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擬話本」
擬話本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首尾有詩,中間以詩詞為點綴,辭句多俚俗。多為明代文人模擬宋元話本而寫的、供案頭閱讀的白話小說,多反映市民生活,表現市民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
擬話本的出現標志著宋元以來的講唱文學已逐漸脫離了口頭創作階段進而發展成為作家的書面文學。其代表作品主要有: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陸人龍的《型世言》等。
話本和擬話本的區別
擬話本雖然在形式上還保留了宋元話本中說話人講述故事的痕跡,但實質上與宋元話本有了很大的區別。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說話藝人提供講述故事的底本,而是向社會普通讀者提供閱讀用的書面文學。
1、宋元話本大多來源於現實生活,因而具有濃厚的市民生活氣息,情節上也簡明單純。而擬話本則主要從歷史舊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氣息淡化,文人的典雅情調開始注入其中,說教成分增加,情節趨於復雜。
2、擬話本也的確去除了早期話本中的一些低級庸俗的成分,使擬話本小說具有雅俗共賞的性質。
㈡ 中國文學大系
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田園詩派,邊塞詩派,江西詩派,豪放派,婉約派,雅正派,閑逸派,竹林七賢,香山九老,鴛鴦蝴蝶派等。
亞洲現當代文學流派:
荷花澱派——孫犁,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
山葯蛋派——趙樹理,馬烽,西戎,孫謙
傷痕文學——盧新華、劉心武、從維熙、馮驥才、周克芹
反思文學——茹志娟、張一弓
改革文學——蔣子龍、高曉聲、路遙、張潔
尋根文學——楊煉、張承志、阿城、王安憶
「痞子」文學——王朔、石康、李傻傻、張一一
荒誕文學——魏明倫、狂狷、高行健、寧財神
戰後派——野間宏(日本)
新興藝術派——川端康成(日本)
白樺派——武者小路實篤(日本)
新感覺派——橫光利一(日本)、施蜇存、劉吶鷗、穆時英
新思潮派——芥川龍之介、菊池寬
自由文學派——張賢亮、余華
青春偶像派——梁望峰、深雪、痞子蔡、何江波、韓寒、鞏鞏幻想者等
80後創作——郭敬明、張悅然、春樹、澤嬰、朱子夫等
按中國文學發展來:一、詩歌;二、賦;三、駢體文;四、詞;五、小說;六、散文;七、戲劇
按年代就是:古代神話、先秦文學(儒家經典、歷史散文、詩經、孔子等)、魏晉南北朝(三曹、建安七子、諸葛亮、陶淵明等)、兩漢文學等
㈢ 什麼是擬話本
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最早應用這一名稱,指的是宋元時代產生的《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和《大宋宣和遺事》等作品。它們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詩,中間以詩詞為點綴,辭句多俚俗。但與話本又有所不同,「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認為它們是由話本向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一種中間形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學術著作應用擬話本這一名稱,專指明末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白話短篇小說,即魯迅稱之為「擬宋市人小說」的作品,如《三言》中的部分小說,以及《二拍》、《西湖二集》、《清夜鍾》、《石點頭》、《醉醒石》、《幻影》等。這表明擬話本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擬話本」這種文學形式主要繁榮於宋朝
㈣ 擬話本小說的簡介
擬話本是明代興起的短篇小說的一種創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擬宋元話本而創作的。它與話本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白話小說;其不同點是擬話本不再是說話藝人說唱的底本而是專供人們閱讀欣賞的文學作品。
㈤ 山水詩名詞解釋古代文學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
雖然詩中不一定純寫山水,亦可有其它的輔助內容,但是呈現耳目所及的山水狀貌聲色之美,則必須為詩人創作的主要目的。
由謝靈運開創,脫胎於玄言詩。
定義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
在一首山水詩中,並非山和水都得同時出現,有的只寫山景,有的卻以水景為主。
但不論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經過詩人知性介入或情緒干擾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須保持耳目所及之本來面目。
當然,詩中的山水並不局限於荒山野外,其他經過人工點綴的著名風景區,以及城市近郊、宮苑或庄園的山水亦可入詩。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
起源於先秦兩漢,產生於魏晉時期,並在南朝至晚唐隨著中國詩歌發展與文學環境變遷而不斷演變。
山水詩鼻祖是東晉的謝靈運。謝靈運所開創的山水詩,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詩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
他的創作,不僅把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並影響了一代詩風。
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啟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
繼陶淵明的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志著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志著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
東晉出現大量的山水詩,主要是紛亂的國情使然。
東遷的文士幾乎都有"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慨嘆,加上受政治暴力和軍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來愈沉重。從清麗無比的江南山水風物中尋求撫慰和解脫,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於是流連山水,寫作山水詩便相因成習,以致蔚然成風。
另外,在新的哲學思潮如玄學的沖擊下,漢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趨軟弱鬆弛,於是出現"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為化"(阮籍)之類的主張。"自然"指宇宙自然規律,巋然不動的山和變動不居的水,則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規律,也就成了師法的對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折疊編輯本段特點
"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其實還有一種因果關系,就是"樂水者智,樂山者壽",這樣說似乎可以充分顯示山水怡情養性的功能。另外,與山水親近還可豐富知識,培養和提高審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詩文大家、藝術巨匠大抵都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歷。"讀萬卷書"正好可以彌補"行萬里路"的不足。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遍覽全國各地的山水勝跡,便可持山水詩集為"臥遊"之具,作紙上的觀瞻。這間接得到的知識和印象,與親身所歷、親目所見自然隔了一層,但收獲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詩總是包涵著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表現出的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動再現山林特有的幽靜氛圍,還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有啟迪智慧、拓展襟懷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還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是執簡馭繁、化難為易的範例。遠水不可視之以目,卻能表達得如此氣勢壯闊。為雨幕所籠罩的山色朦朦朧朧,無法分辨,詩人用"有無中"三字予以示現,精當無比,顯示出非凡的觀察、體驗和表達的功力。"
優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徵。所謂"詩中有畫",就是用畫筆把山水風物中精深微妙的蘊涵點染出來,使讀者獲得直接的審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把登高的"怡悅"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其中有詩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像中北山隱者張五的怡悅之情,還有闊遠的視野以及閃爍於其間的種種景物。它的突出特點就是表現在一個"遠"字上,用遠景烘托遠意。"遠意"沒有明說,只是影影綽綽地表"心隨雁飛滅"的描摹上。勾畫遠景的筆墨也不多,卻很有層次,顯示出和諧的韻律與虛靜闊遠的美,像"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清新淡遠,與隱者(包括詩人自身)恬淡高遠的情趣相表裡,幾乎達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㈥ 什麼是擬話本小說它具有哪些形式特徵
擬話本小說
是明代興起的短篇小說的一種創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擬宋元話本而創作的。它與話本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白話小說;其不同點是擬話本不再是說話藝人說唱的底本而是專供人們閱讀欣賞的文學作品。標志著宋元以來的講唱文學已逐漸脫離了口頭創作階段進而發展成為作家的書面文學。
形式特徵
是白話小說;是專供人們閱讀欣賞的文學作品。
㈦ 元代小說有哪些類型
元代小說是承襲六朝以來兩種體制,即唐代傳奇的文言小說和宋代話本的通俗小說的傳統而發展起來的。但主要成就在話本小說方面。
從說話藝術發展而來的話本小說,分為短篇小說話本和長篇講史話本兩類。元代小說大多經明人修改,現存很少。陸顯之編有《好兒趙正》,金仁傑編有《東窗事犯》。這些小說很難確定朝代,一般稱為「宋元話本」。
㈧ 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哪些
明代後期短篇小說創作的興盛主要體現於擬話本的繁榮,這類小說主要模擬宋話本的形式進內行創作容,既有對宋元話本的改編,也有新的創作,代表作品有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凌氵蒙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這類擬話本小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所反映的內容主要是市民階層的生活。其他的擬話本小說還有《西湖二集》、《清夜鍾》、《石點頭》等。
㈨ 擬話本小說主要包括哪幾部分
擬話本是明代興起的短篇小說的一種創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擬宋元話本而創作的。它與話本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白話小說;其不同點是擬話本不再是說話藝人說唱的底本而是專供人們閱讀欣賞的文學作品。擬話本的出現標志著宋元以來的講唱文學已逐漸脫離了口頭創作階段進而發展成為作家的書面文學。其代表作品主要有: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簡稱《三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簡稱《二拍》),陸人龍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於霖的《清夜鍾》以及佚名的《石點頭》《醉醒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