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余華的《世事如煙》講的什麼啊
《世事如煙》描寫了七個家庭和十多個人物的如煙世態。人物的某種宿命結局和飄忽不定的情態關系帶給我們一種潮濕、陰沉、難以捉摸的感覺。人物和景物的關系,以及他們各自的關系又都是若即若離、時隱時現的。
小說以一種冷靜的筆調描寫死亡、血腥與暴力,並在此基礎上揭示人性的殘酷與存在的荒謬。余華彷彿帶我們走進一個暴力和丑惡的世界,文本中散發著一股股霉臭的死亡氣息,籠罩著無邊的死亡陰霾。整篇小說陰風慘慘、鬼氣逼人。慣常的溫情被冷漠與暴力肢解得破碎離。
《世事如煙》是由榮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的首位獲獎中國作家余華所著,精選其8篇中短篇小說。
(1)余華的短篇小說解讀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余華在《世事如煙》的創作里, 對人類自身對命運之神的無可奈何, 進行了令人驚嘆的寓言式描述。這一主題在余華此後的作品裡也被多次表現, 既體現出作者本人在哲學和人生觀上的變化, 也從根本上提高了作家作品的層次。
然而, 余華用他獨特的「零度情感敘述」在向人們展示一個個怪誕詭譎的「非理性世界」的同時(如《世事如煙》中符號為名字的人物走向死亡的麻木與堅決) , 讀者也發現自己似乎走進了一個精神病患者的世界, 一切都是如此慘酷、恐怖甚至令人惡心。余華把自己對世界的感覺極端化了, 他使自己執著地沉浸在孤獨的內心體驗之中。
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出,浙江海鹽人。在文革中讀完小學和中學,此後從事過五年牙醫。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出版長篇小說3卷,中短篇小說集6卷,隨筆集3卷 。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⑵ 如何深刻理解余華的小說《戰栗》
《戰栗》是余華的中短篇小說集,其實很難說這本書是小說"集",因為一共就三個故事,反映的只是人性。無論是一場偶然的謀殺,一個地主的死,還是過氣詩人的回憶。對每一段故事,每一個場景,我都能深刻感受到余華的"獨立之人格"。
他筆下的人沒有善惡,沒有貴賤,沒有高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往往把人性的缺陷誇張到一個人物上,通過不同人不同缺陷的強烈反差,剩下的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本性赤裸裸地展示。
小說里,所有人都是平凡無奇的,地主的兒子王香火能捨身抗日,地主家的苦工孫喜只是個好色愛佔小便宜的俗人,文人不再高尚充滿激情而是功利虛偽受生計所迫。沒有了歌功頌德,只有人性罪惡的揭露或是人性高尚的挖掘,卻能真實地反映一個人,一群人。
余華的小說是深刻的,這種深刻隱藏在平淡無奇的故事裡,深刻到讀者會認為他就是在寫自己或身邊的人。
但我不再刻意去讀他的小說,余華也是人。用一本書,了解他的人性,這就夠了。
⑶ 余華短篇《愛情故事》結局是什麼意思
在他還是男孩的時候,面對女孩懷孕,他顯得害怕、後悔、無助專、手足無措,但是屬自始至終男孩並未選擇逃避,沒有選擇拋棄女孩,他盡管膽小,但一直是陪在女孩身邊的,所以女孩不覺得那時男孩喪魂落魄,男孩還有責任感。
現在,他陷入了中年危機,面對夫妻七年之癢,面對生活的平淡無激情,他選擇逃避,想把妻子「一腳踢開」,沒有了責任感,這樣的他才是真正的喪魂落魄
⑷ 關於余華的《活著》的深層剖析
小說《活著》是余華創作中的分水嶺。《活著》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
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書籍評價
《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斗爭與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在余華的筆下,人物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的苦苦掙扎。余華加諸於敘述的那種冷酷的意志,使小說超出了常軌。
⑸ 余華短篇小說主要是什麼題材
七八十年代時,余華是「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其短篇小說表現為顛覆傳統的真實觀,放棄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本質的追尋。
⑹ 余華小說《現實一種》到底講了什麼,表達了什麼
余華的《現實一種》顛覆了傳統理論上的情感模式,敘述了兄弟間喪失人性的連環報復、輪回殺戮。從小孩子們的無意傷害到大人們的有意殘殺,直至最後相繼毀滅。以一個三代人的家庭為背景向人們描寫了丑,通過祖孫、母子、夫妻和兄弟的行為之丑和心理之丑,讓人深刻地認識到了現實世界的殘酷與丑惡。
余華在小說創作中以敏銳的藝術感覺淋漓盡致地描寫丑惡。他深入人性最黑暗的地方,用他自己陰沉、犀利、冷酷的筆調為我們呈現出獨特的藝術世界。
(6)余華的短篇小說解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現實一種》是作者余華從1986年到1998年的寫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長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陰沉的白晝過去之後,歲月留下了什麼?
他回憶無法還原過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們:過去曾經擁有過什麼?而且這樣的提醒時常以篡改為榮,不過人們也需要偷梁換柱的回憶來滿足內心的虛榮,使過去的人生變得豐富和飽滿。而回憶在歲月消失後出現,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僅僅只是象徵。
作品賞析
《現實一種》余華在1986-1987年寫作的小說,每一篇小說都可以被稱為一個寓言。他企圖建構一個封閉的個人的小說世界,通過這種世界,賦予外部世界一個他認為是真實的圖象模型。這顯示出一種強烈的解釋世界的沖動,彷彿一個少年人突然發現他掌握著世界的秘密後迫不及待地要將之到處宣講。
他表面摹擬的老成中夾雜著一種錯愕:事實上,正是後者而不是前者產生了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也確實發現了世界的另一面。但這一時期他所刻意追求的「無我」的敘述效果迫使他不得不創造一個面具:一個冷漠的敘述者,結果,是他的冷漠而不是他的震驚留給當時的讀者很深的印象。
⑺ 余華的短篇小說《四月三日事件》到底是想要表達一個什麼樣的主題
我覺得小說在最末的一段文字交代了起因「他想起了小時候他的一個鄰居和那鄰居的口琴。那時候他每天傍晚都走到他窗下,那鄰居每天都趴在窗口吹口琴。後來鄰居在十八歲時患黃膽肝炎死去了,於是那口琴聲也死去了。」之後的「他」就開始走向一個心理的極端。
不難發現,小說在「他」的想像與現實兩者交替發展,在「他」的心理活動中表現出對於平常人物的極端看法,「他」眼中呈現出的世界是充滿陰謀的,好像隨時隨地會有人來殺他,但實際上每個人都很正常,只是他不正常。
可能四月三日並不會發生什麼,陌生男子與白雪與父母可能沒有人和聯系,但是在「他」的扭曲下,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可怖起來。這就是余華所說的「少年茫然的經歷和內心的成長」吧,不過這篇文章里的少年似乎已經心理畸形了。
僅屬個人看法。
⑻ 余華的中短篇小說有什麼
余華的短篇小說:星星 、十八歲出門遠行、 鮮血梅花。中篇小說: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河邊錯誤、現實一種。
⑼ 余華 活著 的精彩片段 和中心思想 詳細. ~!
我覺的書比電視好看多了 看電視完全沒有原著的感覺 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