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論述老舍在建國後的戲劇創作越詳細越好,急!!請各位文學愛好者幫幫忙啊。
《方珍珠》(話劇)1950
《龍須溝》(話劇)1951
《老舍選集》1951
《春華秋實》(話劇)1953
《老舍短篇小說選》1956
《福星集》(散文集)1958
《茶館》(話劇)1958
《上任》(短篇小說)1958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曲)上下冊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
《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
《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
《老舍選集》(1—4卷)1982
㈡ 建國後,為什麼我國重視短篇小說的創作
建國後,我國非常重視短篇小說的創作,之所以重視短篇小說的原始是:短篇小說可以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對社會政治的及時配合,所以短篇小說自然而然就受到國家和學界的重視。
㈢ 建國後17年中李准發表了哪些作品
建國後17年中,李准發表的中、短篇小說有40多篇,出版的小說集有:《不能走那條路》、《蘆花放白的時候》、《車輪的轍印》、《夜走駱駝嶺》和《李雙雙小傳》等。另外,他還寫過一些戲曲和話劇劇本。1956年以後,李准除了寫小說外,開始從事電影劇本的創作。他認為電影更能廣泛地「和各階層的觀眾接觸」,所以他也「選擇並學習了這一門武藝」。《老兵新傳》是他寫的第一個電影劇本。拍攝成電影後,曾獲得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以後他又寫了《小康人家》、《李雙雙》、《龍馬精神》、《耕雲播雨》、《壯歌行》,文化大革命中寫了《大河奔流》。
㈣ 精品短篇小說集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精品短篇小說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精品短篇小說集
作者:老妹兒
第一節
更新時間2011-2-27 15:32:19 字數:5949
李建國站在張子風身邊,活生生就像舊社會一個小小書童站在他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主子身邊一樣,不管是從他普通的容貌跟張子風帥到不行的樣子對比,還是從他一身加起來都超不過一百塊的衣服和張子風滿身的名牌對比。
尤其是兩人的氣質,更是天差地別。
路過的人,尤其是女的,眼中完全只有張子風,至於李建國,已經完全被她們自動過濾掉了。
他們兩人唯一差不多的,恐怕只有身高了。
張子風講完了電話,把手機塞進了屁股後面的口袋裡,撥了一下額前的劉海,對李建國說:「建國,你說如果兩個人之間已經沒有感覺了那該怎麼辦好呢?」
李建國單純一笑,說道:「你怎麼問我啊?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從小到大都還沒談過戀愛呢。」
「說的也是,」張子風說道,「那我現在就先教你,如果兩個人已經沒感覺了的話,還是趕快分手的好,不然兩個人都痛苦,長痛不如短痛啊!」
李建國抓抓頭,忽然問道:「是不是又要甩人了?我記得這次這個好像是叫小藍的吧?」
「什麼叫甩人啊?」
張子風憤憤不平地道:「我這樣做對大家都好,應該是我們倆之間事情的最好的解決辦法了。」
李建國反駁道:「你每次都是這樣認為的,可是從來沒有一個女孩子也是這樣認為的。」
張子風說道:「那是她們暫時還不懂,她們慢慢就會明白我也是為她們好。留一個美好的回憶總比持……
㈤ 建國初期文學運動有哪些
1949年7月2日,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開幕,正式代表及邀請代表共計824人。由此拉開新中國文學藝術歷史之激動人心的序幕。
這次會議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會議期間毛澤東親臨大會,朱德代表黨中央在大會上致賀詞,周恩來向大會作了報告。周恩來還具體闡述了文藝的六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茅盾和周揚做的報告。7月4日,茅盾做了題為《在反動派壓迫下斗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十年來國統區革命文藝運動報告提綱》。這個報告顯然是對國統區的革命文藝運動進行一次全面的歷史總結。盡管茅盾也談了成就,茅盾既是在進行歷史的清理,也是在做歷史開創,這就是建構一個革命文藝的歷史觀念,這個歷史起源實際上被確認在以延安為核心的解放區。而國統區的革命文藝只有與這個核心相呼應,在精神上靠近《講話》,才分享到這一嶄新的歷史起源。
7月5日周揚做了《新的人民的文藝》的報告。周揚的報告清晰地勾勒出革命文藝的歷史圖譜。這篇報告的第一節的標題就是「偉大的開始」,同樣,他要總結的是1942年毛澤東的《講話》發表以來解放區的文藝的全部發展過程及其在各方面的成就和經驗。周揚指出,解放區的文藝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藝。他全面展示了解放區文藝取得的偉大成就。
革命文藝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新的創造,都意味著「偉大的開始」,這一切從《講話》這里找到開始的偉大契機。這一切都說明,革命文藝的歷史從這里開始,從這里起源。
這真正是一次勝利的大會,一次歷史結束與開始的偉大儀式。因為1949,歷史被重新追溯,被重新書寫。這一切已經十分清楚,從1949年回溯,確認1942年,成為革命文藝自我起源的標志。新中國的文藝從這里出發,走上了並不漫長然而激進的革命不歸路。
第二節在主流邊緣的胡風與沈從文
處在這樣歷史時刻的作家詩人和理論家們,都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為未來所激動。無數的頌歌贊美共和國的誕生,贊美人民站立起來,贊美偉大領袖。
胡風也寫作了一首長詩《時間開始了》,熱情謳歌偉大時代的開始,謳歌偉大的毛澤東主席,表現人民群眾經歷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並且展現新時代人們對自然事物情有的純凈美好的情感,表達詩人對革命先烈的緬懷與對歷史沉思。
胡風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寫作這樣的史詩,並不奇怪,那個時代的所有的詩人都有這樣的詩作。但胡風似乎顯得特別賣力,他的這種賣力似乎隱含著更為復雜的動機。
與胡風的激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沈從文在1949年的5月30日顯得鬱郁寡歡。在這一天的日記里,他的書寫充滿了絕望感。
這個人一度在中國文壇享有獨特的位置。然而,這一切在革命文藝占據主流的時代到來之際便開始崩潰。沈從文始終懷有啟蒙主義的思想理念,與革命文藝保持著一定距離。特別是革命文藝更趨激進化的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沈從文似乎保持著另一種立場。這是一個真摯而誠懇的人的倔強的自我認同產生的困惑與絕望,在我與「非我」之間的辯析,成為革命與「反動」之間的選擇的投影。
第三節關於肖也牧《我們夫婦之間》的批判
1950年《人民文學》第3期發表肖也牧的短篇小說《我們夫婦之間》。這篇小說遭遇到嚴厲的批判。參與批判的人有:陳涌、李定中(馮雪峰的化名)。丁玲、康濯。對肖也牧的批判引發了對當時被認為有同樣傾向的作品的批判,電影《關連長》長篇小說《我們的力量是無窮的》(碧野),《戰斗到明天》(白刃)。顯然形成一股批判的氣勢。
這一切都說明,革命文藝本身是運動與斗爭中發展的,斗爭與運動形成的不斷激進化的趨勢,由此構成了其歷史本質。正如馮雪峰以讀者名義對肖也牧展開激烈的批判一樣,革命文藝家都有一個想像的人民和群眾,都以人民和群眾的名義進行思想和寫作,這是使個體行為集體化和歷史化的方式。
第四節對電影《武訓傳》和《紅樓夢》研究的批判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批判電影《武訓傳》的運動拉開序幕,由此開始了建國後沒完沒了的「文藝戰線」上的批判運動。
這篇社論經毛澤東手筆大量修改,表達了毛澤東對歷史、對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立場。
其一,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其二,文藝問題就是政治問題。其三,清除資產階級殘余與改造小資產階級思想構成文藝界的長期任務。
建國初期,毛澤東多次直接干預文藝,並且把它引向嚴厲的政治斗爭和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這除了毛澤東本人對文藝的特殊偏好外,更重要在於他對建國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艱巨任務的認識,對中國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的理解。
在批判電影武訓傳之後,緊接著毛澤東又親自發動了對《紅樓夢研究》的批判。李希凡、藍翎顯然是在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運用現實主義的理論來闡述《紅樓夢》,從而批判了俞平伯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實證主義的思想方法。李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斗爭觀念解釋《紅樓夢》,這正是建構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所急需的觀念立場和思想方法。毛澤東在兩個青年人的身上敏銳地看到清除資產階級思想殘余,建立社會主義理論思想的迫切性和可能性。當然,更直接的原因在於,毛澤東從李藍揭示的問題看到胡適的陰影依然在社會主義時代潛移默化。
建國以後,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帶有很強的激進主義色彩。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中,「資產階級」是一項命名,一項純粹的能指,任何不適應社會主義主義革命當前形勢需要的思想,都可以指稱為「資產階級」或「封建主義」。另一方面,建國後的思想文化也面臨如何與五.四傳統重建歷史關系的難題。盡管毛澤東通過對魯迅思想的闡發,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高度評價,但具體到五四的思想文化傳統時,除去魯迅,很難有可以與社會主義時期的思想文化找到溝通的文化資源。
㈥ 建國後,文學刊物的大量增加對短篇小說發展有什麼益處
建國後,我國各地都在創辦文學刊物,文學刊物的大量增加,對短篇創作在當代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直接促使短篇小說數量的增加,還促使「短篇小說作家」的概念出現了。
㈦ 建國以後的作家作品有哪些啊~要著名一些的,選一部分析一下或是做詳細介紹。
陳忠實,一個厚積薄發的作者,1993年以長篇小說《白鹿原》一舉成名,該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於一體,以厚重的歷史感和復雜的人物形象而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傑作之一。
個人簡歷:1942年6月生,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人。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歷任西安郊區毛西公社蔣村小學教師,毛西公社農業中學教師及團支部書記、公社革委會副主任及黨委副書記,西安郊區文化館副館長,西安市灞橋區文化局副局長,桐城縣文化館副館長,陝西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陝西省委第七、八屆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3卷),《陳忠實文集》(5卷),散文集《告別白鴿》等。短篇小說《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作品獎、《立身篇》獲1980年《飛天》文學獎,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上海首屆《小說界》文學獎、《初夏》獲1984年《當代》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1985年《長城》文學獎,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全國1990年-1991年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1993年陝西雙五文學獎、199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杯文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作品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全書濃縮者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1993年6月出版後,其暢銷和廣受海內外讀者贊賞歡迎的程度,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所罕見。1997年榮獲中國長篇小說最高榮譽———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白鹿原也是地名,也叫荻寨原,位於西安市霸橋區,也是小說《白鹿原》的創作地。上邊已經建成白鹿原大學城,有西安思源學院,西安海棠學院等一大批知名高等院校。
白鹿原,地處長安城以東的制高區域,南接藍關,北扼灞水,俯臨長安,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時期的秦穆公開始,就在灞上修築軍事要塞「灞城」。秦末農民起義時,劉邦進軍關中,也首先佔領異屯兵灞上,迫使秦王子嬰不戰而降,並在灞上召集關中父老宣布了著名的「約法三章」。而在唐代,由於白鹿原地處京郊,地勢開闊,故當時的顯貴死後多葬於此。近40年來,原上獻出土了包括皇室親王、公主及刺史等高級官吏的墓誌銘百餘方。
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秘的序曲預示著不祥。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話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白鹿原翻雲覆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交錯纏結,冤冤相報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栗。
㈧ 建國初期有什麼優秀的中短篇小說
阿城:《棋王》、《遍地風流》
莫言:《透明的紅蘿卜》《紅高梁內》
史鐵生:《我容的遙遠的清平灣》
劉恆:《伏羲伏羲》
王小波《革命時期的愛情》
汪曾祺:《受戒》
余華:《現實一種》
賈平凹:《天狗》
王安憶:《小鮑庄》《叔叔的故事》、《我愛彼爾》
鐵凝:《哦,香雪》、《對面》
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
何立偉:《白色鳥》
方方:《風景》
馬原:《錯誤》
格非:《迷舟》
蘇童:《妻妾成群》
王朔:《動物兇猛》
池莉:《煩惱人生》
殘雪:《山上的小屋》
張承志:《黑駿馬》
劉震雲:《一地雞毛》
遲子建:《逝川》
葉兆言:《艷歌》
韓少功:《爸爸爸》
陳染:《私人生活》
張賢亮:《綠化樹》
畢淑敏:《女人之約》
北村:《瑪卓的愛情》
朱文:《我愛美元》
㈨ 建國以後老舍的思想發展
縱觀老舍抗戰之初的轉折,最顯在地體現老舍抗戰功利主義的是老舍創作體載的變化,即以通俗文藝作為首選文體。在抗戰客觀要求的催迫下,通俗文藝應運而興,老舍恰是應時當令的弄潮兒。1937年末到1939年下半年是老舍從事通俗文藝創作的高產期。而其中又以1938年全年的產量最多。據有案可查的資料,1938年老舍創作的通俗文藝作品計鼓詞6篇,京劇4出,歌詞5首,快板1段,相聲1則,短篇通俗小說1篇,兒童故事1則,其他各類唱詞5篇。這里統計的是一般入譜集的資料.實際數目當遠過於此。①而同年,老舍的新小說創作僅短篇5篇,未完成長篇1部(《蛻》),可資對比的是,1933年到1936年的4年
間,老舍平均每年創作長篇小說1部.發表短篇小說12篇。這簡單的數字之比這反映出在戰爭到來之際老舍對通俗文藝的全身心投入,這投入又反映出老舍為了貫徹國家主義從新文學立場向通俗文學立場的急速轉向,並暗示了老舍的實踐犧牲精神所支付的巨大代價。
老舍之所以以「苦痛」這樣近乎極端的表述來概括他從事通俗文藝創作的心情②.除了因為種種技巧上的因難的遭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低首降心埋頭致力於通俗文藝的製作在極大程度上意味著對新文學的放棄。由於老舍的市民出身,通俗文藝對於老舍有著天然的親和力,自幼戲曲曲藝的熏陶使老舍在投身的通俗文藝服務於抗戰的創作潮流時比一般作家更為自覺和果決,但也使老舍在投身其中的時候更為清醒地意識到通俗文藝這一藝術形式某些天然的缺陷,尤其是它與新文學事業的質的沖突,因而產生出更
大的痛苦。
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沖突由來已久。蔣祖怡曾賦予通俗文學以「人民文學」的概念,總結其性質為<->「是口語的創作」,(二)「是集體創作的」,(三)「是勇於接受新的東西的」,(四)「是新鮮的、活潑的、粗俗的、但卻是渾朴的」。認為,「因為是無名氏集體創作的,所以個人主義的文學史中沒有他們的位置」,「因為是粗俗的,所以形式主義的文學家批評家鄙視了它。」③通俗文藝的集體製成性(即使有作者也須經過表演者變通,並歷經數代表演者改造)、俗鄙性、程式性特徵使它在根本上與作家個體性創作無法對話;那歷代傳承,因擔負了教化功能而荷載了過多傳統倫理觀念、迷信思想的積重難返的精神的落後性更是直接與新文學的啟蒙意義相抵觸。盡管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發起者和參與者多把矛頭指向用「死語言」文言為工具的「死文學」,而舊的通俗文學因為其中的新鮮活潑的口語因素甚至得到過某些新文學運動倡導者的青睞,但是類似的唯形式論不久即受到周作人的批駁。他的《人的文學))①從
文學與精神的關系的角度剔除了包括市井小說、戲曲在內的10種「非人的文學」,諸如「主題是皇帝狀元宰相」和「神聖的父與夫」的「奴隸書類」以及各種非人思想「和合結晶的舊戲」,而這些,正是中國通俗文學的主體。「人的文學」的立論在新文學運動中是一件大事,它開啟了中國新文學的人性主題。而回過頭來看,胡適《文學改良當議》⑤的「不避俗語俗字」和陳獨秀《文學革命論》⑥的「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的主張倒是與20世紀中國文學綿延不斷的因趨近通俗而迷失自性的失誤有著直載的關聯。像抗戰時期「舊瓶裝新酒」的積極主張者之一王受真就說:「舊瓶裝新酒創作手法的實行,恰是五四時代文學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