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寫好短篇小說
時間地點人物發展歷程都是一部小說寫好需要注意的東西,不要寫流水賬小說,反正我看不下去,試著去寫一下吧
B. 怎麼寫短篇小說
需要很強的文學功底 要有整個故事的思路
要縝密的設計 在寫提綱時 要注重故事要要吸引人
不要太偏離實際
C. 剛開始學寫短篇小說 要怎麼做 怎麼練習
什麼類型的?說一下,然後我再告訴你具體的一些方法!
D. 寫短篇小說怎樣才能做到新奇
把高潮放到開頭
或者懸疑吸引人
讓人覺得 這個有意思值得看下去
並不是非要寫的 跟大作家一樣
我個人覺得短篇小說都是勝在結尾
歐亨利么
結尾峰迴路轉的,大起大落
好看
E. 怎麼自己創作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創作漫筆
短篇小說是最流行的小說品種。它篇幅短小,情節精練,人物集中,往往截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片段或側面,圍繞一組矛盾,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故事,集中地突出人物性格和鮮明地表達主題,具有「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的藝術力量。我國歷史上的短篇小說十分發達和豐富。宋代李氏的《太平廣記》、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馮夢龍的《三言兩拍》,現代魯迅的《吶喊》和《仿徨》,都是優秀的短篇小說。俄國的契柯夫,法國的莫泊桑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
短篇小說的基本特徵
對於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這樣回答:短篇小說篇幅短,人物少,情節單,要以有限的形象畫面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揭示生活的本質意義。也就是說,作者在結構短篇小說時,首先要把握住「短」字。無論對人物的設置,還是對故事情節的處理,都要從「短」字出發,做到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以輕舉重。
這是因為。短篇小說不能象長篇小說那樣,把許多事情正面鋪展開來,去寫一幅雄偉、復雜的歷史畫卷;短篇小說也不能象中篇小說那樣,去記錄生活長河中的一個段落。而短篇小說必須從生活中截取一些富有特徵性的橫斷面,或是生活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小鏡頭」,經過作者精心的剪裁,把不必要的人物和情節刪去,把能放在暗場處理的人物決不能放在正面去描寫。努力做到結構清晰、合理、完整、嚴謹。
以上說的是以篇幅長短外部表象所確立的短篇小說的特徵。那麼,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呢?
一、在立意上,要以小見大。
短篇小說的立意,往往是以小見大,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這是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之一。我們知道,盡管短篇小說選取了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個側面、一個閃光點,使讀者看到了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感受到了時代變幻的折光,這就是以小見大的立意所在。
魯迅的《一件小事》,只切取了一個場景,便通過淋漓盡致地描寫人力車夫全力救護跌倒的老女人,表現了正在成長壯大的中國工人的優秀品質。都德的《最後一課》,則通過一堂法文課,就把法國淪陷區人民強烈、深沉的亡國之痛、愛國之情表現得非常生動飽滿。
可見,立意關鍵在於揭示出了生活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二、在結構上,要以輕舉重
短篇小說的結構安排,要求情節比較簡單,人物設置要少,不能過分的鋪墊、渲染和交待背景,不然就會形成短篇小說長篇化了。因此,短篇小說一般都採取單線發展的結構,以達到線單意不薄,以輕舉重的目的。
如魯迅的《故鄉》《祝福》等短篇小說,線索單一,故事情節跟隨主人公的性格發展向前推進。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引入藝術境界。接著,又將讀者緊緊引向矛盾的焦點(高潮),使小說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當然,短篇小說也可以寫成兩條線索。但在寫作時,一定要使兩條線索一明一暗,虛實結合,最後使兩條線索交融在一起。這樣的結構,既節省筆墨,又能一箭雙雕地刻畫人物。如果兩條線索平行發展,都從正面描繪,就必然要拖長篇幅,使得結構鬆散。那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做法,不僅線索繁雜,而且矛盾紛繁,使人看不出他們之間的必然聯系,因而以鬆散拖沓而導致失敗。
三、在手法上,要以少勝多
短篇小說又一特徵是:要提高節省的筆墨去開拓深而廣的思想內涵,以起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作用。
短篇小說的結構手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1、橫切的手法
橫切就是切取一個生活橫斷面,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集中情節,集中場景,集中刻畫人物,精雕細刻,突出主題。在運用橫切的手法時,作者不僅要善於從社會矛盾焦點上切取生活斷面,而且要努力經營,精雕細鏤,把生活斷面所包含的矛盾沖突充分利用起來,把藝術必須力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構成足以揭示作品主題和人物性格的情節、畫面,這是橫切的重要功夫。
2、直綴的手法
運用直綴的手法,可以較完整地展示生活的一個階段,其容量較橫切大一些,但篇幅較橫切手法要長一些。這就要求作者嚴格控制展開面,不要大鋪大展而要用濃縮的手法,去描繪、勾勒,粗線條的表現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3、含蓄的手法
含蓄的手法是任何文學作品運用的一種文學手法。而運用短篇小說中,就可以省去大段的描寫,抒情和議論,這種手法可以選取一些妙不可言的情節和思想,讓人去思考,去想像,以引起讀者的再創作,並用讀者的想像和聯想來補充和豐富原作。因此,含蓄的手法既能節省篇幅,又能表現深刻地生活內容,這是短篇小說中經常運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法。運用得好,就會使讀者象喝了一杯清香的飲料似的,回味無窮。
以上只是簡述了短篇小說的一些基本特徵,當然,短篇小說又可分為超短篇、微型小說、小小說。這些都是短篇小說的分支,其特點也從屬短篇小說的特點。但表現更精粹,更單純,更洗練一些。
也就是說,不管超短篇也好,微型小說和小小說也好,起基本特徵應具備如下幾點,即:必須是高度的濃縮,富有戲劇性,完整地包括一篇普通短篇小說應有的特徵,要做到立意清晰,結構嚴密,結尾新奇。正如有的作家所說的那樣,寫出好的短篇和小小說,還不只是文字上費心思,更重要的是還要在提煉上下功夫。
對於此點,文學大師阿。托爾斯泰說:「小小說,這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高爾基也說過,學習寫作應從短篇入手。西歐和國所有最「傑出的作家幾乎都是這樣做的。」
學會觀察生活
小說創作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當自己寫了一篇短篇小說投寄給編輯部時,往往在退稿信中有這么一句話:希望你認真的觀察生活,從中篩選和提煉主題。
初學寫作者,接到信甚感茫然。心想,我就處在生活之中,盡是些熟人、熟事,還用得著認真觀察嗎?找篇小說看看吧,一看便進入到事件和場景中去了,覺得小說中的任務,事件真是太熟悉了,不就是自己身邊常見的人和事嗎?可是,遇到自己寫起來為什麼不行了呢?很多人便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僅要問:這裡面難道有什麼奧秘嗎?
是的,這個奧秘不是別的,而正是編輯的退稿信所說的「觀察生活」。
觀察生活這句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觀察,顧名思義就是看看。這是指平常而言,而在文學上的「觀察生活」,則具有特殊含義了。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文學的觀察生活,要有一雙特殊的眼睛。」這是因為文學性的觀察生活,就要從生活中尋找和觀察能夠寫入文學作品的人和事。換句話說,也就是對於那些最能體現社會生活本質,人生要諦的人和事給予特殊的感知、品味和體察。不然,你盡管自己的視力很好,但在文學的視力上很可能是個色盲、近視眼或者老花眼,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妨舉一例:
這老頭大約五十多歲,不帶帽子,頭發剪得短短的,穿一身褪了色的藍布服裝,腳上穿一雙淡黃色的解放鞋,小趾外側有一小圓補丁,大小相差不多。一雙紫色的長統襪子,兩個襪統擁在腳踝骨上。他的臉色,黃中滲黑,烏黑的前額嘴角上都布滿皺紋,似展開的扇子,向鬢邊伸展。說話的時候,這些皺紋顯得更深,靠得更近了。他的眼睛微黃,有神氣,敏銳。濃濃的眉毛,眉心上有棵小黑痣。稀疏的幾根硬胡須,象插在嘴唇和下巴上似的。一雙又黑又粗的手,倒剪在背後......
這段描寫,可以說觀察得細,寫得也細,問題在於沒有文學的「眼睛」去觀察那些最能體現社會生活本質、人生要諦的人和事。結果,什麼都寫,就等於什麼都沒有寫,顯得繁瑣累贅,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樣的描寫再細、再具體,也等於「畫了全副的頭發,使人看不清眉目,這是毫無意義的」一句話,這就是不會觀察生活。
那麼,怎樣才能去用文學的「眼睛」觀察生活呢?這就需要具有文學性的觀察習慣,也就是感受能力。
我們知道,作者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並受到社會的影響。但也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要想寫出反映這種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力的小說來,就必須養成觀察生活和感受生活的習慣。比如,在觀察生活時,只觀察到一些人的表面特徵和吃什麼穿什麼,或者只看到一些風物景緻等,這些作為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文學技能是可以的,但它還不算文學,因為這些表象的本身不能夠代表社會生活的本質。反之,只要觀察到人於人之間的各種聯系,並由這種聯系所構成的矛盾,或者人與大自然斗爭的矛盾,便進入了文學之門。
比如,韋君宜同志的小說《龍》,就是通過作者觀察到晉西北地區長期旱荒,人民渴望下雨的情景,而寫下了這篇小說的開端:
整兩個月,天一直是亮青亮青的。連一絲雲彩都沒有,連紡車上掉下來的棉花毛那麼大一點的雲彩都沒有。青的比村東的溪水更清,比老老山頂龍王廟前那年裊裊的青煙還更青得多呢?紅太陽天天是山得特別早。而每天晚上,到最後一個頑皮孩子都困得想睡覺的時候,它還遲疑著不肯下山。老老村所有的山地、旱地、川地和水地,都分不出來了,最初所有的地都成了山地,後來,所有的地上的苗子都變成和山上的一樣矮小,最後,莜麥和穀子就都長得和隔岸的狗尾巴草一樣了。土地被長長的坼裂的縫劃分成無數塊,那些坼裂的縫是一天比一天更長,更深,以至有一個兩歲的孩子失腳掉在坼裂里竟跌死了......
作者把觀察到的旱情,作為背景,形象地描畫出來,來襯托出人們怎樣求雨、怎樣出尋找真龍。如無此段,那麼情節的發生、發展便失去了依據。這,就是文學的觀察。而觀察,又是感受和思考的總和,沒有思考能力的人,盡管對什麼事都好奇,都敏感,也只能是:「死觀察」和「濫觀察」。
那麼,在觀察中應注意什麼呢?從一些作家的創作經驗來看,需要注意做到如下幾點:
1、文學的觀察,必須耳眼並用。
這里關鍵的一點,是要作個有心人。要能透過人們的表象及言行,去看他們的潛意識,這就是文學的感受力。
2、不要為寫小說而觀察,
一個作者,應以正常人的身份去生活,去感受生活中最本質的東西,不要先帶著什麼框子,去框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這樣,就會失去正常人的身份,不僅觀察不出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且還會出現兩個不同的極端,將活的看成死的。
3、觀察時,要擺脫傳統觀念。
在對人和事的觀察中,不要被世俗和傳統觀念所左右。比如好與壞,美與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去觀察,去發現順應時代的閃光點,從而挖掘出代表時代主潮的深刻的內涵來。
總之,觀察生活是搞好文學創作的基本功之一,每一個初學寫作者,都要在這方面下一些功夫,以求盡快提高短篇小說創作的水平(東方鷹)
F. 怎樣寫短篇小說
其實,我覺得短篇小說就是將一個小故事,不一定華麗的辭藻,只要把事情的人來龍去脈和你想說的話,用平實的語言描述出來即可。最平淡平凡的真人真事就能打動人!就是一篇好文章!
G. 怎樣寫好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是最流行的小說品種。它篇幅短小,情節精練,人物集中,往往截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片段或側面,圍繞一組矛盾,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故事,集中地突出人物性格和鮮明地表達主題,具有「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的藝術力量。我國歷史上的短篇小說十分發達和豐富。宋代李氏的《太平廣記》、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馮夢龍的《三言兩拍》,現代魯迅的《吶喊》和《仿徨》,都是優秀的短篇小說。俄國的契柯夫,法國的莫泊桑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
短篇小說的基本特徵
對於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這樣回答:短篇小說篇幅短,人物少,情節單,要以有限的形象畫面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揭示生活的本質意義。也就是說,作者在結構短篇小說時,首先要把握住「短」字。無論對人物的設置,還是對故事情節的處理,都要從「短」字出發,做到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以輕舉重。
這是因為。短篇小說不能象長篇小說那樣,把許多事情正面鋪展開來,去寫一幅雄偉、復雜的歷史畫卷;短篇小說也不能象中篇小說那樣,去記錄生活長河中的一個段落。而短篇小說必須從生活中截取一些富有特徵性的橫斷面,或是生活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小鏡頭」,經過作者精心的剪裁,把不必要的人物和情節刪去,把能放在暗場處理的人物決不能放在正面去描寫。努力做到結構清晰、合理、完整、嚴謹。
以上說的是以篇幅長短外部表象所確立的短篇小說的特徵。那麼,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呢?
一、在立意上,要以小見大。
短篇小說的立意,往往是以小見大,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這是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之一。我們知道,盡管短篇小說選取了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個側面、一個閃光點,使讀者看到了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感受到了時代變幻的折光,這就是以小見大的立意所在。
魯迅的《一件小事》,只切取了一個場景,便通過淋漓盡致地描寫人力車夫全力救護跌倒的老女人,表現了正在成長壯大的中國工人的優秀品質。都德的《最後一課》,則通過一堂法文課,就把法國淪陷區人民強烈、深沉的亡國之痛、愛國之情表現得非常生動飽滿。
可見,立意關鍵在於揭示出了生活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二、在結構上,要以輕舉重
短篇小說的結構安排,要求情節比較簡單,人物設置要少,不能過分的鋪墊、渲染和交待背景,不然就會形成短篇小說長篇化了。因此,短篇小說一般都採取單線發展的結構,以達到線單意不薄,以輕舉重的目的。
如魯迅的《故鄉》《祝福》等短篇小說,線索單一,故事情節跟隨主人公的性格發展向前推進。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引入藝術境界。接著,又將讀者緊緊引向矛盾的焦點(高潮),使小說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當然,短篇小說也可以寫成兩條線索。但在寫作時,一定要使兩條線索一明一暗,虛實結合,最後使兩條線索交融在一起。這樣的結構,既節省筆墨,又能一箭雙雕地刻畫人物。如果兩條線索平行發展,都從正面描繪,就必然要拖長篇幅,使得結構鬆散。那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做法,不僅線索繁雜,而且矛盾紛繁,使人看不出他們之間的必然聯系,因而以鬆散拖沓而導致失敗。
三、在手法上,要以少勝多
短篇小說又一特徵是:要提高節省的筆墨去開拓深而廣的思想內涵,以起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作用。
短篇小說的結構手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1、橫切的手法
橫切就是切取一個生活橫斷面,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集中情節,集中場景,集中刻畫人物,精雕細刻,突出主題。在運用橫切的手法時,作者不僅要善於從社會矛盾焦點上切取生活斷面,而且要努力經營,精雕細鏤,把生活斷面所包含的矛盾沖突充分利用起來,把藝術必須力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構成足以揭示作品主題和人物性格的情節、畫面,這是橫切的重要功夫。
2、直綴的手法
運用直綴的手法,可以較完整地展示生活的一個階段,其容量較橫切大一些,但篇幅較橫切手法要長一些。這就要求作者嚴格控制展開面,不要大鋪大展而要用濃縮的手法,去描繪、勾勒,粗線條的表現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3、含蓄的手法
H. 怎樣寫好一篇短篇小說
先寫出自己的抄「長篇大論」襲,再重新閱讀,刪去不必要的內容
過段時間再次閱讀,我稱其為「感情沉澱」,因為剛剛寫完會帶有一部分的感情去閱讀,導致對文字的錯誤判斷
再次閱讀後,可以知道大體的不足,這是,就可以找一些朋友或老師評論(找那種雞蛋里挑骨頭的~心理素質要強硬),以此來提高
這是開始用的方法,時間長了,自然而然不會出現這種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