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金、冰心、茅盾、徐遲的代表作
巴金: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冰心:代表作《寄小讀者》,詩集《繁星》,《春水》
茅盾:茅盾小說的代表作是:《春蠶》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長篇小說《蝕》、《虹》
<<農村三部曲>>
徐遲:徐遲 代表作,也是使徐遲聞名全國的,是寫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徐遲創作勤奮。50年代的前七年,他兩次到朝鮮戰場,4次去鞍鋼,6次到長江大橋工地。詩集《美麗‧神奇‧豐富》、《戰爭‧和平‧進步》和《共和國的歌》,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論文集《詩與生活》等,是他這一時期的創作收獲;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間,他擔任《詩刊》副主編。1960年定居武漢後,以主要精力從事報告文學的創作,寫成《火中的鳳凰》、《祁連山下》、《牡丹》等作品。記述兩個愛國知識分子常書鴻、孫健初的《祁連山下》,發表後受到廣泛好評。
1976年以後,徐遲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學領域的生活,寫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生命之樹常綠》、《在湍流的渦漩中》等一系列反響犟烈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以及反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刑天舞干戚》,曾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徐遲以詩人氣質寫報告文學,特別是寫知識分子題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論、詩和散文於一爐;結構宏大,氣勢開闊,語言華美而警策,獨具風格。著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選)、《徐遲散文選集》、散文集《法國,一個春天的旅行》,論文集《紅樓夢藝術論》、《文藝和現代化》等
B. 林黛玉到底是怎麼死的
風之子閑侃紅樓夢之四 在高鶚的後四十回續本里,林黛玉是病死的。而且,是聽著賈寶玉婚禮傳來的隱隱約約的歡慶之聲、心痛與疾病交加而氣絕身亡的。在死前,她還悲憤的焚燒了與賈寶玉「傳情」的詩帕,以示絕情。應該說,這個結局還是很有藝術感染力的。 首先,它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一邊是寶玉熱鬧的婚禮,一邊是與寶玉真心相愛的黛玉的垂死而無人問津。其次,是寶玉得知和自己結婚的不是黛玉時的「癲狂」。第三,高鶚忠實的繼承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對林黛玉身體狀況的定位,因此,給出了一個病死的結局,也還算合情合理。第四,我們說過,關於寶黛愛情是有很多「暗喻性的陪襯」的,比如通過寶玉對晴雯的感情揭示了許多其實是寶玉對黛玉的感情的東西。在這個方面,其實,還有一個例證,就是寶玉與秦鍾的同性戀感情,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陪襯寶黛的愛情的。寶玉和秦鍾的感情,其實與黛玉之間的愛情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一是兩者都是兩小無猜天真爛漫時相識相知;二是秦鍾與黛玉氣質相近,可以說是「男兒中的黛玉」;三是秦鍾與黛玉的體質相近,都是屬於「先天不足」。正因為如此,秦鍾很早就病死了。 當然,另一個更為直接的暗示就是:晴雯也是病死的。 顯然,高鶚是理解到了這一層面的。因此,他就據此給黛玉設計了一個病死瀟湘館的結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高鶚為林黛玉設計的結局還是有可取之處的,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忠實的體現原作的原意。 但是,林黛玉真的是病死的嗎?我剛才說了,高鶚的設計忠實體現了曹雪芹的原意,但並沒有說他的這個「忠實」就是「確實」。 其實,我想說的是,林黛玉的確一直是「多病的身」,再加上她和寶玉愛情的這塊「心病」,身體肯定是不會好的。但並不因此而就能夠確定她是病死的。 在我看來,洋洋大觀的紅學研究確實取得了豐碩而不可否定的成果。但是,紅學研究也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如那句著名的廣告語所說的: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很多時候,紅學家們沉迷於《紅樓夢》巨大的藝術魅力和智力迷宮而不可自拔,沾沾自喜,反而迷失了基本的方向。這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關於林黛玉的結局。有很大一部分人滿意於高鶚版本的悲劇力量,認可了這個結局。但是,也有不同意見,比如近來研究紅學而聲名大噪者劉心武先生,他就認為,林黛玉是「自沉而死」的,也就是投水自盡。應該說這樣的結論是大膽而新穎,我贊同劉心武先生的黛玉「自盡」說,但是,並不贊同投水自盡的說法。我們既然是研究《紅樓夢》,那麼,就切忌迷失在關於《紅樓夢》各種或實證或考據或獵奇的資料里,而要緊扣文本。如果我們承認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作,那麼,就應該重視作者的原意。 我們都知道,第五回是《紅樓夢》非常重要的一個章節。其重要性就在於它幾乎揭示了小說主要人物的命運和結局,因此,要探尋林黛玉的結局,還是要回到文本層面上來。關於林黛玉的結局,第五回寫得明明白白,就在「釵黛合一」的判詞和紅樓夢曲枉凝眉里。枉凝眉這首曲詞,暗示了寶黛愛情的悲劇性結局。而「釵黛合一」判詞則指出了黛玉的歸宿,這就是所謂的「玉帶林中掛」,配圖為:「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按照以往紅學的理解,這句話是說賈寶玉一生牽掛著林黛玉。而這樣的解釋是非常牽強的,關於林黛玉的結局的詩,為什麼要理解為是賈寶玉對林黛玉的牽掛呢?是不是有點跑題?或者說鑽牛角尖?「玉帶林」按照諧音倒過來讀就是「林黛玉」,而且,我們是否應該特別關注判詞里的「掛」字和配圖里的「懸」字,黛玉「懸」「掛」在枯木之上,其實,林黛玉的結局已經非常清晰了,那就是:在林中上吊而死。 根據歷來紅學研究的成果,我們完全可以想見黛玉在後四十回的現狀: 賈母病逝,唯一支持她和寶玉結合的頂樑柱坍塌了。舅舅賈政雖然疼愛她,但畢竟因為身份、禮節等因素難以溝通。而一直主張「金玉良緣」的王夫人、王熙鳳乃至薛姨媽等人逐漸占據上風,黛玉昔日能夠享受到的「禮遇」日漸下降,白眼也越來越多。此時,聰明絕頂的林黛玉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與寶玉的愛情已經沒有指望了。於是,這個心高氣傲而又雙病(疾病與心病)纏身的姑娘在「還幹了眼淚」(因為在寶玉和寶釵結婚之後,非常懂得自尊自愛的黛玉認為自己已經沒有資格為寶玉流淚了)之後,選擇了在一個凄清的夜晚,在大觀園某個角落一片密林之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局才是曹雪芹的本意。首先,這符合小說人物的結局安排。在《紅樓夢》的前五回,曹雪芹其實已經為所有人物設計了最終各回本位的神話結局。比如賈寶玉就又回到無稽崖青埂峰下成為那塊「石頭」,那麼,作為木石前盟的另一個主角黛玉的歸宿當然也應該是深山密林中的「絳珠草」了。其次,這符合黛玉高傲的性格。以黛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是不可能低聲下氣寄人籬下看著自己的愛人和別人成親的,她唯一的選擇就只能是以死來做個了斷。第三,林黛玉的死亡與《紅樓夢》的大結局相呼應。林黛玉於林中自盡,與小說第五回紅樓夢曲收尾飛鳥各投林有呼應之意。曲中有「好一似食盡鳥投林」之語,似乎就是以黛玉的林中自盡來宣告著紅樓一夢的破滅和眾人大限的來臨。 相關:《葬花詞》隱喻林黛玉之死《紅樓夢》是一部臟話連篇的名著賈府無恥侵吞了林黛玉家巨額財產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門第大PK《紅樓夢》的諧音藝術《紅樓夢》中何謂「釵黛合一」?揭秘《紅樓夢》中賈元春之死真相揭秘紅樓夢中賈府事敗被抄真相劉心武謂秦可卿卧室陳設說明什麼《紅樓夢》中秦可卿真的是公主嗎揭秘「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真相賈母王夫人關於賈寶玉婚姻的爭斗賈母喜歡薛寶釵嗎?如何客觀看待薛寶釵賈赦賈政是否賈母親生子?薛寶釵到底愛不愛賈寶玉?賈母為何力主賈寶玉林黛玉結合薛寶釵到底有多「厚道」?《紅樓夢》中賈府的靠山是誰?賈母為何如此疼愛林黛玉?林黛玉果真是「小心眼兒」嗎?王夫人是如何「擠兌」林黛玉的?王夫人果真是「菩薩心腸」?《紅樓夢》中賈母是怎樣的人?為劉心武紅學研究糾正一個錯誤薛寶釵為何「落選」?《紅樓夢》中賈母如何破金玉良緣金玉良緣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余秋雨謂中國文化是小人文化?《紅樓夢》散失猶如維納斯斷臂賈府後來「中興」了嗎?賈寶玉薛寶釵的婚姻是無性婚姻嗎揭秘薛寶釵的結局賈寶玉為何是「古今第一淫人」? 《紅樓夢》「四春」新解《紅樓夢》書名辨析《水滸》與存在主義武松的原型是孫悟空周瑜論 關羽因赤兔馬老邁而被俘《西遊記》是一場游戲春秋戰國時期「晚婚模範」鄭武公為何不喜歡余秋雨?MJ,在你離開的時候愛上你中國最早被貶為「豬」的君王秦國的「發家史」秦國和趙國的祖先是「混血兒」秦國和趙國到底啥關系?中國最早的「和親」事件孔子為何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秦始皇先祖是中國最早的快車手中國歷史上首例「父奪子妻」事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兄妹亂倫事件 毛澤東的收入和支出 江青早年的上海灘經歷 魯迅和周作人決裂的真相 二戰時期「慰安婦」的由來 毛澤東曾經狠批「秘書代寫」現象 毛澤東對三任妻子的不同評價 毛澤東和女兒的相認信毛澤東的「八大」開幕詞誰寫的
C. 多少遺憾,都付斷壁殘垣
羅哲文:多少遺憾 都付斷壁殘垣
騎著毛驢修長城
1945年日本投降,清華大學遷回北平。梁思成提出,由中國營造學社與清華大學合辦中國建築研究所,專門從事古建築的勘察測繪工作。羅哲文獲梁思成特許,破格成為中國建築研究所的研究生,同時擔任清華建築系主任助理。羅哲文還協助梁思成編印了《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100多頁的書,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油印,羅哲文就在鋼板蠟紙上一筆一畫刻寫出來。
1950年,27歲的羅哲文調到國家文物局,任文物處業務秘書,他成了局裡最年輕的古建築專家。1952年郭沫若提議開發長城,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把「修長城」的任務交給了羅哲文。這一修就是幾十年,長城,成為羅哲文一生魂牽夢縈的事業。
長城經歷兩千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保存完整的段落已不多。他選擇了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3個重點段落,展開艱苦的實地勘察,每天騎著毛驢上山,經常和衣睡在荒草地里。3個月後,羅哲文拿出一份八達嶺長城維修計劃。梁思成抱病看完羅哲文繪制的草圖,在圖上批了「整舊如舊」的意見。「老師提的意見,對我以後幾十年的文物維修工作都具有指導意義。他說古建築維修要有古意,不要全都換成新磚、新石,不要用洋灰……『故壘斜陽』更覺有味兒。」1953年國慶節,修繕後的八達嶺長城向遊客開放,羅哲文和他的小毛驢又開始向嘉峪關、金山嶺、慕田峪等地進發。金山嶺長城是單面牆,羅哲文用山羊把磚馱上去,一隻山羊一次只能馱兩塊磚。他還爬過很多險隘之地,「有一些地方單用腳上不去,要手腳並用,上面抓著,下面蹬著,才能上去,我曾經差一點摔死了。」
1984年,鄧小平為長城保護工作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1985年,羅哲文和另外幾位專家共同起草報告,申報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當年年底,中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一直到2003年,羅哲文還以年近八旬的高齡,帶領考察團西出玉門關,沿絲綢之路尋訪漢代長城遺址,並穿越了「死亡之海」羅布泊。一生為長城奔走,羅哲文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為保舊城上書周恩來
1954年初,有一天羅哲文突然接到鄭振鐸的通知,讓他趕快去北海團城,整理一份包括測繪圖紙、文獻資料、文物照片在內的完整資料,盡快在《文物保護參考》雜志上發表。羅哲文知道,這是為了保護北京舊城,漫長而艱難的戰役。他的老師梁思成,在解放軍進城之初就呼籲,一定要盡力保護舊城古建。然而在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熱潮和隨之而來的政治運動面前,舊城被大面積拆除,師生倆都心痛不已。有一次中南海里蓋新樓,要佔清音閣那塊地,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特別要求,請國家文物局的同志先來鑒定一下。羅哲文就代表文物局前去勘察,認為清音閣是珍貴的文物,如果一定要拆,最好把物件分類編號,異地恢復。這個意見獲得批准,清音閣最後搬到陶然亭公園重建,成為新中國最早異地搬遷的文物古建。
但是同樣珍貴的北海團城,遇到拆遷令,就頗費了一番周折。當時有領導人認為,北京城要改善交通,馬路一定要筆直寬闊,團城擋了路,要拆。羅哲文找梁思成想辦法,梁思成請了蘇聯專家參觀團城,上書說情也不行,最後一直驚動了周恩來,才決定將中南海的西北圍牆向南移數十米,計劃要修的馬路也順勢南移,這才避開了團城。
1966年,「文革」開始,北京古建再遭劫難。有關部門下令,為了修地鐵,需要拆掉建國門西南角的古觀象台遺址。已被批為「臭老九」的羅哲文急壞了,自己帶著相機和測繪儀去建國門測繪攝影,又聯合北京天文館的專家,起草了一份《關於保護古觀象台的報告》,又以「革命群眾」的名義,把報告轉送到了周恩來的案頭。周恩來下令地鐵施工繞開古觀象台,還專門撥了一筆經費,用於古觀象台的地基加固。
「文革」風雨中,羅哲文盡自己所能,保護了一批古建築免於破壞,但更多的珍貴文物遺址還是被砸毀拆掉了。他自己也因為幾次向周恩來上書,被造反派盯上。造反派從羅哲文的檔案里發現,羅哲文父親羅樹培當年是靖國軍里「手持雙槍」的營長,而江青說過,小說《紅岩》里的「雙槍老太婆是土匪」——「雙槍」胡亂一聯系,羅哲文就被打成了「土匪的兒子」,遣送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改造。
為保護古建和長城一生奔忙
《羅哲文傳》作者張海燕認為,羅哲文對中國古建築保護工作的貢獻,絕不遜於他的老師梁思成和林徽因:「大家願意說梁林,是因為梁林的身上光環太多了,而羅老先生沒有。這個時代,很多人會『選擇性遺忘』,而我希望,我們能把羅老記住得久一些。」
羅哲文生前似乎對此不以為意,他曾手書一幅字,寫的是梁思成的詩:
登山一馬當先,豈敢冒充少年。
只因唯恐落後,所以拚命向前。
晚年羅哲文恰如詩中所述,像年輕時一樣四處奔忙,一刻不願停歇。在推進文保工作的策略上,羅哲文與梁思成不同:梁是「泣血痛哭」,羅則贊同政府主導、專家咨詢、公眾參與的辦法,努力推進更多「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想的是「多保護一個總比不保護好」。羅哲文的弟子馬炳堅說,老人有時一早上要趕兩個會,家裡電話一天到晚響個不停。可請他去開會的人「一半尊重他的意見,另一半隻是聽聽,該怎麼修還怎麼修。」開完會回來,羅哲文有時會對馬炳堅感嘆一聲:「我被當幌子了。」
他的無奈和遺憾還有很多——京杭大運河申遺、蜀道申遺、在日本奈良為梁思成塑像,是三件羅哲文生前想做而未完成的事。他一直記著北京老城牆被拆時,梁思成失聲痛哭的樣子:「拆城牆就像扒我的皮,抽我的血。」1969年有一天,羅哲文路過西直門,看到城樓上搭起了腳手架,大驚。一打聽才知道,西直門瓮城被列為「破四舊」對象,要拆。羅哲文沒辦法,拿個相機每天去拍,眼看著城樓變瓦礫。那時梁思成已經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很多朋友和學生怕被牽連,都避而不見。羅哲文去醫院探望梁思成,兩人無語垂淚。
2012年初,北總布胡同24號院也被拆了,這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病床上的羅哲文還在念叨,他原本以為這次拆房子,是要在原址上建梁思成紀念館的。
D. 1982年中國有什麼大新聞
4月25日——以色列軍隊完全撤出西奈半島。
5月10日——香港地鐵荃灣線(現稱港鐵荃灣線)通車。
5月20日——尤德宣誓出任香港總督。
5月21日——中國男子羽毛球隊首獲湯姆斯杯。
5月29日——香港暴雨成災,20人死亡
5月21日——中國大陸正式成立國家體改委。
5月31日——英國、阿根廷為爭奪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爆發海戰。
6月6日——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全面入侵。
6月11日——斯皮爾博格《E.T.》發行日,故這一天被定為片子中那可愛善良的小E.T.的生日。
6月15日——馬爾維納斯群島(即福克蘭群島)的阿根廷駐軍向英國軍隊投降,英阿馬島戰爭結束。
8月3日——法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8月8日——九巴取消13D,14及15路線的「半直通路線」稱呼。
9月15日——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
11月23日——安德羅波夫出任蘇共總書記。
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另外《義勇軍進行曲》被恢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出生
1月1日——林智勝,台灣棒球選手。
1月19日——張韶涵,台灣歌手。
1月25日——李逸朗,香港歌手。
2月6日——呂建中,台灣流行音樂創作歌手。
2月8日——洪巧玲,菲律賓選美皇後,04年國際華裔小姐季軍。
2月24日——陳法拉,香港藝人,05年國際華裔小姐亞軍。
3月14日——朱木炎,台灣跆拳道選手。
3月24日——彭於晏,台灣演員。
4月13日——衛蘭,香港歌手
4月13日——衛詩,香港歌手
5月2日——施治,捷克門將
6月11日——梁又琳,台灣演員。
6月19日——鄭元暢,台灣演員。
6月25日——Rain,韓國男歌手。
8月27日——侯湘婷,台灣女歌手、演員。
9月3日——文澤爾,推理小說家。
9月5日——王心凌,台灣歌手
9月9日——大冢愛,日本女歌手
9月20日——胡歌,中國演員。
9月22日——蔣雅文,香港歌手。
10月15日--唐素琪,香港女歌手、模特兒
10月16日——泳兒,香港歌手。
10月21日——李慧思,香港模特兒。
10月24日——簡毓瑾,為台灣女羽球選手。
10月29日——林依晨,台灣演員、歌手。
11月8日——千田愛紗,日本出身的台灣藝人
11月22日——蔡卓妍,香港歌手及演員,香港女子團體Twins成員。
12月4日——董荷斌,荷蘭籍華裔賽車手
12月20日——張傑,中國人氣歌手,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成都新都
逝世
1月18日——黃現璠,中國民族學家(1899年出生)
3月6日——艾茵·蘭德,作家和哲學家(1905年出生)
10月18日——貝絲·杜魯門,美國第一夫人。(1885年出生)
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蘇共中央總書記。(1906年出生)
12月20日——阿圖爾·魯賓斯坦,猶太裔波蘭出生美國籍鋼琴大師、音樂家(1887年1月28日出生)
E. 找一篇魯迅的文章高手請進……
魯迅先生的《風波》里的場景貌似是你上面描述的那樣(但又有些不一樣),請你先看看原文,我再幫你找找,可否?
F. 芽盾簡介20字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G. 郎損的郎損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茅盾的啟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家塾、私塾。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里,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里,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里,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裡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里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余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啟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卷,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這樣,便有最初的翻譯《衣食住》(卡本脫著)問世。不久,又到國文部編寫《中國寓言》,一面也參與《學生雜志》的編輯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了《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系,並於1921年1月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餘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活動。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後,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直接投身於群眾革命運動。 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理日報》,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為職工代表,參加了商務印書館的罷工斗爭。國民黨召開西山會議後,茅盾和惲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組織了國民黨左派的上海市黨部。1925年底,茅盾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留廣州工作,在毛澤東任代理部長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茅盾返滬。
1926年10月,北伐軍佔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准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
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從此,茅盾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斗爭。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傳來,魯迅、茅盾等8名作家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志,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消息後,魯迅與茅盾發出致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同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長篇《子夜》。《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子夜〉與國貨年》)。與此同時,還完成優秀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的創作;翻譯了丹欽科的《文憑》和吉洪諾夫的《戰爭》等書;此外還在《申報·自由談》、《太白》、《文學》等刊物上寫下了大量的雜文、文藝短評和作家研究專論。
1937年抗戰初期,他參加了《救亡日報》的工作,主編《吶喊》(後改名《烽火》)。上海淪陷後,茅盾輾轉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為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裡跑?》),便是這時完成的。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長。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於 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5月末抵達延安。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在《中國文化》、《大眾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這時,陸續完成了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贊》的創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逆流日趨嚴重,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重慶到香港。5月,鄒韜奮主持的《大眾生活》周刊創刊,茅盾為編委;並在該刊連載了長篇小說《腐蝕》,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佔香港,茅盾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游擊隊的幫助下,離開香港輾轉達桂林。在桂林的9個月期間,寫下了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後拾遺》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慶。1943年8月起,長篇《走上崗位》陸續發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個劇本《清明前後》的創作,並於9月在重慶上演。這一年的6月,進步的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了慶祝會,並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徵文。
抗戰勝利後,茅盾於1946年3月離開重慶,經廣州、香港,5月到達上海。主編《文聯》雜志;並參加呼籲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在香港期間,曾連續發表《應走和平民主路線》《認清國情》等講演。6月,和上海進步文化界一起呼籲和平,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7月,李公朴、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後,茅盾等致電國際人權保障會,揭露國民黨罪行;10月,沈鈞儒、茅盾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譯的蘇聯小說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說譯叢》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婦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離上海赴蘇聯訪問。1947年1月起《游蘇日記》陸續發表。4月,從蘇聯歸國到達上海。這次訪問,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兩部書。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愈加殘酷地實行法西斯統治,茅盾被迫於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吁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7月,參與了《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長篇小說《鍛煉》便是在該刊連載的,此外還寫作了一些短篇,並完成了《脫險雜記》。同年底,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香港,經大連、沈陽,於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斗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志,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考驗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和《茅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著病衰的苦痛,仍致力於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於北京。臨終前,他懇切地向黨提出:「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後定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
H. 要張曉風茅盾篇(全)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近年因篤信基督教,流露出濃厚的宗教情緒。 她曾主編《論壇報》副刊、《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其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台灣文藝散文獎等。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里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緻、凄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里,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枰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自1971年至1977年,張曉風創作了《畫愛》、《第五牆》、《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戲劇,她不僅創作戲劇,還親自參加演出。她的戲劇具有濃郁的「現代」色彩。
著有小說:《白手帕》、《紅手帕》、《梅 蘭 竹 菊》;科幻小說:《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與深情》、《她曾教過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車子》、《綠色的書筒》、《愛情篇》、《飲啄篇》、《衣履篇》、《春之懷古》、《步下紅毯之後》、《聖經之拓片》、《一個女人的愛情觀》、《只因為年輕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筆記》等。
張曉風經典散文集有:
地毯的那一端 初雪 孤意與深情
她曾教過我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那部車子
大型家家酒 綠色的書簡 愛情篇
飲啄篇 衣履篇 春之懷古
花之筆記 步下紅毯之後 聖誕之拓片 生命生命
大音 母親的羽衣 好艷麗的一塊土
種種有情 梅妃 一路行去
情懷 替古人擔憂 生活賦
畫睛 有些人 魔季
回到家裡 光環 雨天的書
秋天·秋天 細細的潮音 小小的燭光
歸去 我喜歡 我有
詠物篇 不能被增加的人 人物篇
遇見 我在 第遇節
月,闕也 情懷 描容
矛盾篇(之一) 矛盾篇(之二) 矛盾篇(之三)
只因為年輕啊 一句好話
你要做什麼 從你美麗的流域 回首風煙
鼻子底下就是路 林中雜想 誰敢?
眼種四則 動情二章 想要道謝的時刻
幸虧 玉想 故事行 老師,這樣,可以嗎? 初心
錯誤 河飛記 仗美執言
值得歡喜贊嘆的《歡喜贊嘆》 溯洄 火中取蓮
張曉風文集下載地址: http://www.stupai.com/down/book/j/200604/1923.html
書籍目錄:作品文集+
《九十年散文選》、《三弦》、《大地之歌》、《小說教室》、《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一九八九 ~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學選粹》、《他?她?》、《玉想》、《再生緣》、《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側影好美》、《你還沒有愛過》、《我在》、《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毯之後》、《武陵人》、《花之筆記》、《非非集》、《幽默五十三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哲思小品》、《哭牆》、《桑科有話要說》、《祖母的寶盆》、《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問題小說》、《張曉風精選集》、《從你美麗的流域》、《第一篇詩》、《第五牆》、《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通菜與通婚》、《畫愛》、《給你瑩瑩》、《鄉音千里》、《黑紗》、《愛在深秋》、《愁鄉石》、《舅媽只會說一句話》、《詩詩、晴晴與我》、《與愛同行》、《蜜蜜》、《曉風小說集》、《曉個風自選》等。《行道樹》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中。
自1971年至1977年,張曉風創作了《畫愛》、《第五牆》、《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戲劇,她不僅創作戲劇,還親自參加演出。她的戲劇具有濃郁的「現代」色彩。
茅盾簡介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
他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處女作《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長篇小說《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和劇本《清明前後》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茅盾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茅盾的啟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家塾、私塾。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里,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里,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里,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裡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里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余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啟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卷,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這樣,便有最初的翻譯《衣食住》(卡本脫著)問世。不久,又到國文部編寫《中國寓言》,一面也參與《學生雜志》的編輯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了《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系,並於1921年1月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餘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活動。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後,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直接投身於群眾革命運動。 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理日報》,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為職工代表,參加了商務印書館的罷工斗爭。國民黨召開西山會議後,茅盾和惲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組織了國民黨左派的上海市黨部。1925年底,茅盾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留廣州工作,在毛澤東任代理部長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茅盾返滬。
1926年10月,北伐軍佔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准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
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從此,茅盾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斗爭。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傳來,魯迅、茅盾等8名作家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志,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消息後,魯迅與茅盾發出致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同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長篇《子夜》。《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子夜〉與國貨年》)。與此同時,還完成優秀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的創作;翻譯了丹欽科的《文憑》和吉洪諾夫的《戰爭》等書;此外還在《申報·自由談》、《太白》、《文學》等刊物上寫下了大量的雜文、文藝短評和作家研究專論。
1937年抗戰初期,他參加了《救亡日報》的工作,主編《吶喊》(後改名《烽火》)。上海淪陷後,茅盾輾轉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為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裡跑?》),便是這時完成的。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長。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於 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5月末抵達延安。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在《中國文化》、《大眾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這時,陸續完成了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贊》的創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逆流日趨嚴重,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重慶到香港。5月,鄒韜奮主持的《大眾生活》周刊創刊,茅盾為編委;並在該刊連載了長篇小說《腐蝕》,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佔香港,茅盾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游擊隊的幫助下,離開香港輾轉達桂林。在桂林的9個月期間,寫下了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後拾遺》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慶。1943年8月起,長篇《走上崗位》陸續發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個劇本《清明前後》的創作,並於9月在重慶上演。這一年的6月,進步的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了慶祝會,並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徵文。
抗戰勝利後,茅盾於1946年3月離開重慶,經廣州、香港,5月到達上海。主編《文聯》雜志;並參加呼籲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在香港期間,曾連續發表《應走和平民主路線》《認清國情》等講演。6月,和上海進步文化界一起呼籲和平,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7月,李公朴、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後,茅盾等致電國際人權保障會,揭露國民黨罪行;10月,沈鈞儒、茅盾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譯的蘇聯小說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說譯叢》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婦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離上海赴蘇聯訪問。1947年1月起《游蘇日記》陸續發表。4月,從蘇聯歸國到達上海。這次訪問,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兩部書。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愈加殘酷地實行法西斯統治,茅盾被迫於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吁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7月,參與了《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長篇小說《鍛煉》便是在該刊連載的,此外還寫作了一些短篇,並完成了《脫險雜記》。同年底,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香港,經大連、沈陽,於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斗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志,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考驗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和《茅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著病衰的苦痛,仍致力於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於北京。臨終前,他懇切地向黨提出:「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後定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
主要作品
經典名作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腐蝕》、《虹》、《鍛煉》、《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雲》、《有志者》、《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 、《霧中偶記》、《大地山河》
《子夜》出版於1933年6月,震動了中國文壇,瞿秋白把這一年稱為「子夜年」,可見它的影響之大。這部長篇圍繞著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反動當局鎮壓和破壞人民的革命運動,帝國主義掮客的活動,中小民族工業被吞並,公債場上驚心動魄的鬥法,各色地主的行徑,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各種矛盾……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風雲,反映了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風貌。茅盾以《子夜》這部長篇傑作的創作,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I. 有介紹矛盾的資料么
茅盾生平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 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 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 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 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 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 態小說兩相結合。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70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 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 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 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 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 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 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 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 義正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