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有好聽的MP3小說
去有聲小說網站下載就可以了。。。要不去酷狗音樂里搜鬼故事,有很多短篇鬼故事可供下載,很快很方便
⑵ 古人的資料
李白(701~762)
中國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
生平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 、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10年內,漫遊了長江 、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 ,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 ,供奉翰林 ,作為文學侍從之臣 ,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 。 不滿兩年 ,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 ,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 ,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卒。
文學創作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彩。
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鍾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徵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 。他的「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像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脁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 贈汪倫 》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葯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採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 。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的「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像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像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 。《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怳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藉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
李白《上陽台》墨跡
李白詩歌豐富的想像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 ,並傾注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 ,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盪,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 》、《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 》、《 早發白帝城 》、《 贈汪倫 》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 , 說明他能寫律詩 ,只是不愛多寫 。李白的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 。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
李白還有若干詞作。《尊前集》著錄12首,《花庵絕妙詞選》著錄7首。其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3首 ,體裁實為七言絕句,當時配樂演唱。其他傳為李白作的長短句均不甚可信。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一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
本集和校注版本 唐人所編的李白集沒有流傳下來。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間繆曰芑據以翻刻,世稱繆本。最早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釋頗為繁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李白集注釋中最詳備的本子。關於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運動以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有李長之著《道教徒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 》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詹�著《李白詩文系年 》、《 李白詩論叢 》,王運熙等著《 李白研究 》等。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單篇論文,中華書局曾選擇其一部分較有代表性的,於20世紀60年代編成《李白研究論文集》出版。
參考資料:http://info.datang.net/L/L0491.HTM
回答者:only155 - 舉人 四級 3-2 17:47
--------------------------------------------------------------------------------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盛唐大詩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附近),後其一支謫居中亞碎葉(今前蘇聯境內的托克馬克附近,唐時屬條支都護府統攝),李白即降生於此。神龍初,李白隨父逃歸於蜀,居綿州彰明(今四川省江油縣)。
李白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比較復雜,兼有儒、道、游俠、縱橫家的成分,而以儒、道為主,甚至把莊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答孟少府移文書》)。但其避開科舉,而隱逸於世,廣為交遊,以便名動京師,待朝請之。其慕姜尚、范蠡、魯仲連、張良、謝安之風,且益加之。期為帝王之師,以建奇功,後便功成身退。其思想為盛唐之產物。龔自珍曾說:「庄、屈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最錄李白集》)然而,正當其要有所為的時候,開元盛世已經過去,朝廷日趨腐化,社會醞釀著新的危機。慾望極奢,而實現的希望卻極涉茫,因此他對自己遭到打擊的感受也加倍地沉重。而每當遇到挫折和不平,他都爆發出強烈的憤慨,他對現存秩序的大膽批判和否定,往往有排山倒海之勢。然而憤慨之餘,又常想用隱居求仙、狂飲頹放來暫時解脫精神的痛苦,可見道家之批判現實與隱逸思想對其影響之深。李白就是這樣在理想與現實、出世與入世的激烈思想斗爭中度過了他的一生。
李白一生經歷可分為四個時期。(一)讀書和漫遊時期(四十二歲以前)。李白「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同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劍術」。二十歲以後,他便漫遊蜀中,登峨眉、赴青城。這些經歷,對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詩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便「仗劍出國,辭親遠游」,開始一新的漫遊和求仕的時期。足跡所及,幾半中國。並先後與元丹丘、孔巢父和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和郯中。(二)長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五歲)天寶元年,終因吳筠推薦,玄宗下詔征赴長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賀知章見其,嘆為「謫仙人」,名動朝野。然玄宗只是用他來點綴太平,故其感到政治理想破滅。「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其蔑視帝王權貴的傲然作風,終為人所不容,故其再度出山。「五噫出西京」,三年翰林,使他認識到了統治訪華團的腐朽和現實政治的黑暗,故開始寫出一些抒發憤懣,抨擊現實的詩篇。(三)再度漫遊(四十五至五十五歲)。「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白出京至洛,遇杜甫,至汴州,逢高適,三人同游梁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李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間,「歸來無產業,生事如飄蓬」,其生活十分窘困。且因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其心情也十分悲憤:「摧殘檻中虎,羈絏韝上鷹」,但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愧世上英」,所以他揭露現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成為他這一時期創作的顯著特色。(四)不幸的是年(五十五歲至卒)。安史亂起,隱於廬山。永王璘起兵,軍過潯陽,辟他為幕府,後因璘而下獄,並被流放夜郎。「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江夏別宋之悌》)途中,遇赦依當塗令李陽冰。李光弼討史朝義,其請纓殺敵。安史之亂期間,李白詩歌和杜甫一樣,被看作愛國精神的體現。
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生寫詩很多,但「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李陽冰《草堂集序》)。今《李太白集》收其詩九百餘首,《全唐詩》編其詩二十五卷。他的計以古體和絕句數量最多,成績也最大。律詩較少,七律更少。古體詩中,樂會詩就佔一百四十九首。這些樂府詩雖多仍樂府舊題,但內容卻多即事興慨,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政治性,如《戰城南》、《將進酒》、《行路難》、《梁甫吟》等皆是。這些詩和他著名的《古風》五十九首,以及他的七言長篇歌行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等合在一起,構成了標志白李詩歌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有的抒寫懷抱、有憤慨政治的黑暗,有的表現對動亂時局的憂慮,還有一些關心體貼婦女的作品,而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慨嘆政治失意的作品,感情奔放,如瀉江河,不辨涘,最能反映他的性情和風格。他還善於用絕句的形式表現含蓄深摯的感情,如《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早發白帝城》、《獨坐敬亭山》等,尤其是七絕,顯得俊逸飄灑,從容不迫,如出天然,所以和王昌齡並駕齊驅,為有唐絕唱。另外,他的五律也顯得氣韻流動、古樸渾壯、不拘偶對、別具一格。而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強烈的抒情,清新的語言又構成了他詩歌的獨有特色,顯示出他學習詩、騷及漢魏六朝詩歌的功力。生平詳見唐李陽冰《草堂集序》、唐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有《李太白集》,清王琦為輯注。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雲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於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後二年,居無定所。飄泊於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餘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佔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雲:「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合,抒情色彩較濃。戰爭題材在杜詩中數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態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後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禦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後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後心境的表現。在《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並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於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於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鬱,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後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並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後人尊為詩聖。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後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後,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⑶ 求1.魏顥《李翰林集序》2.樂史《李翰林別集序》3.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5《舊唐書.李白傳
李翰林集序
自盤古畫天地,天地之氣艮於西南。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別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傑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裦、揚雄,降有陳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伏羲造書契後,文章濫觴者六經。六經糟粕《離騷》,《離騷》糠比建安七子。七子至白,中有蘭芳,情理宛約,詞句妍麗。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瞠若乎後耳。白久居峨眉,與丹邱因持盈法師達,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動京師,《大鵬賦》時家藏一本。故賓客賀公奇白風骨,呼為謫仙子,由是朝廷作歌數百篇。上皇豫游召白,白時為貴門邀飲。比至半醉,令制出師詔,不草而成。許中書舍人,以張垍讒逐,游海岱間。年五十餘,尚無祿位。祿位拘常人,橫海鵾,負天鵬,豈池籠榮之?顥始名萬,次名炎。萬之日,不遠命駕,江東訪白。游天台,還廣陵見之。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醞籍。曾受道籙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少任俠,手刃數人。與友自荊徂揚,路亡,權窆回棹,方暑,亡友麋潰,白收其骨,江路而舟。又長揖韓荊州,荊州延飲,白誤拜,韓讓之,白曰:「酒以成禮,荊州大悅。白始娶於許,生一女二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劉,劉訣。次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於宋,間攜昭陽、金陵之妓,跡類謝康樂,世號為李東山。駿馬美妾,所適二千石郊迎,飲數斗,醉則奴丹砂撫青海波。滿堂不樂,白宰酒則樂。顥生平自負,人或為狂,白相見泯合,有贈之作,謂余:「爾後必著大名於天下,無忘老夫與明月奴。」因盡出其文,命顥為集。顥今登第,豈符言耶?解攜明年,四海大盜,宗室有潭者,白陷焉,謫居夜郎。罪不至此,屢經昭洗,朝廷忍白久為長沙、汨羅之儔,路遠不存,否極則泰,白宜自寬。吾觀白之文義,有濟代命,然千鈞之弩、魏王大瓠,用之有時。議者奈何以白有叔夜之短?儻黃祖過禰,晉帝罪阮,古無其賢,所謂仲尼不假蓋於子夏。經亂離,白章句盪盡。上元末,顥於絳偶然得之,沈吟累年,一字不下。今日懷舊,援筆成序,首以贈顥作、顥酬白詩,不忘故人也。次以《大鵬賦》、古樂府諸篇,積薪而錄。文有差互者兩舉之。白未絕筆,吾其再刊,付男平津子掌。其他事跡,存於後序。
李翰林別集序
朝散大夫行尚書職方員外郎直史館上柱國 樂史
李翰林歌詩,李陽冰纂為《草堂集》十卷,史又別歌詩十卷,與《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為二十卷,號曰《李翰林集》。今於三館中得李白賦序表贊書頌等亦排為十卷,號曰《李翰林別集》,翰林在唐天寶中,賀秘監聞於明皇帝,召見金鑾殿。隆步輦迎,如見綺、皓。草和蕃書,思若懸河。帝嘉之,七寶方丈,賜食於前,御手調羹。於是置之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其諸事跡《草堂集序》,范傳正撰《新墓碑》,亦略而詳矣。史又撰《李白傳》一卷,事又稍周,然有三事近方得之。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葯,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寶花木記》)雲:禁中呼木芍葯為牡丹)。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車,太真妃以步輦從。詔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一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焉?遽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欣然承詔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授筆賦之。其一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適。其二曰: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其三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龜年以歌辭進,上命梨園弟子略約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之。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歌辭,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妃飲罷,斂綉巾重拜。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諸學士。會高力士終以脫靴為深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辭,力士曰:始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欲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太真妃頗深然之。上嘗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白嘗有鑒。客並州,識汾陽王郭子儀於行伍間,為脫其刑責而獎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陽功成,請以官爵贖翰林。上許之,因而免誅。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陽之報德如彼。白之從弟令問,嘗目白曰:兄心肝五臟皆錦綉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耳!傳中漏此三事,今書於序中。白有歌雲: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及一杯水。蓋嘆乎有其時而無其位。嗚呼!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見,而乃飄零如是。宋中丞薦於聖真雲:一命不沾,四海稱屈。得非命歟!白居易贈劉禹錫詩雲: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斯言不虛矣。凡百有位,無自輕焉。撰集之次,聊存梗概而已。時在繞*州中,咸平元年三月三日序。
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
【提要】
本文選自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三十一,附錄一,系唐元和十二年(817)與李白 有通家之好的宣歙池等州觀察使范傳正,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墳由龍山改葬青山而 撰寫的碑文。該文真實地記述了李白墓由龍山遷葬青山的經過及原委,記載了李白的出生、 家世、晚年及其身後的境況,反映了李白一生的思想、經歷及其性格特徵,對於研究李白其 人及其詩歌創作的形成與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文獻價值。至宋淳礻右二年(1242),此碑已「斷仆零落,僅存方尺許。」當時兼權太 平州事節制軍馬孟點「乃重書刻石,立之墓左。」至今仍存。
騏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歷塊一蹶,斃於空谷,惟余駿骨,價重千金。大鵬羽翼張, 勢欲摩穹昊,天風不來,海波不起,塌翅別島,空留大名。人亦有之,故左拾遺翰林學士李 公之謂矣。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篋 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 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卧雲林,不求祿仕。
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所取象。受五行之剛 氣,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宏廓,拔俗無類。少以俠自任,而門多長者 車。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器度弘 大,聲聞於天。 天寶初,召見於金鑾殿,玄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 懸河,筆不停綴。玄宗嘉之,以寶床方丈賜食於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無 比儔。遂直翰林,專掌密命,將處司言之任,多陪侍從之游。他日,泛白蓮池,公不在宴, 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既而上疏請 還舊山,玄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恐掇後患,惜而遂之。
公以為千鈞之弩,一發不中,則當摧,木童折牙,而永息 機用,安能效碌碌者蘇而復上哉!脫屣軒冕,釋羈韁鎖,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間。飲酒非嗜 其酣樂,取其昏以自富;作詩非事於文律,取其吟以自適;好神仙非慕其輕舉,將不可求之 事求之,欲耗壯心,遣余年也。
在長安時,秘書監賀知章號公為謫仙人,吟公《烏棲曲》雲:「此詩可以哭鬼神矣!」時人 又以公及賀監、汝陽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為酒中八仙,朝列賦謫仙歌百餘首。俄屬 戎馬生郊,遠身海上,往來於鬥牛之分,優游沒身。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勝境,終年 不移。長江遠山,一泉一石,無往而不自得也。晚歲,渡牛渚磯,至姑熟,悅謝家青山,有 終焉之志。盤桓利居,竟卒於此。其生也,聖朝之高士;其往也,當塗之旅人。代宗之初, 搜羅俊逸,拜公左拾遺,制下於彤庭,禮降於玄壤,生不及祿,沒而稱官,嗚呼命與!
傳正共生唐代,甲子相懸,常於先大夫文字中見與公有潯陽夜宴詩,則知與公有通家之舊。 早於人間得公遺篇逸句,吟詠 在口。無何,叨蒙恩獎,廉問宣、池。按圖得公之墳墓在 當塗屬邑,因令禁樵採,備灑掃。訪公之子孫,欲申慰薦。凡三四年,乃獲孫女二人,一為 陳雲之室,一為劉勸之妻,皆編戶田亡也。因召至郡庭 ,相見與語。衣服村落,形容樸野,而 進退閑雅,應對詳諦,且祖德如在,儒風宛然。問其所以,則曰:「父伯禽,以貞元八年不 祿而卒。有兄一人,出遊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無官,父歿為民,有兄不相保,為天下 之窮人。無桑以自蠶,非不知機杼;無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穡。況婦人不任,布裙糲食,何 所仰給,儷於農夫,救死而已。久不敢聞於縣官,懼辱祖考,鄉閭逼迫,忍恥來告。」言訖 淚下,余亦對之泫然。因雲:「先祖志在青山,遺言宅兆,頃屬多故,殯於龍山東麓,地近 而非本意。墳高三尺,日益摧圮,力且不及,知如之何。」聞之憫然,將遂其請,因當塗令 諸葛縱會計在州,得諭其事。縱亦好事者,學為歌詩,樂聞其語,便道還縣,躬相地形,卜 新宅於青山之陽。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於此,遂公之志也。西去舊墳六里,南 抵驛路三百步,北倚謝公山,即青山也,天寶十二載敕改名焉。因告二女,將改適於士族, 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窮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們,生縱偷安 , 死何面目見大父於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聞。」余亦嘉之,不奪其志,復井稅、免徭役而 己。
今士大夫之葬,必志於墓,有勛庸道德之家,兼樹碑於道。余才術貧虛,不能兩致,今作新 墓銘,兼刊二石,一置於泉扃,一表於道路,亦峴首、漢川之義也,庶芳聲之不泯焉。 文集二十卷,或得之於時之文士,或得之於宗族,編輯斷簡,以行於代。銘曰:
嵩岳降神,是生輔臣;蓬萊譴真,斯為逸人。晉有七賢,唐稱八仙,應彼星象,唯公一焉。 晦以曲米薛,暢於文篇,萬 象奔走乎筆端,萬慮泯滅乎尊前。卧必酒瓮,行惟酒船,吟風詠月 ,席地幕天,但貴乎適其所適,不知夫所以然而然。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寧審乎壽終百年 。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舊墳卑庳風雨侵,新宅爽塏松柏林。故鄉萬里且無嗣 ,二女從民永於此。猗歟琢石為二碑,一藏幽隧一臨歧。岸深谷高變化時,一存一毀名不虧 。
【注釋】
騏驥:駿馬名。比喻賢智。《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聘兮,來吾道 乎先路。」王逸註:「舉用才能,任俊賢也。」歷塊一蹶:謂疾速經過這塊土地。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過都越國,蹶如歷塊。」顏師古註:「如經歷一塊,言其疾速之甚也。 」駿骨:千里馬之骨,比喻賢才,多指被埋沒者。《戰國策·燕策》:「燕昭王收破燕後 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人君,有 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 馬 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後人因以買駿骨比喻求賢才。塌翅:猶翕翅、縮翅。 《楚辭》:「為鳳凰作鶉籠兮,雖翕翅其不容。」手疏:手錄,手記。《漢書·匈奴傳上 》:「於是說教單於左右疏記,以計識其人眾畜牧。」
碎葉:即碎葉城,郭沫若《李白與杜甫》雲:「考碎葉在唐代有兩處:其一即中亞碎葉;又 其一為焉耆碎葉。焉耆碎葉,其城為王方翼所築,築於高宗調露元年(679),《碑文》既指 明『隋末』,可見李白出生地是中亞碎葉,而非焉耆碎葉。」《中國文化報》1999年3月30 日第一版發表《考古研究確認碎葉城位置》雲:「一塊在吉爾吉斯斯坦出土的漢文碑銘,最 近經日本學者釋讀考證,證實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阿克別希姆遺址就是唐代的碎葉城,亦 即《大唐西域記》中玄奘所記「素葉水城。」「碎 葉城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出生地,它與龜茲、疏勒、於闐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
漏於屬籍:一作「編於屬籍」。王琦本作「漏」。
神龍初:神龍,為唐中宗李顯年號。初,指神龍元年(705)。裴斐認為「神龍初」為「神功 初」之誤。
天枝:謂帝室之支派。王僧孺《發願文》:「天枝峻密,帝葉英芬。」
長庚:星名。亦稱太白星,屬五行星之金星。
告祥:一作「吉祥」。
咸所取象:謂金、木、水、火、土五星,各聚五行之精氣而成象。
剛氣:謂五行之中,金得其剛,故曰「受五行之剛氣。」
叔夜心高:叔夜,指三國魏人嵇康,字叔夜。心高,言其志大。《三國志注》:「叔夜少有 俊才,曠邁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譽,寬簡有大量。」
三蜀:指蜀郡、廣漢郡、犍為郡三郡。左思《蜀都賦》:「三蜀之豪。」列逵註:「三蜀, 蜀郡、廣漢、犍為也。本一蜀國,漢高祖分置廣漢,漢武帝分置犍為。」
相如文逸:相如,即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蜀郡人。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後游梁,為文學 侍從之臣,漢代著名辭賦家。文逸,言其辭賦邁世過人,多描寫苑囿之盛,田獵之樂,歌頌 漢王朝的聲威和氣魄,甚為鋪張宏麗,規模宏大。
拔俗無類:謂超脫拔俗無可比類。《世說注》:「《晉陽秋》曰:呂安志量開曠,有拔俗 風氣。」
遷喬:比喻出仕或陞官。晉桓溫《薦譙元彥表》:「中華有顧瞻之哀,幽谷無遷喬之望。」 唐李嶠《和杜侍御太清台宿直旦有懷》:「欲嘯遷喬侶,先飛擲地文。」
園綺:指「商山四皓」中之東園公與綺里季。西漢初 ,園、綺二人與夏黃公、�里先生均 隱居於商山,以年皆八十餘歲,須眉皆白,故稱「四皓」。初,高祖召,「四皓」不應,後 高祖欲廢太子盈,立趙王如意,用留侯(張良)計,以厚禮迎「四皓」,使輔太子,一日「四 皓」至,高祖曰:「羽翼成矣。」後多以「園綺」概指「四皓」,用作贊譽隱士或太子侍從 官的美稱。筆不停綴:綴,一作「輟」。禰衡《鸚鵡賦序》:「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高將軍:指宦官高力士。《舊唐書·宦官傳》:「天寶初,加高力士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 大將軍。……范不稱力士名,而稱高將軍,非尊力士也,以見玄宗優寵太白之至耳。」
省中:宮禁之中。《漢書·昭帝紀》:「帝姊鄂邑公主,益湯沐邑,為長公主,共(供)養省 中。」左思《蜀都賦》:「禁台省中,連闥對廊。」李善注引《魏武集》:「漢制,王所居 曰禁中,諸公所居曰省中。」
溫室樹:喻朝廷機密。《漢書·孔光傳》:「凡典樞機十餘年,守法度,修故事……沐日歸 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默不應,更答 以它語,其不泄如是。」後遂以不言溫室樹作為謹守機密的典故。南朝陳賀循《賦得庭中有 奇樹》:「溫室庭前竟不言,鼓吹樓中能作曲。」唐沈亻全期《酬楊給事兼見贈台中》:「言從溫室秘,籍向瑣闈通。」
千鈞之弩:古代以三十斤為一鈞,千鈞,極言其重。《漢書·枚乘傳》:「以一縷之任,系 於千鈞之重。」弩,即弓弩。
摧�折牙:據王琚《放射經》載:「張弩,左手承�,右手迎上。」《釋名》:「鉤玄者曰 牙,似齒牙也。」意謂張弩不中,似若摧毀承弩之�匣,折斷張弩之弓弦。
蘇而復上:謂死而復生。語出《左傳》:「主人懸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墜則又懸之 ,蘇而復上者言。」《正義》曰:「蘇者,死而更生之名也。堇父墜而悶絕,似若死然,得 蘇悟而復緣布上。」
脫屣軒冕:脫屣,亦作「脫癆」。屣,鞋子。比喻隨意、無所顧戀。《漢書·郊祀志》: 天子曰:「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顏師古註:「脫屣者,言其便易,無所顧 也。」軒冕,古時卿大夫的車服。《漢書·律歷志》:「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顏師古 註:「軒,軒車也;冕,冕服也。」也指官位爵祿或貴顯的人。《晉書·應貞傳》:「軒冕 相襲,為郡盛族。」
戎馬生郊:戎馬,軍馬,代指戰爭。《老子》:「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河上公註:「 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隋楊素《贈薛播州》:「生郊滿戎馬,涉路起 風牛。」
鬥牛之分:鬥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古人認為斗宿是吳之分野,牛宿是越之分野, 故以「鬥牛」代指吳越(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淮南子·天文訓》:「東北曰 變天,其星箕、斗、牽牛。」高誘註:「斗,吳之分野;牽牛,一名星紀,越之分野。」《 新唐書·天文志》:「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浸遠,自豫章迄 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
終年不移:一作「終年不移時。」盤桓利居:盤桓,徘徊,逗留。《周易·屯卦》:「初 九,盤桓利居貞。」孔穎達《正義》:「盤桓,不進之貌。處屯之初,動則難生,故盤桓也 。不可進,惟宜利居。」
旅人:謂羈旅漂泊的人。《京氏易傳·旅》「得其資斧,仲尼為旅人,固可知矣。」唐陳子 昂《感遇》:「大運自古來,旅人胡嘆哉!」
左拾遺:官名。唐武則天垂拱中置補闕、拾遺二官,負責進諫、薦舉。唐代門下省稱左省, 中書省稱右省,故屬門下省者稱「左補闕」、「左拾遺」。
彤庭:指以丹漆所飾之宮庭。《西都賦》:「玉階彤庭。」張銑註:「彤,赤色也。」
玄壤:黑土,喻地府。《梁書·謝幾卿傳》答湘東王書:「若令亡者有知,寧不縈悲玄壤, 悵隔芳塵。如其逝者可作,必當昭被光景,歡同游豫。」
傳正共生唐代:一作「傳正生唐代。」欲申慰薦:一作「故申慰薦」。一為劉勸:一作 「一乃劉勸」。編戶田亡:田 亡,田民。謂編入農民戶口。
儷於農夫:儷,偶也。與農夫為配偶。
宅兆:宅,墓穴;兆,塋域。《孝經》:「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遷神:移柩。晉潘安仁《寡婦賦》:「痛存亡之殊制兮,將遷神而安措。」
嵩岳:山名,五嶽之一。在河南登封縣北。蓬萊:山名。古代方士傳說為仙人所居。《史 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 渤)海中。」唐高宗時建有蓬萊宮,一名大明宮,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北。
晉有七賢:即「竹林七賢」。《三國志注》:《魏氏春秋》曰:「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 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於竹林 ,號為『七賢』」。
曲米薛:曲,酒母;曲 米薛,牙米。《尚書·說命》:「若作酒醴,爾雅 曲米薛。」
卑庳:低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宮室卑庳。」
爽塏:高朗乾燥。《左傳·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 者。」猗歟:猗,亦作「欹」。猗歟,嘆美之詞。
幽隧:指墓道。宋孝武帝詩:「深松朝已霧,幽隧晏未明。」《韻會》:「隧,墓道也,謂 掘地通道以葬。」一存一毀名不虧:一作「一存一毀各不虧」。翰林學士李公墓碑
http://lizichun688.blog.163.com/blog/static/2280494201022611012963/
⑷ 誰能推薦一下日本的《古今和歌集》和《拾遺集》啊謝謝
如果你是北京的,去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書店看看,書店地下一層右側外國文學部有一櫃子差不多都是日本的,我前幾天剛在那兒買了本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以前買過枕草子等,要說萬葉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幾十年前出過一版,我叔叔買了一套,現在也是我的了,不過後來再也沒在別的地方看到,古今集就更不用說了。不過芭蕉的俳句也行啊,也是和歌的一種嘛。
⑸ 魯迅的文學作品
復制的!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彷徨
吶喊 野草
雜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墳
花邊文學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華蓋集續編補編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集外集拾遺補編 南腔北調集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附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熱風 三閑集 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其他作品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古籍序跋集
文序跋集 阿金
附 ,梁實秋:關於魯迅 附,陳燕生:故事新編組畫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且介亭雜文》《二心集》雜文集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 、《孔乙己》、1918年5月發表首次用筆名「魯迅」的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明天》、《社戲》 、《頭發的故事》 、《兔和貓》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葯》 、《彷徨》文集、《祝福》 、《兄弟》 、《在酒樓上》 、《傷逝》 、《離婚》 、《孤獨者》 、《高老夫子》 、《示眾》 、《長明燈》、《肥皂》 、《幸福的家庭》 、《墳》文集、《題記》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雷峰塔的倒掉》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說胡須》 、《論照相之類》 、《看鏡有感》 、《燈下漫筆》 、《春末閑談》 、《論「他媽的!」》 、《雜憶》 、《從胡須說到牙齒》 、《寡婦主義》 、《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寫在『墳』後面》 、《藤野先生》、《父親的病》
⑹ 風政修明,流愛於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遺是什麼意思
詞語解釋
[(govern ment)is honest and enlightened]昌明;闡明
例:禮義修明。——《韓詩外傳》
學業修明。——《三國志·高堂隆傳》
玩習古文,修明經典。——《三國志·高貴鄉公髦傳》
引證解釋
發揚光大。
唐 元稹 《批宰臣請上尊號第二表》:「卿宜為我提振大法,修明政經。」
明 方孝孺 《與朱伯清長史》:「修明政教,戢和人民,勞之而不怨,殺之而不憤。」
闡明。
《漢書·律歷志》:「今廣延羣儒,博謀講道,修明舊典……立於五則,備數和聲,以利兆民。」
《後漢書·鍾離意傳》:「伏惟陛下躬行孝道,修明經術,郊祀天地,畏敬鬼神,憂恤黎元,勞心不怠。」
唐 權德輿 《送別沅泛》詩:「經術既修明,藝文亦葳蕤。」
明 方孝孺 《深慮論四》:「有賢主如 宣王 者復出,赫然奮發,舉 文 武 之遺典而修明之。」
整飭昭明。
《後漢書·滕撫傳》:「風政修明,流愛於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遺。」
《言行龜鑒》卷六:「法令修明,上下一心。」
鄒韜奮 《對莫洛托夫外交報告的感想》:「有著修明的內政與強大的國力為後盾。」
謂謹飭而清明。
《漢書·匡衡傳》:「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
⑺ 求唐朝的官職分類和爵位分封制度
所謂明清史不分家,隋唐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因為唐朝基本沿襲隋制,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互相參看。
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數民族政權的職官制幾個方面。
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體制,在唐高祖武德時期就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皇帝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操有對一切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皇帝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並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職官體系。在中樞機構中,制令機關、封駁審議機關與行政事務機關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務機關和事務機關的職責是很分明的,監察機構也很完備。此外,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品階勛爵制度。《新唐書·百官志》說: 其辯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以時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時,其制如此。
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代的職官制度也發生了變化。「使職差遣」逐漸侵奪了原來職官的權力,新出現的一些使職,使得原來的一套官僚體系發生了紊亂。他們占據了中央與地方的大部分權力。當時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國史補》所說的「為使則重,為官則輕」。這種現象對宋代官制也有一定的影響。
唐代的中央官制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是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家的政務,同時把原尚書省諸曹正式確定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尚書省有一個總機構,名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分管吏、戶、禮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丞處於行政監督地位,而左右司則兼有總務管理的性質。
唐代中書省(隋因避諱作「內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它們合稱為兩省或北省(尚書省稱為南省),長官為中書令、侍中,開元時皆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中書省與門下省同秉軍國政要,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後付尚書省頒發執行。門下省如果對中書省所草擬的詔敕有異議,可以封還重擬。凡中央各部、寺、監及地方各部門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認可以後,方送中書省呈請皇帝批閱或草擬批答,門下省如認為批答不妥,也可駁回修改。
中書省,置中書令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書省為西台,中書令稱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書省為鳳閣,中書令稱內史。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稱紫微令。後復舊稱。中書令為一省之首官,《新唐書·百官志》雲:「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又置侍郎二人,正三品,為中書令之副,參議朝廷大政,臨軒冊命,若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疏而奏之。又置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書省的骨幹官員,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因其所掌皆機務要政,故特規定四條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緩,禁違失,禁忘誤。他們可以就省內所討論的軍國大政及報上的奏狀,發表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並簽上自己的名字,謂之「五花判事」。省內的意見經中書令、侍郎匯集後,再交付中書舍人,然後根據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這個專門負責執筆草詔的舍人稱為「知制誥」,其餘舍人也要分別在制敕上署名。在舍人中選擇一個資格最老的,稱為「閣老」,負責處理本省雜事。舍人六人分押尚書省六部,並輔佐宰相判案。宰相的議事處政事堂就有一個門通往中書舍人辦公廳,宰相常從這個門經過,找中書舍人咨詢政事。唐代的中書舍人都是文人士子企慕的清要之職,所謂「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是躍居台省長貳以至入相的一塊重要跳板。此外,中書省的屬官還有起居舍人2人,從六品上,通事舍人16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則導其進退,而贊其拜起、出入諸禮節。四方蠻夷納貢,也由通事舍人接受呈進。軍士出征,則受命勞遣,並每月慰問將士家屬。又有主書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右散騎常侍2人,右諫議大夫4人,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門下省,置侍中二人為省長,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門下省為東台,侍中稱左相,武後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稱納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門下省為鸞台。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稱黃門省,侍中稱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左相有門下侍郎2人,正三品,為侍中之副,龍朔二年改稱東台侍郎。武後垂拱元年,稱鸞台侍郎,天寶元年,又稱門下侍郎。《百官表》雲:「門下侍郎……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則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贊獻。元日、冬至,奏天下祥瑞,侍中闕,則蒞封符券,給傳驛。」門下省的屬官有左散騎常侍2人,正三品下。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左諫議大夫4人,正四品下,掌諫諍得失,侍從贊相。武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有一個名叫魚保宗的,上書建議置銅匭以接受四方之書。武則天接受了這個意見,鑄銅匭四個,塗以四方顏色,排列在朝堂:東方青匭,稱為「延恩」,凡是告養人勸農之事者投之;南方紅匭,稱為「招諫」,凡是論及時政得失者投之;西方白匭,稱為「申冤」,凡是陳述受抑屈者投之;北方黑匭,稱為「通玄」,凡是告發天文或秘密謀反者投之。朝廷派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各1人為使者,管理四方銅匭;又派御史中丞、侍御史各1人為理匭使。天寶九載(公元750年),唐玄宗以「匭」聲近「鬼」,故改理匭使為獻納使。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復舊稱。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以諫議大夫1人為知匭使。又有給事中4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監察弘文館繕寫讎校之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審畢,則駁正違失。凡是詔敕有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白居易在《鄭覃可給事中敕》中說,給事中的職責是「凡制敕有不便於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駁正之;天下冤滯無告者,得與御史糾理之;有司選補不當者,得與侍中裁退之」。《舊唐書·李藩傳》載,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李藩任給事中,「制敕有不可,遂於黃敕後批之」。當時有人對他說,這是皇上的聖旨,應該把自己的意見另紙寫上,那能隨便擬在聖旨上?李藩說,如果用另紙寫,便是文狀,那能稱為擬敕?李藩之所以敢於發此大言,就是因為制度規定給事中有權在認為不合適的詔敕上「塗竄而奏還」。白居易所謂「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駁正之」,就是《大唐六典·門下省》說的「凡國之大獄,三司詳決,若刑名不當,輕重或失,則援法例,退而裁之」的意思一樣。《新唐書·百官志》說,給事中可「與御史、中書舍人聽天下冤滯而申理之」,就是指他們可以組成「三司」,越過執法機構,受理天下冤錯案件,聽其訴訟,這種制度稱為「三司受事」或「三司詳決」。白居易所謂「有司選補不當者,則與侍中裁退之」,就是《新唐書·百官志》所指的「六品以下奏擬,則校功狀殿最、行藝,非其人,則白待中而更焉。」這種制度稱為「過官」。又有起居郎2人,從六品上,掌錄天子法度。天子御正殿,則起居郎居左,舍人居右。若天子有詔命,起居郎俯陛以聽,退而書之,每季終了時交給史官。貞觀初年,以給事中、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或知起居事。唐高宗時,許敬宗、李義府為相時,為了防止泄密,上言減少預聞機密的人員,故命起居郎、舍人承旨之後,與百官同出,不得與聞機務。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才詔令起居郎、舍人於入閣之日,具紙筆立於螭頭下,恢復貞觀時期的制度。
此外,門下省還設有錄事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左補闕6人,從七品上;左拾遺6人,從八品上;典儀2人,從九品下。掌贊唱及殿中版位之次序。城門郎4人,從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關之節。符寶郎4人,從六品上,掌天子八寶及國家之符節,大朝會,則奉寶進於御座,天子行幸,則奉寶隨從。凡命將、遣使,皆請旌、節。旌以顓賞,節以顓殺。
中書省與門下省還各有補闕拾遺,它們均分左、右置,「左」隸門下省,「右」隸中書省。左右補闕,從七品上;左右拾遺,從八品上,均是武則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創置的。據《舊唐書·白居易傳》載,白居易於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8年)曾任過左拾遺,他說:「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凡發令舉事,有不便於時,不合於道者,小則上封,大則廷諍」。「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弊無不言,此國朝置拾遺之本意也」。諫官有直接向皇帝提意見的機會,所以,官品雖低,也頗為時人所重。從理論上說,諫官的本職,就是建言諷諫,即使言辭激烈,也無可責難,白居易在任拾遺、補闕期間,曾盡其職而力諫,屢次上書言事,甚至當面和皇帝爭執,據《資治通鑒》卷238記載:「白居易因議事,言陛下錯,上色庄而罷,密召承旨李絳,謂『白居易小臣不遜,須令出院』。」所以,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白居易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是一個不得過問朝政而專門陪伴太子讀書的閑官。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死,白居易激於義憤,首先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而當時舊官僚集團卻攻擊他說「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並借機加以誣陷,把他貶為江州司馬。這件事既說明了諫官有言事的特權,也說明諫官處境的艱難。
尚書省,尚書省置令1人,正二品。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稱東台,廢尚書令,改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稱文昌台,不久再改為文昌都省。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稱為都台,長安三年(公元703年)稱為中台。唐代尚書省的辦事機構設在長安皇城的承天門大街東側,位於中書、門下二省之南端,所以又別稱南省或南宮。從中書門下發出的詔令制敕,均經由尚書省轉發到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各州縣,或者根據詔令制敕的精神製成政令,下達到有關部門。《新唐書·百官志》說: 諸州計奏達京師,以事大小多少為之節。凡符、移、關、牒(按:皆公文名),必遣於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決者,皆上尚書省。這說明尚書省的權位相當重要,據《舊唐書·戴胄傳》記載,唐太宗曾說:「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這幾句話就足以說明尚書省在中樞行政機構中的重要地位了,也就是說在三省中,尚書省才是行政的實際總匯。唐代的尚書省組織更加整齊嚴密,由隋之六曹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而每部的組織,則以隋之侍郎升為尚書的佐貳,在尚書左右丞下,每部有4個屬司,共24個司。
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掌典領百官。因為唐太宗即位前曾任其職,故唐代例不復置。以左右僕射為本省的實際長官。另有左丞1人,正四品上,右丞1人,正四品下,主持省內日常事務,《新唐書·百官志》雲:「掌辯六官之儀,糾正省內,劾御史舉不當者」。有左右司郎中各1人,從五品上,員外郎各1人,從六品上,為丞的助手,分判本省六部諸司事務。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改左右丞為左右肅機,郎中為左右承務,諸司郎中為大夫。唐初,僕射的地位十分尊崇,因為在中樞的職事官中,正一品的三公、三師不單獨設置,而正二品的尚書令又被廢,只有從二品的僕射官階最高,其他兩省的副官如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以及各寺、監的長官均在三品以下。所以《唐會要》稱左右僕射為「師長百僚,雖在別司,皆為統屬」。據說僕射於都堂上書,宰相皆送,文武三品以上官均升階列坐,左右丞、各部侍郎、御史中丞以及四品、五品以下者皆羅拜階下,僕射不答拜,可見其威權之重。自中唐以後,由於僕射被排斥於宰相行列之外,尚書省的地位因受到使職差遣的沖擊,加上用非其人,其享有的地位就逐漸下降了。
據《唐會要》記載,貞觀時,唐太宗曾規定:「尚書細務屬左右丞,惟大事應奏者乃送僕射」。可見左右丞在尚書省內的權位也是相當重要的,其中左丞統吏、戶、禮三部;右丞統兵、刑、工三部。六部諸司文案均需送都省由左右丞勾檢後,方下達到有關部門。因為規定省內有大事才向僕射請示,其餘細務均由左右丞處理。這樣,左右僕射已漸被架空,都省的實權自然落在左右丞手中了,所以到宋代,左右丞也是執政官之一。
尚書都省所屬的六部二十四司,負責處理全國軍政、財文、兵刑、錢谷等一應行政事務。其中吏部掌文選、勛封、考課之政,下統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唐代規定官員的選授制度是:三品以上者由皇帝親自選授,五品以上者由宰相提名呈報皇帝御批,吏部聽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據其身材、資歷、才能、功勞、德行、言辭、書判諸方面的優劣予以「注批」,並報請門下省審復後授職。四司官員分掌如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給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專掌選補流外官。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一人判南曹,均為尚書、侍郎之副貳。司封郎中,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司勛郎中,掌官吏勛級;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行狀。若官員死亡後,史官要為其立傳,太常要議謚,若要銘於碑者,則會同百官議其宜記述的事跡上報,然後考功郎中通報其家屬。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前,由考功員外郎主持科舉考試。戶部,掌天下財政、民政,包括土地、人民、婚姻、錢谷、貢賦等,所屬有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其中戶部郎中、員外郎,掌戶口、土地、賦役、貢獻、蠲免、優復、婚姻、繼嗣之事;度支郎中、員外郎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塗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與中書門下省議定上奏;金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庫藏出納、權衡度量之數,管理兩京市、宮市等交易之事,並供給宮人、王妃、官員奴婢衣服;倉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庫儲、出納租稅、祿糧、食稟之事。禮部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所屬有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其中禮部郎中、員外郎,掌禮樂、學校、衣冠、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鋪設,及百官、宮人喪葬贈賻之數,為本省尚書、侍郎之副;祠部郎中、員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筮、醫葯、僧尼之事;膳部郎中、員外郎,掌陵廟之牲豆酒膳;主客郎中、員外郎,掌諸蕃朝謹之事。開元二十四年玄宗詔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這樣,禮部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選授、考課、主持武舉,以及軍令、軍籍和中央一級的軍訓,但並不直接帶兵。所屬有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帳及武官階品、衛府眾寡、校考、給告身諸事;一人判簿籍及軍戎調遣之名數。
員外郎一人掌貢舉、雜請,一人判南曹,歲選解狀。皆為尚書、侍郎之副;職方郎中、員外郎,掌地圖、城隍、鎮戎,烽候、防人道路之遠近及四夷歸化之事。凡蕃客至,鴻臚寺先詢問其國山川、風土,然後製成地圖上奏,並送副圖於職方司,殊俗入朝,則圖其容狀及衣服樣式通達於上;駕部郎中、員外郎掌輿輦、車乘、傳驛、廄牧馬牛雜畜之籍;庫部郎中、員外郎,掌兵器、鹵簿儀仗。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隸並平議國家之禁令。其屬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其中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諸案件,為尚書、侍郎之副貳。凡是審理大案件,可用尚書侍郎之名義與御史中丞、大理卿組成「三司」,共同參議。國家發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召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單;都官郎中、員外郎,管理俘虜,奴隸的簿錄,給以衣糧醫葯,並審理其訴訟事件;比部郎中、員外郎負責通會內外賦斂、經費、俸祿、勛賜缺乏物資,以及軍用物資、器械、和■等事;司門郎中、員外郎,管理門禁關卡出入登記,以及各地上繳失物的處理。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國家農、林、牧(軍馬除外)、漁業之政,以及諸司官署辦公所需紙筆墨之事。所屬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其中工部郎中、員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為尚書、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員之職田、諸司官署公田的配給;虞部郎中、員外郎,掌苑囿、山澤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給和畋獵之事;水部郎中、員外郎,管理河流過渡、船艫、溝渠橋梁、堤堰、溝洫的修繕溝通,以及漁捕、漕運諸事。
六部長官稱為尚書,正三品,副官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初以來,尚書的地位很高,據《通鑒》開元二十四年的記載:「惟舊相及揚歷中外有德望者乃為之」。正因為如此,尚書實際上成為高官權臣的兼職,不能具體處理本部事務,這自然就被架空而失去實權。唐代六部尚書分為三行:吏、兵為前行;刑、戶為中行;禮、工是後行。各部官員的遷轉就是按照這個次序的,由後而中而前的,所以擔任某部尚書,並不等於熟悉這部的職務,而只是由於資格的關系。因此,中唐以後,六部尚書基本上成為官員遷轉之資,其官稱只代表一種身份,而不一定說明所任的職務。這就是宋代六部等於虛設,而另以其他機構代替六部的由來。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政事堂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新唐書·百官志》說:「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後來,因為唐太宗即位前雖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據《冊府元龜·宰相總序》說,自隋代以來,就有「或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並為輔弼」。
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並假借他官之稱。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名稱不一,都是宰相之職。《舊唐書·李靖傳》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中書令(《百官志》作僕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辭極為懇切,唐太宗為之感動,說:朕觀古往今來,身居富貴,能知足者甚少。縱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猶自強居職位。公能識大體,精神誠可嘉。於是,太宗除下優詔,令其在家調養外,又命其疾小愈,兩、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貞觀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績為太子詹事(東宮百官之長),並特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使其與侍中、中書令一樣參預宰相職事。從此之後,就有「平章事」與「同三品」的銜號,就是品級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則,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職權,只有三公、三師及中書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以後,「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結果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而被擠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又有了變化。由於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所以就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與此同時,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基本是藩帥兼領,幾乎不單獨作為宰相來設置,因此,唐後期的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唐代初年,三省長官在門下省議事。這個議事地點稱為政事堂。《文獻通考·職官四》說:「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其後,高宗時的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為中書令,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並且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於後,「分曹以主眾務。」至此,政事堂已從「議事」之所變成宰相的辦事機關了。產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長官兼職的(因三省長官尚有本省常務),他們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就回本省辦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辦公機關。玄宗開元以後,宰相數量少了,其職位更為尊崇,基本上是專職的(楊國忠雖身兼四十餘職,但也以相職為主),於是就有必要設立一個固定的宰相辦事機關,並列五房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軍國大事經政事堂會議商定,奏請皇帝最後裁決;機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議論,他官不得預聞。在政事堂(或中書門下)議事的幾位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唐玄宗時,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他們之所以能專權用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竊居了「執政事筆」的職位。安史之亂後,肅宗鑒於相權集中而造成個人專斷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筆、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筆的制度,到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輪流秉筆,其用意顯然是在於防止宰相專權,但德宗以後,這個制度並沒有沿續下去,如穆宗、敬宗時的李逢吉,武宗時的李德裕都是獨秉國政的。宰相權力的大小,都是取決於皇帝(還有中晚唐時期的宦官)的態度的。
編輯本段二、監察機關
御史台:長官御史大夫一員,從三品;御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上。會昌二年(842),御史大夫升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下。
御史台下屬三院:
台院:侍御史四人,從六品下。令史、書令史、亭長、掌田為流外官。
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從七品上。
察院:監察御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縣,秩正八品上。
三、事務機關
有九寺、五監、諸衛、諸軍。
九寺:長官為卿。太常卿正三品,其餘從三品;副長官為少卿,太常少卿正四品上,其餘少卿從四品上。寺下設署,分上中下三級,上署令從七品下,丞從八品下;中署令正八品上,丞正九品上;下署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
太常寺:設太常博士四人,從七品上;太祝六人,正九品上;奉禮郎二人,從九品上;協律郎二人,正八品上。下設郊社署、太樂署、鼓吹署、太醫署、太卜署。太樂署有樂正八人,從九品下;開元二年(714),京、都皆置內教坊使。鼓吹署亦有樂正四人,從九品下。
光祿寺:轄太官、珍饈、良醞、掌醢四署,用掌郊祀、朝宴之膳食供設。
衛尉寺:轄武庫、武器、守宮三署,各有監事一、二人,正九品上,掌儀仗、兵器、宮廷宿衛。
宗正寺:官員全為皇族,掌天子宗族譜牒及外戚事務。
太僕寺:轄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掌天子、王公車馬養護選擇之事。唐代在各地設牧監畜養馬等家畜,上牧監從五品下,中牧監正六品下,下牧監從六品下。
大理寺:除卿、少卿、丞外,有大理正二人,從五品下;司直六人,從六品上;評事十二人,從八品下;獄丞二人,秩從九品下。
臚寺:掌典客、司儀二署,典客署掌外來使節、四夷君長朝見之禮、收貢、回賜,並有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司儀署掌高官凶喪賻葬營墓之務。
司農寺:掌上林、太倉、鉤盾、藁官四署。上林署掌管果菜種植;鉤盾署掌柴炭禽畜;藁官署管糧油加工,太倉為國家糧食總管。各宮苑總監一人,從五品下,副監從六品下;九成宮監亦同之。
太府寺:轄京、都諸市署、左、右藏署、常平署、瓊林、大盈庫。
五監:國子監長官為祭酒,少府監、將作監長官均為監,同為從三品;軍器監長官為軍器監,正四品上;都水監長官為都水使者,正五品上。國子監副長官為司業,少府監、將作監副長官為少監,均從四品下;各監丞為從六品下,主簿從七品下,錄事從九品上(國子監錄事從九品下)。
國子監:設國子學,博士五人,正五品上;助教五人,從六品上。太學,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從七品上。四門館,博士六人,從七品上;助教六人,從八品上。
少府監:轄中尚署,掌牋祀圭璧、天子佩飾;左尚署,掌車乘製造;右尚署,掌鞍轡、紙筆等;織染署,掌冠冕、組綬、織紉、染色,有染坊使;掌冶署,掌玉器、金屬器製作。各署、監還有監作,從九品下。將作監:長官歷稱將作令、將作大匠、將作大監,掌土木營造之事。右校署,掌版築、塗泥、粉刷;中校署,掌管竹、葛等器物製作,左校署,掌木器製作;甄官署,掌石器、陶器製作。
軍器監:有甲坊署、弩坊署,令皆正八品下。
都水監:掌各地川澤、津梁、渠堰、陂池之事。轄河渠署及諸監。
⑻ 文筆好的網路小說寫手及其作品推薦
列舉我看過的小說,感覺文筆不錯的幾位作者,最近一段時間的:
血紅,老資格寫手啦,百萬年薪,文筆沒的說。
跳舞,起點現在的百萬年薪大神之一。
月關,歷史架空類好手。
石章魚,歷史架空類好手,擅寫陰謀爭斗。
寂寞劍客寫的《鐵血大明》,感覺還好。
凡人修仙傳,尚可。
辰東寫的《長生界》,文筆不錯,故事熱血。
17k的作者,比如驍騎校寫的《武林帝國》,酒徒寫的《家園》,《明》,《開國功賊》。
聖者晨雷寫的《大宋金手指》,很不錯。
方想,創新流作者,成名作《師士傳說》,文筆尚可。
夢入神機 ,創新流作者,成名作《佛本是道》。
斷雪殘陽寫的《修真研究生生活錄》,挺好,挺爽的。
張大牛,文筆尚可,《星際骷髏兵》好看,《天元突破》經典。
洛水寫的《白狐天下》,《知北游》都很好,玄幻經典啦。
蛇吞鯨,《仙遁》,還好。
雲天空,有人說他的書很經典,有人說他的書很小白。
庚新,歷史架空好手,現作《刑徒》。
徐公子勝治,作品別具一格,很有思想。
屠勾者,代表作《騙艷記》
飛之鳥,女作者,《我意逍遙》很好看。
天堂羽,都市文好手,文筆不錯。
不樂無語,都市文好手,文筆也好。
仙人,代表作《仙凡道》,很有特色。
阿三瘦馬,很強的作者,文筆一流。
無罪,《流氓高手》很有名啊。
紛舞妖姬,寫軍事小說的好手,網路搜索。
尋金者,經典武俠《大唐行鏢》。
大部分作者名字我都說了。很多好看的作品沒有列出來,網路一搜便可。
這問題讓俺死了N個腦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