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雞毛信的作品年代、作者
華山 (1920年-1985年),中國作家,原名楊華寧,廣西龍州鎮西街人。曾用筆名:伯韋、未央、西嶽、牧荊、肖楊、洛楓、杲訊、若曦等。
生平: 6歲隨家遷居南寧,14歲考入上海泉漳高中。1936年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民先」組織,被學校當局開除,遂在張愛萍將軍領導下的上海游擊隊做傳令兵,經張愛萍將軍介紹,赴延安吳堡西北青年訓練班,後轉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後,從事新聞記者工作,曾任《新華日報》記者和中共軍委政治部、中央軍委東進縱隊、《翼熱遼日報》、《東北日報》、新華社特派記者等;解放後,任新華社軍事記者、新華通訊社總編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抗美援朝期間,三次赴朝鮮前線戰地采訪;1957年調任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華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著名新聞記者、作家,創作並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木刻作品有《爸爸我也要去打日本》等近百幅;文學作品有報告文學、通訊、散文、小說、詩歌。已出版的有《遠航集》、《華山戰地通訊選》、《朝鮮戰場日記》、《華山文集》,其中中篇小說《雞毛信》和報告文學《英雄十月》、《清川江畔》分別選入小學、中學和大學語文教科書。華山於1985年在廣州與世長辭。
《雞毛信》曾改變為同名電影,並收錄在《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中國)中。
⑵ 小兵張嘎.雞毛信.紅孩子故事梗概
1、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的河北白洋淀,調皮莽撞的少年張嘎(安吉斯飾)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逃跑被日寇殺害後,隻身來到縣城要找到游擊隊排長羅金寶(張瑩飾),好讓他幫忙為奶奶報仇,哪想真遇見羅金寶時,他將對方當作了漢奸,鬧了笑話。
誤會解除後,張嘎夢想成為一名小八路,並想擁有一把槍,結果因為太想得到槍,他不但在和胖墩(吳克勤飾)打賭時耍賴,還違反紀律將某次戰斗中收繳到的真槍偷偷藏在了樹上的鳥窩里,再鬧笑話。
張嘎可沒將笑話當笑話看,想不通的他約上胖墩又來到縣城,要自個替奶奶報仇。在縣城,張嘎遇到鬼子龜田(葛存壯飾)和胖翻譯(王澍飾),一番鬥智斗勇,兩人沒從張嘎身上撈得什麼好處。一些列事情經歷後,張嘎由魯莽搗蛋的少年成長為真正的八路軍小偵察員
2、雞毛信
兒童團的團長,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隊長(他父親)讓他送雞毛信的緊急任務以後,拿著放羊鞭子趕著一群羊,就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剛一進山谷,迎面就來了一群日本鬼子兵。無法躲避,為了躲過敵人的搜查,確保雞毛信安全送到八路軍負責人手中,海娃把雞毛信綁在了一隻羊的尾巴下面。就這樣渡過了一關。
鬼子兵想搶海娃的羊群,以便他們殺羊美餐,硬是讓海娃趕著羊隨他們走。海娃裝著順從的樣子,隨他們走了。晚上歇在一個村莊,鬼子兵橫七豎八地躺在一個大房間,把海娃堵在中間,門口還有崗哨。夜深了,萬籟俱寂,月光輕柔,可是海娃的心一點也不平靜。信還沒有送到,怎麼辦呢?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時候,輕輕地、一步一步地挪動,滿頭大汗也顧不得擦,終於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後,又經過幾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終於把信送到了八路軍張連長手中。這樣,按照雞毛信中作戰的時間、路線,八路軍與民兵一舉炸毀了鬼子的炮樓,奪回了被敵人搶走的糧食、物資,還活捉了鬼子的頭頭「貓眼司令」,為百姓除了害。
3、紅孩子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江西蘇區李家坳的赤衛隊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夥伴們想隨赤衛隊上山,但沒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們決意為鄉親們報仇。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無一槍一彈的情況下於岩洞中成立。
他們與國民黨匪兵作斗爭,打流動哨,得了第一枝槍。爾後貼標語、打匪徒,竟戰果累累。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被捕,孩子們先抓來匪大隊長肖振武審問,然後由李公公帶領,深夜進人村莊,救出李主席。李主席和孩子們勝利突圍,他們迎著朝霞向前方走去。
(2)有聲小說雞毛信擴展閱讀:
小兵張嘎的創作背景:
1958年,徐光耀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同時創作出《小兵張嘎》的小說與劇本。北京電影製片廠決定將其搬上銀幕。徐光耀把改好的劇本交給了崔嵬,崔嵬卻沒看劇本,便出國訪問了。而北影廠的另外一位導演歐陽紅櫻看了《小兵張嘎》的小說之後,決定籌拍《小兵張嘎》。
徐光耀告訴歐陽紅櫻,電影劇本已經送給崔嵬導演了。歐陽紅纓在崔嵬處找到劇本後,兩人都想執導影片,最後兩個導演決定合作拍攝該片。
該片拍攝中運用了運動長鏡頭,這些鏡頭是在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用手工業式的土辦法拍攝的。
⑶ 《雞毛信》的主角是誰
主角是海娃。
《雞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石揮執導,蔡元元、蔡安安、舒適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戰故事片。
影片主要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影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反映中國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對敵斗爭的兒童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影片。
(3)有聲小說雞毛信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根據地龍門村有趙姓父子兩人,父親(舒適)是民兵隊中隊長,12歲的兒子海娃(蔡元元)則是兒童團團長。某天,趙父讓海娃給八路軍送一封有關攻打日軍炮樓的雞毛信,海娃裝扮成放羊娃趕著一群羊攜信上路。
路途,海娃遇到敵人,急中生智把信藏在綿羊的尾巴之下,逃過一劫。海娃被迫帶路,晚上卻趁敵人熟睡取信逃跑,中間信一度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海娃也再落敵人之手,這回,聰明勇敢的他將敵人引上了歧途,而敵人發現上當時,打傷了海娃的手,這時,八路軍趕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雞毛信
⑷ 雞毛信的故事,越短越好!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海娃給我們的啟發。海娃是怎麼做的呢?他看到鬼子之後,首先把雞毛信藏在了綿羊的尾巴底下,這就叫做隨機應變。就如同長江黃河遇到了大山之後,那麼我既然過不去,我就繞個彎再過。
之後海娃擔心鬼子把羊吃了,那麼他們肯定能夠發現雞毛信,所以他趁一夜直接就跑了,然後最終將信成功送到了8路軍的手中。
海娃這個行為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除了隨機應變之外,勇氣也非常的重要。
⑸ 求《雞毛信》的簡介,要有頭有尾的,概括電影《雞毛信》的內容。多長都行。
、《雞毛信》
195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編劇張駿祥,導演石揮
新中國兒童電影的經典之作!
榮獲1949-1955年度文化部優秀影片三等獎及1955年在英國舉辦的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勝獎。
影片《雞毛信》是著名電影藝術家張駿祥根據華山同名小說改編的,是新中國首部正面反映我國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對敵斗爭的兒童影片。雞毛信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地區軍民創造的一種傳遞緊急情報的特殊郵件,信封上粘有雞毛,以示十萬火急。影片以海娃送雞毛信作為全片的主要線索,結構單純,情節曲折,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驚險情境中,影片以生動細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堅貞頑強、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藝術形象。影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兒童情趣。片頭字幕像一本連環畫.一頁一頁揭過,使少年兒童觀眾像翻看連環畫一樣親切。每一片斷的開頭,也模仿連環畫的說明寫上字幕,對背景、環境、人物心情做出說明,用生動詼諧的旁白道出,強烈地抓住了少年兒童觀眾的注意力。扮演海娃的蔡元元也因此成為了新中國電影史上一顆耀眼的童星。
⑹ 《雞毛信》的作者是誰
小說的作者是華山。但是電影《雞毛信》是電影藝術家張駿祥根據華山同名小說改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