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梵高傳》里講述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電影《梵谷傳》是根據小說《LUST FOR LIFE》改編的。小說,本身就不能保證完全真實;所以電影,也不會完全真實。
附:
評電影《梵谷傳》 LUST FOR LIFE
電影中的梵谷第一次給我那樣狂暴易怒的印象,《渴望生活》是一部眾所周知的傳記名篇,凡是喜歡傳記的人無不被作者的文字所感動和欽佩。電影《梵谷傳》就改編自這部成功的書籍,甚至英文的電影名就直接叫「Lust for life」。但是「Lust for life」在中國恐怕沒有像在英語世界中那樣盡人皆知,所以中國人乾脆翻譯的時候就叫它《梵谷傳》了。
《梵谷傳》感覺上沒有原著書籍那樣好,但也不能算太差,畢竟文學底子在那裡。通常情況下,一種藝術形式轉換為另外一種藝術形式,都不是百分百一定會成功的;一種以文字感人,另外一種以聲色說服人,很明顯有差異。我首先不滿意的是扮演梵谷那個演員的臉,包括他的神色都不是我心目中的梵谷。他看起來更像個正常人的,那麼健康,臉形太圓,而我們在一些圖片上看到的梵谷臉的稜角更分明一些,神情也陰郁得多。另外一個是漢語配音,很糟糕。
讓我始料不及的是,電影中的梵谷第一次給我那樣狂暴易怒的印象,並且電影中的梵谷更讓我相信梵谷的一生是災難性的一生。這和我以前想像中的梵谷有些差距。不過它把梵谷的自殺卻闡釋的更加合理。可是我一直認為梵谷更多是因為心理和生理的疾病而自殺的,並不因為生活壓力本身。在電影中我有一個感覺,梵谷向表姐求婚的失敗陰影籠罩了梵谷的一生,甚至要為他的過早去世負責。
電影中的梵谷像個人群中的刺蝟,和文明社會格格不入,他和父親爭吵,求婚引出自虐,不與傳統妥協,不與社會妥協,和一個下等女人同居最後被那個女人拋棄,然後和高更爭吵分離,甚至他出現暴力傾向……藝術家本來就是與俗常社會不合拍的人。假如合拍的話我們怎麼可以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不尋常的另外一個新世界呢。也有人說藝術家就是善良的壞人。
說到梵谷,每一次我都會想起身邊的一個朋友。他很瘦削,職業工程師,但卻喜歡讀艱深的哲學,最近聽說他業余在讀歷史學位,職業之外的東西都只是純粹的興趣,並無任何著述立說的願望。這個人很沉默,似乎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外部世界的一切反應他都可以置之不理或一笑了之。我去過他家一次,他招待我的是一杯咖啡和一部動畫片。看到他看動畫時孩童般的笑臉,我明白我是個俗人。假如我和他在一起,我們從來不會談什麼高深話題,我們什麼都不談。我不覺得他深刻,但是假如生活中有一個人更像梵谷,那就是他了。我對他有一點敬意,深信他是個誠實善良的人。他在生活中不算個得志的人。我想,今天全世界的人在向梵谷表達敬意時,可能什麼地方已經變異。我們看到聽到談論到的真是那個本來的梵谷嗎?我們真的會喜歡一個出現在你身邊的梵谷嗎?
這個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當一個畫家問梵谷喜歡做什麼樣的畫時,梵谷說:「我喜歡讓我的畫表現出深刻而溫柔的東西。」一直相信,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首先是個偉大的思想家。
希望對你有幫助!
『貳』 最好看最經典最新愛情小說科幻小說喜劇小說皇宮武俠小說,知道的,請告訴我。
那幾本小說我去看了。驚喜!
沒想到,名字不怎麼樣,居然會這么好看。
現在恐怕新書難找到比這好的了。建議看古龍金庸的吧。
『叄』 梵高的耳朵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梵高的耳朵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正文 梵高的耳朵
就這么瘋狂,就這樣遺棄
原本齊整的身體,變得鮮血淋漓
藝術的驚巒,愛情的淵底
同是人類自殘的根
——題記
南昌的秋夜總是從淡淡的墨色里不斷加濃,直到見不著身尺的屋脊。當月亮出來的時候,被黑暗淹沒的萬物發出幽幽的光。
逸波的身上也罩著一層這樣的光。睡了整天的他此刻顯得精神煥發。他的臉在混濁的月色里看不真切,似乎胖嘟嘟的圓臉,倒是那頭鳥窩般的亂發隨著玄光一閃一閃很是醒眼。
摸索著踏上狹小的走廊,耳朵里鑽進一陣纏綿的樂曲,於是他和著。左旁的獨閣樓里亮著燈,似乎有人在裡面念叨,逸波不理,徑自跨進錯層的屋裡。這是一間畫室,這刻正透亮著;滿牆都掛著素描、色彩畫兒;三三五五的人圍坐著塗抹揮灑。
「至賢,至賢……,尹風,見著至賢沒?」李逸波沖裡屋出來的尹風問。
「他現在正忙得不可開交啊!」尹風神秘地道,「什麼不可開交?你倒是說他在哪呀?」「噓——!別這么大聲,跟我來。」尹風領著逸波出了門,兩人躡……
『肆』 梵高自殺的故事
答案一: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潰的時候,曾經用剃須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他是試圖用這個舉動喚醒自己,制止內心愈演愈烈的瘋狂?
抑或,這本身就是一個瘋狂的舉動?我記得他有一幅自畫像,描繪著用紗布包裹住耳部傷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沒有疼痛,只有恐懼,彷彿能倒映出那剛剛消失的風暴的影子。如果允許我給這幅畫另起一個標題的話,我會把它命名為《自己的傷兵》。在自己的戰場上,梵高傷害了自己,又包紮著自己。——並且還以一幅自畫像留作紀念。
是一念之差嗎,還是蓄謀已久?他把仇恨的鋒芒指向自身,指向一隻無辜的耳朵——也許在那一瞬間,他與世界達成了和解,卻加倍地憎厭自己,憎厭鏡中的那個醜陋且變形的男人。於是,他的手勢就像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車沖出軌道,伴隨著一陣疼痛般的快感抑或快感般的疼痛,那隻鮮血淋漓的耳朵,成為他自己的犧牲品。莫非在梵高心目中,耳朵已是今生的一團贅肉——它只能聽見世界的喧囂,卻對內心的狂潮置若罔聞?抑或,他太害怕日夜傾聽自己的呻吟——那簡直比外界的雷鳴閃電還要刺目,還要刻骨銘心?否則,他的刀鋒不會隨便選擇發泄的對象——哪怕是針對一隻微不足道的耳朵,也是有目的的。在冰流的鐵器與滾燙的肉體的最初接觸中,梵高對自己以及整個世界充滿了破壞欲,必須通過打碎點什麼才能獲得平衡。這就叫做可怕:
心理的瘋狂已演變為生理的反應,甚至表現為某種嗜血的傾向。在一聲陌生的慘叫中,梵高本人獲得了雙重身份: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害者。理智的天平傾斜了:他對自己的殘忍超過了對自己的體恤。第一滴血,意味著他對自身犯下的第一樁罪行。
對於梵高割掉的耳朵來說,海水的聲音也就是血液的聲音、鮮紅的聲音。他彷彿要被世界的血、被大海的黃昏給淹沒了。耳朵是他肩頭的落日,遭受了沉重一擊。女作家陳染的小說中有如下一段話:「我不愛長著這只耳朵的怪人,我只愛這只純粹的追求死亡和燃燒的怪耳朵,我願做這一隻耳朵的永遠的遺孀。」那隻墜地有聲的耳朵,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柔的彈片,是一次無聲的戰爭的紀念品——在我們想像中,它一直代替大師那枯萎的心臟跳動著,如同一架永不停擺的掛鍾。在世界眼中,梵高瘋了。但在這只耳朵的聽覺中,世界瘋了。
答案二:
古往今來,很多藝術家和詩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停止一生的奮斗:屈原,凡·高,高更,伍爾芙,海子……雖然他們之間的差異很大,但他們都是以一種近乎瘋狂的虐成投入到自己的世界中,而忘記歲月的變遷,世俗的紛擾.他們思考自己的使命,思考生存的本質,他們不停地拷問自己,直至傷痕累累.當陷入無法解脫的境地時,他們便以身殉道,用自己的生命去追尋真理.
『伍』 關於梵高的書籍
1、《梵·高傳》
被譽為傳記小說之父的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歐文·斯通先生,在梵高還默默無聞的時候便寫出了這部文學傳記,時年僅26歲。60餘年來,梵高的身世打動了無數讀者,其魅力至今猶在。這部作品也便成了作家的成名之作,並被譯成80餘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
2、《凡·高-磨難中的熱情》
《凡·高-磨難中的熱情》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一本傳記,作者是帕斯卡爾·博納富,1949年生,作家暨藝術史學者。鑽研「自畫像」在畫家身上及藝術史上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就此課題有若干著述,曾獲國家級文學獎項。此外亦撰寫小說。
3、《梵高手稿》
本書精選梵高寫給親人及友人的150多封書信里談創作、構思、理念的內容,輔之以250多幅作品,讓讀者兩相對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藝術。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安娜·蘇,從近千封書信中精心挑選了150多封,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寫這些作品創作、構思過程的片段,以及他對藝術、藝術家、文學、宗教、景觀等眾多話題的獨特見解,向所有熱愛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梵高。
4、《親愛的提奧——梵高傳》
由梵高博物館出品,收錄了梵高一生中寫的第一封信,到他自殺前寫給弟弟提奧的最後一封信。梵高博物館官方導讀,解釋了每封信發生的背景,以及缺失的信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完整還原了梵高的一生。
書中,隨書信插入了梵高的繪畫線稿、書信手稿,及相應的傳世畫作,可以清晰看到梵高每個時期的靈感來源及創作軌跡的演變。
5、《麥田裡的人》
《麥田裡的人》是2000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由林和生編著。林和生,四川社會科學院人才研究所副研究員(現為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
曾經出版了《孤獨人格——克爾愷戈爾》、《卡夫卡:地獄里的溫柔》等思想傳記著作,還發表《反抗死亡》(貝克爾)等譯著多種。
此書是國內出版的第一本由中國人寫的梵谷傳記,它提供了一個研究和認識凡·高的新的角度——通過對凡·高思想的疏解來闡釋凡·高的生活和創造歷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梵·高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凡·高-磨難中的熱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梵高手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親愛的提奧——梵高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麥田裡的人》
『陸』 梵谷的代表作及其簡歷
首先聲明一下,我是梵高迷,以下是我自己收集的關於梵高的資料,並非在某一個網站上摘抄的。
文森特 梵高
梵高亦被音譯為:梵谷、梵谷、溫森特、文森特
各時期簡介
早期作品 1881.4 - 1883.12
這里展示的是梵谷最早的油畫。包括埃頓時期,海牙時期和德倫特時期。當梵谷畫它們時已經是快30歲的人了。這些作品大約完成於1881-1883年間。此前,梵谷在博里那日礦區受到巨大打擊,對上帝幾乎絕望,卻終在迷茫與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歸宿--繪畫。他開始大量臨摹名畫,並畫了大量素描習作。可以說,梵谷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天才畫家。他從小受到藝術熏陶,又有極高的文學素養,這使他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力。梵谷喜歡倫勃朗,喜歡米勒,他用自己的畫筆描繪農民,工人,社會底層人。深沉厚實的風格雖與其以後的畫風有極大的反差,但畫中所表現出的氣質與精神卻是永恆不變的。
紐南 Nuenen 1883.12 - 1885.11
1883年底,梵谷回到父親供職的教堂所在地紐南。在紐南的兩年時間里,梵谷苦練素描技巧。在畫了大量素描寫生和習作後,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謂的著名都是後人評價的結果,當時的梵谷只是個待業青年)-《吃土豆的人》。這幅作品和他這一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蘭現實主義畫風的影響,畫面深沉,有極強的鄉土氣息。這也表現出梵谷很強的農民情結,他似乎很想成為一位農民畫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導師」米勒的影響,更重要的可能是內心深處對鄉間生活的嚮往,對淳樸農民的尊敬和對誠實勞動的贊美。
[注]: 米勒 ,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喜歡描繪農民生活。梵谷的精神導師,梵谷許多作品受其影響並臨摹過其許多作品。
安特衛普 Antwerp 1885.11 - 1886.2
1885年11月底,梵谷決定去安特衛普,在那裡的3個月里,他努力的學習繪畫並沉醉於其中。在此期間,他了解魯本斯的繪畫,接觸到了日本浮世繪,這些都對他此後的繪畫歷程有很大影響。梵谷此時期的作品延續了紐南時期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深沉的筆觸,但他也漸漸使畫布變得明亮了些,色彩也豐富了些。
巴黎 Paris 1886.3 - 1888.2
1886年2月底,梵谷來到「藝術之都」-巴黎。這里濃厚的藝術氛圍使梵谷興奮,尤其是印象派繪畫使他震驚不小。在弟弟提奧(當時在巴黎,提奧是頗有名氣的畫商,和印象派畫家關系很好)的介紹下,梵谷認識了很多印象派畫家,比如勞特累克、高更、修拉、畢沙羅...在受到印象派影響後,梵谷的畫風發生了變化,畫面變得明亮起來。他還在創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點彩法等。這一時期梵谷開始了大量的自畫像的創作。2年後,梵谷漸漸厭煩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並不滿足於印象派的表現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獨特的個性告訴我們,梵谷的繪畫不屬於任何流派。於是梵谷帶著希望來到法國南部,充滿陽光的小城阿爾,迎來了他最輝煌的創作時期。
阿爾 Arles 1888.2 - 1889.5
1888年2月,梵谷在朋友推薦下來到法國南部小城 -阿爾,並很快愛上了這兒。猛烈的陽光和刺目的麥田使他 「瘋狂」。創作進入了高峰。雖受法國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繪影響。但他的作品已極具個性,這源自其獨特的視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他不滿足於只是理性的 「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藉助繪畫 「表達藝術家的主觀見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個性和獨特的風格」(引號中的是梵谷的原話)。 所以, 梵谷是用心靈作畫的大師。梵谷在小城廣場邊租下「黃房子」, 想建立「畫家之家」。後來高更前來同住。不幸的是,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和陽光的灼燒使梵谷精神失常。 他與高更日夜爭吵,後發生著名的「割耳事件」。在阿爾居民的抗議下,梵谷迫離開,並自願前往距阿爾不遠的聖雷米的聖保羅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梵谷在阿爾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無法賣出以養活自己。《向日葵》《收獲景象》 《夜間咖啡館 - 室外》《夜間咖啡座-室內》 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聖雷米 Saint-Rémy 1889.5 - 1890.5
1889年5月8日,梵谷自願來到離阿爾25公里的聖雷米。在聖-保羅精神病院治療。這時的梵谷已陷入對精神病的恐懼和對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幾個月發一次病,但事後卻非常清醒,並且經常到戶外作畫。令人驚嘆的是,梵谷在這樣的情形下並沒有頹廢,而是畫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膽,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這一時期的作品,許多都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和「視覺沖擊」,旋轉的線條,粗獷有力,讓人感到畫家復雜強烈的感情和表達的沖動。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樹》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這時,評論家開始評論梵谷,而且賣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張油畫。
奧維爾 Auvers-sur-Oise 1890.5 - 1890.7
1890年5月17日,梵谷來到巴黎與提奧和他妻子及剛出生的侄子文森特(與梵谷同名)見面。後經提奧推薦,來到距巴黎不遠的小鎮奧維爾接受加歇醫生治療,並繼續創作。梵谷與當地人相處愉快,病情也似有好轉,但就在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畫時開槍自殺。29日黎明,梵谷在提奧身邊死去。當時他只有37歲。關於梵谷自殺的原因始終存在爭論。個人認為,梵谷的自殺並不只是由於精神問題,《麥田上的烏鴉》等作品絕對是畫家極其清醒的狀態下畫的,但這些畫暗示了梵谷的死亡卻是很明顯的。梵谷在成名前夕突然自殺,也許終是一個謎。但請記住他的遺言:「The sadness will lastforever...」
1891年1月25日,提奧在梵谷死後6個月也病逝了。
1914年,提奧的遺體被葬在奧維爾梵谷墓之旁。兩個好兄弟永遠在一起了...
文森特•梵谷(1853~1890年)生於南布拉邦特的格魯宗戴爾,逝於瓦茲河畔安威爾。說起來,他成為畫家的日子是1885年12月。那時,他開始了既多產又短促的藝術生涯,因為他只需五年便完成了偉大的事業.在那時,如果他不是有個突如其來的顯露,我們今天無疑會把他作為表現勞動與貧困,工農辛苦的偉大畫家,作為荷蘭表現主義的第一人來紀念了。他的畫是現今世界上最貴重的物品之一,然而在他的一生中,卻倍受冷落和貧窮的打擊;他會講四國語言,博覽群書,卻像個農民一樣生活和工作著;他在癲狂狀態下割去自己的右耳獻給一個妓女;他的繪畫中充滿令人迷醉的色彩和線條,一種難以模仿的美;最後,他朝自己開了一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就是梵高。一個讓人無法忘記的激情四溢的畫家! 希望你在欣賞梵高畫作的同時,能夠更加了解這個畫家。
梵高其人其畫
1853年,梵高生於荷蘭的一個新教徒之家。少年時,他在倫敦、巴黎和海牙為畫商工作,後來還在比利時的礦工中當過傳教士。
1881年左右,他開始繪畫。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觸了印象派的作品,對他產生影響的還有著名畫家魯本斯、日本版畫和著名畫家高更。
1888年,梵高開始以色彩為基礎表達強烈的感情。他曾短暫與高更交往,後來神經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在經歷多次感情上的崩潰之後,梵高於1890年在奧維爾自殺。他對野獸派及德國的表現主義有巨大影響。
梵高一生為人敏感而易怒,聰敏過人,在生前他在許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其個人生活不幸而且艱辛,可他卻隨時都有獻身給別人的愛、友誼和對藝術的熱情。在比利時作傳教士期間,他目睹窮人的艱難生活,決定以最大的熱情幫助那些煤礦工人,他義務收容那些受重傷而垂死的礦工,希望以撫慰之詞和自我犧牲精神幫助弱者博斗,不過,他只幹了6個月就被解僱,原因是他對工作過分熱情。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時期貢獻給了藝術。他早期畫作愛用荷蘭傳畫的褐色調,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熱情使他拋棄荷蘭畫派的暗淡和沉寂,並迅速遠離印象派—印象派對外部世界瞬間真實性的追求和他充滿主體意識的精神狀態相去甚遠。他不是以線條而是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
梵高的耳朵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潰的時候,曾經用剃須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他是試圖用這個舉動喚醒自己,制止內心愈演愈烈的瘋狂?
抑或,這本身就是一個瘋狂的舉動?我記得他有一幅自畫像,描繪著用紗布包裹住耳部傷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沒有疼痛,只有恐懼,彷彿能倒映出那剛剛消失的風暴的影子。如果允許我給這幅畫另起一個標題的話,我會把它命名為《自己的傷兵》。在自己的戰場上,梵高傷害了自己,又包紮著自己。——並且還以一幅自畫像留作紀念。
是一念之差嗎,還是蓄謀已久?他把仇恨的鋒芒指向自身,指向一隻無辜的耳朵——也許在那一瞬間,他與世界達成了和解,卻加倍地憎厭自己,憎厭鏡中的那個醜陋且變形的男人。於是,他的手勢就像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車沖出軌道,伴隨著一陣疼痛般的快感抑或快感般的疼痛,那隻鮮血淋漓的耳朵,成為他自己的犧牲品。莫非在梵高心目中,耳朵已是今生的一團贅肉——它只能聽見世界的喧囂,卻對內心的狂潮置若罔聞?抑或,他太害怕日夜傾聽自己的呻吟——那簡直比外界的雷鳴閃電還要刺目,還要刻骨銘心?否則,他的刀鋒不會隨便選擇發泄的對象——哪怕是針對一隻微不足道的耳朵,也是有目的的。在冰流的鐵器與滾燙的肉體的最初接觸中,梵高對自己以及整個世界充滿了破壞欲,必須通過打碎點什麼才能獲得平衡。這就叫做可怕:
心理的瘋狂已演變為生理的反應,甚至表現為某種嗜血的傾向。在一聲陌生的慘叫中,梵高本人獲得了雙重身份: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害者。理智的天平傾斜了:他對自己的殘忍超過了對自己的體恤。第一滴血,意味著他對自身犯下的第一樁罪行。
對於梵高割掉的耳朵來說,海水的聲音也就是血液的聲音、鮮紅的聲音。他彷彿要被世界的血、被大海的黃昏給淹沒了。耳朵是他肩頭的落日,遭受了沉重一擊。女作家陳染的小說中有如下一段話:「我不愛長著這只耳朵的怪人,我只愛這只純粹的追求死亡和燃燒的怪耳朵,我願做這一隻耳朵的永遠的遺孀。」那隻墜地有聲的耳朵,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柔的彈片,是一次無聲的戰爭的紀念品——在我們想像中,它一直代替大師那枯萎的心臟跳動著,如同一架永不停擺的掛鍾。在世界眼中,梵高瘋了。但在這只耳朵的聽覺中,世界瘋了。
世界把自己的癲狂最先傳染給人類的畫師——就像曾經給他的筆端注入魔力。我們驚訝地注視著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顫抖的手勢:他彷彿在代替整個人類受刑,成為痛苦的化身。想到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掙扎的線條與狂舞的色塊:傾泄的顏料里調和著他的血,而畫布,不過是他包紮傷口的綳帶。這是一位生活在傷口裡的大師,他習慣用傷口對世界發言。這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鐮刀最終收獲了自己的耳朵。
世界沒能挽救這個垂危的病人。梵高放下滴血的剃須刀片——不久,又拾起一把左輪手槍。他似乎越來越把自己當作假想的敵人,不斷挑選著攻擊的武器。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毀滅性的:在法國阿爾的一塊麥田裡,他用那隻拿慣了畫筆的手,對自己扣動了扳機。每當欣賞著一個多世紀前梵高的遺作(哪怕是印刷品),不知為什麼,我總能隱約聞見一股硝煙的氣息——或者說,死亡的氣息。但是跟他的死亡相比,他的瘋狂似乎更為恐怖。一隻被閹割的耳朵,要比一具中彈的屍體更令人觸目驚心。梵高死了,卻留下了一隻著名的耳朵——這最後的遺物似乎並沒有失去聽覺,收集著後人的議論。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設在我們生活中的聽診器,刺探著我們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還活著,還擁有記憶。為什麼不在他呻吟與崩潰的時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聽見了嗎?你的耳朵長在何處?
總是忘不掉一部外國小說的書名:《更多的人死於心碎》。那些心碎的死者,有著怎樣的特徵?我估計他們面部籠罩著比常人更安詳的表情。由此,就能理解梵高在受傷後的那幅自畫像里,為什麼保持著岩石般的平靜與呆滯——彷彿疼痛降臨在另一個人身上,或者已遠離了他的肉體。可以說,在他無法自控地割掉耳朵之時,他的心已經碎了——如同墜地的瓷器。在他審視著鏡中殘缺的自我之時,他本人已經提前死亡。心的死期要早於生命的死期。心碎的人即使活著,業已是行屍走肉。梵高在死前就已是不完整的。他用刀鋒給自己製造了一個缺口。
秋天到了,里拉琴的音階齊了
這是梵高給提奧的信中的一句話。我不能斷定這是梵高引用於其它地方的句子,還是他自己的語言。但我相信他寫下這一行字時,喜悅來自於他的內心。
寫這封信的時候,梵高面對著田野里越來越輝煌的色彩,也面對著他自己繪畫生涯的秋天。他的調色板越來越明亮,他在烈日下耕作著,忘記了時間,畫布就是他的田地。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
由於無法排解的煩亂,才重新翻出這本《梵高自傳》(這是中譯本的名字,有一些投機取巧,其實這只是梵高的書信集,原書叫《親愛的提奧》),想看到一個經歷著更巨大的苦難的人是怎樣將他的路繼續走下去的。這種自我安慰的方式有些象飲鳩止渴,但當我讀完全書後,確實平靜了很多。
在生命嘎然而止之前,梵高一直這樣喜悅而平靜地注視著自己身上流淌出來的生命的色彩。在這些色彩中,也包含一直跟隨著他的痛苦。由於這些較暗的顏色的存在,另外一些東西顯得更加耀眼。
梵高向著自己開了槍,但他的生命似乎並未止歇,而是被他一筆筆塗抹在每一幅畫中。這些畫將一直活著,只要有目光觸及,就立刻喧嘩起來。如果你看到過收獲的場面,聽到過玉米或者穀粒的流淌,你就會熟悉這種聲音。
梵高:為愛痴狂
1869年秋天,因家境日趨貧困,16歲的梵高經叔父介紹到一家美術行當小職員。他誠實可靠,聰穎勤奮,不久被晉升後派往倫敦。在倫敦,他對房東太太的女兒厄休拉一見鍾情。外表醜陋,走路時佝僂著背,活像一個小老頭的梵高認為厄休拉是位絕代佳人,為之神魂顛倒。厄休拉卻用冷言冷語和訕笑回答他的追求。初戀破滅的梵高滿懷憂傷去了巴黎。
形影相弔的梵高在苦悶之中不斷讀《聖經》、狄更斯和左拉的作品解愁。工作6年後,1876年老闆嫌梵高神經過敏將他辭退。他返回倫敦,在貧民區的學校教法語。梵高仍去找厄休拉,卻發現她已出嫁。絕望的梵高無心教書,接受邀請到貧民窟做慈善工作,目睹了狄更斯筆下所描繪的貧苦人的悲慘處境,使他第一次萌生了想利用繪畫表現心中感受的願望。弟弟提奧建議他去學畫,但他決定像父親一樣做個牧師。1878年夏,他在比利時南方一個礦區傳教,安慰老人,教礦工的孩子們讀書。當時疫病流行,他不顧個人安危,日夜守護工人,並將衣食用具等分給窮人,自己睡在草袋子上。礦坑爆炸時�他還曾冒死救出一個重傷的礦工。他這種過分認真的犧牲精神惹怒了教會,1879年7月梵高被解除教職。
1880年,在畫店工作的弟弟提奧接濟27歲的梵高去學畫,但這點錢只夠梵高糊口。沒有多餘的錢購置衣服和繪畫材料,梵高不得不常常只吃栗子充飢。
1881年,梵高對新寡的表妹吐露了傾慕之情,但遭到了拒絕。這時他對宗教改變了看法,一次竟與父親吵了起來:「對你們資產階級的宗教我領教過了,你們全是些偽君子,我和你的宗教永遠分手了,我追求的是藝術的福音!」他棄家去海牙跟堂兄毛威學畫,但他不滿毛威讓他不斷畫石膏像的那套古典方法。一天,他把石膏像摔個粉碎拂袖而去。他寫信給弟弟提奧:「我要畫的是人性!人性!人性!」
一天,他在街頭偶遇一個懷孕的不幸女子,便把她帶回家做模特兒。他不斷畫她,並答應一旦有錢便娶她為妻。那個女子是個酗酒無度、醜陋無比、不可救葯的妓女,梵高熱心照料她,為她節衣縮食,在畫室放上搖籃,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給新生的嬰兒洗澡,那女人卻偷他的錢去酗酒取樂。如果不是弟弟提奧出頭幫他擺脫困境,他或許會斷送在那個寡廉鮮恥的女人手裡。他寫信給她:「再見吧,我雖不相信你會改邪歸正,但你至少要誠實。即使你不過是個不幸的妓女,只要有了孩子,你就是一位真正的母親。」
�
� 瑪戈特在梵•高的生活中是唯一愛過文森特的女人。不幸的是,因為家庭的壓力這段愛情沒有結果,瑪戈特吞下了毒葯,文森特請來醫生為她治療,瑪戈特最終康復了。但是有一天能嫁給文森特的夢想最終沒能實現,後來在布拉邦特省,梵高終於被愛神之箭第一次射中了。年長於梵高的瑪戈特•貝格曼看中了梵高的好心腸,兩人幸福地過了數日,但終因她父母的干涉而只得分手。
1885年,梵高進入了渴望已久的安特衛普美術學院,但這座美術最高學府卻令他失望。有一次畫維納斯雕像時,他竟然給這位女神畫了一雙荷蘭主婦般的肥腿,使教師大為氣憤,將他的畫筆奪去。他對教師喊:「你不知道女人是啥樣子,一個女人必須有大腿、臀部和骨盆才能生孩子!」梵高被趕出了學院大門。此時33歲的梵高正患傷寒病,貧病交加之下,他決定去巴黎尋求弟弟的庇護。他在巴黎結識了許多印象派畫家,包括給他帶來一連串不幸的 高更 。
巴黎的市塵聲囂和光怪陸離的生活令梵高厭倦,他渴望回到恬靜的大自然中去。在弟弟的幫助下他來到法國南方阿城,住在小客店裡瘋狂作畫,有時一天就畫出十幾幅。梵高作畫時往往很激動,除畫筆外,還用手指、畫刀,有時乾脆把顏色直接擠到畫布上。他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對窮苦不幸者深切同情:「我願以我的作品表現出一個普通人心中的激動。」「藝術家公社」的理想呈現在他面前,他邀請高更到阿爾同住。1888年10月,懷才不遇、玩世不恭的高更來了。�
高更傲骨錚錚,驕狂蔑眾,從一開始就不斷嘲諷、揶揄梵高,經常取笑他的情場失意,同時又妒忌梵高的藝術和他對藝術的忠誠,生性淳樸憨厚的梵高總對朋友寬宥容忍。一次高更預先買通妓女,當眾侮辱、奚落梵高,羞辱交迸的梵高怒不可遏,與高庚大鬧一場憤然離去。聖誕節即將到來,高庚又買通一個妓女耍弄他。那女人對梵高說:「你給我五個法郎,我便好好接待你,否則用你的大耳朵送我做聖誕禮物。」喝得半醉的梵高抓起一把銳利的剃刀將右耳割下,包在一塊畫布里派人送到妓院。後來,他曾畫了許多自畫像,其中以割了耳朵的自畫像最為著名。
1889年5月,弟弟提奧將梵高送進瘋人院,後來又把他轉到一座較好的療養院。在醫院附近的田野,梵高畫了150幅油畫和數百幅素描。此時他畫風突變,特別為驕陽下金黃色的麥田著迷,整日畫這些景色。他高喊:「金黃色!多美的金黃色呀!」1890年他請求出院寫生,但半途舊病復發。
一天下午,他坐在小客店的樹下,恍惚看見了父親的教區和花壇,看見了厄休拉和礦工們,看見了高庚和那些「姑娘們」,聽見了他們的笑聲。他深知自己瘋了,不斷地喊道:「這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在寂靜的田野里,面對燦爛的陽光,他用手槍朝自己胃部開了一槍,隨後平靜地收拾起畫具像往常一樣走回旅店。他熬了兩天,痛楚難忍,但他未喊叫一聲。臨終前,他不斷吸煙,和弟弟提奧談論藝術。1890年6月29日去世時,他的嘴裡還叼著點燃的煙斗,時年37歲。他的摯友和醫生加歇在他的墓邊種了他喜愛的向日葵。一向熱愛哥哥的提奧受不了這沉重的打擊,半年後在故鄉也因瘋逝世,後來被安葬在哥哥的墓旁,永遠和他長眠在一起。
『柒』 梵·高傳的作品內容
導言
序幕 倫敦
(一)娃娃們的天使
(二)古比爾公司
(三)愛以它自己的形象創造愛
(四)「讓我們把這事忘了吧,好不好?」
(五)梵高家族
(六)「哼,你不過是個鄉巴佬而已!」
(七)拉姆斯蓋特和伊斯萊沃思
第一卷 博里納日
(一)阿姆斯特丹
(二)凱
(三)古板的鄉下教士
(四)拉丁文和希臘文
(五)曼德斯·德科斯塔
(六)長處在哪裡
(七)福音傳道學校
(八)「煤黑子」
(九)一間礦工的棚屋
(十)成功了!
(十一)矸石山
(十二)馬卡塞
(十三)一堂經濟學課
(十四)易碎品
(十五)黑埃及
(十六)上帝退場
(十七)破產
(十八)微不足道的小事件
(十九)藝術家對藝術家
(二十)提奧上場
(二十一)萊斯維克老磨坊
第二卷 埃頓
(一)「干這一行是可以謀生的!」
(二)瘋子
(三)學生
(四)特斯提格先生
(五)安東·毛威
(六)凱來到埃頓
(七)「不,永遠辦不到,永遠辦不到!」
(八)人在有的城市永遠不走運
第三卷 海牙
(一)第一個畫室
(二)克里斯汀
(三)工作取得進展
(四)男人得有個女人才行
(五)「你必須得趕快開始賣畫。」
(六)善滋長於出乎意料的地方
(七)學會受了痛苦而不抱怨
(八)「無情之劍」
(九)愛
(十)「聖家族」
(十一)提奧來海牙
(十二)難以捉摸的父親們
(十三)藝術是一場戰斗
(十四)——這就是婚姻
第四卷 紐恩南
(一)牧師住宅里的畫室
(二)織工
(三)瑪高特
(四)「要緊的是愛,而不是被愛」
(五)任你走到哪裡
(六)審訊
(七)「你的作品差點兒就能賣出去了,但是 ·」
(八)吃土豆的人
第五卷 巴黎
(一)「哦,是啊,巴黎!」
(二)爆炸
(三)「要是一個人能當上畫家,他干嗎非要當伯爵呢?
(四)一個原始派畫家的肖像
(五)繪畫應當變成一門科學!
(六)羅穌的宴會
(七)一個上吊的可憐蟲
(八)藝術與道德
(九)佩雷·唐古伊
(十)「小林蔭道」
(十一)為工人的藝術
(十二)「共產主義科勒尼」
(十三)向南,向南 向著太陽
第六卷 阿爾
(一)地震還是革命?
(二)繪畫機器
(三)「鴿子」
(四)郵遞員
(五)黃房子
(六)瑪雅
(七)高更到來
(八) 大吵大鬧
(九)「伏熱」
(十)「在當今的社會 畫家只不過是個破罐子。」
第七卷 聖雷米
(一)三等客車
(二)瘋人互助會
(三)破瓶爛罐就是破瓶爛罐
(四)「在頭童齒豁 氣息奄奄的時候,我才學會了作畫。」
第八卷 奧維爾
(一)首次個人畫展
(二)精神病專家
(三)人是無法把告別畫出來的
(四)一種疾速還原的泥土
(五)「他們死時也不分離。」
附 記
編後記 言語從來不是他的媒介物。他應該畫出訣別。
一個人是無法畫出訣別的。
他仰望太陽。然後他用手抵住自己的太陽穴,摳動扳機。他倒下了,臉埋在肥沃又發出刺鼻氣味的麥田裡。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親的子宮里去了。
娃娃們的天使
「梵高先生,該醒醒啦!」
溫森特即使在睡夢中,也一直在期待著烏蘇拉的聲音。
「我醒著哪,烏蘇拉小姐!」他大聲答應著。
「不,你剛才就沒醒著,」姑娘格格著著,「你是這會兒才醒來的。」他聽見她下樓到廚房裡去了。
溫森特把手放在身下,用勁兒一撐,從床上跳起來。他的肩膀和胸部肌肉發達,兩臂粗壯有力。他敏捷地穿上衣服,從水罐里倒出一點冷水磨起剃刀來。
…… 歐文·斯通(Irving Stone,1903—1989),美國著名傳記小說作家。青少年時期生活艱難,先後做過報童、推銷員、牧童等。南加州大學經濟學碩士。曾於印第安納大學任教。歐文·斯通一生創作二十五部傳記小說,傳主包括傑克·倫敦、米開朗琪羅、弗洛伊德、達爾文等歷史文化名人。其作品在歐美各國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更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其年僅二十六歲時的作品。歐文·斯通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七十餘年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震撼無數讀者。這部作品也成為歐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譯成八十餘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感動億萬讀者。
『捌』 梵高為什麼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突然名聲大噪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生於1853年,1890年自殺身亡,終年37歲。37歲對於一個天才型藝術家來說是個很特殊的年齡。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1483——1520)也在37歲那年發高燒逝於羅馬;另一位義大利繪畫大師,一生與疾病抗爭,一生為女人畫畫,與畢加索一爭高下的莫迪尼阿里(1884——1920)也只活了虛37歲。
梵高與塞尚(1839——1906)、高更(1848—1903)並稱為後印象派代表人物,後印象派其實就是反印象派,認為印象派繪畫太迷戀於光影,太唯美,而忽略了物象的內在本質。這三人中唯有塞尚是銀行家家庭,家境富有,他迷戀物象的內在結構,「聖維克多山」是他一直研究的母題,他的繪畫開創了現代繪畫,塞尚也稱為「現代繪畫之父」。高更,一個厭倦現代文明,在塔希提島與當地土著婦女為伍的畫壇怪才。
後印象主義的三位代表人物,除了塞尚外,梵高和高更都屬於另類天才,貧窮和孤獨伴隨著他們(高更早年比較富有)。
回到梵高,從一個小職員、牧師到畫家,如今又成為婦孺皆知的神經病、畫壇奇才、後印象派代表人物,只能說梵高就是為畫畫而生的。他的繪畫靈感來自於他靈魂深處,梵高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用他的生命在畫畫,早期作品的昏暗到後期的鮮亮,是一個生命體燃燒的過程,每一個色塊,每一個筆觸都是生命的吶喊。
一個貧窮、孤獨導致的精神病性質的靈魂在同時代是不可能被接納的。所以梵高身前賣出的唯一的一張畫還是他堂弟提奧出資的。
但是,曾受到印象派影響,又與印象派畫家有過當面交流,一個把生命都傾注在畫布的畫家作品是不會被時間淹沒的,一個藝術的靈魂自有它閃亮登場的時刻。
過了近一個世紀,當梵高的作品被幾千萬賣出後,梵高的名字才真正家喻戶曉、路人皆知。
『玖』 著名畫家梵高為什麼割掉自己的耳朵
梵高是偉大的藝術家,可他為何會割掉自己的耳朵?各位,這個問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生活類的話題,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題,很接地氣。其次,這個話題比較輕松,所以是個難得的好題目。最後,作為文字工作者,小編認為,我們在闡述這些生活類話題時,應該盡量客觀、公正,不偏不倚。而且,應該注意我們的價值導向。因為,普及生活小常識,做好科普教育工作,也是我們文字工作者的應盡之責。
而那個時候的梵高沒有名氣,甚至沒有賣出去一幅油畫,弟弟的結婚對梵高來說造成了刺激,所以他用剃須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第二,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是為了不聽詆毀。我們知道一開始的梵高是比較困難的,也沒有名氣,那麼肯定會有很多人對他不認可,甚至是詆毀嘲笑他,所以為了擺脫這種煩惱,梵谷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以此明志,讓自己專心的去畫畫。
『拾』 梵高傳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荷蘭畫家溫森特·梵高,是 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備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並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飲譽世界。
本譯本於1982年出版, 18年來屢印不衰,正如譯者常濤女士所言:「是梵高那在人生的磨難中擺脫了傳統的桎梏而化入永恆的美麗靈魂吸引了一代代讀者,《梵高傳》也許會因此而有幸成為一部可以傳之久遠的書。」
作者簡介
歐文·斯通(Irving Stone,1903—1989),美國著名傳記小說作家。青少年時期生活艱難,先後做過報童、推銷員、牧童等。南加州大學經濟學碩士。曾於印第安納大學任教。歐文·斯通一生創作二十五部傳記小說,傳主包括傑克·倫敦、米開朗琪羅、弗洛伊德、達爾文等歷史文化名人。其作品在歐美各國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更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其年僅二十六歲時的作品。歐文·斯通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七十餘年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震撼無數讀者。這部作品也成為歐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譯成八十餘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感動億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