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三篇獲諾貝爾獎的短篇小說
紅蘿卜
❷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代表作品
詩集:《機關打油詩》、《營房謠》、《七海》等
短篇小說集:《山的故事》、《三個士兵》、《生命的阻力》、《叢林之書》、《狼孩兒莫戈里》等
長篇小說:《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❸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生平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他生於印度大城市孟買, 父親曾是孟買英國藝術學校雕塑學教授,後任拉合爾藝術學校校長和博物館館長。親戚中有不少是畫家,家庭環境對他繪畫愛好和藝術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吉卜林6歲時被送往英國,在一家兒童寄養所住了5年,後來他把那裡的可怕情景寫進了《黑羊咩咩》(1888)。1877年,吉卜林進入「聯合服務學院」,這是一所專門為英國培訓海外軍事人員的學校。條件比較艱苦,那裡的情況後來被寫進《斯托基公司》(1899)。他在這里除學軍事知識外,還喜歡讀丁尼生和斯溫明的詩,開始進行詩歌創作。1881年,他的父母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出版了他這時期的習作,題名為《學生抒情詩》。1882年17歲中學畢業返回印度,父親為他在拉合爾找了份工作,擔任拉合爾市《軍民報》副編輯。他敏銳地觀察印度的風土人情,把見聞寫成小品文和輕快詩,發在他為之工作的報紙上。1884年9月,吉卜林發表了他的第一個短篇《百愁門》,從此便不斷發表詩歌和短篇小說。1888年,他出版了《山中的平凡故事》、《三個士兵》、《加茲比一家的故事》等七部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說集。作品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清新自然,曾使當時英國讀者耳目一新。
1889年,他作為《民政與軍事報》的特派記者去英國,他乘船出發,取道中國、日本、美國,經歷了一次「征服世界」的旅行,在途中寫了許多札記,收集在《從大海到大海》等集子里。這使他一年之內就被譽為當代最傑出的散文作家之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是吉卜林創作鼎盛時期。他的詩集《營房謠》(1892)、《七海》(1896)以豪邁風趣的筆調謳歌英國軍隊在異國的征戰,為詩人贏得「帝國詩人」的稱號。1892年結婚後遷居美國,在美期間發表了《消失的光芒》、《勇敢的船長們》(1897)和被認為是兒童讀物的經典著作《基姆》、《叢林之書》和《叢林之書續篇》。後將後兩篇故事集中的8篇毛葛利故事加上1893出版的名為《許多發明》的短篇集中的一片毛葛利故事——《在保護林里》從三個小說集中抽出來,於1933年編成《毛葛利故事集》。《叢林之書》寫的是有關印度原始森林中野獸的故事,其中敘述一隻勇敢的母狼從虎口救出嬰兒莫格列並撫養了他。從此,小莫格列在莽林與野獸一起生活,長大後殺死了凶暴的老虎,作者寫的是動物的故事,但充滿了人類生活的寓意。《基姆》是作家最後一部以印度為題材的作品,被批評家公認為是吉卜林最出色的長篇小說,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1902年返回英國,定居薩塞克斯郡。該地為他後期的《普克山的帕克》(1906)、《獎賞和仙女》(1910)等作品提供了背景。晚年,吉卜林由於失子之痛和疾病纏身,創作上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不少作品涉及戰爭創傷、病態心理和瘋狂、死亡的內容。這一時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各種各樣的人》(1917)、《借方和貸方》(1926)等。後來他在南非度過很長時間,和鑽石大王塞西爾·羅得斯交往,加強了他關於白人使異教黑人開化的使命等帝國主義信念。由於被普遍視為帝國主義侵略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作為嚴肅作家的名聲衰落。後來又享有較高的聲譽。T.S.艾略特曾想恢復吉卜林在英國詩壇的聲譽,但他作為詩人的地位將不會很高。1936年1月18日,吉卜林在倫敦去世,英國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威斯敏斯坦教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他的一部未完成的自傳《談談我自己》於身後出版。
❹ 吉卜林短篇小說的構思是什麼樣的
吉卜林短篇小說構思新穎,文學表達生動有力,不作過分渲染,但情景變幻回,跌宕有致。即使是2、3頁的答短篇,也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小泉八雲認為吉卜林的短篇小說可以和莫泊桑的作品平分秋色。吉卜林的詩歌韻律和諧,音節流暢,如《英國的詩歌》、《東方和西方的歌謠》部表現了詩人嫻熟的技巧。
❺ 有什麼好的文學小說
比較好的文學小說有《邊城》《圍城》《子夜》《紅高粱》《廢都》。
1、《邊城》
《邊城》作者是沈從文,首次出版於1934年。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4、《紅高粱》
《紅高粱》以抗日戰爭及20世紀30、40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故事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抗日英雄卻都是正義和邪惡的化身。
在小說中,莫言塑造了一個在倫理道德邊緣的紅高粱世界,一種土匪式英雄,他們做盡壞事但也報效國家,他們繾綣相愛、英勇搏殺,充滿著既離經叛道又擁有無限生氣的時代氣息。
5、《廢都》
《廢都》為作家賈平凹創作的長篇小說,1993年首次發表。小說寫的是80年代我國西北一個大城市裡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故事。小說主人公叫庄之蝶,是西京城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四大名人中最有能耐的一個,屬「西京文壇上數一數二的頂尖人物」。小說還較多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是該小說值得注意的一個藝術特點。
❻ 美國短篇小說精粹50篇有哪五十篇
❼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評價
「(當我們)評價吉卜林先生,心情還不足以好奇,也不足以那麼理直氣壯,」T.S.艾略特在1919年如此寫道。安德魯·萊西特在其有關吉卜林生平的傳記近著中指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影響對艾略特當時正在寫作的《荒原》中表露出的「不同的聲音」可說是顯而易見。不過,雖然艾略特頗為欽佩吉卜林的詩文,但也明顯十分反感吉卜林的個性——當時吉卜林聲望仍隆——他是那種危害最大的侵略性的帝國主義的象徵。艾略特甚至把吉卜林作品的影響看成是孕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因素。
八十年過去了,讀完萊西特的這部作品人們對吉卜林的看法感受依然大致與艾略特相同——許多,也許絕大多數吉卜林的作品仍頗有魅力,奇怪地居然不受時間的限制,不過作為一個人,或者他已至少不折不扣地成為人們原本還持懷疑態度的那種最為保守頑固的帝國主義分子。正如萊西特不那麼自信地所言「他的確就是這種類型的人,更有趣的是,他又不是。」
緊跟哈里·里基特於去年一月出版的傳記之後,萊西特是第六位吉卜林傳記作家。萊西特的這部傳記遠比里基特的出色,但充塞著過多的事實及細節,而過於緊密的排字又令人倦乏難以閱讀下去。盡管如此,吉卜林其人其事比之以前的任何一本吉卜林傳記(包括安格斯·威爾遜和馬丁·西摩——史密斯的)更清晰鮮明,還應該認為,更令人不快。
吉卜林迎合了他那個時代的種族歧視。作為在拉合爾(他的英國父母住在此地)初出茅廬的一個不到二十歲記者,吉卜林曾寫道,他發現自己看見「一個褐腿東方人的兒子」穿著大學碩士服時覺得非常「滑稽可笑」。不過,他的早期短篇小說《來自山上的簡單故事》(P1ain Tales from the Hills)以肯定的態度描寫印度人和歐洲人之間的兩性關系。年輕時他本人在印度似乎還有定期的性冒險——「不時在花園做風流事」一則典型的日記如此寫道……,他也吸印度產麻醉品。小說《基姆》(Kim)第一版寫的是一個在拉合爾開鴉片館的愛爾蘭老婦人的故事。
《來自山上的簡單故事》的成功使他得以躋身於英國文壇,在倫敦住下後,他找了一個代理人A.P.瓦特。瓦特告訴他如果寫長篇小說就會發財。事實上,沒多久,他就收到從美國寄來的幾千美元,萊西特揭示出財富的獲得及投資成為吉卜林和他與之結婚的一個美國女人嘉莉日後生活的主要動力。一旦離開印度,他的小說更加充滿了商業味,《來自山上的簡單故事》所特有的那種明顯煽動性的鋒芒變得遲鈍起來。例如,萊西特認為吉卜林寫於二十年代末的《叢林之書》(Jungle Books)具有一個傳統意主旨——「年輕的人獸兒莫格利被告之務必恪守他的父輩一代所遵循的理性的以及早已根深蒂固的格言」,這正是「一個有閱讀責任感的成年人應該告誡任何年輕人的」。甚至吉卜林的學校小說《斯托凱公司》(Stalky Co.,)也沒真正意圖要顛覆政府體制;班主任(以吉卜林實際生活中的上司為原型)就是一個幾乎上帝般的智慧源泉。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吉卜林所寫的長篇小說《基姆》。這本書歷經數年在他三十五歲於1900完成,小說——萊西特說得正確——飽含同情逼真地揭示了東方式的忍耐服從和神秘主義。這些特點在那些栩栩如生的喇嘛的身上得以具體化,對於西方軍國主義及行為方式而言那是與之相反的一種感召力。萊西特認為《基姆》這本書表明吉卜林「處於他最具有顛覆性理念的頂峰,把他的那些並不奇特的觀點看法裝進了小說人物中的頭腦,肯定文化和知識多元化的好處,主張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事物的權利,呼籲藝術家有固守自己精神守護神的自由,而且,如果必要,有持相反意見的自由。」
同樣的信念也出現在短篇小說集《原來如此的故事》(Just So Stories)中,例如,本書中大象的孩子被眾所周知的無法滿足的好奇心所驅使,拒絕他的長輩業已接受的智慧,不惜冒巨大的危險(去訪問鱷魚),結果留下一個對於他的種類來說是有利的新標記——這個故事名叫《大象如何有了象鼻》(How the Elephant Got His Trunk)。吉卜林在坦率地重述英國歷史時同樣也流露出這些自由主義思想。《普克山的撥克》(Puck of Pook』s Hill,1906)。這本書傳達的是至今仍不失意義的觀念:在整個英國歷史上,異族不間斷的侵犯浪潮才使英國積聚了巨大財富,強盛起來,最初的定居者起而反抗,可後來容納了異族人從而大獲其利。
不過,在創作這些傑出的思想寬容的作品時,已經是公眾人物的吉卜林在他的書信中卻大肆傾瀉出其種族歧視廢話。「我對你們那兒患此病表示祝賀,」1903年他在寫給南非的一個朋友的信中寫道,當時在約翰內斯堡印度人社區突遇一場淋巴腺鼠疫。「像在他之前的父親那樣,拉迪亞德·吉卜林認為在南非的印度人預示著麻煩和騷亂。」
從青年時代起,吉卜林就是共濟會成員,他居然相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所以爆發是由於道德的淪落而這種淪落本來是共濟會可以阻止的。
他指責俄國對猶太人的革命,可又散布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懷疑,因為愛因斯坦「無疑是希伯來人」。
吉卜林的兒子約翰在這種情勢下一事無成。1914年八月十七歲生日那天,在父親的陪同下,約翰步入徵兵辦公室,不久因為極度痛苦而死於戰壕,對此事父親冷漠地說:「眾多人同我們站在一起,不管怎麼樣,總養育出一個士兵」。同里克特寫的吉卜林傳記中特別突出了吉卜林因兒子死亡的悲痛相比,萊西特的這部傳記似乎並不著重寫情感,更像是事實的記事人——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個從容居喪的吉卜林。
不那麼令人驚奇的是,吉卜林的晚年(他生活到1936年)籠罩在失望中,情緒相當沮喪。他把這歸咎於沒能診斷出的肌體病症所致,不過,如果亨利·詹姆斯仍然健在,他准知道真相。1901年,就在讀過《基姆》不久,詹姆斯回到英國就曾試圖把吉卜林拉入正軌:「扔掉公共事務,那可是烏合之眾的場合,回到你的畫布和顏料盒旁邊吧……其它都是騙人的鬼話。去請教喇嘛。」
197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金子信找到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約稿,我們2個月就給他出了一套外國短篇小說選,沒多久又出了外國現代派作品集和四大本的文學作品提要。因為大家10多年都沒有工作了,工作熱情極其高漲,他提出什麼要求、想出什麼書大家都支持,而且效率出乎意料地高。
金子信想出一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叢書,我們一起商量選題的時候,覺得應該每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選一本書出版,尤其是把最早得獎作家的書當作第一卷推出,其中吉卜林就是英國第一個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但是過了不久,上海文藝出版社分出了譯文等好幾個出版社,譯文與上海文藝出版社「打官司」,因為上海文藝一般是出版中國人寫的書,而翻譯的書應該是由譯文出版,所以諾貝爾文學獎系列叢書應該由譯文來出。
就這樣,那套諾貝爾文學獎叢書的計劃就擱淺了。
過了不久,灕江出版社的劉碩良來找我們,也是約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我們一篇一篇地商量選題,吉卜林的代表作其實是一部名為《基姆》的長篇小說,但男主角基姆為情報部門工作,有間諜的嫌疑,這樣一個長篇小說不太合適在當時譯介。因此,我主要還是翻譯他的短篇小說。
翻譯絕不是一氣呵成的,我翻譯吉卜林的小說費的力氣三倍於其他譯作。吉卜林寫的關於印度叢林的小說,對於我來說好比一個陌生的世界。書中有很多語言屬於印度方言,查很多字典和資料也不見得查得到。
翻譯他的小說時我查了大量的資料。吉卜林從小被灌輸的思想就帶有「帝國主義色彩」,人不太可能脫離他出生與成長的環境,他還擔心英帝國主義走下坡路,十分討厭頹廢派和自由派,他給社會的建議就是「好好乾」。
吉卜林在前蘇聯受歡迎的程度超過狄更斯,他的書在蘇聯銷量超過1000萬冊,但是中國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帝國主義鼓吹者。到現在為止,吉卜林也還是國際上最富爭議的作家之一,一方面他的確吹捧大英帝國,一方面他寫了不少好的作品。我在選擇他的短篇小說時,著重翻譯那些描寫下層印度人民苦難的篇章,而那些流露出高傲與擴張思想的作品就不選了。
吉卜林是一個藝術手法很多樣的作家。他的《叢林故事》可以說是世界上被翻譯得最多的小說集之一,但是在中國,吉卜林的詩歌、長篇小說、部分短篇小說以及他的自傳、游記翻譯得不多,願今後能有年輕人不怕艱苦,翻譯更多他的作品。
❽ 吉卜林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吉卜林,1865年12月30日生於印度孟買。他的父親曾任孟買藝術學校校長,後任拉合爾博物館館長。吉卜林6歲時,被送回英國受教育。17歲大學畢業,在印度拉合爾《民政與軍事報》任副編輯。
吉卜林於1886年出版短詩集《歌曲類纂》,其內容主要是諷刺詩。1888年他出版《山中的平凡故事》,以此初露頭角。隨後,《三個士兵》、《加茲比一家的故事》、《在喜馬拉雅杉樹下》、《人力車幻影》等6卷短篇小說集相繼問世。這些作品都是他在24歲以前寫成的。1887~1889年,他游歷印度、中國、日本和美國各地,寫了許多札記,後來收入《飄洋過海》(1899,2卷)。
1891年吉卜林出版了《生活的障礙》。他的第1部長篇小說《消失的光芒》(1890)不及他的短篇,1905年改編為劇本。1892年,他用士兵俚語寫成的《軍營歌謠》出版,其中同樣表現了帝國擴張精神。在同年,他同美國作家查爾斯·沃爾科特·巴萊斯蒂合寫的一部傳奇《勞拉卡》出版。同年,與這位合作者的妹妹結婚,4年後回英國薩塞克斯定居。
從90年代後半期開始,吉卜林以描寫日常生活為主。如中篇小說《勇敢的船長們》(1897)寫一個美國財主的子弟出海航行,在艱苦生活中鍛煉意志。此外還有《白天的工作》(1898)、《斯托凱公司》(1899)等。他這個時期的詩歌創作,收入《七海》(1896)和《五國》(1903)兩部詩集,其中絕大部分詩篇是寫英國軍隊在異國的征戰,英帝國的責任和光榮,明顯地流露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優越感」。他曾說征服並統治世界是「白種人的重任」。他號召人們開拓殖民地,他的作品充滿擴張精神,因此他有「帝國主義詩人」之稱。
吉卜林在後期還著有長篇小說《吉姆》(1901)、兒童讀物《正是如此的故事》(1902)、《普克山的帕克》(1906)和《作用與反作用》(1909)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吉卜林發表了不少詩歌和特寫,為英帝國的政策辯護。後來他的家被德國飛機炸毀,兒子在戰場上陣亡,因此他的思想和作品都籠罩了一層絕望、痛苦的陰影。他晚期的詩歌,有為世界性災難感到惆悵的哀音。他的小說《各種各樣的人》(1917)、《借方與貸方》(1926)、《極限與更新》(1932)等都描寫了生活的困頓和希望的破滅。
吉卜林的最著名的作品是《叢林故事》(1894)和《叢林故事續篇》(1895),其中不僅描繪了自然界和動物的心理,而且著意闡釋自然界的規律。有些評論家認為《叢林故事》是不應受到指摘的一部書。雖然它曲折地反映了帝國主義思想,但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野獸的品性和行動的描摹,具有童話般的魅力。
吉卜林短篇小說構思新穎,敘述生動有力,不作過分渲染,但情景變幻,跌宕有致。即使是2、3頁的短篇,也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小泉八雲認為吉卜林的短篇小說可以和莫泊桑的作品平分秋色。吉卜林的詩歌韻律和諧,音節流暢,如《英國的詩歌》、《東方和西方的歌謠》部表現了詩人嫻熟的技巧。1907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吉卜林於1936年1月18日在倫敦去世。英國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威斯敏斯教堂的「詩人之角」為他舉行了國葬。他的自傳《談談我自己》於1937年出版。
❾ 英國作家吉卜林的四篇長篇小說分別是什麼
代表作品
詩集:《機關打油詩》、《營房謠》、《七海》等。
短篇小說集:《山的故事》、《三個士兵》、<生命的阻力>、《叢林之書》等。
長篇小說:《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海》,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1907年吉卜林憑借作品《基姆》獲諾貝爾文學獎 ,當時年僅42歲,是至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理由: "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像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❿ 要一篇歐亨利的短片小說,字最少的。
半夜,咖啡館擁擠不通。我隨意間選坐的一張小桌恰好不為人們所注目,
還剩下兩把空椅以誘人的殷勤,伸開雙臂歡迎新擁進的顧客。
當時,一位世界公民和我同一張小桌,坐在另一張椅子上。我真高興,
因為我持這種理論,自亞當以來,還沒有過一位真正的屬於整個世界的居民。
我們聽說過世界公民,也在許多包裹上見過異國標簽,但那是旅遊者,不
是世界公民。
我提到下面的情景定會引起你的思考——大理石桌面的桌子,一排排靠
牆的皮革椅座,愉快的侶伴,稍加打扮的女士們正以微妙而又明顯可見的情
趣爭相談論著經濟、繁盛和藝術,小心周到喜歡慷慨的侍者,使作曲家慌忙
不迭的音樂機靈地滿足一切人的口味,還有雜七雜八的談話聲、歡笑聲——
假如你樂意的話,高高的玻璃錐體維爾茨堡酒①將躬身到你的唇邊,就像那
枝頭上的熟櫻桃搖晃進強盜樫鳥的嘴殼一樣。一位來自英奇·丘恩克的雕塑
家告訴我,這景象真真是巴黎式的。
我這位世界公民名叫E·拉什莫爾·科格蘭,明年夏天他將在科尼島②
——他對我說,他即將在那兒建立一種新的「誘惑力」,並提供國王式的消
遣。過後,他的談話便隨同經緯度的平行線而展開,把巨大的圓圓的世界握
在手裡,這樣說吧,對世界了如指掌,又極為瞧不起,世界似乎只是客飯中
黑葡萄酒里的櫻桃核那般大小。他粗俗無禮地談及赤道,匆匆由這塊大陸轉
到那塊大陸,他嘲笑那些地區,用餐巾抹掉狂濤巨浪。他把手一揮,談起了
海德拉巴幫③的某個東方集市。噗!他會讓你在拉普蘭④滑雪。噓!你在基
萊卡希基同夏威夷的土著一起馳騁在浪尖波頂。一轉眼,他拖著你穿過阿肯
色州長滿星毛櫟的沼澤,讓你在艾達荷州他那鹼性平原的牧場上炙烤一陣子,
然後才旋風似地帶你去維也納大公們的上流社會。之後,他會給你講到,
有一次他在芝加哥湖吹了涼風而感冒,有位年長的埃斯卡米拉人在布宜諾斯
艾麗斯⑤又怎樣用丘丘拉草葯熱浸劑才把他治好。你該致函「宇宙、太陽系、
地球、E·拉什莫爾·科格蘭先生,」一旦寄出,便會覺得信定會交到。
我確信自己終於發現了從亞當以來的第一個真正的世界公民,我傾聽他
縱橫整個世界的宏論,生怕從中發現他僅僅是個環球旅行的地方口音。他的
見解決非飄浮不定或令人沮喪,他對不同的城市、國家和各大洲都是不偏不
依,有如吹風和萬有引力一樣自然。
正當E·拉什莫爾·科格蘭對這小小的星球高談闊論之際,我高興地想
起了一位差不多算偉大的世界公民來,他為整個世界而寫作,把自己獻給了
孟買⑥。在一首詩中,他不得不說,地球上的城市之間不免有些妄自尊大,
互相競爭,「靠這城市撫育著人們,讓他們來來往往,但僅僅依附於城市的
折縫之中,有如孩子依附於母親的睡袍一樣。」當他們走在「陌生的繁華街
道上,」便會記起對故鄉城鎮是「多麼忠誠、多麼愚笨、多麼令人喜愛,」
使他們的名字與故鄉的名字生死與共,緊緊相連。我的興趣被激起來了,因
為突然記起了吉卜林⑦的疏忽大意。現在,我已經找到了一個不是由塵埃造
就的人,他不是狹隘地吹捧自己的出生地或自己的國家,如果說褒揚的話,
他是在贊美圓圓的整個地球,而與火星人和月球的居民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