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仿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寫一篇寫人的作文
在我童年時代,有很多很多的小夥伴,跟我時間最長、最要好的就是閆緯一了。
閆緯一今年十歲,在蘭石廠小學四年級讀書,因為每天來回奔波,本來比我還瘦的他漸漸地結實了起來,能吃能睡,已經有了小「將軍肚」,再加上圓圓的臉蛋,黑黑的眼睛顯得特別可愛。閆緯一和我一樣有個壞毛病,就是經常丟三落四,他媽媽也拿他沒有辦法。
閆緯一的特長是英語口語,雖然我聽不懂他嘰里呱啦說的是什麼,但是我能感覺到他英語說得很流利。
閆緯一的愛好是玩電腦游戲,而且很上癮,不管去誰家,他都鬧著玩電腦。但是,大人都管得很嚴,常常使他不能如願。
閆緯一的膽子很大,他曾經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那個時候,我們還都是幼兒園的孩子,他就學著大孩子們的樣子爬到三樓的天然氣管道,然後從三樓滑到了一樓,嚇得我大氣都不敢出。但是,閆緯一一點兒也沒有害怕,還笑嘻嘻的。
別看閆緯一的膽量不小,其實,他的性格還有點兒像女孩子。每次我們一見面,他都興奮地擁抱我。可是,當我要離開時,他總是戀戀不舍地哭一鼻子,弄得我心裡也不好受,又總是在他的哭聲中離去……
這就是我的小夥伴閆緯一,一個又聰明又可愛的小男孩。
B.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所有多音字
1、多音字:冠、號、 數
2、四字詞語:
(1)囫圇吞棗、張冠李戴、恍然大悟、北風怒號、飽經風霜、失聲痛哭、匆匆忙忙、馬馬虎虎、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2)對詞語的理解。
追悼:對死者表示沉痛的懷念。
失聲痛苦:因悲痛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
弔唁:祭奠死者並慰問家屬。
囫圇吞棗: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張冠李戴:姓張的帽子戴在姓李的頭上了。比喻弄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
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的艱難困苦。
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作者是周曄,表達出她對魯迅先生的懷念、愛戴、崇敬之情。
4、《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文主要記敘了作者回憶魯迅先生的哪幾件事,說說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答:四件事:伯父借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伯父在笑談「碰壁」中抨擊舊社會;伯父熱情地救護和幫助黃包車車夫;伯父關心女傭阿三;
小標題:談《水滸傳》 笑談「碰壁」 救助車夫 關心女傭
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呼應開頭,點明主題。
(2)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5、以空行為標志,文章分為幾部分?說說第一部分與其他部分的聯系。
答:五部分;第一段是總述——深受愛戴,後幾段是分述——受到愛戴的原因。
6、重點句含義。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反問句)
A「黑洞洞」指當時的社會黑暗,人民沒有一點民主和自由。「碰壁」指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挫折與迫害。
B魯迅思想進步,文章語言犀利,引起反動派的不滿,遭到他們的迫害。
C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懼迫害的頑強斗爭精神和樂觀主義態度。
要點:不怕挫折、不懼迫害的頑強斗爭精神和樂觀主義態度
(2)「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
要點:這句話表面看是誇自己記性好,實際上是在用幽默的語言、委婉的語氣批評「我」讀書太馬虎。這簡短的語言描寫,透出魯迅先生含蓄、幽默、風趣的性格特點。
(3)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變得那麼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頂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A兩個「清清楚楚」強調了當時的情景給我的印象之深;畫橫線(表情、動作)的詞語說明了魯迅對黑暗社會的憎惡。
B這句話表現了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的痛恨和對窮苦人民大眾的極大同情。
7、結構:果(受到人民的愛戴)-----因(受到愛戴的原因)
C.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資料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資料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魯迅簡介
魯迅(1881~1936)
中國當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小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醫生,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編輯本段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青年魯迅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魯迅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2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D.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原文
1、原文
伯父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我年紀還小,根本不知道魯迅是誰,以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樣。伯父去世了,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的禮堂里,許多人都來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聲痛哭。數不清的輓聯掛滿了牆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送輓聯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學生,各色各樣的人都有。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麼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我獃獃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媽媽帶我到伯父家裡去。那時候每到周末,我們姐妹三個輪流跟隨著爸爸媽媽到伯父家去團聚。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談起《水滸傳》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麼會知道我讀了《水滸傳》,大概是爸爸告訴他的吧。老實說,我讀《水滸傳》不過囫圇吞棗地看一遍,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那些好漢的個性,那些復雜的內容,全搞不清楚,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情安在那個人身上。伯父問我的時候,我就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伯父摸著鬍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聽了伯父這句話,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從此,我讀什麼書都不再馬馬虎虎了。
那天臨走的時候,伯父送我兩本書,一本是《表》①,一本是《小約翰》②。伯父已經去世多年了,這兩本書我還保存著。
有一次,在伯父家裡,大夥兒圍著一張桌子吃晚飯。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對他說:「大伯,您跟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
「哪一點不像呢?」伯父轉過頭來,微笑著問我。他嚼著東西,嘴唇上的鬍子跟著一動一動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們半天才說。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麼——」
「可是到了後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說,「您怎麼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哦!」我恍然大悟,「牆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有一天黃昏,呼呼的北風怒號著,天色十分陰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趕著回家。爸爸媽媽拉著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離伯父家門口不遠的地方,看見一個拉黃包車的坐在地上呻吟,車子扔在一邊。
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
「怎麼了?」爸爸問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動著的嘴唇里發出低微的聲音,「沒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進腳底了。疼得厲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裡,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葯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葯,紮好綳帶。
拉車的感激地說:「我家離這兒不遠,這就可以支持著回去了。兩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麼謝你們!」
伯父又掏出一些錢來給他,叫他在家裡休養幾天,把剩下的葯和綳帶也給了他。
天黑了,路燈發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門口看著他們,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腳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這么冷的天,那個拉車的怎麼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來的時候,我就問他們。伯父的回答我現在記不清了,只記得他的話很深奧,不容易懂。我抬起頭來,要求他給我詳細地解說。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麼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伯父逝世以後,我見到他家的女擁阿三。阿三是個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業,她愁得兩隻眼睛起了蒙,看東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著霧。她跟我談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說:「周先生自己病得那麼厲害,還三更半夜地寫文章。有時候我聽著他一陣陣接連不斷地咳嗽,真替他難受。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乾重活兒。」
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E. 仿寫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作文
我的語文老師
瞧,這位身穿黑華達呢中山裝,戴著黑色寬邊眼鏡,臉上帶著微笑的中年教師,他就是我們敬佩的語文老師――陳老師。陳老師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上起課來總是那麼輕松、活潑、生動、有趣。我們尤其愛聽他的作文課。他講起課來總是那麼風趣、幽默,引人入勝,使我們興趣盎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作文,逐步懂得一點寫作的「奧秘」。
「叮鈴鈴」,上課的鈴聲響了,這一節是作文課。陳老師大步跨進教室。今天他顯得格外興奮,走到講台前,笑嘻嘻地說:「同學們,今天我特別高興,你們知道我為什麼高興嗎?」我們都咧開嘴,搖搖頭。陳老師接著說:「今天早上,我到貿易市場,一元錢,買了兩只老母雞,你們說能不高興嗎?」 ??
同學們哄的一聲笑了,張瑾笑得連腰也直不起來了。我想:陳老師准又在開玩笑了。哪知陳老師卻一本正經地說:「真的,我從來不說假話,不信,我讀給你們聽。」說著,他拿起一本作文本大聲念了起來。原來一個同學在作文中寫他跟爸爸到貿易市場去買雞,爸爸只付了一元錢,買到兩只肥壯的大母雞。同學們恍然大悟,陳老師在批評有的同學寫作文不顧事實,胡編亂造。陳老師說:「不管你的描寫多麼生動,詞語多麼豐富,不真實的文章是沒有意義的,就不是好作文。」我想,我也常犯這種毛病,如以前寫秋遊時,總寫「春光明媚,百花爭艷……」 打這以後,同學們寫作文時,總要細心琢磨,深入了解,遇到不明白奈侍猓�鬮世鮮Α⒓頁せ蛘卟樵淖柿希�嗨頻拇砦缶痛蟠蠹跎倭恕?br> 又是一堂作文課。今天,一向和藹可親的陳老師,忽然一把拉著陳俊同學拖出門外。我們都嚇得大氣也不敢喘一口。哪知陳老師關上門,轉過身來笑眯眯地說:「同學們,大家不要緊張,現在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你們熟悉陳俊嗎?」「熟悉!」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陳老師接著問大家:「你們說陳俊今天穿的是什麼顏色、什麼式樣的衣服?腳上穿的是皮鞋,布鞋,還是跑鞋?」這一問,大家都怔住了,誰也不吭聲。過了一會兒,陳老師叫陳俊走進教室,我們這才打量起來: 他上身穿一件天藍色拉鏈衫。下著海藍色的褲子,腳穿一雙解放球鞋。陳老師笑著對我們說:「這就叫仔細觀察。」接著又講了幾個仔細觀察的小故事,然後布置我們去觀察校園的花園。這次我們看得更仔細了。對花輔的每種花草,從它們的顏色到形狀,生活習性及生活規律,都進行深入的觀察,有的還翻查有關參考書。這次作文,大家都寫得較好。通過這件事,我們懂得:要仔細觀察,才能寫出好作文。
陳老師就是這樣指導我們學習和作文的。你說,我們有這樣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能不感到高興嗎?我們對寫作怎麼能不產生濃厚的興趣呢?
你作參考吧!!!
F.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的作者
周曄(ye), 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紹興人。魯迅兄弟三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曄是周建人和王蘊如的大女兒,所以她稱魯迅為伯父。周曄生於上海,魯迅逝世時,她才10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國後一直選入小學語文課本。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曄執筆,出版了《魯迅故家的敗落》一書。周曄還獨立撰寫過《伯父的最後歲月——魯迅在上海》一書,是她研究魯迅的姊妹篇。
G.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全部多音字
當 上當 當然 的 高的 的確 正 正好 正月 好 好的 愛好
著 著火 高招 了 了解 好了 什 什麼 什錦 不 不是 不行 數 數不清 數學 一 一天(4聲) 一個(2聲)
H. 仿寫《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作文 600字
快敲呀,老班。」同學們躲在牆後面,壓低著嗓子,焦急地催促。我站在門口,猶豫不決。
今天,老師在班中對同學們「怒發沖冠」,一場無緣無故的風暴過後,同學們決定向老師提出建議。可是當他們在表決派誰做代表時,數十個手指齊刷刷地指向了我,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同學們的信任與吹捧紛至沓來,我作為老班,民意難違,只好順從了。
來到辦公室門口,同學們的護送終止了,一個個像海狗似的,在暴風雨來臨之際退縮了,躲到了牆後面,只探出一個個腦袋,不時地對我擠眉弄眼,投來信任的目光。
門虛掩著,從門縫中透出幾絲暗淡的光線。我伸手准備叩門,在離門還有兩厘米的地方又停了下來。一種莫名的恐懼油然而生,慢慢吞噬著我的內心。我縮回了手,側過頭去看著同學們。
有的人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有的人在搖頭,有的則向我揮揮手,示意我加油,也有的人向我投來了信任的目光,夾雜著敬佩、仰慕。此時,腦海中有一件小事開始浮現。
那一年,我還很小。媽媽因為工作繁忙而變得脾氣暴躁,經常為了一點小事訓斥我,甚至打我。我很無奈,也很憤怒。終於有一天,我鼓起勇氣推開了媽媽虛掩著的房門……那時,我無畏、單純,和媽媽面對面的交談使我們的心貼得很近很近…… 想到這里,我恍然大悟。我不還是那個單純、無畏的我嗎?望著同學們豐富而又變化著的表情,我心中的自信就像一個氣球一樣不斷地脹大。
我深呼吸。透過門縫,有一縷清新的空氣鑽出。給予同學們一個微笑,我伸出手,輕輕地叩了幾下門,只聽見老師溫柔的聲音傳出來:「進來吧,門開著呢!」我從容地走進辦公室,一瞥牆後面的目光,有擔心,有驚恐,有鼓勵,就像什錦糖一樣交織在一起,向我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我觸摸著那扇其實開著的門,開始了與老師的談話……雖然只有短暫的十幾分鍾,卻如同幾個世紀,我通過了那道其實開著的門,走進了老師的內心,與老師有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
「篤篤篤」,敲門聲又一次響起,我和老師相視而笑,一齊說道:「門其實開著!」
二、父愛中所誕生的
記敘文
我睜開朦朧的雙眼,「六月十七日,五點二十五分……!」我嘟囔著,又猛然一驚,大呼:「今天中考!」
我是一絲信心都沒有,整日昏昏沉沉,胸膛里空空的,就像沒有心的一樣。今日,我更是毫無信心。
父親踱步而來,溫柔地笑著:「今天中考。加油!小t行,行。」
我有氣無力地說道:「還要買瓶激活什麼的嗎?咱家的水就行。」說罷,拿出剩了半瓶水的瓶子,開始灌水。「倒掉!聽到沒有?給我倒了!」父親怒目圓睜,一向顫巍巍的手竟精確地搶過瓶子,倒掉剩水。那剩水乖乖地在空中跳出一圈弧線。父親慍色不減:「這喝壞肚子怎麼能行?!」我一沉臉,徑自離開。回頭望著他灌水的樣子,聰明地暗笑:「這個樣子哪像灌水?好一個龍蝦呢。」
早餐後,時間到,父親像個孩童天真地笑著:「走嘍,兒子!」
我低聲說道:「在我前面走吧。」父親便大踏步地前行著。七點的陽光不是很慵懶,活潑地射著父親的頭;稀疏的發絲像荒漠中的植物,已不成片了;頭皮也露出來了,映著陽光;昔日父親挺直的腰背也彎了,像一片彎曲過了頭的塑料板。
朦朧中,我回憶著小學時,坐在自行車上,直瞅著父親的背發愣;與父親一起坐在草坪上,背對著背看天;父親用寬大的背,氣喘吁吁地背著胖胖的我到六樓還直說不累……鼻子里有一種酸酸的氣息遊走,我吸吸鼻子,父親趕忙回過頭,一臉關切:「鼻子塞了嗎?」我上前一步,趕忙拉住父親的手,是那麼粗糙,像一張砂紙。父親憨憨地笑著,一滴濁汗在額頭晶瑩著。
十幾年風霜,將昔日力壯的父親琢磨成將老的中年人,他在這十幾年裡將愛鑄在我身上。父親!您在十幾年中如山般愛得深切!在我不知情中關懷著我!不光為那瓶父親親手灌的水,也為這深切的愛,我定要充滿信心地走向自己的舞台!帶著信心,收拾山河!
到了考場,我笑著對父親說:「謝謝你早上灌的水。渴了,您也別忘買瓶。」父親輕輕點頭。父愛中所誕生,就是現在我滿赤的信心,
充滿生機地在舞台上展
I. 魯迅作品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作文
我欣賞的偶像
她,出生於富裕家庭,卻因年輕時聽到上帝的旨意而成為修女;她,為世上最
貧困的窮人服務。她,就是偉大的德蕾莎修女。
德蕾莎修女擁有慈悲的心,她
願意忍受難聞的臭味,為倒在路邊、遭人嫌棄的難民擦身子;願意接近具傳染
力的瘋病人,為他們治療,讓他們學習一技之長,不再顛沛流離。她擁有寬大
的胸襟,不在意他人對她惡意的批評,也不沉醉於得獎的喜悅之中。之前當德
蕾莎修女要走出修道院的高牆外時,教會給她很多的打壓,因為教會認為:修
女是純潔的象徵,所以,她們不能與高牆外貧苦的人有所接觸。不過,德蕾莎
修女並沒有因此放棄,反而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地對抗教會的打壓。
我很佩服
德蕾莎修女的勇氣,要是我,可是一受打擊就放棄了,活像溫室中的花朵一般,
不堪一擊。我也很欣賞她的寬大為懷,以前的我,總是對他人抱有種族歧視的
眼光,可是,當我看見她的所做所為時,我才明了;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不應有貴賤之分。
德蕾莎修女對世界的影響如此之大,可是當她上台領獎時,
她還是穿著粗布紗麗,並不會因為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而沾沾自喜。她那謙虛的
態度、執著的身影、永不放棄的精神、朴實的個性,帶給了窮困之人一絲曙光。
這樣的成就,讓她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與印度的國父相同。
在德蕾莎修女的身
上,我看見了她執著的態度、看見了她寬大為懷,也看見了她那絕不屈服的精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