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屠格涅夫的所有作品
《斯傑諾》1834
《巴拉莎》1843
《安德烈·柯洛索夫》
《地主》
《彼圖什科夫》
《食客》
《貴族長的早宴》
《單身漢》等
19世紀50年代初《多餘人日記》
《雅科夫·帕辛科夫》
《村居一月》
《獵人筆記》1847~1851
《木木》1852
《羅亭》1856《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貴族之家》1859
《處女地》1859
《前夜》1860
《父與子》1862
《煙》1867
屠格涅夫的作品還有《浮士德》、《阿霞》、《初戀》、《春潮》等中篇小說以及晚期的《散文詩》
❷ 屠格涅夫寫過哪些書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
屠格涅夫的作品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描寫俄國農奴悲慘生活的。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能夠十分清晰地看出屠格涅夫對於農奴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於農奴制的批判。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品有:《前夜》、《獵人筆記》、《父與子》等等。屠格涅夫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長篇小說,同樣也有一些詩歌以及劇作遺世。
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前夜》是十分著名的,在世界上都有著十分高的知名度。在小說《前夜》中,不僅僅是描繪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戰爭的場面,而且也書寫了一段曲折哀婉的愛情故事。小說中的主人公葉琳娜是一位有著崇高理想的人,為了自己的愛情,敢於向封建保守的父母抗爭,而最後面對自己丈夫之死,也能夠頑強地站起來繼續前行著。屠格涅夫的小說也是多種多樣的,在不同的小說題材中,往往也有著不同的特色和內涵。屠格涅夫經典的小說《父與子》,則是在另一個角度上面極大地反映出了兩個政黨之間的激烈較量,同時也是一場關乎陳舊與新生命運的抗爭,可以說這部小說有著十分鮮明的矛盾爭端,在很多的情節中都有體現。
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直都是人們眼中的瑰寶,既是源於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內涵,也是由於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有著十分精湛的藝術表現手法。與此同時,屠格涅夫也是一位較為高產的作家,並且在很多種題材上面都有著十分高的成就。
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
屠格涅夫,近代歷史上享譽國際的文學家。他的一生是短暫的,只有六十五年,他出生於1818年,死於1883年,中晚年的時候經歷了著名的農奴制改革。他的作品主要描寫社會實情,批判和諷刺農奴制的弊端,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木木》、《煙》和《處女地》等。那麼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是什麼呢?
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要在他作品的字句中尋找,他的作品非常多,涉及詩歌、小說、戲劇,但不論是哪種文學作品,無一不有他獨具一格的特點。屠格涅夫的作品主要是現實的映射,因為屠格涅夫本人對農奴制深惡痛絕,因此在描寫現實主義小說的時候,屠格涅夫常常對農奴制和貴族階級暗中諷刺。
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大多語言十分優美,在結構的塑造方面很成功,嚴謹又緊湊。在人物刻畫上,絲毫不吝嗇筆墨,在人物心理的描寫上,他的描寫雖然不多,但是十分的獨到。屠格涅夫所著的短篇小說十分具有審美價值,語言非常優美,富含了非常深遠的意義,飽含了哲理,他的短篇小說幾乎是詩歌和哲理的融合。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在不同的文學形式中有著相同的內涵,那就是它們都是語言優美且有著深遠意義的,它們都是當時的真實的社會生活的映射。
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在他的作品中顯現得清清楚楚,他的文學特點是他這個人品德性格的側寫,也是社會的側寫。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成就了他獨具一格的文學作品,也成就了俄國文學新時代的到來。
❸ 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即伊萬·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是十九世紀俄國有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和「現實主義作家」。俄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早期寫詩(《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發表《獵人筆記》,揭露農奴主的殘忍,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製表示抗議。以後又發表長篇小說《羅亭》(1856年)、《貴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描寫貴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好發議論而缺少斗爭精神的性格。在長篇小說《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亞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後來發表長篇小說《父與子》,刻畫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沖突。後期長篇小說《煙》(1867年)和《處女地》(1877年),否定貴族反動派和貴族自由主義者,批評不徹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觀情緒。此外還寫有劇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詩《傻瓜》等。屠格涅夫多以寫作中篇和長篇小說為主要,他的創作為俄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人物生平: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生於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個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屠格涅夫的母親是一位殘暴的農奴主。屠格涅夫自幼目睹地主階級的兇殘專橫,早就產生了對農民悲慘處境的深切同情。
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屠格涅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一年,隨後轉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著作,俄國文學和哲學。
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為「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師父李根(中文譯名)共同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標志著他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到了別林斯基的好評,此後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誼。在這之後屠格涅夫開始逐漸轉向了散文創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說《安德烈·柯洛索夫》。繼而發表敘事詩《地主》和中篇小說《彼土什科夫》,它們已顯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響。他還創作了許多劇本,其中《食客》、《貴族長的早宴》、《單身漢》等,主要反映貴族生活和風習。
19世紀50年代初發表的中篇小說如《多餘人日記》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
11847年-1852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欣賞一位少年寫的小說《童年》後來通過他的欣賞與鼓勵,給了這個少年很大信心,使這個少年日後成為了具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
1855年屠格涅夫發表著名劇本《村中一月》,開始逐漸關心知識分子與貴族的沖突問題。1856年他發表小說《羅亭》,塑造了一個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動的小貴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發表《貴族之家》。1860年他發表小說《前夜》,塑造了一個革命者英扎羅夫的形象,杜勃羅留波夫非常看重這篇小說,發表了著名評論《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斷言「前夜離隨之而來的白天總是不遠的」,認為屠格涅夫描繪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這一斷語,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發表這篇評論,涅克拉索夫沒有同意,導致了屠格涅夫和《現代人》雜志的決裂。
1862年屠格涅夫發表《父與子》,主人公巴扎羅夫狂傲,重視行動,重視科學實驗。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擊。
1860年代後期,他長年居住在國外。他結識了許多外國著名作家,如他與法國作家喬治·桑、福樓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人關系密切。他向西歐介紹俄羅斯文學,特別是普希金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1867年,他創作了長篇小說《煙》。
19世紀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國。期間他創作了一系列「回憶的中篇小說」,如《草原上的李爾王》、《普寧與巴布寧》和《春潮》等。1877年他發表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遠離祖國的屠格涅夫在病榻上寫了83篇散文詩表達了他暮年的情懷。《散文詩》是他整個生命和藝術的總結,融匯了他一生創作的特點:愛國主義、民主精神、悲觀情緒、真誠、善良;敏銳、抒情、哲理、簡潔。它既是他人格的寫照,又是他藝術的結晶;既是他思想和情感的履歷表,又是他全部創作的大綱。
11883年8月22日他病逝於巴黎。根據他生前的遺囑,遺體被運回俄國安葬在彼得堡的沃爾科夫墓地的別林斯基墓旁。
主要作品:
種類著作名時間
長篇小說
《羅亭》1856
《貴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與子》1862
《煙》1867
《處女地》1877
中短篇小說
《獵人筆記》1852
《阿霞》1858
《初戀》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劇本
《貴族長的早餐》1846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1847
《單身漢》1849
《村居一月》1850
❹ 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應該不是小說集,而是小說,只是後來被匯編成集的,他的短篇小說就如下面版那位權所講的一樣,有
初戀》(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蔚藍的王國》(被選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❺ 屠格涅夫有哪些作品
1、主要作品:《獵人筆記》、《父與子》、《羅亭》、《前夜》。
2、人物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即伊萬·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是十九世紀俄國有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和「現實主義作家」。俄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
3、人物成就
1847~1852年發表《獵人筆記》,揭露農奴主的殘忍,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製表示抗議。以後又發表長篇小說《羅亭》(1856年)、《貴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描寫貴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好發議論而缺少斗爭精神的性格。在長篇小說《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亞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後來發表長篇小說《父與子》,刻畫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沖突。後期長篇小說《煙》(1867年)和《處女地》(1877年),否定貴族反動派和貴族自由主義者,批評不徹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觀情緒。此外還寫有劇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詩《傻瓜》等。屠格涅夫多以寫作中篇和長篇小說為主要,他的創作為俄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❻ 屠格涅夫短篇小說集有哪些
應該不是小抄說集,而是小說,只襲是後來被匯編成集的,他的短篇小說就如下面那位所講的一樣,有
《初戀》(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蔚藍的王國》(被選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❼ 屠格涅夫的作品
1.《羅亭》
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以主人公羅亭與娜塔莉亞的愛情為主要線索,以各種人物的對話、觀點、評價為輔助線索。小說通過對拉松斯卡婭、皮加索夫以及羅亭後來相隨的那個愛好科學的先生的描寫,展示了19世紀40年代貴族地主保守、庸俗、無聊、反動的生活,同時,通過描寫波克爾斯基和羅亭,使讀者看到了19世紀40年代貴族知識分子的活動。
2.《貴族之家》
鮮明、形象地描繪了俄國貴族的興亡史。拉夫列茨基雖有遠大目標,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於貴族少女的指點與拯救。在《貴族之家》中,作家通過拉夫列茨基與麗莎的愛情波折,探索了人生和個人幸福問題。
3.《前夜》
反映的是改革的「前夜」。1853年夏,兩名貴族青年舒賓和別爾謝涅夫在莫斯科河畔漫無邊際的閑聊,漸漸談到了愛情,談到了們他倆都悄悄愛上長發姑娘葉琳娜。葉琳娜是一位有同情心、醉心理想的姑娘。這個熱情、正直、有自我犧牲精神、美麗的俄羅斯姑娘愛上了一個以解放祖國為己任的保加利亞青年。她不管父母反對,嫁給了他。她決心為解放保加利亞而獻身。雖然她的丈夫在他們回保加利亞的路上病故,但她忠於自己的信仰,一個人出發到保加利亞去了。
4.《父與子》
貴族子弟基爾沙諾夫大學畢業後,帶著他的朋友、平民出身的醫科大學生巴扎羅夫到父親的田莊作客。巴扎羅夫的民主主義觀點,同基爾沙諾夫一家、特別是同阿爾卡狄的伯父巴威爾的貴族自由主義觀點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巴扎羅夫佔了上風。有一次,巴扎羅夫和阿爾卡狄到省城去參加舞會,遇見貴族寡婦奧津佐娃,巴扎羅夫對她產生了愛情,但是遭到拒絕。最後巴扎羅夫回到父母家中,在一次解剖屍體的時候感染病菌而死。
5.《處女地》
處女地,屠格涅夫於1877年在停筆十年之後又創作了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民粹主義者「到民間去」運動為背景,以一個理想主義者理想的破滅和他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述了又一代青年的思想歷程。
屠格涅夫
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後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
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志撰稿,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制下農民和地主的關系。
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❽ 屠格涅夫創作過哪些長篇小說
從1856年發表《羅亭》起,屠格涅夫轉入長篇小說的創作。他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此外,屠格涅夫還創作了一組以愛情和個人幸福為題材的中篇小說《浮士德》(1856)、《阿霞》(1858)等。他的著名作品還有短篇小說《木木》(1852)、《初戀》(1860)及晚年所寫的《散文詩》(1878~1882)。在《散文詩》中,屠格涅夫把自己一生對社會、人生和創作問題的長期思索,凝聚壓縮成非常精煉的、帶有象徵性的小故事或抒情獨白中。其中膾炙人口的有《門檻》、《麻雀》、《愛之路》、《俄羅斯語言》等。
屠格涅夫寫的6部長篇小說是:《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8)、《前夜》(1860)、《父與子》(1860~1861)。《煙》(1866~1867)和《處女地》(1877)。代表作是《父與子》。
❾ 關於屠格涅夫的資料(最短)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後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
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志撰稿,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制下農民和地主的關系。
(9)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epub百度雲擴展閱讀:
屠格涅夫經歷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生於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個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屠格涅夫的母親是一位殘暴的農奴主。屠格涅夫自幼目睹地主階級的兇殘專橫,早就產生了對農民悲慘處境的深切同情。
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屠格涅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一年,隨後轉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著作,俄國文學和哲學。
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為「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
❿ 屠格涅夫所有小說TXT下載
愛洋蔥有許多屠格涅夫的小說。
《木木》Mumu
《木木》這部小說作為屠格涅夫的代表作,描寫了聾啞人格拉希姆是一個力大無比的大力士,如果不是因為聾啞,會有很多人喜歡,那結局最終是幸福的.
取材於現實,戈拉希姆的原型即是屠格涅夫幼年時家中一位名為安德烈的農奴,而地主婆的身上則有屠格涅夫母親的影子,屠格涅夫對真實的生活加以提煉,使之得到升華。
《羅亭》Rudin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描寫了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善於思索滿懷理想的青年羅亭,缺乏必要的實踐生活的勇氣和能力,當純潔勇敢的姑娘愛上他時,他卻顧慮重重,急流勇退,可謂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是貴族小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
《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
屠格涅夫在游歷了義大利和瑞士回柏林的途中,來到德國城市法蘭克福。在那裡他偶然踏進一家糖果店,想喝一杯檸檬汁。恰遇店主的女兒向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那個美貌異常、氣質非凡的女孩子,使他頓生愛慕之心。只是由於後來匆匆離去,愛情的種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
這段讓屠格涅夫始終銘記在心的故事,便成為了他30後創作《春潮》的底稿。小說開頭部分的情節與他的經歷幾乎毫無二致,但這並不是他的自傳體小說,因為他只是把那段經歷作為小說的引子,之後的部分則是由他想像而成。
《初戀》First Love
186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初戀》,是根據作者本人少年時期的印象寫成的。他承認,沃洛佳就是他本人。他的父親、母親和他十三歲時愛過的少女,是小說中其
他主要人物的原型。他說過,《初戀》「是我最愛的一部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編造的成分,《初戀》卻是根據真事寫成的,不加一點修飾。每當我反復閱讀
時,人物形象就在我眼前鮮明地顯現出來了」。的確,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沒有一部具有像《初戀》那樣明顯的自傳性。
故事之初講述了主人公弗拉基米爾參加一次晚會的情形。嘉賓們在輪流講述自己的初戀。輪到弗拉基米爾時,他表示由於自己的初戀經歷較長,他將其記載在了筆記本里。這個故事就此展開,作者將他的初戀經歷娓娓道來。
《貴族之家》A House of Gentlefolk
出身古老貴族世家的拉夫列茨基情感受挫,遭到妻子背叛,善良端莊的少女麗莎撫慰了他受傷的心靈,給予他精神的力量。兩人開始了一段美好卻短暫的精神之戀。
拉夫列茨基的前妻瓦爾瓦拉突然出現,篤信宗教的麗莎決定成全拉夫列茨基和瓦爾瓦拉破鏡重圓。拉夫列茨基雖然依然深愛著麗莎,卻躊躇不前,沒有勇敢地守住兩
人的情緣。可悲的是,拉夫列茨基並未與妻子重修舊好,因為他的妻子並未真的悔改,而麗莎在俄羅斯最邊遠的地區做了修女。
《前夜》 《On the Eve》
這部小說圍繞俄羅斯姑娘埃琳娜展開。正直、熱情、善良的埃琳娜遇上了保加利亞人因薩羅夫,被後者為祖國的解放事業願意付出自己一切的奉獻精神和熱情深深感動,並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了他。但在埃琳娜跟隨因薩羅夫返回保加利亞的途中,因薩羅夫因病逝世。堅強的埃琳娜仍然隻身前往保加利亞,成為一名戰地護理人員,繼承丈夫奮斗一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