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有關"科海泛舟"的資料啊
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並幫助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四、活動建議
1.本次活動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時不要忘記了「捕撈」語文,在活動中應努力將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語言表達、母語意識、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將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結合起來;
2.本次活動具有體驗性和智力挑戰性,所以,要著力引導學生加強科學情感、態度的體驗,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同時,要激發學生廣泛涉獵科技知識、熱衷於科技新課題,以此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語文素質;
3.本次活動可按四項內容劃分4~8個學習小組(亦可稱為合作小組)進行,在學習小組充分開展活動的基礎上,由各組推舉代表到班上統一匯報與展示。
五、活動評價
1.運用分層評價的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階段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長評價;學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階段主要由教師評價和學生推舉代表來進行評價。
2.運用分項評價的方式。可以分別對搜集查閱資料、口語交際、寫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發現學生語文基本素質的強弱,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重點加強。
3.既關注過程也關注結果。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態度、行為表現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變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縱向比較);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評價學生搜集資料、口語交際、寫作的實際水平(同學的橫向比較)。
六、有關資料
1.科學小品的腳步(趙雪、趙之)
科學普及的形式並不限於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於文學。作為科學知識的載體,特別是作為科技新動態的載體,無論發表的速度、數量,科學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並不注重文學表現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長處,是直截了當;直截了當和隨之而來的快捷,是大眾傳媒需要的兩種重要品質。雖然如此,科學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科學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體都是科學,但科學小品是美文。和詩歌、戲劇、小說相比,散文小品的長處是善於兼容邏輯抽象思維與藝術形象思維,熔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故能舒捲自如,更便於游弋於科學與文學兩個領域之間。要而言之,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科學小品」的文學功能,一在窺視科學的素質和科學內含的趣味,二在發現科學與社會、生活、文化、人生的聯系。
科學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擷取宇宙的一粒微塵,大海中的一滴水,認識體系之樹上的一枝一葉,或科學與人生之網上的一二小結節。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識,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見小,小中見大。
我國科學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酈道元,北宋的蘇軾、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說家蒲松齡,更已有獨立成篇、足以傳世的科學小品。但我們這里說的「科學小品」,特指現代科學小品,即除了現代文學觀念之外,它所運用的和反映的,是現代科學觀念和現代生活觀念。在我國,這種意義上的科學小品發生在提倡科學與民主、與「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相對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據我們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學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楨、賈祖璋、鄒韜奮、劉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時的科學小品還只有科學小品之實,而無「科學小品」之名。科學小品這個概念的形成,還需等到這類文章多了以後。1934年9月20日,是科學小品史上可紀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秋,中國文壇上發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關於小品文向何處去的大討論。吶喊中,陳望道在他主編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創刊號上,通過發表周建人、賈祖璋、顧均正、劉薰宇的4篇科學小品,建立了「科學小品」專欄。作為散文小品的一個分支(也是科普寫作的一個分支)的科學小品,從此有了名字。於是在「科學小品」的名目下,團結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學小品」之名在吶喊中誕生,是科學小品發軔以後一件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此後,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沉寂之後的1983年,全國18家晚報以聯合舉辦科學小品徵文的活動,為它樹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後,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屆、第三屆科學小品聯合徵文,每屆應征的文稿也都在萬件上下。影響之巨,前所未有。同時,這三屆聯合徵文也是我們有機會了解了科學小品作者群的構成狀況。如今這個作者群中的絕大多數,是生活在科研、教學、生產第一線上的科技人員。他們寫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課題,自己的觀察、積累、靈感、領會、探索、發現,原無作文之意,卻被「科學的驚異」與社會的需求卷進了這片科學與文學結合的領海。因此新人隨時不斷出現,成了這支隊伍的重要特徵。
藉此結集的機緣,簡略地回顧科學小品的特徵和歷程,對讀者和科學小品的作者可能不無意義。因為科學小品是什麼以及它的歷史,雖說都是客觀存在,自有客觀規律和標准,但規律和標準的發現,卻只能在百花齊放的自由創作中間和百家爭鳴的獨立探索中間。獨立的探索,是「科學精神」必有之義。
(選自《中國科學文藝大系·科學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學老師——大自然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於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也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在福井謙一剛懂事時,就經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著叫不出名字的雜草出神。他有時還會把雜草連根拔起,那翠綠的嫩葉會讓他仔細地看上半天。蝴蝶飛舞的季節,小謙一會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進附近的山裡去。山裡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傑作令小謙一百看不厭,並使他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發現,都會讓小謙一興奮好幾天,並終生難忘。
福井謙一在上學以前喜愛收集植物標本。他把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樹葉採回家,擺放整齊,長久地看著。在旁人看來,他老是對著一堆枯草敗葉發呆,似乎有點傻里傻氣,但他卻從中獲得了無窮的樂趣。
上了小學後,他的收藏升級了,由植物轉為礦物和昆蟲。他直到老年時也忘不了曾經在大阪帝冢山一帶的丘陵採回的一塊樹狀礦石,同樣喜歡礦物的表哥告訴他這是沼鐵礦石,是遠古時代沉到湖泊或沼澤里木頭上的鐵。這令小謙一激動不已:天啊,今天的這一片丘陵在遠古時竟然是湖底!而這是由我親自發現的!
福井謙一採集蝴蝶標本的愛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後。他成名後到美國講學,一次在佛羅里達一座機場附近的森林裡為了追捕一隻美麗的鳳蝶而誤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覽亞里桑那大峽谷時為了捕捉一隻蛺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顧得上好好欣賞著名的大峽谷風光。
福井謙一的父母認為: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第一特權,所以他們鼓勵孩子們去郊外遊玩。父親還經常在工作之餘帶著孩子們去郊外釣魚,並給他們講述魚類和釣魚的知識。福井謙一上中學後,一家人每年夏天都會在海邊租房子度假,在那裡釣魚和游泳。
福井謙一在談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時說:
我生長在一個與科學沒有什麼緣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積累起來的豐富切身體驗,促使我後來選擇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我的理論獲得了承認,並且榮幸地獲得諾貝爾獎。每當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為我的少年時代創造了一個能與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環境。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理學家吉爾曼出生於法國東部盛產葡萄酒的布爾戈涅地區。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園風光。孩提時代的吉爾曼經常騎著自行車到郊外去采蘑菇。說是采蘑菇,其實是大自然美麗的風光、芬芳的氣息和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吸引著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各種絢麗、奇特的花草和樹葉就都會成為他採集的對象,並製成標本,匯集成厚厚的標本冊。翻閱和欣賞這些標本冊,是他的一大嗜好。
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對小吉爾曼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動物、星辰、雲彩甚至雨雪,都使他感到奧妙無比,充滿了好奇心。只有一樣東西——雷電,令他恐懼不已。一次他在雨中騎自行車遠游,一個驚雷就落在身邊,將他擊倒,摔出去兩米遠。從這以後,他一聽到雷聲就膽戰心驚。但這絲毫沒有削弱小吉爾曼對大自然的嚮往。當他隻身在杳無人跡的荒郊野外跋涉時,經常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勇敢的探險家,嘗試著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考察。童年的經歷,使吉爾曼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和對科學家的崇拜之情,最終選擇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並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切赫在小學四年級時受一位老師的影響,喜愛上了地質學。小切赫看了不少地質學方面的科普讀物,然而他更喜歡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但他所居住衣阿華城周圍既沒有海,也沒有山。想要通過採集岩石標本了解地球構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進行挖掘土方作業的建築工地去。他曾經在一個修建水壩的施工現場採集了不少岩石標本,其中還有幾塊海洋動物的化石,這使他興奮異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億年前的遠古時代原來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經消失了的動物通過化石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並且這是經自己的手發現的。
12歲的時候,小切赫跟隨爺爺乘火車去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旅遊。當他來到雄偉的落基山脈腳下,高興得不得了:「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這里採集了很多岩石標本,多得以至爺爺都擔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車,要把一部分石頭扔下。「這可是在衣阿華不曾見過的珍貴岩石標本啊!」哪一塊石頭小切赫也捨不得丟下。於是,他瞞著爺爺將石頭裝進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讓爺爺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愛的岩石標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覺得累。孫子喜悅、興奮的情緒也感染了爺爺,第二年爺爺又帶切赫再次去了科羅拉多。
這種對大自然的愛好,引導切赫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成為他的人生信條,並取得了重大科學新發現。
像這樣由喜愛大自然到嚮往探索科學奧秘、並最終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中屢見不鮮。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學老師。今天生長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鋼筋、水泥包圍著,很少有機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3.獲獎科學家與科普讀物
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學家奧爾特曼在應我們的請求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在我12歲的時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寫的《原子的說明》一書。這本書簡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結構,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設計不僅是科學的,並且是十分優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對於當時人們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學的預見。這一切都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肯定地說,這本書喚起了我對原子物理學的愛好。
由於一本科普讀物的影響,而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還有許多。像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化學家克盧格,都是因為在青少年時代閱讀了由荷蘭裔美國細菌學家克魯伊夫撰寫的科普讀物《微生物獵人傳》,從此愛好上了生物學。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內分泌學家吉爾曼小時候最喜愛的書是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80天環游地球》《地心游記》《海底兩萬里》等旅行探險類書籍。這些書令小吉爾曼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書中不僅有驚險動人的故事情節,而且有豐富的地理、氣候、生物、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更令人稱奇的是,儒勒·凡爾納身患殘疾,一生中幾乎沒有遠足旅行過,卻「坐地日行八萬里」,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旅行探險故事,「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澤、海洋和島嶼。小說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學的頭腦,每當遇到困難和危險時,總能依靠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奇跡般地擺脫困境。而且小說中描寫的潛艇等許多科技發明在凡爾納所處的19世紀末還沒有問世,作者卻憑借著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想像和科學的預見,進行了今天看來也相當准確的描述。他的小說使吉爾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學技術的力量,對科學家產生了崇拜之情。這促使吉爾曼最終選擇了科學家的職業。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赫希巴奇小時候喜歡到奶奶家去玩,因為奶奶訂有一本叫作《國家地理》的雜志。這本著名雜志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主辦,創刊於1888年,是一本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科普雜志。它雖然名為「國家地理」,但雜志中的內容並不局限於美國,也不局限於地理學,它有許多關於世界各地的動物、植物、風土人情和自然科學、高新技術方面的內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圖,每一期都讓小赫希巴奇興趣盎然。在他11歲那年,新出版的一期雜志是關於天文學的特輯。北極星、獵戶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馬座……,那一個個遙遠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孫子如此喜愛這期雜志,奶奶就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總把這本雜志帶在身邊,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雜志帶到了學校,不知怎麼回事,突然雜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撓腮,眼淚都差點掉了下來。同學們急忙幫他找,終於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興得什麼似的。50多年後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學家的他的書房裡,在書架上琳琅滿目的科學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這本紙張已經發黃了的雜志。正是這本《國家地理》雜志,使小赫希巴奇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成為他走上科學之路的啟蒙老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少年時代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忠實讀者,並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很大影響。當1973年福井謙一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華盛頓時,特意走訪了《國家地理》雜志編輯部,這時它的發行量已達到了每期1 000多萬冊。福井謙一還非常喜愛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撰寫的《昆蟲記》一書。這本書用講故事的方式記述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並且用充滿著泥土芬芳的文筆描述了法國南部一帶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小謙一上初中一年級時看到這本書後就愛不釋手,反復閱讀。這本書當時是分為20冊逐年翻譯出版的,小謙一常常是剛看完一冊,就急切地盼望著下一冊。這本書將福井謙一帶入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他對昆蟲和大自然的熱愛保持了一生。
許多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還是科普創作的愛好者。像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萊德曼,就在科研之餘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和圖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諤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經常到各高等學府舉辦學術和科普講座,其中生命科學的系列講座特別受到聽眾的歡迎。1944年,薛丁諤把講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頁的小冊子《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書中,他預言了生命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正面臨著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度將從生命的表面現象和細胞的層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他還提出將物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引進生命科學研究之中。這本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大批年輕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學的學習與研究之中,其中就有因建立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而共同榮獲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因發現噬菌體在細胞內增殖過程中作用榮獲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盧里亞,因完成世界首次分子水平上的基因重組、創立現代基因工程技術而榮獲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伯格,因發現核糖核酸(RNA)的細胞催化功能而榮獲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奧爾特曼等人。因而,這本書被稱為「給生物學界以革命的契機」。
此外,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雅洛夫人、198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利昂、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洛姆伯根在少年時代都曾受到過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兒伊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傳》一書的深刻影響。而由英國生理學家劉易斯所撰寫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學》一書則陪伴了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甫洛夫的一生,並且是他走上生理學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4.獲獎科學家與課外科普活動
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保羅·伯格,都是在小學時參觀了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後,激發了對生命科學的興趣。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菲齊與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不約而同地跟隨父母驅車數百公里,專程參觀芝加哥科學博物館。當時10歲的菲齊和13歲的李普斯科姆通過此行,產生了對科學發現與科技發明的嚮往,樹立了獻身科學事業的決心。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卡爾在應邀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對科學的迷戀可能開始於一次參觀科學博物館,那時我大約七、八歲,是媽媽領我去的。這座博物館位於一幢大樓內,紐約的《每日新聞》也在這座樓里。我記得,博物館提供給人們操作展品和觀察其機械、電氣特性的機會。
在其他著名科學家身上,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而課外科技活動更是大多數榮獲諾貝爾獎科學家青少年時代的愛好,並從中培養了動手動腦、發明製作、通過實驗尋找問題與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為他們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僅僅是我們所知道在青少年時代的課外化學實驗中發生過爆炸事件的獲獎科學家就有多人,比如: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生理學家克里克,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庫珀,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神經生理學家休伯爾,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瑞士物理化學系恩斯特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在應邀為我們所寫的自傳中談到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時曾說:
(青少年時代)我花費了許多時間用於製作一些無明確用途的器具上。在我房間的地毯上,經常是散亂地擺放著數以百計的金屬「梁」和小的螺母、螺桿,在它們中間是我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我稍大一點的時候,我的興趣擴展到了化學游戲上。我曾和我的一個朋友用自製的火箭和火葯做實驗,實驗的部分費用來自父母給我在學校吃飯的午餐費。有一年夏天,我的愛好又轉移到了檢測我鄰居家的土壤酸鹼度和土壤中所缺少的營養物質上。
有組織的課外科技活動,對於培養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和動手、動腦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節目中曾介紹過,一位名叫索菲亞·沃爾沃的老師對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伯格產生過重要的影響,這位老師其實就是一名課外生物學興趣小組的輔導員。我們還看到: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齊是天文觀測活動的積極參加者;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11歲時聆聽了大學教授們為市民舉辦的系列科普講座,激發了對科學的好奇心。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小學四年級時第一次參加學校組織的淡路島臨海學舍活動。臨海學舍是日本專為舉辦寒、暑期青少年活動而在海濱、山區興建的數百座固定設施之一,它們統一歸日本政府首相官房廳(相當於我國的國務院辦公廳)管理,每年都有上百萬名中、小學生到這里來參加野營、自然觀察、動植物標本的採集和製作等活動。臨海學舍為福井謙一等孩子組織了大量觀察海洋生物的活動,從此福井謙一對海洋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五年級和六年級時,他又參加了分別在和歌縣箕島、加太舉辦的臨海學舍,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影響伴隨了福井謙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國讀者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於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也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福井謙一還說:若問對我立志於學問和創造起決定作用的是什麼?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觸。正是這種接觸培養了我對科學的直覺。……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
美國病毒學家特明15歲那年參加了緬因州傑克遜癌症研究室為中學生舉辦的夏令營。這個夏令營以生物學為主題,來自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通俗、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孩子講述生命的奧秘和癌症研究的意義。夏令營還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解剖兔子,參加一些在中學里從未見過的實驗。夏令營激發了特明對生物學和癌症研究的興趣,他連續3年參加了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特明上大學時選擇了生物學專業。畢業後,他利用進入研究生院前的那個暑假,又回到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為孩子們講課和輔導。他要向當年的科學家們一樣,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道路。在特明輔導小學員中,有一名來自紐約的17歲少年巴爾的摩,他也通過夏令營的經歷喜愛上了生物學。後來,巴爾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讀的那所大學,又與特明同樣成為著名病毒學家杜爾貝科的研究生。師生三人合作研究發現了病毒的致癌機理,共同榮獲了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上述事例充分說明了科普工作對於培養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義,同時科普工作也為培育國民的科學素養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在目前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一時還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改變的情況下,我們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責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們的科普場館,更要擔負起與學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職能。
Ⅱ 寫作泛舟```
終身幸福!這是任何活著的人都無法忍受的,那將是人間地獄。(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幸福是勇氣的一種形式。 (英國作家 傑克遜. H.)
醉心於某種癖好的人是幸福的。 (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
幸福不在於擁有金錢,而在於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美國總統 羅斯福. F.)
與其說人類的幸福來自偶爾發生的鴻運,不如說來自每天都有的小實惠。(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 B.)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美國總統 林肯. A.)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法國小說家 雨果. V .)
人間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愛情又清白無暇。( 法國思想家 盧梭. J . J. )
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需在不幸中考察他。 (法國皇帝 拿破崙. B .)
正像我們無權只享受財富而不創造財富一樣,我們也無權只享受幸福而不創造幸福。
(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
名言警句STRUGGLE 奮斗篇
一個人可以失敗多次,但是只要他沒有開始責怪旁人,他還不是一個失敗者。———美國博物學家巴勒斯·J
做一切事都應盡而為,半途而廢永遠不行。———美國詩人拖達德·R.H.
大膽挑戰,世界總會讓步。如果有時候你被它打敗了,不斷地挑戰,它總會屈服的。———英國小說家薩克雷·W.M
事情很少有根本做不成的;其所以做不成,與其說是條件不夠,不如說是由於決心不夠。———法國作家羅切福考爾德
完成偉大的事業不在於體力,而在於堅韌不拔的毅力。———英國作家和評論家約翰遜·S
如果你很有天賦,勤勉會使其更加完善;如果你能力一般,勤勉會補足其缺陷。———美國女散文家雷諾茲·J
天才只意味著終身不懈的努力。 (俄國化學家 門捷列耶夫)
人只要奮斗就會犯錯誤。 (德國詩人、劇作家 歌德. J. W.)
我所能奉獻的沒有其它,只有熱血、辛勞、眼淚與汗水。(英國政治家 丘吉爾 . W.)
命運給予我們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機會之杯。(美國總統 尼克松 . R.)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是甜蜜的。 (法國思想家 盧梭. J. J.)
進步是今天的活動、明天的保證。 (美國思想家 家默生)
人經過努力可以改變世界,這種努力可以使人類達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沒有人僅憑閉目、不看社會現實就能割斷自己與社會的聯系。他必須敏感,隨時准備接受新鮮事物;他必須有勇氣與能力去面對新的事實,解決新問題。(美國總統 羅斯福. F.)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其崎嶇之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它光輝的頂點。( 德國革命家 馬克思. K .)
凡是決心取得勝利的人是從來不說"不可能的"。( 法國皇帝 拿破崙. B.)
為了保住這最後的、最偉大的自由堡壘,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美國總統 里根. R.)
有志者,事竟成。 (美國發明家 愛迪生. T.)
名言警句SUCCESS成功篇
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樂趣。( 美國發明家 愛迪生. T. )
但是難道敗局已定,勝利已經無望?不,不能這樣說! (法國總統 戴高樂. C.)
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 。 (法國皇帝 拿破崙. B .)
如果你希望成功,當以恆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謹慎為兄弟、以希望為哨兵。
(美國發明家 愛迪生. T.)
只有有耐心圓滿完成簡單工作的人,才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困難的事。(德國劇作家、詩人 席勒. F.)
實力永遠意味著責任和危險。 (美國總統 羅斯福. T.)
成功由大量的失望鑄就。( 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尋找他們想要機會的人,如果找不到機會,他們就去創造機會。( 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人必須相信自己,這是成功的秘訣。 (美國演員 卓別林. C.)
Ⅲ 要《科海泛舟》的資料 要詳細的!
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並幫助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四、活動建議
1.本次活動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時不要忘記了「捕撈」語文,在活動中應努力將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語言表達、母語意識、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將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結合起來;
2.本次活動具有體驗性和智力挑戰性,所以,要著力引導學生加強科學情感、態度的體驗,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同時,要激發學生廣泛涉獵科技知識、熱衷於科技新課題,以此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語文素質;
3.本次活動可按四項內容劃分4~8個學習小組(亦可稱為合作小組)進行,在學習小組充分開展活動的基礎上,由各組推舉代表到班上統一匯報與展示。
五、活動評價
1.運用分層評價的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階段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長評價;學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階段主要由教師評價和學生推舉代表來進行評價。
2.運用分項評價的方式。可以分別對搜集查閱資料、口語交際、寫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發現學生語文基本素質的強弱,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重點加強。
3.既關注過程也關注結果。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態度、行為表現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變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縱向比較);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評價學生搜集資料、口語交際、寫作的實際水平(同學的橫向比較)。
六、有關資料
1.科學小品的腳步(趙雪、趙之)
科學普及的形式並不限於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於文學。作為科學知識的載體,特別是作為科技新動態的載體,無論發表的速度、數量,科學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並不注重文學表現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長處,是直截了當;直截了當和隨之而來的快捷,是大眾傳媒需要的兩種重要品質。雖然如此,科學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科學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體都是科學,但科學小品是美文。和詩歌、戲劇、小說相比,散文小品的長處是善於兼容邏輯抽象思維與藝術形象思維,熔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故能舒捲自如,更便於游弋於科學與文學兩個領域之間。要而言之,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科學小品」的文學功能,一在窺視科學的素質和科學內含的趣味,二在發現科學與社會、生活、文化、人生的聯系。
科學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擷取宇宙的一粒微塵,大海中的一滴水,認識體系之樹上的一枝一葉,或科學與人生之網上的一二小結節。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識,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見小,小中見大。
我國科學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酈道元,北宋的蘇軾、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說家蒲松齡,更已有獨立成篇、足以傳世的科學小品。但我們這里說的「科學小品」,特指現代科學小品,即除了現代文學觀念之外,它所運用的和反映的,是現代科學觀念和現代生活觀念。在我國,這種意義上的科學小品發生在提倡科學與民主、與「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相對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據我們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學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楨、賈祖璋、鄒韜奮、劉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時的科學小品還只有科學小品之實,而無「科學小品」之名。科學小品這個概念的形成,還需等到這類文章多了以後。1934年9月20日,是科學小品史上可紀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秋,中國文壇上發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關於小品文向何處去的大討論。吶喊中,陳望道在他主編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創刊號上,通過發表周建人、賈祖璋、顧均正、劉薰宇的4篇科學小品,建立了「科學小品」專欄。作為散文小品的一個分支(也是科普寫作的一個分支)的科學小品,從此有了名字。於是在「科學小品」的名目下,團結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學小品」之名在吶喊中誕生,是科學小品發軔以後一件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此後,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沉寂之後的1983年,全國18家晚報以聯合舉辦科學小品徵文的活動,為它樹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後,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屆、第三屆科學小品聯合徵文,每屆應征的文稿也都在萬件上下。影響之巨,前所未有。同時,這三屆聯合徵文也是我們有機會了解了科學小品作者群的構成狀況。如今這個作者群中的絕大多數,是生活在科研、教學、生產第一線上的科技人員。他們寫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課題,自己的觀察、積累、靈感、領會、探索、發現,原無作文之意,卻被「科學的驚異」與社會的需求卷進了這片科學與文學結合的領海。因此新人隨時不斷出現,成了這支隊伍的重要特徵。
藉此結集的機緣,簡略地回顧科學小品的特徵和歷程,對讀者和科學小品的作者可能不無意義。因為科學小品是什麼以及它的歷史,雖說都是客觀存在,自有客觀規律和標准,但規律和標準的發現,卻只能在百花齊放的自由創作中間和百家爭鳴的獨立探索中間。獨立的探索,是「科學精神」必有之義。
(選自《中國科學文藝大系·科學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學老師——大自然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於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也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在福井謙一剛懂事時,就經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著叫不出名字的雜草出神。他有時還會把雜草連根拔起,那翠綠的嫩葉會讓他仔細地看上半天。蝴蝶飛舞的季節,小謙一會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進附近的山裡去。山裡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傑作令小謙一百看不厭,並使他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發現,都會讓小謙一興奮好幾天,並終生難忘。
福井謙一在上學以前喜愛收集植物標本。他把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樹葉採回家,擺放整齊,長久地看著。在旁人看來,他老是對著一堆枯草敗葉發呆,似乎有點傻里傻氣,但他卻從中獲得了無窮的樂趣。
上了小學後,他的收藏升級了,由植物轉為礦物和昆蟲。他直到老年時也忘不了曾經在大阪帝冢山一帶的丘陵採回的一塊樹狀礦石,同樣喜歡礦物的表哥告訴他這是沼鐵礦石,是遠古時代沉到湖泊或沼澤里木頭上的鐵。這令小謙一激動不已:天啊,今天的這一片丘陵在遠古時竟然是湖底!而這是由我親自發現的!
福井謙一採集蝴蝶標本的愛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後。他成名後到美國講學,一次在佛羅里達一座機場附近的森林裡為了追捕一隻美麗的鳳蝶而誤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覽亞里桑那大峽谷時為了捕捉一隻蛺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顧得上好好欣賞著名的大峽谷風光。
福井謙一的父母認為: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第一特權,所以他們鼓勵孩子們去郊外遊玩。父親還經常在工作之餘帶著孩子們去郊外釣魚,並給他們講述魚類和釣魚的知識。福井謙一上中學後,一家人每年夏天都會在海邊租房子度假,在那裡釣魚和游泳。
福井謙一在談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時說:
我生長在一個與科學沒有什麼緣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積累起來的豐富切身體驗,促使我後來選擇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我的理論獲得了承認,並且榮幸地獲得諾貝爾獎。每當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為我的少年時代創造了一個能與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環境。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理學家吉爾曼出生於法國東部盛產葡萄酒的布爾戈涅地區。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園風光。孩提時代的吉爾曼經常騎著自行車到郊外去采蘑菇。說是采蘑菇,其實是大自然美麗的風光、芬芳的氣息和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吸引著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各種絢麗、奇特的花草和樹葉就都會成為他採集的對象,並製成標本,匯集成厚厚的標本冊。翻閱和欣賞這些標本冊,是他的一大嗜好。
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對小吉爾曼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動物、星辰、雲彩甚至雨雪,都使他感到奧妙無比,充滿了好奇心。只有一樣東西——雷電,令他恐懼不已。一次他在雨中騎自行車遠游,一個驚雷就落在身邊,將他擊倒,摔出去兩米遠。從這以後,他一聽到雷聲就膽戰心驚。但這絲毫沒有削弱小吉爾曼對大自然的嚮往。當他隻身在杳無人跡的荒郊野外跋涉時,經常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勇敢的探險家,嘗試著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考察。童年的經歷,使吉爾曼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和對科學家的崇拜之情,最終選擇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並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切赫在小學四年級時受一位老師的影響,喜愛上了地質學。小切赫看了不少地質學方面的科普讀物,然而他更喜歡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但他所居住衣阿華城周圍既沒有海,也沒有山。想要通過採集岩石標本了解地球構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進行挖掘土方作業的建築工地去。他曾經在一個修建水壩的施工現場採集了不少岩石標本,其中還有幾塊海洋動物的化石,這使他興奮異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億年前的遠古時代原來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經消失了的動物通過化石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並且這是經自己的手發現的。
12歲的時候,小切赫跟隨爺爺乘火車去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旅遊。當他來到雄偉的落基山脈腳下,高興得不得了:「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這里採集了很多岩石標本,多得以至爺爺都擔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車,要把一部分石頭扔下。「這可是在衣阿華不曾見過的珍貴岩石標本啊!」哪一塊石頭小切赫也捨不得丟下。於是,他瞞著爺爺將石頭裝進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讓爺爺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愛的岩石標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覺得累。孫子喜悅、興奮的情緒也感染了爺爺,第二年爺爺又帶切赫再次去了科羅拉多。
這種對大自然的愛好,引導切赫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成為他的人生信條,並取得了重大科學新發現。
像這樣由喜愛大自然到嚮往探索科學奧秘、並最終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中屢見不鮮。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學老師。今天生長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鋼筋、水泥包圍著,很少有機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3.獲獎科學家與科普讀物
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學家奧爾特曼在應我們的請求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在我12歲的時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寫的《原子的說明》一書。這本書簡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結構,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設計不僅是科學的,並且是十分優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對於當時人們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學的預見。這一切都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肯定地說,這本書喚起了我對原子物理學的愛好。
由於一本科普讀物的影響,而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還有許多。像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化學家克盧格,都是因為在青少年時代閱讀了由荷蘭裔美國細菌學家克魯伊夫撰寫的科普讀物《微生物獵人傳》,從此愛好上了生物學。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內分泌學家吉爾曼小時候最喜愛的書是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80天環游地球》《地心游記》《海底兩萬里》等旅行探險類書籍。這些書令小吉爾曼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書中不僅有驚險動人的故事情節,而且有豐富的地理、氣候、生物、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更令人稱奇的是,儒勒·凡爾納身患殘疾,一生中幾乎沒有遠足旅行過,卻「坐地日行八萬里」,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旅行探險故事,「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澤、海洋和島嶼。小說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學的頭腦,每當遇到困難和危險時,總能依靠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奇跡般地擺脫困境。而且小說中描寫的潛艇等許多科技發明在凡爾納所處的19世紀末還沒有問世,作者卻憑借著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想像和科學的預見,進行了今天看來也相當准確的描述。他的小說使吉爾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學技術的力量,對科學家產生了崇拜之情。這促使吉爾曼最終選擇了科學家的職業。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赫希巴奇小時候喜歡到奶奶家去玩,因為奶奶訂有一本叫作《國家地理》的雜志。這本著名雜志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主辦,創刊於1888年,是一本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科普雜志。它雖然名為「國家地理」,但雜志中的內容並不局限於美國,也不局限於地理學,它有許多關於世界各地的動物、植物、風土人情和自然科學、高新技術方面的內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圖,每一期都讓小赫希巴奇興趣盎然。在他11歲那年,新出版的一期雜志是關於天文學的特輯。北極星、獵戶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馬座……,那一個個遙遠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孫子如此喜愛這期雜志,奶奶就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總把這本雜志帶在身邊,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雜志帶到了學校,不知怎麼回事,突然雜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撓腮,眼淚都差點掉了下來。同學們急忙幫他找,終於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興得什麼似的。50多年後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學家的他的書房裡,在書架上琳琅滿目的科學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這本紙張已經發黃了的雜志。正是這本《國家地理》雜志,使小赫希巴奇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成為他走上科學之路的啟蒙老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少年時代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忠實讀者,並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很大影響。當1973年福井謙一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華盛頓時,特意走訪了《國家地理》雜志編輯部,這時它的發行量已達到了每期1 000多萬冊。福井謙一還非常喜愛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撰寫的《昆蟲記》一書。這本書用講故事的方式記述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並且用充滿著泥土芬芳的文筆描述了法國南部一帶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小謙一上初中一年級時看到這本書後就愛不釋手,反復閱讀。這本書當時是分為20冊逐年翻譯出版的,小謙一常常是剛看完一冊,就急切地盼望著下一冊。這本書將福井謙一帶入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他對昆蟲和大自然的熱愛保持了一生。
許多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還是科普創作的愛好者。像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萊德曼,就在科研之餘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和圖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諤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經常到各高等學府舉辦學術和科普講座,其中生命科學的系列講座特別受到聽眾的歡迎。1944年,薛丁諤把講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頁的小冊子《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書中,他預言了生命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正面臨著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度將從生命的表面現象和細胞的層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他還提出將物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引進生命科學研究之中。這本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大批年輕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學的學習與研究之中,其中就有因建立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而共同榮獲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因發現噬菌體在細胞內增殖過程中作用榮獲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盧里亞,因完成世界首次分子水平上的基因重組、創立現代基因工程技術而榮獲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伯格,因發現核糖核酸(RNA)的細胞催化功能而榮獲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奧爾特曼等人。因而,這本書被稱為「給生物學界以革命的契機」。
此外,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雅洛夫人、198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利昂、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洛姆伯根在少年時代都曾受到過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兒伊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傳》一書的深刻影響。而由英國生理學家劉易斯所撰寫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學》一書則陪伴了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甫洛夫的一生,並且是他走上生理學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4.獲獎科學家與課外科普活動
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保羅·伯格,都是在小學時參觀了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後,激發了對生命科學的興趣。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菲齊與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不約而同地跟隨父母驅車數百公里,專程參觀芝加哥科學博物館。當時10歲的菲齊和13歲的李普斯科姆通過此行,產生了對科學發現與科技發明的嚮往,樹立了獻身科學事業的決心。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卡爾在應邀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對科學的迷戀可能開始於一次參觀科學博物館,那時我大約七、八歲,是媽媽領我去的。這座博物館位於一幢大樓內,紐約的《每日新聞》也在這座樓里。我記得,博物館提供給人們操作展品和觀察其機械、電氣特性的機會。
在其他著名科學家身上,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而課外科技活動更是大多數榮獲諾貝爾獎科學家青少年時代的愛好,並從中培養了動手動腦、發明製作、通過實驗尋找問題與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為他們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僅僅是我們所知道在青少年時代的課外化學實驗中發生過爆炸事件的獲獎科學家就有多人,比如: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生理學家克里克,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庫珀,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神經生理學家休伯爾,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瑞士物理化學系恩斯特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在應邀為我們所寫的自傳中談到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時曾說:
(青少年時代)我花費了許多時間用於製作一些無明確用途的器具上。在我房間的地毯上,經常是散亂地擺放著數以百計的金屬「梁」和小的螺母、螺桿,在它們中間是我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我稍大一點的時候,我的興趣擴展到了化學游戲上。我曾和我的一個朋友用自製的火箭和火葯做實驗,實驗的部分費用來自父母給我在學校吃飯的午餐費。有一年夏天,我的愛好又轉移到了檢測我鄰居家的土壤酸鹼度和土壤中所缺少的營養物質上。
有組織的課外科技活動,對於培養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和動手、動腦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節目中曾介紹過,一位名叫索菲亞·沃爾沃的老師對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伯格產生過重要的影響,這位老師其實就是一名課外生物學興趣小組的輔導員。我們還看到: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齊是天文觀測活動的積極參加者;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11歲時聆聽了大學教授們為市民舉辦的系列科普講座,激發了對科學的好奇心。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小學四年級時第一次參加學校組織的淡路島臨海學舍活動。臨海學舍是日本專為舉辦寒、暑期青少年活動而在海濱、山區興建的數百座固定設施之一,它們統一歸日本政府首相官房廳(相當於我國的國務院辦公廳)管理,每年都有上百萬名中、小學生到這里來參加野營、自然觀察、動植物標本的採集和製作等活動。臨海學舍為福井謙一等孩子組織了大量觀察海洋生物的活動,從此福井謙一對海洋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五年級和六年級時,他又參加了分別在和歌縣箕島、加太舉辦的臨海學舍,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影響伴隨了福井謙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國讀者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於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也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福井謙一還說:若問對我立志於學問和創造起決定作用的是什麼?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觸。正是這種接觸培養了我對科學的直覺。……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
美國病毒學家特明15歲那年參加了緬因州傑克遜癌症研究室為中學生舉辦的夏令營。這個夏令營以生物學為主題,來自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通俗、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孩子講述生命的奧秘和癌症研究的意義。夏令營還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解剖兔子,參加一些在中學里從未見過的實驗。夏令營激發了特明對生物學和癌症研究的興趣,他連續3年參加了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特明上大學時選擇了生物學專業。畢業後,他利用進入研究生院前的那個暑假,又回到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為孩子們講課和輔導。他要向當年的科學家們一樣,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道路。在特明輔導小學員中,有一名來自紐約的17歲少年巴爾的摩,他也通過夏令營的經歷喜愛上了生物學。後來,巴爾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讀的那所大學,又與特明同樣成為著名病毒學家杜爾貝科的研究生。師生三人合作研究發現了病毒的致癌機理,共同榮獲了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上述事例充分說明了科普工作對於培養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義,同時科普工作也為培育國民的科學素養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在目前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一時還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改變的情況下,我們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責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們的科普場館,更要擔負起與學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職能。
Ⅳ 紅樓夢中,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北靜王,最後是否與林黛玉泛舟於江湖
我覺得應該不是,因為林黛玉最後的結局是死了,所以她不可能在江湖泛舟。
Ⅳ 書海泛舟手抄報的內容,急急急急!!!!
讀書的重要性,名人讀書的事跡,每年的讀書日,經典美文,唐詩宋詞。。。既然是手抄報,那就再配上典雅的、最好關於書籍的插畫。
Ⅵ 小美滿:趙泛舟跟周筱提分手後,為什麼周筱崩潰大哭
大家好,我是金九銀十,很開心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致我們甜甜的小美滿》是由邢瀟執導,龔俊、劉人語領銜主演,李歌洋、完顏洛絨、安泳暢、高秋梓等主演的校園愛情劇,該劇根據趙乾乾小說《舟而復始》改編,講述了周筱和趙泛舟之間分分合合,在迷失與挫折面前不放棄,明確目標、勇敢追夢,最終走到一起的愛情故事。
但是女主對著當年的分手真相心裡還是有隔閡,所以說什麼也不可能答應這樣的追求,直到最後男主說出了自己當年分手的真相,原來並不是因為自己不愛他了,而是因為他去了美國檢查身體,因為有一段時間男主覺得自己身體很不舒服,為了不讓她擔心,才一個人去了美國,女主得知後十分震驚,因此兩人的誤會也徹底解開,重新走到了一起。好了,今天的解答到這里就結束了,不知道這次的回答有沒有幫助大家,同時也歡迎大家和我一起留言討論。
Ⅶ 科海泛舟
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愛科學,文化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和幫助學生深入,全面地了解科學意識的人文關懷,追求科學;
3。學生對科學和技術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頭溝通和書面形式純喜劇,科學論文寫作技巧。
四項活動建議
1。 「科海泛舟事件,但在」劃船「不要忘了」釣魚「的語言,應努力進行科學思維和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和語言,母語意識,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的活動,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結合起來;
2。本次活動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智力上的挑戰,引導學生加強科學的情感態度體驗,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在同一時間的努力,激發學生的廣泛的科學和技術知識,熱衷於新技術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語言質量;
3,本次活動分為四個內容4?8個學習小組(也被稱為聯合工作組)的基礎上,各組選出一個代表類的統一報告,充分顯示研究組的活動。
5活動評價
1。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階段的研究組相互評價,學生評價,自我評價和團隊領導成員;學生在全班交流,分層評價。顯示階段評價教師和學生選出的代表進行評價。
2。使用的評價的細分的方式,收集的數據訪問,口語交際,寫作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學生的語言質量的基本力量,以幫助學生學習,取長補短,著力加強
3。,兩者都涉及的過程也關注結果評價的積極態度的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的活動,行為,特別是情感態度的變化和提高的能力(自我縱向比較);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的評價學生收集信息,口頭溝通,寫作的實際水平(橫向比較的學生)。
信息
散文科學的腳步(趙雪,趙) BR />
形式的科普不限於文字,不限於文學文本。科學知識,特別是由於運營商的一個新的動態載體,無論郵政的速度,數量科學和喜劇的重要性不,如果它並沒有集中流行的科學散文,文藝演出。該文章的優勢在科學,是簡單的,簡單的和快,隨後2重要的素質需要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然而,散文科學仍科學和科普短文體的雜文是一門科學,但科學小品徵文和詩歌,戲劇,小說,散文草圖的優勢善於抽象思維和藝術的形象思維與邏輯兼容,熔敘事,議論,抒情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一爐,舒捲自如,更容易在兩個領域的科學和文學之間的游弋。總結,科學和文學相結合的「小品」的文學功能,間諜科學和科學的質量上的趣味性,兩人發現科學與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的聯系。
的科學喜劇短片,因為它的空間,只能捕捉到宇宙的塵埃,在海洋中的一滴水,了解系統樹的葉子,或科學的網路生活的12小結節,但作者有真正的知識,真實的情感,他可以大中見小,小中大了。
在我們國家的科學小品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南朝酈道元,北宋蘇軾沈括,徐銘,王學圻,以及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有單獨的章節科學小品足夠的傑作科學小品,但我們在這里說,「小品」,特別是現代科學和喜劇,它除了適用於現代文學的概念,體現了現代科學和現代生活理念的概念。在這個意義上說,在促進科學和民主,二次為本,西學為使用「,而不是在我國新文化運動之前和之後的。唯一確定的,只要我們可以找到的第一個科學草圖,李四光,竺可楨,家祖鄒韜奮,張,劉拷儒於小人物。然後真正的科學科學草圖,沒有名字的「科學小品」的雜文。科學草圖概念的形成,需要等到這些文章。 1934年9月20日,是科學的草圖陣亡將士紀念日的歷史。 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國家危機,民族危亡的秋天,對中國的文學深刻的大討論有關的小插曲往哪裡去。尖叫,陳望道對第一個問題的論文,他編輯的半月刊「白」,通過周建人,賈租丈,積極劉谷熏四個建築小品,散文「科學」欄目公布。隨著科學的一個分支(這也是科普創作的一個分支)的散文作品,從一個名字。因此,「科學小品」的標題下,團結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名稱中的」科學草圖出生在吶喊,散文科學發軔的一個里程碑。此後,在1983年,「文革」文化的沉默後,18日晚的活動共同舉辦的科學散文隨筆,第二個里程碑。從那時起,科學編輯,中國晚報記者協會在1986年和1994年的第二屆第三論科學聯合徵文,每個申請人的陳述還10000。的影響是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第三次聯合短文理解科學草圖條件的組成是我們的機會。如今,絕大多數的作家,生活在科研,教學,生產第一線的科學和技術人員。他們熟悉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觀察,積累,靈感,了解,探索,發現本義文章,他們寫的東西,他是「科學驚訝」滾進這片相結合的科學與社會的需求與文獻報道的領海。因此,在任何時間的新興的,已成為球隊的一個重要特徵。
編譯並藉此機會,簡要回顧了科學小品的特點和課程的讀者和科學小品沒有意義的。科學和它的歷史散文,雖然是客觀存在的,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和標准,法律和標准,但只在中間的獨立探索的多樣性和創造性的自由中間,和一個百家爭鳴抗衡。獨立探索,科學精神必須的。
(科學文學最大的部門,科學,散文量,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最好的科學老師 - 自然
198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化學家福井謙寫道:中國青年信中說:
我希望年輕誰知道我的人走過的道路知識,尊重自然的方式。自然對我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老師,也是無比的敬畏客觀存在的問題。
福井健一剛懂事,經常蹲在院子里,眼睛睜著和沒有名字的雜草恍惚地盯著。他有時連根拔起的雜草,綠葉,讓他仔細看上了一個半天。小他追逐蝴蝶的蝴蝶飛舞的季節,不能幫助,但跑進附近的山區。山上的景色太美了!大自然的傑作和小謙百看不厭,並探索自然的奧秘遐想。每一個新的發現將使興奮了好幾天,小健一和令人難忘的。
福井健一喜歡的學校,然後再採集植物標本。他的第二故鄉,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樹葉,擺放整齊,看上去很長一段時間。在別人看來,他總是面臨一堆乾草,干樹葉發呆,似乎有點傻,但他卻得到了很多的樂趣。
主要升級他的收藏品,礦物質,植物和昆蟲。忘記,直到晚年,他帶回一個在大阪帝冢山沿樹礦,同樣的,如礦物的表弟告訴他,沼鐵礦,沉到湖泊或沼澤的里木頭的古代鐵。讓這個小謙興奮:上帝,這片山在古代,原來是湖底!我個人覺得!
後福井健一收集蝴蝶標本的愛好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他的名氣到美國講學,並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機場附近的樹林去尋找一個美麗的鳳蝶錯過了航班,另一次游覽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以捕捉蝴蝶和磨損,不設置備用時間一段時間好好欣賞著名的大峽谷的景色。
,父母健一福井: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特權,所以他們鼓勵孩子在外面玩。父親也經常去郊區釣魚的孩子在他的空餘時間,和給他們魚和漁業有關的知識。福井健一中學,在外面租房的家庭每年夏天在海邊度假,在那裡釣魚和游泳。
福井健一說,在談論他是如何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上:
我長大了什麼樣的命運普通家庭的一門科學,它的本質是積累了豐富的個人經驗使我後來選擇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自然不僅是指導我,我的化學王國的化學原理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我的理論是公認的,並榮幸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談到這件事,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是創建一個可以與我的童年時代的自然和自由的家庭環境。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理學家吉爾曼出生於法國東部地區豐富的葡萄酒布爾安提戈涅。這里風景優美,田園風光。兒童吉爾曼經常騎著自行車到郊外去采蘑菇。蘑菇,其實是大自然的美麗風光,芬芳的味道和令人愉快的感覺吸引了他。只要投資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各種色彩繽紛,充滿異國情調的花和葉,將成為他收集的對象,並製作成標本匯集成厚厚的標本保持。閱讀和欣賞這些標本要保持的是他的愛好。
小吉爾曼的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動物,星星,雲和雨,雪,讓他的神秘巨大的,充滿了好奇。只有一件事 - 閃電,他的恐怖。一次,他騎自行車在雨中旅遊,雷跌倒就在身邊,他撞倒,扔了兩米。從這一點上,他聽到雷聲嚇壞了。但是,這並不削弱小吉爾曼對大自然的嚮往。當他獨自一人在荒無人煙的曠野跋涉,往往認為自己是一個勇敢的探險家的事情在性質上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嘗試訪問。童年的經歷吉爾曼的野心,最終選擇了從事科研,道路和重要的研究探索神秘的性質和阿諛奉承的科學家。
198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化學家切赫在四年級時的老師最喜歡的地質。小切赫看到,許多地質科普讀物,但是,他更喜歡到野外去,到大自然,用自己的雙手找到,發現自己的眼睛。但他住在愛荷華城周圍既沒有海,也沒有山。要收集岩石樣本,以了解地球的構造的切赫,只有得到一些正在進行開挖土方施工現場去。他在建築地盤工作,收集岩石樣本,其中有一個少數化石的海洋動物,這讓他興奮:今天的大平原海洋500萬年前,古時代的大壩建設原和那些誰的動物消失通過化石呈現在自己的眼前,這是發現自己的手。
12歲,小切赫跟隨爺爺去著名的大峽谷的火車旅行。當他來到腳下雄偉的落基山脈,非常,非常高興:「這是一個真正的山,他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樣品,更能夠給爺爺可以不用擔心超重行李列車部分石下降。」這不是在愛荷華州珍貴的岩石樣本啊!「石切赫也捨不得離開,所以,他背後的祖父石塞進一個小旅行袋攜帶和背部,讓爺爺拿。重旅行袋,但只是賣心愛的岩石樣本帶回家裡,然後沉小切赫不覺得累。的孫子喜悅,興奮也感染了爺爺,爺爺的第二年,切赫再次來到科羅拉多。
對大自然的熱愛,引導切赫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職業。用自己的雙手尋找,發現用自己的眼睛「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信條,並取得了顯著的新的科學發現。
像這樣的例子大自然愛好者的嚮往,探索科學的奧秘,並最終走上了科研之路,星羅棋布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學老師。今天在大城市長大的孩子,一直被包圍了鋼鐵,水泥,很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自然,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3。獲獎的科學家和科普圖書
1989年獲得的諾貝爾化學獎,加拿大分子生物學家奧爾特曼在回應我們的要求給中國青年信說:
/>當我12歲那年,一直是一個塞里格海茨原子筆記寫了一本書。這本書簡要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結構,它讓我著迷。這本書,使我明白了:周期表的設計不僅是一門科學,是一個非常美麗的,科學預見的周期表中的元素,當人們還不知道。所有這一切都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肯定地說,這本書喚起了我的業余愛好的原子物理。
例如,由於影響的科普圖書,並走上科研的道路上,有很多。像榮獲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美國醫學的的病毒學家Gaidaseke和198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英國生物化學家克盧格的青年,因為美國細菌學家克魯伊夫荷蘭寫的科普讀物,閱讀「微生物獵人經過,從這個愛好生物學。
在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內分泌學家吉爾曼小時候最喜歡的書是197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環游世界80天。 「地心說」兩萬聯盟在「海上旅行和冒險的書籍。小吉爾曼喜歡這些書,百讀不厭。這本書不僅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動人故事,並有豐富的知識的地理,氣候,生物,海關。更令人驚訝的是,儒勒·凡爾納殘疾,生活幾乎沒有遠足,但「坐晝夜八萬里」,寫一個旅行和冒險的故事,令人驚訝的是,在「足跡」遍及了5大洲的世界的山,河流,沙漠,沼澤,海洋??和島嶼。小說的主人公大多有一個科學的頭腦,每當困難和危險,可以永遠依靠的科學知識奇跡般地走出樹林里。而許多技術發明的潛艇描繪在小說中,年底凡爾納在19世紀沒有出來,但憑借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想像力和科學的先見之明,在今天看來是相當准確的描述。他的小說吉爾曼看到大自然的神奇,科學和技術的力量,科學家們阿諛奉承,這促使吉爾曼最終選擇了科學家的職業生涯。
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化學家赫希的巴奇孩子喜歡到奶奶家玩,因為奶奶有一個叫「科普雜志,「國家地理」雜志上。這個著名的雜志社主辦,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成立於1888年,是一個廣泛的國際影響力。雖然它被稱為「國家地理」,但該雜志的內容不限於美國,不限地域,有許多世界各地的動物,植物,文化,歷史和自然的科學,高科技和,配有大量美麗的照片和插圖,每一個問題的小赫希巴奇巨大的利益。在年齡11日,他出版了一本新雜志是有關天文學的一個特殊版本。北極星,獵戶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馬座......一個遙遠而神秘的星球,很快就掌握了心臟赫希的小巴奇。看到小孫子這么喜歡這個問題,我的祖母給的禮物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總這本雜志與你,只要你有一起來看看。一旦他帶來了它上學,我不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突然的雜志也未找到焦急的小赫希巴奇摸不著頭腦了,眼淚差點掉了下來。學生沖上去幫助他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小赫希巴奇是高興像什麼。今天,經過50多年,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在他的研究中,其中一個陣列科學工作的書架上,還可以發現本文中黃色雜志,這是這個「國家地理」雜志赫希巴奇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並且他的道路,走上了科學的啟蒙老師。
>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贏家,日本化學家福井健一少年時代是國家地理雜志的忠實讀者,他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1973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福井健一華盛頓,特意走訪了國家地理雜志的編輯部,當它的發行量已經達到了每個時期的1000以上10000。福井健一也非常喜歡昆蟲「由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書。故事這本書介紹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並在法國南部沿線的自然風光和風情洋溢著泥土芬芳的書面描述。小他一初中的第一年,愛不釋手,看到這本書後,反復閱讀。健一年度翻譯和出版,這本書分為20,往往只是閱讀的熱切期待下一張專輯。這本書將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的福井健一到,他的昆蟲和自然的熱愛仍然是一個終生的。
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或科普創作的愛好者。雖然在研究,如榮獲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萊德曼,大量的科普文章和書籍的作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都柏林,愛爾蘭,奧地利物理學家薛羝嗯鍔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他經常舉辦學術和科普講座,各高等院校,生命科學系列講座特別受到觀眾的歡迎。 1944年,薛定鍔講課組織成一個不到100頁的小冊子,「什麼是企業的生命 - 活細胞的物理概念。這本書中,他預測說,生命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度,從表面生活和細胞水平的現象,並深入到分子水平。他還提出了引進的理論和方法,物理學,生命科學的研究。這本書產生了廣泛影響,在大多的年輕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學的學習和研究,其中包括生命遺傳物質 - 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聯合授予1962年的盧里亞,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贏得了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生理學和醫學獎,發現的作用的噬菌體在細胞增殖過程中完成世界第一分子伯格重組水平,建立現代基因工程技術被授予了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化學,獲得了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催化功能的發現核糖核酸(RNA)細胞奧特曼等。因此,這本書被稱為「生物學家革命性的機會」。
另外,在1977年諾貝爾文學獎在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雅洛夫人,榮獲了198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艾梁,在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在物理布洛姆卑爾根青年已經被受到了深刻的影響的書居里夫人的女兒夏娃居里居里夫人傳書,這本書寫的英國生理學家劉易斯日常生活的生理伴隨著190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甫洛夫的生活,和他開始了他的生理道路的探路者。
/> 4。屢獲殊榮的科學家和課外科技活動
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病毒學家Gaidasaike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贏家,一個分子生物學家在美國的保羅·伯格,參觀紐約自然史博物館是在小學,激發了生命科學的興趣。198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濟,美國物理學家,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巧合的是跟隨他們的父母驅車數百公里,專程參觀芝加哥科學博物館時年10歲的菲濟和13歲的李普斯科姆此行。有一種嚮往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樹立獻身科學事業的決心。在198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卡爾應邀參加了一封信給中國青年說:
a>
我對科學的迷戀可能開始的時間參觀科學博物館,那我是約七,八歲的時候,我的媽媽帶我去的。博物館坐落在一座大廈,新「紐約每日新聞」,在此建。我還記得,博物館的展品和觀察的機械,電氣特性機會的人操作。
其他著名科學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課外科技活動是最贏得了愛情的年紀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培養動手能力范圍廣泛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實驗所產生的大腦發明,奠定了基礎。他們未來的成功。只有我們知道有很多人在課外化學實驗在十幾歲的爆炸事件屢獲殊榮的科學家,如:榮獲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英國生物生理學家,1972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庫珀溪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神經生理學家胡貝爾,199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化學系,瑞士物理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等。爆炸案的兇手。
1997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邀請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楚自傳為我們寫的關於他青少年時期的經驗,他說:
(青少年)我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於家電生產沒有明確的目的。散落在地毯上,在我的房間里,擺放著數百個金屬「梁」和一個小螺母,螺釘,其中的是,我還沒有完成的半成品。我的興趣......在稍大時延伸到化學個游戲。我有一個朋友,我的自製火箭彈和火葯做部分的成本的實驗從父母給了我在學校吃午餐。有一年夏天,我的愛好,轉移到缺少發現我的鄰居的土壤pH值和土壤養分。
組織課外科技活動,培育年輕人在科學和技術的興趣和動手,精神和身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方案,名為索菲亞沃爾沃榮獲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伯格重要的一個老師介紹,這個老師其實是一個生物興趣小組課外輔導員。我們還看到:菲濟,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天文觀測活動的積極參與者,197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11歲的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的贏家聽取了大學教授舉辦了一系列刺激公眾的科普講座,科學的好奇心。
1981年獲得的諾貝爾化學獎,日本化學家福井健一四年級的小學時第一次參加學校組織,學校建築,淡路島的海濱活動。的臨海學舍是數百個固定設施舉辦的冬季和夏季青年活動和建設的海濱,山之一,他們都是統一由日本總理大臣安倍晉三廳(相當於中國的州立委員會總辦事處的管理)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000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參加野營,自然觀察,植物和動物標本的採集和生產活動的。臨海福井他的第一類兒童學舍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以觀察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福井健一。五年級,六年級,他參加,分別,在歌曲縣箕島,ACP舉行臨海學校的建設,隨著這些活動的影響,福井健一的生活。他說,中國在信中向讀者:
我希望年輕的人都知道,我走科學的道路,是一個崇尚自然的方式。自然對我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老師,也是無比的敬畏客觀存在的問題。
福井健一說:「如果你問一個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我渴望學習和創造是什麼呢?可以肯定的是,與自然的接觸。正是這種接觸,培養了我的科學直覺。該...自然不僅是指導我,我的化學王國的化學原理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
美國病毒學家特明15歲那年參加在緬因州傑克遜癌症研究中心夏令營為中學生舉辦的。營主題,生物學,簡單,形象逼真,生動的語言從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和學者給孩子們生活的奧秘和癌症研究的意義。陣營也讓孩子們自己解剖的兔子,並參加一些從來沒有見過在高中的實驗。該營地的靈感泰明在生物學和癌症研究的興趣,他參加在連續三年傑克遜實驗室的夏令營。泰明選定的生物高校專業。畢業後,他進入研究生院之前,使用在夏天的傑克遜實驗室,講座和輔導孩子們的夏令營。他希望當科學家,讓更多的孩子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道路上。在的泰明輔導學生,一個17歲的男孩從紐約,巴爾的摩,他也很喜歡的夏令營體驗生物學。後來,巴爾的摩泰明也出席了大學,成為著名的病毒學家的Dulbecco的研究生和泰明。教師和學生三合??作研究發現的病毒致癌機制,共同獲得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上面的例子充分說明了對科學工作的重要性不應該被低估的全民科學素質的培養,為培養一流的科學技術人才,科學的工作也發揮了作用。情況下,特別是在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一會兒,不能改變根本的是,我們的科學工作者更顯著的肩膀上的責任。科普場館,還採取在學校的科技教育功能。
Ⅷ 在古代最受歡迎的娛樂方式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體育項目豐富多彩,可以分成養生體育項目(五禽戲、八段錦之類)、實用體育項目(禮樂射御之類)和娛樂體育項目。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和對運動的重視。儒風小編為廣大國學愛好者搜集整理了古代十大娛樂體育項目。其實早在唐代,中國就有了人類似現代曲棍球和保留球等活動。只是由於多種原因,這些體育項目不為現代人所知。以下主要以幾個代表性的娛樂方式為例子。
1、風箏
8、斗雞
早在春秋時就相當流行,傳承至唐代,風靡一時,並形成了主要於清明時斗雞的習俗。斗雞,又稱咬雞、打雞和軍雞,屬玩賞型雞種。斗雞是中國古老的珍稀雞種,其外貌威武雄健,生性好鬥,是歷代貴族觀賞之物。斗雞比賽勇猛激烈,精彩有趣。斗雞的選擇、飼養、調教、訓練都有一套嚴格、科學的方法,極富樂趣。
Ⅸ 之子泛舟,亦泛流年-------作者是誰啊,出自何處啊
我來正名:
這是出自洛水的小說《知北游》原文:
甘檸真濕淋淋的長也被晚風吹乾了,最後一滴水珠閃著光,慢悠悠的從她的尖滑入我的掌心。
明燦的星光墜入河中。
「我要走了。」我艱難的站起身,這句話,彷彿用盡了我所有的力氣。
「如果那一晚,沒有大雨和洪水,尾生能等到心愛的女子嗎?」甘檸真忽然幽幽的問。 我默立半晌,道:「可哪裡有如果呢?檸真,世間本多風雨,碧落賦才是你最好的安居之所。」說完,我喚來絞殺,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身後傳來了甘檸真憂傷的歌呤:
「維水漣漣,我心思倦。
之子泛舟,亦泛洄流。
維濱泱泱,我心思忡。
之子泛舟,亦泛韶容。
維江悠悠,我心思傷。
之子泛舟,亦泛殷懷。
維海茫茫,我心思惘。
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我聽得心如刀絞,和被迫漂泊流離的海姬、鳩丹媚不同,甘檸真有更好的選擇,與其跟著我吃苦,不如相忘於江湖。
請不要被誤導,謝謝
Ⅹ 之子泛舟,亦泛流年什麼意思
直譯是:你坐船遊玩,花費了時間。
就是說泛舟這里沒有實在意義。人們生活中,得到體驗,花費了時間。
語出自洛水《知北游》第二十章第二節。
節選片段:
「如果那一晚,沒有大雨和洪水,尾生能等到心愛的女子嗎?」甘檸真忽然幽幽的問。
我默立半晌,道:「可哪裡有如果呢?檸真,世間本多風雨,碧落賦才是你的安居之所。」說完,我喚來絞殺,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身後傳來了甘檸真憂傷的歌呤:「淮水漣漣,我心思倦。之子泛舟,亦泛洄流。淮濱泱泱,我心思忡。之子泛舟,亦泛韶容。淮江悠悠,我心思傷。之子泛舟,亦泛殷懷。淮海茫茫,我心思惘。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我聽得心如刀絞,和被迫漂泊流離的海姬、鳩丹媚不同,甘檸真有更好的選擇,與其跟著我吃苦,不如相忘於江湖。
這一段時光,終將那落葉隨波逐流,慢慢遠逝。正如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河面忽明忽暗,水波浮浮沉沉,歌聲漸漸渺茫,雪白的道袍被蒼茫夜色淹沒。
冬天的第一片雪花,悠悠從夜空飄落。
(10)范舟有哪些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知北游》是起點中文網連載的奇幻修真網路小說,作者「洛水」。主要講述了十六歲少年林飛,已知命不久矣,繼而開始了抗逆天命,修煉歷程的故事。
2006年玄幻雜志《異幻》創刊時,《知北游》在《異幻》上首次連載,隨後一炮走紅,成為「扛刊之作」。2007年11月,因為作者的身體狀況不佳和對作品的精益求精,《知》停刊一期,隨後恢復連載。
2009年3月,因為相同的原因,《知》再次停刊,後來《知北游》復更,同時《異幻》停刊。盡管《知》未完結,但已有的121萬文字也是值得一讀的佳作。
雖然《知北游》經歷了數次斷更,但是仍有大批忠實的讀者仍舊在苦苦等待,最終還是不負眾望,等來了洛水的回歸。《知北游》已於2013年11月9日完結。
作者洛水,原名程銘,74年生於上海,畢業於山東經濟學院國際金融系,經濟學學士。先後於世界著名跨國企業任職,現專職從事寫作。
發表作品有:詩歌《答應》,載於山東文學雜志。言情小說《回來的風箏》,廣州花雨出版。恐怖小說《嬰魂》、奇幻小說《絕殺》發表於廣州傳奇雜志,奇幻小說《琴心》被收錄於2003中國奇幻文學選集。
《古畫魔靈》、《魔變》、《夢國》等中篇小說發表於今古奇幻雜志。奇幻長篇小說《星河傳說》、《白狐天下》、《知北游》等均在海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