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爾·海澤的長篇小說
在長篇小說的創作中,保爾·海澤則遵循青年德意志派的古茨河夫和施畢爾哈根的路子,但卻被認為沒達到前者的哲學深刻性和後者的政治尖銳性。在他的九部長篇小說里,惟有《世界的孩子們》(1872)和《眾峰之上》(1895)這兩部取得了成功。前一部揭露教會的偽善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淪喪,出色地塑造了一個被視為「現代塔爾丟夫」的偽君子形象;後一部則有力地批判尼採的超人哲學,鞭撻了殘酷壓迫勞動人民的統治階級。
用以上幾種體裁,海澤都未能創做出具有長遠和巨大價值的傑作,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形式和風格方面因襲多,創新少;二是內容和題材脫離現實,缺乏社會意義。因此,80年代以後,隨著一大批自然主義作家和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登上文壇,海澤即被譏為「專事模仿」和「已經過時」,是毫不奇怪的。
Ⅱ 保爾·海澤的介紹
保爾·海澤,1830年3月15日,出生在德國普魯士邦的京城柏林。父親是當時有聲望的古典語言學家,與文化界名流如威廉·洪堡等都有很深的交誼。母親是猶太大銀行家的女兒,酷愛文學,精通英、法文,從事過文學翻譯和戲劇活動,她的姊妹中有兩人成了作家,雖然並未取得什麼成就。保爾·海澤不僅自幼受到文學熏陶,而且早早與文藝界發生接觸,詩人、作家如艾沁多夫和凡爾哈根,音樂家如門德爾松和李斯特,甚至還有斐迪南·拉薩爾,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Ⅲ 保爾·海澤的文學作品
保爾·海澤兼為小說家、詩人、戲劇家,從中學時代開始寫作,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中作品是異常豐富的,計有:長篇小說九部,中短篇小說一百八十多篇,大量的抒情詩和政治詩,戲劇近七十齣,此外還有相當多的論文、回憶錄、日記以及與馮塔納、凱勒和施托姆等的文學通信等。不僅如此,海澤還是一位傑出的成就斐然的翻譯家,翻譯出版過西班牙和法國的詩歌,義大利的童話、民歌、喜劇和小說,以及馬基雅弗里·奧里約斯托和莎士比亞等一系列重要外國作家的作品,其譯作很得時人好評。最後,在1871至1903年的三十二年間,他編選出版了《德語中短篇小說寶庫》、《外國中短篇小說寶庫》和《新編德語中短篇小說寶庫》,三套選本加在一起多達六十二卷,可以說集19世紀以前的世界中短篇小說之大成,其貢獻與功績,也不可低估。
Ⅳ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中保爾最經典那句話怎麼說的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懊悔,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侯就能夠說:『我已把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 尼古拉·阿歷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於1933年寫成。小說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Ⅳ 保爾·海澤的中短篇小說
在中短篇小說的創作中,海澤看來是自覺地實踐了上述主張,因此他的作品,特別是早期的優秀作品,不論題材內容或是藝術形式都富於個性特色,叫人一讀就被吸引住,讀完後久久不會忘懷。
他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說有《犟妹子》(1855)、《特雷庇姑娘》(1858)、《母親的肖像》(1859)、《安德烈亞·德爾芬》(1859)、《安妮娜》(1860)、《麥爾林》(1892)等。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不少詩歌和長篇小說。1872年出版了《詩集》,其中一些詩篇被著名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和沃爾夫等譜寫成歌曲。他的長篇小說有《世界的孩子們》(1872)、《在天堂》(1875)、《反潮流》(1904)、《維納斯的誕生》(1909)、《眾峰之上》(1895)等。此外,他還寫了不少戲劇,如《科爾貝格》(1865)、《哈德良》(1865)等,但多不成功。在從事文學創作的同時,海澤還潛心於文學研究工作,寫了許多論小說創作技巧以及關於歌德、施托姆、格里爾帕策作品的論文。此外,他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翻譯家,譯了許多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優秀詩歌。由於他全面的才能,他被稱之為「繆斯的寵兒」。
《安妮娜》
在奧地利南部有一個風景優美的山村,村中的居民純朴、善良,過著恬靜、安寧、與世無爭的生活。安妮娜是村中富戶、村長莫利茨的獨生女,不僅單純、聰明,而且美麗非凡,被父親視為掌上明珠。安妮娜已經19歲了,雖然情竇已開,村中不少小夥子追求她,但她尚未找到意中人。父親也在為她的婚事操心,一心要為她物色一位英俊、能幹、出身名門的未婚夫。一天,村中來了一個衣著寒酸的年輕畫家。他名叫安德雷帝,來自義大利。又飢又渴的安德雷蒂來到安妮娜家門前,請求安妮娜給他一杯水,並在她家門前的長凳上休息片刻。安妮娜給畫家拿來了水和麵包,並同他攀談起來。當她得知安德雷蒂父母雙亡,到處流浪,僅以給人畫像的微薄收入勉強生活時,對他產生了深深的同情。這時,安妮娜的父親從外面回來,了解了畫家的身世,提出讓他暫時在他家的一間閑置的小屋棲身。畫家在村中為村民們畫像,出色的技藝和正直的人品很快獲得了大家的好感。安妮娜也漸漸同他熟識起來。畫家提出,要為她畫一幅最出色的像以報答她和她父親收留他的恩情。一次,安妮娜去看望女友途中失足掉進水潭,畫家奮不顧身跳進刺骨的水中將她救起,自己卻差點淹死。此後,他得了肺炎,只是在安妮娜溫柔的照顧和護理下才漸漸痊癒。在為安妮娜畫像的日子裡,兩個年輕人互相產生了好感,萌發了愛情。但這事很快被莫利茨察覺。他雖然覺得畫家正直、樂觀,救了女兒的命,但讓一個沒有地位和財產的陌生人做女婿卻無論如何不能同意。況且,他已相中了鄰村一位農場主的兒子,一個相貌堂堂的精明干練的小夥子。一天晚上,莫利茨同女兒散步時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她,讓她過幾天同他一起去鄰村作客,同那位小夥子認識。安妮娜聽了父親的話大吃一驚。她告訴父親,自己已經有了意中人,那位流浪畫家。老人非常悲哀,說自己已經老了,唯一的心願便是為心愛的女兒找到一個中意的丈夫。他請求女兒一定要滿足他這最後的願望,否則他便會傷心而死。安妮娜內心雖然十分痛苦和矛盾,但看見體弱多病的父親那憔悴的臉,想到母親死後他給予自己的愛,還是勉強同意了。相親進行得很順利,雙方老人商定了婚禮舉行的日期。安妮娜與畫家再次幽會時,把這一切告訴了他。兩個相愛的年輕人淚流滿面地相互擁抱,作最後的訣別。安妮娜告訴他,她雖然身不由己嫁了別人,但她的心是永遠屬於他的。
婚禮舉行的那一天,畫家獨自一人來到山頂,選擇一棵能望見安妮娜家的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安妮娜從女友那裡獲悉這個消息時,不顧一切地沖出人群,奔到懸崖邊縱身跳進了深深的水潭。
Ⅵ 保爾·海澤的Novelle體裁
保爾·海澤的全部創作,只有Novelle這種體裁成就突出,一些優秀代表作在世界上產生過廣泛影響,至今生命力不衰。
在德國,Novelle的創作有著深厚的傳統,從歌德到托馬斯·曼,一代一代都名家輩出。保爾·海澤進行創作的年代,德國的Novelle正好發展到了最高峰。他不但可以向歌德、霍夫曼、蒂克、克萊斯特等前輩借鑒學習,更可以與同時代的凱勒、施托姆、邁耶爾等取長補短。他與凱勒、施托姆長期通信,主要內容就是就創作問題進行探討、切磋。對於薄伽丘以來的外國中短篇小說大師,他都有深入了解,其中特別推崇法國的梅里美、綴塞、莫泊桑和俄國的屠格涅夫,從他們的創作中顯然也汲取了不少營養。這樣,他在學習借鑒方面便不是困於某一家一派,像在不成功的其他體裁創作中那樣,而是博採眾長,融會貫通。不僅如此,海澤在創作中還十分注意創新,從而形成了自己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和個性。他既不同於典雅寧靜的歌德,更不同於神秘詭話的霍夫曼,與深刻細膩的凱勒也有顯著差別。整個說來,他的創作以現實主義為基調,同時又有著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德語Novelle的發展史上,保爾·海澤佔有一個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享有「中短篇小說家中的莎士比亞」之稱的凱勒,認為他在Novelle「這一體裁內創造出了一些嶄新的東西」。德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人馮塔納,稱贊他是自己時代「最富於創造力的文學天才」。19世紀丹麥的大批評家勃蘭兌斯,則把他的中短篇小說成就與霍夫曼和梅里美等相媲美。
作為中短篇小說家的海澤之所以獨樹一幟,取得突出成就,是與他對Novelle這一體裁的本質有著深刻的、獨到的理解分不開的。在1871年出版的《德語中短篇小說寶庫》第一卷序言中,他把自己的理解做了系統而生動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獵鷹理論」。「獵鷹」一詞典出薄伽丘的《十日談》。在《十日談》中講的每一個故事前面,都有一段簡短的引語,其中第五日第九個故事前的引語是這樣的:
費得里哥為一位太太耗盡了家財,總不能獲得她的歡心,從此只得守貧度日。後來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愛的一隻鷹宰了款待她,她大為感動,就嫁給了他,並且給他帶來豐厚的陪嫁。
從這段引語中,海澤悟出了Novelle的一個基本特徵,要求每一個作者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我的『鷹』在哪裡?那使我的故事區別於其他成千上萬篇故事的獨特之點在哪裡?」海洋的「獵鷹理論」,對於歌德和施雷格爾兄弟關於Novelle應該講一個「新鮮」、「獨特」、「聞所未聞」的事件的提法,做了很好的發揮,很受人們的重視。應該指出,這種每篇作品都得有自己的「鷹」的主張,就是要求作者刻意求新,標新立異,不僅僅指作品的情節而言,而指作者的整個風格;不僅僅適合於帶有傳奇性質的Novelle,也可以和應該在原則上適合於其他文學樣式,因為,雷同刻板,因襲模仿,平平淡淡,對於整個文藝創作來說都是不可取的。
Ⅶ 關於保爾的五個經典事例
1、眼睛看不見,就藉助無線廣播學習,寫字時用硬紙板框中間卡出的縫限制鉛筆進行寫作.他的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就是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完成的。
2、少年時救地下黨被折磨毒打卻不向敵人透露任何消息。
3、帶著從未有過的絕望保爾坐在黑海港口公園里,抱著頭,沉思著:失去了最可貴的戰鬥力,為什麼還要活著呢?他用搶對准了自己。
4、懷著從事文學創作這個新的理想,他閱讀了許多古典文學作品,念完了函授大學第一學期的課程,兩腿完全癱瘓了.他只有右手還聽使喚。接著,左眼也失明了。
5、1918年,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家鄉一度被德國軍隊佔領,他冒著生命危險去完成組織上交給自己的收集敵人情報和將革命布告貼到德軍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務,顯示了他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們的贊揚。
(7)保爾海澤中短篇小說經典擴展閱讀:
保爾·柯察金,出生於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憑母親替人洗衣做飯維持生計。他因痛恨神父平時虐待他,往神父家的復活節蛋糕上撒煙灰而被學校開除。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在那兒他受盡了凌辱,所以他憎恨那些欺壓窮人的店老闆,厭惡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錢人。
「十月革命「爆發後,帝國主義和反動派妄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保爾的家鄉烏克蘭謝佩托夫卡鎮也經歷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內戰的歲月。紅軍解放了謝佩托夫卡鎮,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爾什維克朱赫來在鎮上做地下工作。
朱赫來很友好,教保爾學會了英式拳擊,還培養了保爾樸素的革命熱情。一次,因為解救朱赫來,保爾自己被關進了監獄。而後敵人因疏忽把他錯放了,保爾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來到了冬妮婭的花園門前,縱身跳進了花園。
由於上次釣魚時,保爾幫助過冬妮婭,加上她又喜歡他「熱情和倔強「的性格,他的到來讓她很高興。保爾也覺得冬妮婭跟別的富家女孩不一樣,他們都感受到了朦朧的愛情。但保爾意識到他留在冬妮婭家會連累自己的戀人,便毅然離開了,後來保爾在朋友謝廖沙的影響下參加了紅軍。
保爾參軍後當過偵察兵,後來又當了騎兵。他在戰場上是個敢於沖鋒陷陣的戰士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宣傳員。他特別喜歡讀《牛虻》、《斯巴達克斯》等作品,經常給戰友們朗讀或講故事。在一次激戰中,他的頭部中了彈片受了重傷,但他用頑強的毅力戰勝了死神。
他的身體狀況使他不能再回前線,於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他做團的工作、肅反工作,並忘我地投入到艱苦的體力勞動中去。
一次參加工友同志的聚會,保爾因帶著穿著漂亮整潔的冬妮婭同去,遭到了工友們的譏諷和嘲笑。保爾意識到冬妮婭和自己不是一個階級,希望她能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但卻被她回絕了,兩個人的感情不得不產生分裂,從此保爾便離開了冬妮婭。後來他又參加修鐵路的工作。
修建鐵路的工作尤為艱苦;秋雨、泥濘、大雪、凍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還有武裝匪徒的襲擾和疾病的威脅。一天,保爾意外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戀人,那時她已經和一個非常有錢的工程師結了婚。
保爾在鐵路工廠任團委書記時,與團委委員麗達在工作上經常接觸,可是保爾以「牛虻」精神抵制自己對麗達產生的感情,後來他又錯把麗達的哥哥達維德·烏斯季諾維奇當成了她的戀人,「感到說不出的委屈」。
然後保爾盤問自己,認為「愛情給人帶來許多痛苦,難道現在是談情說愛的時候嗎?」後得知達維德是麗達的哥哥,但還是下定決心斷絕了他們的感情,因而失去了與她相愛的機會。 在築路工作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並引發了肺炎,組織上不得不把保爾送回家鄉去休養。
半路上誤傳出保爾已經死去的消息,但保爾第四次戰勝死亡回到了人間。病癒後,他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並且入了黨。由於種種傷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勞動,保爾的體質越來越壞,喪失了工作能力,黨組織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讓他長期住院治療。
在海濱療養時,他偶然認識了女民工達雅並相愛。保爾一邊不斷地幫助達雅進步,一邊開始頑強地學習,增強寫作的本領。 1927年,保爾已全身癱瘓,接著又雙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終於把這個充滿戰斗激情的戰士束縛在床榻上了。保爾也曾一度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他很快從低谷中走了出來。
這個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並且沒有絲毫寫作經驗的人,開始了他充滿英雄主義的事業——文學創作。保爾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紙板做成框子寫。6個月後,寫成的手稿在朋友寄回來時丟失了,保爾一度灰心喪氣。
後來,他振作了起來,自己口述,請人代錄。在母親和一位鄰居的幫助下,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終於出版了。生活的鐵環已被徹底粉碎,保爾拿起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Ⅷ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里,保爾.柯察金的經典名言是什麼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於1933年寫成。
小說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寫作背景:
20年代末30年代初,隨著新經濟政策的結束和斯大林政治經濟體制的確立,在文藝界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統一的局面。
斯大林時期的國家用「一統化「思想教育青少年,尤其重視文學藝術在培養青少年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中的重要作用,斯大林要求文學作品要「追求直接的宣傳目的「,許多作品的寫作目的就是為了向青年灌輸「共產主義理想「。
官方強調文學用「社會主義精神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文學藝術要完成這種教育功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塑造體現社會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理想的英雄人物。
這一時期,蘇聯文學的主題是歌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歌頌黨和領袖,塑造蘇維埃新人的光輝形象,蘇聯文學的任務就是根據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創造出一個絕對信仰共產主義的人物並把他描繪得真實可信。
奧斯特洛夫斯基響應官方的號召開始撰寫《鋼鐵》,保爾樸素的階級感情、狂熱的獻身精神、對共產主義的美好憧憬和對領袖的絕對服從正是斯大林推行其路線所需要的。
1927年初,22歲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因癱瘓卧病在床,雙目失明。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與病魔做斗爭的同時決意通過文學作品,來展現當時的時貌和個人的生活體驗,他創作了一篇關於科托夫騎兵旅成長以及英勇征戰的中篇小說。
但他把小說寫好讓妻子寄給敖德薩科托夫騎兵旅的戰友們,徵求他們的意見,戰友們熱情地評價了這部小說,可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郵局丟失。
但這並沒有挫敗他,在參加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函授大學學習的同時,他開始構思《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是他強忍病痛,在病榻上歷時三年完成。故事取材於他的親身經歷。
Ⅸ 保爾·海澤的青年時期
1848年3月,柏林同歐洲其他許多大城市一樣,爆發了人民革命,保爾·海澤作為大學生團體的成員,也拿起武器走上街頭,同時發表了充滿革命激情的詩篇,如《古調德語新詩十五首》。3月革命失敗後,海澤於次年春轉人波恩大學繼續學習,但革命熱情不減,當萊茵蘭和巴登爆發人民起義時他深為振奮,曾考慮參加高特弗里特·金克爾教授組織的志願軍前往聲援,只因故未能如願。
1850年夏天,海澤前往瑞士旅行,回來後決定放棄古典語言(拉丁語、希臘語)的學習,改學現代羅曼語言(義大利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等),為日後大量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作品打好了基礎。
但是,成為海澤一生發展的重要轉折的,是另外一次旅行。1852年,大學剛畢業的海澤獲得普魯士政府資助,到義大利游學一年義大利古老的文化、美麗的風光和純朴的民情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對他此後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正式任務是研究考察羅曼語古代手稿,但是成果並不多,且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梵蒂岡教廷圖書館將他逐出門外,理由一說是他違反規定偷抄古手稿,一說是他1850年寫的劇本《羅馬的弗朗西斯卡》觸怒了教廷,被教廷視為「有傷風化」。然而對於海澤的文學事業,義大利之行的收獲卻太大了。一年中,從北到南,他遍游這個南方古國:在佛羅倫薩,他研究文藝復興的宏偉建築和藝術珍品;在羅馬,他廣交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那不勒斯,他流連忘返於維吉爾墓前;在卡普里,他對漁民的生活進行深入考察;在米蘭……在威尼斯……在比薩……義大利淳樸善良的人民,明媚跨旋的風光,古老悠久的文化和歷史,都給他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從長遠看,在義大利的經歷不僅為他以後創作的相當大一部分作品特別是中短篇小說提供了素材,而且對他以追求明朗、和諧為主的美學思想和創作風格,也產生了明顯影響。再看直接的具體的結果,就是他在旅途中寫成了反映卡普里漁民生活的《犟妹子》這篇 Novelle。《犟妹子》長僅一萬余字,只能算個短篇小說,但一經問世卻給作者帶來巨大聲譽,真正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從此,大量的作品便從海澤的筆底涌了出來。
1853年秋,海澤回到柏林,正在考慮是否做專業作家而猶豫 未定之際,突然接到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連二世要他去慕尼黑的邀請。國王答應給他每年高達一千金幣的俸祿,所求於他的不過是參加宮中不太經常舉行的科學文藝討論會而已。原來,和自己的父親路德維希一世一樣,馬克西米連二世也雄心勃勃,企圖把慕尼黑變成為德國科學文化中心,因此,不但大事收羅學者文人,而且自己還出席和主持討論會。年僅23歲的海澤所以能得 到如此一個「美差」,又是先一年到慕尼黑的蓋貝爾大力舉薦的結果。海澤於 1854年移居慕尼黑,在這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並與著名作家弗蘭茨·庫格勒的女兒結婚,悠閑而優裕的生活使他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從事創作。並且,他與著名作家庫爾茨、凱勒、施托姆、馮達諾等保持友誼和書信來往。這時,在以蓋貝爾為精神領袖的所謂「慕尼黑作家集團」中,定期討論文學藝術問題,朗誦自己的作品。海澤參加這一團體的活動,並很快成為該團體的首領和作品最多、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 與蓋貝爾和後來很快便湮沒無聞的弗里德利希·波登施德特一起,被時人稱為慕尼黑文壇的三巨星。
1855年至1895年,他總共發表中短篇小說集20卷,收入100多篇作品。他力圖保持傳統的藝術價值,使之免受政治激進主義、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侵蝕。他的作品傾向於理想化,不願描寫人生的黑暗面,並憤怒地譴責當時正在興起的自然主義傾向。
1864年,馬克西米連二世死了,其子路德維希二世要求蓋貝爾和海澤自行提出申請,否則停發年金。二人不予理睬,新國王沒辦法,只好繼續施予「恩澤」。四年後,他終於以蓋貝爾在一首詩中支持普魯士的政策為理由,停發他的俸祿。為表示對國王不滿,海澤也自動放棄了俸祿。不久後,蓋貝爾因病返回故鄉呂貝克,海澤遂成為慕尼黑乃至整個南德文壇的領袖,國內外的重要作家如馮塔納、施托姆、凱勒、勞伯、格里爾帕策、黑勃爾以及挪威的易卜生和比昂遜等,都與他有或多或少的交往和通信聯系。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海澤的聲譽和影響達到了高峰。
80年代以後,由於自身題材來源枯竭和德國自然主義崛起等原因,海澤的創作開始走下坡路,聲望也逐漸衰落。他這段時間的主要貢獻是在編輯出版、提攜後進和幫助同行方面。例如奧地利大戲劇家和小說家格里爾帕策,就是由於他的介紹才免於湮沒無聞。另外如馮塔納等相當一批作家,則由他提名而獲得各種文學獎金。由於他推薦的人不為官方認可,海澤於1874年和1893年先後辭去了馬克西米連獎金和席勒獎金的評審人職務。1884年,保爾·海澤以劇作《賽拜恩婦女》成為席勒獎金的獲得者,191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雖說姍姍來遲,卻成了80高齡的作家的晚年安慰。瑞典文學院因「他作為抒情詩人、劇作家、長篇小說家和聞名世界的中短篇小說家,在長期創作生涯中所顯示的滲透著理想的非凡的藝術才能」授予他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當時他已80高齡,未能參加授獎儀式。
1914年4月2日,保爾·海澤病歿於慕尼黑。
Ⅹ 保爾·海澤的藝術形式
要真正了解海澤中短篇小說的特色,不能不注意他在藝術形式方面的追求和創造。與內容上求美、求善相適應,他在形式上也力求和諧、完整。早期,在內容充實、新鮮的情況下,他的確以高超的技巧創造出了一些瑰寶似的藝術珍品。他的構思布局精巧別致,故事情節變化多端,幾乎每一篇較優秀的作品都富有戲劇性和浪漫色彩,都有其出人意表和引人入勝之處,也就是說,都有自己的「鷹」。他的語言純凈、明快,不少時候還詩意濃郁。他對自然風物的描繪特別是對義大利的描繪真實生動,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他的作品情節發展起伏跌宕,變化有致,如《安德雷亞·德爾泰》中三次行刺的描寫,由暗到明,由虛到實,一次比一次更加扣人心弦。他小說的結尾也多半頗見匠心,令人叫絕。當然,他的某些作品特別是後期作品,由於刻意求工難免顯出雕琢的痕跡,犯了唯美主義的毛病。他偶爾也有敗筆,如《安妮娜》的開頭和《台伯河畔》的結尾,似乎就可以作為例子。但不管怎麼講,像保爾·海澤這樣一位獨具風格的中短篇小說家,他在藝術方面可供我們研究借鑒、閱讀欣賞的地方是不少的。
這個選集收了九篇小說,僅占保爾·海澤所作中短篇小說的一個很小的部分。不過最有代表性的早期傑作都已包括在內,同時也選了兩篇較晚的作品(《死湖情瀾》和《失去了的兒子》),以利於看出題材和風格的變化。保爾·海澤在我國尚屬第一次有系統地介紹,加之參考資料十分缺乏,譯者對他的評介和譯文在傳達原著風格方面都難免有缺點、錯誤,敬請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