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傷痕文學極其代表作家和作品
1、代表作家及作品
《班主任》/劉心武
《窗口》/王餘九
《傷痕》/盧新華
《靈與肉》/張賢亮
《爬滿青藤的木屋》/古華
《思念你,樺林!》襲巧明
《飄逝的花頭巾》/陳建功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弦
《本次列車終點》/王安憶
《我是誰》/宗璞
《啊!》/馮驥才
《大牆下的紅玉蘭》/從維熙
《將軍吟》/莫應豐
《芙蓉鎮》/古華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2、簡介
傷痕文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傷痕文學」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實、質朴甚至粗糙的形式,無所顧忌地揭開文革給人們造成的傷疤,從而宣洩1966-1976年以來積郁心頭的大痛大恨,這恰恰契合了文學最原始的功能:「宣洩」。 以上提到的兩篇作品,只是在題材上對於'傷痕文學'具有開創性意義,然而在藝術上它們卻都是十分稚嫩的。相比之下,另幾篇也被視為'傷痕文學'代表作的作品,雖然並無拓荒價值,但藝術上卻顯然更為成熟,如張潔的《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夢》、陳世旭的《小鎮上的將軍》、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鄭義的《楓》等。
3、歷史意義
傷痕文學的問世標志著新時期文學的開端。它是覺醒了的一代人對剛剛逝去的噩夢般的反常的苦難年代的強烈控訴。傷痕文學的作者們以清醒、真誠的態度關注、思考生活的真實,直面慘痛的歷史,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時期的生活圖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這就是傷痕文學的精神實質。
2. 分析盧新華的<<傷痕>>
廿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文匯報發表青年作者盧新華寫的短篇小說《傷痕》。小說發表後,被全國二十多家省、市廣播電台先後播發。新華社、中新社先後播發新聞,法新社、美聯社的駐京記者對外報道說:「文匯報刊載《傷痕》這一小說,說明中國出現了揭露『文革』罪惡的『傷痕文學』。」
一篇短篇小說,為何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當時我是文匯報的總編輯,發表這篇小說的前前後後,勾起我許多回憶。
作者盧新華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小說《傷痕》的主要內容是:女主人公王曉華,九年前對張春橋定她媽媽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為真,痛苦而無奈地和她媽媽「決裂」、「斷絕關系」,初中還沒有畢業就上山下鄉了。在農村生活和勞動中,和她建立了親密關系的男青年蘇小林,又由於小王的家庭成份問題不能上大學,一對青年被迫相互中止往來。在漫長的九年裡,王曉華一直在孤獨、旁徨和痛苦中熬煎。粉碎「四人幫」後,被嚴重摧殘而患了重病的媽媽,經上級領導部門甄別後,徹底平反了。她渴望著見上女兒一面,可當小王趕回家探望時,媽媽已離開了人間。
作者描寫王曉華母女生離死別和她與小蘇愛情生活悲歡離合的情節,有力地控訴了「四人幫」對老幹部和年輕一代的迫害,真實地反映了廣大幹部和人民在「四人幫」法西斯統治下的苦難。媽媽在臨死前給女兒的信中說:「雖然孩子身上沒有像我挨過那麼多『四人幫』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傷痕也許比我還深得多。」王曉華在痛苦地回憶這些年的不幸遭遇後,也默默地想:「親愛的媽媽,女兒永遠不會忘記您和我心上的傷痕是誰戳下的。」
作者在文匯報上談他寫這篇小說的體會時,說了這樣一段話:「魯迅在《祝福》中說,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封建禮教吃祥林嫂。這句話引起我的深思。我腦子里涌現起無數個受『四人幫』精神上毒害的青年形象(其中也包括我)以及被『四人幫』路線迫害致死的老幹部形象,逐漸凝結成『四人幫』給我們社會留下的最深的傷痕,還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心靈上。當我構思到曉華離家九年,而回家見到母親已離開人間的時候,淚水打濕了我的被頭,我被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悲劇感動了。」(見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四日文匯報)粉碎「四人幫」後,復旦校園的空氣開始活躍起來,盧新華的這篇習作,是張貼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上旬中文系一年級同學辦的《百花》牆報上。它是眾多作品中吸引讀者最多的一篇,轟動了全校。
3. 盧新華《傷痕》故事情節
《傷痕》短篇小說,發表於1978年《文匯報》,曾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小說寫除夕的夜裡,車窗外什麼也看不見,只有遠的近的,紅的白的,五彩繽紛的燈火,在窗外時隱時現。這已經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曉華將目光從窗前收回,低頭看了看錶,時針正指著零點一分。她理了理額前的散發,將長長的黑辮順到耳後,然後揉了揉有些發紅的微布著血絲的雙眼,轉身從掛在窗口的舊挎包里,掏出了一個小方鏡。她掉過頭來,讓面龐罩在車廂里談白的燈光下,映在方方的小鏡里。
這是一張方正,白嫩,豐腴的面龐:端正的鼻樑,小巧的嘴唇,各自嵌在自己適中的部位上;下巴額微微向前突起;淡黑的眉毛下,是一對深潭般的幽靜的眸子,那間或的一滾,便泛起道道微波的閃光。
她從來沒有這樣細致地審視過自己青春美麗的容貌。可是,看著看著,她卻發現鏡子里自己黑黑的眼珠上滾過了點點淚光。她神經質地一下子將小鏡抱貼在自己胸口,慌張地環顧身旁,見人們都在這霧氣騰騰的車廂里酣睡著,並沒有人注意到自己剛才的舉動,這才輕輕地舒出一口氣,將小鏡重新回挎包中。
她有些倦意了,但仍舊睡不著。她伏在窗口的茶幾上還不到三分鍾,便又抬起頭來。
在她的對面,是一對回滬探親的未婚青年男女。一路上,他倆極興奮地談著學習和工作,談著抓綱治國一年來的形勢,可現在也疲倦地互相依靠著睡了。車廂的另一側,一個三十多歲的城市婦女伏幾打著盹,在她的身旁甜卧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兒。忽然小女孩蹬了幾下腿,在夢中喊著:"媽媽!" 她的媽媽便一下子驚醒過來,低下頭來親著小女孩的臉問:"囡囡,怎麼啦?"小女孩沒有吱聲,舞了舞小手,翻翻身復又睡了。
一切重新歸為安靜。依舊只有列車在"鏗嚓鏗嚓"地有節奏地響著,搖晃著。——那響聲彷彿是母親嘴裡哼著的催眠曲,而列車則是母親手下的搖籃,全車的旅客便在這搖籃的晃動中,安然,舒適地踱入恍惚迷離的夢鄉。
她仍舊沒有睡意。看著身旁的那對青年,瞧著那個小女孩和她的媽媽,一股孤獨,凄涼的感覺又向她壓迫過來,特別是小女孩夢中"媽媽"的叫聲,彷彿是一把尖利的小刀,又刺痛了她的心。"媽媽"這兩個字,對於她已是何等的陌生 ; 而"媽媽"這兩個字,卻又喚起她對生活多少熱切的期望! 她想像著媽媽已經花白的頭發和滿是皺紋的臉,她多麼想立刻撲到她的懷里,請求她的寬恕。可是,……她痛苦地搖搖頭,晶瑩的淚珠又在她略向里凹的眼窩里滾動,然而她終於沒有讓它流出來,只是深深地呼出一口氣,兩只胳膊肘支在茶幾上,雙手捧起腮,托著微微向前突起的下巴,又重新將視線移向窗外。
4. 盧新華的《傷痕》在北京那個書店可以買到
去淘寶買嘛
5. 哪裡有 盧新華的短篇小說 傷痕
http://207.152.99.250/xys/ebooks/literature/novels/wound.txt
6. 傷痕 盧新華 讀後感應該從哪個角度寫
半夜睡不著 就看完了當代文學老師推薦看的劉心武的短篇小說《傷痕》,文章主要講女主曉華認為被文革迫害的母親是叛徒,在受左傾思潮的影響下,十六歲與母親斷絕關系,獨自上山下鄉。在鄉下默默奉獻、全心為國家,卑微的活著,就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是「叛徒」。直到八年後,1977年 文化大革命結束,母親的冤案得到平雪昭反,自己誤會了母親八年,得知母親生病時,她趕回家見母親,結果事與願違,沒能見母親最後一面,這種痛苦和遺憾成為了她心中抹不去的傷痕。在這段時間里,她和母親都卑微的活著,文革使她們骨肉分離,使她們陰陽相隔,可見文革是有多麼的可怕。
還有印象深刻的是曉華在上山下鄉時 遇到的同道中人小林,兩人相互照顧,在邪惡的年代裡相互溫暖,但由於文革思想的壓迫,使他們不能在一起,在大眾面前只能像普通同志一樣,因為文革中不存在愛情。感謝和珍惜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自由戀愛,為所欲為。
7. 《傷痕 》盧新華
傷痕 盧新華
除夕的夜裡,車窗外什麼也看不見,只有遠的近的,紅的白的,五彩繽紛的燈火,在窗外時隱時現。這已經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曉華將目光從窗前收回,低頭看了看錶,時針正指著零點一分。她理了理額前的散發,將長長的黑辮順到耳後,然後揉了揉有些發紅的微布著血絲的雙眼,轉身從掛在窗口的舊挎包里,掏出了一個小方鏡。她掉過頭來,讓面龐罩在車廂里談白的燈光下,映在方方的小鏡里。
這是一張方正,白嫩,豐腴的面龐:端正的鼻樑,小巧的嘴唇,各自嵌在自己適中的部位上;下巴〔亥+頁〕微微向前突起;淡黑的眉毛下,是一對深潭般的幽靜的眸子,那間或的一滾,便泛起道道微波的閃光。
她從來沒有這樣細致地審視過自己青春美麗的容貌。可是,看著看著,她卻發現鏡子里自己黑黑的眼珠上滾過了點點淚光。她神經質地一下子將小鏡抱貼在自己胸口,慌張地環顧身旁,見人們都在這霧氣騰騰的車廂里酣睡著,並沒有人注意到自己剛才的舉動,這才輕輕地舒出一口氣,將小鏡重新回挎包中。
她有些倦意了,但仍舊睡不著。她伏在窗口的茶幾上還不到三分鍾,便又抬起頭來。
在她的對面,是一對回滬探親的未婚青年男女。一路上,他倆極興奮地談著學習和工作,談著抓綱治國一年來的形勢,可現在也疲倦地互相依靠著睡了。車廂的另一側,一個三十多歲的城市婦女伏幾打著盹,在她的身旁甜卧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兒。忽然小女孩蹬了幾下腿,在夢中喊著:"媽媽!" 她的媽媽便一下子驚醒過來,低下頭來親著小女孩的臉問:"囡囡,怎麼啦?"小女孩沒有吱聲,舞了舞小手,翻翻身復又睡了。
一切重新歸為安靜。依舊只有列車在"鏗嚓鏗嚓"地有節奏地響著,搖晃著。——那響聲彷彿是母親嘴裡哼著的催眠曲,而列車則是母親手下的搖籃,全車的旅客便在這搖籃的晃動中,安然,舒適地踱入恍惚迷離的夢鄉。
她仍舊沒有睡意。看著身旁的那對青年,瞧著那個小女孩和她的媽媽,一股孤獨,凄涼的感覺又向她壓迫過來,特別是小女孩夢中"媽媽"的叫聲,彷彿是一把尖利的小刀,又刺痛了她的心。"媽媽"這兩個字,對於她已是何等的陌生 ; 而"媽媽"這兩個字,卻又喚起她對生活多少熱切的期望! 她想像著媽媽已經花白的頭發和滿是皺紋的臉,她多麼想立刻撲到她的懷里,請求她的寬恕。可是,……她痛苦地搖搖頭,晶瑩的淚珠又在她略向里凹的眼窩里滾動,然而她終於沒有讓它流出來,只是深深地呼出一口氣,兩只胳膊肘支在茶幾上,雙手捧起腮,托著微微向前突起的下巴,又重新將視線移向窗外。
………………………………
九年了。——她痛苦地回憶著。
那時,她是強抑著對自己"叛徒媽媽"的憤恨,懷著極度矛盾的心裡,沒有畢業就報名上山下鄉的。她怎麼也想像不到,革命多年的媽媽,竟會是一個從敵人的狗洞里爬出來的戴愉式的人物。而戴愉,她看過《青春之歌》,——那是一副多麼丑惡的嘴臉啊!
她希望這也許是假的,聽爸爸生前說,媽媽曾經在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在炮火下搶救過傷員,這么可能在敵人的監獄里叛變自首呢?
自從媽媽定為叛徒以後,她開始失去了最要好的同學和朋友;家也搬進了一間暗黑的小屋;同時,因為媽媽,她的紅衛兵也被撒了,而且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歧視和冷遇。所以,她心裡更恨她,恨她歷史上的軟弱和可恥。雖然,她也想到媽媽對她的深情。從她記事的時候起,媽媽和爸爸像愛掌上的明珠一樣溺愛著她這個獨生女。可是現在,這卻像是一條難看的癩瘡疤依附在她潔白的臉上,使她蒙受了莫大的恥辱。她必須按照心內心外的聲音,批判自己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感情,徹底和她劃清階級界限。她需要立刻即離開她,越遠越快越好。
在離開上海的火車上,那時她還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姑娘,——瓜子型的臉,扎著兩根短短的小辮。在所有上山下鄉的同學中,她那帶著濃烈的童年的稚氣的臉蛋,與她那瘦小的楊柳般的身腰裝配在一起,顯得格外的年幼和脆弱。
她獨自坐在車廂的一角,目不轉睛地望著窗外。沒有一個同學跟她攀談,她也沒有跟一個同學講話。直到列車鑽進山洞時,她才扭頭朝上望了一下行李架上自己的兩件行李:帆布旅行袋,一捆鋪蓋卷,——這是她瞞著媽媽一點點收拾的。直到她和同學們上了火車,媽媽還蒙在鼓裡呢。她想像著,媽媽現在大概已經回到了家裡,也一定發現了那留在桌上的紙條:
我和你,也和這個家庭徹底決裂了,不用再找我。
曉 華 一九六九年六月六日
她想像著,媽媽也許會哭,或許很傷心。她不由又想起了從小媽媽對自己的愛撫。可是,誰叫她當叛徒的!她忽然又感到,不應該可憐她,即使是自己的母親。
車上漸漸地安靜了。這時,她才注意到周圍的同學:有的靠著坐椅睡了,有的在看書。她對面的座位上,一個年齡和她相仿的男同學,正拿詫異的目光愣愣地望著她。她有些羞澀地低下頭。然而,那男同學卻熱情地問她:"儂幾屆?""六九屆。"她抬起頭。"六九屆?"那男同學顯然有些奇怪:"那——您?""我提前畢業了。"她說完這話,明亮的眸子忽閃了一下,彷彿是感謝他對自己關切的詢問。而且,瞅這空兒,她也勇敢地審視了一下這個男同學的容貌:中等的個兒,白果型的白皙的臉蛋,清秀的眉毛下,一雙天真活潑的眼睛。她問他:"您叫什麼?"
"蘇小林。您呢?" "王曉華。" 她回答了他的反問,臉上不由又掠過一股羞澀的紅暈。
聽了他們的談話,幾個看書的同學便也插進來問:"王曉華,你怎麼提前畢業了?" 她愣了片刻,想隨便支吾過去,可她從不會撒謊,止不住紅著臉將實情告訴了他們。她說完,低下頭,一種將遭冷遇的預感便湧上心來。然而,同學們卻熱情地安慰了她。蘇小林更激動地說:"王曉華,你做得對。不要緊,到了農村,我們大家都會幫助你的。" 她感激地朝他們點點頭。
於是,在溫暖的集體生活的懷抱里,她漸漸忘記了使她厭惡的家庭,和一起來的上海同學們在遼寧省臨近渤海灣的一個農村裡紮下了根。
她進步很快,第二年就填寫了入團志願書。可萬萬沒想到,因為媽媽的叛徒問題,公社團委沒有批。
她了解到這點後,含著淚水找到團支部書記說:"我沒有媽媽,我已和我的家庭斷絕了一切關系,這你是知道的……" 蘇小林和其他幾個同學也在一旁證實道:"去年,她媽媽知道她到這兒來後,衣服、吃食寄了一大包,可她還是原封不動地給退了回去。而且,她媽媽哪一次來信她連書都不看,都是隨時收到隨時打回的。""但是,"團支部書記顯出為難的樣子,攤開雙手:"公社團委接到了上海的外調信,而且,省里一直強調……" 他臉上顯出一副哭笑。
她茫然了。
大抵到了第四年的春天,她才勉強地入了團。但她的一顆火熱的心至此已經有些灰冷了。
春節又到了。這是她最感痛苦的日子。一起的青年都回家探親了,宿舍里只剩下她孤獨的一人。外面,迎春的二踢腳在響,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火葯香,聽得見孩子們在歡樂地跳呵,喊,唱,鑼鼓也在"冬冬鏘鏘"地響。
雖然節日里,她可以從一些熱情地大伯大娘家裡獲得一點節日的快樂,但一回到空空無人的宿舍,她便感到有無限的痛苦壓迫著她。
她能獲得一點安慰的是,這里的貧下中農是那樣真誠地關心她,愛護她,為了她的入團問題,曾多次聯名寫信要求公社團委批准,而且,還有小蘇經常來看她。他們在幾年的生活和勞動中,建立了越來越深厚的革命情誼。小蘇喜歡她那種純潔、質朴的心地和踏踏實實、埋頭苦乾的精神,她也把他看作自己最可以信賴的親人,常常向他傾吐一些內心的苦悶。特別是中秋節那天晚上,她和小蘇從海邊談心回來以後,更這樣想了。
他們沿著海邊走了很久以後,並排在沙灘上坐了下來。在他們面前,月光下,海風正輕盈地推涌著海浪"嚓——嚓"地朴打著沙岸,送來陣陣海腥味。他們沉默了片刻,小蘇突然問:"曉華,你想不想家?" 她愣了一下,抬起頭:"不! ——你怎麼問起這些?" 小蘇低了頭,緩緩地說:"曉華,我看你還是寫封信回去問問,林彪迫害了許多老幹部,說不定你媽媽也在其中呢。""不,不會的。"她兩手搓弄著衣角,痛苦地搖搖頭:"以前,我也曾經這么想過,可是不會的,我聽說過,媽媽的問題是張春橋定的案。不,不會的。" 她依舊搖著頭。小蘇不由嘆了口氣,忿忿地自言自語道:"毛主席說過,要有成分論,而又不要唯成分論,重在政治表現,可我們這兒倒好,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兒渾蛋。"
有些涼意了。小蘇不由看了看曉華身上單薄的衣裳,問:"你冷嗎?""不,你呢?" 她抬起頭來,深情地望著他,"我還好。" 他不由低了頭,又靜靜地望著月光下波光粼粼的大海,深沉地說:"曉華,你說革命者會是一個絲毫沒有感情的人嗎?" 她沒有回答他的問話,想起自己的一切,止不住心上又是一陣傷痛。小蘇扭過頭,看到淚珠又涌在她的眼眶裡,便安慰她說:"曉華,不要難過。" 可是,他自己忍不住也擦了眼角滲出的淚珠。終於,他讓自己心內久巳積壓著的話兒吞吞吐吐地吐了出來:"曉華,你也沒有親人,如果你相信我的話,就,就讓我們作朋友吧……""真的? 你不——?" 她的心怦怦跳個不停,吃驚地瞪大了含著喜悅的雙眼懷疑地問:"真的。" 小蘇肯定地點點頭,向她伸出了友誼的溫暖的手說:"曉華,相信我吧!" 她激動地望著他,不由沖動地撲倒在他的懷里……
她的臉上重新有了笑容,宿舍里、田間又有了她的清脆的歌聲,而且面龐上也有了微紅的血色,更顯出青春的俏麗。
第二年秋天,因為身體不好和工作的需要,她調到了村裡的民辦小學任教,而小蘇也調到公社工作了。
一個下午,她在公社參加教育工作會議後,來到小蘇的宿舍。門虛掩著,屋裡卻空無一人。她從小蘇的鋪上收起他換下的衣服,准備給他洗一洗,扭頭卻看到床頭櫃上的日記本。她隨手拿過來翻著,卻看到昨天的日記上這樣寫道 : "……今天,我感到頭疼。上午,李書記對我說:縣委准備調我到宣傳部去工作,正在搞我的政審。他說,我跟曉華的關系,縣委強調了,說這是個世界觀的問題,也是個階級路線問題,要是還要繼續下去的話,調宣傳部的事還要再考慮考慮。我真不明白……"
看到這里,她竟像木頭一樣地呆住了。
她猛然合上本子,旋即離開了那間房子,昏昏沉沉地回到了學校。
當她躺到自己宿舍的鋪上時,她再也止不住傷心地哭了。
第二天,起床梳洗時,她覺得太陽穴在隱隱作疼,眼眶也鼓了起來。
吃過早飯,她請了假,到公社找到公社書記,異常平靜地對他說:"李書記,我和小蘇的關系從今往後完全斷絕了,請不要因為我影響了小蘇的前途。"
這以後,她幾乎完全變了一個人,比先前更沉默寡言了,表情也近乎麻木起來。雖然,小蘇為了她而沒有同意調縣里工作,仍舊那樣真情地愛著她,但她對他卻有意避而不見了。
她現在似乎已經真正理解了她所處的地位和她的身份。雖然她和家庭斷絕了聯系,但她是始終無法掙脫那個"叛徒媽媽"的家庭給她套上的繩索的。而且,她也清楚了,如果她愛上一個人,那麼;這根繩索也會帶給那個人的。為了這點,也正是出於對小蘇真誠的愛,她覺得自己不應該連累他。雖然她有一種"小葉增生"的胸疼的病,醫生多次講婚後有可能好,但她現在寧願犧牲這一切。她已經決定:要永遠關上自己愛情的心窗,不再對任何人打開。
從此,她只是把自己殘存的女性的感情捧獻給學校的孩子們。她平時省吃儉用,卻拿出自己津貼費很大的一部分為孩子們買學慣用具。晚上,還經常到孩子們家中幫助溫課。她和孩子們之間建立起來的感情,使她暫時忘記了以往的一切。
又是兩年過去了。她的瓜子型的臉盤,隨著青春的發育已經變得方正,身體的各個部位也豐滿起來。她已是一個標準的青年姑娘了。特別在粉碎"四人幫"以後,她感到自己精神上逐漸鬆了些,於是嘴角有了笑紋。參加群眾自發組織的大遊行回來後,她感到自己的心情從來也沒有這樣激動和興奮過。然而,當她陷入沉思的時候,臉上仍然掛著一股難言的憂郁。
一天,她正在批改作業本,忽然一個教師遞給她一封從江蘇寄來的信。誰寫的? 她納罕地拆開一看,竟是媽媽寫的,她改寫了地址。這在以前,她也許會一下把信撕掉,但現在她卻止不住讀來下去——
曉華兒 :
你和媽媽已經斷絕了八年聯系了,媽媽不怪你。在這封信中,媽媽只想告訴你,在******領導下,我的冤案已經昭雪了。我的"叛徒"的罪名是"四人幫"及其餘黨為了達到他們篡權的目的,強加給我的,現在已經真相大白了。
孩子,感謝******,我又回到了我原來的學校擔任領導工作。但遺憾的是,這些年我的身體已經被他們摧殘得實在不行了。我現在不僅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而且還有風濕性關節炎。但我還是決心用我最大的努力為黨多做工作。
孩子,我們已經八年多沒見面了,我很想去看看你,但我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了,因此,我盼望你能回來一趟,讓我看你一眼。孩子,早日回來吧。
祝你近好。
媽媽 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日
她讀著手中的信,不由呆了。"這是真的? 真的嗎?" 她的心一下子激烈地顫動起來。
晚上,快十點了,她手中還捏著媽媽的來信,她躺在床上看著,想著,恍恍惚惚,她已經回到家中,推開門,見媽媽正趴在寫字台上寫著什麼,見她回來,驚奇地喊了聲"曉華"便朝她撲過來。她也百感交集地扎在媽媽的懷里。好久,她掙出頭。擦著眼淚問:"媽,你在寫什麼?""沒,沒寫什麼。" 媽媽臉上忽然一陣驚慌,忙去掩桌上的紙頭。於是,她疑惑地一步搶過去。奪在手上看時,上面卻分明寫著幾個大字:"關於我的叛徒問題的補充交代。" 她兩眼盯住她,忿忿地罵了聲:"可恥!"轉身便往外走。"哪裡去?""你管不著!" 可是,媽媽已經搶先一步披頭散發地攔在門口了。"啊!" 她驚叫一聲,從夢中猛醒,驀地坐起在鋪上,止不住雙手按著怦怦亂跳的心。"回不回去呢?" 她有些猶豫不決了。
直到除夕前兩天,她又收到媽媽單位的一封公函,她才匆忙收拾了一下,買上當天的車票,離開了學校。
現在,她坐在這趟開往上海的列車上游心情又怎能平靜呢?她激動,她喜悅,但她也苦痛和難過。
清晨六點多鍾,列車沖過春節的晨曦,長嘶一聲昂然駛進了上海站。
下車後,曉華幫一個婦女抱著小女孩出站台並送上了公共汽車,這才背著黃挎包,拎著旅行袋,趕乘18路電車回家。
在車上,她望著小時候常走常見的馬路和樓房,心跳得異常地快,重踏故土時那種難以形容的特殊的喜悅布滿了她的全身。今天是春節,媽媽在家裡干什麼呢? 媽媽是不愛睡懶覺的,她一定已經起了床。當她突然地出現在門口時,也許媽媽正背著門吃早飯呢。於是,她便輕輕地喊一聲"媽!" 媽媽一定會吃驚地轉過頭來,"呀!曉華!" 而驚喜的眼淚一定涌在媽媽臉上。
她這樣興奮地想著,下車拐進了954弄。她數著門牌號碼,16號,18號,20號。她停住了,頓了一下,走進那記憶猶新的暗褐色的家門,按捺著極度緊張、激動的心情,伸出食指和中指,在門上"的的"輕敲了兩下,沒有迴音。"媽媽還沒起床?" 她於是又讓手指在門上加重了一點力量。仍舊沒有迴音。她有些急了,用拳頭"彭彭"地叩了起來。可屋裡還是死一般沉寂。
"你找誰啊? 阿姨!" 忽然一個小女孩站在她的身後,手裡捧著蛋糕,邊吃邊瞪著大眼向她。"哦,小妹妹,這屋裡的人呢?""搬走了。大前天才搬的。" 小女孩咂著薄薄的嘴唇說。"搬到哪兒去了?" 曉華緊接著問。"嗯……" 小女孩眼睛朝上翻了翻,忽然扭身跑進了屋裡。片刻,一個約摸三十多歲的婦女走了出來。"噢,你找王校長。她搬到816弄1號去了。" 那婦女說完,疑惑地問:"你是她什麼人?" 曉華頓了一下,含笑對那婦女說:"我找她有點事,謝謝了。" 便匆匆走了。
她找到816弄1號,這是一座新蓋的公房。1號房間門口,花盆裡栽著一株蠟梅花。一看這花,她便知道這是她的家了,因為媽媽是最喜愛蠟梅花的。
黃漆的門也照舊關著。她想起媽媽的身體不好,也許還在休息,便又走近屋門,曲起手指去叩門。還沒敲,卻聽得2號門前一個正在刷牙的中年人扭過頭來,閃爍著熱情的兩眼說:"找新搬來的王校長嗎? 屋裡沒人。昨天她發病住到醫院去了。" 她吃了一驚,忙問:"什麼科? 什麼房間?" "還不清楚。" 中年人微微搖搖頭。她忙說:"同志,這只旅行袋先放您屋裡一下。" 便急火火地往醫院趕去。
因為是春節,醫院走廊里空盪盪的。她跑到值班室,一看沒人。扭頭見前面走廊拐彎處走來幾個穿白衣服的醫生,邊走邊說著什麼。她便迎上去問:"醫生,王校長在哪個病房?" 一個戴眼鏡的瘦瘦的醫生盯著她看了一下,像想起什麼似的,忽然亮著手中的紙條說:"哦,正好,你是王效長學校來的,是吧?那好,麻煩你拍個電報告訴王校長的女兒,這是地址,告訴她,她母親今天早上剛剛去世了,讓她……"
"什麼? 什麼?" 曉華脫口驚叫了一聲,瞪直了眼睛。突然,她拔腿就往前跑,跑了幾步卻又猛然站住,回過頭來用發直的眼神,有些口吃地問:"什——什麼房間? 幾——號?" 仍舊是那個男醫生,詫異地朝她揮揮手: "內科2號。往前走,向左拐!"
她發瘋似地奔到2號房間,砰地一下推開門。一屋的人都猛然回過頭來。她也不管這是些什麼人,便用力撥開人群,擠到病床前,抖著雙手揭起了蓋在媽媽頭上的白巾。
啊!這就是媽媽——已經分別了九年的媽媽!
啊!這就是媽媽——現在永遠分別了的媽媽!
她的瘦削,青紫的臉裹在花白的頭發里,額上深深的皺紋中隱映著一條條傷疤,而眼睛卻還一動不動地安然半睜著,彷彿在等待著什麼。
"媽媽!媽媽!媽媽……" 她用一陣撕裂肺腑的叫喊,呼喚著那久巳沒有呼喚的稱呼:"媽媽!你看看吧,看看吧,我回來了——媽媽……"
她猛烈地搖撼著媽媽的肩膀,可是,再也沒有任何回答。
許久。當她哭幹了眼淚後,她才痴呆似地站起來,望著這一屋的人們。——他們也都陪著她在流淚。忽然,她在這人群中竟發現了一個十分熟悉的身影——中等的個兒,白果型的、沉著隱重但還帶著孩子氣的臉和那雙顯然也哭紅了的眼睛。"蘇小林!" 她差點脫聲喊出來。馬上,她就聽見她那熟悉的嗓音在說:"曉華,不要難過……"
第二天晚上,媽媽的遺體送龍華火葬場火化了。回家的路上,曉華帶著哭得水蜜桃般的眼睛,和小蘇一起來到了小時候常走的外灘。
夜已經深了。黃浦江上陣陣吹來冷絲絲的風,她第一次倚持在他的身上走著,讓他那青春的深深的呼吸溫暖著自己冰涼的沉重得快要窒息的心。她感激他,當他探親期間,聽到媽媽已經平反,還特意去看她 ; 而且,除夕的夜裡,他又冒著嚴寒趕到醫院去護理媽媽。想到媽媽逝世前能看到小蘇,而且小蘇也代她看到了媽媽,她的心裡得到了那麼一絲安慰。
他們在路燈下默默無言地走著。忽然,小蘇從身邊掏出一本日記本,他翻到寫著字的最後一頁,遞給曉華說:"曉華,這是媽媽前晚寫下的。" 她急忙接過來,借著淡白的路燈的光看媽媽的熟悉字跡:
……盼到今天,曉華還沒有回來。看到小林,我更想她了。雖然孩子的身上沒有像我挨過那麼多"四人幫"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傷痕也許比我還深得多。因此,我更盼望孩子能早點回來。我知道,我已經撐不了幾天了,但我還想努力再多撐幾天,一定等到孩子回來……
她的眼睛模糊了。她猛然掙開小蘇的胳膊,登登跑到江邊。她伏在江岸邊的水泥圍牆上,痴痴地望著江面上繁星般的燈火,望著燈光下微隱微現的江面……
好久好久,她抬起頭來。她的苦痛的面龐忽然變得那樣激憤。她默默無言地緊攥著小蘇的手,瞪大了燃燒著火樣的眸子,然後在心中低低地、 緩緩地、一字一句地說道:"媽媽,親愛的媽媽,你放心吧,女兒永遠也不會忘記您和我心上的傷痕誰戳下的。我一定不忘黨的恩情,緊跟******,為黨的事業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
夜,是靜靜的。黃浦江的水在向東滾滾奔流。忽然,遠處傳來巨輪上汽笛的大聲怒吼。曉華便覺得渾身的熱血一下子都在往上沸涌。於是,她猛地一把拉了小蘇的胳膊,下了石階,朝著燈火通明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8. 新時期第一篇恢復現實主義傳統的短篇小說是 A<傷痕>B《班主任》C剪輯錯了的故事D喬廠長上任記
B《班主任》 以下為原因:1980年前後,傷痕小說、反思小說和改革小說接踵而至,以其浩大的聲勢,構成了新時期小說創作的第一個波峰。傷痕小說是描寫文革十年政治斗爭給黨和國家造成的損失,給社會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小說。發端於劉心武的《班主任》,得名於盧新華的《傷痕》。傷痕小說主要有葉辛的《蹉跎歲月》、老鬼的《血色黃昏》、竹林的《生活的路》、莫應豐的《將軍吟》、叢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傷痕小說的特點是政治批判意識強烈、悲劇風格鮮明和宣洩感情色彩濃厚。反思小說是審視建國三十年來的重大事件,將筆觸及到文革以前,反思文革是偶然還是必然?中國當代的這場浩劫是極左思潮的必然結果,也是國民性根深蒂固的必然結果。反思小說主要有諶容的《人到中年》、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高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李順大造屋》、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鍾的故事》、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王蒙的《蝴蝶》、《布禮》、張賢亮的《綠化樹》、《靈與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反思小說的特點是內容豐厚,具有理性色彩、進行了藝術探索。改革小說是揭示改革矛盾、塑造理想人物、具有二元對立模式的小說。改革小說主要有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柯雲路的《三千萬》、張賢亮的《男人的風格》、水運憲《禍起蕭牆》、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十年文革造成的文化荒漠,讀者渴望的心靈共鳴,是傷痕小說、反思小說和改革小說受關注的主要原因。
9. 盧新華的個人足跡
1986年春天,浙江文藝出版社編輯汪逸芳徵得社領導的同意,破例為一名作者預支了1000多元錢的稿費,即將出版的讀物是長篇小說《森林之夢》 。汪逸芳並不知道作者為何急等錢用,更沒想到自己與作者從此斷了音信。對於《森林之夢》這本長篇小說來說,汪逸芳是責任編輯,她的理解是:該書為作者的生平傳記。盡管當時作者還屬於青年梯隊。這個青年作者叫盧新華。事實上,他是那個時期的中國著名作家。當他還在大學的課堂坐著聽課的時候,中國文學史便已經把他的名字刻上了汗青。
因為有了盧新華,中國文學史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傷痕文學。其實,這僅僅是一篇短篇小說,變成鉛字鋪在《文匯報》上,只有一個版面。小說的題目是《傷痕》。現在的年輕人大多被時尚的作家們吸引,的確,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個充滿生機、令人歡樂的美好時代。很少有人談起當年的盧新華了,甚至沒有多少年輕人知道盧新華和他文學成就。
2004年底,盧新華帶著他的新作《紫禁女》重新浮出水面的時候,人們開始想起了他,許多人這才知道了他。1977年底,盧新華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的學生。那時正是「文革」之後恢復高考不久,大多學生都有或工或農或兵的實踐經驗。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從山東曲阜某部五連偵察班退役,分配到江蘇南通柴油機廠做油漆工時,盧新華就喜歡讀哲學書籍和寫新詩,並經常向報刊投稿了。當他考入復旦大學後,決定將興趣轉向小說創作。大學正規的教育開啟了盧新華的心智。那是撥亂反正的年代,他和大家一起反思:過去的十年「文革」,摧殘了一個時代,但更具悲劇的是它對這個時代中的人們精神上的傷害。盧新華突然來了靈感,奮筆疾書。於是,小說《傷痕》誕生了。1978年8月11日, 《文匯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發表了盧新華的這篇小說,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一時間,盧新華成為紅得發紫的人物。這個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一夜成名,成為「文革」後首批中國作協會員、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青聯常委、第四屆全國文代會代表……1982年2月,盧新華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與他有著深厚淵源的《文匯報》社工作。誰都沒想到的是,他不久便辭職離開了工作條件優越的報社,到深圳創辦了一家實業有限公司。盡管此前已經有了文人「下海」的先例,但是,鑒於盧新華的名氣,一些媒體還是把「中國文人下海第一人」的稱號賦予了盧新華。盧新華說,自己永遠喜歡文學創作。所以,「下海」的他依然惦記著小說,沒有賺到什麼錢的他居然在商業活動中寫出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森林之夢》。盧新華揣著從浙江文藝出版社預支的稿費,趕緊去上海外國語大學念托福,這時他很需要錢。他決定赴美國留學。
新華一直記得剛進大學時看過的美國電影《阿波羅登月飛行》 ,他當時特別好奇,想知道資本主義究竟是怎麼回事。同時,也想從一個新的視角閱讀中國文化。當盧新華湊足了500多美元,便於1986年9月飛到了大洋彼岸。同後來出現的一些出國題材小說所描寫的情節相似,盧新華在美國機場未能見到原來答應接機的同學。好在飛行途中,盧新華結識了一位杭州小夥子。小夥子領著盧新華住到自己親友家,這一住就是一個月。
在杭州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在美國又得到杭州小夥子的幫助。盧新華覺得自己同杭州市頗為有緣。在過去的近20年裡,盧新華數次回國辦事,雖然時間緊張,他都會抽時間到杭州看一看,到西湖走一走。實在是因為來去匆匆,盧新華沒有打擾這里的朋友們。盧新華認為,人傑地靈的西湖是不能不瞻仰的地方,這里給了他無數精神上的滌盪和靈感的支持。盧新華甚至多次一個人坐在蘇堤上與古人「對話」,他在這里將大自然、將聖賢當成了毫無拘束的老友。1996年秋天,盧新華悄悄地漫步西子湖畔,感懷之下,隨手寫了一首十分通俗的小詩:「瑤池秋日霧蒸騰,恍入芬蘭浴室門;挹塵最數堤柳好,西湖絕妙洗澡盆。」
到美國的頭一個月,白吃白住在杭州小夥子親戚家的盧新華很不好意思,他下決心搬到學校附近去住,這樣也好有時間打工。身上的500元美金即將用盡之時,盧新華當上了「駱駝祥子」,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踩三輪車。盧新華所讀學校附近有個小鎮叫西木村,人稱「小巴黎」,那裡有十幾家電影院,遊客如織。正在無比沮喪和絕望的時候,他聽到有人朝他大聲喊叫。盧新華明白生意來了,他興高采烈地把車騎到馬路對面去。後來,客人給了他25美元車費,另加20美元小費。盧新華笑了。盧新華踩三輪車時通常喜歡再加一個拖斗,最多時可以坐12個小孩子,當三輪車從斜坡上滑沖下去時,有時,盧新華會撒開把兒,高舉起雙手,做出百米沖刺的姿態,於是引逗得滿車的孩子一陣驚呼……當然,當他躬著腰吃力地踩著車子時,孩子們也會商量著從車斗里一起跳下來,一下子作鳥獸散,分文不給……只留下盧新華停在當地,一臉的茫然,繼而是苦笑。一些來自中國的學生有時趕到西木村,好奇地打量踩三輪車的盧新華。盧新華早就習慣了這些目光,此時的他已經放下作家的「架子「,卸下身上所有的光環,以一個自然人的身份生活著。
10. 請問短篇小說《傷痕》的作家 盧新華是男還是女。。
是男的啊,沒錯
盧新華,原籍江蘇如皋,1954年生人,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89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獲文學碩士學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傷痕》,中篇小說《魔》,長篇小說《森林之夢》、《細節》、《紫禁女》等。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為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代表,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常委,上海作協理事。
32年前,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盧新華發表小說《傷痕》,由此引發了一場「傷痕文學運動」。近日,沉寂文壇32年的作家盧新華又以一部新作《財富如水》,首倡「合天道、衡人慾」的財富觀。
這個報道上還有他的照片呢。。。。就是個老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