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女性主義的短篇小說

女性主義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10-20 13:32:03

『壹』 怎樣從女性主義角度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與女性主義批評作者:黃立豐字體: 【大 中 小】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跡,除了它本身的藝術魅力之外,數百年來幾乎從沒間斷的研究資料也使它帶上了各個時代的文化烙印。然而,對於《哈姆雷特》這部戲劇的研究往往以哈姆雷特這個人物作為絕對的中心,研究哈姆雷特的文章汗牛充棟,正如法國小說家法朗士(Anatole France, 1844-1924)所說:「哈姆雷特...人類一向加以最大的注意,關於那些千差萬別的批評的歷史,倒是一本十分有趣的著作。」
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第一幕,第二場,146行),「女人」在哈評史中確然處於「弱者」的地位。首先,女性形象批評這一領域在哈評中長期處於從屬的地位。《哈》劇中的兩位女性歐菲利亞和葛楚德被視為推動情節發展的小人物,只有與哈姆雷特有關時才有意義,因此有關她們的論述在正統的《哈姆雷特》批評史(簡稱哈評史,下同)中極為罕見。其次,女性批評在哈評史中的貢獻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尤其是早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女性主義批評大爆炸」的「前女性主義時期」的女性哈評。一大原因就在於女性莎評家往往更加關注劇中的女性人物,奧菲利亞和葛楚德在她們的批評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鑒於此,美國女性主義批評家愛蓮娜·肖瓦爾特在1979年的論文《走向一個女性詩學》中就提出,在「女性主義批評」(feminist critique)即女性作為讀者批判男性文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之外,更要建立「婦女批評學」(gynocritics)即女性作為作者建構婦女文學的創作歷史和理論框架(469)。就哈評而言,不但要關注女性讀者對劇中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批評,更要緊的是開展對女性批評的批評,重建女性在哈評史上的文學傳統。
肖瓦爾特1980年的論文《再現奧菲利亞:女人、瘋狂和女性主義批評的職責》正是對她自己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實踐。她通過回顧奧菲利亞在舞台上被女演員表現和在舞台下被批評家對待的歷史,把二者成功地結合在了一起。她以瑞士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59年在《哈姆雷特》精神分析研討會上的發言為例,指出,男性批評家向來對奧菲利亞這個人物本身不感興趣,除非是把她作為一個男性慾望的客體。同時,肖瓦爾特提出一個廣義的女性主義批評的概念,認為不僅女性批評家的文字闡釋具有批評意義,女演員的表演自由和女性文學家的創作也屬於這一范疇。
作為一部被表演得最多的莎劇,《哈姆雷特》的批評史和表演史無法截然分開。女演員在舞台上對《哈》中人物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影響批評者對劇中人物和該劇本身的評價。
伊麗莎白時代,女性人物由男童扮演,奧菲利亞和葛楚德也不例外。1660年在法國流放多年的查理二世復辟,引借法國舞台的先例,女性才被允許登上舞台。當時古典主義趣味流行,《哈姆雷特》被認為違背了「三一律」和「詩意公正」等新古典主義原則。以至於在十八世紀前期,《哈姆雷特》的表演陷入了低潮,出現了三十多年 (1709-1742) 的低迷期。是女性哈評實現了《哈姆雷特》在舞台上的復活。一方面,1664年,最早的女性莎評家紐卡塞公爵夫人,瑪格利特·卡文迪什(Duchess of Newcastle, Margaret Cavendish, 1623-1673)寫出了第一篇正式的莎評,為莎劇人物的真實性辯護。另一方面,女演員對奧菲利亞的逼真表演不僅證實了莎劇人物的真實性,而且激發了後來的女性批評家對奧菲利亞性格的研究興趣。
馬丁夫人,海倫娜·富賽特(Lady Martin, Helena Faucit, 1817-1898)是十九世紀中期最優秀的莎劇女演員之一,她應親朋好友所請,在通信中闡述她作為一名表演者對劇中人物的看法,出版後受到批評界的好評。在第一封信中,富賽特談的就是奧菲利亞。富賽特的批評與當時其他女性哈評一樣,注重對奧菲利亞的性格分析,但她的舞台經驗使她對奧菲利亞認識具有獨特價值。她相信莎士比亞創造的女性人物不是為那些還沒長出胡須的男童准備的,而是他高瞻遠矚,預見到必有一場女演員登台的戲劇革命的結果。
十九世紀女性哈評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奧菲利亞身上,對於葛楚德的批評相當罕見,即使有也是負面評價。1887年,女性莎評家康斯坦絲·奧伯瑞恩(Constance O'Brien, 1876-1912)在其對《哈姆雷特》的評論中把葛楚德描述成一個美麗溫柔然而耽於享樂的人,從來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不願作道德上的反思。這一觀點與男性批評家的評價如出一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女性哈評開始顛覆葛楚德的傳統形象。 1925年女演員康斯坦斯·克利埃(Constance Collier)不再把葛楚德演成一個「軟弱」的女性,而突出她性格中「堅強」的一面,使觀眾大為震撼(哈里斯,斯哥特,第二十一卷,157)。1924年美國女作家麗麗·布封·切斯·外曼(Lillie Buffun Chace Wyman)的小說《丹麥的葛楚德》推翻了對葛楚德的傳統認識,把她描繪成一位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偉大母親。1957年,卡洛林·黑爾布朗(Carolyn Heilbrun)開始在其論文《哈姆雷特母親的性格》中重新審視哈評史上對葛楚德的評價,並從嶄新的視角對其作出闡釋。黑爾布朗把葛楚德看成是一個擁有正常慾望的女人,而且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妙的語言能力。到了1992年,加拿大女作家瑪格利·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在其短篇小說《葛楚德的反駁》中把她作為女人和母親的兩個方面結合了起來,使葛楚德這個人物顯得更為完整。
女演員的反串傳統在《哈姆雷特》表演史中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哈姆雷特是莎劇中由女性扮演次數最多的男主角。從薩拉·西登斯(Sarah Siddons)1772年第一次反串哈姆雷特開始,有很多女演員成為這一戲劇反串傳統的繼承者。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法國女演員薩拉·本哈蒂特(Sarah Bernhardt)在1899-1900年間的演繹。她把哈姆雷特演成一個精力旺盛、生機勃勃的人物,正跟當時以亨利·歐文(Henry Irving)為代表的男演員表現的「女性化的哈姆雷特」形成鮮明的對比。維多利亞時代女演員反串哈姆雷特形成了一種潮流。女性在反串男角時往往特意掩飾自己的女性氣質,而代之以相對的男性氣質。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紳士對這一潮流大為不滿,以至於他們建議女子學校的女生在演出哈姆雷特時要穿上裙子,不忘自己的性別身份。
女性反串的哈姆雷特引起了二十世紀的莎評家對人物心理和性別身份的關注。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氣質和「戀母情結」的理論正是最顯著的反應。通過對女性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理論提出,女性反串男性角色和對男性氣質的模仿是出於她們的「陰莖嫉妒」和「閹割情結」,出於她們對自己性別身份的否認。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強調哈姆雷特的「戀母情結」,弗洛伊德理論不僅結束了女性反串哈姆雷特的傳統,而且成功地恢復了舞台上哈姆雷特的男性氣質。在銀幕上,從勞倫斯·奧利弗(Lawrence Oliver)1948年經典版到1996年肯尼思·布拉納(Kenneth Branagh)的完整版,無不是弗洛伊德式的演繹。
在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著名的女權主義檄文《自己的房間》中指出了重建女性文學傳統的必要性,「現在的歷史有些怪異、失真、偏袒一方;她們何以不能為歷史加上一個補遺?」女性主義者重建女性哈評傳統的努力,正是想給性別失衡的哈評史加上一個「補遺」,使之更為完整、真實、符合歷史。有歷史良心的哈評史家絕不會因為性別的關系就篡改歷史,哈里斯(Laurie Lanzen Harris)和斯哥特(Mark W.Scott)1986年編的《莎士比亞批評,第一卷》(1986)對一部分女性批評做出了比較中肯的評價,在第二十一卷中也涉及了一些女性演員,但還是有相當多的哈評史家低估女性哈評的價值。休·戈蘭蒂(Hugh Grady)撰寫的《1600-1900年間的莎評》沒有給與夏洛特·萊諾克斯(CharlotteLennox,1729-1809),伊麗莎白·蒙塔古(ElizabethMontague,1720-1800)和伊麗莎白·格利菲斯(Elizabeth Griffith, 1727-1793)等早期女性哈評家足夠的重視。即使是當代女性莎評家蘇珊娜·沃弗德(Susanne L Wofford)撰寫的哈評簡史,也未能把「女性主義批評大爆炸」前的早期女性哈評添加進去。也許哈評史家們應該攜起手來「重寫歷史」,把女性哈評穿插到哈評史本來的位置中去,還哈評史以本來面目。
黃立豐,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英國文學教研室教師。

『貳』 台灣新女性主義文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

女作家一直是台灣當代文壇中的一支生機盎然的生力軍。她們的存在和發展,為台灣文壇增添了一道道奪目的光彩,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台灣新女性主義文學的異軍突起構築起一道新的景觀,使當代台灣文壇的多文化創作趨勢更加明顯:現代派文學或鄉土派文學一枝獨秀的局面成為歷史。
女性文學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條件。七十年代初,台灣經濟的起飛和社會的轉型,為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新女性運動的興起創造了客觀的社會環境,而當時西方激進的女權運動,尤其是1970年美國爆發的大規模婦女解放運動對台灣婦女產生了重大影響,台灣新女性主義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
長期以來,婦女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隨著受教育程度和就業率的不斷提高,她們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地位。但是她們在社會上仍得不到與之相應的地位和尊重,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台灣出現了婦女運動,大力宣揚新女性主義,嚴厲批判傳統觀念對於女性作為「人」的權利和尊嚴的扼殺,呼呈消除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要求建立男女平等、兩性和諧的理想社會,同時也強調女性自身的自我覺悟和自我完善。台灣婦女運動打出的「新女性主義」旗幟,對台灣女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於是,新女性主義文學出現了。曾心儀、李昂、廖輝英、蕭颯、朱秀娟、袁瓊瓊、蘇偉貞、蔣曉雲、李元貞、楊小雲等人為代表的新女性主義作家,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面對社會中男女不平等地位和由此產生的種種問題創作了相當一批以現實主義為主體的作品,來觀照女性在社會轉型中的種種權利和心理機制的變化,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這些女作家大都出生於五十年代前後,她們不同於以往的「閨秀作家」。她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思想活躍,善於思辨,作品中往往通過女性命運來嚴肅地剖析人生和社會,既有可讀性又有思想性。女作家們以咄咄逼人的氣勢在台灣各項重大的文學獎中連連奪魁。例如,蘇偉貞自1980年起至1984年連獲《聯合報》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極短篇小說和散文等各項獎,她的獲獎中篇小說《紅顏已老》在文壇引起很大反響。蕭颯自1979年起,也幾乎一年不落地奪得兩大報文學獎。蕭麗紅的獲獎長篇小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自1981年首版後,迄今已印了近三十版。此外,袁瓊瓊、廖輝英、蔣曉雲等,都不時在各類文學獎的獲獎榜上出現。她們許多作品的題目,如《自己的天空》、《不歸路》、《陪他一段》等,都採用社會大眾流行語的形式,因而頗具傳播效應。
台灣新女性主義文學,是以強烈的反叛精神作為先導的,從對傳統文化積淀的揭露批判和對男權中的秩序的顛覆中,使文學達到女性生存模式的反思與抗衡。同時也以直面人生的現實精神,從女性感同身受的婚姻結構、家庭模式、愛情觀念、事業前程等問題切入,寫出在台灣經濟轉型時代,社會價值觀念急劇變革情況下,台灣婦女從傳統女性到現代女性之間角色轉換的艱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已從原來從屬地位逐漸移向主體地位,但她們為追求獨立自主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七十年代末,曾心儀率先發表帶有新女性主義色彩的小說,標志著女性文學的轉機。曾心儀,原名曾台生,原籍江西省永豐縣,1948年生於台南。畢業於台灣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夜間部大眾傳播系。她出身寒微,曾任化妝公司美容師,還當過百貨公司店員和秘書,於1974年開始文學創作。她的代表作品有:《彩鳳的心願》、《朱麗特別的一夜》、《等》以及《那群青春的女孩》等。這些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熱愛生活,渴望依靠自身的力量支撐起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然而殘酷的社會現實打破了她們的夢想,男權主義的烏雲籠罩著她們。但她們畢竟已經開始覺醒,勇敢地掙脫男權的羈絆,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彩鳳的心願》塑造了一個極有光彩的女主人公彩鳳。她家境貧寒,十二歲那年就迫於生計進了一家百貨公司當店員。她最大的願望是「改變生活的環境」來「回報爸媽多年來撫養她的辛勞和愛心」。
小說圍繞著她參加歌星競選展開故事情節。無情的現實將她的美好願望擊個粉碎,當餐廳老闆帶她到「大都會飯店」陪那個「日本先生」時,她如夢方醒,知道競選歌星只是個騙局,想當歌星,得以肉體來交換。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自尊、自重、自愛的下層少女形象。她在生活的磨煉中逐漸成熟起來,有很強的自立意識,懂得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從彩鳳的艱難處境和她的抗爭可以看到,盡管所面臨的現實是那樣嚴峻,但台灣新一代女性畢竟已經昂首挺胸地站起來了。曾心儀的作品中塑造了許多被侮辱、被損害的女性形象,她們中有舞女、灑吧女、妓女、女店員,通過她們來反映資本主義商業社會中下層婦女的悲苦命運,表達了作者對這些同胞姐妹遭遇的同情,對逼良為娼的社會發出不平之鳴。曾心儀的作品不以情節取勝,而以細致的人物心理刻畫見長,但她的作品思想傾向性過於直露。
在八十年代台灣新女性主義文學的勃興中,李昂是女性現代意識和批判性最強的一位作家。
李昂具有「叛逆女性」之稱,原名施淑端,她的大姐施淑女、二姐施叔青分別為台灣文學評論家和小說家。她生於1952年,台灣新化鹿港鎮人,哲學系畢業,獲美國的戲劇碩士學位。
李昂的作品題材以表現兩性關系為主,她以極大的勇氣和創新精神向封建傳統觀念和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發起猛烈的攻擊,作品有:《鹿城故事》、《人世間》、《她們的眼淚》、《殺夫》、《暗夜》等。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以女性為中心來反映社會生活。《殺夫》是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她影響最大的作品,小說獲獎後搬上銀幕,在文壇引起很大震動。作品以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傳達出隱忍負重的女性走上抗爭之路的悲劇。女主人公林市被叔叔當作一張換取長期吃肉不要錢的「肉票」嫁給性情暴虐、粗俗不堪的屠夫陳江水。林市長期被當作牲口使喚,還遭到毆打凌辱甚至慘無人道的性情虐待,在一次丈夫的粗暴凌辱之後,林市一時神志恍惚,操起刀子把丈夫當作一隻豬宰了,她也因殺夫罪被判死刑。不僅在政治、經濟上沒有地位,在性生活上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男性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洩慾工具,林市的悲劇正是男權統治下中國婦女命運的縮影。她的反抗則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禁錮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被譽為純粹的「女性問題作家」的廖輝英,寫盡台灣婦女三十年悲苦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婦女的命運、境遇、地位以及自我解放的多重問題。《油麻菜籽》主人公阿惠的母親出身名門,不幸遇人不淑,嫁給了一個浪盪公子,這位深受「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封建倫理觀教育的母親,既痛恨丈夫的自私、懶惰、不負責任,又心甘情願地替他收拾爛攤子,而阿惠的外祖父也用「查某囡仔是油麻菜仔命」(台灣流行一句話:「女人是油麻菜籽,落到哪裡就長到哪裡」。)來安慰婚姻不幸的女兒,母親就在「半是認命,半是不甘的叫嚷」中度過自己的一生。不僅如此,她還向女兒不斷灌輸「油麻菜籽」的命運觀,而對學習上與哥哥一比高低、待遇上抗議男女差別的女兒阿惠,她竟振振有詞地說:「你計較什麼?查某囡仔是油麻菜籽命,落到哪裡長到哪裡。沒嫁的查某囡仔,命好不算好。--你阿兄將來要傳李家的香煙,你和她計較什麼?將來還不知道你姓什麼?」當深知女兒考上眾人稱羨的名牌大學,她竟沖著通知單說:「豬不肥,肥到狗身上去。」母親對女兒的「教導」,實際上已作為歷史積淀的文化傳統通過無意識的方式進入每個人的心理,包括女性自身,使得一代又一代女性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喪失自我,一輩子扮演婚姻的悲劇角色。不僅如此,她們還忠實地傳播著這種以男性為中心的命運觀,這不能不說是女性自身的深層悲哀。廖輝英的其他作品如《今夜微雨》、《紅塵劫》、《盲點》則力圖描寫女性經由困惑走上尋找自我的征途,顯現出女性的自身價值。《盲點》是廖輝英推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女主人公丁素素婚後,因為婆婆的精明厲害和思想頑固不化,婆媳關系不和,隨之而來的是夫妻感情日益冷淡,最後只得離婚。與此同時她在父親的支持下創辦了「婦女美容韻律中心」,她對自己的事業投入全部心血,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在這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自己也日益成熟。她的婚姻也出現了轉機。丁素素這一形象的意義在於努力表現新女性沖破重重阻攔,去維護人格的獨立和精神自由,並且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以及要求重建和諧、平等、互愛的家庭理想。
姬小苔,是台灣文壇又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她生於1954年,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出版了《勝情女神》、《有情舊夢》、《情煙把眼迷》等三十餘部小說。她的小說著力塑造具有獨立自主人格的女性形象。在她的不少作品中出現「復仇天使」形象,她們的報復手段往往異常狠毒,根本無視社會規范制約,令人觸目驚心。
通過婦女命運來反映社會的發展歷史和變遷,從中發掘豐富而深邃的歷史內涵和社會內涵,一直是女性主義作家創作的主旨。但這一時期的女性文學並不完全是新女性主義作品,如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寫的就是婚姻家庭中所體現出的中國儒家的厚道寬容和中華民族傳統的人倫精神,蕭颯的《小鎮醫生的愛情》,寫的是人性戰勝性愛的故事。這些作品在內容上更多的是與新女性主義的西方色彩相對的民族傳統,它們在台灣文壇的影響也很大,總是一版再版,可見傳統中的精華部分將被一代一代的人傳承。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台灣文學的日趨多元化,台灣的女性文學有了更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女性文學有閑適、恬淡化的傾向。由於台灣經濟的起飛,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物質文明已成為現實。女性作家們對生活、社會、人生的重大主題的思考比從前少了,她們有閑暇去表現都市人生活的高雅情趣:寫交友、栽花、野炊、旅遊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似乎沒有了生活的艱辛和磨難的苦澀,有的是物質的豐裕和自我解放後的舒坦的恬靜,年輕一代像玄小佛、蘇偉貞、鄭寶娟、方娥真、彭小妍、林邊、林佩芬等,她們的作品給人以閑適淡泊的感受,抒情意味濃厚。
玄小佛是頗有才氣的青年女作家。玄小佛,原名何隆生,從小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十七歲時發表處女作《白屋之戀》,一炮打響,當時她還在讀高中。此後,她一發不可收,陸續出版了數十部長篇小說,成為與瓊瑤、三毛等齊名的暢銷書作家。她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搬上銀幕、銀屏。特殊的生活境遇養成了玄小佛喜歡孤身獨處的靜思玄想的性格、氣質,長期潛心研究哲學、心理學和歷史學,使她形成了與瓊瑤等人迥異的創作風格,她的小說中很少有尋死覓活的「造夢」大都寫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筆下人物通常是凡人,既不是絕對的好,也非絕對的壞。
另外,女性文學向消費性、娛樂性發展。都市快節奏的緊張生活使人們希望工作之餘能夠放鬆消遣,所以那些描寫男女婚戀題材的作品多起來了,它們雖無深刻的思想內涵,因其故事情節曲折和對都市生活的貼近,可讀性強,不失為消遣的好材料。以朱天心、朱天文為代表的「現代閨秀派」,描寫工業企業高層寫字樓內兩性情愛的作品受到大眾的歡迎。
總之,八九十年代台灣女性文學,既有對女性自身進行思考的嚴肅作品,也不乏娛樂消遣的通俗作品,藝術形式技巧上既有傳統女性文學細膩的寫實,也吸收了現代派意識流等表現手法,呈現出互相滲透、兼容並蓄的多元景象。

『叄』 推薦幾篇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短篇小說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女作家。年1月25日生於倫敦的文學世家。父親萊斯利·斯蒂芬是《國家名人傳記大辭典》和《康希爾雜志》的編者,寫過許多評論、傳記和哲學文章,交往的都是文學界、學術界名流。她自幼深受這種環境和父親的熏陶,熟悉這些生活優裕又富有文化教養的名流和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也深深影響了她的精神世界,成為她所撰寫的作品的主要內容。由於健康關系,她從未上過正規的學校,但她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而且相當高深。她閱讀了父親的極為豐富的藏書。英國西南靠海的康沃爾郡(有她父親的產業)和倫敦是她最熟悉的兩地;而倫敦和海濱最使她依戀,常在她的作品中出現,如描寫大海的著名小說《到燈塔去》(1927)、《海浪》(1931)和描寫倫敦的《黛洛維夫人》(1925)以及散文《時常上街去走》(1930)等。她於1905年開始寫書評。1904年父親逝世後,她和兄弟姊妹在倫敦布盧姆斯伯里的住宅成為文學中心,座上客有傳記作家利·斯特雷奇、小說家愛·福斯特、小說家亨利·詹姆斯、詩人托·艾略特,較晚還有小說家衣修午德等人。衣修午德曾說,「布盧姆斯伯里的這些人是由於才能的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共同信仰是藝術上的嚴格原則性」。

1912年維吉尼亞和倫納德·吳爾夫結婚,1917年夫妻成立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維吉尼亞也是女權運動者,竭力為婦女爭取選舉權、教育權、自己單獨有一間房屋的權利等,這些在她的小說《奧爾蘭多》(1928)、《一間自己的房間》(1929)、《三個基尼》(1938)以及許多書評和散文中都有反映。她關心的是有才能的女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英國後,她情緒不安,住所也遭到轟炸。1941年3月28日在離家不遠的烏斯河投水自盡。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英國著名女作家,在小說創作和文學評論兩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世界三大意識流作家之一,女權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學、女性主義及同性戀運動影響。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肆』 女性主義文學經典作家有哪些

卡麗兒•丘吉爾,20世紀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運動中崛起的最成功、最著名的英國社會主義和女權主義劇作家。她屬於後現代主義,致力於戲劇創新,戲劇中探討一些涉及日常生活,重點在於暴力、政治和性壓迫的問題,表現受壓迫女性的慾望和追求。代表作為《優秀女子們》(1982),主要表現當今商業社會中職業女性面臨的挑戰,探討了在一個由男人支配的世界裡女人在經濟、社會和職業上成功的本質和意義。
奴拉•尼•古諾,英國20世紀用愛爾蘭語進行創作的最出色詩人,她的特色在於用民族語言進行寫作。愛爾蘭詩歌傳統從本質上來說是男性至上的,以男權為中心,而尼•古諾突破了傳統的男性詩歌話語,意識到傳統婦女在家庭中的邊緣地位,解構了女性的「愛爾蘭母親」形象。代表作為《愛爾蘭大男人》、《姐妹們,我們遭到了詛咒》。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當代英國文壇小說家,以關注英國社會的現實問題著稱。她作品的關注點多為知識女性對女性理想身份的探索。代表作為《紅王妃》。
多麗絲•萊辛,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評論家們稱她「以懷疑的精神、燃燒的激情和預言般的想像力審視了這個分裂的文明,堪稱女性經歷的史詩作者。」代表作為《一個未婚男人的傳奇故事》。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當代美國文壇最有活力的女作家,身兼小說家、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大學教授等多重身份。作品主要關注暴力和女性人物的命運。代表作有《人間樂園》、《他們》、《任你擺布》等。
卡麗兒·丘吉爾,20世紀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運動中崛起的最成功、最著名的英國社會主義和女權主義劇作家。她屬於後現代主義,致力於戲劇創新,戲劇中探討一些涉及日常生活,重點在於暴力、政治和性壓迫的問題,表現受壓迫女性的慾望和追求。代表作為《優秀女子們》(1982),主要表現當今商業社會中職業女性面臨的挑戰,探討了在一個由男人支配的世界裡女人在經濟、社會和職業上成功的本質和意義。
奴拉·尼·古諾,英國20世紀用愛爾蘭語進行創作的最出色詩人,她的特色在於用民族語言進行寫作。愛爾蘭詩歌傳統從本質上來說是男性至上的,以男權為中心,而尼·古諾突破了傳統的男性詩歌話語,意識到傳統婦女在家庭中的邊緣地位,解構了女性的「愛爾蘭母親」形象。代表作為《愛爾蘭大男人》、《姐妹們,我們遭到了詛咒》。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當代英國文壇小說家,以關注英國社會的現實問題著稱。她作品的關注點多為知識女性對女性理想身份的探索。代表作為《紅王妃》。
多麗絲·萊辛,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評論家們稱她「以懷疑的精神、燃燒的激情和預言般的想像力審視了這個分裂的文明,堪稱女性經歷的史詩作者。」代表作為《一個未婚男人的傳奇故事》。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當代美國文壇最有活力的女作家,身兼小說家、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大學教授等多重身份。作品主要關注暴力和女性人物的命運。代表作有《人間樂園》、《他們》、《任你擺布》等。

『伍』 好的短篇小說長啥樣

短篇小說國內遇冷?短篇不如長篇?好短篇長啥樣?

來看看方方、趙玫、孫甘露、路內四位知名作家從短篇小說的寫作切入,暢談小說世界

(本文源於文學論壇「甜美的時光片斷」)

短篇不是給長篇練手的

人們往往對「第一次」難以忘懷:方方記得第一部出版作品是短篇小說集《大篷車上》,「那時長江文藝出版社找我,我還有受寵若驚的感覺」;路內記得25歲那年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萌芽》上,「200元的稿費夠我一個月的生活」。

他們都從短篇開始結緣文學。但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年長篇小說似乎比短篇更受青睞。「雖然短篇小說大師愛麗絲?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但在中國,作家似乎對長篇更偏愛,更把第一篇長篇的創作當做標志性事件。」袁筱一問:「大家怎麼思考短篇和長篇的關系?現在還寫不寫短篇?」

在方方看來,寫長篇還是短篇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她這一代中國作家於1980年代前後開始寫作。「以當時的經歷、閱歷、知識儲備和寫作技術的成熟程度,都還沒有力氣寫長篇。」

到1980年代中期,中篇小說出現了。「它比短篇容量大,寫起來比較盡興,又不需要花長篇那麼久的時間。所以中篇小說一下吸引很多人,我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代後,方方以寫中篇為主,基本沒寫短篇。直至去年,才又拾起寫短篇的筆頭。

「其實西方對中篇小說沒有一個嚴格的概念。」孫甘露表示,「在我看來就兩種――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或者說比較長的短篇和比較短的長篇,小長篇和短長篇。實際上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根本無法互相替代。有一種庸俗的論斷說『寫短篇練練筆』,這句話不成立,好的短篇根本無法寫成一個好長篇,這不是沖點水就可以做成的。」

人們對短篇的理解庸俗了

路內也不認同「短篇是作家起手」這類說法。他說:「有的作家也可能從詩歌、戲劇起手。我們總把長篇和短篇的關系看成一種對抗,還覺得短篇是弱勢。我們談短篇小說時一定會談到長篇,談長篇小說時卻不一定談到短篇。」

「但我覺得,如果有對抗,也不是兩種文體的對抗,而是一個作家身體內兩種特質的對抗。為什麼短篇衰落、長篇興盛?我感覺問題在於短篇小說在逐漸庸俗化,長篇小說逐漸功利化。這可能導致短篇小說更多地為讀者服務,長篇小說更多為作者自己的問題服務。」

路內解釋,長篇功利化是「有個文學野心在那,需要長篇完成里程碑式的東西」,「也可能牽涉到出版野心,出版社對作家也是有要求的。長篇必然會受到功利化的影響,適度范圍內也不是壞事。」

那什麼是短篇庸俗化?路內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下的短篇小說被狗血和雞湯影響,出版界也歡迎這類作品。加上影視對小說的沖擊――需要你寫出影視化的東西。簡而言之,快餐式。」

「短篇小說變得庸俗,作家對短篇小說的理解變得庸俗,讀者對短篇小說的理解也庸俗起來。我們把短篇小說當做一種快速解乏的文化產品。這不是指責,而是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象。這和當下我們對小說、對文學認識和教育的不足也有關系。」

他表示人們工作緊張,各種不適,可以通過運動唱歌而非短篇小說解乏。「因為短篇小說是一種心絞痛的快速死法,它其實不提供解乏功能,不提供人生經驗和情感解決方案,不提供勵志和溫暖。好的短篇小說,套用拉納德的一個短篇集的名字:有人喜歡冷冰冰。」

未來是網路小說的天下嗎?

說起長篇小說,方方也提到了網路小說。「現在年輕人寫長篇比較多,特別網路作家一上手就是長篇,嘩嘩嘩一直寫下去。」

對這塊有些陌生的領域,方方評價:「網路小說的好處在於野生野長、充滿活力。但確實沒有人來把關。它的用詞、句式、技術還是比較弱的。但它進步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快得多,所以我還是很看好的。」

「我認為網路小說最大的問題可能是不夠講究。它們講究情節快速遞進,要求故事迅速發展,吊著每天有人看他的東西。對十年磨一劍、起承轉合、結構追求什麼的,它不講究。當然年輕人不挑技術,只要給我一個故事框架和幾個人物就夠了。」

趙玫認為網路小說的現狀是泥沙俱下,「當然也有好的網路小說,但它與金錢的關系和傳統作家與金錢的關系完全不一樣。」

此外,趙玫表示文學本身是很嚴謹的東西,但是網路小說對語言的修煉不會這么多。「我原來寫作是第一遍手稿,然後謄一遍。後來即便上網打字,我的第一遍稿也一定要在紙上寫。把文字從紙張轉到電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覺得網路文學這個東西先要定義一下。我們現在講的網路文學是所有在網上發表的東西,這太籠統了。其實(網路文學)應該是指在專門網站上發表的,比如穿越、玄幻、言情等類型文學,然後每天更新,下面有打賞閱讀。」孫甘露說。

他曾聽聞有網路作家一天更新上萬字。「他們的創作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寫的。從單位時間來講必須是噼里啪啦就下去了。我們寫東西是來回琢磨,一句話這樣講那樣講,這個字在前面在後面,弄了半天,一年半年出來一篇東西。可能這些老朽的想法都要被掃干凈,以後可能就是網路的天下,文學就改了。」

「但一個行當總會出現一些高手,從理論上看,我樂觀其成。」

「像王朔出來時人家罵他,當時施蟄存就講過,你不要看不起這些粗俗的流行的東西,當時《詩經》出來的時候就是粗俗流行的東西。隨著時代轉變,所謂小說就是通俗的,就是閑話,不是很高的東西。」

至於好小說會在哪裡,孫甘露表示:「俄羅斯有個諺語說『眼對眼,看不見臉』,湊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對方長啥樣。我們需要時間和距離從旁觀察。」

來源|澎湃

圖書介紹

華語短經典第一輯全8冊

雲淡風輕+巫和某某先生+早安北京+水鬼+虛擬+平安夜+信使之函+在屋頂上牧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雲淡風輕――方方短篇小說選

方方是當代文壇頗為活躍的女作家,其作品多次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女性文學獎等多種重大獎項,在社會各界已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多部小說被譯為英、法、日、意、葡、韓、泰等文字在國外出版。本書收錄了方方新作《雲淡風輕》《天藍》以及她的經典短篇代表作共12篇,其中《雲淡風輕》被評為2016年花地文學榜年度短篇小說。

巫和某某先生――趙玫短篇小說選

趙玫是較早以女性主義意識寫作的作家,她的小說多具浪漫主義色彩。其作品夢幻、詩意,帶著憂傷,真切感人,先後獲得莊重文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多種重大獎項。本書收錄《巫和某某先生》《無調性短歌》《誰讓夢想變得低沉》等13篇趙玫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

早安,北京――徐坤短篇小說選

徐坤的短篇小說在文化反諷、女性命運和都市情愛等幾個方面有多重探索,表現出女性知識分子獨有的智慧與鋒芒。其作品獲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馮牧文學獎等國家及省部級獎項及各大期刊獎30餘項,被翻譯成英、德、法、俄、日語等出版。本書收錄了作者開始創作以來發表過的影響較大的短篇小說8篇,其中《廚房》獲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遭遇愛情》《狗日的足球》《早安,北京》獲過《小說月報》百花獎,《鳥糞》獲得《小說選刊》優秀小說獎。

水鬼――蘇童短篇小說選

蘇童對創作短篇小說尤為偏愛,格非曾說:「毫無疑問蘇童是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大師、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說最高的程度」。其作品獲有茅盾文學獎、英仕曼亞洲文學獎、華語傳媒文學大獎、魯迅文學獎、布克國際文學獎提名等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本書收錄了《水鬼》《拾嬰記》《騎兵》等短篇小說代表作11篇。

虛擬――畢飛宇短篇小說選

畢飛宇是中國當代最具實力的小說家之一。前期創作以中短篇小說見長,後期轉向長篇小說寫作。《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本書收錄《哺乳期的女人》《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等9篇畢飛宇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

平安夜――李洱短篇小說選

李洱被譽為中國先鋒文學之後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獲有茅盾文學獎、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被翻譯成德語、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石榴樹上結櫻桃》得到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高度推崇,德媒評其為「配得上它所獲得的一切榮譽」。本書收錄《平安夜》《兒女情長》《夜遊圖書館》等8篇李洱短篇小說代表作。

信使之函――孫甘露短篇小說選

孫甘露是先鋒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種譯文,被收入海內外多種文學選集。本書收錄了其成名作《訪問夢境》以及《信使之函》《請女人猜謎》等孫甘露最具代表性短篇小說5篇。

在屋頂上牧雲――路內短篇小說選

路內,2007年以長篇小說《少年巴比倫》而受到關注,被認為是當代文壇出現的最讓人驚艷的小說家,被評論家稱之為中國70一代最好的小說家之一。其文字幽默暢快,而又傷感纏綿,常常讓人「微笑著讀他的文字,卻忍不住悲傷」。著有「追隨三部曲」,《花街往事》《慈悲》等。曾獲首屆《人民文學》新人長篇獎,《GQ》中文版年度作家、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小說家。本書收錄了路內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8篇。

『陸』 女性主義文學經典作家有哪些

女性主義作家主要集中在國外
原文來自知乎:https://www.hu.com/question/21820030/answer/39050375
節選如下:
1.早期: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Geroge Benard Shaw 的Pygmalion, Alfred Lord Tennyson的The lady of Sharlott. 還有Robert Browning 的My Ladt Dutchess等等可以發掘出女性意識的啟蒙,其實很推薦的還有Emily Dickson的詩,很多女性主義的元素,但她的詩有些難懂,可以嘗試一下~
2.後期最重要的也是我最愛的哈哈就是Virginia Woolf 了,關於女性主義很重要的一部小說 Orlando涉及了雌雄同體這個話題,另外還有她的短篇The new Dress探討了社會對女性和外貌,著裝的話題。 再來有Louisa May Alcott的Behind a Mask 故事有點血腥,但自己認為她是女性主義小說里女性的很重要一次轉身。類似還有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的The Yellow Wallpaper,也就是瘋女人(hysteria),關於這個話題還可以比較《簡愛》中閣樓上瘋女人的角色。
補充,題主在考慮女性主義這個話題時要特別注意不僅是性別話題,還應關注到女性的階級問題,以及種族問題,比如黑人女性所倡導的女性主義和白人女性口中的女性主義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最後強烈推薦波伏娃的《第二性》,堪稱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
答題不易 望採納

『柒』 The Story of an Hour中是怎樣體現女權主義的

女主人公聽聞丈夫死亡的消息,感覺世界都光明了,興奮過後感到一陣疲憊的她又聽聞丈夫並沒有死亡,最後心臟病發的故事。小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經醫生診斷,她死於欣喜引發的心臟病。」

一般性而言,這部短篇被看作是女權主義的小說,講的是女性的覺醒和話語權的被忽視。然而,有學者針對Kate Chopin的生平進行研究後得出了不一樣的觀點。

靠寫作養活好幾個孩子的Kate Chopin是美國第一個以寫作為職業的女性,然而,在她給親戚的信件中,曾經不止一次地提及自己的辛苦和後悔。

從這個角度看來,女主人公當時的興奮,可能是心理上「本我」的釋放,而後感到的一陣疲憊,是她逐漸拾回理智的過程,最後的死亡,真的可能只是欣喜而已。

(7)女性主義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兩者本質沒有區別。

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政治、權力關系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投票權、代表權(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騷擾、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

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壓迫與父權。

『捌』 求好看的女性主義(女權主義)文學作品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的成名作《逐愛的女人》已於近日由譯林出版社推出。耶利內克,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當代中歐最重要作家之一。經常通過作品探討女性社會地位的耶利內克是奧地利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霍拉斯恩格道爾曾在評論中稱其為奧地利的民族文學的良心。

《逐愛的女人》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主要寫女人們試圖通過婚姻手段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與生活質量。這就免不了展現人性的陰暗面,乃至爾虞我詐的手段。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女子,為著現實的利益算盡機關,將愛情中的浪漫與理想徹底毀滅。

小說中布麗吉特和寶拉以一正一反的兩個例子出現,雖然她們兩人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擇偶標准和生活理想大相徑庭,她們的結局也截然相反,但至少有一點把她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那就是她們兩人都在尋找幸福,且都認定,女人的幸福和成就完全取決於自己得到的男人。她們生存的意義在於成為男人的附屬品。她們一方面承受著這種代代相傳的兩性關系模式底下,愛的缺位與仇恨膨脹所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作為受害者的女人們又不自覺地日復一日地加強著、鞏固著這種失衡的兩性關系。

耶利內克用她看似玩世不恭、冷淡的語調敘述著高度符號化的日常故事,以尖刻的筆觸將生活溫情的假面毫不留情地戳穿。那樣冷靜的、毫無水分的文字,將讀者的心靈硌得生疼。閱讀者常常會被這勇敢的文字刺痛,因為人們在這裡面瞥見自己的影子。就是在這部作品裡,耶利內克第一次顯示了她深刻的社會洞察力,以結構主義方式解析著現實。她的准確、銳利和真實使得這個簡單故事成為千百萬女人命運的折射;口語化的行文透明而從容,卻具備極強的穿透力。

小說所具有的普遍社會意義讓一位資深德國文學批評家發出這樣的感嘆:「社會學家不會把這本書視為社會紀實報告,但他們其實應該如此。不留情面的嘲諷使得這個故事成為真實的記錄文件。記錄者以看似天真幼稚的方式,讓不再天真幼稚的讀者時刻能夠洞悉和透視生活的真相。」

同樣是耶利內克的作品《死亡與少女》在今年一月已經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死亡與少女》是一部戲劇集,全書約有10萬字,由6個作品組成。這6個劇本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包括白雪公主、睡美人、黛安娜王妃等,這些人物有的取之於經典童話,有的來自於現實生活,耶利內克沒有用傳統的戲劇概念去塑造這些人物,而是借其身份展現女性命運,反映女性成長的困惑、愛情的焦慮、死亡的不可避免等理念。

在《死亡與少女》的6個劇本中,幾乎看不到故事情節,甚至有的戲就是一個人從頭說到尾,但對話中充滿深刻的哲思和反諷,作者的目的就是「講道理」,她不想讓觀眾簡單地沉醉於好看的故事中。這幾個劇本耶利內克陸續寫了10多年,去年首次在德國結集出版,被稱為「公主劇」。

耶利內克反對男性佔主導地位的社會體制。她的作品屬於純知識分子讀物,更像一種哲學對話錄。她的思想狂野,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手法,沒有故事,全是斷片,無法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在耶利內克的作品裡,對女性問題的思考是直接的,是擺脫了所有束縛,肆無忌憚的。很多讀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很難真正欣賞所謂的女權主義作家,因為非常讓人悲哀的是,在她們高聲吶喊否定男女之別的時候,她們恰恰是站在男性的、居高臨下的立場,一切的悲憫、憤恨或者自強都是那麼的不堪一擊。耶利內克則拋開了這一切。她的視角是純女性的,卻恰恰是一種摒棄了女性立場的視角,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內在的、對於自我的詢問和否定。

人民文學出版社將於下半年推出美國女作家傑奎琳蘇珊的《迷魂谷》新譯本。《迷魂谷》出版於1966年。20世紀全球銷量超過三千萬冊的小說共有三部,《迷魂谷》是其中之一,在我國原譯《娃娃谷》。據悉,好萊塢正在重拍由這部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

《迷魂谷》講述了三個年輕姑娘在好萊塢和百老匯的奮斗經歷。三位姑娘各懷理想去攀登人生的巔峰,最後卻都走上了不歸之路,只能依賴葯物來獲取片刻的安寧。三個女主人公中,尼麗是現代女性中一個極端的例子,敏銳、直接、自我,帶著強烈的目的性,在攫取的過程中也摧毀了自己;詹妮弗花哨、單純而易折,她用前衛的手段追求最傳統的目的,當現實無法滿足她可憐的小小心願時,她就黯然離去;而安妮是作者濃墨重彩去刻畫的一個人物,她外表溫柔,內心倔強,對理想非常執著,對愛情堅貞不渝,但卻收獲了最多的傷害,最後也染上了毒癮。傑奎琳蘇珊要藉助這一角色來表達悲劇結局的必然性,一種殊途同歸的命運的無奈。

作者傑奎琳蘇珊本人就是一位電影演員、模特,也許所有的角色身上都多少帶有她的影子。

六十年代的美國,女權主義崛起不久,走入社會的現代女性成長為一種新生的力量,她們的種種努力和掙扎,成為文藝作品關注的焦點,美國文學評論界普遍認為,傑奎琳蘇珊等一批作家為後來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女性主義文學已成為當今歐美文化界不可忽視的一股中堅力量。

閱讀全文

與女性主義的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言情小說愛的魔力轉圈圈 瀏覽:96
小說軍少和女總裁 瀏覽:403
小說叫李玄幻 瀏覽:539
風流張老頭小說全集 瀏覽:802
男頻都市校園小說求劇情 瀏覽:610
有哪些古代穿越小說很好看 瀏覽:564
玄幻仙俠有聲小說 瀏覽:241
優質女人小說推薦 瀏覽:528
免費看梁羽生的的小說要下載什麼 瀏覽:481
野外艷遇小說閱讀 瀏覽:826
小說古代封面無字 瀏覽:479
天才風身小說全集 瀏覽:990
買絲襪少婦小說全集 瀏覽:712
穿越到古代農家的帶空間小說 瀏覽:642
都市奇緣翠微小說網 瀏覽:668
小說幺六小說網 瀏覽:616
最新法師小說排行榜 瀏覽:925
霸道總裁纏上小甜妻小說下載 瀏覽:831
主角會易容的都市小說 瀏覽:836
小說蓮花的作者 瀏覽: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