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於謙的故事
於謙一生都在家裡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遺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於家的祖先一樣,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還要虔誠。據傳於謙出生前的那個晚上,他的父親於仁做一個夢,夢見一個緋袍金襆的神對他說:我感動於你們於家對我的供奉,也感動於你們於家一門忠義,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轉世投胎,來做你們於家的子嗣。
於仁聽了這話,大吃一驚,趕快口稱遜謝,說不敢當。但夢中那位金神說完轉眼就不見了。於仁醒來不久,於謙就出生了。而於仁之所以給孩子起名叫「謙」,就是「以志夢中遜謝之意」。就是說對於文丞相的盛意,他心裡還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1)明朝於謙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人物簡介
於謙(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初任御史,歷官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為瓦剌俘去,於謙擁立明景帝,擊退瓦剌的侵擾,捍衛了北京,功炳史冊。
後徐有貞、石亨等迎明英宗復位,將他殺害。明孝宗追謚肅愍,明神宗改謚忠肅。其詩多以憂國愛民和表達堅貞節操的內容為主。有《於忠肅公集》。
後世紀念
北京祠
北京於謙祠在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於忠肅公祠」。成化二年(1466年),明憲宗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曆十八年(1590年)時改謚「忠肅」,並在祠中立於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
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於謙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於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⑵ 明朝於謙有什麼故事
於謙最有名的就是京城保衛站,此戰一舉成名永留史冊。於謙自幼學習刻苦而且非常的聰明,他的偶像就是文天祥。於謙在做地方官時,其才能和為人就被三楊看重,能被這三人看重的人,幾乎沒有幾個。後期三楊先後死去,國家被王振搞的亂七八糟,於謙也沒有趨炎附勢,還是跟王振對抗保護其他官員不受迫害。於謙非常廉潔,死後家徒四壁發喪的錢都是幕僚給湊的,他兒子一點錢都沒有。
⑶ 關於明朝於謙的故事有哪些
於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於謙考中了進士。宣德初年,任命於謙為御史。
正統六年,於謙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穀物。請於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穀物分發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後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並命令監察官員經常稽查視察。」下詔令照此執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水漲沖缺堤岸。於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於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乾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於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把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於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在職九年,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棒祿。
公元1449年,蒙古侵略軍席捲南下,明英宗偏聽全無軍事常識的太監指劃,結果土木堡一戰,明朝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做了階下囚。消息傳到京城,有人主張南逃,有人主張投降。危急關頭,於謙挺身而出,痛斥種種逃跑主義投降主義,調集各路兵馬保衛京城。敵方以明英宗為人質,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則就殺掉英宗。有人又主張獻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於謙卻義正詞嚴地質問:到底國家民族重要,還是英宗的個人生命重要?堅決拒絕敵軍最後通牒。於謙帶領22萬大軍,堅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侵略者見死傷慘重撈不到半點油水,又顧慮中原畢竟國大力大,正所謂爛船尚有三斤釘,一個不小心被於謙反攻過來恐怕後果堪虞。就賣個順水人情,在退軍之時將明英宗送回明朝廷。明英宗回朝登位不思於謙抗敵之功,卻恨於謙不聽蒙古兵之勸,幾乎命喪刀下,就找個借口把於謙下獄,隨即斬首,一泄私憤。一直到明英宗死後,明獻宗登位,才為了平息民憤收買人心,下令為於謙落實政策,平反昭雪。生衰死榮,令人握。怪不得民諺說:忠忠直直,終須乞食,奸奸狡狡,朝煎晚炒。
⑷ 明朝於謙作品
石灰吟
石灰吟
明 ·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徵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骨碎身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於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於謙議立明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於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⑸ 明代於謙的故事
於謙是我國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愛戴,被尊敬地稱為「於青天」。
於謙60歲壽辰那天,門口送禮的人絡繹不絕。於謙叮屬管家,一概不收壽禮。
皇上因為於謙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了一隻玉貓金座鍾。誰知管家根據於謙的叮屬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了,就寫了「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松。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四句話,叫管家送給於謙。於謙見了,在下面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於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回去向皇上復命去了。
不一會兒,於謙的同鄉好友,和於謙一起做官的鄭通也來送禮了,於謙又寫了四句話:「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於厚禮染俗塵。」鄭通見了十分敬佩,於是叫家人帶回禮物,自己進門與於謙敘談友情。
於謙正和鄭通談得十分投機,管家進來通報,有一個叫「黎民」的送來了一盆萬年青,還讓管家帶來一首詩:「萬年青草情義,長駐山澗心相關。百姓常盼草常青,永為黎民除貪官。」於謙見後,親自出門迎接,鄭重地接過那盆萬年青,高聲詠唱了一首詩:「一盆晚年情義深,肝膽相照萬民情。於某留作萬年鏡,為官當學萬年青。」
於謙辦事鐵面無私,清廉不賂,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貪官。皇帝也覺得於謙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裡,心中老是不快,於是在貪官的誣陷下,皇帝尋個罪名,罷了於謙的官,還要問他的罪。於謙在牢里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⑹ 評書,明朝於謙在那能找到
這估計是一個小說書人說的,除了電台有音頻之外其餘都沒有,估計在網上都找不到。
關於於謙守衛北京的評書確實太少了,如果你想聽正史,建議你聽孫一的《明朝那些事》。這個評書音頻我在網上暫時沒找到
⑺ 明朝的於謙的故事
於謙是我國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愛戴,被尊敬地稱為「於青天」。
於謙60歲壽辰那天,門口送禮的人絡繹不絕。於謙叮屬管家,一概不收壽禮。
皇上因為於謙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了一隻玉貓金座鍾。誰知管家根據於謙的叮屬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了,就寫了「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松。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四句話,叫管家送給於謙。於謙見了,在下面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於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回去向皇上復命去了。
不一會兒,於謙的同鄉好友,和於謙一起做官的鄭通也來送禮了,於謙又寫了四句話:「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於厚禮染俗塵。」鄭通見了十分敬佩,於是叫家人帶回禮物,自己進門與於謙敘談友情。
於謙正和鄭通談得十分投機,管家進來通報,有一個叫「黎民」的送來了一盆萬年青,還讓管家帶來一首詩:「萬年青草情義,長駐山澗心相關。百姓常盼草常青,永為黎民除貪官。」於謙見後,親自出門迎接,鄭重地接過那盆萬年青,高聲詠唱了一首詩:「一盆晚年情義深,肝膽相照萬民情。於某留作萬年鏡,為官當學萬年青。」
於謙辦事鐵面無私,清廉不賂,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貪官。皇帝也覺得於謙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裡,心中老是不快,於是在貪官的誣陷下,皇帝尋個罪名,罷了於謙的官,還要問他的罪。於謙在牢里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