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殺手:海明威短篇小說的介紹
《殺手海明威短篇小說》是2010年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振武。
2. 海明威的短片小說《老人與海》的主要內容
《老人與海》的主要內容
聖地亞哥是古巴的一個老漁夫,他年輕時非常出色,強健有力,他曾經和一個黑人比賽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後終於戰勝了對手。到了晚年,他的精力和反應都不如從前,老婆死後,他一個人孤獨地住在海邊簡陋的小茅棚里。
有一段時間,老漁夫獨自乘小船打魚,他接連打了84天,但一條魚也沒有捕到。本來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子總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諾林的父母認為老頭悖運,吩咐孩子搭另一條船出海,果然第一個星期就捕到三條好魚。孩子每次見到老頭每天空船而歸,心裡非常難受,總要幫他拿拿東西。
聖地亞哥瘦削憔悴,後頸滿是皺紋,臉上長著疙瘩,但他的雙眼像海水一樣湛藍,毫無沮喪之色。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頭教會孩子捕魚,因為孩子很愛他。村裡很多打魚的人都因為老頭捉不到魚拿他開玩笑,但是在曼諾林的眼裡,老頭是最好的漁夫。他們打漁不但是為了掙錢,而是把它看作共同愛好的事業。孩子為老頭准備飯菜,跟他一起評論棒球賽。老頭特別崇拜棒球好手狄馬吉奧。他是漁民的兒子,腳跟上雖長有骨剌,但打起球來生龍活虎。老頭認為自己已經年邁,體力不比壯年,但他懂得許多捕魚的訣竅,而且決心很大,因此他仍是個好漁夫。
3. 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 上怎麼樣
其實已經很久沒有一個人安下心來聽聽音樂了。 晚上打電話給柏叔,聊聊現在,也聊到過去和將來。我們用一種審視的口吻談起以前的事情,彷彿已經過去了很久......
4. 概括海明威《老人與海》的主要內容
老人與海的主要內容: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
這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而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
但許多小鯊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美國小說家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5. 海明威有哪些作品
1、作品:
(1)《太陽照常升起》
小說以1924年至1925年這一歷史時段和名城巴黎為背景,圍繞一群在感情或愛情上遭受過嚴重創傷或者在戰爭中落下了嚴重心理或生理機能障礙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而展開,反映了這代人意識覺醒後卻又感到無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2)《午後之死》
在書中對鬥牛做了極為詳盡而深入的介紹和論述,指出鬥牛士在鬥牛場上的生死表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死在午後》中通過對鬥牛運動的介紹,闡述文學創作方面的問題。書中,他除了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各種表現手法上自由靈活的運用,還增加了名詞術語註解、新聞采訪等,形成了獨特的文體現象:跨文體寫作。
(3)《非洲的青山》
是海明威的四部隨筆作品之一,是極有作家個人風格和魅力、並有強烈自傳色彩的隨筆傑作。海明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人格魅力造就的,這四種隨筆作品是感受海明威獨特魅力的最佳門徑。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4)《喪鍾為誰而鳴》
講述的是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在大學里教授西班牙語,對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在敵後搞爆破活動。他爭取到游擊隊隊長巴勃羅的妻子比拉爾和其他隊員的擁護,孤立了已喪失鬥志的巴勃羅,並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體任務。在紛飛的戰火中,他和比拉爾收留的被敵人糟蹋過的小姑娘瑪麗亞墜入愛河,藉此抹平了瑪麗亞心靈的創傷。
(5)《老人與海》
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2、生平簡史:
歐內斯特·海明威出生於奧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禮儀式。海明威的童年時光大多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小時候喜歡讀圖畫書和動物漫畫。高中畢業之後,拒絕入讀大學的海明威,以18歲之齡到了在美國舉足輕重的《堪城星報》(Kansas City Star)當記者,正式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在《堪城星報》工作了6個月的過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1920年,海明威遷往安大略省多倫多,居於公寓。居住期間,在《多倫多星報》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為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歲。
海明威作品的藝術風格:
他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隱晦含蓄,反對作者直接出場對人物進行評說與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達無盡的內涵,因而,他的小說在外觀不動聲色,但內在情感卻是豐厚熾熱。
「冰山原則」是海明威的創作原則,他堅持認為應該從繁雜的社會生活中擷取最有特徵的情節,將自己的思想情感隱藏起來,按照「冰山原則」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間讓讀者思考與揣摩。
6.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簡介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春潮》《太陽照常升起》《有錢人與沒錢人》《喪鍾為誰而鳴》《過河入林》《老人與海》《島在灣流中》《伊甸園》《曙光示真》《乞力馬扎羅山下》等等。
其中最經典的屬《老人與海》。該作品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6)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海明威的獲獎經歷:
1、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學生涯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
2、《紐約時報》評論說:「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國人,人們爭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國精神的化身。」
3、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中對海明威給予了崇高的評價:「海明威是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主義作家之一。他敢於突破傳統,刨造新的風格和手法未泊應題材的需要。
7. 海明威所有作品
作者作品:
·《非洲的青山》
·《太陽照常升起》
·《戰地鍾聲》
·《永別了,武器》
·《第五縱隊·西班牙大地》
·《曙光示真》
·《不固定的聖節》
·《過河入林》
·《喪鍾為誰而鳴》
·《危險的夏天》
·《老人與海》
·《伊甸園》
·《喪鍾為誰而鳴》
·《非洲的青山》
·《死在午後》
·《島在灣流中》
·《有錢人和沒錢》
·《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說精選集》
以後啊 樓主啊 這種問題你應該去網路搜搜 一搜就有了
8. 殺手:海明威短篇小說的內容簡介
《殺手:海明威短篇小說(評注本)》精選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經典短篇小版說17部,包括其最具權代表性的短篇《殺手》、《乞力馬扎羅山的雪》、《白象似的群山》、《士兵之家》、《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沒有被斗敗的人》、《三天大風》、《雨中的貓》、《一個同性戀者的母親》、《一天的等待》等。
《殺手:海明威短篇小說(評注本)》提供最地道的英文,最優美的譯文,在每一篇小說之前,特別提供精彩獨特的「導讀」,旨在提供當時的社會語境及其與作者其他作品的內在聯系,同時又表達出編撰者的強烈的閱讀感受,做到與讀者交流的目的。此外,原文中的注釋,也就是注疑釋典,是很見功力的工作。注釋與導讀比較起來,一個是放大鏡,一個是顯微鏡,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讓我們看到了作品的全貌。
9. 海明威的印第安人營地的主要內容
FENGLEI6996朋友,你好。你是提問中所說到的《印第安人營地》是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如果我記沒錯的話,這則短篇小說的英文原名應該是《Indian Camp》吧。
以下是《印第安人營地》的相關資料:
《印第安人營地》是海明威早期短篇中最重要的一個,技巧精湛,情節驚栗,而且觸及了貫穿他日後一切作品的主題,這就是「死亡」。他曾在一部描寫鬥牛的專著《午後之死》中說過,「一切故事講到相當長度,都是以死結束的。」在《印第安人營地》中,死亡是以一個兒童的視角來呈現的,這使死亡在恐懼之外,多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這個兒童的名字叫尼克?亞當斯。尼克的故事海明威共寫了二十四個,從兒童一直寫到他長成為一個青年。後來,等到海明威自己也長成了一個享有盛名的大作家時,他就把尼克拋開了。
尼克和海明威一樣,都有一個當醫生的父親,都隨時可能在夜晚去鄉下出診。海明威童年時就有過隨父出診的經歷,而《印第安人營地》的故事,正是尼克隨父出診的一次見聞。有人據此認為,尼克的原型就是海明威本人。但更多人的似乎不以為然,因為尼克敏感、脆弱,而海明威叛逆、強悍,後來在巴黎,他曾設法告訴斯泰因小姐,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在男人堆里廝混,而且做好了殺人的准備。⑷但僅僅據此斷定海明威和尼克的截然不同,卻是十分輕率的。追溯海明威的童年、家庭以及父母的婚姻,我們會略微驚訝地發現,在他內心深處那個真正的自己,的確就是尼克:敏感、脆弱,缺乏安全保障,有著急於被證明的焦慮。海明威的母親是一個能乾的鋼琴教師,她一個人的收入足以養活全家,也許她也因此自負而專斷,出於某種奇怪的控制欲,她把海明威和他姐姐打扮成雙胞胎,時而裝扮成兄弟、時而裝扮成姐妹,有兩張照片顯示,身著女裝、坐在母親懷里的海明威表情異常尷尬和驚恐。⑸母親的強大讓父親感到很大的壓力,也讓所有人都壓抑,海明威一生都同母親關系不好,在他父親於1928年吞槍自殺之後,海明威抱怨是他母親逼死了父親。海明威年歲稍長之後,立刻致力於擺脫母親的影響,並用了一輩子的時間來證明一件事情: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他對體力運動和暴力題材的偏嗜,似乎都是圍繞著這種證明展開的。當有人懷疑他的胸毛是用膠水粘貼的時候,海明威回敬的方式就是照了一張泡在澡盆中的半裸照片發表在報刊上,展示他的胸毛是貨真價實的。很多年前,我讀到過一本外國作家關於母親的訪談錄,我很吃驚地發現,幾乎所有人同母親的關系都很疏遠或者緊張,感受不到充沛的母愛。有一位老作家已經年過七十,但他說自己仍有一種孤兒的感覺。與此相反,此前我讀過的中國作家寫母親的文章,都是飽含著深情和感恩的。我到現在也沒想清楚,這種相反是因為文化的差異,還是由於外國作家更加坦率?不過,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所有藝術家都有過一個相同的搖籃,這就是童年的孤獨。
在我讀過的幾種海明威傳記中,也沒有證據表明他和父親的關系是親密的。但父親帶給他的影響卻是決定性的:父親幫助他走近了死亡。海明威在父親的診所和隨父出診的過程中,得以觀察死亡,同時以他的敏感,他會發現在對待死亡的態度上,父親和他截然不同。父親是個醫生,他對肉體的疼痛和消滅,感覺是麻木、遲鈍的,也就是說,死亡這種異常的事件,對他而言也是日常和正常。但海明威還小,生與死都不啻是世上驚心動魄的大事件,就像稚嫩的舌頭初次接觸到辣椒,那種燒灼感是永遠難忘的。他總是用神秘而嚴峻的態度來寫到死亡。但是當他多次在戰爭和捕獵中出生入死後,他對死亡的態度似乎變得鬆弛了,最後他像父親一樣,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許在這個時候,極端也正是平常,沒有哪個作家像他一樣,經歷過那麼多死亡、寫到過那麼死亡,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不過是對觸及死亡的又一次重復,從前用筆,這一次用槍。海明威夫人在回憶那兩聲打飛丈夫腦袋的槍聲時說,就像兩只抽屜同時被關上了。關上抽屜,這是多麼日常的一個動作啊。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都寫得精悍、結實,《印第安人營地》只寫了尼克在一個晚上的見聞,內容壓縮得更加緊密,翻譯成中文,也就3300多字,以我個人的經驗,這樣做很容易,但要寫得出色,則非常之困難。我有一個短篇小說《李將軍》,也是寫李廣一個晚上的經歷,但在一夜之間,同時展開了李廣的個人記憶,結果寫了他的一生,有一萬六千多字,差不多是一個中篇了。中國眼下流行小小說,似乎是王安憶說過,小小說都是些刻意經營的「段子」,算不得真正的小說。我同意這個說法。我也認為像歐?亨利那樣為了一個出其不意的結尾而寫作的短篇,太匠氣而經不起反復地閱讀。而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每一次細微的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這個關於死亡的故事開始於漆黑的夜晚,事情的由來是一位印第安產婦難產,生了兩天也沒把孩子生下來。尼克為此跟隨父親去印第安人營地出診,他們乘船經過有霧的湖水,踏過被露水浸濕的草坪,抵達了村莊。產婦躺在雙層床的下鋪,正發出一陣陣尖叫。海明威沒有直接描寫她的痛苦,只提到:「營里的老年婦女都來幫助她、照應她。男人們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聽不見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來抽煙。」看似輕描淡寫的一筆,你卻可以體會這尖叫凄慘得多麼讓人發怵!而她的丈夫躺在上鋪,他不能跑,因為他是丈夫,還因為三天前他的斧頭把自己的腿砍傷了。海明威沒有說明砍傷的原因,應該是心慌意亂吧。尼克的父親用職業醫生的眼光略一判斷,就決定給她施行剖腹產手術。尼克不能忍受她的尖叫,請父親給她吃點什麼,讓她鎮靜下來。但父親這樣回答,「不行,我沒有帶麻葯。不過,讓她叫去吧。我聽不見,反正她叫不叫沒關系。」這時候,那個始終一聲不吭的丈夫在上鋪轉個身靠著牆,他想必是聽到了尼克父親的話。接著,尼克的父親在沒有麻葯的情況下,開始了手術:用一把大折刀切開了產婦的肚子。瑞士作家迪倫馬特有一篇叫《嫌疑》的小說,揭露一個納粹軍醫在不注射麻醉劑的情況下就給俘虜作腹部手術,是禽獸所為。而侵華日軍也曾拿活生生的中國人做實驗,在無麻醉的情況下,開膛破肚。這些令人發指的行為,或出於對人類的仇恨,或出於卑鄙的目的。但在《印第安人營地》中,尼克父親則是在沿著他以為正常的邏輯,在盡到一個醫生的職責,他不需要拷問自己的良心,因為他「聽不見」產婦的慘叫。這和法西斯的獸行比較起來,顯得更加荒謬和殘忍。海明威沒有渲染產婦的慘狀,他冷靜得彷彿尼克的父親,但是他通過尼克的眼睛看到並說出這樣的一句話:「喬治大叔和三個印第安男人按住了產婦,不讓她動。她咬了喬治大叔的手臂……手術做了好長一段時間。」你可以設想,這是怎樣的慘痛,才會迫使一個產婦不要命地掙扎,而且就在四個男人按住她的情況下,還咬傷了其中一個人!手術終於結束了,海明威像是漫不經心地補充道:還需要用九尺長的細腸線把傷口縫起來。嬰兒生出來了,尼克的父親很得意,就像一場足球比賽後球員在更衣室里的那種得意勁。他拍拍上鋪的產婦的丈夫,揭開蒙著那印第安男人腦袋的毯子:他已經自殺了。這是整個小說的最高潮,可以說壓抑的夜色、產婦的尖叫、無麻醉的手術,都是為了抵達這個高潮而作的鋪墊,而當高潮到來的時候,海明威不僅一如既往的冷靜,而且表現出新聞記者般的精確,其實這正是一切好作家都具有的嚴峻的剋制:
只見那印第安人臉朝牆躺著。他把自己的喉管割斷了,刀口子拉得好長,鮮血直冒,流成一大灘,他的屍體使床鋪往下陷。他的頭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開著,鋒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因為這篇小說採用的是尼克的視角,所以這個男人自殺的動機、過程、他在那個瞬間的念頭,都被略去了。海明威藉此交給讀者的,不僅有疑問,更是那具死了但還冒著鮮血的屍體。每一個細心的讀者,都不能不在情感和感官上遭受雙重的刺激。他的文字看似無情,所以能讓讀者傷情,他的冷靜近於冷酷,所以他那一刀就像割在我們身上。
我以為,好的小說要有精彩的故事、精緻的語言和精妙的結構。還要有立場,立場就是價值觀、生死觀,這是小說的出發點。還要有心靈,心靈就是同情、悲憫。要讓立場消失在敘述中,讓心靈從字里行間溢出來。還要有感官,這就是「身體」。身體使小說飽滿和豐盈。如果結構是脊樑,語言是質地,身體就是血與肉。血肉之軀才會讓故事具有曖昧和神秘。海明威成功的短篇小說,都離不開死亡這個主題,而死亡從來不是抽象的,它是身體的消滅,是訴之於感官的刺激,是一刀致命,或者慢慢地腐爛,就像《乞力馬扎羅的雪》中患了壞疽等死的男人。
海明威的生死觀通過《印第安人營地》的結尾,有過難得的抒情般的流露:在返回的路上,尼克問父親,「他干嗎要自殺呀?」父親說,「我說不出。他這個人受不了一點什麼的,我猜想。」尼克又問,「死,難不難?」父親說,「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況。」最後,這個血腥的故事在牧歌般的情景中落幕:
他們上了船,坐了下來,尼克在船梢,他父親劃槳。太陽正從山那邊升起來。一條鱸魚跳出水面,河面上畫出一個水圈。尼克把手伸進水裡,跟船一起滑過去。清早,真是冷嗖嗖的,水裡倒是很溫暖。
清早,在湖面上,尼克坐在船梢,他父親劃著槳,他滿有把握地相信他永遠不會死。
海明威發表這篇小說的時候,大約25歲,對死亡已經抱有既神秘又堅定的態度。他尚不知自己將如何死去,但他一定深信自殺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尼克無可置疑地是內在的海明威,一語成讖,他後來的結局和那個一言不發的印第安男人如出一轍。
······································
說行天下 朋友推薦的小說網站大全,好東西要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