……真相大白後,理查對人說「千萬別相信你所寫的事實,也

千萬別寫你所見的事實」。其實這是史蒂芬.金作為一個作家(他也曾是小報的撰稿人)

,對媒體的反諷,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出一個作家面對生活壓力,心理的無形恐懼如何

逐漸化作來自外部空間的幽靈。「魔由心生」的主題,是史蒂芬.金小說中並最為出色的

設計。而主人公的作家身份也常常出現在他的小說以及電影中。
《閃靈》(The Shining),這部最偉大「史蒂芬.金電影」在1980年,被斯坦利.庫布利

克這位「天才的混蛋」拍竣。但史蒂芬.金甚至從來沒有這樣承認過這是一部「史蒂芬.

金電影」,他認為庫布利克完全竄改了他的原作,因為在影片最後,庫布利克讓主人公作

家傑克殺死黑人廚師後,用利斧瘋狂砍殺自己的妻兒,卻被凍死在迷宮中。而在小說中,

傑克並未殺死任何人,留下一個光明的尾巴。史蒂芬.金認為庫布利克是在用他的小說「

蓄意傷害觀眾」。無論如何爭議,《閃靈》作為一部藝術恐怖片,無疑是經典的。他拍出

了人類在生存壓力下、彼此無法溝通下的精神變異,直至毀滅。主人公傑克的身份是業余

作者,正在為家庭生活和個人事業而苦惱——這也恰恰是史蒂芬.金曾幾何時的真實寫照

。庫布利克在視聽語言上的高超運用使得其它「史蒂芬.金電影」顯得有些不足道。尤其

是用低機位高速攝像機追拍傑克的兒子在詭異無比的地毯上騎車的鏡頭顯足了天才本色。

影片里最顯露心理恐怖之處莫過於,妻子乍見傑克日夜列印的小說稿紙上竟然一行行全是

「只會工作不會娛樂的傑克很快就要發瘋」!觀眾的涼意怎麼不從足底生起,而這恐怕也

是史蒂芬.金在未成名前的焦慮、絕望心態的抒發。而影片中與傑克喝酒的幽靈則可以當

作是他創作出來的——作家由此受到內心與外界的雙重摺磨而終究崩潰。與本片可對照觀

看的是有凱西.貝茨嘆為觀止的表演的《危情十日》(Misery)。影片講述的是作家與讀

者間的驚悚故事。
在1990年的《危情十日》里,書迷安妮在大雪中救起了她崇拜的作家保羅.希爾頓,並將

他帶回家修養腿傷。希爾頓為寫出真正的小說,讓他連載小說的主人公米塞羅死去,安妮

勃然大怒,燒毀了手稿,令無法行走的希爾頓重寫。當希爾頓發現她與小說中的人物描寫

有絲絲關聯後,安妮更將他的踝關節敲碎!最終希爾頓終於將最後一部分寫完,並讓米塞

羅死而復生。當安妮欣喜若狂時,希爾頓自己將手稿燒毀以示報復……從這個故事裡,不

難發現史蒂芬.金內心深處於讀者的對立,他渴望做一個「真正的作家」,他詛咒讀者們

的無的束縛,他卻也無法接受庫布利克式的殘忍結局——於是,作家、人物、讀者,三者

在冥冥中糾纏者,相互傷害,無休無止,對於史蒂芬.金的創作生涯來說,這是「驚悚」

最大的心理源泉。
最近有記者問史蒂芬.金:「你認為上帝是好人還是壞人?」他說:「我想他還算可愛。

畢竟我們半個世紀多隻被原子彈炸過一次。」據說在《閃靈》的拍片期間,庫布里克曾經

在凌晨三點打電話問史蒂芬.金:「你相信上帝嗎?」,那一次沒有人知道史蒂芬.金的

⑶ 斯蒂芬·埃德溫·金的人物作品

斯蒂芬·金在其大量恐怖作品中均以「毀滅」這一主題作為故事核心,特別是早期作品《凱莉》描述內向怯懦的嘉莉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超自然能力,當她在舞會中被同學戲弄淋滿一身鮮血時,她就用意念展開恐怖的大報復,將舞會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殺場;《閃靈》中帶著妻兒搬進封閉酒店精神日趨分裂的作家傑克,最終與惡魔同歸於盡。金在驚驚恐怖的表象下展現出對人性本質的關注與拷問,反映與揭示美國社會中種種令人擔憂的現實狀況。在他的作品中,「毀滅」並非目的,而是反襯他對人性「善」的寄望,通過對人性的解讀來確認人的神性,即人是可以完全了解自己從而戰勝自身恐懼和心魔來重塑理性與意志對抗各種外在力量的。
金的很多小說其實是對某種現實焦慮的一種寄託和排遣。現實中的恐懼和焦慮會在噩夢中反映出來,而金則在作品中讓噩夢回歸現實,他揭示了人類內心黑暗的另一半—恐懼與焦慮。
金在大部分作品裡都描寫了人類因為自身罪惡而走向崩潰和毀滅,尤其在現代社會,人類心靈在孤離、孤獨、壓抑的情緒中逐步異化,由此產生一系列反常行為並帶來反常的社會現象。金在多部作品中都向讀者傳達了一個信息:罪惡,是人性本質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是「毀滅」的根源。金大部分作品裡表現出的令人恐懼的荒誕怪異的世界實質上源自日常生活中真實的恐懼,而且還為他的恐怖意境塑造了一個非常立體的情境—完全在一個真實自然的現實環境里表現奇幻故事裡面的人的反應:《鬼店》里那條漫長的公路。《寵物墳場》里那條害死寵物和小孩的大公路。簡單來說,金對恐懼,死亡、毀滅的表現埋伏於平凡的小地方和小人物的細微生活中,讓讀者更清晰地看到深藏在自己潛意識中的各種陰霾與黑暗。
金在作品中大量描寫了毀滅—一個人的死亡或群體走向死亡,但他並非簡單地只是描寫毀滅,而是用來反觀生存的精神困境,表現出明顯的自我意識。
斯蒂芬·金挖掘出所有生活中的細微恐懼,像是一面恐怖而扭曲的哈哈鏡,照出人們心底夢魘的原貌,徹底挖出了現代人心底的幽陰黑暗。他善於把握人類內心一閃而逝的恐俱和轉瞬忘卻的不樣預感,將之放大為整個插翅難飛的陷困僵局。小至家中結滿蛛網的儲藏櫃角落,大至一望無際的美國中西部玉米田,或近如鄰家男孩的高中生恩怨,遠如未來的科技所可能等,透過斯蒂芬·金的引領,總是讓人輕易地跨過了理性的界線,穿透現實的安全表象,走進意識、潛意識、靈魂的底層,在那裡,恐懼無處不在,透過空間環境、時代氛圍的真實呈現,讓人跟著沉進了生活的流沙。讀者從這些平凡而典型的小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與恐懼,甚至也跟著主人公一起揮舞瘦弱的臂膀,對抗莫名的壓力和自己的恐懼,害怕著:我真的有可能就是他們。這種與世界和自己內心恐懼孤獨的無望的抗爭,顯示出只有古典悲劇才具有的悲壯的震撼力,體現出作家隱藏在恐懼背後的最深層的渴望與哀傷。
在斯蒂芬·金的作品中,有一種對生命和死亡,對自我及他人,對世間的一草一木、一生一息,要持有懷疑和敬重,親近又要保持距離的神秘感與敬畏之心。《玉米地的孩子》中一群孩子聚集在一片玉米地里,這里曾經是印地安人做法術的遺跡。他們破壞玉米,被咒上了惡靈,變成了殺人的魔鬼。他們殺光了鎮里的大人,最後自相殘殺。對生命的輕視,對世界的無知無畏,導致了一場恐怖的悲劇發生。《唯一生還者》中人類掌握的超自然的能力所能製造的大善和大惡,更是折射出作者對人性的渴望與追求。 斯蒂芬·金喜歡用大量的篇幅敘述故事主角的種種背景及人格發展過程,著墨處理人性的層面。他不只是創作恐怖的東西,尤其像《四季奇譚》這本書,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除了冬季之外,其他三個季節春、夏、秋都被改編成電影:《站在我這邊》、《無邪的秋》、《誰在跟我玩游戲》、《肖申克的救贖》。在這些故事中,幾乎沒有恐怖的成分,斯蒂芬·金不再躲在鬼怪後面迂迴地暗示隱喻,而是直接表白出更深的內心孤絕。這些看起來沒那麼恐怖的故事,讓個人與世界的對立顯得更孤獨無助。
斯蒂芬·金小說內容豐富,背景廣闊,人物紛繁,在形式上汲取了美國當代文學的許多特徵和傳統,並將其雜糅在金式恐怖之中。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哈桑在論美國當代文學時談及美國文學中沉默的兩種聲音,「一種是負面的、自我毀滅的、魔鬼式的、虛無主義的」,另一種是正面的、「自我超越的、神聖的和絕對的」。而哈桑所說的這兩種聲音在金的小說中能聽見其回響:《凱麗》中魔女凱麗以魔鬼般的自我毀滅的形式把舞會現場變成了火海;《綠里奇跡》中柯菲默默承受著不該承擔的罪名,並在自我超越中讓綠里的人都感受到了一次人性的洗禮,「柯菲是上帝賜給人類的奇跡」,而我們卻親手把上帝的奇跡送上電椅。在意象採集上,斯蒂芬金在承襲的基礎上又加入了現代小說元素,金不光善於運用墳場、貓、烏鴉,十字架等傳統哥特式的標識,更加入了當代文學形變異化的意象、科幻的時空概念、靈異的力量等非理性元素來為其小說表現現代人精神和身份焦慮服務:《閃靈》和《寵物墳場》中的印第安人墳場、《凱麗》中母親的懺悔室,甚至一片玉米地和幾個玉米棒子,都成為了斯蒂芬·金很好的道具;而《蘭戈利爾人》的時間穿越和裂縫主題、《亞特蘭蒂斯之心》中泰德的身份的神秘性以及穿黃色外套的卑賤小人、凱麗和柯菲的特異功能、老轎車克里斯汀的異化等都體現了斯蒂芬·金小說中現代和後現代文學因素,並為他的作品對現代人身份的異化和不確定性的危機的傳達提供了介質。

⑷ 請介紹一下恐怖大師史蒂芬.金.

1 斯蒂芬·金 生平簡介
美國恐怖小說作家中有斯蒂芬·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作家中有金庸一樣,兩者都是峰巔人物,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斯蒂芬·金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譽最高、名氣 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在美國及歐洲,他的名字幾乎是婦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說發行量都在 100萬冊以上,在8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他一人便獨佔7本。自80年 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類上斯蒂芬·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 。因此,他被青年一代奉為「恐怖小說之王」。在1996年的9、10月份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 ,金的恐怖小說《綠里奇跡》又居第一。

⑸ 史蒂芬金小說全集

美國恐怖小說作家斯蒂芬·金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譽最高、名氣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在美國及歐洲,他的名字幾乎是婦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說發行量都在100萬冊以上,在8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他一人便獨佔7本。自8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類上斯蒂芬·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因此,他被青年一代奉為「恐怖小說之王」。

⑹ 史蒂芬.金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有哪些

《肖申克的救贖》
《燃燒森林》
《亞特蘭蒂斯之心》
《火魔戰車》
《秘窗》
《綠里奇跡》
《閃靈》
《危情十日》
《瘦到死》
《貓眼看人》
《惡夜飛魔》
《納粹追凶》
《世紀邪風暴》
《劫夢驚魂》
《異度空間》

一共十五部

斯蒂芬·金 生平簡介
美國恐怖小說作家中有斯蒂芬·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作家中有金庸一樣,兩者都是峰巔人物,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斯蒂芬·金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譽最高、名氣 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在美國及歐洲,他的名字幾乎是婦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說發行量都在 100萬冊以上,在8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25本書中,他一人便獨佔7本。自8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類上斯蒂芬·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因此,他被青年一代奉為「恐怖小說之王」。在1996年的9、10月份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 ,金的恐怖小說《綠里奇跡》又居第一。�
要了解一個作家的作品,應該了解他的生活經歷和背景。因為作家的寫作常常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感受。�
1999年,斯蒂芬·金已創作暢銷圖書30多部。當年的6月,他不幸遭遇車禍。不久身體康復後,他將自己在心中醞釀已久的非小說類作品——《撫摸恐怖—— 我的創作生涯》一稿續寫完成 並出版。�①該書第一次全面講述了作家的童年、青年、大學和愛情生活以及神秘的創作經歷。這對世界上無數的恐怖小說迷們認識斯蒂芬·金是有所幫助的。�
斯蒂芬·金於1947年出生於美國緬因州。他兩歲時父親有一天「出去買煙」,從此一去不返,後來聽說是到剛果當了僱傭軍。總之他母親成了寡婦,為了養家吃盡了苦頭。金從小肥胖異常,姿勢可笑,童年時沒有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惟一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5 歲時在鐵道邊玩耍,眼見一個小夥伴被火車頭碾成了肉醬。14歲那年,他在家中閣樓上發現了一個小箱子,裡面是他父親收藏的一些恐怖小說和科幻作品,金在閱讀之餘便也舞文弄墨起來,在緬因州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時還在校刊上發表了幾篇習作。畢業後他白天在汽車修理站工作,晚上寫一些神鬼古怪的恐怖小說。他工資菲薄卻嗜酒如命,寫出來的東西又沒有人要,全家生活拮據,捉襟見肘。為此他通宵難眠,心中的怒火只有在撲向打字機寫恐怖故事時才得以宣洩。可是他買不起稿紙,只能把字打在牛奶發票的背面。�
1973年他時來運轉,受到了出版商的垂青。他的長篇小說《凱莉》的精裝本發行了13000 冊,後來又改編成電影。他的名字上了《紐約時報》,被譽為「現代恐怖大師」。他預支了2500元的稿費,從此閉門寫作。在以後的日月里,金平均每兩年出版一兩部小說,作品的發行 量驚人,只有《聖經》可與之相比。到1979年他32歲時,已經成了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富翁。他不喜歡聽家鄉電台的迪斯科樂曲,便乾脆把電台買了下來,隨心所欲地播放他愛聽 的搖擺舞曲。�
金的作品數量之多、想像力之豐富,對讀者來說始終是一個謎。其實他從不冥思苦想,而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觸發靈感。看到垃圾堆的舊冰箱里有隻死鳥,他會想像人們發現冰箱里凍死一個孩子時的驚人效果;看到超級市場里一位顧客舔自己的手指,他便設想一個人若是切割自己的肢體可以忍耐到什麼程度,從而寫出一個現代魯濱遜在荒島上靠吃自己的肢體充飢的恐怖故事……他小說的魅力不在於描寫恐怖,而是用懸念和暗示來激發讀者的想像力,以至於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最佳的效果是讀者在閱讀他的小說時因心臟病發作而死去 。�
斯蒂芬·金對愛倫·坡等恐怖小說的先驅佩服得五體投地,同時也受到現代恐怖電影及電視的啟迪。但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歡迎,最主要的是他善於把離奇古怪的恐怖故事和城市小鎮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給都市的平庸生活帶來刺激,從而與人們世紀末的焦慮形成心靈上的共鳴。生活中誰沒有恐懼感?誰不怕死神光臨?有的心理學家認為,越是讀斯蒂芬·金的小說,越是在精神上經歷恐怖的幻覺或場面,便越能激發出與生俱來的恐懼感。這種理論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是金的小說的確反映了人們被恐懼和死亡所纏繞的焦慮心理,而且更把市井平民寫成與恐怖的惡魔搏鬥的英雄,使平庸之輩在心理上獲得一種虛幻的滿足,因此尤其受到追求刺激和幻想的年輕人的青睞。加上80年代後科幻小說盛極而衰,金的恐怖小說生逢其時,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大量的讀者。此外他的每部小說都是好萊塢拍電影的搶手貨,也成為馳名世界 的捷徑。�
盡管對斯蒂芬·金作品的價值向來存有一些非議,甚至有作家對其不屑一顧,但廣大讀者對他作品的追捧和厚愛則是不可改變的事實。2003年,斯蒂芬·金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
斯蒂芬·金的寫作技巧與獨特的風格是驚人的。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在讀他的《黑暗的另一半》時,就像你躺在一張吊床上,吊床兩頭被不斷拉伸,直到吊床的繩子突然斷 了,吊床落地,小說的故事也到此結束。金的恐怖故事種類很多,有鬼怪的、分屍的、復仇的等等,從有形到無形的,其創作無所不包。讀他的小說時,你會感到恐怖從字里行間滲出來 ,你抬起頭,它會從窗外望進來;你閉上眼,會突然感到下面的椅子在晃動,好像要散架,會不會有什麼鋒利的刃在地板下等著你?金有一點和一般暢銷小說作家不同,就是他很少和自己的讀者接觸,他曾心情復雜地承認:「我不知道喜歡看我小說的都是些什麼人。」�
斯蒂芬·金主要是創作長篇小說,有10多部已改編為電影。而他創作的近50多篇中、短篇小說同樣不俗。短篇小說集《世事無常》是他第三本短篇小說集面世9 年後的精品結集,想像力的豐富和恐怖氛圍的營造同樣折磨讀者脆弱的心靈。斯蒂芬·金又一次向世人展 現了他駕馭短篇的創作才華。�
斯蒂芬·金現象隨其小說的暢銷而興起,甚至已經「由虛構變成了現實」。波士頓的一個女孩子,模仿《凱莉》中的情節,在廚房裡用刀叉殺死了她的母親;在巴爾的摩,一位婦女邊等車邊讀金的小說,忽被一流氓調戲,她立即按小說里的描寫如法炮製,從兜里掏出水果刀向他猛撲過去,使他一命嗚呼;在佛羅里達州,一個有同性戀癖好的醫生死在家中,血肉模糊,牆上用血寫成了「謀殺」二字。金得知後大為光火,認為對兇手應該審判兩次:一次判他謀殺罪,一次判他剽竊罪,因為兇手殺人留字的方式是從金的小說《閃靈》里學來的。
斯蒂芬·金寫了這么多恐怖小說,照理說應該是個膽大包天的硬漢了,其實恰恰相反。他膽小如鼠,並且害怕黑暗,晚上不亮燈就睡不著,「總是害怕自己驚醒過來,感到有一隻潮乎乎的手抓住我的腳脖子」。他也很迷信,怕街角的黑貓,怕13這個不祥的數字,如果打字打到第13頁,他一定要拚命打下去直打到頁碼數字吉利為止。不過與鮮血和挖出的內臟相比,他最怕的還是不能寫作。他寫作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發泄從童年時代起蘊藏在心中的仇恨和憤怒,所以他身不由己,欲罷不能。一旦停止寫作,他就會失去理智,「我害怕自己變成瘋子」。�
他的寫字台上放著一個讀者寄給他的禮物:一個大玻璃圓球罩著一個張著血盆大嘴的響尾蛇頭,每天上午他面對這件禮物寫作1500字。他還沒有發瘋,至少現在還沒有。 他是否心理變態或精神失常,心理學家日後自有分曉。不過在我 們看來,在科學技術充分發達的今天,文壇上竟會出現這種近於瘋狂的斯蒂芬·金現象,的確值得深思的。�
目前,斯蒂芬·金及全家住在緬因州的一棟古老的房子里,鐵門深鎖,神秘、陰森、殺氣、鬼怪而嚇人。也許恐怖作家的生活,本身就帶有恐怖之感吧!

⑺ 請推薦斯蒂芬·金最經典的恐怖小說

《綠地》《黑夜的另一半》
你看看這個
我個人認為挺經典
美國恐怖小說作家中有斯蒂芬·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作家中有金庸一樣,兩者都是峰巔人物,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斯蒂芬·金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譽最高、名氣最大的美國小說家,在美國及歐洲,他的名字幾乎是婦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說發行量都在一百萬冊以上,在八十年代美國最暢銷的二十五本書中,他一人便獨佔七本。
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小說類上斯蒂芬·金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因此,他被青年一代奉為恐怖小說之王。在1996
年的9、10
月份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上,金的恐怖小說《綠地》又居第一。法國《讀書》雜志在評述這一奇特現象時,介紹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背景。
目前,金及全家住在緬因州的一棟古老的房子里,鐵門深鎖,陰森、殺氣、鬼怪而嚇人。也許恐怖作家的生活,本身就帶有恐怖之感吧。

⑻ 麥家和斯蒂芬·金的小說全部

斯蒂芬·金
有《肖申克的救贖

《危情十日》
<<熱淚傷痕>>
<<綠里奇跡>>
<<閃靈>>
麥家
有《解密》《暗算》《風聲》《紫密黑密》《地下的天空》《讓蒙面人說話》《充滿愛情和凄楚的故事》《捕風者說》《人生中途》《陳華南筆記本》《兩位富陽姑娘》
我知道的只有這些

⑼ 史蒂芬·金09年的《穹頂之下》小說 大概結局是什麼

穹頂產生的原因是幾個外星小孩弄的,他們把這個穹頂當玩具來玩 看著底下人類的種種活動他們覺得很有意思,不停的笑,充當了上帝的角色,最後的生還者求他們,才把這穹頂解除的。

詳細如下:

Barbie和Julia 來到控制裝置前祈求外星觀察者能夠放過他們。Julia與其中的一位女性「皮革頭」聯繫上。這位外星人沒有同齡人在左右,也就免於受到來自他們的壓力。

Julia重復地表達了他們是一群真實的有感覺的生物,並且也只有小小的一段生命時間。在與這位年少的女外星人分享了一次Julia童年慘痛的經歷之後,她啟發了這位外星人的慈悲之心。穹頂慢慢的升高並且消失,有毒氣體驅散,而Chester』s Mill也最終得到了解放。

(9)史蒂芬金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穹頂之下內容簡介:

徹斯特磨坊鎮原本是一個平靜的美國緬因州度假小鎮,卻突然被一個從天而降的透明「力場」籠罩。「地震」一刻過後,人們發現房子被摧毀,電力線被切斷,汽車、飛機在它的交界處撞毀。

戴爾·芭比原本只是小鎮的過客,在與當地的小流氓團伙爭斗後決意離開小鎮,卻被意外降臨的穹頂困於其中。戴爾發現,如果人觸摸這個「力場」,除了輕微的發麻並沒有太大的傷害,電子產品卻會面臨爆炸,然而聲音、光、電波卻能自由穿越它。糟糕的是,只有輕微的空氣能夠經由這個穹頂流通。

很快,徹斯特磨坊鎮開始變成人間煉獄。不僅有二十幾個小孩癲癇發作,空氣的溫度亦開始上升;「力場」外面逐漸積聚灰塵和污染物,於是在小鎮人的眼中落日成為「一隻巨大的被污染了的雞蛋」。盡管穹頂外的美國政府試圖營救,卻發現連坦克甚至導彈都無法穿破。

如果說穹頂里溫度的急速上升讓人惶恐,那麼人與人之間緊張氣氛的升溫則更甚。斯蒂芬·金的野心顯然不僅是一部孤島驚悚小說,而是把目光對准了美國自「9·11」之後面臨的危機,試圖呈現廣義上的道德、信仰、環保意識與危機下的貪婪人性、腐敗及集權政治的對抗。

隨著食物和水源的日益短缺,以及小鎮里大部分警察和消防員在穹頂降下時剛巧在鎮外,於是權力開始在神秘外來客戴爾·芭比和鎮議員吉姆·雷內身邊聚攏。

對吉姆來說,此次的危機不過是通往小鎮權力巔峰的又一次挑戰和機遇而已。他一手操縱了剩餘的警力,並製造了一次食品危機以鞏固自己對小鎮居民的操控。與此同時,戴爾·芭比以及當地報紙編輯茱莉亞·莎姆威製造了一股反抗力量。很快,從最弱小的孩子到最溫順的金毛尋回犬都在這次神秘事件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⑽ 大家怎樣看待史蒂芬·金的小說我覺得變態得有點失常的說

對於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這個名字,早已不陌生了。任何一個美國娛樂界影響力 榜,或者每一年的文藝界富豪榜上都有他的大名,而且必然名列前茅。年初,這位當今全 球最成功的暢銷書作家在接受《洛杉磯時報》采訪時卻表示,在完成手邊的寫作計劃後, 年底將正式封筆。這個消息雖然令眾多讀者泄氣,但並不令人震驚,史蒂芬.金欲收山的 意圖曾不止一次向新聞界透露過。其最大原因是想在顛峰時終止寫作生涯,而不是在狀態 、銷量、名聲一路下滑時「惡夢般的結束」。當然史蒂芬.金在內心深處仍有無法言說的 心事,那就是他十分渴望成為馬克.吐溫式的大作家,但不管他如何努力,人們總是稱他 為「恐怖小說家」——無疑,這令他異常沮喪。 史蒂芬.金的離去,我們不僅將讀不到他的小說了,而且也將看不到根據他的新作改編的 電影了。以往,他的每一部小說幾乎都曾搬上過銀幕。據說,論原著被改編為影視劇的比 率,史蒂芬.金可以排第二,第一則是莎士比亞。的確很多人雖然沒讀過他的書,卻為他 的電影痴迷過,其中最著名的是《肖申克的救贖》,最偉大的是《閃靈》,還有許許多多 ……本文將對根據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經典影片,沿著主題的線索做一個巡禮,或許也 可當作你觀看「驚悚片」和「懸念片」一個藏寶圖。 【1】 1973年的春天,妻子妲碧莎從家裡的垃圾堆中撿到史蒂芬.金遺棄的一疊舊稿,她覺得故 事很不錯,於是勸說丈夫潤色一下拿到出版社試試。結果這本處女作總共賣出了230萬冊, 從此辭掉中學教師的工作,成為職業作家。這本名為《魔女嘉莉》(Carrie)的小說緊接 著被效法希區柯克的大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拍成了電影,這也是史蒂芬.金第一次與 影視沾上邊。主角嘉莉是一個晚熟、孤僻的女孩,母親的宗教狂熱使她備受鄰居與同學的 歧視和嘲笑,然而誰也不知道她是一個擁有魔力的孩子。初潮使得嘉莉受到嚴重驚嚇,母 親認定邪惡降臨,強迫她認罪,嘉莉的壓抑與悲憤在學校舞會上徹底爆發。為了捉弄他, 同學與老師特地邀請鼓勵她站到舞會皇後的舞台上,卻被一盆豬血臨頭灑下。嘉莉忍無可 忍終於魔性大發,將舞會化作火海,所有向那些嘲弄過她的人開始了無情報復。 在史蒂芬.金的故事裡,常以受到社會與家庭不公對待的孩子為主人公,這完全來自其本 人的經歷。史蒂芬三歲時父母離異,與哥哥由母親撫養成人,而收入僅是母親在一家智障 收容所的工作所得。故此,史蒂芬貧困凄慘的童年在他日後的創作中屢屢出現,也可想見 他本人在少年時代對外部世界是懷著一種驚恐與怨恨的心態。1984年,琳達.漢密爾頓出 演了由史蒂芬.金的得意之作改編的《玉米田的小孩》(Children of the Corn),影片 里一群邪教的青少年,專門殺害成年人,用他們的血祭奠自己的神。這個故事也來自於未 成年者對成人世界的反抗、報復心理。恐怖片大師約翰.卡彭特在1983年執導他的作品《 克里斯汀》,同樣也是講述高中生阿尼因呆板懦弱經常被同學欺負,在買下一輛名叫克里 斯汀的不祥的老車後,他開始變得暴烈,向以往虧待過他的人實施報復,最終因罪惡走向 毀滅。影片成為青春恐怖片的經典之作。 2001年9月,由史蒂芬.金的最新小說《亞特蘭蒂斯之心》(Hearts in Atlantis)改編的影 片上映。小說原本寫了五個縈繞著越戰回憶的故事串連起來,背景是令史蒂芬.金本人十 分著迷的五六十年代。影片則取材於第一個故事,編劇是曾改編過史蒂芬.金作品《危情 十日》的威廉姆.古德曼。同樣,11歲小主人公鮑比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刻薄自私從 不滿足他小小的心願。然而他最終從由安東尼.霍普金斯扮演的神秘老人泰德那裡找到了 屬於自己的親情。在這位具有超能力的老人的幫助下,鮑比拜託了終日欺負他的大孩子, 並獲得了女孩凱洛爾的好感。盡管影片沒有過多懸念,但突出的溫情親切倒正是史蒂芬. 金這位「恐怖小說之王」最被人忽略的另一面。 在此主題與風格下的「史蒂芬.金電影」中,《伴我同行》(Stand by Me)無疑是最優秀 的。史蒂芬.金本人從不掩飾對這部影片的喜愛,他認為「這是羅伯.雷納導演的最傑出 、最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喜歡它是因為看影片時,能感覺到當初寫作時的心情。」這部電 影改編自他的小說《屍體》(The Body),講述日後成為作家的戈迪在12歲時與三個死黨 克里斯、泰迪、維恩一起去尋找一具同齡男孩屍體的故事。在兩天的長途跋涉中,戈迪終 於找回了即將失去的自我。值得注意的是,故事裡的四個小孩的家庭都不幸福,他們都受 到學校、家庭,以及比自己年長的孩子的忽視或欺辱,這些無疑都是原著作者史蒂芬.金 的親身體驗。影片的成功不僅來自風格清新自然,而且劇本改編也極為吸引人,片中五十 年代的流行歌曲也適當地烘託了時代氣氛。這也是最為特別的一部「史蒂芬.金電影」。 【2】 「靈異」無疑是史蒂芬.金中推動情節、渲染氣氛的最重要因素,當然在尋常恐怖氣氛中 ,他特別喜歡運用類似古典音樂中「華彩」的出奇片段。他在點評1985年裡維斯.提古執 導的自己原著的影片《貓眼》(Cat's Eye)時大發牢騷:「原本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茱兒 .巴莉摩端著機關槍在房間里追殺她的貓。太精彩了,絕對是神來之筆。可導演堅持把它 剪掉!真是個敗興鬼!」的確里維斯.提古沒能營造出太好的驚悚氣氛,盡管這部三段式 影片每段故事都十分出眾。比如第一個講述詹姆斯.伍德與一家戒煙公司簽約,這家公司 的規矩是一旦簽約絕無反悔,以後只要你吸一口煙,全家就會慘遭電擊——究竟是這個公 司眼線四布,還是有靈異窺視,各種奧妙的確抓人。 1989年瑪麗.蘭博特導演了史蒂芬.金的《寵物墳場》(Pet Sematary),史蒂芬回憶說 「當時評論家恨透了它。其實它完成了它所有的任務——嚇死觀眾而已。」這確實是一部 夠下人的影片:克瑞德一家搬到郊區居住,在屋後有一處動物墳場,但沒有人願意談起。 有一天,克瑞德的貓遇到車禍喪生,鄰居才告訴他那片墳場有著起死回生的能力。克瑞德 一家決定去嘗試,果然,他們的貓活著回來了——但,回來不僅僅是一隻貓。影片運用「 邪靈」的說法,製造恐怖情節,當然其中的寓意就是,人無論如何不能違背自然法則,不 如必遭報應。 加拿大人大衛.柯能堡是營造恐怖、驚悚效果的高手,而且很少運用刺激的視覺效果。他 在1983年拍攝了史蒂芬.金的小說《死亡禁地》(The Dead Zone)。主人公強尼發生車禍 ,昏睡五年後醒來發現自己擁有了超能力,他可以藉助接觸別人的手來遇見未來。原本用 此來懲善除惡的強尼卻發現自己必須獨自背負著十字架生活下去。同樣一個主題出現在, 1999年的《綠里》(the Green Mile)中,在這部長大3小時的影片中,天性善良又洞察世 事的黑人,在運用超能力幫助世人之後,最終不堪忍受精神的折磨,自願選擇了死亡這一 解脫的方式。而湯姆.漢克斯也因長生不死而忍受著送走一個又一個親友的痛苦。史蒂芬 .金的觀點仍然是自然法是無法抗拒的,不然是禍而非福。 【3】 《綠里》由於過分「神化」史蒂芬.金的小說,在人物刻劃與情節鋪墊上機心過重,使得 影片拖沓冗長難以忍受。導演法蘭克.德拉邦特據說是「史蒂芬.金專業戶」,他在1983 年的處女作就是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房間中的女人》(The Woman in the Room)。 1994年他拍攝了第二部作品,《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又被翻 譯為《刺激1995》(1995年在香港上映)。史蒂芬.金說:「一切都很完美——我沒像傳 說的在影片結束時嚎啕大哭,但眼眶確實有點潮。」 這的確是一部激動人心的作品,至今仍然是「影迷心中永恆的經典、電影論壇里不過時的 話題、影碟店內的暢銷貨、權威電影網站IMDB上的前三名。」影片關於救贖的論點已經被 探討的差不多了,而就普通影迷來說,《肖申克的救贖》不僅在結尾提供了一個偉大的懸 念,而且對人物的刻劃、男性友誼的描繪,以及對希望永不磨滅的書寫。很多人甚至將堤 姆.羅賓斯在廣播室播放莫扎特的片段當作謳歌美好人性的最偉大的場景。影片中那個「 太平洋上沒有回憶的小島」,也成為人們希望的象徵地。就一部通俗劇來說,產生如此之 大的影片不僅在導演敘事手法的嫻熟煽情,而且史蒂芬.金的確提供了一個出色的模板— —一個囚犯在看守極其嚴密的監獄里,是如何利用一隻小鑿子,花19年時間挖地道逃出去 。 甚至由於《肖申克的救贖》過於轟動,史蒂芬.金曾信誓旦說,為保有美好記錄,以後絕 不再寫監獄小說。然而過了幾年,德拉邦特仍然沒有影片拍,史蒂芬只得破例並一連寫成 了六本有關「綠里」死刑獄所的暢銷小說。然而影片沒有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史蒂芬. 金在那一年也遇到了車禍,令他對人生改變了看法,逐漸萌生退意。而德拉邦特也與「史 蒂芬.金的監獄」告別,去籌拍《電影人生》了。

閱讀全文

與史蒂芬金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極品修真強少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86
女局長的絲襪小說全集 瀏覽:430
穿越小說女主楚嫣然 瀏覽:151
女尊男主宅斗小說推薦 瀏覽:473
玄幻小說中的最強神眼 瀏覽:500
女主叫春心的穿越小說 瀏覽:578
泰克斯芬利同人小說 瀏覽:291
寫隋唐的穿越小說 瀏覽:631
小說推薦九庫閱讀 瀏覽:499
寫刺客信條的無限小說 瀏覽: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說 瀏覽:695
神豪奶爸系統小說 瀏覽:420
qq閱讀小說推薦 瀏覽:46
穿越重生女強架空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388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ppt 瀏覽:741
不敗戰神小說閱讀 瀏覽:205
烏桓小說主角 瀏覽:195
破案刑偵小說排行榜 瀏覽:319
中考小說閱讀訓練解析 瀏覽:250
巨肉的都市小說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