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具體的介紹一下玉塔山行動
林立果當上空司作戰部副部長之後,就刻意發展「上海小組」等秘密組織。有一天,他對周宇馳說,要准備暗殺並推翻毛澤東,要周起草武裝政變計劃,並強調這是他爸爸的意思。事隔不久,林彪叫吳法憲去,向吳交了底:「現在主席是決心要我在他之前死,他也要你們全部陪我到八寶山去」,因此必須「使用特別手段」,「迅速行動,控制情勢」,「毛澤東的旗子不必摘下,但他的權力要除掉」。之後,吳法憲獲知林彪已經同黃永勝做過類似的談話,很快也要同李作鵬、邱會作談。 林彪自己構想的「特別手段」,是與林立果的陰謀並行的另一套「宮廷政變計劃」,葉群和黃、吳、李、邱「一致贊許計劃精妙」。計劃的核心是製造中蘇沖突,同時借機殺掉毛澤東。實施辦法一個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另一個是事先同蘇聯秘密接觸,請蘇聯合作製造戰爭;戰爭爆發,就請毛澤東躲到「玉塔山的工事」自保,然後用毒氣彈把毛殺死,屍體燒成灰燼;達到目的以後,就同蘇聯「從戰爭轉為休戰,敵對轉為結盟」。計劃既定,林彪一夥就讓總情報部的蘇軍情報處物色了一個兩面間諜吳宗漢,讓吳向蘇聯轉達他們的意圖。但是蘇方不相信,認為純屬開玩笑。 林立果起初並不知道他爸爸自己構想了另外一套計劃。他殫精竭慮地組織了「小艦隊」和「大艦隊」,以實現武裝政變的「571工程」。林立果「怕自己的名字沒有足夠的分量」,就向他的黨羽說政變「是我爸爸直接下的命令」。就在林立果緊鑼密鼓地在上海附近,指揮他的「小艦隊」准備打毛澤東乘坐的火車時,9月7日林彪把他緊急召去北戴河,表示不同意「用導彈炸火車這樣魯莽的辦法」,要他「趕快告訴上海的人立即停止」,並且向他講解了「玉塔山行動方案」。 9月11日,林彪在北戴河召集有林立果、周宇馳、劉沛豐等人參加的秘密會議,說明他的「玉塔山行動方案」:估計毛澤東將在9月底前結束旅行返回北京,初定於9月25日爆發中蘇武裝沖突,五天內戰線的長度和參戰的人數,將高五至十倍,緊急情況下,勸毛躲進「玉塔山」的指揮中心,林彪等人則在鄰近的「0號工事」里指揮作戰,此時調幾個心腹野戰師包圍「玉塔山」的8341部隊,然後讓「小艦隊」的攻擊小組,從地下通道進入「玉塔山工事」里,把毛澤東和其他領袖殺死。 事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布中央軍委的聲明,指出一個叛亂集團以毛澤東和林彪為攻擊目標,現在已有效地擊潰了這些反革命分子,宣布全國實施軍管,以中共中央的名義推派林彪為最高領袖。 林彪和林立果的暗殺計劃,被周恩來從幾條途徑獲悉,周馬上通報給毛澤東和汪東興,建議即刻結束南方巡視之行,而且在抵達北京之前,要做出如何對付林彪行動的確切的決定。在毛澤東抵達天津的時候,周恩來通知毛,林彪意外地從北戴河回到了北京。
B. 林立果小艦隊興亡始末_閆峰播音mp3,哪裡可以下載
林立果小艦隊興亡始末_閆峰播音mp3
mp3已上傳到網路雲盤 如需要 請用非手機方式登錄網路知道網頁後下載後解壓(因網盤容量有限 上傳內容最多隻能保存6個月)
C. 林立果愛人是誰
林立果(1945年-1971年9月13日),林彪之子,小名「老虎」。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作戰部副部長,是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重要成員。1945年出生。林立果曾就讀於北京市第四中學,後升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文化大革命時輟學,1967年3月參加空軍,任空軍司令部辦公室秘書,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廣州部隊空軍作戰部副部長。1970年10月,林立果協助林彪組成秘密組織「聯合艦隊」。1971年3月,林立果主持制定了武裝政變計劃《「571工程「紀要》,陰謀殺害毛澤東主席。謀殺陰謀失敗後,准備南逃廣州另立中央的計劃也隨之敗露,9月13日凌晨,林立果同林彪、葉群在山海關機場強行駕機外逃,凌晨3時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肯特省貝爾赫礦區南10公里處機毀人亡。[1]
中文名
林立果
別 名
老虎
國 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5年
逝世日期
1971年9月13日
職 業
軍人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信 仰
中國共產黨
主要成就
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作戰部副部長
代表作品
《「571」工程紀要》
父 母
林彪、葉群
D. 周宇馳的人物生平
周宇馳(1935—1971),河北省樂亭縣姜各庄鎮柳林村人,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秘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務,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要成員之一。
周宇馳是林彪集團的主要成員之一,他曾協助林立果密謀發動「五七一工程」武裝政變;陰謀敗露後,林彪、葉群、林立果等出逃,墜機於外蒙溫都爾汗。
周宇馳、於新野、李偉信等人也於當日竊取國家大量機密文件後乘坐直升機實施第二次叛逃,由於駕駛員陳修文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並與之堅決斗爭,致使叛逃失敗,周宇馳、於新野最終自殺,李偉信被抓獲。
1971年,周宇馳參加林彪集團,與林彪及其兒子林立果密謀發動武裝政變,並制定了綱領——《「五七一工程」紀要》,陰謀敗露後,林彪於1971年9月13日凌晨乘256號三叉戟飛機從山海關機場狼狽出逃,在蒙古國的溫都爾汗墜機身亡。
其反黨集團死黨成員的周宇馳、於新野及李偉信在9月13日凌晨,竊取大量國家機密文件在北京沙河機場乘直升機叛國外逃,由於駕駛直升機的駕駛員陳修文途中識破他們陰謀,不顧個人安危,機智地用無線電台報告了地面,並將組合羅盤航向刻度倒撥180度,巧妙地調轉機頭返航。至懷柔縣迫降後,周宇馳在陳修文與其搏鬥中殺害了陳修文。
周宇馳及於新野、李偉信被迫降後見大勢已去,商定集體自殺。周、於二人對准自己太陽穴開槍,李偉信朝天開槍,被我包圍上來的解放軍和民兵抓捕。
周宇馳,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黨辦副主任;他人高馬大,又黑又壯,能言善變,頗有心計。
本來一直默默無聞,當林立果來到空軍後,便時來運轉,扶搖直上,政治野心急劇膨脹,成為「林公子」的左右手和狗頭軍師,策劃《五七一工程紀要》、醞釀武裝政變、組織叛逃,自殺殉道……
這就是周宇馳36歲的人生軌跡。
周宇馳是林彪集團的主要成員之一。他曾協助林彪之子林立果密謀發動「五七一工程」武裝政變;陰謀敗露後,林彪出逃,墜機於外蒙溫都爾汗。
周宇馳等人也於當日,竊取國家大量機密文件後乘坐直升機實施第二次叛逃,由於駕駛員陳修文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並與之堅決斗爭,致使叛逃失敗,周宇馳最終自殺身亡。
參與組建「聯合艦隊」
周宇馳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姜各庄,從小能言善辯、頗有心計。他在給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當秘書時,有一次上午到的大開本《參考消息》,他下午才送給劉司令員看。
劉批評了他。他狡辯稱,這只是一本參考消息,不是文件,並沒耽誤工作,遂不肯認錯。劉亞樓一向堅持原則、說一不二,後來,在一次黨的會議上再次批評了周宇馳工作「踢皮球」。但周宇馳堅持不認錯,劉亞樓為此非常生氣。
為此,劉亞樓在空軍出台了一條新政策:凡是少校軍銜,沒有擔任過指導員或教導員等職務的,一律下放一年補課。後來,周宇馳曾下放到江蘇鹽城的高炮某部,擔任了一年的營教導員。
1967年3月,林立果來到空軍,極想培養年輕幹部作為自己的黨羽。周宇馳不但年輕,更懂得溜須拍馬,所以成為林立果的重點培養對象。被林立果看上後,周宇馳青雲直上,不久就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
隨著鼓吹「天才」論等陰謀被毛澤東識破和設國家主席的議案被毛澤東否決,林彪及其集團意識到靠和平手段奪權已很難實現,於是決心發動反革命武裝政變。
1970年5月2日,林彪接見了林立果「小艦隊」骨幹成員。次日,林立果在林彪的支持下秘密組成「五七一工程」武裝政變骨幹軍事力量。由於林立果受到日本影片《山本五十六》的影響,便將此組織取名為「聯合艦隊」。「聯合艦隊」成立時,林立果用嚴厲的目光掃了室內每一個人一眼,然後拍著腰裡的五四式手槍高聲說道:「現在決定武裝起義,代號為『五七一』工程,這里是指揮部,王飛是北線總指揮,從現在起,王飛就是空軍司令,劉世英就是空軍副司令。」周宇馳在一旁補充道:「這是斗爭的需要!」
林立果在「聯合艦隊」的地位是「康曼德」(英文是指揮官的意思)。1971年9月8日,武裝政變前夕,林彪親自頒布「手諭」:「盼照立果、宇馳同志傳達的命令辦。」而林彪見到周宇馳本人時,不但說了「你是開國功臣」之類封官許願的話,甚至趴在周宇馳的肩膀上,老淚縱橫地說:「我們全家老小的性命都交給你了!」一時間周宇馳感激涕零。由此可見林彪對周宇馳的重視。
「第二個皇姑屯事件」
反革命武裝政變前夕,林立果提出了三種政變方案:第一是用火焰噴射器、四O火箭筒打毛澤東主席的南巡專列。當時,周宇馳為了表示贊成,補充道:「火焰噴射器這傢伙厲害,可以燒透幾寸厚的鋼板!」第二是用100毫米口徑的高射炮平射打火車,同時,要教導隊以搶救主席為名往上沖,在火車上趁亂加害主席。第三是讓王維國帶手槍上專列,趁主席接見時動手。林立果講完後,全場研究這三條方案的可實施性。當時,江騰蛟走到林立果面前伸出一個巴掌說:「這三條都能用上,可能有五、六分的把握。」突然,周宇馳把拳頭使勁砸在茶幾上,說:「有七分把握就可以干!」
然而林立果做這事是拿他和林彪的身家性命做賭注的,要求必須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周宇馳便又提議:用火燒機場油庫,然後帶部隊去救火,渾水摸魚把主席搶走。接著又補充道:「這個辦法不行,還可以乘主席專列通過碩放鐵路起時,用炸葯炸毀該橋,製造第二個『皇姑屯事件』。」最後,林立果決定:要把炸橋梁、燒火車、暗殺、綁架、轟炸等一切手段都用上,把匕首、炸葯、沖鋒槍、火焰噴射器、高射炮、飛機等等所有能用的武器都用上,「不成功便成仁!」
然而,1971年8月31日,毛主席乘坐專列到南昌時,對吳法憲、周宇馳等人反常的活動有了警覺。9月11日,主席突然改變原計劃,調專列離開了被林彪、林立果黨羽控制的上海,安全返回北京,林彪反革命集團根本來不及反應,政變計劃就此宣告破產。
得知這一消息後,周宇馳抓起一個酒瓶子,狠命地摔在牆上,氣急敗壞地說:「等『十一』那天,老子他媽的開著直升機去撞天安門!我不得好死,他也別想好活!」周宇馳之窮凶極惡可見一斑。
第二個「9·13」叛逃
1971年9月13日,隨著毛主席一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讓他去吧」,林彪得以乘機叛逃國外,最終墜機。在林彪叛逃前,林立果跟周宇馳通了電話:「首長決定立即北上,你們想辦法馬上走!」北上是事先約好的暗號,意思是去蘇聯。接到林立果電話後,周宇馳垂著腦袋哀嘆:「現在形勢急轉直下,更別說當什麼政治局委員之類的妄想了!」在當階下囚與賣國賊之間,周宇馳選擇了後者。
13日凌晨1點40分,周宇馳駕駛北京牌吉普發瘋似地沖出空軍學院大門,順著公路開往北京郊區的沙河機場,車上載著幾名林立果的骨幹。
來到機場後,周宇馳等靠著林彪之前寫的「盼照立果、宇馳同志傳達的命令辦」的手令,欺騙了機場的領導,搞到了一架最好的3685號直升機,在加滿油後,又欺騙飛行技術最優秀的飛行員陳修文為他們駕駛。
2點52分,飛機起飛,周宇馳坐在後排領航員的位置上。周宇馳用命令的口吻對駕駛員說:「航向320度。」陳修文一驚,說:「不對吧,你不是說要到北戴河去向首長匯報嗎?320度,正好相反啊?」此時,沙河機場和西郊機場已向飛機發出呼叫,周宇馳掏出手槍威脅:「不準回答,不準開燈!」陳修文沒有說話,表面上按照周宇馳要求的做,可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想辦法生擒這伙賣國賊,把他們交給黨和人民審判!空軍指揮所已經發現了這架飛機的航向——直奔中蒙邊境,便把情況如實匯報給了周總理,周總理當即命令:「把直升機截回來!」
空軍的殲擊機疾速起飛,可由於能見度太低,直升機上又沒有燈光,殲擊機找不到目標。不過,能見度低卻給陳修文創造了一個絕佳的駕機返航的機會。當時3685號直升機已經飛到了張家口上空,眼看離中蒙邊境不遠了,陳修文裝作很著急的樣子:「油量不夠,下去加油吧。」說著便推著駕駛桿往下降,可狡猾的周宇馳立即威脅道:「不能降落!往下降誰也別想活!」接著又說:「林副主席已經坐三叉戟去烏蘭巴託了,你們不要怕,出了國境就行。」
陳修文見迫降不行,便准備左轉彎返航。正在這時,一架殲擊機正好從直升機的下方飛過,陳修文便說:「有飛機攻擊我們。」趁周宇馳驚慌地四處張望之時,陳修文關掉了磁羅盤照明燈,並把羅盤撥了180度。警覺的周宇馳忙問:「方向怎麼變了?」陳修文就說:「有飛機攻擊我們,做機動飛行。」周宇馳發現羅盤針上指針不對,陳修文說:「羅盤故障,失靈了。」
就這樣,陳修文靠著機智與勇敢,巧妙地將飛機又開回了北京。當周宇馳又看見北京城的燈光時,大叫:「怎麼前面是北京?怎麼又回來了?」陳修文卻冷靜地說:「不是。」周宇馳取下耳機,絕望地怪叫著:「你騙我!你騙我!」可已經來不及了,這架直升機在加滿油的狀態下一次最多飛行700公里,現在已經飛了600多公里,再也無法飛出國境了!陳修文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E. 林立果的副部長職務如果按現在的軍銜制應當是授什麼銜
林立果的副部長職務如果按現在的軍銜制應當是中將軍銜。
林立果(1945年-1971年9月13日),林彪之子,小名「老虎」。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作戰部副部長,是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重要成員。1945年出生。林立果曾就讀於北京市第四中學,後升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文化大革命時輟學,1967年3月參加空軍,任空軍司令部辦公室秘書,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廣州部隊空軍作戰部副部長。1970年10月,林立果協助林彪組成秘密組織「聯合艦隊」。1971年3月,林立果主持制定了武裝政變計劃《「571工程「紀要》,陰謀殺害毛澤東主席。謀殺陰謀失敗後,准備南逃廣州另立中央的計劃也隨之敗露,9月13日凌晨,林立果同林彪、葉群在山海關機場強行駕機外逃,凌晨3時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肯特省貝爾赫礦區南10公里處機毀人亡。
F. 林立果的簡歷
林立果(1945年-1971年9月13日),林彪之子,小名「老虎」。父親:林彪。母親:葉群。姐姐:林立衡(林豆豆)。
據說他對於搖滾挺有研究,崔健就是受了他的啟發,成了「中國搖滾教父」。
林立果曾就讀於北京市第四中學,後升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文化大革命時輟學,1967年3月參加空軍,當上了空軍司令部辦公室秘書,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年10月17日,吳法憲按林彪的授意,指示林立果任空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兼作戰部副部長,這是個關鍵職位,所有文件都要經過林副主任的手。根據吳法憲在1980年審判中的證詞,「事實上從1970年7月6日起,空軍的所有事情都向林立果報告,所有事情都得經他處理,聽他的命令」。由於獲得多次提拔,當時有人稱之為「一年兵,二年黨,三年副部長,四年太上皇」。空四軍政委王維國一再吹捧林立果是天才 。
1970年10月,林立果協助林彪組成秘密組織「聯合艦隊」,其成員絕大多數是人民解放軍空軍的軍官,並制定武裝政變計劃——《「571工程」紀要》(意思是「武裝起義」)。 1971年2月,林立果帶著空軍政治部副主任於新野到杭州;而後又將另一位副主任周宇馳自北京召到上海,從3月20日至24日在上海與他們及空4軍政治部秘書處副處長李偉信等召開秘密會議,根據他父親的命令,多次密謀。
1971年,他與父親林彪及母親葉群策動政變,暗害毛澤東,結果事敗,同年9月13日,林立果與林彪、葉群等九人乘「三叉戟」飛機出逃,因當時情況緊急,飛機內油料僅夠支撐飛行2小時,經過一段時間超低空飛行進入蒙古後,燃料即將耗盡,隨即遂尋找較平坦處進行迫降,結果蒙古溫都爾汗附近折戟沉沙,機上九人全部死亡。
1967年林立果「選妃」時的未婚妻張寧女士出版回憶錄《塵劫》,唐德剛為序。
G. 玉塔山行動後101怎麼了
林彪自己構想的「特別手段」,是與林立果的陰謀並行的另一套「宮廷政變計劃」,葉群和黃、吳、李、邱「一致贊許計劃精妙」。計劃的核心是製造中蘇沖突,同時借機殺掉毛澤東。實施辦法一個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另一個是事先同蘇聯秘密接觸,請蘇聯合作製造戰爭;戰爭爆發,就請毛澤東躲到「玉塔山的工事」自保,然後用毒氣彈把毛殺死,屍體燒成灰燼;達到目的以後,就同蘇聯「從戰爭轉為休戰,敵對轉為結盟」。計劃既定,林彪一夥就讓總情報部的蘇軍情報處物色了一個兩面間諜吳宗漢,讓吳向蘇聯轉達他們的意圖。但是蘇方不相信,認為純屬開玩笑。 林立果起初並不知道他爸爸自己構想了另外一套計劃。他殫精竭慮地組織了「小艦隊」和「大艦隊」,以實現武裝政變的「571工程」。林立果「怕自己的名字沒有足夠的分量」,就向他的黨羽說政變「是我爸爸直接下的命令」。就在林立果緊鑼密鼓地在上海附近,指揮他的「小艦隊」准備打毛澤東乘坐的火車時,9月7日林彪把他緊急召去北戴河,表示不同意「用導彈炸火車這樣魯莽的辦法」,要他「趕快告訴上海的人立即停止」,並且向他講解了「玉塔山行動方案」。 9月11日,林彪在北戴河召集有林立果、周宇馳、劉沛豐等人參加的秘密會議,說明他的「玉塔山行動方案」:估計毛澤東將在9月底前結束旅行返回北京,初定於9月25日爆發中蘇武裝沖突,五天內戰線的長度和參戰的人數,將高五至十倍,緊急情況下,勸毛躲進「玉塔山」的指揮中心,林彪等人則在鄰近的「0號工事」里指揮作戰,此時調幾個心腹野戰師包圍「玉塔山」的8341部隊,然後讓「小艦隊」的攻擊小組,從地下通道進入「玉塔山工事」里,把毛澤東和其他領袖殺死。事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布中央軍委的聲明,指出一個叛亂集團以毛澤東和林彪為攻擊目標,現在已有效地擊潰了這些反革命分子,宣布全國實施軍管,以中共中央的名義推派林彪為最高領袖。 林彪和林立果的暗殺計劃,被周恩來從幾條途徑獲悉,周馬上通報給毛澤東和汪東興,建議即刻結束南方巡視之行,而且在抵達北京之前,要做出如何對付林彪行動的確切的決定。在毛澤東抵達天津的時候,周恩來通知毛,林彪意外地從北戴河回到了北京。 接下去,該書作者編造了一個「精彩」的場面,構成了全書的高潮: 9月12日下午,林彪在獲知毛澤東已出乎意料地提前回到北京之後,就同葉群帶了禮物「去拜訪他以示尊敬」。汪東興告訴他們主席已經入睡,主席定於今晚在「玉塔山」設宴,請林夫婦吃晚飯,主席已計劃要在那裡住到國慶節。林彪雖然覺得可能有危險,但認為可借機觀察毛澤東的舉動,以便決定是否提前實施「玉塔山行動方案」。林彪赴宴前,到「0號工事」會見「四大金剛」和「小艦隊」的核心成員,商量是否馬上發動對蘇突擊。到會的人都主張不能再遲疑。就在擬定了作戰命令等待他最後簽署時,他突然改變了主意,認為不應該多疑而亂了方寸,決定「再等一陣子,等一切都准備好再行動,在本月的17或18日行動」。 9月12日晚8時10分,林彪、葉群帶了海鮮和人參等禮物,抵達毛澤東在「玉塔山」的別墅。席間,毛澤東專門打開一瓶明朝的老陳酒招待林彪夫婦。毛先談到南方巡視的經過,以及旅途的愉快,後又談到關於長壽的研究,並和林彪相互夾菜,氣氛親切而熱烈。宴席也有江青、周恩來、康生、汪東興參加。晚宴結束,這幾個人提前告辭,主席又挽留林彪、葉群談了20分鍾。10時54分,林、葉正式告辭,毛澤東和汪東興目送他們上車。 晚11時整,毛的別墅內外都聽得見接連兩次巨大的爆炸聲。原來是,林彪的座車以時速15公里駛過別墅外曲折的小路,在拐彎處離路障七至八米處滑停下來。這時,埋伏在附近的8341部隊的爆破小組,看到發射火箭的信號發出來了,隨即扣動扳機,瞬間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一枚40厘米火箭彈不偏不倚打到汽車後部,接著第二枚火箭彈射向汽車的中部,汽車有好幾部分在火焰里飛向空中。前座的兩個人被炸得粉碎,後座的婦女,腰以上被炸成一堆破布與骨頭,坐在她身邊的男人炸得只剩下半邊臉,但身體尚有部分完好無損。 後來,那個趙研極檢視檔案中的照片,從死者右眼、眉毛,以及那半開眼睛布滿皺紋的四周,辨認出確實是林彪無誤。該書作者煞有介事地寫道: 這些照片與中央辦公廳公布給高幹看的照片大不相同,後者是駐蒙古的中國大使館在飛機失事現場拍攝的。不用說,林彪躺在飛機殘骸里的照片,和葉群、林立果的照片一樣,都是經過改造的。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