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時後大概90年代看過一本好像叫做《兒童文學選》,裡面有三個銅板豆腐,還有好多老文章,有沒有朋友看過
我現在就在看,現在就叫《兒童文學》, 挺好的雜志。分上中下三冊,每月一次。希望你能喜歡這套雜志。
B. 在哪裡能看到小說昨天去跟同事去郊遊,居然被女同事吃了豆腐的全篇
http://tieba..com/f?kz=393993388
C. 王小波的短篇小說<南瓜豆腐>到底表達了什麼東西
主要表達的抄是:抨擊那年代詩襲意和夢想的匱乏。
在短篇小說《南瓜豆腐》中,王小波深刻地反思了早已籠罩我們的詩意貧困時代。因為領導們擔憂做夢使人想入非非,破壞安定;而人們又認為做夢導致不切實際,妨礙賺錢。於是,現代人一味屈從於外部權威和感官慾望,遺忘了心靈深處的詩意之夢。小說的主人公老王卻幾乎每天夜裡都要做夢。然而,真實的夢很可能被上級分析出格調不高的危險因素,所以人家問他做了什麼夢,老王就說,一個大南瓜,一塊大豆腐。
D. 豆腐塊短篇小說什麼意思
豆腐塊短篇小說是字數以五千至一萬五千字之間的意思。
E. 找一篇文學短篇小說,背景是一個大院,一個男人與一個寡婦相互喜歡
永遠的門(邵寶健)
江南古鎮。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雜院。院里住了八九戶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變,盡管人們房內的現代化擺設是愈來愈多了。
這八九戶人家中,有兩戶是一人獨居—單身漢鄭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鄭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話,隨即擦身而過。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運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聽到的總是這么幾句。這種簡單的缺乏溫情的重復,真使鄰居們泄氣。
潘雪娥大概過了四十吧。苗條得有點單薄,瓜子臉,膚色白皙,五官端莊。衣飾雖時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鄰居們很不理解,這位端麗的女人為什麼要獨居,只知道她有權利得到愛情卻確確實實沒有結過婚。
鄭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手,遷居於此。他是一家電影院的美工,據說是一個缺乏天才的工作負責而又拘謹的畫師。四十五六的人,倒像個老頭兒了。頭發黃焦焦、亂蓬蓬的,背有點駝。瘦削的臉龐,瘦削的身軀,只有那雙眼睛大大的,爍闃年輕的光,爍著他的渴望。
回家的時候,他常常帶回來一束鮮花,玫瑰、薔薇、海棠、臘梅,應有盡有,四季不斷。
他總是把鮮花插在一隻藍得透明的高腳步花瓶里。
他沒有串門的習慣,經常久久地呆在屋內。有時他也到井邊,洗衣服,洗碗,洗那隻透明的藍色高腳花瓶。洗罷花瓶,他總是斟上明凈的井水,噘著嘴,極小心地捧回屋子裡。
一道厚厚的牆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開了。
一隻陳舊的一人高的花竹書架貼緊牆壁置在床旁。這只書架的右上端,便是那隻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內或是懸掛,或是旁靠著一些中國的、外國的,別人的和他自己的畫作。
從傢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塵的程度可以看得出,這屋裡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製造得出的那種溫馨的氣息。可是,那隻花瓶總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塵不染,瓶里的水總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總是鮮艷的、盛開著的。
同院的鄰居們,曾經那麼熱切地盼望著,他捧回來的鮮花,能夠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裡出現。當然,這個奇跡就從來沒有出現過。
於是,人們自然對鄭若奎產生深深的遺憾和綿綿的同情。
秋季的一個微雨的清晨。
鄭若奎撐著傘依舊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撐著傘依舊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來了。卻不見他回家來。
即刻有消息傳來:鄭若奎在單位的工作室作畫時,心臟跳搏異常,猝然倒地,剛送進醫院,就永遠地睡去了。
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沒有哭,眼睛委實是紅紅的。
花圈。一隻又一隻。
那隻大大的綴滿各式鮮花的沒有輓聯的花圈,是她獻給他的。
這個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個普通的生活里沒有愛情的單身漢,真是莫大的缺憾。
沒幾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們在整理畫師遺物的時候,不得不表示驚訝了。打開鎖著的房門,他的屋子裡盡管到處灰濛蒙的,但那隻花瓶卻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藍晶晶,並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沒有枯萎。
當搬開那隻老式花竹書架的時候,在場者的眼睛都瞪圓了。
門!牆上分明有一扇紫紅色的精巧的門,門拉手是黃銅的。
人們的心懸了起來又沉了下去。原來如此!
鄰居們鬧鬧嚷嚷起來。幾天前對這位單身漢的哀情和敬意,頓時化為烏有,變成了一種不能言狀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憤懣。
不過,當有人伸手想去拉開這扇門的時候,「哇」地喊出聲來—黃銅位手是平面的,門和門框平滑如壁。
一扇畫在牆上的門!(選自《微型小說選刊》,1995年7期,有改動。)
蓮山課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gansan/47171.htm
F. 有本古代言情小說裡面有描寫用陰間的水做豆腐的叫什麼
永和
G. 好看的短篇文學小說
莫言的小說都可以,狼牙
H. 被稱為短篇聖手的作家是
林斤瀾。
林斤瀾(1923-2009),作家、詩人、評論家。有「短篇聖手」之稱,原名林慶瀾,曾用名林傑、魯林傑,浙江溫州人。
他15歲起就離家獨立生活,1937年在溫州中學初中部畢業,因抗日戰爭爆發,離開學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
曾參加全國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會,參加北京作協的籌建工作。「文革」後任北京作協駐會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名譽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理事、中國作協名譽全委等職。2007年獲北京作協「終生成就獎」。
林斤瀾一生經歷豐富,創作頗豐,曾與汪曾祺並稱為「文壇雙璧」。2009年4月11日16時46分,被稱為「短篇聖手」的著名作家林斤瀾因心臟和肺衰竭在同仁醫院告別人世,享年86歲。
(8)文學短篇小說豆腐擴展閱讀:
隨著上世紀80年代《頭像》、「矮凳橋風情系列」等當代文學史上短篇小說代表作的問世,林斤瀾被文學界譽為「短篇小說聖手」。
他主張小說創作要「無事生非」「空穴來風」(強調小說的虛構性、想像力);「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現實中經常存在的就不要說了,因為有新聞等其他文體來說;如果別人常說,我就不說了,要創造);
「以小見大」「小說說小」(強調從小處著眼,強調小說的細節,切入點要小,強調小說藝術的特殊性)。
林斤瀾的作品在結構上也非常有匠心。林斤瀾在中國短篇小說創作上堪稱結構方面的第一高手。
擔任《北京文學》主編期間,林斤瀾曾在一次創作會上說,短篇小說的結構就像我們吃豆腐絲,只截生活的一段,又把這一段用好刀工切得細細的,再加上各種作料那麼一拌,端到桌上就是一道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斤瀾
I. 短篇經典文學著作
有:《項鏈》、《傾城之戀》、《受戒》、《社戲》、《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1、《項鏈》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
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
《項鏈》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
2、《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3、《受戒》
《受戒》是汪曾祺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
4、《社戲》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5、《春風沉醉的晚上》
《春風沉醉的晚上》是現代作家郁達夫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首刊於1924年2月28日《創造季刊》第2卷第2期。
《春風沉醉的晚上》 小說敘述了「 五四」以後一對貧苦淪落的男女青年,同住在上海的一幢貧民窟里,由素不相識到相互關懷、同情的故事,刻畫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誠、樂於助人、身處厄境不失堅韌意志和反抗精神的煙廠女工陳二妹的形象。
《春風沉醉的晚上》結構嚴謹精巧,語言質朴,情節自然,層層推進,心理描寫細微,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