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滿樹榆錢兒的作者簡介
馬平來,57歲,北京人。被稱為「文壇超大齡新人」。曾赴內蒙軍墾7年,歸京後曾做工、從干、任教、經商,閱世讀書頗豐。創作長篇小說和電視劇多部.
❷ 榆錢糕閱讀答案
1.文章寫了三次吃榆錢飯的情況,這三次發生在哪三個時期?吃榆錢飯的情況有什麼相同或不同?
2.(1)「誰說草木無情?老榆樹又來救命了。」作者感謝草木有情,是不是還含有其他意思?
(2)「『你這不是跟我要短兒嗎?』二妹子又把臉掛下來,『我哪兒來的玉米面!』」沒有玉米面,是說現在窮嗎?
(3)「或許,物以稀為貴,榆錢飯由於極其難得,將進入北京的幾大飯店,成為別有風味的珍饈佳餚。」「榆錢飯」將成為「珍饈佳餚」,你認為這是諷刺嗎?為什麼?
3.文章倒數第二段說:「看來,我要跟榆錢飯做最後的告別了。」這句話所表達的情緒主要是傷感、失望,還是慶幸、喜悅?
4.「榆錢飯」在文章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答案
兒童時期,青黃不接春三月。 青春時期,十年內亂。 中年時期,憶苦思甜。
還感謝榆錢救了他命。
是說現在富,那些窮時的東西已經沒了
不是,從中體現出現在富,社會進步很大。
喜悅。因為社會進步很大,國家在發展。
與現代做對比,體現出國家發達。
❸ 滿樹榆錢兒的介紹
小說以民國初至解放的歷史為背景,以主人公的人生經歷、愛情離合為主線,用宏觀的視野全面展現了老北京幾十年的社會風貌和歷史變遷。
❹ 滿樹榆錢兒的圖書信息
作者:
出 版 社:
出版時間:
版次:1頁數:622字數:578000
印刷時間:2011-4-1紙張:膠版紙
印次:1I S B N:包裝:平裝
❺ 故鄉的榆錢兒這篇短文描寫了怎樣的兩個場景
答:1、榆樹的外貌,類別,生長周期
2、家鄉的榆錢兒成熟了,母親給我們吃
原文:
我曾經居住的鄉下,榆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植物。在田園,在荒野,在路邊,在溝谷,隨處都可以發現它的身影。彷彿貧苦鄉下一個辛勞的子民,在並不肥沃的土地上,生長著一生一世的渴望。
無論土地多少貧瘠,無論環境多少惡劣,榆樹都以堅忍的品格,倔強地展現著生命的頑強。即使生在懸崖峭壁之上,根也會緊緊地擁抱著微薄的泥土,並在風雨飄搖中突兀成獨特的景緻。
這類生命力極強的榆樹,大抵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類似於灌木,長大後的高度大概有一米五左右,大都生長在野外溝溝坎坎的地方,特別是溝谷里的石壁或者土壁上,根須錯綜盤結,一部分深入泥土,一部分裸露在外,就像一件天然的根雕作品,栩栩如生,令人遐想。
這種灌木型的榆樹,綠綠的葉子上面有些許絨毛,結出的榆錢圓大而厚實。我想,這大抵與生存環境有關。只有這樣,才能更多更好地儲存賴以成長的養分。
還有一種大都生長在村莊,特別是農家小院里。野外也有,但為數不多。這種榆樹按照常規的審美方式,與生長在野外的灌木類榆樹相比,有種規則的美。成年的榆樹,高高的個子,茂密的枝條,細密的葉子,每一個部分,都長得很有條理。倘若遇到勤勞的人家,經過修枝打叉,就會更美觀一些。
這兩種榆樹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性,就是每到春暖花開的時節,便在陽光溫柔的眼神里,萌動出許許多多的榆錢兒。剛開始,只是微小的嫩芽。但不出幾日,就由小變大,彷彿一夜之間,便由懵懂無知的孩童,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那綠綠的圓圓的嫩嫩的榆錢兒,在暖陽和春風交相呼應的景緻里,顯得煞是靈秀和清純。
山裡的榆錢兒個大肉厚,像一個剛剛滿月的胖娃娃。院里的榆錢兒小而清透,像是一個含羞的少女。無論哪一種榆錢兒,都讓人愛惜倍至和垂涎三尺。
榆錢兒圓圓的臉蛋中間,有一處微小的凸起。用指甲輕輕地剝開,才發現,這裡面原來住著榆樹的種子!宛若母親懷里的嬰兒,靜候著待產的時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榆錢兒慢慢地由綠變黃,再慢慢地由黃變白,在不同的日子,展現著季節的變幻。到了白得像一張薄紙的時候,倘若有一陣風來,榆錢兒便會紛紛地脫離母體,自由自在地飄落到它想去的地方。然後,把種子貼近厚實的泥土,靜靜地等待著另一次萌發。如果有了足夠的陽光、空氣和水,一粒粒微小的種子,便鬱郁蔥蔥了又一個美麗的春天。
榆錢兒不但好看,而且還好吃。每當榆錢兒在春天的撫慰下肆意成長的當口,我們這些土生土長在鄉下、有著大東北一般野性的孩子,便會在大人們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爬到樹幹上,看準一枝結得大而多、一嘟嚕一嘟嚕搖擺的榆錢兒,毫不留情地折下來,然後哧溜一下滑下來,躲到暖暖的屋檐下,一片一片地摘下誘人的香味,細細地品味著大自然無私的饋贈。
偶爾,還會在榆錢兒中間,發現一兩條綠色的小蟲子,想來可能有點惡心。但鄉下的娃子們才不管這些,用手指輕輕地把蟲子彈掉,繼續吃得津津有味。「不幹不凈,吃了沒病!」這是鄉下的好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雖然沒有什麼科學道理而言,但生活在這樣境況中的我們,平時盡管不大講究衛生,可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硬梆梆的,極少有人生病。
現在看來,這與不幹不凈是不著邊的,但可能與我們吃的東西都是天然食品有關。那時,鄉下所有能吃的東西,都是天然的或是自產的,沒有任何有機肥和農葯污染的成分。
這,也許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永遠都感受不到的。鄉下雖然窮苦,但無論是生物還是民眾,都帶有最原始最自然的本性。
所以,我們把摘下來的沒有洗過的榆錢兒吞進肚裡,非但不嫌臟,還能從中體味出另一翻生活的滋味。
榆錢兒除了生吃,還能與其它各種雜糧攪和在一起,做出很多種美味佳餚。比如榆錢兒蒸飯、榆錢兒大餅、榆錢兒熬粥、榆錢兒炸醬,等等。而每一種佳餚,都有各自的滋味,細細地品起來,都能品出鄉村最自然的味道。
在這些佳餚當中,我最偏愛的是榆錢兒「哺了」。 「哺了」,是東北鄉下的一個俗稱,類似於普通的蒸飯,只是原材料不同而已。這也是我的母親最拿手的一道佳餚,直到現在,我思想中還留存著兒時狼吞虎咽吃榆錢兒「哺了」的滋味,抹也抹不去。
每年春天榆錢兒最鮮嫩的時日,母親便會取出閑了一個季節的梯子和很大很大的槐條筐,來到院子里最大的要棵榆樹下,先把梯子架到榆樹的主幹上,再一手扶著梯子,一手拎著大筐,悠悠地爬上榆樹的最深處,找一個榆錢兒最多最厚最嫩的地方,把筐掛到一個粗一些的枝幹上,然後或坐或騎或蹲地,在榆樹之中穿梭。
那一把把嫩嫩的榆錢兒,在母親靈巧的手中,瀟灑地甩出一條弧線,然後輕輕地飄到筐里,宛若一片片綠色的雲,徜徉著季節的溫度和美好。
而我們這些不諳世事的子女,只會仰著頭,用企盼的眼神盯住母親的每一個動作。其實,我們是在等待那一頓渴盼已久的美餐呢。有時,還會不由自主地流下些許哈喇子。那模樣常常惹得母親哈哈大笑,但笑過之後,又會生出許多貧窮和辛酸。
待到筐里滿得再也裝不下的時候,母親便從樹上一步步地挪下來,然後搬來一個自製的木凳,坐在溫暖的屋檐下,安祥地、精心地侍弄起她的所有收獲。
母親收拾榆錢兒神情特別專注,揀選特別仔細,哪怕一個很小的蟲子,一片有殘缺的榆錢兒,都逃不過母親的眼睛。一筐榆錢兒收拾好了,要消耗掉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但母親從來沒有半點厭煩,臉上總是掛著甜甜的微笑。
而我們這群子女,也圍在周邊,用焦渴的眼神等待著母親親手製作的美餐。
把筐里的榆錢兒收拾好,母親就拿出一個大盆,用清水洗上幾遍,撈出來放到蓋簾上,讓殘余的水慢慢地流干。這當口,母親已經把灶膛里的柴草點燃,大鐵鍋里已經燒上了水。然後,母親取出玉米面,放上適量的水攪拌,不稀不幹,恰到好處。
待大鐵鍋里的水冒出熱氣的時候,母親就把一個大大的用來蒸豆包用的漏簾放到鍋里,再在上面鋪上一塊大大的紗布。爾後,把玉米面均勻地撒在上面。最後,再把已經瀝乾的榆錢兒均勻地撒到玉米面上,再往上面撒一些鹽巴。這些都做完,母親就用她那瀟灑的動作,把鍋蓋得嚴嚴實實起來。
灶膛里的火越燒越旺。一股股熱氣順著鍋沿的縫隙鑽出來,夾雜著誘人的香味,惹得我們使勁地吸著鼻子,口水早就順著不爭氣的嘴角流下來了。
二十分鍾左右,一鍋香甜可口的榆錢兒「哺了」便出籠了。母親打開鍋蓋的瞬間,一屋子的香氣便彌漫開來。這時候,我們這些子女每個人的手裡,早就准備好了一個大碗,還沒等母親盛滿,便搶過來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母親不急著吃。她依舊微笑著,幸福地看著我們狼狽的吃相。等我們吃得小肚溜圓、抹著嘴巴回味的時候,母親才給自己盛上一碗,慢慢地品味起自己滿足的付出。
整個房間,甚至整個院子里,都飄著榆錢兒「哺了」濃濃的香甜!那是人間最真實、最原始、最幸福的味道!
如今,我已經離開故鄉好多年了。每到春暖花開的時節,我的心思便會飛回那久別的家園。特別是在物慾越來越紛雜的時代,我很想再一次回歸故里,並親手摺一枝榆條,美美地吃上一次香甜的榆錢兒啊!
還有母親精心製作的榆錢兒「哺了」,已經在我的記憶深處,牢牢地紮下了永遠與故鄉血脈相連的根!
❻ 這是什麼樹
這是銀杏樹,銀杏為落葉大喬木,胸徑可達4米,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大樹之皮灰褐色,不規則縱裂,粗糙;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幼年及壯年樹冠圓錐形,老則廣卵形;枝近輪生,斜上伸展(雌株的大枝常較雄株開展)。
❼ 榆錢幾月份才能吃上 怎麼清洗干凈
榆錢一般是初春時節所特有的野菜,榆錢樹早春先葉開花或花葉同放,紫褐色,聚傘花序簇生。翅果近圓形,頂端有凹缺。花期3~4月;果熟期4~5月。所以想要嘗鮮的最好是在3-4月份。
榆錢是榆樹的種子,因其外形圓薄如錢幣,故而得名,又由於它是「余錢」的諧音,春天的野菜中,以榆錢最好吃。過去市場上沒有專賣榆錢的小販,要想吃,只有自己去采擷。老樹下,有用竹竿鉤榆錢的老嫗,有少年胸前掛一布袋,爬上高高的樹干,一把一把擼榆錢。樹上樹下,大呼小叫,笑語喧嘩。平日冷清的陋巷裡,春天有了活氣。如今榆錢在小菜市場可論斤買到,很方便,但採摘時的情趣卻沒了。
當春風吹來第一縷綠色,金黃的榆錢就一串串地綴滿了枝頭,人們會趁鮮嫩採摘下來,做成各種美味佳餚。榆錢也是防病保健的良葯。榆錢具有通淋、消除濕熱等功效,主治婦女白帶多、小兒疳積羸瘦;外用可治療瘡癬等頑症。中醫認為,多食榆錢可助消化、防便秘。
把採摘來的榆錢撿去枝葉,把榆錢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 小時候每當榆錢掛上枝頭的時候,我們會在放學後,呼朋邀伴爬到村頭大榆樹上摘榆錢,趁著鮮嫩把榆錢捋下來,塞到嘴裡大口的吞咽。夠下的榆錢兒帶回家,拌上玉米面,再撒上一點咸鹽拌勻後上鍋蒸,蒸熟後蘸著蒜泥吃,甜甜的,清爽爽的味道,是那個香啊。
❽ 「最喜北方的秋色,白雲藍天,疏風淡影.滿目隨風而逝的榆錢兒、槐針兒、梧桐大片,淡紅淺黃,斑駁陸離…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描寫的是北方地區的景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描述的是南方地區的景觀;「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是西北地區的景觀,根據題意.
故選:A.
❾ 曾經救命的榆錢樹哪去了
你見過植物的花朵是紅的、紫的、黃的、粉的、白的,綠色的你見過嗎?可偏偏榆樹的花就是,這就是榆錢兒。陽春三月,乍暖還寒,在榆樹的枝頭,就會一串串一簇族擁擁擠擠的開滿了枝頭。她沒有桃花的燦爛,也沒有杏花的芬芳,更沒有櫻花的秀美。但她卻在我的記憶里總也揮之不去,因她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幾乎曾拯救了一代人! 「陽春三月麥苗鮮,童子攜筐摘榆錢」。這是古人描寫孩童採摘榆錢的情景。我的同齡朋友,您可還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在三年自然災害中採摘救了不知多少人性命的榆錢嗎? 小時候,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中,青黃不接之時,當家裡斷炊,榆錢像知人間之苦,一夜之間便開滿村裡的房前屋後。一瞬間,飢餓的人群像看到了久違的食物,手持帶鉤的長桿,湧入樹下,貪婪地折下一枝枝嫩綠的榆錢,迫不及待的捋上一把,就往嘴裡塞,清香里帶點甜,飢餓頓然消失。用榆錢拌麵粉蒸麥飯,其特點是「軟、綿、光、筋、甜、香」。 榆錢兒生長期很短,用不了幾天,枝頭的滿樹新綠已經慢慢變成淺白,變作淡黃,隨風飄飄灑灑落下來。可在三年自然災害中,榆錢總是被飢餓的人們吃光了,沒有了隨風飄灑的詩意。榆錢吃光了,人們就吃樹葉,樹葉摘下曬干碾面,拌一點麵粉蒸成窩頭。樹葉吃光了,再扒樹皮,扒去外面的粗皮,白生生的樹皮內瓤帶一點粘性和甜味,曬干後用碾子碾面,拌在包穀面或其它粗糧里以增加筋度和充飢。 五十年彈指一揮間。在今日衣食無憂的我,卻總也無法忘卻那陽春三月里綻滿枝頭的一縷縷的榆錢。它是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食物,是青黃不接之時果腹的食品,是溫飽之後嘗鮮的美味。榆錢兒飄落的樣子,細碎飄灑,是很美的。在災害面前他沒有了詩意的飄灑,在飢民的口裡它成了救命美味。 如今,當我再回首去老家(咸、戶、長三角地帶),找尋曾經救過不知多少人性命的榆錢時,卻始終無法找到。老人說,榆錢樹讓三年自然災害中的飢民給吃光了!現今若能找到一棵榆樹,吃到嫩綠的榆錢,應如獲至寶,回味無窮。 榆錢寄託了一代人的情感,他使一代人難以釋懷。 我不會用詩歌去贊美榆錢,我以黃土地上在三年自然災害中,受其恩惠的生命, 感謝榆錢樹無私的奉獻,深深地緬懷榆錢樹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