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白話文小說
「白話文」是相對於「文言文」來說的 「白話」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⑴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視秦漢經典著作為範式,並隨封建主流意識形態的不斷強化而形成的一種書面文體),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 對於「白話文」的淵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認變文是一種(白話)文學,認同變文是通俗(白話)小說的肇始」。⑵胡適稱「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漸白話化的歷史。敦煌的新史料給我添了無數的佐證。」⑶為確立「白話文」正宗的書面語地位,他極力尋找「歷史的依據」。因此,在他那裡「白話文」是極為寬泛的概念,它指與「官方文學」、「廟堂文學」相對的歌謠、語錄、彈唱等形式的「民間文學」、「平民文學」,「一千八百年前的時候,就有人用白話作書;一千年前,就有許多詩人用白話做詩做詞了……」⑷一言蔽之,在胡適看來,每個朝代都有「白話文」的存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白話史」。周作人則認為「現在的用白話的主張也只是從明末諸人的主張內生出來的。」⑸首屆「公安派文學」討論中,許多學者認為「公安派推崇白話文學可視為『五四『新文學之前驅』」⑹一般地,我們認為從北宋到清末是「白話文」潛伏、蓄勢、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話本、明代的話本和擬話本、明清的小說如《水滸 滸傳》、《金瓶梅》等等。
B. 誰知道白話文的意思呢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白話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長的歷史,在宋代己有話本,明清兩代也有部分白話小說 白話文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狂人日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和合本《聖經》則是第一部白話文翻譯著作。 詳細資料—— 「白話」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⑴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視秦漢經典著作為範式,並隨封建主流意識形態的不斷強化而形成的一種書面文體),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 對於「白話文」的淵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認變文是一種(白話)文學,認同變文是通俗(白話)小說的肇始」。⑵胡適稱「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漸白話化的歷史。敦煌的新史料給我添了無數的佐證。」⑶為確立「白話文」正宗的書面語地位,他極力尋找「歷史的依據」。因此,在他那裡「白話文」是極為寬泛的概念,它指與「官方文學」、「廟堂文學」相對的歌謠、語錄、彈唱等形式的「民間文學」、「平民文學」,「一千八百年前的時候,就有人用白話作書;一千年前,就有許多詩人用白話做詩做詞了……」⑷一言蔽之,在胡適看來,每個朝代都有「白話文」的存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白話史」。周作人則認為「現在的用白話的主張也只是從明末諸人的主張內生出來的。」⑸首屆「公安派文學」討論中,許多學者認為「公安派推崇白話文學可視為『五四『新文學之前驅』」⑹一般地,我們認為從北宋到清末是「白話文」潛伏、蓄勢、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話本、明代的話本和擬話本、明清的小說如《水滸 滸傳》、《金瓶梅》等等。 「白話文」作為一個「口號」與「術語」的出現與晚清白話文運動有緊密聯系。「新詩派」的先行者黃遵憲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力主「詩界革命」;南社主將柳亞子主持《自治白話報》,文章以白話文為主。這期間「有裘廷梁等呼籲提倡白話文」。⑺1887年出現了近代最早的白話報——《申報》的副刊。「根據現今能找到的資料,清末最後約十年間,出現過140份白話報和雜志。」⑻晚清白話文運動開啟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先聲,但其性質是不同於「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它仍屬古代白話文的范疇。「晚清的白話文和現在的白話文不同,那不是白話文學,只是因為想要變法,要使一般國民都認些字,看報紙,對國家政治都可明了一點,所以認為用白話文寫文章可得到較大的效力。」⑼「現在白話文是『話怎麼說便怎麼寫』。那時候卻是由八股翻白話……」⑽ 「白話文」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語體范疇,是不同於用「白話」寫文章的文學現象,其最終取代文言文成為主要的書面表達方式,是「五四」的白話文運動。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不主義」,倡導「活文學」,是整個白話文運動的濫觴。同年1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與之呼應。隨後,胡適又有《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文章,提出「作詩如作文」,「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等主張。這期間李大釗、魯迅、周作人、劉半農、錢玄同等都紛紛撰文闡明自己對「文學革命」的觀點。 胡適作為白話文運動的首倡者,他深諳思想內容與文體形式的關系,「我也知道有白話文算不得新文學,我也知道新文學必須有新思想和新精神。」⑾但限於傳統觀念的漫長歷史及客觀條件的復雜,他強調白話文與文言間對立、分裂的一面,不遺餘力地倡導「白話文」之工具性。「『白話文學工具』是我們幾個青年學生在美洲討一年多的新發明。」⑿較之胡適的激進、偏執、決絕的姿態,周作人略為冷靜,他在強調文字改革的同時,更重視思想的改革與轉換,否則雖用了白話「思想仍然荒謬,仍然有害」,「古文與白話沒有嚴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難分。」⒀劉半農也認為文言、白話「各有所長,各有不相及之處」。「1920年1月,依當時的教育部頒令,凡國民學校年級國文課教育也統一運用語體文(白話)。」⒁這標志「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初步勝利,但是「白話文」內部也面臨著嚴重問題:美學意蘊的缺乏;思想內容與文字表達的脫離。對此胡適早就有所意識,「若今後之文人不能為五四造一可傳世之白話文學……決無以服古文家之心也」。⒂就此而言,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詩集《嘗試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體」小說無不具有開創或奠基的意義。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白話書面語創作在各種體裁一一展開,並在實踐中接受了檢驗。其中爭論最大的是白話詩歌(新詩)。胡適的創作打破了傳統詩歌的格律,卻帶來了「非詩化」的傾向;郭沫若《女神》則能較重視詩歌本身的規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創作是前二者的反撥,使詩歌走向「規范化」,並在「新」、「舊」的聯系中,確立了白話詩的現代美學原則。 綜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彙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白話文」與大眾口語有緊密關系,「大眾語不是白話之外的一種特別語言文字,『大眾化』,即是能夠把白話做到最大多數懂得的本領。」⒃魯迅認為「提倡大眾語,就是要做『更淺顯的白話文』」⒄一些論者認為白話文運動是大眾化運動的前奏;其實這二者的概念內涵是有區別的,不能盲目地把「白話文運動」等同於「大眾化」。此外,白話文運動也是30年代左聯時期「大眾文藝」,40年代解放區「文藝為大眾服務」的理論起點,後者是對前者的延伸與凸現,同時隨之即來的是概念內涵的窄化。「白話文」作為現代文學的一個范疇確立之後,時至今日,仍有一些爭論與闡釋,主要集中在「反思」層面,如錢谷融《反思白話文》等等。
C. 白話文是什麼意思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白話文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的。
文體改革: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文,史稱「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駢體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稱「四六文」。
韓愈反對這種注重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
D. 「白話小說」是什麼意思
白話小說用簡單語言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的文學形式。
白話小說,發源於唐代的一種文學形式。中國白話小說的前身是民間故事和所謂的「街談巷語」,在古代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小說經歷了不斷的豐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話本階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成為與抒情文學分庭抗禮的一大文學體系。
發展:
白話小說長時期在民間傳播,其故事是生鮮的、同時又是稚拙的,版刻也很粗率。直到明代嘉靖前後,情況才發生重大變化。
文人突然看好這種俗而又俗的文學樣式,他們不只是評論,而且參與其間,進行搜集、整理、加工、編輯、出版。接著還有模擬這種樣式的文人創作,如馮夢龍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陸人龍的《型世言》,等等。
E. 白話小說是什麼意思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那麼白話文也就是現代漢語更加書面化。古代的正式文體是文言文。
簡單來講現在的網路小說就是白話小說了
F. 白話小說的含義是什麼白話小說與現代小說有什麼區別
白話小說:
1.發祥期:唐代 當時,市人小說、寺院俗講成為白話小說的兩個發展源頭。
2.黃金期:宋、元時期,開封、杭州等瓦舍勾欄處,「說話」藝術盛行,由此產生「話本小說」。這也是最早的白話小說形式,這種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短篇白話故事,篇幅較短,基本用口語敘述,有虛構性。宋末及元代,在白話小說基礎上出現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創作的擬話本小說。
3.全盛期:明、清 這一時期,產生了演義小說、長篇章回體小說等。如明代四大奇書:《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明代的擬話本小說「三言」「兩拍」;「三言」即馮夢龍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代「雙峰」:《儒林外史》《紅樓夢》。而《紅樓夢》更成為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輝煌的頂點。(因此說,我國四大名著都是白話小說。)
現代小說:
現代的中國小說。其主體是「五四」文學革命聲中誕生的一種用白話文寫作的新體小說。它取法歐洲近代小說,卻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既不同於中國歷來的文言小說,也迥異於傳統的白話小說。和中國封建時代許多小說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內容相對立,現代小說以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和市民為重要描寫對象,具有現代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不少作品還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
我覺得,白話小說,可能就是指作者在寫小說時用的語言就是他那個時代的口語,所以像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小說,雖然我們現在看起來感覺依然在讀古文,但是在當時讀來,卻是相當通俗易懂的;而現代小說應該是有時間限制的,像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分法就是1917—1949時期內的中國文學。
G. 什麼是白話文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那麼白話文也就是現代漢語更加書面化。古代的正式文體是文言文。
說點題外又相關的 我個人見解: 在古代 寫在書上的都以簡潔精練,工整為主的文體 就是我們學到的文言文 (因為要寫在竹子上,力求有文有采又字少) 但平時日常古代人說話 和我們現在說話區別不大的 當然時代都有自己的語言 比如說 粵語「得戚」 和東北話 「得瑟」一個意思 得戚這次來自於春秋時代。還有 現代用:太陽 太陽這詞其中有一處出自《顏師古》 註:「太陽,日也。」 古代用:日 古代到現在的白話里都說:日頭 例如:日已過午,兄台慢走啊 古代人不說太陽,但書上還解析太陽是日 日在古代是白話 到了現代太陽是白話 也就是說我們的語言在不斷的適應時代的變化也變化 白話指的是某一個時代時期的日常人們的生活用語 我們學到的文言文是那個時代的寫在書上的文字 也可以理解為人們說話就隨便說 千變萬化 但寫在書上的就要有寫作要求 工整的當 一般是官方用語。也可以理解為平民沒機會讀書 說話就說通俗的話 讀書人都是士大夫階級的人 文縐縐的樣子。但到了唐,科舉考試盛行,讀書人多了,白話文就發展起來了 到了明清,白話文小說就很流行,文章寫出來都是大多數人能看懂了。到了民國時期, 胡適那會,為確立「白話文」正宗的書面語地位…… 就是:五四前後,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就是為了普及教育,人人平等,讓所有人都讀書,為了科學進步等。你沒發現,英文的文體和和我們的現代漢語的語法及其的像嗎?!主謂賓定狀補 你可以自己說一句話 接著同一句英語 對照一下 語法是及其的相似的 也就是他們出洋留學回來的那些先學們 你不覺得他們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學習西方科學 才弄的變革運動嗎! 為的就是強我中華。
一下是具體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有人就問過我白話小說是什麼,請參考)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簡介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那麼白話文也就是現代漢語更加書面化。古代的正式文體是文言文。古代在東漢以前,使用竹簡、絲帛等作為文書載體,必然要求文字簡潔。 白話文
東漢發明了造紙,隨著工藝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後,這些都為白話文體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白話」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
編輯本段歷史演變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體,史稱「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駢體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稱「四六文」。韓愈反對這種注重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所以稱為「古文運動」。「古文」其名,「革新」其實。 唐代寺廟,宣傳佛教,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群眾。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圖畫稱為「變相」,說唱底本稱為「變文」。有散文韻文相間的,有全部散文的。後世發展成為鼓詞和彈詞。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 宋代的「語錄」是又一種早期的白話文學。起初,禪宗佛徒輯錄師傅言談,用口語體。後來,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的門人,也用口語體記錄老師的言論。 「語錄體」是一種白話文,具有小腳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腳」風味。 宋元間又有「話本」。這是說書人講說故事的底本。「話」是故事,「本」是底本,分為小說和講史兩類。前者多為白話短篇,後者是淺近文言的長篇。 明清的章回小說,例如《金瓶梅》、《紅樓夢》和《水滸傳》等,用當時的白話書寫,使白話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但是,文學正宗是文言文。 清末維新運動時期,開始有意識地提倡白話,興起稱為「新文體」的「通俗文言文」。例如,黃遵憲引俗話入詩,反對崇古,他在1868年(同治7年)寫的新詩,是文體解放的開路先鋒:「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 裘廷梁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話、廢文言」。他說:白話有「八益」,其中「省日力(時間)、免枉讀(誤解)、便幼學、煉心力(思想)、便貧民」等項是先進思想。陳榮袞是提倡報紙改用白話的第一人。王照制訂官話字母,拼寫「北人俗話」,不拼寫文言。這時候,各地出版了多種白話的小型報刊。白話原來是一種民間文學,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體,不是文學正宗,沒有法定地位。 五四前後,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舊文學不是指舊時期的文學,而是指舊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文言的, 白話文學史
內容是陳腐的,思想是封建的。新文學不是指新時期的文學,而是指新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白話的,內容是新穎的,思想是革命的。
特點
白話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綜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彙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