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孟子簡介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
(1)有聲小說孟子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⑵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1、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
《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
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1]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3、斷織喻學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4、殺豚不欺子
孟子小時候,看見鄰家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子的母親說:"想給你吃。"馬上母親就後悔說錯了話,自己對自己說:"我懷這個孩子的時候,坐席擺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這是胎教。現在孩子正好有知識我就欺騙他,是在教他不誠實!"孟子的母親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來吃,證明她沒有欺騙孟子。
5、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⑶ 孟子資料告訴一下,謝了!
孟子
(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英文名稱:Mencius)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找了3個地方。後人稱職為孟母三遷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亞聖---孟軻
私淑於孔子
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鄒(今山東省鄒縣)人。他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以此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游說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他同時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堅信人性本善
孟軻的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根據。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為善的傾向。這些「善端」是天賦的,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後天教育至關重要
孟軻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還必須通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盡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只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善端」,就會通過對人性的了解而達到對天命的認識。
孟軻最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時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心性,後天的惡習,可以使人喪失善性。孟軻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為了爭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養「明人倫」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說:「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為真正的大丈夫
孟軻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夠實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夠「居仁由義」的人,並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學說要點
心性論
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說」, 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楚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
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 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 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 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義利之辨 —— 道德價值的論證
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於自覺心的, 屬於人的「本質」, 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異於禽獸之處, 這種「異於禽獸」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慾蒙蔽。因此, 人應放棄私利, 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養氣與成德
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擴充存於內心的「四端」, 孟子稱之為「盡性」。「盡性」的修養, 培養出浩然之氣, 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統氣」,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道德天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准, 便是「天」, 「天」表現於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夠修養, 便能知天, 達致「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民本說 孟子指出「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無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應謹守崗位。法先王 孟子主張行仁政, 必須效法先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 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 必須先有仁心, 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 乃有「不忍人之政」, 仁政, 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 就是使家給人民、百姓安樂的王道, 要實行王道, 又要「尊腎使能」。
德治觀念 孔子論「仁」, 是自覺的道德; 孟子的「仁」, 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培養出德性, 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 故主張「有德者執政」。反對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對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減輕民生痛苦, 緩和社會矛盾, 故孟子主張「王道政治」, 反對霸力服人。恢復井田制度 孟子認為理想的經濟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為國家公有, 國家授田人民耕種,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 當作納稅, 因此, 農民便有「恆產」(恆常固定的田產), 國家自會安定。
教育主張 —— 貫徹始終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且, 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 但又認為人善性, 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 主張自由發展, 因勢利導。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 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 施以自發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未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擴充善性, 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 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 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形成「道統」觀念 孟子時, 更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 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 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張, 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准。這套革命理論, 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 號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 卻成為傳統治制度中, 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
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 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的名句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⑷ 《孟子》共有幾篇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
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7] 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五)《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盡心》上、下。
《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後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書中的名句: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丑下》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⑸ 誰有孟子的資料,要完整點的
孟子,名軻,字子輿或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
關於孟子的生卒年月有兩種說法:
一、認為孟子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於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認為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三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教子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里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
孟子師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游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幾乎沒有人採納他的治國思想。
孟子是中國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⑹ 孟子的的背景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國,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孟子沒有講他的老師的姓名,卻是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子私淑諸人也。「其受業於何人,自漢代以來頗有爭議,一是認為師從子思,一是師從子上,一是師從子思之門人。
朱熹雲:「私,猶竊也。淑,善也。李氏以為方言是也。人,謂子思之徒也。」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而且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子思的父親孔鯉(孔子的兒子)生卒年,魯繆公(魯穆公)的在位時間進行推算,孟子受業於子思是難以成立的。由此看來,孟子師從子思之門人較為妥貼。
(6)有聲小說孟子擴展閱讀: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⑺ 為什麼《孟子》一書在唐代以後才被稱為經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⑻ 請問關於老子、孟子、孔子的比較好的書有哪些,請說書或者網站。
南懷瑾著的《論語別裁》、《老子他說》、《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還有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孟子譯注》,朱熹的《四書章句》、《四書集注》
⑼ 關於孔子、孟子的資料
1、孔子,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其行事。
2、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於某人的弟子)。
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1、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