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屠格涅夫短篇小說集有哪些
應該不是小抄說集,而是小說,只襲是後來被匯編成集的,他的短篇小說就如下面那位所講的一樣,有
《初戀》(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蔚藍的王國》(被選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2. 誰能幫我寫一篇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的讀後感
《獵人筆記》讀後感
最近閑暇了就會翻看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真正地放鬆下來,用心去讀去感受了,才發現作品中蘊藏的美,發現其折射出的現實主義光輝。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蘇喬克,他出場已是六十左右的老人「光著腳丫,衣衫襤褸,蓬頭亂發,外表像丟了飯碗的家僕」,聲音「疲憊而微弱」,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他的生活經歷早已教會了他服從。一生被賣六七次,僅僅是作為土地的附帶品而被賣出或被繼承。職業是不由他選擇的,廚師、車夫、戲子、船夫……一切只能隨著主人的好惡而定。面對主人公的問話,蘇喬克回答畢恭畢敬。丑惡的一切已把他對生活的期望值擠壓到了動物的層次「有口飯吃,就謝天謝地了」。更別提別的「人」權了。封建農奴制的怪癖的女主人終身未婚,她就不允許所有人結婚。可憐又善良的他祝她「進天堂」。
這樣的他當然是沒有反抗能力的。當船最終於因為不堪重負而墜入水裡時,葉兒莫萊沒有責怪自己為了抓一隻死鴨子而使船傾側並最終導致船的沉沒,首先訓斥的是蘇喬克。而蘇喬克只是回答「都怪我」。是的,他只知道服從,他還會辯解嗎,他還有思考的能力嗎?……
當最後返回岸上時,另一名馬車夫請蘇喬克吸引,精疲力盡的老頭蘇喬克「猛吸一口煙,以致感到惡心,他又吐痰又咳嗽」,樣子卻「相當滿足」。看來讓人心酸不已。也許對於他來說,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為就是一種滿足,健康是他們考慮不到的,真正的幸福是什麼樣子是他們從來就不知道也無法去享有的。
屠格涅夫筆觸細膩、含蓄,生活在最底層的農奴悲慘生活以及被扼殺了的精神被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語言細膩,不愧是一位卓越的現實主義大師。
3. 屠格涅夫的所有作品
《斯傑諾》1834
《巴拉莎》1843
《安德烈·柯洛索夫》
《地主》
《彼圖什科夫》
《食客》
《貴族長的早宴》
《單身漢》等
19世紀50年代初《多餘人日記》
《雅科夫·帕辛科夫》
《村居一月》
《獵人筆記》1847~1851
《木木》1852
《羅亭》1856《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貴族之家》1859
《處女地》1859
《前夜》1860
《父與子》1862
《煙》1867
屠格涅夫的作品還有《浮士德》、《阿霞》、《初戀》、《春潮》等中篇小說以及晚期的《散文詩》
4. 屠格涅夫寫的短篇故事
《獵人筆記》 裡面都是短篇小說
5. 屠格涅夫的《傻瓜》讀後感
傻子不傻,愚昧的只是隨大流的大眾罷了。
文章是屠格涅夫針對當時俄羅斯文壇一些評論家只顧一味批判而不求建樹的現象有感而發的。傻瓜恰恰是一位高明的騙子。而真正的傻瓜恰是那些沒有頭腦,華而不實的人,他們沒有立場,沒有聰明人時裝作什麼都懂,而遇見像傻瓜這樣的騙子,因為自己也沒有真才實學,怕出醜而隨波逐流人雲亦雲,毫無主見。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傻瓜呢?
6. 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應該不是小說集,而是小說,只是後來被匯編成集的,他的短篇小說就如下面版那位權所講的一樣,有
初戀》(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蔚藍的王國》(被選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7. 屠格涅夫《乞丐》 讀書筆記
讀後感:
世界上有一種愛是平等的。正如陽光,它不管俊美醜陋,不分貴賤高低,他總是將溫暖播撒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無私的給他們關愛。。。。。。
在《乞丐》這篇文章中,一位老態龍鍾的乞丐,向「我」伸手乞求幫助。但是「我」一無所有。情急之下,「我」握著他那雙骯臟、顫抖的手,給了他話語的溫暖。
讀完了這篇文章,屠格涅夫的最後一句「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兄弟那兒得到了施捨」,讓我感受到了他從乞丐那兒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愛。是啊,任何施捨都是平等的,任何幫助都是相互的,施捨者給予他人物質上的幫助時,同時他自己也獲得了精神上的回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動作。。。。。。都是一種滿足。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冷漠無情的人。去商場的路上,碰見了幾個殘疾人再賣藝。他告訴人們,他是從安徽來的。因為是殘疾人,所以沒有生活來源,為了生存,最後不得不去賣藝。有人上去給他們錢,然而,我聽到有人說,那是騙子!為什麼?為什麼在他們眼裡他是騙子?弱勢群體所做的事情就是騙人的嗎?還有大街上四處乞討的老人。我寧願相信那是真的。為什麼我們不能以一顆溫柔的心去對待他們?兩塊錢在我們眼裡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不能發揮自己的一點點愛心嗎?我們的一點點愛心還不值兩塊錢嗎?我們的生活一天天變好,可是我們的心卻變得越來越冷漠。於是,僅存的善良也漸漸麻木了。。。。。。
現在的我們因該學會用善良的心去看待世界,關懷那些需要我們的人。把心靈的灰塵擦掉,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就讓我們伸出雙手,給那些需要我們的人送去溫暖。
望採納,哦,親
8. 《獵人筆記》的讀書筆記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這部以描寫俄羅斯人民詩意鮮明的短篇特寫集進入了俄羅斯古典文學寶庫,並在國外擁有眾多的讀者。作品以抒情的筆調,展示了作家力求闡發的農民天性的純潔、人格的尊嚴以及人道主義的神聖和高貴的主題思想,對人民的熱愛,對勞苦大眾蘊藏的精神偉力、智慧和天才的贊美,使其作品具有睿智的思想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作家從事《獵人筆記》的創作年代,俄國正處於解放運動初期。在這深沉的思慮,濃黑的悲涼的壓迫下,屠格涅夫宛如彌漫蒼穹黑暗中的一顆巨星,對那些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命運多舛的人們寄予了無盡的憐憫和同情。他是農民從農奴制度下解放在熱情支持者。《筆記》成集出版後,社會視它為「一部點燃火種的書。」
在我的偏見里,讀別人譯過來的外國文學,不亞於吃別人嚼過的饃。所以,從學校畢業後,我就很少翻覽這方面的作品了。
今年初,我列了一個讀書計劃。在涉及外國文學這一塊時,我望著書櫃里那一排排久違了的外國文學名著,躊躇很久,最後只選擇了一本,即: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集《獵人筆記》。
我之所以選擇了這本書,有兩個原因:一是這本書一直伴著我走完了讀書的青春歲月,我對她有感情;二是這本書優美的語言、精湛的技巧以及深邃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忘不了。
說有感情,絕不是瞎話。這本《獵人筆記》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是「文.革」後由「中科院外文所」、「人民文學」及「上海譯文」三家出版社聯合編輯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之一種。由豐子愷先生譯著。我在讀高中時購得,定價1.3元。一晃兒快30年了,書皮都已經泛黃。
至於說忘不了,自然有她的魅力。評論性的東西就不說了,我只舉這本書《希格雷縣的哈姆雷特》一篇里的一句話。我相信您也會難忘的: 「即使你理解一切,知識豐富,追逐時代,但如果你完全沒有一點自己的、特殊的、固有的東西,有什麼用處呢?即使愚笨也好,但必須是你自己的。要有自己的氣息,自己固有的氣息,這一點最重要!」
由這句話,我聯想起做人、做事等等很多,比如說眼目前的博客吧,怎麼樣才能做好呢?這句話里似乎就有答案。當然,《獵人筆記》一書所包容的東西豈止是這一句話所能概括的?我所舉的僅僅是讓我「忘不了」的其中一句而已。
內容簡介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這部以描寫俄羅斯人民詩意鮮明的短篇特寫集進入了俄羅斯古典文學寶庫,並在國外擁有眾多的讀者。作品以抒情的筆調,展示了作家力求闡發的農民天性的純潔、人格的尊嚴以及人道主義的神聖和高貴的主題思想,對人民的熱愛,對勞苦大眾蘊藏的精神偉力、智慧和天才的贊美,使其作品具有睿智的思想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作家從事《獵人筆記》的創作年代,俄國正處於解放運動初期。在這深沉的思慮,濃黑的悲涼的壓迫下,屠格涅夫宛如彌漫蒼穹黑暗中的一顆巨星,對那些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命運多舛的人們寄予了無盡的憐憫和同情。他是農民從農奴制度下解放在熱情支持者。《筆記》成集出版後,社會視它為「一部點燃火種的書。」
一、
在讀屠格涅夫之前,我只認真地讀過兩位俄國作家的作品。一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還有就是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雖然從作品的風格上來說,我更加仰慕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肖洛霍夫,但這二人的作品我只做過一些走馬觀花的瀏覽,自然是不能算讀過的。要我認真地去讀一些名家或者大部頭的作品,總是需要一些動力的。前些時候看到徐靜蕾拍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西班牙電影節上獲了獎,我便認真地讀了茨威格的幾篇小說。而當一個朋友向我海闊天空地大談屠格涅夫弄得我張口結舌時,我便暗暗下了決心,該好好地去讀一讀屠格涅夫了。
屠格涅夫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登上俄國文壇的。他一生四十餘年的筆耕生涯中,創作了被譽為「藝術編年史」的六部長篇小說,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說、特寫、戲劇、抒情詩、敘事詩、散文詩等各種各樣體裁的作品,並撰寫了相當數量的文學評論、回憶錄、文學書簡等等。俄國的長篇小說最早應從拉斯科利尼科夫算起,其次是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到了屠格涅夫手裡,俄國長篇小說創作有了較大的發展,結構上不再像《當代英雄》那般簡單,而是經常把政治內容和愛情故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徵。所以說,屠格涅夫在長篇小說創作上的功績,雖比不上後來的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顯赫,但其在俄國長篇小說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可取代的。
屠格涅夫出身於俄羅斯奧廖爾省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母親就是一位農奴主。這使得他自幼就親眼目睹了地主階級的兇殘專橫,心裡產生了對農民悲慘處境的深切同情。上大學後,一系列進步思想的影響,尤其是著名批評家別林斯基的影響,讓他不自覺地站到了時代浪潮的風口浪尖。在他的一生中,俄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他跨越了貴族革命時期和平民革命時期。19世紀初期,十二月黨人起義,喚醒了俄國社會的民主思潮;50年代中期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促進了反農奴制斗爭的進一步高漲;1861年農奴制改革,引起了俄國社會的劇變,為資本主義開拓了發展道路。整個19世紀的俄羅斯「一切社會問題都歸結到與農奴制度及其殘余作斗爭」。屠格涅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起來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必然要打上時代的烙印,與俄國社會的巨變緊密相連。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從《羅亭》、《貴族之家》中對貴族「多餘人」的描寫轉變到《前夜》、《父與子》之中對平民知識分子「新人」的描寫。
屠格涅夫的小說基本上是情節單純,結構簡單的,人物也不多。作家的語言也是樸素的,字里行間透著一種純美的詩意。法國作家莫洛亞就曾用「詩意的現實主義」來評價屠格涅夫的作品。屠格涅夫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他把「准確而有力地再現真實」視為自己莫大的幸福。托爾斯泰也稱贊屠格涅夫創作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它的「真實性」。正因為如此,他的那些以愛情為主線的小說,無一不同時呈現為歷史的圖景,以至於他的一些愛情小說也被人理解為政治小說。盡管屠格涅夫在小說創作上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長篇小說這種文體在19世紀中期的俄羅斯還是遠不夠成熟的。那種上溯三代的家庭介紹,長篇累櫝的道德宣講,對故事完整性的過分追求,都會很容易讓人失去閱讀的耐心的。任何一位主人公一出場,緊接著的必定是對他們的詳細介紹——家庭歷史、家庭現狀、性格特徵等等,幾乎每一篇作品皆是如此,讓人覺得毫無新鮮感,厭倦也就極易產生了。這感覺就像讀《天方夜譚》或者《十日談》一類的作品一樣,無論故事多麼精彩,語言多麼動人,光是這種千篇一律的結構模式,難免給人留下死氣沉沉的感覺。所以這樣的作品讀則讀了,要真正地讓人非常喜歡,也是不易的。
要想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必先詳盡地了解其作者。這是我讀書時的一貫想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許多作品的現實意義都是後人賦予的,而並非作家的本義。盡可能詳盡地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社會環境,也就是盡可能去了解作家創作一部作品所要表達的本義。
二、
《獵人筆記》是目前所讀過的屠格涅夫作品中我最為喜歡的一部。一則因為其每一篇的篇幅都很短小,讀起來感覺很輕松。二則是因為這部作品中不僅有極其美麗的風景描寫,刻畫人物也相當成功。寥寥幾筆,或勾勒出自然景物的神韻,或描慕出一個人物的靈魂。讓人不由得不喜歡。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獵人筆記》是一部形式獨特的短篇特寫集。當此書的第一篇特寫《霍里和卡利內奇》剛發表時,別林斯基便立即給予了作者極大的鼓勵。別林斯基親自寫信給作家稱贊他「找到了一種適合於自己的創作形式。」在這樣的鼓舞下,屠格涅夫才思泉涌,佳作迭出。直至一八五二年,作者將先後刊出的二十一篇特寫匯編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發表的新作《兩地主》,以《獵人筆記》為書名,出版了單行本。至一八八零年,作者又加進了後來創作的三篇:《切爾托普哈諾夫的末路》、《車軲轆響》、《枯萎了的女人》,共計二十五篇。《獵人筆記》通過一個獵人的足跡和眼光,揭露了俄羅斯中部農村貴族地主壓迫和剝削農民的罪行,描繪了廣大農奴備受折磨和摧殘的真實圖景。因此,這部作品被稱為是對地方階級的「連續射擊」。屠格涅夫也因此而聞名全國。以致於在街頭或車站,當人們知道他就是《獵人筆記》的作者時,都要脫帽向他致敬。也正因為如此,屠格涅夫很快就遭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遣返故里監管一年。
《獵人筆記》的中心思想內容便是反對農奴制。這種思想傾向不僅表現在對地主階級的揭露和批判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農民的才能和精神世界的贊美上。在揭露和批判地主階級方面,俄國「自然派」文學奠基人、傑出作家果戈里已經作出了出色的貢獻,他在《死魂靈》中已成功地刻畫了從瑪尼洛夫到潑留希金等系列的地主形象。屠格涅夫繼承並發展了果戈里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在《獵人筆記》中不僅描寫了一系列新舊地主的形象,還前所未有地描寫了一些富有才幹,創造力和優良品質的農民形象。
佩諾奇金是書中刻畫得最出色的地主形象。此人受過「良好」教育,頗有「文明」風度。他家裡干凈整潔卻無人願意登門,原因是他家裡彌漫著可怕的氣氛。他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奴僕們稍有不周,便會受到嚴厲懲罰。其他的地主有的蠻橫地搶占他人的土地,如「獵人的祖父」;有的精神空虛,變著法折磨農民和家僕,如科莫夫;還有的專門設立「辦事處」,通過一批爪牙管理農民,如女地主洛斯尼亞科娃。農民們在這些乖僻的地主管治下,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除了這些地主形象外,作家筆下出現的一系列富於才乾的農民形象,使人們似乎看到了農奴制下的俄羅斯的希望。《霍里和卡利內奇》中和霍里和卡利內奇,一個勤勞自信,一個熱情浪漫。《美麗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揚》中的卡西揚純真善良,頭腦聰明,善於思考。《歌手》中的雅可夫具有非凡的藝術天賦。這些優良的品質出現在農民身上,既是作家一次大膽的嘗試,也體現了作家追求「真實」的創作態度。
最後,《獵人筆記》中的風景描寫也是極其出色的。屠格涅夫極擅長於描寫自然風景。日月星辰、天空白雲、晨光暮靄、雨露風霜等等自然現象以及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樹林原野、香花野草、禽獸蟲魚,在他的筆下無不顯得詩趣盎然,情味無窮。風景描寫在書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有時是標示故事發生時環境氣氛和時間地點,有時烘托或反襯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時對情節的發展或結局起著象徵作用。比如《幽會》中那位純真少女阿庫麗娜在樹林中等待情郎前來幽會時,那樹林中的景色也顯得很歡快,「到處灑滿陽光,透過那些歡騰嬉鬧的樹葉,看見淺藍色的天空,它彷彿在閃閃發亮……」等到那個薄情郎冷淡地拋下她離去時,林中的景色亦隨之大變,那陽光「似乎也變淡了,變冷了」一切都標志著「冬天的凄涼可怕的景象似乎已在悄然逼近了」。這很顯然是少女傷心失望的心情的投影。情與景的交融,讓景物也具有了生命力,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
俄國作家克魯泡特金說:「要評判屠格涅夫的作品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如他所願的——連續讀完他的六部小說:《狄米德里·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和《處女地》……」正是這樣的六部小說,被稱為俄羅斯19世紀40年至70年代的「藝術編年史」。我原本是想老老實實地照著這話去做的,可惜的是始終沒找到《處女地》這本書。《羅亭》以前是大略地看過了,不過印象已有些模糊了。《貴族之家》、《前夜》和《父與子》是絕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的作品,我想說什麼都不免是拾人牙慧,於是我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煙》上了。
小說採用的依舊是屠格涅夫一貫的寫作手法。「將時代的變革不著痕跡地滲入對愛情的極其細膩的詩意描繪中」,所以這部作品被很多人看作政治小說。小說的時代背景是俄國宣布解放農奴後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作家不惜犯了小說藝術中的大忌,塑造出一個游離於情節之外的人物——波圖金,來直接宣講社會改革理論。然而無論就構思還是就主要故事情節而言,我都覺得作品更適合看作為一部愛情小說。
小說講述了俄國青年利特維諾夫的戀愛故事。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俄國農奴制改革之後的一年,利特維諾夫為了幫助父親經營每況愈下的產業,出國學習工業和農業,小說中他正在德國的游覽勝地——巴登等候未婚妻塔吉揚娜到來。在那裡,他偶遇了十年前與他熱戀過的伊琳娜,伊琳娜在十年前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而拋棄了他,成為一個將軍的妻子。他們舊情復燃,利特維諾夫撕毀了與未婚妻的婚約,決心和伊琳娜私奔。但伊琳娜最終不能舍棄優越浮華的生活,又一次背棄了他。利特維諾夫失望之餘只能隻身回國。
故事的情節是簡單的,但在作家的筆下卻顯得一波三折,作家把主人公利特維諾夫的心理刻畫的細致入微:「開始時是一派雲淡風清般的平和寧靜;接著,燃燒的激情挾持著毀滅性的力量迅速掀起心靈世界的波詭雲譎;隨後一切又復歸平靜,但這已是一種痛苦至麻木的狀態,是一場浩劫之後的悲涼的荒蕪。」整篇小說充滿了對民族和個人命運的迷惘和悲哀,讓人在詩意中體會一種莫名的彷徨與虛無。小說中作家還專門用一段文字來對《煙》做了題解:「煙,煙。他念叨了幾次,於是他突然覺得一切不過都是煙,他這一生,俄國的生活,所有的人,尤其是俄國人——一切都不過是煙。一切都是煙和水蒸氣。他想:一切都似乎不斷變幻,新的人物,新的現象到處都層出不窮,而實際上一切依然如故;一切都匆匆忙忙奔向什麼地方,卻沒等到達目的地便消失得了無痕跡;一變風向,都跑到另一邊去,然後在那邊又是無止無休,惶惶不可終日——真是毫無必要的網游。」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家希望通過《煙》來表達的體驗。
伊琳娜是屠格涅夫獨創的形象,在俄國文學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相較於屠格涅夫從前一些作品的女性形象相比,伊琳娜少了一份理想的光輝,多了一層真實的力量。她不像《貴族之家》中的麗莎一樣有迷信一般的宗教信仰,也不同於《前夜》中的葉琳娜的那種英雄主義形象。她更不會像普希金筆下的塔吉雅娜一樣說出「我嫁了別人,我要永遠對他忠實」之類的話。她更像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既沒有被美化也沒有被醜化。十年前,她是愛利特維諾夫的。她的第一次背叛是為生活所迫,甚至可以說不完全是自覺的;可是十年後當她拒絕跟利特維諾夫私奔,再次的背叛就說明她清醒地認識到了這種愛情是不能持久的。她依舊是愛利特維諾夫的,但只希望保持情人關系,而情人關系則更是不能長久的。她不可能拋開她的浮華生活和將軍丈夫,跟著利特維諾夫去浪跡天涯。雖然她不滿意上流社會空虛墮落的生活狀態,卻又無法真正舍棄。事實上這時並沒有什麼真正外來的力量強制著伊琳娜的選擇,更多的限制來自她內心或者說是某種根植於人本性中的慾望。她內心中的斗爭,實際上是一種純潔優美的人性與貧困、虛榮、浮華、物慾在斗爭。斗爭的結果是失敗的,反映的人性卻是真實的。
伊琳娜這個形象讓我聯想起了《呼嘯山莊》中的凱瑟琳,我覺得這兩個人物倒是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的。年輕的凱瑟琳也是敢愛敢恨的,她竭力地反抗著不平等的階級制度,把一腔熱愛勇敢地獻給沒有財產,地位低下的希思克厲夫。她和希思克厲夫在反抗壓迫的共同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關懷,萌生了至死不渝的愛情。為了這份愛,她不惜背叛自己所屬的階級。但是,凱瑟琳的叛逆又是不徹底的。她在畫眉山莊住了一段時間,受林頓一家資產階級文明生活方式的熏陶,心中的那份叛逆之情被虛榮和誘惑所取代。她愛希思克厲夫,但卻選擇嫁給了林頓。「因為他漂亮,又年輕又活潑」;因為「他將要很有錢,我願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有這么一個丈夫就會覺得驕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凱瑟琳和伊琳娜一樣,她們都沒有在真正的外界壓力下低頭,卻經不起金錢、門第和引誘,從而背叛了自己為之驕傲的愛情。這樣的結局,誠然有著社會因素的責任在其中,但個人多少也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的。
我一向是願意把小說當作純粹的小說來看的,不想深究其中的政治意義。所以我的思緒也就不會一直糾纏在《煙》中對於國家、個人命運前途的追問中。或許記住了伊琳娜這個人物,便是我讀了這部小說的最大收獲了。復制地址,發給MSN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