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誰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誰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09-11 21:07:22

❶ 跳水是什麼國作家什麼誰的作品我知道他的作品還有什麼

《跳水》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他的作品還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跳水》的主要內容:

在一艘輪船上,發生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隻頑皮的猴子在船上蹦來蹦去,成為了水手們的笑料。孩子憤怒的去追猴子。

孩子雖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會摔到甲板上,落個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難以轉身走回。

在場所有人都提心吊膽,為孩子處境擔憂。可是孩子的父親——船長卻十分鎮定,用槍「逼」著孩子跳水。最後,孩子得救了。

(1)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誰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特點:

1、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著烏托邦思想,主要表現為反抗暴力與奴役,反對土地私有制度,反對崇尚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進化論」,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義務和合理的生命法則。

2、托爾斯泰的藝術魅力,不只在於再現宏觀世界,而且還在於刻畫微觀世界。在世界文學中空前地把握心靈的辯證發展,細致地描寫心理在外界影響下的嬗變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跳水

❷ 跳水是誰寫的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第一流的地位。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

❸ 跳水這篇課文的資料和它的作者的資料

記敘了發生在一艘環游世界歸來的帆船上的驚險故事。文章以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為先後順序,以人們逗猴子取樂,猴子放肆起來為事情的起因;接著寫了事情發展的過程:猴子摘走船長兒子的帽子,反過來逗孩子,孩子因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鬨笑而生氣,爬上了桅桿去奪帽子;孩子在猴子的挑釁下失去理智,走上桅桿頂端橫木取帽子而步入絕境,最後寫水手和孩子都被嚇呆的關鍵時刻船長機智、果斷,用槍逼著孩子跳入大海而化險為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果斷行動。
事情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下列幾個過程:船員逗猴子,猴子放肆起來;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桿追猴子;孩子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橫木,遇到生命危險;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聯系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結束的。
課文雖然在船長出現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了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但目的還是為了體現船長的機智,他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為了表現他的冷靜、果斷。因此,在「思考·練習」2提出了「說說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想像一下,當時船長是怎麼想的」這個問題。危急時刻,船長急中生智,當機立斷,是因為他善於分析眼前事物間的種種關系,善於利用有利因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無疑;跳入海中,雖有危險,但因海水的緩沖作用,尚有生還希望。用槍逼孩子跳海,是不讓他因懼怕而猶豫,因猶豫而拖延時間,拖延時間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著死亡。在極短的時間里,船長能夠做出如此決斷和舉動,使本無希望的事情發生轉機,不能不使人對船長的機智和果敢產生敬佩之情。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著名作家,曾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復活》等長篇巨著,極其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了沙皇政府統治下俄國的社會生活,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流派中的典型代表,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他還著有中篇《童年》《少年》和《青年》自傳三部曲及《哈吉·穆拉特》、短篇小說《舞會以後》等許多作品,對歐洲以致世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世界文壇的一代巨匠。
編輯於 2020-05-19

❹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對嗎)

對。

《窮人》來是俄國作家列夫自·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所創作的一部的短篇小說,出版於1905年。

《窮人》集中描寫了在一個浪涌風吼的夜晚,漁夫妻子桑娜在等候親人歸來時,出於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鄰居的兩個孤兒,待漁夫歸來,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細地剖析了漁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發展過程,表現出漁人夫婦寧可自已吃苦,克服困難,也要幫助鄰居的高尚品質。

《窮人》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描寫細膩,入情入理,真切感人。現已編入各版小學教材。

(4)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誰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窮人》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事情背景。突出了環境的險惡,桑娜的擔心程度(心驚肉跳)。以及她一家人的生活艱辛、困難。

第二部分(3~11)事情經過。寫桑娜去看望女鄰居西蒙,發現她已死去,就抱回了兩個遺孤。

第三部分(12~27)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過來撫養,夫妻的想法不謀而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窮人

❺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跳水》選自哪部小說

列夫·托爾斯泰的《跳水》本身是一部小說
講述的是:一艘環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這一天風平浪靜,水手們都在甲板上。一隻大猴子在人群里鑽來鑽去,模仿人的動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
船長的兒子才十一二歲,他也笑得很開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桿。水手們又大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著猴子坐在桅桿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氣,孩子嚇唬它,朝著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還撕得更凶了。
水手們笑得更歡了,孩子卻氣得臉都紅了。他脫了上衣,爬上桅桿去追猴子。他攀著繩子爬到第一根橫木上,正要伸手去奪帽子,猴子比他更靈巧,轉身抓著桅桿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邊追趕一邊喊。猴子還不時回過頭來逗孩子生氣。爬到了桅桿的頂端,它用後腳鉤住繩子,把帽子掛在最高的那根橫木的一頭,然後坐在桅桿的頂端,扭著身子,齜(zī)牙咧(liě)嘴做著怪樣。橫木的一頭離桅桿一米多。孩子氣極了,他的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桿,張開胳膊,搖搖晃晃地走上橫木去取帽子。這時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嚇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有命。即使他走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有個人嚇得大叫了一聲。孩子聽到叫聲往下一望,兩條腿不由得發起抖來。
正在這時候,船長從船艙里出來,手裡拿著一枝槍。他本來是想找海鷗的,看見兒子在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就立刻瞄準兒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開槍了!」孩子心驚膽戰,站在橫木上搖搖晃晃的,沒聽明白他爸爸的話。船長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開槍了!一!二!」剛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縱身,從橫木上跳了下來。
撲通一聲,孩子像顆炮彈扎進了海里。二十來人勇敢的水手已經跳進了大海:40秒鍾——大家已經覺得時候太長。等孩子一浮上來,水手們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❻ 跳水的作者是俄國作家什麼文章記述了什麼的故事表明了船長什麼的激動也同時告

列夫托爾斯泰

❼ 《跳水》課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哪本小說

1、出自《安娜·卡列尼娜》。
2、內容梗概
船長的兒子才十一二歲,他也笑得很開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桿。水手們又大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著猴子坐在桅桿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氣,孩子嚇唬它,朝著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還撕得更凶了。
水手們笑得更歡了,孩子卻氣得臉都紅了。他脫了上衣,爬上桅桿去追猴子。他攀著繩子爬到第一根橫木上,正要伸手去奪帽子,猴子比他更靈巧,轉身抓著桅桿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邊追趕一邊喊。猴子還不時回過頭來逗孩子生氣。爬到了桅桿的頂端,它用後腳鉤住繩子,把帽子掛在最高的那根橫木的一頭,然後坐在桅桿的頂端,扭著身子,齜(zi)牙咧嘴地做著怪樣。橫木的一頭離桅桿一米多。孩子氣極了,他的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桿,張開胳膊,搖搖晃晃地走上橫木去取帽子。這時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嚇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有命。即使他走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有個人嚇得大叫了一聲。孩子聽到叫聲往下一望,兩條腿不由地發起抖來。
正在這時候,船長從船艙里出來,手裡拿著一支槍。他本來是想打海鷗的,看見兒子在桅桿頂端的橫木上,就立刻瞄準兒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開槍了!」孩子心驚膽戰,站在橫木上搖搖晃晃的,沒聽明白爸爸的話。船長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開槍了!一!二!」他剛喊出「三」,孩子就縱身從橫木上跳了下來。
撲通一聲,孩子像顆炮彈扎進了海里。二十來人勇敢的水手已經跳進了大海:40秒鍾——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等孩子一浮上來,水手們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3、原作簡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堪稱首屈一指的優秀作品。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文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❽ <跳水>是誰寫的

一樓的是抄的,請樓主明鑒,樓主,你一定要公道啊!

(1828~1910) 俄國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後,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於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准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
回到庄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於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1851年4 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願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後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禦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並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里他以不諳世故和放盪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的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後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托爾斯泰傾向於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志決裂。
1856年底以中尉銜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國、瑞士、義大利和德國游歷。法國的「社會自由」博得他的贊賞,而巴黎斷頭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則使他深感厭惡。在瑞士看到英國資產階級紳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憤慨。但這次出國擴大了他的文學藝術的視野,增強了他對俄國社會落後的清醒認識。
對於50至60年代之交的農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勢,托爾斯泰的思想是極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並在自己庄園試行,因農民不接受而未實現。他同情農民,厭惡農奴制,卻認為根據「歷史的正義」,土地應歸地主所有,同時因地主面臨的是要性命還是要土地的問題而深深憂慮。他不同意自由主義者、斯拉夫派以至農奴主頑固派的主張,也看到沙皇所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虛偽性質,卻又反對以革命方法消滅農奴制,幻想尋找自己的道路。由於無法解決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圖在哲學、藝術中逃避現實,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觀情緒。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作,先後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並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還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學校。後又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志。這些活動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農奴制改革中,他作為本縣和平調解人,在調停地主和農民的糾紛時,常常同情農民,又招致貴族農奴主的敵視。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這段時間他思想上所受的震盪以及因同農民的頻繁接觸而接受的他們對事物的一些看法,成為他的世界觀轉變的契機和開端。
1856年夏至1857年冬,托爾斯泰曾一度傾心於鄰近的瓦·弗·阿爾謝尼耶娃,此後又為婚事作了多次努力,但都沒有成功。1862年9月,他同御醫、八品文官安·葉·別爾斯的女兒索菲亞·安德列耶夫娜結婚。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僅為他操持家務,治理產業,而且為他謄寫手稿,例如《戰爭與和平》就抄過多次。但她未能擺脫世俗偏見,過多為家庭和子女利益著想,不能理解世界觀激變後托爾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劇。
新婚之後,革命形勢逐漸轉入低潮,他也逐漸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機。他脫離社交,安居庄園,購置產業,過著儉朴、寧靜、和睦而幸福的生活。從1863年起他以6年時間寫成巨著《戰爭與和平》。這段時間的較重要的事件是1866年他出席軍事法庭為士兵希布寧辯護。希布寧因不堪軍官的虐待打了軍官的耳光,雖經托爾斯泰為之奔走,終被槍決。這一事件使他開始形成反對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托爾斯泰的心靈的寧靜與和諧沒有保持多久。1869年9月因事途經阿爾扎馬斯,深夜在旅館中突然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憂愁和恐怖。這就是所謂「阿爾扎馬斯的恐怖」。在這前後,他在致友人書信里談到自己近來等待死亡的陰郁心情。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對叔本華哲學發生興趣,一度受到影響。從70年代初起,「鄉村俄國一切『舊基礎』……的破壞」的加劇,「到民間去」等社會運動的興起,使他開始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他惶惶不安,懷疑生存的目的和意義,因自己所處的貴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惱,不知「該怎麼辦」。他研讀各種哲學和宗教書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繩子,不帶獵槍,生怕為了求得解脫而自殺。這些思想情緒在當時創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鮮明的反映。此後,他訪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隱修士,並結識農民、獨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終於完全否定了官辦教會,接受了宗法制農民的信仰,最後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勢和全國性大飢荒的強烈影響下,棄絕本階級,完成了60年代開始醞釀的世界觀的轉變,轉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上。在《懺悔錄》(1879~1880) 和《我的信仰是什麼?》(1882~1884)等論文里,他廣泛闡述自己思想轉變的過程,對富裕而有教養的階級的生活及其基礎——土地私有製表示強烈的否定,對國家和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然而,他卻反對暴力革命,宣揚基督教的博愛和自我修身,要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這是因為他不僅反映了農民對統治階級的仇恨和憤怒,也接受了他們因政治上不成熟而產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惡的思想。列寧剖析這種驚人的矛盾說:「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托爾斯泰富於獨創性,因為他的全部觀點,總的說來,恰恰表現了我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托爾斯泰觀點中的矛盾,的確是一面反映農民在我國革命中的歷史活動所處的各種矛盾狀況的鏡子。」
從此托爾斯泰厭棄自己及周圍的貴族生活,不時從事體力勞動,自己耕地、縫鞋,為農民蓋房子,摒絕奢侈,持齋吃素。他也改變了文藝觀,指斥自己過去的藝術作品包括《戰爭與和平》等巨著為「老爺式的游戲」,並把創作重點轉移到論文和政論上去,以直接宣傳自己的社會、哲學、宗教觀點,揭露地主資產階級社會的各種罪惡。當時寫的劇本、中短篇小說以及民間故事,同樣為了這一目的。他還從事廣泛的社會活動:1881年因子女求學全家遷居莫斯科,他訪問貧民窟,參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調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層生活;1881年他上書亞歷山大三世,請求赦免行刺亞歷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84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爾特科夫等創辦「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爾斯泰學說的書籍;1891年給《俄國新聞》和《新時代》編輯部寫信,聲明放棄1881年後自己寫的作品的版權;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後組織賑濟梁贊省和圖拉省受災農民的活動;他還努力維護受官方教會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爾教徒,並在1898年決定將《復活》的全部稿費資助杜霍包爾教徒移居加拿大。
從90年代中期開始,托爾斯泰增強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態度,對自己宣傳的博愛和不抗惡思想也常常感到懷疑。這在《哈澤—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論飢荒》一文而企圖將他監禁或流放,但懾於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至此又因《復活》的發表,指責他反對上帝,不信來世,於1901年以俄國東正教至聖宗教院的名義革除他的教籍。這個決定引起舉世的抗議,托爾斯泰卻處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而寫《致沙皇及其助手們》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給人民自由並廢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對日俄戰爭。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對革命的到來表示歡迎,但卻不了解並迴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敗後,他又反對沙皇政府殘酷殺害革命者,寫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托爾斯泰在世界觀激變後,於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離家出走。這種意圖在他80至90年代的創作中頗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後幾年,他意識到農民的覺醒,因自己同他們的思想情緒有距離而不免悲觀失望;對自己的地主庄園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爾斯泰主義者和他的夫人之間的糾紛更使他深以為苦。最後,他於1910年11月10日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車站逝世。遵照他的遺言,遺體安葬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墳上沒有樹立墓碑和十字架。

托爾斯泰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1851~1862) 這是他的探索、實驗和成長的時期。思想和藝術風格都在發展和變化,個別作品帶有模仿的痕跡。他後來作品中的一些基調和特色也已初具雛型。
托爾斯泰早在1847年起開始寫日記,以後一直堅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記和書信,幾乎占他的文學遺產的二分之一。日記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斷進行探索的心靈的紀錄,也是鍛煉寫作、通過自身研究人的內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1851)那樣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記擴充和藝術加工而成的。
托爾斯泰的許多作品帶有自傳性質,這首先見於最早發表的作品、在高加索寫成的中篇小說《童年》(1851~1852)以及後來陸續發表的《少年》(1852~1854)和《青年》(1855~1857)(據他的構思還要寫最後一部《青春》,構成長篇小說《四個發展時期》,但沒有寫成)。這個三部曲表現主人公如何在周圍環境影響下成長。他不滿自己,醉心於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著貴族庄園生活的牧歌情調,但也表現了一定的民主傾向,盡管作家晚年說這是不真誠的。同一時期創作的《襲擊》(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軍事小說,是根據作者親身經歷和見聞寫成的。這些作品克服俄國文學中戰爭描寫的虛假的浪漫主義傾向,表現流血和死亡的真實場面,描寫普通士兵和軍官的樸素但卻悲壯的真正愛國主義,揭示貴族軍官的虛榮心和裝腔作勢。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的托爾斯泰才華的兩個特點:「心靈的辯證法」(即寫心理的過程)和道德感情的純潔,主要就是根據上述作品概括出來的。
從他的心靈探索和精神面貌發展的線索來說,繼三部曲之後的是:《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探索在農奴制下通過改善農民生活以協調地主和農民的關系的道路。這也是他親自觀察所得,因此能夠「鑽到農民的心靈中去」(車爾尼雪夫斯基語)。《家庭幸福》(1858~1859) ,有他同瓦·弗·阿爾謝尼耶娃愛情關系的反映,但也表現了他當時逃避現實、追求與世隔絕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想。他很快就否定了這篇作品。《哥薩克》(1853~1863,這是原計劃中的上半部,下半部沒有寫成),表達了作家要脫離自己環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嘗試。主人公奧列寧厭棄上流社會的空虛和虛偽,在奇偉的大自然和純朴的哥薩克中間,認識到幸福的真諦在於愛和自我犧牲,為別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擺脫貴族的習性,這幻想以破滅告終。這個「出走」的主題後來不斷出現在作家晚年的作品中。在藝術上,《哥薩克》開始從心理的細致刻畫轉向客觀地廣泛描寫現實生活的史詩畫面,為創作《戰爭與和平》作了准備。
這個時期的其他作品:《兩個驃騎兵》(1856)寫父子兩代人,作者欣賞父輩的熱情豪邁的騎士風度,而鄙棄子輩的猥瑣自私的實利觀點。《阿爾別特》(1857~1858) 和《琉森》(1857)都是寫藝術家的。前者的中心思想是「自由創作」問題,作品中宣稱「美是人世間唯一無可置疑的幸福」,是作家一度醉心「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的產物。《琉森》以作家旅遊瑞士時的見聞為基礎,揭露資產階級的自私本性和資本主義同藝術相敵對的實質。但這里已出現否定資本主義文明的相對進步意義的傾向,他的批判又是從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發,是托爾斯泰主義的最初表現。這篇作品的嚮往自然和歸真返樸的思想在《哥薩克》和《三死》(1859)中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後兩部作品並以大自然和接近大自然的人的

閱讀全文

與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誰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越小說沈浪全集電影 瀏覽:918
此生不幸遇見你小說古代 瀏覽:711
男主很狂的穿越言情小說 瀏覽:422
重生之後在學校寫零分作文的小說 瀏覽:285
神奇寶貝後宮系統流小說 瀏覽:294
冷血虐心總裁小說 瀏覽:56
好看的小說真實系 瀏覽:227
講解校園暴力的小說有哪些 瀏覽:847
擇天記小說全集的賞析 瀏覽:521
玖月晞哪部小說寫的最好 瀏覽:325
類似愛上爸爸小說全集 瀏覽:584
女主穿越成廢柴的玄幻小說 瀏覽:733
亡語現在在寫什麼小說 瀏覽:930
完美世界黃版小說改寫 瀏覽:840
小說連載總裁要生娃 瀏覽:324
怪盜基德同人小說txt 瀏覽:598
主角叫唐崢的小說 瀏覽:832
聖母在上佑祥同人小說 瀏覽:232
農女小說完結小說網 瀏覽:777
好看的穿越軍婚小說完載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