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能反映陶淵明詩風中怒目金剛一面的詩歌作品是
《詠荊軻》
《詠荊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城。
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㈡ 佛祖所謂終生平等,為什麼還需要怒目金剛
所以佛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世間,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釋迦牟尼佛現的佛身;應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惠能大師是比丘身;應以居士身得度,他就現居士身,唐朝的傅大士,居士。什麼樣的身都能現。在世間現身,當然具有肉眼,這就是「欲見眾生,唯以肉眼」,他必須跟眾生和光同塵,生活在一起。菩薩度鬼道,就現鬼身。在中國佛教裡面,超度里有焰口,放焰口,焰口台對面講究的,那邊扎個鬼王焦面大士,最簡單的是供個牌位,扎一個鬼王放在那邊,焦面大士。焦面大士是誰?觀世音菩薩在鬼裡面現的身。在地獄,度地獄眾生,就現地獄身。像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在地獄是現鬼王的身分,在餓鬼道。在畜生道,現畜生身,他不現同類身,他就沒有辦法去度這類眾生。所以一切眾生之類,佛菩薩統統都參與,都應化在其中,這些道理、事相,學佛的同學都應該理解。
=======================================
一切眾生平等是很高的境界,不但理上平等,事上也平等。看看這幾天,如果時間要夠的話,我們底下這段經文正好講到這個地方。「緣起甚深」,真的是甚深,緣起甚深講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統統是《般若心經》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頭才真正完全解脫,真正得大自在,《華嚴經》裡面「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正可以得到。你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了解之後,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念不生,你才能做得到。我們今天做不到原因在哪裡?把假的當作真的,虧就吃在這里,不知道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假的。人與人之間關系有遠近之分,這是世間法,講一切眾生平等,這是出世間法;佛法裡面講是真諦說,一切眾生有遠近之分,俗諦說,真俗不二。在內心裏面要平等,要清凈平等,在外面不壞世間法,世間人才歡迎佛法常住世間。你統統講真諦把他嚇到了,他們就不要佛法,所以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㈢ 我佛慈悲 但也有怒目金剛之時什麼意思
慈悲,梵文karun!a,巴利語同。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亦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我佛慈悲就不解釋了。怒目金剛的解釋在《大般涅槃經》第三卷:為了示謗法眾生有果報。下面是節選:
佛說「等視眾生如一子」。迦葉菩薩聽說後,就產生疑問:昔十五日僧團布薩時,有一童子盜聽說戒。金剛密跡呈現怒目,乘佛威神,用金剛杵,錘之粉碎。這個金剛神太暴惡了,乃能斷是童子命根。雲何等視眾生如一子的人,還有如此事啊?
佛告訴迦葉菩薩:諸佛菩薩確實等視眾生如一子!勿懷疑。那個童子是化人,金剛神也是化人。為了示謗法眾生有果報,故作這樣的示現。
佛制戒律:在家人及未受戒的人,不準看出家戒律。因為,出家戒律很難持,許多證果者,也不免破戒。在家人及未受戒的人,他自己不持戒,但是,很喜歡看別人的過失。如果他們讀了出家戒律,看到這個比丘破戒了,哪個比丘也破戒了,到處宣傳,讓眾生對出家人生惡心!那麼,這個人必定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呢?這個人惡心袈裟啊!佛說袈裟有五聖功德,讓我們敬重袈裟如敬佛!那麼,說出家人的過失,就不能敬重袈裟了!正相反,惡心袈裟啊!故佛嚴禁在家人說比丘過。不讓在家人看出家戒律,並不是出家戒律有什麼秘密!而是怕我們看到後,隨便說出家人的過失,惡心袈裟!金剛神錘殺童子命根,就是示謗法者有果報啊!現在,有許多人胡說八道,他們說「出家人戒律,在家人也可以讀」!那麼,說來的人要小心!可能,有一天,金剛密跡會錘殺你!就像錘殺哪個童子一樣。
㈣ 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太平廣記》卷一七四
引《談藪》
先解釋倆名詞:
四魔:是指四類魔,惱害眾生而奪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種魔類,即煩惱魔、蘊魔、死魔、天子魔
六道:指有情生命、輪回於其中的六個界別,即:一、天道,二,阿修羅道,三、人道,
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
金剛為佛門守護之神,無威不足震懾魔異,
菩薩以善渡人,慈悲為懷,當然慈眉善目。
世有賢愚,更分良莠。有君子也有小人,美醜善惡,一並同在。
揚善抑惡,佛門宗旨,扶正祛邪,道之正統。所以,有慈悲菩薩,還得有怒目金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對於菩薩的善相而言,金剛雖然惡相,但是金剛和菩薩一樣都是一顆佛心!
希望能幫到您。
㈤ 魯迅有篇雜文談到陶淵明怒目金剛,然後又說到文化浩劫(陶潛,蘇軾)的是哪一篇,請給出原文鏈接或是段落
只記得他的意思大概是論選家:作家給讀者留下什麼印象,往往不是由他的全部作品決定,而是受一些著名選家眼光的局限。
㈥ 電影《南少林之怒目金剛》怎麼樣
最近面世的影片《南少林之怒目金剛》剛好是「南拳」樊少皇和「北腿」熊欣欣的對手戲,南拳北腿一較高下,也正好解答了網友心中多年的疑惑。
影片故事發生在明末清初,海盜蔡炎(樊少皇飾)因兄弟徐昭(熊欣欣飾)背叛差點喪命,被南少林寺方丈所救並收為徒弟。不得不說,樊少皇的海盜扮相還真有幾分像《加勒比海盜》里痞帥痞帥的傑克船長,但是頭發一剃,立馬就有正氣了,這個可能也是得益於元真和虛竹給觀眾留下的深刻印象。於是在日常的相處中,方丈漸漸發現了蔡炎本性並不壞,並且開解他要成為一個「怒目金剛」。
但是好在這些演技派的老人們最近都靠著網路的力量再一次回歸了,從《南少林之怒目金剛》到《長安伏妖》,無疑都是在帶著觀眾們重新認識這樣的演繹方式,重新讓觀眾們記起曾經陪伴過一代人又影響過數代人的港台明星們。
希望觀眾們不要一味地關注顏值,也應該多多關注質量和演技,總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好作品出現。
㈦ 跪求一些怒目金剛的圖片,或者是那些紋身紋背佛的原圖,最好高清,越多越好
怒目金剛是佛教終極護法神,,不能亂紋,亂放...
據說需要上師親自帶入壇城,才如法合法...否則視為:盜法,不如法...
最終會有災難.
㈧ 最能反映陶淵明詩風中「金剛怒目」一面的詩歌作品是
最能反映陶淵明詩風中「金剛怒目」一面的詩歌作品是《詠荊軻》。
宋代朱熹《朱子語類》:「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
原詩:
《詠荊軻》魏晉: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釋義:
燕國太子喜歡收養門客,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
他到處招集有本領的人,這一年年底募得了荊卿。
君子重義氣為知己而死,荊軻仗劍就要辭別燕京。
白色駿馬在大路上鳴叫,眾人意氣激昂為他送行。
個個同仇敵愾怒發沖冠,勇猛之氣似要沖斷帽纓。
易水邊擺下盛大的別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漸離擊築築聲慷慨悲壯,宋意唱歌歌聲響遏行雲。
座席中吹過蕭蕭的哀風,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紋。
唱到商音聽者無不流淚,奏到羽音荊軻格外驚心。
他明知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將萬古長存。
登車而去何曾有所眷顧,飛車直馳那秦國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過萬里,曲折行進所經何止千城。
翻完地圖忽地現出匕首,秦王一見不由膽顫心驚。
可惜呀!只可惜劍術欠佳,奇功偉績終於未能完成。
荊軻其人雖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遠激勵後人。
注釋:
1、荊軻:戰國時衛國人,為燕太子丹報仇,以送地圖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殺。
2、燕丹:戰國時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3、強嬴:秦國。
4、荊卿:指荊軻。
5、漸離:高漸離,戰國時燕國人,與荊軻友善,善擊築(古時的一種樂器)。
6、宋意:燕國的勇士。
7、商音、羽奏:商聲和羽聲。商聲凄涼,羽聲較激昂。
名家點評:
清代張玉谷《古詩賞析》:「既惜之,復慕之,結得摶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
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
創作背景:
這首詩同《詠三良》、《詠二疏》是陶淵明三首著名的詠史詩,三篇體制大體相當,當為同一個時期的作品。
但具體創作時間大致有兩說:一說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後不久,約在永初三年(422),陶淵明五十八歲;一說約在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當時陶淵明五十歲,與《雜詩十二首》寫作時間相近。關於荊軻之事,《戰國策·燕策》與《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其基本情節是相似的。
(8)短篇小說怒目金剛擴展閱讀:
發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實。不過這「現實」亦不宜說得過窄過死(如一些論者所言,這首詩是詩人出於「忠晉報宋」而作),為什麼呢?
首先,因為陶淵明反復地說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之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這使我們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著豪放、俠義的色彩。
其次,詩人也曾出仕於晉,不過他說這是「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歸田園居五首》),悔恨之情溢於言表,足見「晉」也並不是他的理想王國,當然「宋」亦如此。這些都是我們不必將《詠荊軻》的作意膠柱於「忠晉報宋」的理由。
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捨身濟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跡的吧。
是的,這首詩的影響也正在此,此亦有詩為證:「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龔自珍《己亥雜詩》)
㈨ 韓少功的所獲獎項
1980年,《西望茅草地》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1年,《飛過藍天》獲全國五四文學獎與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5年,《文學的「根」》獲《作家》理論獎。
1987年,短篇小說《謀殺》獲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
1991年,中篇小說《鞋癖》獲上海文學獎。
1997年,《馬橋詞典》獲上海中長篇小說大獎。繁體字版分別由台灣中國時報公司和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分別獲《中國時報》與《聯合報》該年度「最佳圖書獎」。
2000年,《馬橋詞典》入選海內外專家共同推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
2002年,獲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蘭西文藝騎士勛章」 。
2002年,《暗示》獲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 。
2003年,《文革:妖化與美化之外的歷史》獲《當代作家評論》理論作品獎。
2007年,以《山南水北》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二00六年度傑出作家」獎,同年11月以該作品獲全國第四屆魯迅文學獎。.
2010年,短篇小說《怒目金剛》獲首屆茅台杯《小說選刊》2009年度獎;中篇小說《趕馬的老三》獲《人民文學》2010年度優秀作品獎;長篇小說《馬橋詞典》獲美國第二屆紐曼華語文學獎。
2011年,中篇小說《趕馬的老三》獲首屆蕭紅文學獎;短篇小說《怒目金剛》獲《北京文學》優秀作品獎;短篇小說《怒目金剛》獲《小說月報》第十四屆百花獎。
2012年,短篇小說《怒目金剛》獲第三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
2013年,短篇小說《山那邊的事》獲《小說月報》第十五屆百花獎。
2014年:《日夜書》作為「2013文化原創榜年度圖書(虛構類)」被南方周末致敬。
㈩ 怒目金剛的十八武器是什麼_
隋朝時,更部侍郎薛道衛曾游鍾山開善寺。他想給寺里的小和尚出難題,就問道:「金剛何為怒目?菩薩為何低眉?」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四魔」是指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及天魔。)
「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寺金剛杵而得名;「金剛怒目」是以金剛力士面目威猛可畏,來形容人之威勢。「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菩薩低眉」是以菩薩的慈眉善目,形容人之慈善。
金剛現怒目身以降伏惡人,菩薩則現慈眉貌以攝取善人。在佛教里,金剛力士現怒目身是為了降伏惡人,而菩薩現慈眉善貌是為了攝取善人,而二者都是為了方便度眾生,值得贊嘆。
《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說明人心是能善、能惡、知善、知惡的本源。
大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菩薩,是一種無污染、純凈的愛,如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大恨是大意志、大威德,是一種瞋恨的升華;也就是憤怒金剛、威攝邪魔的公義伸張。
《涅盤經》中,指出如有人危害社會而使社會受災難時,菩薩會予以制止,阻其作惡,而菩薩已發願承挑制止惡人的一切結果。
《瑜伽菩薩戒本》規定菩薩不得不護雪(護持雪恥)外來的「惡聲、惡稱、惡譽」。這是說,為了愛護眾生,應代眾生受怨受辱;為了維護三寶,應該護雪惡意的中傷。再說,菩薩對眾生,當存慈悲心,但在必要時也應以威折的方法,使得眾生馴服。所以,菩薩若見到有些人應加呵責,治罰、驅逐、默檳(不和他說話),而不如此處置的,便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