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是部什麼題材的作品
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
描述了蕭紅的家鄉呼蘭河那一群蚊子似生,蚊子似死的人民,以及他們愚昧、落後的生活。蕭紅從呼蘭河人民對老中國的病態文明的繼承、集體無意識的殺人兩方面對他們身上這種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有力的批判。
但她也通過作品展現了未被這愚昧的社會淹沒的生命力。同時她通過這種無目的、無意識的混沌生活狀態,揭示出人應該確立主體意識,主動地追求人生存的價值,唯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發展進步。
巜呼蘭河傳》是一本童年回憶錄,是藝術風格獨特的長篇小說,是蕭紅作品中最成功的篇章是一部文化散文小說史詩.
巜呼蘭河傳》比之於《生死場》,情感上要細膩得多,文字也打磨得比較漂亮,三十歲的蕭紅用一種較為包容的眼光看待愚昧的故鄉,看待那些麻木的心靈,當她寫到童年的記憶,寫到後花園中的小黃瓜、大倭瓜,那些蝴蝶、螞蚱、蜻蜓時,筆觸彷彿還有了一些溫暖、一些陽光的氣息, 但它與《生死場》在本質上的凄冷、荒寒是一致的。這些許溫暖更映襯了心靈荒寒、靈魂死滅的存在的可怖。敘述者變得更為深藏不露,彷彿沒有了生死場里那種撕心裂肺似的直接吶喊,但我們仍舊能感受到作者悲憫的眼光在文字之上流淌,在那些表面溫和平靜的故事裡頭,有著她泣下的血淚:「人生何如,為什麼這樣的悲涼?」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不久春裝換起來了,只是不見載著翠姨的馬車來。」《呼蘭河傳》是她家鄉的事,這個含淚而出走的娜拉漂泊一生,不肯承認自己是有家的人,然而,她的心底是多麼依戀家鄉,思念著她的祖父啊。
蕭紅的一生凄慘。童年時期沒有享受到正常的父母之愛,少女時期感情受騙,被人拋棄在旅館做人質,這種打擊是毀滅性的。後來跟蕭軍相依為命,但是性格不合,常常產生矛盾沖突。
2. 誰有蕭紅的《呼蘭河傳》全文,附加有聲小說。請發我郵箱謝謝[email protected]
蕭紅的《呼蘭河傳》全文,附加有聲小說
已發送
收到?
3. 《呼蘭河傳》書
《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於1940年9月1日見載於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於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文本中的「呼蘭河」,它不是《呼蘭府志》所記載的那條流動的呼蘭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蘭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4. 蕭紅《呼蘭河傳》
5. 誰有《呼蘭河傳》MP3版本的有聲小說
P3版本
P3版本
6. 小說《呼蘭河傳》的主題是什麼
《呼蘭河傳》共七章,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蘭,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蘭河傳》不是為某一個人作傳,而是為作者生於斯、長於斯的小城作傳。
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年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6)有聲小說呼蘭河轉擴展閱讀:
《呼蘭河傳》創作背景:
蕭紅寫作《呼蘭河傳》的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而《呼蘭河傳》故事發生的時間應該是20世紀10年代中期前後,那時,日軍還未侵略中國。
《呼蘭河傳》單本的創作,於1938年開始於武漢,1940年完成於香港。1941年底,蕭紅病危之際要求駱賓基送她北上:蕭紅要回到家鄉去。蕭紅曾計劃寫《呼蘭河傳》的第二部。
7. 《呼蘭河傳》作者是誰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
書籍簡介:《呼蘭河傳》於1940年9月1日見載於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於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一個個富有原始色彩的童話般的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了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文本中的「呼蘭河」,它不是《呼蘭府志》所記載的那條流動的呼蘭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蘭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呼蘭河傳》不是為滾滾流動的呼蘭河作傳,而是為呼蘭這座小城作傳,為呼蘭這座小城裡的人作傳。所以呼蘭——呼蘭人便構成了該書的唯一線索。正是在這條唯一線索的制約下,蕭紅先寫呼蘭,後寫呼蘭人。蕭紅用一章的篇幅介紹呼蘭城區的結構:呼蘭「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北到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華。
作者簡介: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8. 《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說共分7章,前有序後有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創作此小說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作家簡介】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故事梗概】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裡的故事。
宗法社會,生活像河水一樣平靜地流淌。平靜地流淌著愚昧和艱苦,也平靜地流淌著恬靜的自得其樂,在這里生活著的是《呼蘭河傳》的人們。但宗法社會本質是殘忍的,這樣,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被愚昧的人們折磨死了。當然還不止小團圓媳婦,還有王大組,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難免一死。這大約又是宗法社會的波瀾。
但它到底還是要復歸平靜,平靜為一種堅韌的生活。這都是小說中磨倌馮歪嘴子的生活提示結讀者。
《呼蘭河傳》,女作家蕭紅寂寞童年的一曲輓歌,呼蘭河畔的一束風俗畫。
那是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著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騾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說應該拆牆,有的說應該種樹,但沒有一個人說要填平的,盡管填坑並不難。
又到了小城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檯子戲的、看廟會的,熱鬧異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裡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里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我走動了,祖父就拉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
我們有幾家鄰居,西邊的一間破草房租給一家喂豬的;還有一間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著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裡還住著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裡還住著個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為,都說應該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時間也越打越長,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澡時,很多人來看熱鬧,只見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幾天後終於死去了。
我有一個親戚有二伯,他是個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愛打腔,卻喜歡同石頭、麻雀、黃狗談天。聽祖父講,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戰征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起來。
人們都管拉磨的那個鄰居叫「磨官馮歪嘴子」,他不但會拉磨,還會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買年糕,看到裡面炕上躺著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孩,原來馮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馮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大家都說王大姐壞,謠言層出不窮,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常常含著眼淚,但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絕望。在兒子身上,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