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朝歷代中國宰相叫法不同,人越來越多,權力卻越來越小,這是為何
因為人越多,權利就越分散,宰相的權利越小,君主的權利就越大。這就好比果農給你一個蘋果,吃蘋果的人越少,自己吃到嘴裡的部分就越大。相反,越多的人來吃,那麼吃到自己嘴裡的就越少。這樣你就得巴結果農,企圖從果農那裡得到更多的蘋果。而這個蘋果就是權利,果農就是君主。
於是,君主們為了把大權把握在自己手裡,就會多設立宰相。因為一來說有競爭才有動力,二來說也是為了互相監督,三來說宰相這個職務也的確是很重要。這樣,宰相手裡的權利越小,君主手裡的權利就越大,為了得到更多的權利,宰相們就不得不拼盡全力去奮斗,盡心盡責的為上頭辦事兒。
Ⅱ 蘇東坡傳 讀後感 1500字以上,一定要自己寫!!! 30號之前必須要有啊~!!!!!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謂三起二落。考中進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為主考官歐陽修的誤會(以為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鞏)和避嫌,否則當列榜首。蘇軾在擔任鳳翔推官三年後依例解職,英宗本欲破格拔擢為翰林,為宰相韓琦所阻,韓琦倒不是不喜歡蘇軾,只是認為年輕人應該多一些歷練。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蘇軾視為未來宰相的人選。至少從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這段時間蘇軾的仕途還算是一帆風順的。
一0七九年蘇軾受了四個月的牢獄之災,史稱「烏台詩案」。表面上是文字獄,彈劾他的官員在他的文章詩詞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語句,加以指控。更深層的原因是蘇軾加入了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反對王安石的新政。而蘇軾作為文壇新星,其影響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鎮壓。因與蘇軾通信或為他出版詩集,很多人受到牽連,包括預駙馬王詵。在黃州期間,蘇軾在一片東坡上耕田務農,從此自號「東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認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時問世,即:《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承天寺夜遊》。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這段時期是蘇東坡仕途的第二春,雖然一直擔任「省部級幹部」,但不管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門擔任領導崗位,政績上頗有建樹,可算是官運亨通。
一0九四年開始的第二次被貶,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槨(應該是豎心旁,打不出那個字)。此人雖然可算是蘇軾的故交,但絕對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馬光、蘇軾的政治立場對立。此次風波共有830名官員受波及,史稱「元佑黨人案」。蘇軾是第一個被拿來開刀的,想來是因為他在政壇和文壇的地位都同樣的高,對手不得不重視。
一一0一年獲赦後,當時的朝野一致認為蘇軾將再度得到重用,可惜東坡遽然仙逝。
我的結論:東坡先生一生漂泊,但更多時候還是自由自在,而不完全是身不由己;東坡先生的仕途頗有坎坷,但得意之時還是比失意的時候多,並非幾乎沒受到重用;東坡先生兩次受貶,起因都是王安石一黨的迫害,跟司馬光一點關系也沒有。
Ⅲ 求《再生緣:我的溫柔暴君》的廣播劇或有聲小說,謝謝!
我有小說《我的溫柔暴君》,作家墨舞碧歌所著穿越小說,全書共分為四卷,486章。小說於2011年出版,全書分上中下三冊。縱使風波險惡,年華拘限,妾亦陪君醉笑三千場,離殤永不訴。西海之濱,是誰袍衣翻飛,俊顏如玉,佇立遠眺海角無垠。佛家說,人只有三生的緣分,她這一次還會與他錯過嗎?
他是雲蒼大陸西涼國傳說中最冷酷睿智的王,龍非離。
她是穿越自21世紀,揣著一顆七竅玲瓏心的朱七(穿越後為年璇璣),他的妃。
傳說,他曾讓這個女子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羨煞天下人;
傳說,他曾為她一夜裡斬殺百人,將宮殿變成煉獄;
傳說,他最終卻賜了她腰斬之刑……
藩王,將軍,異國皇子;宰相謀逆,太後篡國,藩王奪權,國家之戰……
一場席捲天界權位之變的陰謀,曾讓她慘死其中。而這一世宛然就是前世故事的重演。她能逃脫命運女神的詛咒,在這一生獲得圓滿的愛情嗎?她兩度為王妻,那個殘酷的王是她的真命戀人嗎?
佛家說,人只有三生的緣分,她這一次還會與他錯過嗎?
當一切物是人非,風波險惡,年華拘限,誰還願陪誰醉笑三千場,離殤永遠不訴?
如果愛,請深愛,一生一次一個人!成全這曠古奇緣的,是愛嗎?
故事從那個腰斬的雪天,那個使六宮宛若無妃的傳奇寵妃身上拉開序幕……
Ⅳ 姓余在中國歷史做大官
余昭元
字君章,生於東漢三國時的中後期,魏國人;卒年不清,大約在西晉惠帝時。其先祖在東漢為官。余昭元驍勇善戰,他東征西伐,南征北戰,屢建奇功,武帝司馬炎封鎮海大將軍。昭元公為司馬氏奪取曹魏江山,統一全國,建立西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因此敕賜姓佘。是佘姓公認的得姓始祖之一。
余良
長茅余氏始祖。良公,字寧仲,約生於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甲戌,卒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壬子,享年九旬有八,唐敬宗寶歷丙午進士,初任分林縣宰,德政彪炳,轉遷洪州刺史,理獄輒活數千人,封工部侍郎,後封工部尚書未任。宋時又贈刑、禮二部尚書。余氏後人多傑出,「兩門六太守,四代十尚書」,「九子同登龍虎榜」等成為余氏美談。
余懃
(681-753年)字南澗,江西余干大慈南鄉(今余干古埠南塘村)人。歷任節度使、左廂兵馬使、持節刺史、工部尚書兼御使大夫,最後勛封上柱國。余懃從小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傳說他在深夜讀書時為了防止打瞌睡,常以牧童的獨腳凳作坐具。每當睡意襲來,獨腳凳失去平衡,把他摔醒,便繼續發憤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一說是神龍二年)余懃考中進士,次年,余懃任饒州右教練使,尋訪山水時來到余干大慈鄉南塘一帶,發現此地層巒曲水,修竹茂林,風景優美,便決定在此定居。余懃居官期間,清正廉明,體恤民情,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深受百姓的敬仰。
天寶四年(745年),余懃年邁不仕,以玄宗所賜安車輕騎,遍游天下,後回到余干南塘。南塘附近田園風光美不勝收,當時有所謂「八景」,分別為:前溪夜月,掩映雙橋,東嶺朝曦,南山橫瑟,北陂部鼓,梵閣鳴鍾,高石懸岩,洞門鳥噪。余懃曾寫下《詠南塘八景》一詩:
南塘勝地古今稱,古樟喬枝聳翠青。
鐵嶺朝雲雲淡淡,金山夜月月明明。
雞籠精舍回光影,龍窟香泉水吐清。
黃畈農歌時作息,青崗伐木斧丁丁。
據《南塘余氏宗譜》載,天寶年間,杜甫曾來余幹探望余懃,並一同游覽觀賞當地的美麗田園風光。
余深
(約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時期羅源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進士,官位太宰(副宰相),進拜少保,封豐國公,再封衛國公加太傅。一生兩次封相。《宋史》、《八閩通志》、《福州府志》、《羅源縣志》皆有傳。名列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宰相全傳》中。他因由奸臣蔡京引薦,故多遭時人非議,如《宋史》。但後人多給辯解,到了明朝的《大明一統志》就將他列入「人物傳」中,並稱其忠諫。
余靖
(1000~1064)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在宋仁宗天聖年間,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四諫」。范仲淹被貶時,朝野百官不敢吭聲,惟有他出來為范仲淹主持公道,結果一同被貶。後任右正言,多次上書建議嚴賞罰,節開支,反對多給西夏歲幣。他又曾三次出使遼國,因用契丹語做詩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賢院學士,官至工部尚書,著有《五溪集》。後來,廣州設有一座「八賢堂」,余靖即為「八賢」之一。
余端禮
(1135~1201)衢州龍游(今浙江省衢縣)人,南宋宰相。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歷知湖州烏程縣,孝宗召為監察御史,遷大理少卿、太常少卿,進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紹熙四年(1193),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宋史》卷二一三《宰輔表》四)。與趙汝愚共贊寧宗即位,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慶元元年(1195),拜右丞相,二年,遷左丞相,尋出判隆興府,改判潭州,移慶元,復為潭帥。嘉泰元年卒,年六十七。事見《誠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誌銘》,《宋史》卷三九八有傳。
余玠
(?~1253)字義夫,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僑居蘄州(治今湖北蘄春東北),南宋著名軍事家,將領。嘉熙年間任知招信軍,於汴城、河陰戰敗蒙古軍。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豐,敗蒙古軍,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總領,兼夔州路轉運使。從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與蒙古軍大小36戰,戰功卓越,戰果顯著。後又率軍北攻興元府(今陝西漢中),還擊退進擾成都、嘉定(今四川樂山)的蒙古軍,因余玠守蜀有功,宋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為兵部尚書,拜資政殿學士,仍駐四川。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寶佑元年(1253),宋廷聽信讒言,召余玠回朝。余玠聞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余玠死後,宋理宗輟朝,特贈五官。余玠領導的抗蒙山城防禦體系特別是釣魚城堡壘,成功阻止蒙軍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續20餘年,緩解了蒙軍對歐、亞、非等的威脅,在世界史上占據重要一頁。
余有丁(1526~1584) 。
明朝嘉靖時期三大首輔之一(即宰相)。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申時行榜進士第三人。次年進士,授翰林編修。隆慶初,充實錄纂修官。萬曆元年(1573)以右庶子領南翰林,次年為國子祭酒,頗多建樹,謚文敏。萬曆元年(1573),余有丁升為左春坊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萬曆二年(1574),升為南京國子監祭酒,後又任禮部、吏部侍郎。萬曆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重病不起,舉薦余有丁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九月,晉太子太保。當時首輔張四維回家守孝,狀元申時行出任首輔,余有丁與同榜榜眼王錫爵同居內閣,他們三人同舟共濟,相無嫌猜。在明朝二百多年以來,一甲同為內閣,惟壬戌一科而已。
余煌
字武貞,號公遜,生於明神宗戊子年十月十七日辰時,中天啟辛酉科鄉試二十二名,天啟五年(1625年)成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明末狀元,南明魯王政權的兵部尚書,紹興著名鄉賢。余煌自幼有大志,好學,博覽群書,《二十一史》逐一圈點、批註,半字不苟。他為人操行堅正,耿直不阿,一生愛國、愛民、愛家鄉。當時自然災害頻發,連歲飢旱,余煌大聲疾呼,使朝廷全部減免災區的賦稅。任兵部尚書期間,江南諸臣貪婪奢侈,余煌上言:「今國勢愈危,朝政愈紛,尺土未復,戰守無資。諸臣請祭,則當思先帝烝嘗未備;請葬,則當思先帝山陵未營;請封,則當思先帝宗廟未享;請蔭,則當思先帝子孫未保;請謚,則當思先帝光烈未昭。」成為一時名言。清兵過江,魯王航海逃遁。六月二日,余煌投水殉國,被舟人救起。二日之後,再投水深處而死。
余日清(?-1915)
近代台灣人民抗日首領。台灣阿緱(今台灣屏東位高雄東)人。後遷居阿公店(今台灣岡山),為驅逐日本的殖民統治者,光復台灣,1915年5月,他樹起「大明慈悲國」的旗號,發動台南數千人民大起義,被推任為大元帥。周圍群眾紛紛參加其隊伍,多次擊退入侵的日本軍警,擊傷、擊斃敵軍多人。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失敗,被捕犧牲。
Ⅳ 百分急求《中國名臣全傳》的所有人物名單或提供200名中國名臣名單!
還是我這個比較准吧!
伊尹
姜太公
孫武
伍子胥
孫臏
蘇秦
張儀
管仲
樂毅
范蠡
秦
呂不韋
李斯
趙高
王翦
蒙恬
項羽
兩漢之卷
西漢
韓信
蕭何
蓸參
張良
陳平
周勃
李廣
周亞夫
張騫
衛青
趙充國
霍去病
陳湯
東漢
馮異
銚期
馬援
鄧禹
楊震
梁冀
董卓
呂布
孫策
曹操
袁紹
三國之卷
魏
張遼
徐晃
鍾繇
張邰
鄧艾
司馬懿
司馬昭
蜀
關羽
張飛
趙雲
諸葛亮
姜維
吳
孫堅
魯肅
周瑜
呂蒙
陸遜
諸葛恪
兩晉南北朝卷
兩晉
王■
羊祜
杜預
陶侃
祖逖
劉琨
王導
桓溫
謝安
劉牢之
南北朝
王鎮惡
檀道濟
沈慶之
劉義恭
王敬則
韋睿
李崇
和十開
隋唐五代卷
韓擒虎
賀若弼
史萬歲
楊素
長孫晟
楊玄感
宇文述
李密
宇文化及
王世充
唐
裴寂
李靖
竇建德
秦叔寶
房玄齡
魏徵
杜如晦
尉遲敬德
長孫無忌
蘇定方
李績
褚遂良
薛仁貴
狄仁傑
姚崇
張說
張九齡
郭子儀
安祿山
李林甫
楊國忠
牛僧孺
李德裕
哥舒翰
李光弼
張巡
李想
錢鏐
五代
李克用
杜重威
葛從周
周德威
郭崇韜
馮道
宋金元卷
宋
趙普
楊業
曹彬
寇準
范仲淹
包拯
狄青
司馬光
王安石
蔡京
宗澤
李綱
張俊
王彥
韓世忠
秦檜
吳玢
劉錡
魏勝
岳飛
李顯忠
賈似道
文天祥
金
完顏希尹
元
木華黎
耶律楚材
張柔
史天澤
劉秉忠
崔斌
伯顏
脫脫
明之卷
劉基
胡惟庸
李善長
廖永忠
常遇春
徐達
鄧愈
楊士奇
楊洪
楊善
於謙
嚴嵩
夏言
俞大猷
張居正
戚繼光
葉向高
孫承宗
魏忠賢
熊廷弼
袁崇煥
盧象升
史可法
李定國
鄭成功
清之卷
多爾袞
洪承疇
範文程
鰲拜
薩布素
尚可喜
吳三桂
尚之信
施琅
徐元文
張廷玉
年羹堯
隆科多
鄂爾泰
班第
劉統勛
海蘭察
福康安
劉墉
紀曉嵐
額勒登保
和坤
楊遇春
陳化成
關天培
林則徐
耆英
僧格林沁
曾國藩
左宗棠
肅順
李鴻章
翁同穌
劉銘傳
榮祿
張之洞
灘惜量
Ⅵ 北宋歷史故事
1、名醫錢乙
公元1079年,錢乙,這個「土郎中」的兒子,因為治好當時太子的病,才四十幾歲的他,一下子進入了太醫的行列,不能不令這些官僚味兒很足的太醫們張口結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是嫉妒。
他們私下議論:「錢乙治好太子的病,不過是巧合罷了!」有的說:「錢乙只會用土方,真正的醫經怕懂得的不多。」
一日,錢乙和弟子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
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張仲景《金匱要略》八味丸,有地黃、山葯、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葯,大概是忘了吧?」
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葯,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你看對嗎?」
這位大夫聽了,連聲道:「錢太醫用葯靈活,酌情變通,佩服佩服!」弟子趕緊把老師的話記下來,後來又編入《小兒葯證直訣》一書。
就這樣錢乙所創制的「六味地黃丸」流傳下來。
2、岳飛抗金
遼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舉兵反遼,並於次年建立金國。金國建國後,洞悉北宋朝政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便於天會三年十月,發兵十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
九月,貢獻太原後,轉兵向東,進攻東京。金東路軍在完顏宗望率領下,攻克了重鎮真定府等地。十一月,金東西兩路軍進至東京城下,對東京形成合圍之勢。
宋欽宗急忙派遣康王趙構赴金營求和,許諾以黃河為界,金軍不答應,向東京發起猛攻。十一月,東京城破,宋欽宗降金。五年四月,北宋被金國滅亡。
金兵雖然南下,攻克汴梁,但河北各州縣大半還在宋軍手中,雖然士氣低沉,但是民氣高漲。康王幾經生死,最後終於到達應天府即帝位,歷史上被稱為南宋,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這就是歷史上的宋高宗。
南宋建立以後,宋金之間的戰爭進入南北對峙階段,先是金兀術撤路過鎮江,被韓世忠敗於黃天盪;另一支金兵在攻陝西時,為宋將吳玠阻於和尚原。
岳飛也在廣德境內開始堵截金兵,六戰六勝,擒獲金兵頭目,於是,「岳家軍」的名字開始在金兵中流傳。待金兀術北返,再遭岳飛截擊,在鎮江東清水亭的戰斗中,致使金兵橫屍15里,收復了健康。
收復建康的岳飛,是南宋抗金的名將,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岳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生那年,黃河決口,家鄉鬧了一場水災,家裡生活很困苦。岳飛從小刻苦讀書,尤其愛讀兵法。他力氣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後來,他聽說同鄉老人周同武藝高強,岳飛就拜周同做老師,學得一手好箭,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岳飛從了軍。金兵南下的時候,他在東京當小軍官。有一次,他帶了一百多名騎兵,在黃河邊練兵,忽然對面來了大股金兵,兵士們都嚇呆了,岳飛卻不慌不忙地說:「敵人雖然多,但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兵力多少。
我們可以趁他們沒准備的時候擊敗他們。」說著,就帶頭沖向敵陣,斬了金軍一名將領。兵士們受到岳飛的鼓勵,也沖上去,果然把金軍殺得七零八落。
3、解夢消愁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覯下在江西南城十賢堂講學,忽聽近處傳來少婦哭聲。李覯講完課,順著哭聲前往探視,見有婆媳二人正抱頭痛哭。
原來老人的兒子出門經商,時值半載音訊全無,婆媳日夜思念。於是求神於山廟,祈求麻姑保佑。昨夜三更,媳婦忽得一夢,夢見麻姑仙子給他一把破扇,扇衣全都脫落,只剩下幾根扇骨。
今天一早,婆媳倆連忙請廟中和尚解夢。和尚說:「扇衣脫落,只剩扇骨,是個凶號,你兒子早已身亡,肉已腐爛,只剩枯骨!」婆媳倆聽後,如晴天霹靂,悲痛欲絕。
李覯聽了,暗自思忖:夢中之事,豈能當真,那和尚信口雌黃,害人不淺。我不如也來為之解夢,以消此婆媳無故之憂。
便大笑說:「和尚之言差矣。豈不聞,穿衣見父,脫衣見妻,這是人之常情。今麻姑托夢,贈與脫衣之扇,正是丈夫歸來與妻團聚之象。」
婆媳二人聽李覯解夢,覺得有理,於是轉悲為喜。過了不久,這老婦的兒子做完生意,回轉家門。合家歡喜帶上爆竹香煙,到十賢堂燒香點爆,作揖鳴謝。
李覯大笑說:「生意人回家,自是應當,並非作夢的緣故。我只是為你婆媳消愁罷了。」從此,李覯解夢消愁的故事,在鄉里廣為流傳。
4、羊肉泡饃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
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
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干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里。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後,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
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慾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
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只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面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上幾滴鮮紅的辣椒油。
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嘗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後,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人最喜愛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饃不斷地出現在陝西歷史與文學作品中,或許還因佔了皇帝的龍威,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碗」。
5、北宋廢除新法
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是一場以期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社會改革運動。然而,可惜的是這場變法終究是沒有堅持到最後。
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三月宋神宗死,宋哲宗趙煦繼位,當時還不到10歲,由英宗之後、神宗母高氏以太皇太後名義臨朝攝政。
她一向反對新法,上台後,立即任保守派首腦司馬光做宰相。司馬光對新法持全盤否定,提出廢除。
1085年7月30日(宋元豐八年七月初六日)下令首先將保甲法和方田均稅、市易等法廢除。稍後青苗法、免役法、將兵法也被廢除。
正因為這次變法在推行過程中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同時,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這恰恰也是為何宋神宗去世,變法就此止步的最大原因!
Ⅶ 《水滸傳》3000字,急用啊~~~~!!!!!
《水滸傳》通常被評價為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頌農民起義的小說。當然,小說中描寫的梁山泊的某些基本宗旨確與歷史上農民起義所提出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水滸傳》中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是出於藝術虛構,可以說,除了「宋江」這個人名和反政府武裝活動的大框架外,它與歷史上宋江起義的事件沒有多少關系。這部小說的基礎,主要是市井文藝「說話」,它在流行過程中,首先受到市民階層趣味的制約。而小說的作者羅貫中、施耐庵,也都曾在元後期東南最繁華的城市杭州生活,他們的加工,並未改變水滸故事原有的市井性質。所以,梁山英雄的成分,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卻幾乎沒有真正的農民;梁山英雄的個性,更多地反映著市民階層的人生嚮往。這些基本特點,是首先應該注意到的。
用封建統治者的眼光來衡量,梁山上的人們當然只能算是「盜賊流寇」之流。小說要公開歌頌這樣的「盜賊流寇」,並為社會所接受乃至喜愛,首先必須為他們的行為提出一種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合乎社會傳統觀念的解釋(哪怕這種解釋不可能圓滿和充分),賦予這些英雄好漢以一種為社會所普遍認可的道德品格,在這種總的前提之下,來描繪他們的反抗斗爭。梁山泊一桿杏黃旗上寫著的「替天行道」的口號,和梁山議事大廳的匾額所標榜的「忠義」這一準則,就是作者為梁山事業所設立的道德前提。
在通常情況下,「天」這一居於人間權力之上的最高意志,總是被解釋為佑護朝廷的;「道」作為合理的政治原則與道德原則的抽象總和,也是為統治階級所專有。但另一方面,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向來也承認:當一個時代的政治情形發生嚴重問題時,政權本身的行為也可能是「違天逆道」的。在這種情況下,由另一種力量出來「替天行道」,至少在表面的理論上可以說得通。而《水滸傳》正是通過大量揭露北宋末政治的普遍性的黑暗現象,證明了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忠義」是梁山好漢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則,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它是傳統道德的范疇。尤其「忠」,首先和主要地表現為對皇帝與朝廷的忠誠,甚至梁山義軍的武裝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釋為「忠」的表現——「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其實,梁山上不主張「忠」的也大有人在,像黑旋風李逵便動輒大喊「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只是這一種力量始終處在以宋江為代表的主「忠」力量的抑制下,而最終把梁山大軍引到了投降朝廷的道路。「忠」的道德信條既是作者無法跨越的界限,卻也是這部小說在封建時代能夠成立和流傳的保障。
「替天行道」和「忠義」的前提,為《水滸傳》蒙上一層社會所能夠接受的道德正義色彩。在這種前提下,確實包含了許多與正統觀念相一致的東西,不僅是對朝廷對皇帝的「忠」,諸如對清明政治的要求,以及對「姦夫淫婦」的仇恨,也莫不如此。但《水滸傳》並不因此而失去它的光彩。它的前提其實是相當浮廓的、有時真有時假的,在這些前提下,同時也包含了許多與正統觀念完全不一致的東西。小說不僅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而且反映了民間、尤其是市井社會生氣勃勃的人生理想。
這部以北宋末年社會為歷史背景的小說所揭露的社會黑暗現象,實際在封建專制時代具有普遍意義。小說中第一個正式登場的人物是高俅,這個因善踢球而得到皇帝寵信的市井無賴,居然不到半年就升到殿帥府太尉的高位,從此連同他的「衙內」倚勢逞強,無惡不作。在全書正文的開端,這樣寫寓有「亂自上作」的意味。不僅如此,作為社會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權的上層,有高俅、蔡京、童貫、楊戩等一群禍國殃民的高官;在政權的中層,有受前者保護的梁世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等一大批貪殘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鄭屠、西門慶、蔣門神、毛太公一類胡作非為、欺壓良善的地方惡霸。如此廣泛的對於社會黑暗面的揭露,是隨著長篇小說的誕生而第一次出現。
在「替天行道」的堂皇大旗下,作者熱烈地肯定和贊美了被壓迫者的反抗和復仇行為。梁山好漢們並不是出於純粹的主持正義的目的而「替天行道」的,他們大多本身是社會「無道」的受害者。武松欲為兄伸冤,卻狀告無門,於是拔刃雪仇,繼而在受張都監陷害後,血濺鴛鴦樓;林沖遇禍一再忍讓,被遇到絕境,終於復仇山神廟,雪夜上樑山;解珍、解寶為了索回一隻他們射殺的老虎,被惡霸毛太公送進死牢,而引發了顧大嫂眾人劫獄反出登州……。李逵雖然不斷被他的宋江「哥哥」所斥責,但作者畢竟還是讓他再三發出徹底推翻朝廷的吼聲。可以說,人民的反抗與復仇權力,從未像在《水滸傳》中那樣得到有力的伸張。
《水滸傳》的全稱是《忠義水滸傳》,另有一個別名叫《英雄譜》(與《三國演義》合刻)。對一般讀者來說,小說中的英雄氣質才是最能夠吸引他們的東西。日常的生活終究是平庸的,在強大的惡勢力面前,受欺凌而忍讓,見不平而迴避,是普通人的選擇。但人們的內心卻不甘於此。梁山好漢卻是另一種人物,是傳奇式的理想化的人物。他們或勇武過人,或智謀超群,或身具異能,而胸襟豁達、光明磊落、敢作敢為,則是他們共有的特點。像魯智深好打抱不平,「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武松宣稱:「我從來只要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見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也不怕!」確是豪氣干雲,令人激奮。就是像黑旋風斗浪里白條、花和尚倒拔垂楊柳、武松景陽崗打虎一類與社會矛盾無關的情節,同樣由於主人公的個性、力量、情感的奔放,而給人以生命力舒張的快感。在污穢而艱難的現實世界中,這些傳奇式的英雄,給讀者以很大的心理滿足。
《水滸傳》在標榜「忠義」的同時,肯定了金錢的力量,贊美一種以充分的物質享受為基礎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現出濃厚的市井意識。小說中晁蓋、宋江、盧俊義、柴進這一類具有凝聚力、號召力的人物,其主要的憑借就是有錢而又能「仗義疏財」。在儒家傳統的「崇義黜利」的信條中,「義」和「利」常被視為相對立的存在;而在梁山好漢那裡,「義」卻是要通過「財」來實現,倘無財可疏,宋江等人在集團中的聚合力也就無法存在。在「義」的背後,作者有意無意地寫出了物質所具有的力量。許多好漢上樑山的動機,也和物質享樂有關。如吳用勸阮氏三兄弟入伙造反,為的是「大家圖個一世快活」,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盤分金銀」,幾乎是梁山好漢的口頭禪。當然,這不能僅僅理解為口腹之慾的滿足,但作者無疑認識到一種自由快樂的生活首先直接表現於對物質的充分佔有。
《水滸傳》對梁山這一虛構的小社會的描述,也流露出比較明顯的市民意識。梁山大聚義排座次後,作者熱情贊頌道: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傑靈之美。千裡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並無差。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隨主僕,爭斗冤讎,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或精靈,或粗鹵,或村朴,或風流,何嘗相礙,果然識性同居;或筆舌,或賓士,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
這種帶有空想性質的社會圖景,和農民的社會理想、農民起義的政治組織,有著明顯的區別。這里人員成分復雜,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甚至偷騙也可以作為謀生伎藝,社會具有開放的特點,因而充滿著活力;這里沒有長幼之序、尊卑之分,擺脫了農業社會的宗法意識,也擺脫了實際的農民起義組織中所不可能沒有的等級制度。雖然,這個社會本身是虛構的,但在其背後,卻存在商業經濟中形成的平等觀念,和道德意識的變化。再看小說中大量描寫到的城市景象、商業活動,以及所表現出的對商人的尊重,可見作者的理想是有其現實基礎的。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地方:小說中再三表現出對「大頭巾」——褊狹而虛偽的儒者——的憎惡。這既與作者作為身具才華而流落江湖的文人的經歷有關,同時也反映了市民社會對抑制人慾、扭曲人性的傳統道德的反感。「大頭巾」在明代成為假道學的通稱,而像李贄等進步文人攻擊這一類人物的主要原因,也仍舊是其心胸褊狹,言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