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明威的小說特點是什麼
語言風格
朴實----海明威有著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他常以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復雜的內容,用基本詞彙、簡短句式等表 達具體含義,用名詞、動詞來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絲毫無矯揉造作之感。海明威的小說語言就有著不冗不贅、文體輕松、造句簡單、用詞平實的特點,他常以基本單詞為中心來構造單句,很少使用表達思想的形容詞與副詞。
直觀------文學藝術要表現情感,但情感卻是依靠事物的外觀透視出來的,越是對事物外觀的直接描摹,越能產生強烈的視覺真實性,越能拉近讀者與作家的距離。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視覺化語言,將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印象付諸語言,寫出了事物的形狀、顏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現宇宙與生命。
含蓄情感-------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藝術風格,他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隱晦含蓄,反對作者直接出場對人物進行評說與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達無盡的內涵,因而,他的小說在外觀不動聲色,但內在情感卻是豐厚熾熱。
對話-----從敘事的方式來看,海明威的小說的對話是「展示」,而不是「講述」。海明威還寫出了「風格化了的口語」,他的對話句子短,結構簡單,沒有什麼華麗詞藻。
男女關系-----從男女關系的主題去分析海明威,不難看出,盡管熱衷於描寫男人的野性與英勇,海明威卻間接表現了他對女人的恐懼與憎恨。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B. 海明威短篇小說賞析哪兒有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小說鑒賞》中有關於《殺人者》的精闢賞析。
C. 海明威的硬漢形象是什麼樣子的
海明威的硬漢形象是什麼樣子的?海明威塑造硬漢最代表的就是《老人與海》這一書。所謂硬漢,具有勇敢不屈堅韌不拔的精神之外,還有最重要的海明威所表達的一種精神,人不是生來就是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它,可你卻永遠無法打敗他------這是一種硬漢精神。
「硬漢子」: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海明威的作品裡,最富有魅力和打動人心的,是他塑造了眾多的在迷惘中頑強拼搏的「硬漢子」形象。海明威在選擇人物時特別喜歡鬥牛士、拳擊家、獵人、漁夫、士兵,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滿敵意的世界對抗中殊死搏鬥,表現出共同的性格特徵:堅強剛毅、勇敢正直,無畏地面對痛苦和死亡,他們都處在尖銳劇烈的外部和內心沖突中,他們都有共同嚴酷的悲劇命運,但無論情況多麼嚴重,困難多麼巨大,死神多麼可怕,他們都不失人的尊嚴,不失勇氣和決心,表現出臨危時的優雅風度。「硬漢子」形象隨著海明威思想和創作觀的發展變化也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在的表現,大致可分三類:早期的硬漢子多出現在鬥牛場或拳擊場上,他們孤獨、倔強、爭強好勝,為了人格尊嚴和職業的榮譽不惜孤注一擲,以死相搏,奪取勝利。在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中,這種硬漢精神表現得尤為突出,年老的鬥牛士曼努爾,青年時曾以武藝超群和剛勇頑強而威震鬥牛場,但青春的大好時光一經消逝,他便不再受到青睞。為了保住青年時代的榮譽,他執意再上鬥牛場,與公牛進行一場驚心動魄的鏖戰,以壓倒一切的精神力戰公牛,終於把利劍戳進了公牛的身軀,從而保住了「打不敗的人」的稱號。中期的「硬漢子」有了新的發展,以《喪鍾為誰而鳴》的主人公喬丹為代表,這個形象已經不是為了個人榮辱奮斗的勇士,而是為人民事業獻身的英雄,他已經擺脫了孤立主義,而為正義、民主而戰,與人民生死與共,他的對手也不是一般的邪惡勢力,而是法西斯主義。這個新的硬漢形象,灌注了新的時代精神和崇高信念,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老人與海》中老漁夫桑地亞哥,是晚期海明威筆下硬漢子形象的集中體現。這個硬漢子形象同前面兩個時期有所不同,具有濃厚的哲理性與象徵意義。老人桑地亞哥象徵著一種哲理化的硬漢子精神,一種永恆的、超時空的存在,一種壓倒命運的力量。作者將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將現實生活的詩情畫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體現著人類尊嚴和命運重壓下仍有優雅風度的硬漢子形象。其實,海明威本人就是一個硬漢子,他一生勇於冒險、堅忍不拔、精力充沛、喜歡拳擊和捕獵;他參過戰,受過傷,對忍受痛苦有切身體驗,從而影響了他對硬漢子風格的情有獨鍾。
D. 《海明威短篇小說選》刻畫了二戰中什麼形象
引言:海明威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本身的經歷也是非常的豐富,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他,自身也是一個十足的硬漢。在他的作品《海明威短篇小說選》中刻畫的形象和他一貫的形象一模一樣,硬漢執著,堅韌強壯,是這部小說人物的主線。
三、海明威戲劇性的一生作為一名著名的作家,海明威的靈感來源於他的人生,作為一名作家,他是成功的。但作為自己的妻子的丈夫,他是失敗的。作為一名軍人,他是成功的,作為海明威自己,他又是失敗的,海鳴威作為軍人,經歷過槍打彈淋,身上也至今仍然殘留有彈片,而他作為丈夫家暴妻子,這也成了他的污點,他戲劇性的一生,讓他的作品也具有同樣的感情色彩,同樣的軍人的硬漢行,同樣的丈夫,渣男形象。
E. 海明威的作品"Indian Camp"賞析
《Indian Camp》即《印第安人的營地》,這篇小說中所有人的痛苦都源於現實的殘酷無情與自身的無能為力之間的沖突:印第安婦女生育與難產之間的沖突;印第安男人與白人醫生之間在種族、文化和人性上的沖突。
尼克眼中的生命之輕與心理上的承載之重之間的沖突。而小說中四個不同層面的痛苦正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基本沖突。
嬰兒通過大折刀費勁地獲得了新生,而父親卻藉助小剃刀輕易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作用於肉體不同部位的三把刀是海明威精心挑選的道具,為的是不斷推出殘酷的鏡頭,最後拉開悲劇的大幕。
然而,描寫觸目驚心的暴力決不是海明威的最終意圖,他想讓人看到的應該是暴力後面不同人物的各種痛苦。
因此,完全可以說,海明威構建這三個人物的目的和創作《印第安人營地》的意旨在於強調痛苦對於人的意義:人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痛苦—自然的、心理的、精神的;而且以各種方式承載著痛苦—或迷惘地接受(如尼克)、或氣餒地咀嚼(如白人醫生)、或被動地消亡(如印第安男人)。
由此看來,《印第安人營地》實際上隱含了作者的生命觀和人生觀—「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場悲劇,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個結果。」
《印第安營地》中,通篇都是圍繞著尼克與父親前往印第安營地解救臨產婦女的情節展開,小說以故事的發生、發展,乃至高潮的清晰脈絡為讀者展現了一副救人於水火之中的英雄畫面,這正是海明威風格的獨特之處。
可是從幾處生動的對話和印第安丈夫微妙的行為描寫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種族歧視的畫面,感受到善與惡的對立。小說雖然以尼克父子的對話為主線,然而可憐、善良而又講情義講友愛的印地安人卻在海明威的筆下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白人醫生的世界中,印第安人就像是任人宰割的牲畜一樣,無需半點尊重和同情,讀者通過海明威簡短的描述深刻體會到蘊含在其作品裡的對印第安人尊重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對白人種族歧視的批判精神。
(5)淺析海明威短篇小說形象擴展閱讀
《印第安人營地》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早期創作的一個短篇小說,收錄於1924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白人醫生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到印第安人那兒為一位難產的孕婦接生的故事。作者用一種平靜的敘事基調講述了這個故事,至於這個男人為什麼自殺卻沒有交代詳明。
1918年,正值19歲的海明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身負重傷,醫生從他身上取237塊彈片,還有少數彈片至死都留在他的身體里。戰爭像這些彈片一樣給他的心靈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
他清楚地看到戰爭摧毀了人類文明,摧毀了青年對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毀了建立在人道主義基礎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戰爭給海明威的精神和肉體帶來的巨大創傷,促使他最終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
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
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游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
F. 海明威的作品風格
1、朴實
海明威有著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他常以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復雜的內容,用基本詞彙、簡短句式等表達具體含義,用名詞、動詞來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絲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2、直觀
文學藝術要表現情感,但情感卻是依靠事物的外觀透視出來的,越是對事物外觀的直接描摹,越能產生強烈的視覺真實性,越能拉近讀者與作家的距離。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視覺化語言,將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印象付諸語言,寫出了事物的形狀、顏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現宇宙與生命。
3、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藝術風格,他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隱晦含蓄,反對作者直接出場對人物進行評說與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達無盡的內涵,因而,他的小說在外觀不動聲色,但內在情感卻是豐厚熾熱。
4、對話
從敘事的方式來看,海明威的小說的對話是「展示」,而不是「講述」。它是屬於柏拉圖所區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種,而不是「純敘事」的那種,它想造成一種程度不同的「模仿錯覺」,就是「詩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說話」,而是某一個人物在說話的假象。兩者相比,「純敘事」的敘述和事件的距離較大,不如「純模仿」直接。
5、男女關系
從男女關系的主題去分析海明威,不難看出,盡管熱衷於描寫男人的野性與英勇,海明威卻間接表現了他對女人的恐懼與憎恨。他的「准則英雄(code heroes)」都在孤軍奮戰,即使與女人有任何瓜葛,最終還是要分離。強烈的命運感和死亡意識在他的作品中得以普遍體現。
(6)淺析海明威短篇小說形象擴展閱讀:
海明威的主要經歷:
歐內斯特·海明威出生於奧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禮儀式。海明威的童年時光大多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小時候喜歡讀圖畫書和動物漫畫,聽各類型的故事。喜歡模仿不同的人物,對縫紉等家事亦很感興趣。
1913年到1917年間,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學業、體育上成績優越,在英語方面天賦突出。在初中時,為兩個文學報社撰寫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寫作經驗。升上高中後,他更成為了學報的編輯。有時他會使用「Ring Lardner Jr.」這筆名寫作,以紀念他心目中的文學英雄拉德納(Ring Lardner)。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顧父親的反對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一職,並嘗試加入美國軍事以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斗情況。海明威由於視力缺陷導致體檢不及格,只被調到紅十字會救傷隊擔任救護車司機。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員亞歷山大·瓦西里耶夫獲准進入蘇聯情報機關檔案館。結果他驚訝地發現,海明威竟然曾於1941年被招募為克格勃間諜,代號:阿爾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明威
G. 海明威作品風格
僅供參考http://www.hnass.com.cn/zzxk/200205/no5-24.htm
http://www.boxun.com/hero/fuzm/5_1.shtml
作為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海明威的性格,生活作風和習慣愛好,完全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那種文人學者類型。幼年時期他就是一個活潑淘氣的「野小子」,經常纏著愛好野外活動的父親帶他一道去打獵、釣魚。等到入學之後,他幾乎參加了所有的體育活動,特別是對拳擊和橄欖球的愛好簡直達到了如痴如狂,而且一直保持到晚年,由於這種長期鍛煉,海明威的健壯體格和獷悍的外型使人無法將他和「文學家」的形象聯想在一起。而實際上,即便在如此醉心於激烈體育活動的學生時代他就已對寫作深感興趣,經常仿效當時流行的幽默筆調試寫一些小品和報導,不久便顯示出受人贊賞的才華,剛滿十七歲就當選為橡園鎮高級中學校刊的主編。1917年畢業後,十九歲的海明威通過他叔父的椎薦,遠離家園到堪薩斯州擔任《堪薩斯城明星報》的記者。
遠在他畢業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戰便已爆發。美同參戰後,還在上學的海明威激於愛國熱情,幾次要求參軍,但都由於年齡的限制未能如願,直到大戰末期1918年5月才爭取到以記者的身份參加美國紅十字會的戰地服務隊的機會,開赴義大利前線,不料到那裡不久便在駕駛救護車沖過火線時被一顆開花炮彈炸成了重傷(戰地醫院醫師在他渾身上下取出了237塊大小彈片),而海明威當時居然帶著這些彈片,背著一個傷勢更重的義大利士兵,在自己暈倒之前掙扎著到了救護站。在後方醫院經過了三個月的治療,海明威又重返前線,直到停戰後才於1919年初帶著遍體傷疤回到美國。這些傷疤為他贏得了義大利政府獎授的銀十字軍功勛章,但戰爭的殘酷恐怖同時在他的心靈深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 傷,這時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回國後,他創作了十幾篇小品,但都遭到退稿的厄運。為了生活,他接受《多倫多明星報》的招聘,當了該報的一名記者,不久他和哈德莉·理恰蓀結了婚。1992年 ,海明威被任命為該報特派駐歐洲記者,帶著哈德莉去了巴黎。
在巴黎期間,海明威一方面擔任采訪、報道的工作,一方面重新開始他的文學創作生涯。但開頭很不順利,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包括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在1923年出版時,只印了三百冊,社會反應也很冷淡。而海明威偏偏是那種個不肯認輸的「硬漢子」,他索性辭去了記者的職務專心搞創作,並在當年年底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集《在我們的時代里》。這個集子的第一版在巴黎仍未引起什麼注意,但到第二年在美國印行了增訂的第二版時,成為1925年度十大暢銷書之一,海明威也因此一舉成名。從1921到1926年,海明威一直留在巴黎,他是從美國來到巴黎的一群「精神流浪者」當中的一份子。這一群人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波後,精神上失去了平衡,從而感到惶惑、苦悶、無所適從。這一批迷失了生活方向的青年便成了海明威觀察、剖析的對象,並以之為素材寫出了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和1926 年問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書中引用了美國女詩人格特魯德·斯坦的一句話「你們全是迷惆的一代」作為扉頁的題間。從此「迷惘的一代」便成了這些精神空虛的青年的集體代號,也成為一個代表這種思想傾向的新的文學流派的稱呼,在《太陽照常升起》中,海明威不遺餘力地揭露並譴責人類之間的互相殘殺、暴力行徑和靈魂的墮落。通過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的形象和性 格,作者不僅顯示了「迷惘的一代」青年們空虛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反映出他本人消極的世界觀,實際上,書中的巴恩斯正是海明威的自我寫照。
1927年,由於感情破裂,海明威和哈德莉離了婚,隨後與玻琳·柏菲芙結合並於第二年和她一道返問美國,在佛羅里達州定居下來,安心從事寫作,1919年發表了他的又一力作——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在刻劃一個時代的人的內心世界演變方面所表現的洞察力極為深刻。另一方面,作者直接控訴了戰爭的罪惡,對人民大眾遭受的苦難發出了悲哀和同情的嘆息,同時也更加暴露出他本人的消極悲觀情緒,這種情緒在他嗣後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有所發抒。
在三十年代的前半期,海明威把大部分時光消磨在出國旅遊、 釣魚、打獵、觀看鬥牛等事上,這幾年裡他只寫了兩部作品《下午之死》和《非洲的青山》,但都不怎麼成功。1936年他發表了《弗朗西·麥康勃短促的快樂生活》和《乞力馬扎羅山之雪》, 這兩個短篇受到普遍贊賞,被公認為是他所寫的幾十個短篇中傑出的作品。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弗朗哥的叛軍和共和政府軍展開激戰。海明威毅然投入這場民主與獨裁的生凡搏鬥,在當年 冬天他發起了廣泛的募捐支援活動,為此跑篇了大半個歐洲,1937年初,他擔任由美國人組織的醫療部救護車隊大隊長,兩年中四次去西班牙。開頭是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嗣後索性直接參加了國際縱隊,和共和政府軍並肩作戰。由於人們已知的種種原因,這場反法西斯的艱苦鬥爭最後失敗了。海明威滿心詛喪地回到了美國,戰爭的經歷和失敗的痛苦為他提供了改變自己精神世界的機會和創作的源泉。他先後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和長篇小說《喪鍾為誰時鳴》,後者是一部被譯成幾十國文字、在全世界暢銷的巨著,是海明威創作生涯中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舉世公認為不朽之作,在1940年英國十大暢銷書中名列榜首。
1941年初,海明膩在歐亞兩大洲連天戰火中來到中國,對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所進行的英勇斗爭印象極為深刻。他回國後多次發表公開講演,高度贊揚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浴血抗戰的精神。由於他的聲望,這些講演在鼓舞美國人民聲援中國抗日斗爭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當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私人遊艇改裝成巡邏艇,參加沿海巡邏和偵察,向政府提供了許多情報。1944年,他隨同美國 部隊開赴歐洲、到前線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頭部受傷,幾乎送命。為此,在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獎給他一枚銀星勛章。
1945年3月,海明威在勝利前夕回國,隨即移居古巴首都哈瓦那,在那裡定居,繼續他的創作生涯,先後發表了一些短篇和兩個中篇作品,其中《老人與海》(1952)則是他的又一不朽之作,在1953年為他贏得普利策文學創作獎,1954年又為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在他的生命最後幾年中,由於一直在受幾種病症的折磨,已喪失了創作的精力。1970年,也即他去世十年後,出版了他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這部小說早在1951年就已完成,卻一直沒有付諸出版,也沒有得到任何修改(對作品反復修改是他一貫堅持的謹嚴作風),而被他送進了一家銀行的保險庫。直到1970年才由他的遺孀瑪麗·海明威和出版家查爾斯· 斯克裡布納將手稿取出,加以整理後公之於世,這是海明威所寫的唯一的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
1958年,海明威遷返美國愛達荷州療養,和高血壓、糖尿病等痼疾「搏鬥」了將近三年。最後,終於按照他的悲觀主義觀點:「在人和大自然或外界勢力的搏鬥中,最後人總是難免於失敗」,決心主動地擺脫病榻上的痛苦祈磨,在1961年7月用他心愛的雙管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盡管自殺可以看作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毀滅,但如果用海明威所一貫歌頌的決不認輸、藐視死亡的「硬漢子」精伸來比照分析,他的自殺也未始不是對病魔採取的一種「寧死不屈」,與之「同歸於盡」的解決手段;或許也可以認為,這使他的消極世界觀和他所提倡的「硬漢子」精神這一對矛盾最終在他身上得到了統一。
厄內斯特·海明威以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創 造了一種簡潔流暢、清新洗練的文體,凈化了一代的傳統文風,在歐美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威拉德·索普(Willard Thorp)在他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中。對海明威給予了崇高的評價。他認為:「海明威是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主義作家之一。他敢於突破傳統,刨造新的風格和手法未泊應題材的需 要。」
厄內斯特·海明威創作的小說,不論長篇短篇,所表現的藝術風格基本上是在一種貌似粗獷朴實的筆觸下流動著極為深沉的感情,有如緩慢流泄的火山熔岩,表面看不出它蘊蓄著的溫度,但卻是一股達到白熾程度的熱流。海明威的創作信條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和想像編造出來的角色。他們必須是出自作者自己經過溶化了的切身體驗,出自他的知識,出自他的頭腦,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東西。」(引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午後之死》)。 由於堅持這樣的原則,海明威從來不相信什麼「理論」,他孜孜以求的是:視覺和所描敘的人物之間、人物和讀者之間的直接溝通,他要讀者從人物的語言中把握人物的心理狀態和反應。為了達到這一上要目的,他掘齊那種渲染人物的華麗詞藻,刪去一般認為必不可少的說明和議論以及一切冗贅的比喻,破除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以簡潔洗練的文筆還給文章以本來面目。瑞典皇家學院所屬諾貝爾文學獎金委員會於1954年授於海明威文學獎金的主要依據就是:「……由於作家在當代文學風格方面所發揮的影響……」
海明威這種新的藝術風格幾乎感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所有美國作家,在名作家如詹姆斯·瓊斯、納爾遜·阿爾格蘭,諾曼·梅勒等人的作品中,處處都顯示出這種風格的深刻影響。 海明威作品所具有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同時貫串在他的絕大部分作品當中的那種不屈不撓、決不認輸的「硬漢子」精神和與此 對立的消極悲觀情緒。海明威不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惆的 一代」的一分子,而且是他們的代言人,這一時期他發表的一系列作品都強烈地表達了戰爭在人們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創傷,這也在他自己的內心深處打上下悲觀主義的烙印。盡管海明威在他後來的許多作品中一再強調「硬漢子」精神,但這種悲觀情縮總不免時有流露。這是海明威的精神世界方面一種既矛盾又統一的特 征,而他則將這一特徵和他的創作風格融為一體。
關於海明威的寫作技巧,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赫·歐·貝茨 (H·E·Bates)所作的評價是:「除非我看錯了,海明威是深受屠格涅夫、巴爾扎克、莫泊桑和笛福等人筆調的影響,」具體他說,海明威在寫作時往往只用警句式的語言就能表現小說中人物的言談行動。他的筆調瀟灑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也沒有著意的渲染和概括,但卻能尖銳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充分體現了自然主義的白描手法。
海明威的寫作技巧在寫人物對話方面表現得尤其精湛。在他的筆下,人物對話朴實、簡練,但卻一句是一句,具有強烈的生命力和一定的深度,能夠將人物細致、微妙的思想感情曲曲傳出。 有時雖只是一言半語,卻含有意在言外的「潛台詞」要由讀者自己來探索、領會,獲得某種與人物心靈上的溝通。這是由於他筆下的人物多數是不慣於誇誇其談的拳擊手、鬥牛士、獵人、暴徒, 尤其是一些精神上貧乏的社會底層人物。這幾種類型的人物往往只憑本能來行動,即或偶爾吐露心聲,語言也很朴實。海明威就是根據他們的這種口吻,忠實地寫出他們的對話,這樣就將他們的精神面貌活生生地顯現在他的筆下。這種「海明威式」的口語寫作技巧,從二十年代後期起便風靡了歐美文壇。但效法的作家雖多,而在技巧和效果上能達到他這樣高超境界的卻絕少。至於他在行文方面所具有的那種簡潔凝煉、清新流暢的特點,則更是為人所易見的,這里就不必再多作介紹了。
一間間房子看下來,確有些東西對海明威的性格長成有著必要影響。他父親的卧室床腳的筐里盛著人手的骨骼,小方幾下直接放著一顆骷髏,書桌上木盒打開,裡面是顯微鏡。這很自然,海明威的父親是位醫生。衣櫃門外靠著一整塊玳瑁的殼和海葵、海星的化石。海明威對生物學的強烈興趣及對野外活動的痴迷從兒時環境中已見端倪。離故居不遠,有片樹林,是海明威的樂土。小小年紀泛舟垂釣,玩弩弄槍,在密林中徜徉游盪就像熊一樣怡然自得。祖父屋裡擺著滿牆的圖書,一樓客廳擺放著鋼琴,琴上有一尊貝多芬石膏像。作家的母親音樂美術兼通,這些對海明威的藝術感覺和文學修養當然大有裨益。不過,奧克花園區當時幾百棟美麗的小樓里,家家都有鋼琴油畫、滿架書籍,熱愛自然的父親和素養高雅的母親相當常見,那片自生自滅的野林子接納過許多男孩,怎麼單單就他成了後來的海明威呢? 攝制隊走過兩個街區到了海明威紀念館。館里所藏作家各時期的照片居多,只有少量實物。比如釣魚的小船、指南針、手稿、二戰時期戰地采訪用的鋼盔、軍靴、軍襯衣等等,只一個大展廳就足夠陳列了。再有就是後人改編的電影的海報。畫得熱鬧,格利高里·派克扮相也帥氣,但對尋找作家成長脈絡不起什麼說明作用。
攝制隊在古巴哈瓦那也曾到過海明威常去的酒館和咖啡館。一家酒館留著海明威常坐的靠窗位置,憑窗可見作家出海釣魚的海灣。攝制隊甚至遇到一位老船工,當年每次是他把海明威用小船送到出海的大船上去。買一杯羅姆酒給老人,老人也只把滿牆的舊照片作了一番說明。其中一幅是海明威和卡斯特羅的合影。那是有一次海明威出資設釣魚獎,卡斯特羅參賽得了冠軍。但老人無法談及海明威為什麼成其為海明威的。
究竟誰能告訴我們關於海明威的一系列為什麼?比如作家如何獨創砍去一切枝杈,只留主幹的簡約凝練的文風;比如作家如何給語言賦予最大的意義負荷和結構文章的功能,不允許任何游離和贅余鋪陳;比如作家筆下一個老漁夫在荒海漂流如何就能成為傳世之作。
攝制隊似乎只在一點細微末節上找到一些影像。
海明威20歲離開芝加哥。不久參加一次世界大戰,腿部負傷。踴躍參戰的激情和作品《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中反映的對戰爭的批判態度相映成趣。反戰的激烈和參戰的豪邁兩相沖突的傾向也許來源於故居那張不大的餐桌。海明威的兩個祖父(爺爺、姥爺)的參戰(南北戰爭)戰爭證明書就釘在牆上。一個祖父對戰爭深惡痛絕,另一個祖父認為戰爭可以表現男人的英雄氣概。祖父們都是講故事的好手,作家既矛盾又統一的豐富人格大約從此而來。
維吉尼亞說,海明威29歲回到芝加哥,他一生就這一次回家。回家參加父親自殺後的葬禮。人們從《乞力馬扎羅的雪》等作品看到的,更多的不是野外打獵經驗運用,而是危險和死亡對男人的致命誘惑。
海明威二戰時期仍深入各條前線采訪,甚至不安分地組織海上巡邏隊防備德軍從海上的來犯。雖只是駕駛一艘改裝了的遊艇在海上游弋,但高度的直接參與精神和使命感令人不能不肅然起敬。
海明威作為職業記者和作家很少涉及都市生活題材。他一生都在積極選擇之中,絕不把被動留給自己。在親歷兩次大戰,完成無數冒險,留下一批只有他能寫出的作品,施展了多次好漢行徑,過足了士兵、獵人、漁夫的癮之後,從容選擇了死亡。
說出他與別人的區別容易,說出為什麼形成這些區別就難了。五月春濃,奧克花園區的樹枝上密密的綠色晶片反射著陽光。那片野林子早被新區的綠地覆蓋,充其量只剩十來株槐樹。還能再到哪去探求海明威呢?
海明威成長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日趨沒落的年代。這種時代的特點,使海明威的思想呈現出復雜和矛盾的狀態。他既看見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解體和所謂西方文明的墮落,但又不能從自己狹窄的視野中找到出路,因此眼前感到一片迷茫,而被人稱作「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海明威的作品內容,除了他所喜愛的釣魚、狩獵、滑雪、鬥牛以外,最常見的主題就是對普通人的真誠和勇敢的歌頌,也就是面對死亡而毫無懼色的形象。在他看來,人生不過是一場悲劇,而人的唯一的價值和出路就是面對死亡,無所畏懼。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常常是"硬漢",但又往往是孤獨和絕望。
在藝術手法上,海明威用對話的簡潔、明快、有力,修辭的乾凈,韻調的自然,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海明威使用的語言和刻劃的形象鮮明具體,但是他的主題卻含蓄隱晦。初讀他的作品,似乎一目瞭然,但細心閱讀,又不免感到寓意深遠。他曾經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
因此,深沈含蓄是海明威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
海明威的散文風格朴實無華,簡明清新。一九五四年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時,就特別強調他獨創一格的現代散文的述事能力。
海明威的藝術描寫也有明顯的局限性,他不善於展開廣闊的社會生活描寫,人物缺少多方面的、豐富的性格特徵。
由於世界觀中的矛盾,同時疾病嚴重,海明威於一九六一年用獵槍自殺。
H. 求對海明威短篇小說《世界之都》的評價。《世界之都》揭示了什麼主題不要抄襲的回答!
《世界之都》的人物形象
I. 急!有誰知道海明威作品中硬漢形象的影響及啟示,還有受海明威硬漢形象的影響還出現了什麼作品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既是海明威本人的人生格言,也是其筆下一系列硬漢形象的真實寫照,是硬漢精神的最高境界。桑提亞哥是硬漢精神的完美體現者,他是一種寓言化的神奇英雄的化身,象徵著一種哲理化的硬漢精神,一種永恆的超越時空的壓倒命運的力量。「硬漢精神用主體的行動來展示其豐富的內涵,揭示肉體和精神的永恆生命來自於運動的驅動力,強調在深沉的行動中鍛造有價值意義的靈魂,勇敢、冷靜、果敢、頑強、不畏任何強大力量的主體意識在與自然、他人、與自我的拼搏中展現出來。」
這種硬漢精神向人類昭示了一種深層的哲學意蘊:面對任何異己力量,人都要高傲地坦然直面、在永不停息的積極行動中盡顯生命的優雅風度和永恆的力量。「與命運抗爭」是西方文學永恆的主題之一,希臘神話中的西緒福斯在地獄中無休止地、孤獨徒勞地推著命運的巨石,雖然日復一日無功如斯,但正如加繆所言「西緒福斯是幸福的。」而海明威筆下的硬漢形象是當代生活中的西緒福斯,他們在人生困境中能自覺地、積極主動地迎接一切困難和厄運,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海明威的硬漢形象要比西緒福斯更具魅力。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人的精神家園已成為荒原,海明威為不甘沉淪的人們找到了一種新的精神支柱——硬漢精神。這種精神傳承了古代希臘文化,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紐帶。它向我們傳達了一種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人生哲學,激勵著陷於困境的人們勇敢、冷靜、頑強地抗爭,並在抗爭中保持優雅的風度和高貴的尊嚴,做一個真正的強者。
海明威對美國文學影響深遠,在今天,美國文學仍然受著海明威的影響。事實上,海明威的寫作風格影響甚大,影響著大部分的現代小說,很多作家都想要模仿海明威的寫作風格,這些作家都受到了海明威的現代主義文學影響。詹姆斯·喬伊斯稱海明威的一部短篇作品「一個清潔而光線充足的地方」是「最好的故事之一」。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亦影響到了傑克·卡盧克和其他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說他曾希望成為一個像海明威這樣偉大的美國短篇小說作家。亨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常常將自己跟海明威比較,在他早期的小說《萊姆酒日記》(The Rum Diary)中亦可看到海明威風格的簡潔字句。湯普森後來亦學效海明威,開槍轟自己的頭,自殺身亡,但他用的是點四十五,而不是獵槍。在拉丁美洲文學中,海明威的影響可從諾貝爾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中看到。此外,著名小說家艾爾莫·雷納德(Elmore Leonard)稱海明威是影響他最大的人,這可從他著的散文中看到。盡管他聲稱自己並不認真寫文學著作,但他卻說:「我以模仿海明威來學習……直至我發現自己並沒能模仿他對生命的態度。我並沒有像他那般對自己或任何事都存認真的態度。」
J. 殺手:海明威短篇小說的介紹
《殺手海明威短篇小說》是2010年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