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秋雨一廉蘇子竹 春煙半辟米家山
蘇軾墨竹圖,米家山水。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
米家山亦稱「米家山水」由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創立的山水畫樣式。
「林紓」仿「米家山水」畫——四屏宋代米芾善以水墨點染寫山川岩石。雖似不求工細,但雲煙連綿、林木掩映,別具疏秀脫俗之風格。其子友仁繼承家學,並在山水技法上有所發展。世因稱其父子所畫山水為「米家山」。
② 小米青春版2和山水M26哪個好
內行人評測小米米家投影儀青春版2怎麼樣??使用三個月感受曝光!!這款小米米家投影儀青春版2可以的哈,是他們才出來不久的新品,外觀多時尚的,整體小米米家投影儀青春版2看著相當大氣,質感蠻不錯的,我自己也是才購不久的,也是聽朋友講的,他們說是可以,後來就購了,結果沒有失望的,款式是我喜歡,然後使用方便,效果很好,白天光線強的時候也很清晰。這下孩子上網課不再那麼費眼了,家裡老人看電視感受也更棒啦。,用到現在,我是滿意的。
小米米家投影儀青春版2更多使用評價和感受:
小米米家投影儀青春版經典款更多使用評價和感受:
早就想給孩子買個投影看動畫片了,現在不讓出門,孩子困在家裡沒得干,果斷給買個投影儀。京東物流真是厲害,還能保證第二天就能送到!投影儀拿到手,第一時間在客廳試用了一下,白天沒拉窗簾有點兒模糊,但拉上窗簾就立刻有了影院效果!清晰度很高,投到房頂躺著看很舒服,拉窗簾後投到壁紙也能很清晰、色彩也足夠鮮艷,沒有拖影!音效也很好,不愧是寶馬同款音響!唯一美中不足的是,play x不能調整畫面大小,只能靠移動投影儀來調整,這太不智能了!
外形外觀:挺時尚,感覺挺高檔,就是有點大操作難易:簡單投影亮度:晚上開燈也沒問題投影色彩:色彩不錯音質音效:一般白天的效果如圖,第二張是晚上的
東西還不錯,物流很快,贊一個,一直信任的京東!
物流非常快,昨天下單,今天就收到了,目前在試用感覺不錯,非常棒。
音質音效:好操作難易:簡單投影亮度:優秀投影色彩:分明白天看拉上窗簾也好!
外形外觀:小巧投影亮度:合適,可調節投影色彩:很好,可調節其他特色:側投,自動聚焦太好了操作難易:簡單音質音效:特別棒。整個寒假抱著這個投影機,小巧方便,隨身攜帶,到哪裡都可以隨便看。性價比很高,這個價錢買到自動調焦和側投的機子真的性價比極好,這兩個功能真的很重要,很實用。爸爸看見我用新買的投影機,讓我搬新房子也給他買一個放在房間,他要躺著在床上隨便看。音質就不用講了,非常好。一個小小的投影機=電視+機頂盒+音質超好的音響,超級劃算,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快遞到得很快,比預計的還快一天,很驚喜!
一萬個驚喜,12歲的孩子獨自安裝調試,非常完美!周一在家上課完全ok!視頻是中午1點左右的!贊!
外形外觀:外觀很時尚,就跟音響一樣足夠便攜,經常出差或者留學生很好用投影亮度:我三張圖分別是下午拉遮光窗簾,晚上關燈開床頭燈,全部燈關閉的時候。對畫質沒有過高的要求,白天也是看的清的。拍照會拍出插座什麼的,但是直接看的話是基本沒有影響的。操作難易:操作很簡單,根據提示操作就好了音質音效:我是在卧室用的,小空間里音質很好很值得一誇
投影色彩:色彩還行投影亮度:亮度高一點就好了操作難易:操作很方便音質音效:音質不錯外形外觀:外形不錯
③ 五代南北山水畫派在構圖和表現技巧上有什麼特點
五代、北宋的山水畫
五代、北宋時期是山水畫大發展到日趨成熟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山水畫,風格紛呈,畫家眾多,代表著五代傑出山水畫水準的關鍵人物就是畫史上常提及的「荊、關、董、巨」。
"荊」是指荊浩、「關」是指關同,「董」是指董源,「巨」是指巨然。荊浩、關同是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人物,董源和巨然則是南方山水畫派的魁首。
以荊浩、關同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
總之,北方山水畫派的幾位畫家是各有特點;關同的「峭拔」、李成的「曠遠」范寬的「雄傑」、歷來被稱為「三家山水」,他們都因為各具個性而自成一體,而三家又都來源於荊浩,表現雄偉峻厚、風骨峭拔的突兒巨壑,用硬性的「釘頭皴」、「雨點皴」、「條子皴」描繪出北方石質堅凝的山體,是他們共同的特色。所以,他們共同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畫中的北方流派,與以柔性線條描繪平緩溫潤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畫派」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山水畫派
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山水畫,表現的是江南一帶的丘陵坡巒,尤以南京一帶的風景為依據。由於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層,所以,在表現技法上,又創立了能夠體現南方山水特點的「披麻皴」。這種由董源創立的「披麻皴」技法,對後世影響極大,「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明代"吳門畫派"的沈周、文徵明,"淞江畫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八大、石溪、石濤),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受其影響。整個清代三百年的山水畫,也幾乎全都籠罩於「披麻皴」的表現形式之下,繼承者甚多,董源可謂是江南山水畫派的開山祖。
米芾、米友仁的"米家山水"
北宋的中、後期,畫壇上正式有了「士人畫」的提法,也即為後世所說的「文人畫」。早在南北朝梁時,蕭賁曾作山水,就稱是「學不為人,自娛而已」,這種用於「自娛」的筆墨游戲不過是文人士大夫在公事之餘,信筆塗抹,隨意點染,用來消遣的一種方式。發展到北宋,表現在山水畫中的文人墨戲,最典型的形式莫過於米芾、米友仁父子創立的「米點山水」了。 後人遂將米芾稱為"大米",將米友仁稱為"小米",畫史上稱為"二米"。
「二米」的米點雲山對後世文人畫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元代的高克慕、趙孟俯、黃公望,明代的沈周、文徵明、陳淳、董其昌乃至淞江畫派、婁東畫派、虞山畫派及「金陵八家」的龔賢等諸多文人畫家,在他們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或整體,或局部,都能覓見「米點」的蹤跡。所以說,米家父子的雲山墨戲·的「米點山水」,是繼展子虔、李思訓青綠山水流派,荊浩、關同北方山水流派和董源、巨然江南山水畫派之後的又一個新穎的,突破常規的技法流派,這是文人士大夫進一步參與山水繪畫的結果,是北宋後期突破前人創立的又一種風格。董其昌說「唐人畫法至宋乃暢,至米又一變耳」。「二米」的畫法屬於水墨寫意山水,這種以點代皴,積點成片的技法,畫史稱其是「以點綴以成形」。米點山水的創立,積極意義是把水墨山水畫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把先前山水畫追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完全寫實風格向著更高的精神境界邁進,也是審美意識從具象到抽象發展的一次質的飛躍,因此,米芾父子的功績在畫史上是顯而易見的。
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卷
《清明上河圖》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絹本設色畫。這幅十二世紀初所作的著名風俗畫,真實地描繪了北宋清明時節繁榮熱鬧的都市生活。其中許多場面可以和《東京夢華錄》等史籍記載的情況相映證。
這幅畫的藝術性也極為高超。作者採用手卷的橫式構圖,將極為復雜的場景,如鄉野、城市、街道、店鋪、茶坊、酒肆、歡樓、舟船、栱橋和城樓描繪的一絲不苟,比例結構合理准確,圖中的行者、官紳、大賈、文人、市民等五百餘位人物,也描繪的神態各異,似喧鬧有聲,十分精妙。
張擇端是活動於南北宋之交的畫家,生卒年不詳,山東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徽宗時期翰林圖畫院畫家,尤擅界畫。
水墨剛勁的南宋山水畫
南宋的山水畫和北宋的山水畫完全不同,水墨蒼勁的大斧劈山水和「邊角」式的截景構圖體現南宋山水特定的時代性,帶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因此,在書畫鑒賞中,南宋山水畫、北宋山水畫是界線分明的兩個不同概念,決不可混為一談而統稱為「宋人山水」。王世貞在《藝苑巵言》中說,山水畫至「劉、李、馬、夏,又一變也」,在這「一變」中,能承上啟下,起著關鍵作用的開派畫家則是北宋末到南宋初的畫院畫家李唐。 其餘四家劉松華、馬遠、夏圭也對後世起到了十分積極的影響。
小結
山水畫發展至南宋末,基本可以作一個小結。至此,中國山水畫的技法可以說已臻完備和成熟。這些表現持法歸納起來,即是:
1以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為代表的重彩青綠山水一系;
2以荊浩、關同、范寬為代表的,以小斧劈皴來表現石質堅凝的北方山水一系
3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用披麻皴來表現江南平緩溫潤的南方山水一系;
4以李成、郭熙為代表的雲頭皴、「蟹爪枝」山水一系;
5米芾、米友仁父子創立的「米點山水」文人墨戲一系;
6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南宋剛勁淋漓的大斧劈山水一系。
後世幾乎所有的山水畫都是沿著這些線系發展著的。現技法也大多沒有脫出這幾系的窠臼。南宋以降,元四家(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是在董源、巨然和米芾的基礎上變化的。高克恭學"米",曹知白、朱德潤、唐棣也都是赴蹈李成、郭熙的步履。明代前期的浙派、院體山水承襲南宋院體李、劉、馬、夏。明中期的"吳門四家"則是近承"元四家",遠追董源、巨然。晚明的淞江畫派和清初的所有畫派或畫家,也都幾乎無一例外的從董、巨和"元四家"的三昧中來,無非是作了些意境和審美上的新追求和筆墨上的情趣變化罷了.
④ 聽聽那冷雨中,趙家和米家的天下指的是什麼
是東亞民族對宇宙的專有概念。字義上的意思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過,也有不同的用法,用來形容某一種地理概念。天下。是語境可以不斷擴展的詞。天下之概念,伴隨一定的秩序原理,就像自己的慾望廣闊無邊的宇宙觀。
(4)米家山水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原句:
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譯文:
楊朱說:「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毛而有利於他人,因此舍棄王位,隱居耕田。大禹不願為自身謀利,因此勞累過度,半身不遂。古人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來有利於天下他也不給,而讓普天下來奉養他一人他也不同意。人人都不拔下一根毫毛,人人都不有利於天下,那麼天下就治理好了。」
楊朱認為,要是一個人遺世獨立不與這個世界發生任何關系,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由的生命,我不取身體的一毛有利於天下,我也不拿天下一絲一毫,人就像蠶蛹一樣,把自己包起來,和世界沒有任何關系,這樣天下就太平了。
也就是說,如果每一個人不去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自我犧牲,也不會出現爭權奪利而導致的自我犧牲,人人對自己負責,嚴守自己權利的邊界不越線,世界就和諧太平。
愛有時候是殘酷的,奉獻和索取也是殘酷的,用他的同道莊子的話說,就是與其相濡以沫,還不如大家誰都不認識而相忘於江湖。在楊朱看來,只有自身肉體和生命的健全、靈魂的圓滿才是真正的快樂。
⑤ 天貓精靈和小愛同學哪個好,有何區別
我感覺天貓復精靈更好一些制,對比下這兩款吧。
首先是價格方面,天貓精靈要便宜許多,這也是我推薦它的原因,原價200,在做活動時只需要90左右就能購入,性價比比較高,我也是比較推薦在打折時購入的,而且它可以查快遞以及播放與蝦米合作有版權的音樂,這一點也是很不錯的。
所以根據以上的情況,我還是比較推薦天貓精靈,價格比較便宜嘛~而且在顏值方面也不差,挺好看的。
⑥ 急`~```餘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教案
【學習目標】
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交流、點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餘光中先生於2002年在山東大學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家把它讀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個說法:一個中國人,如果他一直墨守傳統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孝子;如果說他一直向西方取經而不回來,那他就變成了一個浪子。孝子當然不會發揚光大,而浪子則一去不回頭。往往是回頭的浪子才能成氣候,因為他能夠融貫中外,吸收外來的營養,又能保留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那麼,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主要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就讓我們共同來走近他。(投影餘光中照片,師介紹人生經歷)餘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台灣,之後,就一直在台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於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餘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餘光中並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現在還能背下來么?(引導學生背一下,同時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詩中,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表達了哪些具體的情感呢?
小時候 郵票 母親 親情
長大後 船票 新娘 愛情
後來呵 墳墓 母親 親情
而現在 海峽 大陸 鄉土情、愛國之情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藉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達了自己豐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樣藉助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優美的一篇《聽聽那冷雨》。(投影標題)
二、感知課文內容
1、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投影)
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2、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麼呢?(雨)
3、作者通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思鄉之情,思念故土。
4、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請簡要分析
注意: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牽強附會。過程中注意點撥。例如:
(1)
第一段,「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違」、「牽連」、「分擔」、「孺慕」等關鍵性的詞語進行點撥。並點明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
第五段用美國的落磯和中國的山進行對比,最好讓學生讀一下,仔細體會一下個中滋味。找出美國和中國山的特點、作者對二者的不同感覺,分析一下這種不同的原因。引導學生體會一下「月是故鄉明」這種情感。
(3) 通過第十段,體會借景抒情這種間接抒情的方式。
5、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而這種情感又是透過通篇的雨表現出來的。那麼,作者為什麼要選擇「雨」作為它表達情感的依託?為什麼要強調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後回答。
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為了表現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
「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凄涼。
三、概括主旨(小結):
請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寫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語言要貼切、簡潔。
明確:作者通過對雨的細膩感受的描寫,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思鄉之情,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
四、體會情感,拓展延伸
餘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凄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說,「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十年生死兩茫茫」是蘇軾心中的冷雨,表達了他對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那麼,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麼呢?請大家仔細聆聽一下自己內心的冷雨,然後做一下口頭交流。
(生發言,師適當點撥)
可拓展思路:鄉土情、愛國情
親情、愛情、友情
學習、工作、人際交往
個人情緒(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樂、社會風氣、道德水平等)
…… ……
給出範文:
也許每個人都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小心地晾曬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記憶還是會被這樣的冷雨淋濕淋透。陰冷的天,細細飄灑的雨,遠處朦朧的景物,這一切的一切都那麼陌生又那麼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以為自己真的變堅強,所有悲傷和淚水,都成為過眼雲煙,可是在這樣的陰雨中,絲絲縷縷的回憶連綴起來,一切再次跳躍到眼前。
冷雨,漫天的飄著落著。
踏入冰冷的世界,接受冷雨的洗禮。雨滴落在臉上,卻似打在心上――真實而凜冽。
道路清冷,天色微茫,一切彷彿都籠罩在一片晦色的夢里。眼前的景緻是何其熟悉,似乎心中思念的那個人依然會出現在街口,大笑著和你一起在雨中奔跑。
這樣的下午,總會想從這相似的場景里串起一些共同的思念,可是任你的目光怎樣搜尋,卻再也無法發現記憶中那個溫馨的容顏。城市就這樣濕濕的,粘粘的,冷冷的,象是揮之不去的憂郁。
雨下得這么長久,可是,我卻清楚地知道,不會有期待,這只是臨近冬天時的一場冷雨,所以,更象是一種告別――一如當年的分別。
姐姐――你在那邊還好嗎?
這段文字通過冷雨的描摹,表達了什麼情感呢?
明確:表達了對已故姐姐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業:
「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出情感與冷雨的共通之處。
(3)字數:300字以上。
《聽聽那冷雨》賞析(餘光中) 餘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民國十七年生於南京。余氏就讀大學時,已在報
刊發表新詩及短評. 大學畢業,出版詩集,四十三年,創立藍星詩社,並陸續發
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詩與散文,風格多變,著作豐富,新詩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
與永恆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謬思、逍遙游、焚鶴人、聽聽那冷雨,分水嶺上
等。
「題解」
本文選自聽聽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國之變,作品常流露濃厚的家國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徵心情,並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
歷,文中屢引古人詩詞,以襯托出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追思嚮往之情。行文
時空交錯,句式多變,實驗性極強。
主旨:藉雨聲雨景,回憶生平往事,以寄託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向慕之
情。
「賞析」
以描寫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終,作者在中間各段採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
過去,忽而現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台灣,回到廈門街,文理知
錯綜,是作者企圖以此表達訴說不盡的復雜情緒;而其無礙的文才,足令讀者的
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換而起落,卻不會感到凌亂無章。
細讀之後發現主旨、內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
贊美與眷戀。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於形式,解構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
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
句,造成結構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
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後一句「清明這季雨」
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奏感,以及無限的感嘆. 完全用作詩
的方法,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這篇文章是那個充滿著昔日家國憂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時日久遠,但今日讀
之,仍然覺得是所讀過的音樂性韻律最強的一篇文字。詩人為文,文字特別凝斂
生動而富有韻律感。許多人評論感覺上喜愛餘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詩。
《聽聽那冷雨》的修辭技巧從聽聽那冷雨中可以學到最多的應該就是" 豐富
的修辭" 技巧吧(一)生動的比喻比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類似之處,以「那」件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詞來聯接兩件事物。
例如:△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
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 △據說住在竹樓上面,
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二)勻稱的對偶語文中在形式上,上下兩句的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結構
相同,平仄相對的,就叫「對偶」。就內容上而言,意義相近者為「正對」,意
義相反者為「反對」。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
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鮮明的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為另一種本質截
然不同的事物,來加以形容敘述,叫作「轉化」,又稱為「比擬」。可以分為擬
物為人、擬人為物和擬虛為實三種. 例如:△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迴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
地彈…………。
(四)整齊的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范圍、同性質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
如是。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層遞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的,叫做「層
遞」。
例如:△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
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
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諧的類疊同一個字詞或語句,接二連三反復地使用,稱為「類疊」。
例如:△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
(七)鮮活的倒裝語文中故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的句子,稱為「倒裝」。
例如:△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
器灰濛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感想」
散文要引起讀者的共鳴,不像小說可以藉助故事情節的變化多端取勝。不過,
作者在行文運筆之際,可以引起讀者各種感官的刺激,使讀者如聞如見,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餘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讀
者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同時「享受」所以,聽聽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覺性」的文章。既然寫文章時,要引起讀者的各種感官刺激,所以在閱讀散
文的同時,也要將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覺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從這一課,讓我體會到了散文的維妙維肖之處,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氣沉沉
的感覺,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闡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許也只是因為一時的突
發奇想合靈感涌現,這樣子寫出來的文章擁有「真實感」。
不愛看書的我,對餘光中的現代詩和散文卻有幾分的興趣,到底是哪些特點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為他的作品給予我輕快活潑且充滿生命力的感覺,在近代
作家中,有誰能像餘光中一樣,將他那像萬花筒一樣變化多端的想像力詮釋給讀
者。縱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讀後感總是不一樣,如果我能學到他一絲一毫運
筆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無窮. 最近的我,學會了將自己的感覺寫下來,一方面
可以抒發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可以讓自己的好同學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個怎
樣的人,有時候有些話可能說不出口,所以" 寫" 變成了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
中國歷史文化五千年的傳承不就是靠一個字一個字累積下來的嗎?如今的世界變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間等著我們去著色呢!
這里也有,不妨看一下.
http://www.yuwen888.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252
⑦ 為什麼把北宋畫家米芾叫做「米家山」
宋朝著名的書畫家米芾(fu),字元章,也稱米南宮。因他生活放盪不羈、裝瘋作傻,人們就叫他「米癲」。他的書法極好,宋朝有名的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他即其中之一。他的山水畫、人物畫都自成一派,尤其是山水畫,獨創風格,被譽為「米家山」。
⑧ 課外欣賞餘光中的《聽聽那冷雨》,並與散文《雨夜,為書守候》作比較,談談自己的體會。
《聽聽那冷雨》是餘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茶花賦》之於楊朔一樣,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創作主張及藝術風格。
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惜那朦朦的愁雲蒙蒙的雨幕來晦澀自已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以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歷洗禮和考驗。此文開篇,作者便將在凄風冷雨中產生的單調感順勢行延為對歷史與現實的喟嘆:「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們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這妙喻准確、簡賅、新鮮,下筆時全然不想著會開罪於何人,只是讓藝術把真情實感饋返給現實——它的母體。大凡真愛,便不必諱言,無須粉飾,且讀這一句吧:「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據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這聲音來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卻是「真言」!想當時,正統作家群中詩以「鶯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殺,愧殺!用藝術偽裝現實,藝術只能淪落。
餘光中正視現實的勇氣還表現在他不沉灑於歷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輕信來自官邸或酒肆的傳言。他思索、辯析:「日思夜夢的那片究竟在那裡呢?」「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難怪他要寫冷雨,聽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絲能清醒頭腦,「漸漸瀝瀝」的雨聲能增聰聽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則沁心潤脾。冷雨,冷語,冷靜的肺腑之語。
行文中,作者決不忽略文字的美感價值。冷雨中誘出了祖宗的詩韻,君不見「渭城朝雨邑輕生」、「清明時節雨紛紛」都以「變奏曲」形式流韻在字里行間。作者的「情絲」與雨絲紿終交織著,在冷雨中憶起了初臨孤島時的「凄迷」,也憶起了初戀時的溫馨。他相信「商略黃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國方可盡享,也講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許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辭書中「雨」部字塊的繁壇,米家山水畫的雲情雨意,王禹冉為聽雨而造的竹樓以及現金雨城中千個萬傘的奇觀。雨連著台島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與難盡人意的現實。盡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於海峽兩岸「參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至於載什麼「道」,完全沒必要讓藝術去屈就。真正的藝術,本身自有揚善祛惡,昭示美於光明的功能。關鍵是那藝術要真,不要偽,每個藝術品種都要遵從自身規律去反映現實。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當代生活節奏同步了。餘光中的散文創作實踐對我們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實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這評論有深刻的見解,也很公道,會引起作家與散文愛好者的思考。讀《聽聽那冷雨》還可以感受到餘光中對散文藝術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開拓散文「可讀性」的范圍。所謂「讀」,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還講求易誦之於口,悅之於耳。為此,他十分注意詞語的音韻美,化古求新,別具一格。疊字疊句的用法在他筆下出神入化了,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對李清照的詞風是偏愛的,「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則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這句話顯然師承《聲聲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這句,「譬如憑空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淪淪,浙瀝浙瀝浙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疊字連綿,表態、動態、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感寫活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善用疊字,「詩化」散句,似乎也可稱作「餘光中現象」,讀起來有醉人的韻味,那巧構的諧音辭格又毅出一連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個萬傘」一句,「山」、「傘」湘諧,借喻妥帖,寄寓著無盡的憂思與遺憾。桐城文人「因聲求氣」的觀點,在餘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證和發展。
有時,作者也排出個把長句,但不累贅,彷彿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還是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讀這句便知此說不謬:「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僅可誦簡直可唱了。我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奏,散句也要有節奏;而這節奏千變萬幻,調度得當便是藝術。
同類語或近義詞的連用在文中也不乏見。「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一下子掃過萬千山水,大陸風情,如數家珍。再看這句;「大陸上的秋天,天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於今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一字之別,入木三分。
讀餘光中的散文,對於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則常有會心,時而頜首;對於發蒙於新文學的青年來說,則知、美兼得,受益匪淺。當然,細心者也會發現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雜陳其間,另有意趣。這表明在對待「民族化」的問題上餘光中既堅持主腦又不偏頗自囿,至於文中大跳躍式的聯想和具有現代風格的「情影置換」更能證明這一點。
⑨ 宗璞的那一篇小說獲得了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
三生石
《三生石》是一部描寫災難和痛苦的作品,卻充滿了對獨立人格力量和對真摯的友誼和愛的贊嘆。它在深沉而浩大的憂患背景上,寫了菩提、方知、陶慧韻等幾個文弱的知識分子,如何在災難接踵而至幾乎陷於絕境中,獲得人生的堅信並戰勝命運的挑戰。他們不僅從梅、蘭、竹、石等中國哲學和藝術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象徵中吸取「骨」和「志」的力量,甚至從老莊和排宗哲理中尋覓解脫困厄的津渡。他們的超脫和徹悟,相信無所求也就無所失的自我超脫,這當然顯示了出世和虛無。但在《三生石》特定生活境遇下,透過超脫、避世的外殼,卻強烈地顯示了內心的執著人生,對生命充滿信念的光輝。因此,菩提和方知,在當時沙漠般的世界上,面臨一個又一個的襲擊,不畏懼,不哀傷,而是迎著苦難走去,在從容和緩之中,透出做岸和堅毅。這部作品驚人之處是,它創造了一種沉鬱的以柔克剛的美。
人們往往會在蒙受苦難的時候,萌發起慈愛和友誼的渴念。「菩提和慧韻做鄰居不久,便常暗自慶幸。在那殘酷的、橫卷著刀劍般的世界上,他們只要能回『家』,就能找到一塊綠洲,滋養一下她們那傷痕累累的心。」窄小的勺院內,有動人的愛和友情。陶慧韻身上表現的友愛如此博大,甚至具有殉道的色彩。她超人的痛苦,超人的忍受,以及拋舍自己的慈愛精神,都超過了她自身的負荷力。在這種沉重的超載中,作者讓我們感知到人類的善良、堅忍和犧牲等的道德力量。
《三生石》寫了菩提和方知在苦難中的真摯的愛情。正如方知所說,如果他把自己的秘密和親友商量,恐怕誰也不會贊成他的選擇。但他憑他那充滿感情的沒有患「硬化症」的心,指引他來到菩提身邊。正是方知的愛使菩提這只飄盪的小船,從此依傍在三生石上,獲得了生活的勇氣和力量。同樣,方知由於得到菩提愛情的撫慰,即使在囹圄之中,也感到與生活的聯系如此親密並堅韌。當人們處以絕境無以自授時,這種心靈的接近與溝通,便成了沉沉暗夜的一線光明。
作為探求人生並投身於創造新生活洪流的一貴,宗璞對人們之間互相接近的渴求是熱切的。她追求人與人在心靈上的默契和彼此間的互助互愛。她曾在訪問澳大利亞謁作家勞森墓時,有感於勞森筆下那些充滿同情心的人物,發出「人世間太需要這種同情、這種熱心、這種體貼了」①的喟嘆!在她表現新時期生活的作品中,始終回響著呼喚友愛的聲音。在《米家山水》和《全息照相》中,我們會感染到一種人與人隔膜和互不理解的悵惘。當我們的作家追索《海的女兒》那個美麗的靈魂時,她縈念於懷的也就是那種為他人而犧牲的愛的崇高。我們甚至還可以從《米家山水》母親口中「小星星,亮晶晶」古老而純朴的兒歌吟唱中,接受友愛精神的陶冶,從而渴望自己也能如小小的星辰那樣,互不排斥,各自發出亮晶晶的光芒,點綴那迷人的夜空。
宗璞確認:人生道路多艱。人們在戰勝難關的人生途中,需要別人的慰藉和溫暖。這一點,她與她的前輩作家冰心有驚人的相似。這當然不是因為她們都是女性作家,恐怕還在於,她們的身世、經歷,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都十分接近的緣故。在《寄小讀者》中,冰心說過:「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兩旁。隨時撤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穿枝拂葉的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不是悲涼,竟是淡淡的幸福,是溫馨的慰藉,使人們在愛和同情鼓勵下,踏過荊棘,走過這一徑人生長途。
⑩ 聽聽那冷雨賞析
【作者小傳】
餘光中(1928~),台灣著名詩人,以「鄉愁詩人」著稱,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詩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餘光中將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傾注在他的詩作之中,《鄉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鍾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作品賞析】
《聽聽那冷雨》是餘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茶花賦》之於楊朔一樣,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創作主張及藝術風格。
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借那朦朦的愁雲蒙蒙的雨幕來晦澀自己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歷洗禮和考驗。此文開篇,作者便將在凄風冷雨中產生的單調感順勢遷延為對歷史與現實的喟嘆:「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這妙喻准確、簡賅、新鮮,下筆時全然不想著會開罪於何人,只是讓藝術把真情實感饋返給現實——它的母體。大凡真愛,便不必諱言,無須粉飾,且讀這一句吧:「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這聲音來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卻是「真言」!想當時,正統作家群中詩以「鶯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殺,愧殺!用藝術偽裝現實,藝術只能淪落。
餘光中正視現實的勇氣還表現在他不沉湎於歷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輕信來自官邸或酒肆的傳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裡呢?」「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難怪他要寫冷雨,聽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絲能清醒頭腦,「淅淅瀝瀝」的雨聲能增聰聽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則沁心潤脾。冷雨,冷語,冷靜的肺腑之語。
行文中,作者決不忽略文字的美感價值。冷雨中誘出了祖宗的詩韻,君不見「渭城朝雨浥輕塵」、「清明時節雨紛紛」都以「變奏曲」形式流韻在字里行間。作者的「情絲」與雨絲始終交織著,在冷雨中憶起了初臨孤島時的「凄迷」,也憶起了初戀時的溫馨。他相信「商略黃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國方要盡享,也許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許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辭書中「雨」部字塊的繁紜,米家山水畫的雲情雨意,王禹偁為聽雨而造的竹樓以及現今雨城中千傘萬傘的奇觀。雨連著台島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與難盡人意的現實。盡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於海峽兩岸「參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至於載什麼「道」,完全沒必要讓藝術去屈就。真正的藝術本身自有揚善祛惡,昭示美與光明的功能。關鍵是那藝術要真,不要偽,每個藝術品種都要遵從自身規律去反映現實。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與當代生活節奏同步了。餘光中的散文創作實踐對我們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這評論有深刻的見解,也很公道,會引起作家與散文愛好者的思考。讀《聽聽那冷雨》還可以感受到餘光中對散文藝術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開拓散文「可讀性」的范圍。所謂「讀」,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還講求易誦於口,悅之於耳。為此,他十分注意詞語的音韻美,化古求新,別具一格。疊字疊句的用法在他筆下出神入化了,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對李清照的詞風是偏愛的,「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這句法顯然師承《聲聲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看這句,「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疊字連綿,表態、動態、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感寫活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善用疊字,「詩化」散句,似乎也可稱作「餘光中現象」,讀起來有醉人的韻味,那巧構的諧音辭格又轂出一連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一句,「山」、「傘」相諧,借喻妥帖,寄寓著無盡的憂思與遺憾。桐城文人「因聲求氣」的觀點,在餘光中的散文里得到了印證和發展。
有時,作者也排出個把長句,但不累贅,彷彿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還是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讀這句便知此說不謬:「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僅可誦簡直可唱了。我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奏,散句也要有節奏;而這節奏千變萬幻,調度得當便是藝術。
同類語或近義詞的連用在文中也不乏見。「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一下子掃過萬水千山,大陸風情,如數家珍。再看這句:「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一字之別,入木三分。
讀餘光中的散文,對於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則常有會心,時而頷首;對於發蒙於新文學的青年來說,則知、美兼得,受益匪淺。當然,細心者也會發現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雜陳其間,另有意趣。這表明在對待「民族化」的問題上餘光中既堅守主腦又不偏頗自囿,至於文中大跳躍式的聯想和具有現代風格的「情景置換」更能證明這一點。
【相關鏈接】
20世紀60年代起餘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回憶起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餘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似乎又在感念著當時的憂傷氛圍。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鍾便寫出了《鄉愁》。」
《鄉愁》是台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曲,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餘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並為大陸同胞所喜愛。餘光中說:「給《鄉愁四韻》和《鄉愁》譜曲的音樂家不下半打,80多歲的王洛賓譜曲後曾自己邊舞邊唱,十分感人。詩比人先回鄉,該是詩人最大的安慰。」
「賞析」
以描寫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終,作者在中間各段採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
過去,忽而現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台灣,回到廈門街,文理知
錯綜,是作者企圖以此表達訴說不盡的復雜情緒;而其無礙的文才,足令讀者的
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換而起落,卻不會感到凌亂無章。
細讀之後發現主旨、內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
贊美與眷戀。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於形式,解構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
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
句,造成結構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
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後一句「清明這季雨」
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奏感,以及無限的感嘆. 完全用作詩
的方法,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這篇文章是那個充滿著昔日家國憂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時日久遠,但今日讀
之,仍然覺得是所讀過的音樂性韻律最強的一篇文字。詩人為文,文字特別凝斂
生動而富有韻律感。許多人評論感覺上喜愛餘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詩。
《聽聽那冷雨》的修辭技巧從聽聽那冷雨中可以學到最多的應該就是" 豐富
的修辭" 技巧吧(一)生動的比喻比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類似之處,以「那」件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詞來聯接兩件事物。
例如:△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
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 △據說住在竹樓上面,
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二)勻稱的對偶語文中在形式上,上下兩句的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結構
相同,平仄相對的,就叫「對偶」。就內容上而言,意義相近者為「正對」,意
義相反者為「反對」。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
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鮮明的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為另一種本質截
然不同的事物,來加以形容敘述,叫作「轉化」,又稱為「比擬」。可以分為擬
物為人、擬人為物和擬虛為實三種. 例如:△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迴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
地彈…………。
(四)整齊的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范圍、同性質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
如是。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層遞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的,叫做「層
遞」。
例如:△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
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
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諧的類疊同一個字詞或語句,接二連三反復地使用,稱為「類疊」。
例如:△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
(七)鮮活的倒裝語文中故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的句子,稱為「倒裝」。
例如:△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
器灰濛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感想」
散文要引起讀者的共鳴,不像小說可以藉助故事情節的變化多端取勝。不過,
作者在行文運筆之際,可以引起讀者各種感官的刺激,使讀者如聞如見,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