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卡夫卡短篇小說之王

卡夫卡短篇小說之王

發布時間:2021-09-03 03:41:34

A. 需要關於 卡夫卡 的個人介紹及其代表作品

卡夫卡的文學創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和一些中短篇小說。 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年寫成),描寫16歲的德國少卡爾·羅斯曼,因受家中女僕的引誘,致使女僕懷孕,被父母趕出家門,放逐到美國的經歷遭遇。作品所側重的是人物在美國憂郁、孤獨的內心感受。 長篇小說《審判》(1918年寫成),作品講述的是銀行襄理約瑟夫·K無故受審判並被處死的故事。約瑟夫·K在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醒來按鈴聲吃早餐時,進來的不是女僕而是兩個官差,宣告他被捕,並被法庭審判有罪,他雖被捕卻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有罪,認為一定是法院搞錯了,堅信自己無罪。約瑟夫·K不願屈就命運,他同這場明知毫無希望的訴訟展開了一生的交戰,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戰。在第一次審判時,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為自己的無辜理直氣壯地進行辯護,隨著訴訟的發展,他卻日益關心起他的案子,幾乎天天為案子四處奔波,找人幫忙,想搞個水落石出,親自動手寫抗辯書,從各個方面來說明自己無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個最微小的地方犯過什麼過錯,竭力去尋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終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K終於明白,要擺脫命運的安排,擺脫法律之網的束縛是不可能的。最後,他毫無反抗地被兩個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場的懸崖下被處死。 長篇小說《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現主義小說。 《變形記》(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判決》(1921)是卡夫卡最喜愛的作品,表現了父子兩代人的沖突。主人公格奧爾格·本德曼是個商人,自從幾年前母親去世後就和父親一起生活,現在生意興隆。他在房間里給一位多年前遷居俄國的朋友寫信,告訴他自己訂婚的消息。寫完信來到父親的房間,意外的是父親對他態度非常不好,懷疑他根本就沒有遷居到俄國的朋友,指責他背著自己做生意,還盼著自己早死。突然,父親又轉了話題,嘲笑格奧爾格在欺騙他朋友,而父親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並早已把格奧爾格訂婚的消息告訴他了。格奧爾格忍不住頂撞了父親一句,父親便判獨生子去投河自盡。於是獨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寫的在父子兩人的口角過程中,清白善良的兒子竟被父親視為有罪和執拗殘暴,在父親的淫威之下,獨生子害怕、恐懼到了喪失理智,以致自盡。父親高大強壯而毫無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徵。這個貌似荒誕的故事是卡夫卡負罪心態的生動描述,父親的判決也是卡夫卡對自己的判決。主人公臨死前的低聲辯白—「親愛的父母親,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則是卡夫卡最隱秘心曲的吐露。這種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內心深處的負罪感具象化之後的產物。然而作品的內涵顯然不在於僅僅表現父子沖突,更在於在普遍意義上揭示出人類生存在怎樣一種權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現人物為戰勝父親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兒子把看來衰老的父親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後,真的把他「蓋了起來」。從表面上看,他這樣做是出於孝心。在深層含義上他是想埋葬父親,以確立自己作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說在體現了卡夫卡獨特的「審父」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對家長式的奧匈帝國統治者的不滿。與此同時卡夫卡還通過這個獨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會中現實生活的荒謬性和非理性。 《致科學院的報告》(1971)描寫馬戲團試圖尋找「人類道路」而馴化猿猴成為會說話的人的故事。被關在狹窄籠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學人吐唾沫、學人喝燒酒、學人語喊「哈羅」。凄厲的哀號與悲鳴,傳遞出失卻自由、沒有出路的苦悶與悲觀絕望情緒。漸失猿性獲取人性的過程畸變,正是人類異化的一種反向印證。 《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描寫中國的老百姓受無形權力的驅使,去建造毫無防禦作用的長城,表現出了人在強權統治面前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 《飢餓藝術家》(1922)中歌唱藝人為了生存,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達到「最高境界」,竟把絕路作為出路,以絕食表演作為謀生手段,宣稱可以40天不進食而引吭高歌表演,進而發展到為絕食而絕食的「藝術」境界,彷彿飢餓真的就與人的肉體感覺離開了一樣。40天過去了,他仍堅持要絕食表演下去,後被經理強迫進食。藝術家深為他的飢餓藝術未達佳境而遺憾,更為人們對他的藝術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備感孤獨,他把原本作為生計手段的挨餓,當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藝術」而孜孜以求,最後被送進馬戲團,關在籠中與獸類一起供人參觀,無異於真正的動物。骨瘦如柴的藝術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異化、精神展品化和藝術異化的象徵,是現代人痛苦悲哀現狀的寫照。 《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隻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鼴鼠類動物。作品採用第一人稱自敘法,描寫了「我」擔心外來襲擊,修築了堅固地洞,貯存了大量食物,地洞雖暢通無阻,無懈可擊,防禦退逃自如,但「我」還是時時處於驚恐之中,惶惶不可終日。「我」又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輾轉不停地把糧食從地洞的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做好防禦工作以防外界強敵前來襲擊。它說:「即使從牆上掉下來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種未知的危險、向它周圍無窮的一切發動了一場殊死的戰斗:「我離開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沖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然而它永遠在挖掘新的地道,在這個沒有盡頭的迷宮里,面對「一種我始終應該擔心的東西,一件我始終應該有所防備的事情:有個人來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一次大戰前後,普通小人物失卻安全感、生活與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懼心態。 卡夫卡生活和創作活動的主要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家庭因素與社會環境,造成了他與社會與他人的多層隔絕,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而社會的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窮困苦,經濟的衰敗,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於是,時時縈繞著他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無論主人公如何抗爭努力,強大無形的外來力量始終控制著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隨著恐懼與不安,最終歸於滅亡。在滲透著叛逆思想、倔強地表現了不甘放棄希望的同時,又表現出對一切都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宿命論思想,形成了獨特的卡夫卡式藝術內涵。因此卡夫卡將巴爾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毀一切障礙」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礙都能摧毀我」。卡夫卡追隨過自然主義,也受過巴爾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爾基等作品的影響,並對其十分贊賞。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襲前者,再去描繪丑惡的客觀生活內容,而是逃避現實世界,追求純粹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慰籍,表現客觀世界在個人內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種陌生孤獨、憂郁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正是當時社會心態的反映。因而有人說:「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的話,那麼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就是卡夫卡。」 以下則是卡夫卡的其他相關資料: 卡夫卡生平 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父親艱苦創業成功,形成粗暴剛愎性格,從小對卡夫卡實行「專橫有如暴君」的家長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親,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強大的「父親的阻影中」。母親氣質抵郁、多愁善感。這些對後來形成卡夫卡孤僻憂郁、內向悲觀的性格具有重要影響。卡夫卡小學至中學在德語學校讀書,後學會捷克語,自幼酷愛文學。1901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德國文學,不久迫於父親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卡夫卡中學時代就對法國自然主義文學,對斯賓諾莎、尼采、達爾文等產生極大興趣。大學時代,接受了存在主義先驅、丹麥哲學家基爾凱戈爾的思想並受到中國老莊哲學的影響。在愛好文學的同學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開始文學創作。並與布拉格的作家來往,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寫成了他後來發表的首篇短篇小說《一場戰斗紀實》(1904)。在法院實習一年,在「通用保險公司」當見習助理後,1908年到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任職。1921年卡夫卡肺結核復發,咳血。1922年6月辭職。養病期間除繼續創作外,游歷歐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惡化,醫治無效,於同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近郊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強暴的父親的陰影之下,生活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裡,形成了孤獨優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與人交往,甚至害怕結婚成家,曾先後三次解除婚約。德國文藝批評家龔特爾·安德爾這樣評價卡夫卡:「作為猶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作為勞動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完全屬於資產者。作為資產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於勞動者,因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安德爾十分准確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沒有社會地位、沒有人生歸宿、沒有生存空間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是對形成卡夫卡內向、孤獨、憂郁與不幸人生的較為完整公允的闡述。 卡夫卡創作勤奮,但並不以發表、成名為目的。工作之餘的創作是他寄託思想感情和排譴憂郁苦悶的手段。許多作品隨意寫來,並無結尾,他對自己的作品也多為不滿,臨終前讓摯友布洛德全部燒毀其作品。布洛德出於友誼與崇敬之情,違背了卡夫卡遺願,整理出版了

B.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長篇小說

《審判》 《城堡》

中短篇小說

《大路上的小孩》 《欺騙農民的人》 《忽然散步》
《決定》 《到山裡去旅行》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著的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騎手的沉思》 《臨街的窗》
《不幸》 《判決》 《伙夫》
《變形記》 《流放島上一幕》 《新來的律師》
《鄉村醫生》 《馬戲團頂層樓座上》 《往事一頁》
《法律門前》 《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 《視察礦井的先生們》
《欽差》 《家父之憂》 《十一個兒子》
《兄弟謀殺案》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
《苦難的開始》 《小女人》 《飢餓藝術家》
《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漢的對話》 《大噪音》
《煤桶騎士》 《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婚禮的籌備》
《鄉村教師》 《老光棍布魯姆·費德》 《橋》
《獵人格拉庫斯》 《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敲門》
《隔壁》 《一隻雜種》 《日常困惑》
《關於桑霍·潘薩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羅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體》
《夜》 《拒絕》 《召募軍隊》
《舵手》 《鳶》 《考試》
《陀螺》 《小寓言》 《歸鄉》
《啟程》 《律師》 《一隻狗的研究》
《夫婦》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
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奧地利近代史上發生深刻社會變革的時期。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
匈帝國面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危機,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沖擊下東搖西晃,終於在第一次世
界大戰的硝煙盡處徹底解體。資產階級共和製得到確立,但舊的矛盾還未盡數妥善解決,各
種新的社會矛盾又層出不窮,這些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的特點。
在這動盪不安的社會里,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這動盪年代的各種矛盾中,
在新舊觀念的搏擊中,在當時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啟發下,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目光認識著這
個異化的世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批判著這個充滿罪惡和醜陋的世界。這種認識和批判以及
體現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構成了他的創作基調。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
到他對人的歷史、人的本質、人的命運、人的處境、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思考,可以
看到他對人的前途的憂慮和不安,可以看到他對小人物的關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對這世界
的醜陋表示了無比的憤怒。
卡夫卡是位影響遍及全球的作家,然而他的同代人卻並不理解他。我們今天還能從整體
上較全面地了解卡夫卡,還能看到他較豐富的創作,得感謝引導卡夫卡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
馬克斯·布羅德先生,卡夫卡臨終時囑托他燒毀所有的手稿,但他沒有遵囑行事,而是將其
整理出版,為世界文學寶庫保存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此功此績是不可磨滅的。
此譯本據保爾·拉伯(Paul Raabe)編選的《卡夫卡短篇集》譯出,此集收入了卡夫
卡生前發表和未發表的所有短篇。短篇在這里指的是篇幅較短的作品。從我們對文學體載的
劃分標准來看,本集中有相當一部分很難歸入小說類,而為它們找一個具有概括性的合適名
稱又相當困難,所以我們權且就稱它們為「短篇」。譯本的第一部分為生前發表過且編成集
子出版過的作品,第二部分為生前發表過但未收入集子的作品,第三部分為遺作。遺作部分
作品大部分原本沒有標題,現有的標題是布羅德先生整理出版時加上去的。卡夫卡的遺作只
是些草稿,有的甚至是非常潦草地寫在稿紙或其它紙上,所以在整理出版時產生了許多文字
技術方面的困難,而這就是各種德文版本在某些地方差異較大的原因。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
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
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
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
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下點功夫讀一讀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裡惶
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
他為我們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我們會感到一陣陣震驚和恐懼,因為他彷彿在為人類的明天敲
起陣陣急促的警鍾,他為人類的未來擔憂。每位讀者在讀卡夫卡時都會有自己的感觸、理
解、認識、聯想,但我們希望讀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繪的迷惘中。

C. 四大短篇小說之王是

法國 莫泊桑
俄國 契訶夫
美國 歐·亨利
美國 馬克·吐溫

D. 卡夫卡短篇小說集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卡夫卡短篇小說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傾國小說網和您一起繼續關注卡夫卡短篇小說集最新章節。
弗蘭茨 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奧地利近代史上發生深刻社會變革的時期。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面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危機,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沖擊下東搖西晃,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盡處徹底解體。資產階級共和製得到確立,但舊的矛盾還未盡數妥善解決,各種新的社會矛盾又層出不窮,這些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的特點。在這動盪不安的社會里,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這動盪年代的各種矛盾中,在新舊觀念的搏擊中,在當時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啟發下,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目光認識著這個異化的世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批判著這個充滿罪惡和醜陋的世界。這種認識和批判以及體現在他的作……

E. 卡夫卡、契科夫分別寫了哪些書

卡夫卡抄--最有名的襲當屬《變形記》,其他作品有:
短篇小說:《判決》、《火夫》、《在流放地》、《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等12部
長篇小說:《失蹤者》、《審判》、《城堡》3部

契科夫--最著名的有《套中人》、《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為什麼 這么多?難道你不知道他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嗎?
他的其他小說有:《燈火》、《玩笑》、《在別墅里》、《薇羅奇卡》、《鄰居》、《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大小瓦洛佳》、《帶小狗的女人》等數十部

F. 卡夫卡短篇小說集txt全集下載

卡夫來卡短篇小說源集.txt電子書: https://72k.us/file/22215238-409358206 點擊普通下載即可,滿意請採納,感謝^_^

G. 世界三大小說之王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有以下三人: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訶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

H. 歸納《變形記》卡夫卡文章的人物形象

格里高爾:對父母他是個孝子,對妹妹他是個好哥哥,對公司他是個好職員。變成甲蟲,身體越來越差,他還為還清父債擔憂,還眷戀家人,甚至為討父親歡心,自己艱難地乖乖爬回卧室。這樣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責任感的人,最終被親人拋棄。

薩姆莎先生:專橫獨裁,不滿意兒子,他因為兒子變成甲蟲而不能養家而厭惡他,踢他,用蘋果砸他,其中一個蘋果嵌入了格里高爾的背上,成了他的致命傷。於是薩姆莎先生成為了社會殘暴的代言人,但是他也會維護自己的家人,保護他們不受別人的傷害。

薩姆莎夫人:薩姆莎夫人愛護兒子,卻從始至終又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她是一個沒有獨立思維的人。

格蕾特:哥哥對她有多好,格雷特最後還是「背叛」了哥哥。她是一個沒有自己立場和態度的人。

(8)卡夫卡短篇小說之王擴展閱讀: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

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後孤獨痛苦地在飢餓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徵、細節描寫等手法對「人變成甲蟲事件」進行藝術再造,使作品呈現出荒誕、不可思議的基調。

《變形記》中薩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里處於底層的小人物命運的象徵。小說以主人公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實,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實的社會生活。

I. 《短篇小說六十篇》主要講了什麼

《短篇小說六十篇》是義大利作家布扎蒂發表於1958年的短篇小說集。

這是迪諾·布扎蒂一生寫的大量短篇小說的精粹,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寫成,風格近似卡夫卡。現摘要介紹其中的五篇。

《七個使者》

一個王子,啟程前往他父親的王國。他隨身帶了7名使者,讓他們輪流返回出發的城市,往來聯絡。

他行了一程又一程,整整8年過去了,但仍然前途茫茫,望不見目的地。最初,使者在途中往返一次,只消幾天時間;但路程越來越遙遠,最後,使者往返一次已經需要八、九年,帶回來的消息,只是遙遠的國度里的遙遠年代的往事;那裡的人們已經忘記了他,他也淡忘了那裡的一切。

現在,使者們都已派回去聯絡,尚未返回。他獨自一人在前進,在探索。他感到,指南針雖然指向子午線,但他彷彿覺得始終在圍繞著自己打轉。他甚至懷疑,他是在向一個「永遠不能到達的」、「實際不存在的目標前進」。

《斯卡拉大劇院的恐怖》

米蘭著名的斯卡拉大劇院,燈火輝煌。觀眾聚精會神地欣賞精彩絕倫的演出。

突然間,不知怎麼傳來了某個秘密黑幫將在夜間毀滅城市的消息。沒有任何確鑿的事實能夠證實這個消息;但恐懼伴隨不祥的消息,由一個觀眾傳播給另一個觀眾。恐懼喚起了人們身上固有的恐懼的本能;黑夜越發加重了恐懼。

在恐懼籠罩的米蘭,斯卡拉大劇院成了唯一光明、安全的孤島。

《七層樓》

律師朱塞培·科爾台略感身體不適,由朋友介紹到一所著名的療養院休養。

療養院是一幢七層的大樓。最高的一層住著病情最輕的病人。病房的層數愈低,病員的病情愈嚴重;最低一層的病房,住的全是病入膏肓的垂危者。

科爾台被安排在第7層的病房,心情輕松愉快。

不料,入院10天以後,種種純系偶然的、未曾始料的事情接踵發生了。或是院方提出要照顧一位帶兩個孩子的女病號,需要騰出空房;或是因為護理人員工作中的疏忽,把他的病歷搞錯;或是由於他身上忽然長了一個小癤子,大夫吹毛求疵,誇大病情;或是因為一部分大夫、護士即將休假,醫院人手不夠,需要把兩層樓的病人集中住在一起,便於照顧……就這樣,科爾台不由自主地、無可奈何地從第7層樓被一層一層地下放,一直送進了第2層的病房,盡管他一再提出抗議,表示反對。

如今,他的病情也果真嚴重起來。他明白,他很快將被送入第一層病房——正在等待他的墳墓。雖然,他竭力掙扎、反抗,但這全然是不可抗拒的。

《渴望健康的人》

一所城堡式的麻風病院。那些註定要在這死亡的王國里了卻一生的麻風病人,每個晚上聚會在一起,山南海北地胡扯,或是玩紙牌,以排遣凄愴的情懷。

唯獨一個年輕的病人,叫姆塞利東,從不在這種場合露面,而是心斂意寧地向上帝祈禱。他出身高貴門第,曾是風度翩翩的美男子;他渴望恢復健康,重返金碧交輝的宮殿,過那百萬富翁的生活。每天,除去吃飯、喝水,他總是獨自在病房裡虔誠地祈禱,甚至在睡夢中也念念不忘默禱。

修煉持續了兩年。一天,人們驚詫地發現,他那獅子一般醜陋的模樣消失了,顯現出一副青春煥發的英俊臉龐。他高興得痛哭起來。然而,醫生檢驗身體後指出,他腳趾上還有一小塊灰斑,不能出院。他努力剋制住失望的痛楚,重新踏上修煉的苦難歷程。

5個多月以後,那塊灰斑消失了。姆塞利東獲得了自由。病友們把他當作凱旋的英雄抬起來。他容光煥發,喜形於色,跨出城堡。突然,他的臉色變得蒼白,感到一陣昏眩;那個盼望已久的、輝煌燦爛的大千世界,在他眼前變幻成濁臭逼人的污穢之地。他恢復了健康,但驅使他渴望健康的人世間的種種誘惑,已成了過眼煙雲;金錢、美女、宮殿再也打動不了他的心弦。於是,他痛苦地返回城堡,決定永久留在麻風病人中間。

《朋友們》

小提琴家托尼·阿帕凱爾的幽靈,回到了人間。他原先的寓所搬進了住戶,只好去找朋友們借宿。

他帶著微微羞赧的神情,來到樂器製造商托爾蒂家裡。托爾蒂是他生前最親密的朋友,為失去他曾經灑下不知多少眼淚。時隔一個月,他已把對亡友的情誼拋到九霄雲外,不能容忍一個幽靈進入他生活的地方,滿腔怒火地下了逐客令。

阿帕凱爾來到音樂學院院長塔布拉尼的寓所。一個月以前,正是他在阿帕凱爾的墓前慷慨激昂地發表悼詞,失聲痛哭。他剛參加音樂會回來,一見故友,立刻熱情洋溢地向他招呼起來。他掏出鑰匙,打開房門,然後十分抱歉地請阿帕凱爾在門外稍候片刻,以避免他豢養的狼犬發出狂吠,驚醒熟睡的女兒。他像鰻魚一樣狡黠地溜了進去,隨身緊緊閉上門,上好門閂。阿帕凱爾輕聲呼喊,怯生生地叩門,但回答他的是一片沉寂。

夜深了,阿帕凱爾精疲力竭地來到女友佳娜住的公寓。佳娜見到他,頓時從睡態蒙俄中驚醒過來。阿帕凱爾滿懷凄愴的懇求沒有打動她,她以絕望的膽量揮舞著剪刀,把兩片鋒利的刀刃刺進了幽靈的胸脯。

這就是幽靈們不願再跟朋友們在一起,而心甘情願地匿跡於古塔的廢墟、深山老林間荒蕪的教堂的緣故。

J. 卡夫卡的生平簡介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於奧匈帝國治下的波希米亞首府布拉格,在今天的捷克西部。
卡夫卡的父親和母親都是猶太人。「卡夫卡」這個姓氏是希伯來語,其含義為「穴鳥」
或「寒鴉」。據資料記載,卡夫卡這個姓,很可能是在猶太人遭受迫害期間,奧匈帝國
為猶太人規定的僅供選用的幾個姓氏之一。

小時候,卡夫卡的父母就對卡夫卡寄予很高的期望。為了使卡夫卡有所作為,他們將卡
夫卡送到一所德國人辦的文科中學學習,因為當時哈布斯堡王朝為了填補官員的空缺,
總是從中學中遴選優秀學生,培養他們當官。在這所中學,卡夫卡熟練的掌握了德語和
德語的寫作技巧。據卡夫卡的中學同學回憶,卡夫卡在中學時是一個服飾朴實、舉止靦
腆的學生;「他很文靜,而且是微笑著的,把世界朝自己打開,而把自己封閉起來,不
讓這個世界了解他」。卡夫卡在日記中曾寫道:「就我的經歷而言,學校和家庭只有一
個目的,那就是要抹殺我的個性。」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中學時代開始,卡夫卡就已
經表現出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的傾向。卡夫卡是一個「獨自冷峻地思索的孩子」。另
外,中學時卡夫卡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了高度興趣,這成為後來卡夫卡悲觀主義的一個
重要根源。在某種意義上,他在那陰郁而恐怖的「猴子的原罪」中看到了人類和自己的
宿命,找到了他自己悲涼而局促的「家」,卡夫卡曾在日記中說,「那是我的歸宿」。
這一點在很大意義上幫助人們理解後來卡夫卡的藝術世界,理解卡夫卡藝術世界中那些
甲蟲、鼴鼠、豺狗、猴子、耗子、兀鷹……以及理解卡夫卡自己這只「翅膀萎縮的寒
鴉」。

1901年,卡夫卡進入布拉格大學法律系學習。在大學中,有兩件事對卡夫卡產生了重要
影響。一是卡夫卡結識了他的終身好友馬克斯-布洛德。布洛德是比卡夫卡低一級的法律
系學生,剛入校門不久,布洛德就發表了一篇鋒芒畢露的演說《叔本華哲學的命運與未
來》,對叔本華作出高度評價,而對卡夫卡當時所崇拜的尼采予以嚴厲的批評。這促使
卡夫卡一反平時的羞怯和遲疑,散會後堅持要陪同這位並不相識的人回家,以便給予相
應的批評和反擊。誰知道,這場沖突反而成了他與布洛德終生友誼的開端。布洛德不僅
鼓勵卡夫卡的寫作,催促他出版完成的小說,而且在卡夫卡死後,整理出版了卡夫卡的
全部作品,並為卡夫卡寫了傳記。卡夫卡大學生活的另一個重要收獲,就是他在大學里
廣泛閱讀了世界知名作家的日記、生平和書信,如拜倫、歌德、叔本華和陀思妥耶蘇斯
基等。卡夫卡對尼采非常感興趣,他訂閱了尼采編輯的《藝術看護者》雜志。對於自己
的讀書趣味,卡夫卡在1904年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曾說,「我們就應該讀那些咬人、刺人
的書,如果一本書不能給我們一記悶棍,那麼,讀這樣的書又有什麼意思呢?……我們
需要的是使我們痛苦不快的書,就好像,我們寧願選擇死亡,與不願意繼續活下去一
樣;……這也像我們想要自殺一樣;書必須是砸碎我們心中冰海的斧子。」一個年僅20
歲的青年,有這樣的閱讀趣味,能輕易的說出了「選擇死亡」和「心中的冰海」這個的
句子。可見卡夫卡的內心,對痛苦和死亡已經有了深刻的體驗。

1906年6月18日,卡夫卡考試合格,被授予法學博士頭銜。次年10月1日,卡夫卡開始
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布拉格分公司上班。由於這個工作非常繁忙,干擾了他的寫作活
動,半年後,卡夫卡辭職前往布拉格「工人事故保險公司」並在那裡工作了16年,直到
生命的最後時光。卡夫卡的大量作品都是他在工作期間,利用業余時間寫出來的。

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包括三部長篇小說《美國》、《訴訟》和《城堡》和大量的短篇小
說,如《判決》、《變形記》、《在流放地》、《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地
洞》等等。

閱讀全文

與卡夫卡短篇小說之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極品修真強少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86
女局長的絲襪小說全集 瀏覽:430
穿越小說女主楚嫣然 瀏覽:151
女尊男主宅斗小說推薦 瀏覽:473
玄幻小說中的最強神眼 瀏覽:500
女主叫春心的穿越小說 瀏覽:578
泰克斯芬利同人小說 瀏覽:291
寫隋唐的穿越小說 瀏覽:631
小說推薦九庫閱讀 瀏覽:499
寫刺客信條的無限小說 瀏覽: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說 瀏覽:695
神豪奶爸系統小說 瀏覽:420
qq閱讀小說推薦 瀏覽:46
穿越重生女強架空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388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ppt 瀏覽:741
不敗戰神小說閱讀 瀏覽:205
烏桓小說主角 瀏覽:195
破案刑偵小說排行榜 瀏覽:319
中考小說閱讀訓練解析 瀏覽:250
巨肉的都市小說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