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聲小說mp3打包
網路MP3里搜
❷ 三年級作文,到底是「誰騙誰」
不知是誰在我的面前說道:「孔乙己是坐著喝酒的。」我很是不信:「是誰說的?」
說話的人啞了。
於是,我便回到了家裡,翻開那本魯迅的小說集子來印證孔乙己是站著還是坐著喝酒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找到了那篇小說,細細的一讀起來,又得到了最准確的答案,裡面寫道: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著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縫縫的的花白的鬍子。」
我,便讀到了一位酸相的窮秀才。
現在的酒店和酒樓到處都有,比比皆是。也有許多象孔乙己一樣的人進進出出的。但他們的待遇可能比他那時侯好些,因為他們的口袋裡有的是銀子,所以都進了包廂,都是在空調的廂子裡面卡拉ok,絕不是站著喝酒的,都通過那些小小的屏幕和那些陪吃的小姐們一起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的。(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有一次,我同幾位文友相約到一間叫「ok酒樓」里去聚餐。大家兩杯酒進肚子以後,就各抒己見了,高談闊論起來,席間也有幾位陪酒的小姐,她們都在望著或豎著耳朵聽我們的話頭呢。從她們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她們是不知所己然的,也許中,在聽我們的對牛彈琴吧。
這時,有一位文友繪聲繪色地談起了孔乙己,他舉著杯子說道:「各位,我們是不是都象魯迅筆下的老孔的樣子呢?」
「你,你才象哪。」有位文友極力反對。
「唉,認真想想,確實有那麼一點……」
「你們還是來聽說一說老孔的那一段感情故事吧。」於是,那位文友飲盡了手中的那杯酒,就有聲有色地背誦起小說中的那一段具體內容來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的臉上又添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的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也故意高聲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們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的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得了,得了,別買你的乖嘴巴了。」我就對他極力地阻止。
「你看孔乙己真的又回來了。」有個文友就大聲地講道。
「全是一群阿Q,正在寫狂人日記那。」我喝盡了手中杯子的酒,大聲地說道。
這時,有位小姐舉起一個空酒瓶在那位文友的面前晃了晃也大聲說道:「各位老孔們,現在已經沒有酒了,怎麼辦呀?別光講故事不喝酒呀。」
「是呀,孔乙己還要叫溫兩碗酒的呢,你們自己看,你們還沒有到每人兩瓶酒的哪?」在我身邊的小姐也隨聲說道。
小姐的目光是那樣的火辣辣的。
我和在坐的幾位文友竟一下子有了片刻的遲疑,驚訝中一個望著一個,一會兒,我才答道:「對啦,快去扛兩箱啤酒上來。我們每一個人要比孔乙己多三倍以上,大家都來個一醉方休才行。」
「三倍,是多少瓶的呀?」有位小姐故意地問道。
「三陪嘛,就是兩個人加在一起就變成的數字了。」一個文友說,「你知道嗎?」
「就是我和你相加,他和她相加,還有他們都相加了,不就成了八對了嗎?。這個數字很是吉利那,真是發發的哪。」另外一個小姐就很有意思地面對大家演說道。
這話,真的引起了大家的一陣歡笑。
「我可真的喝不得了。」另一位文友說。
「喝不得了,那誰願意陪你的呀。」
「他在騙你們的。」在那位文友旁邊的一位小姐說道,「前天晚上,他在這里喝酒的時候,就是我陪他的,他們每個人都是五瓶的呢。他還是那麼樣的精神抖擻的哪。」
「啊,原來如此的呀。」我驚嘆地說。
「你也不要裝模作樣不給小姐面子了。」
「想不到你也會偷摸出來喝酒的那。」
「酒來了,趕快喝酒吧。」小姐說道……
❸ 孔已己是一個什麼形象的人物
作者對孔乙己外貌的描寫採用的是白描手法。一出場,寫他「青白臉色」,是吃不飽,營養不良的特徵;「皺紋間的傷痕」是雖已年老卻經常受人凌辱的記號;「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是歲月虛度的記錄;又臟又破的長衫是不勞動、貧窮的證明。當他蘸著酒在櫃台上教小伙計「茴」字的四種寫法時,我們還可看到他的長指甲,說明他四體不勤,不從事勞動。總之,孔乙己既不是養尊處優的闊人,也不是飽經風霜的勞動者。從外貌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好逸惡勞、窮困潦倒、飽受凌辱摧殘的悲劇人物形象。最後一次出場,先前的「青白臉色」現在變得「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們說話要彎下腰去,現在盤著兩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別人講話須要「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經常臉紅脖子粗地為自己辯解,現在卻「不十分爭辯」,只是用「跌斷」來遮掩,不過說話聲音極低,而且斷斷續續。此時的孔乙己肉體上、精神上都已徹底坍塌,預示著悲劇結局即將來臨。這令人觸目驚心的慘景,鮮明而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摧殘弱小者的罪行。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掌拒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這里既說「又」就不止一次;既說「新傷疤」必有舊傷疤。說明他經常被人毆打。然而孔乙己並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錢」要酒要菜來表示他的不可輕侮的「尊嚴」,是對挑逗者無聲的回擊。「排」字寫的是動作,表現的卻不止是動作,還有動作的神態。當他把九文大錢放在手心,用拇指一個一個的將錢用力推出,摁在櫃台上時,可以想見他心裡、臉上是十分得意的。寫出了孔乙己的虛榮和窮酸氣。 這時的孔乙己也算得「闊綽」,但好景不長,果然他最後一次去買酒,境遇大不如前。文中寫道:「一天下午……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又說道,『溫一碗酒。』……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這真是一幅多麼凄慘的圖畫啊!作者不僅從他的衣著(該穿棉襖的時令, 而他只能穿件破夾襖)來表現他經濟地位的跌落,而且更為傳神的是,用「排出九文大錢」的一個「排」字帶著自賞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錢」的「摸」字則顯得沮喪悲苦,窮愁潦倒。而且在數目上,前次是「九文」,這次只是「四文」,還是乞求酒店給溫一碗酒。這兩個動作圍繞著一個「錢」字,不僅寫出孔乙己經濟地位每況日下,而且突出了他的窮酸迂腐,好逸惡勞,麻木不仁的個性特徵。 作者寫孔乙己的語言是很富於個性特點的,許多話只能出孔乙己之口。當酒客們看他居然「排出」大錢來買酒而不理睬眾人時,就加強攻勢故意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先前說「你臉上又添了新傷疤」只是含沙射影,現在是單刀直入,而且故意高聲叫嚷。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無聲戰有聲了,於是睜大眼睛說:「你怎麼污人清白?」不說冤枉好人,而說「污人清白」,這是孔乙己獨有的語言,可惜的是由於他並不「清白」,所以語言雖雅,卻缺乏力量。當對手拿出真憑實據:「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看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憑實據面前,還要爭辯,說什麼「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竊」與「偷」本是同義詞,只是文言與白話的區別,可孔乙己寧可認「竊」,決不承認「偷」。在他看來「竊」與「偷」似乎高一等,何況他'竊'的是與讀書人關系密切的書,這就更高一等了。這種強詞奪理、自我解嘲式的語言也是孔乙己所獨有的。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性格。此外,象「君子固窮」,「多乎哉?不多也」,這些陳腐的語言都表現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與窮酸十足。 魯迅小說對人物的神態描寫極簡煉,卻意蘊深刻,能將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得入木三分,觸及人的靈魂。《孔乙己》一文中的神態描寫就是這種「勾靈魂」的藝術手法的典型。? ①「睜大眼睛」到「漲紅了臉」? 孔乙己是封建末世科舉制度殉葬品的典型。他窮困潦倒而又保持著讀書人的矜持;他好吃懶做,偷人家的東西常被挨打,弄得斯文掃地,臉上的傷疤就成了人們嘲笑的對象。人們笑他偷竊挨打時,他先是故作鎮靜,置之不理,繼而「睜大眼睛」。被人證實時,還要「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盤條條綻出」為自己辯解,充分表現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特徵和被人嘲弄時企圖掩飾自己偷竊劣行的困窘心理。? ②「不屑置辯」到「籠上了灰色」 孔乙己早年讀過書,沒有進學,他以讀書人為榮耀,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別人戲弄他:「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他「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表現他因自己讀過書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識泰山」的自命清高神氣。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別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熱衷於功名科舉,這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沒有進學,就成了他們最大的隱痛。這浮現在孔乙己臉上的「頹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現了孔乙己靈魂深處的這塊瘡疤被戳痛時的痛苦。? ③「極高興的樣子」到「極惋惜的樣子」? 孔乙己在生活中只配做大家解悶的工具,他便「只好向孩子說話」,熱心教小伙計識字。「很懇切地說」這顯示了迂腐個性中包含著誠懇、善良。教小伙計寫「茴」字四樣寫法時顯出「極高興的樣子」,活畫出了孔乙己落魄時不忘炫耀的情態。見我毫不熱心,他便嘆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小伙計對他 表示看不起的態度,不僅沒有使他意識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嘆」氣,為小伙計感到「惋惜」。這說明他對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識的陳腐毫無認識,麻木至極,迂腐可笑。? ④「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 封建文化毒害了孔乙己的靈魂,摧殘了他的肉體。孔乙己飽受折磨,常遭欺凌,最終落到了被打折腿的慘境。但是他寧願說是跌斷的,那「低聲」的「懇求」之狀,形象地表現了他在窮途末路時仍然不能正視現實,死愛面子,自欺欺人。他對自己的悲慘遭遇沒有痛恨,只有掩飾。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明白是誰戕害了 自己,這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 魯迅對孔乙己的神態描寫,透視了孔乙己的靈魂。孔乙己的迂腐,無能、清高、虛榮、熱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內在性格,通過外在表情被魯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來了。孔乙己的這些性格應該受到批判,那麼產生這一性格的封建社會更應該受到抨擊。
❹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教材簡析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生動形象描寫,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更著重表現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從而在更深廣的意義上暴露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小說巧妙地通過多重對比和以笑襯悲來達到揭示這一主題目的,充分反映了魯迅作為文學大師對社會的洞察力和小說筆法高超的表現技巧。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對主要人物的動作、外貌、語言描寫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2能通過對小說其他人物及社會環境的分析與小說主要人物結合起來,領悟小說主旨。
○3能分析小說運用多重對比及以笑襯悲的寫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分析主要的性格特徵,把握小說的主旨,小說對比手法及以笑襯悲手法的運用。
課前准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結合頁下注釋,讀准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上網或查閱書籍了解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介紹,小說情節分析及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概括。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一生共寫了33篇小說,他自己說最喜歡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說,《孔乙己》寫得多麼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說,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現實唾棄的苦人兒形象。魯迅先生怎樣運用鬼斧神工之筆來精心塑造這個形象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後,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麼,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下面我們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檢查預習
○1組織學生介紹作者及作品寫作時代背景。
明確:魯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本文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反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戰斗檄文。《孔乙己》寫於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先請學生介紹,老師引導學生評價並且補充。)
○2介紹封建科舉制度
封建科舉制度是隋朝以後封建王朝用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是分科舉人的意思。它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院試由縣、府、省主持,及格者稱秀才。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參加者須是秀才。鄉試及格者稱舉人。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二月舉行,由禮部主持,及格者稱貢生。殿試由皇帝在皇宮大殿親自主持,中者稱進土,第一名為狀元。科舉實際上是由下而上的層層考試。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朝以後主要考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某個文句為題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內容是闡釋孔孟之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允許越軌半步,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從科舉取士人員的情況來看,康有為曾經指出,戊戌變法前,全國每年有100多萬讀書人,參加考選「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選。五四運動前後,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處昏沉、麻木狀態。少數的讀書人爬上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
③讀准下列加點字音。
頹唐(tuí) 附和(hè) 分辯(biàn) 惋惜(wǎn) 闊綽(chuò) 葷菜(hūn) 羼水(chàn) 舀水(yǎo) 門檻(kǎn) 綻出(zhàn) 打折(shé) 間或(jiàn)鬨笑(hōng) 漲紅(zhàng) 著了慌(zháo) 不屑置辯(xiè) 咸亨酒店(hēng) 拭(shì) 蘸(zhàn) 硯(yàn)
④補充下列詞語解釋。
不屑置辯:認為不值得辯論或申辯。屑,值得。
頹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
分辯:辯白,辯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纏夾不清,攪擾、夾雜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語助詞,常用來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14 孔乙己 (方案B)
任務分析
學習這篇小說,學生最終要能夠掌握小說的主旨,明白小說的社會意義,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能夠通過對寫作手法的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等等的分析,而這一切又需要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等的描寫來達到對人物性格特徵的解剖分析。因此,本文的起點就是要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理清故事情節、分析各色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能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能通過小說運用以笑襯悲和對比的方式領悟小說的主旨、社會意義。
○3能通過模擬表演,領悟作者語言的精妙。
④能寫出現在生活中的新孔乙己。
教學重點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小說的深刻社會含義。揣摩小說寫作方法的作用。
課前學習
掃除字詞障礙,了解小說故事情節。查找作家的有關資料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概括小說故事情節,理解其思想意蘊。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閱讀小說的獨到感受。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通過回憶學過的魯迅作品、魯迅自己對《孔乙己》的評價或者我們曾經介紹過的古代一些科舉落榜者,如蒲松齡、張繼、吳敬梓等人的故事導入。
(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認識名家
請學生簡介作家、作品創作背景及別人對作品的評價。
明確:魯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本文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反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戰斗檄文。《孔乙己》寫於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魯迅:孔乙己是一個遭社會涼薄的苦人。
葉聖陶:潦倒不幸的讀書人。
劉再復(美學家):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
錢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與焦慮的,有著悲劇性、荒謬性地位和命運的知識分子。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我講孔乙己
要求:
1、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2、 分小標題講述孔乙己的有關事件,小標題要簡潔,內容在不脫離原作的基礎上可創造性講述。
3、 語言流暢,清晰。
細讀文本,合作探究——我析孔乙己
❺ 孔乙己課課練
1、孔乙己是怎樣一個人,有什麼特點?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長衫主顧和短衣幫之間,等級森嚴,隔著一條鴻溝,但孔乙己卻和這兩種人都不同。
「站著喝酒」的短衣幫,都是窮困的勞動者。孔乙己經濟地位低下,不願意與他們為伍,他又沒有資格擠進隔壁房裡與「穿長衫的」並起並坐。但是,他又不肯脫下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為的是要擺讀書人的架子,以顯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幫」高貴,不屑與他們為伍。孔乙己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和思想意識的嚴重矛盾,充分說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課文用短短的一句話,點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點。
2、找出描寫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思考:從外貌描寫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作者對孔乙己外貌的描寫採用的是白描手法。一出場,寫他「青白臉色」,是吃不飽,營養不良的特徵;「皺紋間的傷痕」是雖已年老卻經常受人凌辱的記號;「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是歲月虛度的記錄;又臟又破的長衫是不勞動、貧窮的證明。當他蘸著酒在櫃台上教小伙計「茴」字的四種寫法時,我們還可看到他的長指甲,說明他四體不勤,不從事勞動。總之,孔乙己既不是養尊處優的闊人,也不是飽經風霜的勞動者。從外貌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好逸惡勞、窮困潦倒、飽受凌辱摧殘的悲劇人物形象。最後一次出場,先前的「青白臉色」現在變得「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們說話要彎下腰去,現在盤著兩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別人講話須要「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經常臉紅脖子粗地為自己辯解,現在卻「不十分爭辯」,只是用「跌斷」來遮掩,不過說話聲音極低,而且斷斷續續。此時的孔乙己肉體上、精神上都已徹底坍塌,預示著悲劇結局即將來臨。這令人觸目驚心的慘景,鮮明而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摧殘弱小者的罪行。
3、找出描寫孔乙己動作的句子。思考:文章中哪些動作描寫最精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
作者對孔乙己的動作描寫最精彩的是兩次親手交錢買酒的動作。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掌櫃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這里既說「又」就不止一次;既說「新傷疤」必有舊傷疤。說明他經常被人毆打。然而孔乙己並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錢」要酒要菜來表示他的不可輕侮的「尊嚴」,是對挑逗者無聲的回擊。「排」字寫的是動作,表現的卻不止是動作,還有動作的神態。當他把九文大錢放在手心,用拇指一個一個的將錢用力推出,摁在櫃台上時,可以想見他心裡、臉上是十分得意的。
這時的孔乙己也算得「闊綽」,但好景不長,果然他最後一次去買酒,境遇大不如前。文中寫道:「一天下午……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又說道,『溫一碗酒。』……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這真是一幅多麼凄慘的圖畫啊!作者不僅從他的衣著(該穿棉襖的時令,而他只能穿件破夾襖)來表現他經濟地位的跌落,而且更為傳神的是,用「排出九文大錢」的一個「排」字帶著自賞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錢」的「摸」字則顯得沮喪悲苦,窮愁潦倒。而且在數目上,前次是「九文」,這次只是「四文」,還是乞求酒店給溫一碗酒。這兩個動作圍繞著一個「錢」字,不僅寫出孔乙己經濟地位每況日下,而且突出了他的窮酸迂腐,好逸惡勞,麻木不仁的個性特徵。
4、找出孔乙己富於個性的語言。思考:從這些語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樣的性格特徵?
作者寫孔乙己的語言是很富於個性特點的,許多話只能出孔乙己之口。當酒客們看他居然「排出」大錢來買酒而不理睬眾人時,就加強攻勢故意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先前說「你臉上又添了新傷疤」只是含沙射影,現在是單刀直入,而且故意高聲叫嚷。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無聲戰有聲了,於是睜大眼睛說:「你怎麼污人清白?」不說冤枉好人,而說「污人清白」,這是孔乙己獨有的語言,可惜的是由於他並不「清白」,所以語言雖雅,卻缺乏力量。當對手拿出真憑實據:「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看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憑實據面前,還要爭辯,說什麼「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竊」與「偷」本是同義詞,只是文言與白話的區別,可孔乙己寧可認「竊」,決不承認「偷」。在他看來「竊」與「偷」似乎高一等,何況他"竊"的是與讀書人關系密切的書,這就更高一等了。這種強詞奪理、自我解嘲式的語言也是孔乙己所獨有的。此外,象「君子固窮」,「多乎哉?不多也」,這些陳腐的語言都表現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與窮酸十足。
5、孔乙己是一個悲劇人物,然而全文沒有一個「悲」字出現,貫穿全文的一個字是什麼?作者這樣安排線索用意何在?
小說以「我」為見證人,以「笑」為線索,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活動,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樣讓悲劇在喜劇的氣氛中進行,以「喜」襯「悲」,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
6、各種人是如何取笑孔乙己的?應怎樣理解?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對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諷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對孔乙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內心痛苦與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計的笑,是不經意的、「附和著笑」。鄰居孩子的笑,並非惡意,是「聽得笑聲」「趕熱鬧」的笑。短衣幫的笑,是為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這是「病態社會」所致,反映了當時社會里人與人的關系冷淡無情。掌櫃及穿長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為目的的笑。這是階級本性所決定的。「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手段。
可能會對你的作業有些用處,你可以看看,上面有沒有你想要的。
❻ 《孔乙己》的藝術描寫是什麼
的確,這是一篇具有驚人的藝術概括力的作品。魯迅以簡潔凝煉的線條,從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現實生活的生動畫面,刻劃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抒發了無限深沉的內心憤懣;在不到三千字的短短的篇幅里,卻容納進如此豐富廣闊的人生,這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孔乙已》的藝術魅力歷久而不衰,歲月的流駛並沒有磨滅它的藝術光輝,相反的,經過六十多年歷史風雨的考驗,它已經成為現代文學寶庫里的珍品,短篇小說創作中的典範。
一
魯迅在《孔乙己》里,十分注意描寫主人公活動的典型環境。這個環境既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又彌漫著濃郁的時代氣氛。作品一開始,故事敘述人就把讀者帶到了十九世紀末期那個悲慘而黑暗的年代。二十多年前的「我」還是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在一爿酒店裡當小伙計。作品通過他的敘述,展現了即將出場的主人公的生活環境,在這里,酒店的格局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櫃裡面預備好熱水,可以隨時溫酒;而下酒物則有鹽煮筍和茴香豆。這些細節賦予作品裡描繪的環境以濃厚的地方色彩,這酒店的格局,溫酒的方法,下酒的小菜都是作者的故鄉紹興一帶所特有的。
作品裡描寫的富於地方色彩的環境又始終散發著濃烈的時代氣息。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酒店的顧客中明顯地分成兩種人:那些終日勞累的做工的「短衣幫」,買了一碗酒,只能靠櫃外站著喝,而那些闊綽的長衫顧客,卻神氣活現地「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萊,慢慢地坐喝」。在這里,人與人之間是受著尊卑、等級的封建准則所支配的。而在酒店裡,掌櫃唯利是圖,費盡心機要在酒里羼水,因而引起酒客的嚴重監督;掌櫃對待小伙計更是一副凶臉孔,使他不敢言笑,活潑不得,可是由於薦頭的情面大,又不敢辭退他,這些描寫,比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那種污濁的、令人窒息的社會風氣。此外,在魯迅的藝術描寫里,甚至從酒價的變化——每碗酒從四文銅錢上漲到十文銅錢——也曲折地透露出當時社會經濟蕭條的動向。
在《孔乙己》這篇小說里,作者所描繪的環境是呈現出鮮明的獨特性的。無論是地方色彩,還是時代氣氛,在作品裡都不是泛泛而寫,而是通過作者精心選擇並細致描寫的「這一個」的獨特場景反映出來的。這就是說,作者是通過對他所選擇的魯鎮以及咸亨酒店這些個別的、特定的地點和場景的繪聲繪色的具體描寫,來為主人公的活動創造一個既有地方色彩又有時代氣氛的典型環境的。同時,我們認為,在作品裡,最能顯示環境的獨特性的,除特定的場景外,主要是由各種人物組成的圍繞著主人公活動,和主人公發生各種關系的特定的人物世界。在《孔乙己》里,正是由貪婪的掌櫃,冷漠的酒客,天真的孩子,殘酷的丁舉人,善良的小伙計等等,構成了一個別的作品裡所沒有的,只有在魯鎮咸亨酒店櫃台內外所獨有的具體的人物網。這些人物和主人公孔乙己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從而成為環繞著主人公,促使他行動並影響著他的命運的環境。而在這種特定時間、地點中特定人物的社會聯系裡,同樣蘊含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時代氣息。
將時代氣氛和地方色彩,溶化在獨特的、個別的、具體的生活場景和人物關系的描寫中,從而為主人公提供了一個富有特色的、積極影響人物活動的、活生生的舞台,這就是魯迅在《孔乙己》里描寫典型環境的基本特色。
二
主人公孔乙己的藝術形象,是魯迅在作品裡傾注全部力量塑造出來的。孔乙已是清期末年的一個下層知識分子,他所走過的悲劇性的道路,對當時的一部分知識分子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孔乙己的悲劇是一個善良的讀書人被他自己所虔誠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擁護的科舉制度愚弄以至毀滅的悲劇。
我們知道,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統治階級為了籠絡廣大知識分子,總是竭力向他們灌輸諸如「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及「書中自有黃金屋」等思想。這些迷魂湯把多少知識分子灌得神魂顛倒。同時,為了引誘知識分子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從隋唐以後,科舉制度就成為取仕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封建社會里,許多讀書人都以「學而優則仕」作為人生奮斗的目標,視科舉為進身的階梯。他們用懸梁刺股、映雪囊螢的精神,飽嘗幾十年的寒窗苦,一年又一年地把自己的命運押到科舉考試的賭博上,在封建統治階級所劃定的死胡同里不顧一切地奔走。然而,在這些讀書人中間,雖也不無少數人爬了上去,從而榮宗耀祖,成為人上人,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幾經奮斗,犧牲的是鮮花般的年華,朝霞般的青春,而所得到的卻是滿頭白雪,兩袖清風,依然是低下的地位,貧寒的生活。
孔乙己就是屬於後一類知識分子。作為封建社會里的一個讀書人,他對於統治者們所宣揚的那套「唯有讀書高」的理論深信不疑,甚至還表現出一種宗教徒式的虔誠的態度。這就不能不使他的整個靈魂浸透了這類思想理論的影響,並時時從自己的言語行動中表現出來。由於他相信「讀書高」,所以他講起話來習慣於處處從古人書本中引經據典,以顯示自己是一個讀過書的人,因而他的話語散發著迂腐的氣味。「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當他窮得沒有飯吃的時候,就引「君子固窮」的話來誆慰自己面對著那些想吃他的茴香豆的孩童,他甚至也用「多乎哉?不多也」的陳腐語言作答,鬧了笑話。同時,正是這種「唯有讀書高」的思想,使他無論如何不願意脫掉身上那件「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因為在他看來,長衫是讀書人區別於「短衣幫」勞動者的一種標志,何況它還可以用來求取將來的「朱紫貴」呢,所以他固執地不肯脫下。可是貧窮的生活又使他沒有能力成為一個可以悠悠然踱進店面隔壁房子里的長衫顧客,其結果孔乙己只好成為咸亨酒店顧客分類中的一個例外,即「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雖然孔乙己不能成為真正的長衫顧客,但是在他身上卻仍然經常表現出作為讀書人的矜持和驕傲。這個自己在科舉考場上連連遭到失敗的孔乙己,在這個時候卻是何等的洋洋自得,神氣活現,讀書識字,仍然是他用來炫耀和賣弄自己的資本。更有甚者,在有人當眾揭發孔乙己因偷何家的書而被吊打的事實的時候,孔乙己還會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歷史上曾有人把偷書者稱作「雅賊」。在孔乙己看來,偷書也是比偷別的東西高貴的行為,因為這是比其他人高貴的「讀書人的事」啊。從作品的藝術描寫里,我們可以看到,無論生活怎樣貧困,內心怎樣寂寞,境遇怎樣狼狽,孔乙己始終都認為讀書人是高人一等,因而不肯放下讀書人的架子,不肯拋棄他對「唯有讀書高」的理論的衷心信奉。
同時,像孔乙己這樣一個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讀書人,毫無疑問,他必然也是選擇「學而優則仕」的生活道路的。難怪當有人向他提出「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問題時,「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而且嘴裡說了一些話,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令人聽不懂。是啊!世界上難道還有什麼會比這個問題更刺痛這個迷信「學而優則仕」卻又屢試不第的讀書人的心的嗎?
但是,在封建社會里,真正能爬上統治階級地位的知識分子畢竟是極少數的。孔乙己和更多的知識分子的命運一樣,什麼高官厚祿,朱服紫袍,對於他們,都只不過是牆上的畫餅,夢里的幻象而已,他甚至始終未能擠進真正長衫顧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帶給這個它的衷心擁護者和虔誠信奉者的,卻是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累累傷痕。
孔乙己在科舉道路上奔走了一生,幾十年的寒窗,無數次的比試,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但他卻「終於沒有進學」』連秀才也沒有考上,他所獲得的是滿臉的皺紋和「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雖然如此,他也還是滿口之乎者也,陶醉於「回字有四樣寫法」之類的「學問」的牛角尖里;可是在生活方面卻「不會營生」,「萬般皆下品」的偏見使他養成了「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由於輕視勞動,四體不勤,也就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同時,還應該指出,也正是這種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殘和毀滅了孔乙己的肉體和生命。由於這個讀書人對「唯有讀書高」的理論保持著一種宗教式的迷信,而又不可能認識到在封建社會里知識分子是附屬於各個不同的階級和階層的,所以他盲目地認為,只要是讀書人,便都是高人一等的有學問有道德的「君子」。從這一認識出發,當生計發生問題時,他就不是象阿Q那樣到靜修庵去偷幾個蘿卜,而是專找讀書人家去偷書,在他看來,不管是偷者或被偷者,都只是讀書人之間的雅事,是個同於一般的偷竊的。可是實際上這只是孔乙己自己心造的幻影。就以同是讀書人的丁舉人來說,他就並不是這樣看的,這個飽讀詩書的地主老爺,對待偷他東西的人,並不管你是不是讀書人,他毫無例外都是露出猙獰凶惡的面目的。他先要孔乙己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孔乙己虔誠地信奉著統治階級宣揚的封建思想,衷心擁護著科舉制度,但從它那裡所得到的卻是難以磨滅的精神與肉體的累累傷痕。這是一個多麼深刻的悲劇。應該說,孔乙己從自己悲慘的生活遭遇中是感受到一種被愚弄和被欺騙的痛苦的。在他最後一次來到咸亨酒店時,讀者可以看到盪漾在作品主人公內心深處的這種感情的漪瀾.盡管他並沒有完全打破讀書人的優越感,還要以「跌斷」來掩飾折腿的真正原因,但孔乙己這種頹唐的神態和凄涼的眼色,卻反映了他對「唯有讀書高」的信仰的幻滅,以及隱藏於心中的已經意識到的被愚弄和被欺騙的痛苦。可是,從孔乙己凄傷的眼色中,人們始終未能尋找到反叛的憤怒的火花,這個被封建社會毀滅整個一生的讀書人,並沒有勇氣呼喊出抗議的聲音;於是,他只好坐著用那雙泥手慢慢走去,默默地從人間消失。
而在《孔乙己》這篇小說里,魯迅通過孔乙己這個下層知識分子被封建制度毀滅的悲劇,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會的殘酷的吃人本質,孔乙己的全部遭遇和他的悲慘結局,都有力地說明,這個善良的讀書人也是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在作品裡,魯迅對孔乙己的卑庸的人生道路是否定的,但對於他的不幸命運,卻也寄予深切的同情。
三
如果說,《孔乙己》的寫作意圖僅僅在於通過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愚弄與戕害,那恐怕不完全符合魯迅構思這篇作品時的原意。
那麼,魯迅寫作《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當《孔乙己》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上發表的時候,作者曾在文末寫了一個附記。他自謙地說:「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並沒有別的深意。」然而作者所要描寫的是社會上的一種什麼生活呢?在這個附記里並沒有說明。不過,我們從魯迅的學生孫伏園的回憶中仍可以得到一點消息。據孫伏園說,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某篇小說時的動機、背景和藝術。對於《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這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使魯迅感到痛心和憤慨的問題。早在本世紀初年,魯迅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經常和友人許壽裳一起探索「中國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麼?」的問題,他們當時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民族最缺乏的東西是誠和愛」。在魯迅看來,這種愛的缺乏,往往表現為一般群眾精神的麻木,從而對不幸者採取冷漠的旁觀的態度。
在短篇小說《孔乙己》里,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是同酒客們和其他人的一陣一陣的笑聲形成異常鮮明的對照的。充滿淚痕悲色的孔乙已怎麼會老是同快活的笑聲聯系在一起呢!然而,魯迅正是通過對主人公和他的活動環境的矛盾的深刻揭示,以及對那同人物命運極不協調的笑聲的生動描寫,完成了他的揭露並批判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的寫作意圖的。
孔乙已是一個被他自己所信奉的封建思想和擁護的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以至毀滅精神和肉體的悲劇人物。但是這個命運悲慘的下層讀書人,在魯鎮的咸亨酒店內外,卻得不到人們的同情和憐憫,相反的,他的坎坷經歷成為人們欣賞玩耍的「戲劇」,他的不幸命運變作人們飯余酒後的笑料。魯迅在作品裡十分沉痛地揭示出這樣一個事實:賞玩孔乙已的不幸的人並不是個別的、少數的,而是非常廣泛而普遍的。你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本來,咸亨酒店的顧客中似乎還是等級森嚴的,既有闊綽的長衫顧客,也有窮苦的短衣幫勞動者,他們平時是並不在一起喝酒的。但是在對待孔乙己的態度上,他們卻又是基本一致的。「所有喝酒的人」都把孔乙己當作尋開心的笑料,孔乙己來到咸亨酒店,他們就以一種放肆的高聲嚷叫,來逗弄這個穿著又臟又破的長衫的讀書人,像戲耍某一種能夠令人開心的玩物一樣。這時,不管是短衣幫,還是長衫顧客,都會沉浸在一種狂熱的酒醉似的鬨笑中,於是,「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酒客們也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同樣,在咸亨酒店裡,掌櫃與伙計之間關系本來並不融洽,掌櫃平時對小伙計總是擺出一副凶臉孔,教人活潑不得。然而,只要孔乙己到店,這種僵冷的局面也就改變了,不但掌櫃會不斷提出一些問題逗弄孔乙己,「引人發笑」,而且小伙計在這些時候也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他們在對孔乙己的逗笑上似乎也能暫時取得一致。另外,作品裡還描寫了一群咸亨酒店鄰舍的孩子,他們雖然不是酒客,但有時也會來「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孔乙己在孩子們心目中也是一個引人開心的笑料,他那分茴香豆的言語、動作使「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孔乙己生活的魯鎮就是這樣一個社會:何家的人吊打他,丁舉人打折了他的腿,而一般群眾,無論是長衫顧客還是短衣幫勞動者,無論是掌櫃還是伙計,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對他的不幸都不曾寄予同情,而是鬨笑,尋開心。作者悲憤地指出,這種冷漠和涼薄,就像嚴冬里的寒氣,是如此廣泛、如此普遍地充溢於整個社會。
另一方面,魯迅在《孔乙己》里還著重地表現了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的殘酷性質。作者主要集中描寫了三次咸亨酒店眾人對孔乙己的鬨笑。第一次,是由於孔乙己偷了何家的書被吊著打,因而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人們揭發了這件事後孔乙己還以「竊書不能算偷」來辯解,從而「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第二次,是酒客們提出刺痛孔乙己的心的那個「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問題,引起孔乙己的頹唐不安,並說了一些全是之乎者也的令人不懂的話,於是「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第三次,那已經是孔乙已被丁舉人打斷了腿,他再來到咸亨酒店時,是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坐在一個蒲包上,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對於人們的取笑,他時時露出懇求的眼色。但就是在這樣的時候,眾人仍然還是一次一次地戲弄他,鬨笑他,他終於「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手慢慢地走,永遠離開了咸亨酒店。從這三次「鬨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是拿孔乙己的不幸作為取笑的材料的。孔乙己肉體上被打傷,人們以此來戲弄。逗樂;孔乙己屢試不第的絕望的心靈創痛,也成為人們取笑的材料;即使是在孔乙己的精神、肉體受到極大摧殘,已經成為廢人,生命即將熄滅的時候,人們仍然不放鬆他,依舊將命運悲慘的他作為尋開心的對象。孔乙己好像是一隻在羊鋪里被開剝的羊,他的任何痛苦,都可以使門前那些張著嘴觀賞的看客們得到愉快和滿足。然而,以身世不幸者作為自己戲弄的對象,把別人的痛苦變成自己取樂的材料,這種人間的涼薄具有多麼殘酷的性質啊!
可見,魯迅在《孔乙己》里不僅表現了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而且還揭示了它的普遍性和殘酷性,這就使這篇小說具有更加發人深省的思想深度。
《孔乙己》的謀篇布局和藝術表現也是服從於作者的創作意圖的。作品裡從正面直接描寫的,大都是咸亨酒店的眾人對孔乙己的鬨笑的場面;至於何家對孔乙己的吊打,丁舉人將孔乙己打折腿的情節,則都只從側面作間接的敘寫,把它放到幕後去處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用筆的著力點乃在於精神麻木的看客身上。即使是表現孔乙己被打折腿這個關系重大的事件,作者也是將它放在掌櫃在慢慢算他的賬,酒客一面喝酒一面冷淡地敘說的氣氛中來交代的,至於孔乙己的死,在作品裡則是從掌櫃逢年過節才想起「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而暗示出來的。在掌櫃看來,十九個錢(還買不到五碗酒)比孔乙己的一條性命還更為要緊呢!
魯迅在寫作《孔乙已》的同一年,在著名的論文《我之節烈現》的最後寫道:「我們追悼了過去的人,還要發願:要除去於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要除去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魯迅在《孔乙己》的全部藝術描寫里所顯示的,難道不也正是對那種製造別人苦痛的封建制度的強暴和那種賞玩別人苦痛的世人的昏迷的揭露與抨擊嗎?
四
魯迅所以特別喜歡《孔乙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這篇小說寫得「從容不迫」。眾所周知,魯迅對於自己的作品在藝術上的要求是極其嚴格的。例如對《狂人日記》,他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十六日的一封信里就說:「《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藝術上說,是不應該的」[8]。又如他在同孫伏園的談話中也曾表示自己對《葯》在藝術上並不完全滿意,認為寫得有些「氣急//」(紹興方言)。這大致也是「太逼促」的意思。然而對於《孔乙己》,魯迅則認為不存在這種藝術上的逼促感,而是比較「從容不迫」。
《孔乙己》只用了不到三千字的篇幅,卻描繪了主人公的活動環境,展示了他大半生的歷程,刻劃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表現了周圍人們對於主人公的冷漠態度。而且,這么豐富的內容在作品裡又是安排得主次分明,疏密合度,游刃有餘,讀起來一點都不會有擁擠、逼促的感覺。這是何等驚人的大手筆!那麼,魯迅是運用什麼藝術手段為短小的篇幅開拓出如此廣闊的容量?又是通過什麼藝術途徑才達到達種「從容」不迫的境界的呢?這些也都是值得我們加以探索的。
首先,魯迅在《孔乙己》里選擇了一個十分理想的反映生活的藝術角度。現實生活是非常復雜與無限豐富的,它不可能巨細無遺地在有限的作品篇幅里再現出來,這樣,如何選擇一個能夠最大眼量地攝取生活畫面的表現角度,就成為小說作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在《孔乙己》這篇小說里,魯迅十分巧妙地借用咸亨酒店和它的小伙計來表現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無論是魯鎮的風土人情,還是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都是通過故事的敘述人——在咸亨酒店當小伙計的「我」的眼睛映象出來的。這就是作者選擇的攝取生活的藝術角度。應該說,這一選擇是異常成功的。一方面,作者把主人公的活動主要安排在咸亨酒店裡,這樣既符合孔乙己「好喝懶做」,只要有幾文錢就到酒店買醉的身份,又便於表現整個社會對於孔乙己這個命運悲慘的讀書人的態度。在舊社會,酒店是酒客閑人們聚集的處所,這些人來自四面八方,身份各不相同,消息又比較靈通,在他們的閑談中,可以自然地、不露痕跡地介紹作品裡沒有直接描寫的有關主人公的情況,而他們聚攏來一次一次地拿孔乙己作為取笑的材料,更便於作者完成表現社會對苦人的涼薄的創作意圖,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酒店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如果改換一個場景,恐怕不可能取得這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孔乙己的遭遇,是通過這個酒店的小伙計來觀察和敘述的。小伙計地位低下,平時是連笑的資格都沒有的,只有在孔乙己到店時他才可以附合著笑幾聲。連微賤的小伙計都可以隨意取笑,這就更加襯托出孔乙己地位之低下了。同時,這個天真、善良的小伙計通過自己的觀察認識到:「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連一個十二歲的孩子都能夠看出這點,那麼,孔乙己被作為戲弄的玩物的待遇以及他所遭受的世人的冷漠,不是已經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了嗎?此外,在孔乙己從咸亨酒店永遠消失以後,人們也就將他忘卻了,唯一記掛著他的只有這個小伙計,這就非常強烈地反襯出整個社會對受苦人的冷酷無情。可見,小伙計在作品裡不僅擔當了敘述故事的職責,而且能夠處處對主人公以及他的遭遇從正反面起著襯托的作用。總之,由於作者選擇了極好的攝取生活的角度,無論是酒店的場景還是小伙計的口述,都能取得以一當十的效果,這就大大地開拓了作品的容量。
其次,魯迅在塑造主人公孔乙己的藝術形象時,善於從生活素材中精心提煉出最具特徵的典型細節,從而對人物作了傳神的描寫。作者緊緊抓住「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達一典型細節,也就把握住整個人物性格的核心。這個細節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孔乙己本來是屬於可以坐在店裡喝酒的長衫階層的人,可是由於他愈過愈窮的經濟情況,他已經沒有力量可以同長衫顧客為伍了,只好和那些短衣幫一起靠櫃外站著喝酒;然而盤踞在腦海里的「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又使他在最落魄的時候也要穿著破長衫,以顯示他的讀書人的身份,這樣他就成為咸亨酒店站著喝酒卻又穿著長衫的特殊顧客。作者捕捉住的這個典型細節,大致可以映照出孔乙己的坎坷經歷和精神面貌,因而這個細節對於整個藝術形象的刻劃,就好像是光線的焦點,樂曲的主調,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在這同時,魯迅在作品裡還概括地敘述了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又通過幾個具體的事件: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受到酒客們的奚落與鬨笑;孔乙己考問酒店小伙計回字的四種寫法;孔乙己因偷丁舉人的東西而被打折了腿等等;細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的現實活動和遭遇,這些敘述和描寫對孔乙己形象的塑造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人物形象有聲有色地、富於立體感地出現在讀者面前。然而由於有了作者巧妙地從孔乙己的全部生活經歷中濃縮出「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這一典型細節,它對於整個藝術形象的塑造就更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敏銳而又准確地捕捉和描繪藝術形象的「眼睛」,同樣能取得以一當十的藝術效果。
再次,魯迅在《孔乙己》的寫作中,對這個短篇小說有一個十分完美的整體構思。這個完整的藝術構思是依照這樣三條線索發展的:一、孔乙己最珍惜那件標志讀書人身分的長衫,穿破了還不願意脫下,而對於那些短衣幫他從內心裡還有點瞧不起呢,但是貧窮潦倒的生活終於使他失去了那件長衫,而最後換上了短衣幫的「破夾襖」;二、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櫃台外面喝酒的時候,是多麼羨慕那些能夠「慢慢地坐喝」的酒客,可是他始終沒有能力進店去坐下來喝酒;然而後來他被舉人老爺打斷了腿,最後一次到咸亨酒店買酒,這次終於坐下來喝了,不過他並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個用草繩掛在肩上的蒲包上,喝著小伙計遞給他的一碗酒;三、孔乙己平時在咸亨酒店都是現錢買酒,從不拖欠的,間或記賬,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他的名字,但是封建社會埋葬了他的一切,他終於不得不欠下永遠無法償還的十九個錢的債寂寞地離開人間。可見,從穿長衫到穿短襖,從站著喝到坐著喝,從不欠債到永遠欠債,這就是作者對作品人物描寫與情節發展的整個構思。這個極其巧妙的藝術構思深刻地概括了孔乙己一生所經歷的悲劇性的變化。同時,這幾條構思線索,對於整個作品,就好像肌體內的脈絡,漁網上的綱繩,有了它,作品中所敘寫的紛繁的生活現象就有了頭緒,作品也就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而且,這種抓住了脈絡、提挈住綱繩的做法,同樣也能取得藝術上以一當十的效果。
注意選擇一個理想的反映生活的藝術角度,致力於描畫藝術形象的「眼睛」,善於把握完美的藝術構思線索,這或者就是《孔乙己》這篇短小的作品既具有深廣的容量又能夠達到「從容不迫」的藝術境界的奧秘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