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寫短篇小說
先談一談短篇小說的寫法,或說取材。
取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要取材取對了,可以說短篇小說就成功了一大半。我的取材如果用一句話來總概括,就是在沒有文章的地方去作文章。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比較獨立的領域。寫短篇小說在現實中,只寫一點點東西。這一點點東西,稱之為短篇小說種子。世間萬物都有種子,一切都有。這個種子是世間萬物生存不息傳宗接代的東西,有了種子的傳遞世界才延續下去。和物質世界對應,我覺得短篇小說也有種子。有的把它稱為一個眼睛,有的把它叫做支撐點,有的把它叫內核,有的把它叫黃金點。可能有七八種說法,但我喜歡種子這個詞,一說就給人以飽滿、圓潤、美好的感覺。有可能生長成一篇短篇小說的根本因素。這是我給種子下的定義。
我們從事創作會經常看一些短篇小說,看一些小說當然都是非常不錯的,枝葉飽滿。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非常臟污的東西,這些東西就缺少了短篇小說的因素。拿一個自然界的種子來比,我們在自然界里尋找種子是比較容易的。我們種黃瓜地,留種的瓜是要留個標簽,表示這是不能摘的,這就比較容易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短篇小說的種子,我們有時苦苦追求,卻難以找到。在沒有進入創作以前,這是難度很大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沈從文的《丈夫》。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短篇。大概情節是寫過去的一種生活,說他的妻子在農閑時到船上去做一些接客的生意,她不把這種事看成多麼丑惡,到了此時,丈夫去看他的妻子,就帶著一種慾望、想念,肯定要親近一番,結果到了船上以後,他卻在眼皮底下一次次被人奪走了妻子。丈夫就在前倉,前後聽到兩個當兵的、水保等和妻子交易,情緒弄得很低沉,妻子給他錢也不要,一個人傷心地捂著臉嗚嗚地哭起來,第二天和妻子回鄉下去了。這個小說的種子,我覺得就在最後嗚嗚地一哭。整個小說的過程就是這個種子生發的,一切過程都在向這個哭走。很感人。當然,還有社會分析、情感因素等都很豐富,這里不講,講的就是最後一切都是向這一哭而來。
種子有時在開頭,有的可能在結尾,有的可能在中間。而這個小說的種子在中間。種子埋進去了,有一個發芽的過程。後面是開花結果的過程。前面培育,後面生發。因為有了種子,小說就立起來了,情緒也將飽滿。
我們聽到短篇小說的很多做法和說法,我們聽到有人說短篇小說是生命之緣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還是應該求,只有求,不斷地求,才有可能遇到它。否則就往往就會失去這種遇的機會。因為我在報社工作,經常去礦上走,有很多人給我談一些希奇古怪的事,我要說的,事情再多再古怪,如果沒有短篇小說的種子,一切都是瞎搭。我有時跑一些地方,跑好多天,但沒有短篇小說的種子和潛質,就沒有寫的必要。
這個短篇小說的種子可能是一個題目、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種思想、一種理念等,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有一個東西,一個故事,可能在我們腦子里存在若干年,覺得可能會寫成一個短篇小說,遲遲不能動手寫,可能就是沒有找到種子所在。可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了種子在哪裡,就會感覺一下開朗,時候就到了。
小說主要不是講道理,是理感的。但小說是理性的結果,需要一種思想,表達思想之美,而不是道理本身。寫的是思想的表情,而不是思想本身。一篇小說道理講得再深刻,感情不飽滿也不能感染人。最後建築的是情感世界,是審美層面。
其實說到這兒,已經把另一層意思說出來了。短篇小說的種子就在生活中,在心裡,就這兩個地方。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說現實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素材,激發了靈感。比方說創作需要想像,這需要生活的基礎,而不是平空的。現實生活就是我們小說創作的想像所憑籍的大地和空氣。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土地,所以說要注重現實生活。
說到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小說來自現實生活,但又與現實生活不對應。這個種子還需要從心裡來進行尋找,要把現實生活中的種子拿來放到心裡去發酵、去升華,最後打上自己的烙印。從現實生活中來的東西,我覺得又要與現實生活拉開一點距離。現實生活在創作中往往有一種糾纏,攔在我們面前,說我是很刺激的,很有賣點的,趕快寫我吧,寫我不會吃虧的,甚至象一個*女糾纏一個嫖客一樣,這樣寫出的東西,可能是易碎的,不經看的。
有人說,現在的現實生活太豐富了,作家都只要拿過來就成小說了。不管現實生活怎麼樣,照搬過來都不符合小說藝術上的要求。因為它沒有進入藝術的層面,沒有心靈化和藝術的處理。這種處理除了心靈化處理還要進行深究。有一種說法,因為對現實看不明白,才寫小說。乍一看,這很新鮮,後來想想,這種說法可能是有種作家玩的一種幽默。我們有時可能一個小說沒有想透,把它寫出來,評論家看出來。如果沒想透,繼續寫,寫很多是根本不可能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何可能呢?所以我們對一個作品還是要深究,要思考。
在短篇小說的種子說里,引用王安憶的一句話:有的小說看起來象預言……短篇小說是理性的果實……它只是一條思路。是模糊的,不是很明白的;是思路,不是預言。這個前面講的應該是叫尋找短篇小說的種子,應該在現實和心裡尋找。進入了內心世界,才會發現空間很大。只有進入心靈世界,我們的創作才能左右逢源。我們找到短篇小說的種子了,不等於就能寫成一個很好的短篇小說。這需要一個很艱苦的過程,象種一顆玉米,需要耕地、下種、施肥、打草、澆水……有一個環節不到,就收獲不到果實。
下面講短篇小說的生長。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種子,對於創作的人來說,每一顆種子都非常珍貴,讓它長成大的果實,這才對得起讀者和自己。我們聽到短篇小說的做法很多,比較多的一種做法是說短篇小說要用減法來寫,這是指精煉而言。好多人物、好多細節,把小說撐得滿滿的,沒有一點空間,這才產生了要忍痛割愛的減法說。
短篇小說應該是用一種生長法來寫。就是說,從生活中、記憶中,只取那麼一點點種子全力培養,使之生長壯大。或說只是一個細胞,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斷生長、組合,最後長成。打個比方,比如短篇小說是一朵六瓣的花,裁去一瓣,就不完整了。還聽到一種說法,寫短篇小說主要看控制能力、平衡能力。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我們比較一下,我們拿長篇中篇與短篇作比,故事長、細節多,我們從中挖一塊,變成短篇行不行呢?根本不行!完全不一樣。好象羊皮披不到兔子身上一樣。這是短篇小說文體的獨特性。強調了文體的獨特性,也強調了短篇小說寫作技法上的要求。有一個高的要求,有的人可以寫長篇,叫他寫短篇,卻很難。這裡面有情感和手法上的鍛煉原因。
我們說了,短篇小說是用生長法寫的,它到底生長在哪裡呢? 講到這里,談談小說與心靈的關系。如果任何作家寫的東西沒有打了心靈化的烙印,出來的就是一個標准件。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們指的當然是真誠的心。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世上,當我們有了生命意識的時候,就有了心靈意識。所謂生命意識就是一種死亡意識。當人在這種意識漸漸強烈的時候,多數人往往表現為想抓住一些物質的東西,覺得抓住東西越多就抓住了全世界。這樣的意識是錯的,從曹雪芹的好了歌里就可以看出來。我們應該抓住什麼,就是應該抓住心。文學抓住心,就是通過抓住心來抓住我們的世界。我們中國的歷史上,誰抓住了心呢?曹雪芹。古今帝王將相有多少,卻有幾個如曹雪芹一樣讓我們記住。只有他不會消失,隨著時間消失,歷史磨礪,越來越顯現出它的瑰寶價值。
抓住心,當然是真誠的心。一個作家是不是真誠的,一個作品就能看出來,一個作家寫久了,他文字裡面帶著這個作家的氣息,帶著他的呼吸,帶著他的氣質。莫言說文字是一個作家身上的分泌物。我覺得每一個作品就象一個作家生出來的孩子一樣,寫完了捨不得拉出去,象嫁閨女一樣要挑一個好婆家,希望別人會善待你的孩子,否則就會心疼。這需要我們非常精心地,多投入一些心!
我說這個進入心靈世界,一個是上心,一個是入心。 上心。平時我們會產生一些錯覺,覺得這個世界很重要,這也離不開自己,那也離不開自己,這是不對的。真正離不開自己的是自己的小說,如果不寫這個小說就不會出世。只有上心,在人的一輩子中只有上心去做好一件事,這一生都值得。入心。我們看到的現實世界很豐富花哨,往往覺得沒什麼可寫,要寫下去,只有深入內心,象捕捉瑩火一樣,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一些新聞性、社會性、事件性的東西,是與小說有很大距離的。小說完全不能受新聞的干擾,新聞的語言完全不能帶到小說里來。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寫出新聞性的小說來,一定要讓新聞事實在自己的心裡發發酵,然後才寫成小說。
那麼說,小說生長於心,除了腦子想像,整個身心都應該投入這個創作。視野要非常開闊,才能不受局限,不使一條道走得局限。一個人如果體力不行,衰老了,他寫東西都會很費勁。汪曾祺的晚年,寫的一些東西就不敢恭維了,寫得實,不靈動,沒有飛翔感。人到一定歲數,如果體力不支,小說根本寫不出來。就象一個樹有一個掛果期,一旦過了這個掛果期,也許會結一些果子,卻不會大。再打個比方,就象一個女人有一個生育期一樣。小說是生長的,在我們還具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多寫一些。小說又不搞計劃生育,就多寫點,免得體力不支想寫寫不動時,會十分懊悔。
小說要生長,還要細,細到連花團上的絨毛都細……如果連細都不用,就用微妙來說……寫東西都是在細上下功夫,細致入微的。 作家無論何人,心理上都有相通的東西。如張煒說,有些優秀的男性作家就有一些女性化的東西。故事的情節像枝幹,而細節則像滿樹繁花。
我們中國的小說特別講究一種韻味。比較魯迅和沈從文的小說,魯迅是思想之美,而沈從文是韻味之美。
我們寫每一篇小說都要知難而進。沒有任何一篇小說是輕而易舉的,要不怕難。 我們寫小說的,不一定要看很多文學的書,在於會不會讀書。別的書我們也要讀一些,社會的、攝影的、美術的等等。好多小說是通過邏輯情節來推動它的展開,它不是經驗性情節。
地域文化對一個小說家的滋養非常重要。一是母親,一是自然,一是童年的生活,是成就一個作家的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小說的主要生產力是想像力,一個作家缺乏想像力就不成其為作家。有想像才能有藝術創造的空間。
精練——是提高短篇小說質量的所在
精練,用在短篇小說創作上,就是講究「布白」的精當,就是以最經濟的文字,表達出最豐富的內容,讓人意味無窮。寫好短小說,要有一種高超的「用語簡短而涵義深遠」(高爾基)的本領。能有一句話說明白,決不用兩句話,能用一個字的,決不多留一個字。小說創作不妨學學清人鄭板橋的畫竹句:「冗繁削盡留清瘦。」只有「削盡」「冗繁」,才能將表現神韻的「清瘦」留下來。魯迅說:「寫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功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古今中外的一切佳作,莫不經歷一番「削」「刪」功夫的。宋代歐陽修將《醉翁亭記》初稿開一段的幾十個字,最後削刪為「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這是說明精練的重要,並不是要各位在小說創作上皆五個字也。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時間的流速產生一種緊迫感,加之當前藝術形式多樣化,看小說的群體相對不如以前了,因此,短篇小說,短而精,就更顯其審美價值。
短而精,關鍵在於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高度的的簡潔筆墨。魯迅的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一看一學的。如《立論》,是以白描手法,寥寥數語,就把幾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真是一詞見性格,一語傳神情。這里既有情節,又有人物,每一個人的性格都鮮明,清晰,更有耐人尋味、發人深思的哲理。可見,沒有高度生動、形象、准確、簡潔的筆墨,是寫不出如此短小精悍、雋永深刻的短小說來的。
對於我們進行小說創作者來說,鬆散容易緊湊難,洋洋灑灑幾千幾萬字容易,而在盡可能短的篇幅內表現出同樣容量的短文,則就不那麼容易了。即使做不到「一詞見性格,一語傳神情」,至少也不要連篇累牘地說廢話,不著邊際地亂發揮。契可夫曾不無自豪地說:「我能長話短說」。長話短說,是小說質量的表現,是作者才氣的表現。可惜的是,現在有些作者反其道而行之,習慣於或喜於短話長說,拉長作品的篇幅,平淡無味。這既影響了小說的提煉,也影響著作者自身思想和藝術的錘煉。高爾基說過:「學習寫作,應該從短篇小說入手」,西歐和我國所有最傑出的作家幾乎都是這樣做的。不屑於寫短小作品,一開始就拉長篇,其結果往往是「製造了大堆語言垃圾」。因此,對寫短而精的小說來說,有利於我們學會對素材、語言、結構等提練。阿托爾斯泰說「小小說,這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
Ⅱ 如何寫短篇小說 如何寫出成功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是整個文學殿堂里的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有其獨特的寫作規范和寫作技巧。
1、「理論准備」分六章:短篇小說的界定和特徵、主題的確定、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展開、場景的設置、視角的選擇,從理論上闡述短篇小說的特徵和組成要素。
首先,短篇小說應該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包括開篇、沖突、高潮和結局等因素,設置與人物性格相協調的場景,傳達一個特定的主題,遵循始終一致的敘述視角,運用與人物性格相符的對話,通過簡練精確的描寫來展示人物、主題和沖突,運用富有想像的語言和文學手段,保持一貫的語氣和情調,長度適當,並產生唯一的文學效果。
2、主題是小說要傳達的主旨,也是短篇小說的靈魂,沒有主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小說創作。
短篇小說為讀者提供閱讀娛樂的同時,也激起讀者的某些情感,傳達某個主題。
這一主題並不總是一個清楚表達出來的寓意,有時是寓於小說字里行間的對生活或人類本質的一種洞識。
主題一般來源於作家生活中的具體經歷,如周圍的偶然事情,自身的困境或困擾著自己的社會問題。
為了傳達一個清晰的主題,短篇小說要避免過於復雜的故事情節。
3、小說創作的成敗取決於人物的塑造,因為正是人物的行為傳達了小說的主題。
人物的塑造需要集中於刻畫「圓形」人物,即主要人物。
刻畫人物的具體方法一般有三種:描寫、行為和對話。
具體地包括人物的身份、外部特徵、所處環境、內心活動、行為方式、語言特徵、他人對人物的反應等。
當然,在人物刻畫中性格特徵的描寫比外部特徵的描寫更重要。
要想塑造出清晰的人物形象,作者必須清楚地「了解」人物的各個方面,以便塑造出始終如一、栩栩如生的人物。
4、情節是由於主要沖突而發生的一切事件,包括展示部分、開場的偶發事件、漸漸激烈的行為、高潮、漸漸平緩的行為、結局等。
在展開情節的過程中,作家會在整個的時間安排中運用倒敘的手法,還會運用伏筆的手段造成一種懸念。
場景在情節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作家在寫作中往往讓讀者通過推理、暗示來了解場景,而不是用成段的描寫來闡明場景。
5、短篇小說的敘述視角決定小說的主題,因此視角的選擇至關重要。
短篇小說的傳統寫作方法是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第三人稱視角又有三種不同的角度:第三人稱、受限的第三人稱和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
受限第三人稱視角的敘述者不是小說的組成部分,不能了解任何人物的思想。
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視角幾乎總是作者就是敘述者的視角,作者知曉一切,目睹一切,也了解一切。
無論採用哪種視角,小說的敘述視角必須保持一以貫之,前後一致。
6、「形諸筆端」共五章,主要論述了對話的寫作、描寫的運用和小說的開頭和結尾。
首先,對話是短篇小說的必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於人物的刻畫,而且人物在採用對話表達觀點或講述故事時也推進了沖突的發展。
對話可以是人物相互之間的談話,也可以是人物的自言自語,即內心的獨白。
要想寫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對話,就必須用心去聆聽,留心觀察;
再者,描寫是短篇小說中經常使用的文學手法,逼真的描寫依賴於五官感覺,也是能夠准確傳達信息的前提。
描寫是支撐短篇小說語氣情調的細節,為了使描寫生動形象,有些作家會大量使用修辭格。
描寫中要使用適合題材的詞彙,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避免導致詞藻華麗或過多修飾語,句子結構要變化多樣。
總之,描寫要干凈利落,簡潔有力,直截了當,運用展示的方式;
第三,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要求之一是寫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開頭,使讀者很快融入小說之中,也能迅速抓住編輯的注意力。
短篇小說的開頭可以考慮三種可能的方式:運用對話揭示人物和場景,並引入初始沖突;
讓主要人物開始實施行為,進而引向初始沖突;
確定場景,提供足夠的細節以營造出氣氛。
小說的結尾應該完成小說的情節構思,展示主要人物由於沖突而經歷的任何變化,並使讀者獲得閱讀上的滿足。
結束一篇短篇小說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簡單地消解沖突、向讀者稍作透露、提供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
第二部分還以短篇小說《土豆》為範例,分析了短篇小說的全部基本要素。
最後一章是「創作小說的檢查z,敘述了對小說初稿進行檢查時可以提出的各種問題,而通過檢查可以發現小說初稿中存在的不足,進而作出適當的修改和潤飾,直至小說通順流暢,有趣易讀,真實可信。
此外,在小說定稿時還要進行仔細的校對,涉及標點符號、段落劃分、大小寫字母、拼寫、語法和慣用法等。
Ⅲ 如何寫好短篇小說
答:麻雀雖小,五腹俱全,小說要有頭有尾,有故事就結局。
Ⅳ 經典短篇小說
麥琪的禮物
[美國] 歐·亨利
一塊八毛七分錢。全在這兒了。其中六毛錢還是銅子兒湊起來的。這些銅子兒是每次一個、兩個向雜貨鋪、菜販和肉店老闆那兒死乞白賴地硬扣下來的;人家雖然沒有明說,自己總覺得這種掂斤播兩的交易未免太吝嗇,當時臉都躁紅了。德拉數了三遍。數來數去還是一塊八毛七分錢,而第二天就是聖誕節了。
除了倒在那張破舊的小榻上號哭之外,顯然沒有別的辦法。德拉就那樣做了。這使一種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認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佔了其中絕大部分。
這個家庭的主婦漸漸從第一階段退到第二階段,我們不妨抽空兒來看看這個家吧。一套連傢具的公寓,房租每星期八塊錢。雖不能說是絕對難以形容,其實跟貧民窟也相去不遠。
下面門廊里有一個信箱,但是永遠不會有信件投進去;還有一個電鈕,除非神仙下凡才能把鈴按響。那裡還貼著一張名片,上面印有「詹姆斯·迪林漢·揚先生」幾個字。
「迪林漢」這個名號是主人先前每星期掙三十塊錢得法的時候,一時高興,回姓名之間的。現在收入縮減到二十塊錢,「迪林漢」幾個字看來就有些模糊,彷彿它們正在考慮,是不是縮成一個質朴而謙遜的「迪」字為好。但是每逢詹姆斯·迪林漢·揚先生回家上樓,走進房間的時候,詹姆斯·迪林漢·揚太太——就是剛才已經介紹給各位的德拉——總是管他叫做「吉姆」,總是熱烈地擁抱他。那當然是好的。
德拉哭了之後,在臉平面上撲了些粉。她站在窗子跟前,獃獃地瞅著外麵灰濛蒙的後院里,一隻灰貓正在灰色的籬笆上行走。明天就是聖誕節了,她只有一塊八毛七分錢來給吉姆買一件禮物。好幾個月業,她省吃儉用,能攢起來的都攢了,可結果只有這一點兒。一星期二十塊錢的收入是不經用的。支出總比她預算的要多。總是這樣的。只有一塊八毛七分錢來給吉姆買禮物。她的吉姆。為了買三件好東西送給他,德拉自得其樂地籌劃了好些日子。要買一件精緻、珍奇而真有價值的東西——夠得上為吉姆所有的東西固然很少,可總得有些相稱才成呀。
房裡兩扇窗子中間有一面壁鏡。諸位也許見過房租八塊錢的公寓里的壁鏡。一個非常瘦小靈活的人,從一連串縱的片段的映像里,也許可以對自己的容貌得到一個大致不差的概念。德拉全憑身材苗條,才精通了那種技藝。
她突然從窗口轉過身,站到壁鏡面前。她的眼睛晶瑩明亮,可是她的臉在二十秒鍾之內卻失色了。她迅速地把頭發解開,讓它披落下來。
且說,詹姆斯·迪林漢·揚夫婦有兩樣東西特別引為自豪,一樣是吉姆三代祖傳的金錶,別一樣是德拉的頭發。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對面的公寓里,德拉總有一天會把她的頭發懸在窗外去晾乾,使那位女王的珠寶和禮物相形見絀。如果所羅門王當了看門人,把他所有的財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經過那兒時准會掏出他的金錶看看,好讓所羅門妒忌得吹鬍子瞪眼睛。
這當兒,德拉美麗的頭發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瀉閃亮。頭發一直垂到膝蓋底下,彷彿給她鋪成了一件衣裳。她又神經質地趕快把頭發梳好。她躊躇了一會兒,靜靜地站著,有一兩滴淚水濺落在破舊的紅地毯上。
她穿上褐色的舊外套,戴上褐色的舊帽子。她眼睛裡還留著晶瑩的淚光,裙子一擺,就飄然走出房門,下樓跑到街上。
她走到一塊招牌前停住了,招牌上面寫著:「莎弗朗妮夫人——經營各種頭發用品。」德拉跑上一段樓梯,氣喘吁吁地讓自己定下神來。那位夫人身軀肥大,膚色白得過分,一副冷冰冰的模樣,同「莎弗朗妮」這個名字不大相稱。
[莎弗朗妮:義大利詩人塔索(1544--1595)以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為題材的史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的人物,她為了拯救耶路撒冷全城的基督徒,承認了並未犯過的罪行,成為捨己救人的典型。]
「你要買我的頭發嗎?」德拉問道。
「我買頭發,」夫人說,「脫掉帽子,讓我看看頭發的模樣。」
那股褐色的小瀑布瀉了下來。
「二十塊錢,」夫人用行家的手法抓起頭發說。
「趕快把錢給我。」德拉說。
噢,此後的兩個鍾頭彷彿長了玫瑰色翅膀似地飛掠過去。諸位不必與日俱增這種雜湊的比喻。總之,德拉正為了送吉姆的禮物在店鋪里搜索。
德拉終於把它找到了。它準是為吉姆,而不是為別人製造的。她把所有店鋪都兜底翻過,各家都沒有像這樣的東西。那是一條白金錶鏈,式樣簡單樸素,只是以貨色來顯示它的價值,不憑什麼裝璜來炫耀——一切好東西都應該是這樣的。它甚至配得上那隻金錶。她一看到就認為非給吉姆買下不可。它簡直像他的為人。文靜而有價值——這句話拿來形容表鏈和吉姆本人都恰到好處。店裡以二十一塊錢的價格賣給了她,她剩下八毛七分錢,匆匆趕回家去。吉姆有了那條鏈子,在任何場合都可以毫無顧慮地看看鍾點了。那隻表雖然華貴,可是因為只用一條舊皮帶來代替表鏈,他有時候只是偷偷地瞥一眼。
德拉回家以後,她的陶醉有一小部分被審慎和理智所替代。她拿出卷發鐵鉗,點著煤氣,著手補救由於愛情加上慷慨而造成的災害。那始終是一件艱巨的工作,親愛的朋友們——簡直是了不起的工作。
不出四十分鍾,她頭上布滿了緊貼著的小發鬈,變得活像一個逃課的小學生。她對著鏡子小心而苛刻地照了又照。
「如果吉姆看了一眼不把我宰掉才怪呢,」她自言自語地說,「他會說我像是康奈島游樂場里的賣唱姑娘。我有什麼辦法呢?——唉!只有一塊八毛七分錢,叫我有什麼辦法呢?」
到了七點鍾,咖啡已經煮好,煎鍋也放在爐子後面熱著,隨時可以煎肉排。
吉姆從沒有晚回來過。德拉把表鏈對折著握在手裡,在他進來時必經的門口的桌子角上坐下來。接著,她聽到樓下梯級上響起了他的腳步聲。她臉色白了一忽兒。她有一個習慣,往往為了日常最簡單的事情默禱幾句,現在她悄聲說:「求求上帝,讓他認為我還是美麗的。」
門打開了,吉姆走進來,隨手把門關上。他很瘦削,非常嚴肅。可憐的人兒,他只有二十二歲——就負起了家庭的擔子!他需要一件新大衣,手套也沒有。
吉姆在門內站住,像一條獵狗嗅到鵪鶉氣味似的紋絲不動。他的眼睛盯著德拉,所含的神情是她所不能理解的,這使她大為驚慌。那既不是憤怒,也不是驚訝,又不是不滿,更不是嫌惡,不是她所預料的任何一種神情。他只帶著那種奇特的神情凝視著德拉。
德拉一扭腰,從桌上跳下來,走近他身邊。
「吉姆,親愛的,」她喊道,「別那樣盯著我。我把頭發剪掉賣了,因為不送你一件禮物,我過不了聖誕節。頭發會再長出來的——你不會在意吧,是不是?我非這么做不可。我的頭發長得快極啦。說句『恭賀聖誕』吧!如姆,讓我們快快樂樂的。我給你買了一件多麼好——多麼美麗的好東西,你怎麼也猜不到的。」
「你把頭發剪掉了嗎?」吉姆吃力地問道,彷彿他絞盡腦汁之後,還沒有把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弄明白似的。
「非但剪了,而且賣了。」德拉說。「不管怎樣,你還是同樣地喜歡我嗎?雖然沒有了頭發,我還是我,可不是嗎?」
吉姆好奇地向房裡四下張望。
「你說你的頭發沒有了嗎?」他帶著近乎白痴般的神情問道。
「你不用找啦,」德拉說。「我告訴你,已經賣了——賣了,沒有了。今天是聖誕前夜,親愛的。好好地對待我,我剪掉頭發為的是你呀。我的頭發也許數得清,」她突然非常溫柔地接下去說,「但我對你的情愛誰也數不清。我把肉排煎上好嗎,吉姆?」
吉姆好象從恍惚中突然醒過來。他把德拉摟在懷里。我們不要冒昧,先花十秒鍾工夫瞧瞧另一方面無關緊要的東西吧。每星期八塊錢的房租,或是每年一百萬元房租——那有什麼區別呢?一位數學家或是一位俏皮的人可能會給你不正確的答復。麥琪帶來了寶貴的禮物,但其中沒有那件東西。對這句晦澀的話,下文將有所說明。
[麥琪:指基督出生時來送禮物的三賢人。一說是東方的三王:梅爾基奧爾(光明之王)贈送黃金錶示尊貴;加斯帕(潔白者)贈送乳香象徵神聖;巴爾撒澤贈送沒葯預示基督後來遭受迫害而死。]
吉姆從大衣口袋裡掏出一包東西,把它扔在桌上。
「別對我有什麼誤會,德爾。」他說,「不管是剪發、修臉,還是洗頭,我對我姑娘的愛情是決不會減低的。但是只消打開那包東西,你就會明白,你剛才為什麼使我愣住了。「
白皙的手指敏捷地撕開了繩索和包皮紙。接著是一聲狂喜的呼喊;緊接著,哎呀!突然轉變成女性神經質的眼淚和號哭,立刻需要公寓的主人用盡辦法來安慰她。
因為擺在眼前的是那套插在頭發上的梳子——全套的發梳,兩鬢用的,後面用的,應有盡有;那原是在百老匯路上的一個櫥窗里,為德拉渴望了好久的東西。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美麗的發梳——來配那已經失去的美發,顏色真是再合適也沒有了。她知道這套發梳是很貴重的,心向神往了好久,但從來沒有存過佔有它的希望。現在這居然為她所有了,可是那佩帶這些渴望已久的裝飾品的頭發卻沒有了。
但她還是把這套發梳摟在懷里不放,過了好久,她才能抬起迷濛的淚眼,含笑對吉姆說:「我的頭發長得很快,吉姆!」
接著,德拉象一隻給火燙著的小貓似地跳了起來,叫道:「喔!喔!」
吉姆還沒有見到他的美麗的禮物呢。她熱切地伸出攤開的手掌遞給他。那無知覺的貴金屬彷彿閃閃反映著她那快活和熱誠的心情。
「漂亮嗎,吉姆?我走遍全市才找到的。現在你每天要把表看上百來遍了。把你的表給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樣子。」
吉姆並沒有照著她的話去做,卻倒在榻上,雙手枕著頭,笑了起來。
「德爾,」他說,「我們把聖誕節禮物擱在一邊,暫且保存起來。它們實在太好啦,現在用了未免可惜。我是賣掉了金錶,換了錢去買你的發梳的。現在請你煎肉排吧。」
那三位麥琪,諸位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們帶來禮物,送給生在馬槽里的聖子耶穌。他們首創了聖誕節饋贈禮物的風俗。他們既然有智慧,他們的禮物無疑也是聰明的,可能還附帶一種碰上收到同樣的東西時可以交換的權利。我的拙筆在這里告訴了諸位一個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那兩個住在一間公寓里的笨孩子,極不聰明地為了對方犧牲了他們一家最寶貴的東西。但是,讓我們對目前一般聰明人說最後一句話,在所有饋贈禮物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一切授受衣物的人當中,象他們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什麼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他們就是麥琪。
Ⅳ 怎樣寫出好的短篇小說,8000字左右
您好,短篇小說是最流行的小說品種。它篇幅短小,情節精練,人物集中,往往截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片段或側面,圍繞一組矛盾,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故事,集中地突出人物性格和鮮明地表達主題,具有「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的藝術力量。我國歷史上的短篇小說十分發達和豐富。宋代李氏的《太平廣記》、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馮夢龍的《三言兩拍》,現代魯迅的《吶喊》和《仿徨》,都是優秀的短篇小說。俄國的契柯夫,法國的莫泊桑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
短篇小說的基本特徵
對於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這樣回答:短篇小說篇幅短,人物少,情節單,要以有限的形象畫面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揭示生活的本質意義。也就是說,作者在結構短篇小說時,首先要把握住「短」字。無論對人物的設置,還是對故事情節的處理,都要從「短」字出發,做到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以輕舉重。
這是因為。短篇小說不能象長篇小說那樣,把許多事情正面鋪展開來,去寫一幅雄偉、復雜的歷史畫卷;短篇小說也不能象中篇小說那樣,去記錄生活長河中的一個段落。而短篇小說必須從生活中截取一些富有特徵性的橫斷面,或是生活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小鏡頭」,經過作者精心的剪裁,把不必要的人物和情節刪去,把能放在暗場處理的人物決不能放在正面去描寫。努力做到結構清晰、合理、完整、嚴謹。
以上說的是以篇幅長短外部表象所確立的短篇小說的特徵。那麼,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呢?
一、在立意上,要以小見大。
短篇小說的立意,往往是以小見大,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這是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之一。我們知道,盡管短篇小說選取了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個側面、一個閃光點,使讀者看到了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感受到了時代變幻的折光,這就是以小見大的立意所在。
魯迅的《一件小事》,只切取了一個場景,便通過淋漓盡致地描寫人力車夫全力救護跌倒的老女人,表現了正在成長壯大的中國工人的優秀品質。都德的《最後一課》,則通過一堂法文課,就把法國淪陷區人民強烈、深沉的亡國之痛、愛國之情表現得非常生動飽滿。
可見,立意關鍵在於揭示出了生活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二、在結構上,要以輕舉重
短篇小說的結構安排,要求情節比較簡單,人物設置要少,不能過分的鋪墊、渲染和交待背景,不然就會形成短篇小說長篇化了。因此,短篇小說一般都採取單線發展的結構,以達到線單意不薄,以輕舉重的目的。
如魯迅的《故鄉》《祝福》等短篇小說,線索單一,故事情節跟隨主人公的性格發展向前推進。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引入藝術境界。接著,又將讀者緊緊引向矛盾的焦點(高潮),使小說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當然,短篇小說也可以寫成兩條線索。但在寫作時,一定要使兩條線索一明一暗,虛實結合,最後使兩條線索交融在一起。這樣的結構,既節省筆墨,又能一箭雙雕地刻畫人物。如果兩條線索平行發展,都從正面描繪,就必然要拖長篇幅,使得結構鬆散。那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做法,不僅線索繁雜,而且矛盾紛繁,使人看不出他們之間的必然聯系,因而以鬆散拖沓而導致失敗。
三、在手法上,要以少勝多
短篇小說又一特徵是:要提高節省的筆墨去開拓深而廣的思想內涵,以起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作用。
短篇小說的結構手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1、橫切的手法
橫切就是切取一個生活橫斷面,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集中情節,集中場景,集中刻畫人物,精雕細刻,突出主題。在運用橫切的手法時,作者不僅要善於從社會矛盾焦點上切取生活斷面,而且要努力經營,精雕細鏤,把生活斷面所包含的矛盾沖突充分利用起來,把藝術必須力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構成足以揭示作品主題和人物性格的情節、畫面,這是橫切的重要功夫。
2、直綴的手法
運用直綴的手法,可以較完整地展示生活的一個階段,其容量較橫切大一些,但篇幅較橫切手法要長一些。這就要求作者嚴格控制展開面,不要大鋪大展而要用濃縮的手法,去描繪、勾勒,粗線條的表現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3、含蓄的手法
含蓄的手法是任何文學作品運用的一種文學手法。而運用短篇小說中,就可以省去大段的描寫,抒情和議論,這種手法可以選取一些妙不可言的情節和思想,讓人去思考,去想像,以引起讀者的再創作,並用讀者的想像和聯想來補充和豐富原作。因此,含蓄的手法既能節省篇幅,又能表現深刻地生活內容,這是短篇小說中經常運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法。運用得好,就會使讀者象喝了一杯清香的飲料似的,回味無窮。
以上只是簡述了短篇小說的一些基本特徵,當然,短篇小說又可分為超短篇、微型小說、小小說。這些都是短篇小說的分支,其特點也從屬短篇小說的特點。但表現更精粹,更單純,更洗練一些。
也就是說,不管超短篇也好,微型小說和小小說也好,起基本特徵應具備如下幾點,即:必須是高度的濃縮,富有戲劇性,完整地包括一篇普通短篇小說應有的特徵,要做到立意清晰,結構嚴密,結尾新奇。正如有的作家所說的那樣,寫出好的短篇和小小說,還不只是文字上費心思,更重要的是還要在提煉上下功夫。
對於此點,文學大師阿。托爾斯泰說:「小小說,這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高爾基也說過,學習寫作應從短篇入手。西歐和國所有最「傑出的作家幾乎都是這樣做的。」
學會觀察生活
小說創作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當自己寫了一篇短篇小說投寄給編輯部時,往往在退稿信中有這么一句話:希望你認真的觀察生活,從中篩選和提煉主題。
初學寫作者,接到信甚感茫然。心想,我就處在生活之中,盡是些熟人、熟事,還用得著認真觀察嗎?找篇小說看看吧,一看便進入到事件和場景中去了,覺得小說中的任務,事件真是太熟悉了,不就是自己身邊常見的人和事嗎?可是,遇到自己寫起來為什麼不行了呢?很多人便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僅要問:這裡面難道有什麼奧秘嗎?
是的,這個奧秘不是別的,而正是編輯的退稿信所說的「觀察生活」。
觀察生活這句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觀察,顧名思義就是看看。這是指平常而言,而在文學上的「觀察生活」,則具有特殊含義了。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文學的觀察生活,要有一雙特殊的眼睛。」這是因為文學性的觀察生活,就要從生活中尋找和觀察能夠寫入文學作品的人和事。換句話說,也就是對於那些最能體現社會生活本質,人生要諦的人和事給予特殊的感知、品味和體察。不然,你盡管自己的視力很好,但在文學的視力上很可能是個色盲、近視眼或者老花眼,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妨舉一例:
這老頭大約五十多歲,不帶帽子,頭發剪得短短的,穿一身褪了色的藍布服裝,腳上穿一雙淡黃色的解放鞋,小趾外側有一小圓補丁,大小相差不多。一雙紫色的長統襪子,兩個襪統擁在腳踝骨上。他的臉色,黃中滲黑,烏黑的前額嘴角上都布滿皺紋,似展開的扇子,向鬢邊伸展。說話的時候,這些皺紋顯得更深,靠得更近了。他的眼睛微黃,有神氣,敏銳。濃濃的眉毛,眉心上有棵小黑痣。稀疏的幾根硬胡須,象插在嘴唇和下巴上似的。一雙又黑又粗的手,倒剪在背後......
這段描寫,可以說觀察得細,寫得也細,問題在於沒有文學的「眼睛」去觀察那些最能體現社會生活本質、人生要諦的人和事。結果,什麼都寫,就等於什麼都沒有寫,顯得繁瑣累贅,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樣的描寫再細、再具體,也等於「畫了全副的頭發,使人看不清眉目,這是毫無意義的」一句話,這就是不會觀察生活。
那麼,怎樣才能去用文學的「眼睛」觀察生活呢?這就需要具有文學性的觀察習慣,也就是感受能力。
我們知道,作者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並受到社會的影響。但也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要想寫出反映這種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力的小說來,就必須養成觀察生活和感受生活的習慣。比如,在觀察生活時,只觀察到一些人的表面特徵和吃什麼穿什麼,或者只看到一些風物景緻等,這些作為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文學技能是可以的,但它還不算文學,因為這些表象的本身不能夠代表社會生活的本質。反之,只要觀察到人於人之間的各種聯系,並由這種聯系所構成的矛盾,或者人與大自然斗爭的矛盾,便進入了文學之門。
比如,韋君宜同志的小說《龍》,就是通過作者觀察到晉西北地區長期旱荒,人民渴望下雨的情景,而寫下了這篇小說的開端:
整兩個月,天一直是亮青亮青的。連一絲雲彩都沒有,連紡車上掉下來的棉花毛那麼大一點的雲彩都沒有。青的比村東的溪水更清,比老老山頂龍王廟前那年裊裊的青煙還更青得多呢?紅太陽天天是山得特別早。而每天晚上,到最後一個頑皮孩子都困得想睡覺的時候,它還遲疑著不肯下山。老老村所有的山地、旱地、川地和水地,都分不出來了,最初所有的地都成了山地,後來,所有的地上的苗子都變成和山上的一樣矮小,最後,莜麥和穀子就都長得和隔岸的狗尾巴草一樣了。土地被長長的坼裂的縫劃分成無數塊,那些坼裂的縫是一天比一天更長,更深,以至有一個兩歲的孩子失腳掉在坼裂里竟跌死了......
作者把觀察到的旱情,作為背景,形象地描畫出來,來襯托出人們怎樣求雨、怎樣出尋找真龍。如無此段,那麼情節的發生、發展便失去了依據。這,就是文學的觀察。而觀察,又是感受和思考的總和,沒有思考能力的人,盡管對什麼事都好奇,都敏感,也只能是:「死觀察」和「濫觀察」。
那麼,在觀察中應注意什麼呢?從一些作家的創作經驗來看,需要注意做到如下幾點:
1、文學的觀察,必須耳眼並用。
這里關鍵的一點,是要作個有心人。要能透過人們的表象及言行,去看他們的潛意識,這就是文學的感受力。
2、不要為寫小說而觀察,
一個作者,應以正常人的身份去生活,去感受生活中最本質的東西,不要先帶著什麼框子,去框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這樣,就會失去正常人的身份,不僅觀察不出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且還會出現兩個不同的極端,將活的看成死的。
3、觀察時,要擺脫傳統觀念。
在對人和事的觀察中,不要被世俗和傳統觀念所左右。比如好與壞,美與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去觀察,去發現順應時代的閃光點,從而挖掘出代表時代主潮的深刻的內涵來。
總之,觀察生活是搞好文學創作的基本功之一,每一個初學寫作者,都要在這方面下一些功夫,以求盡快提高短篇小說創作的水平。 滿意請採納,謝謝
Ⅵ 怎樣寫好一篇短篇小說
寫小說最怕沒有中心思想,不知道寫這部書的目的是什麼,一定要有主線。(本人剛剛開始寫小說,對於文筆這塊,自嘆不如,可是構思方面偶有心得) 我認為寫小說精彩有三大原則: 1.立意新穎,想像力豐富,不要落入俗套 ; 2.對人物的性格刻畫一定要十分細膩,不要讓讀者對所寫人物難以評價; 3.情節前後要相輔相成,應是一氣呵成,不是一點點拼湊出來的。 其次,就是創作、構思方面的研究: 第一:創作技巧的研究。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角度。一些初入門的小小說作者最關心的也是這個問題,就是「如何寫小小說」、「怎樣寫好小小說」。這方面,劉海濤、邢可等人做過很出色的努力,近來侯德雲先生在《小小說選刊》上專題《小小說課堂》也頗有些這種色彩。他們的研究把小小說技巧研究,特別是劉海濤教授的技巧研究,非常工整、系統,他提出的小小說模式、結構技巧、寫作規律等,發前人所未發,言前人所未言,頗具研究功力,貢獻極大。有心人雪弟對近年來小小說批評著作進行了統計,在他所枚舉了的30多部著作中,研究的也大多數都屬於這類方向。我個人看重技巧和技巧的研究,是因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技巧,才能得心應手。「技巧」中到底還有多少風景,還是很值得有興趣、有功力的評論者們深入探究的。侯德雲持一套自己的「技巧」觀,他用自己的工具(術語)來寫小小說,因此,他的「小小說課堂」里,關於技巧的論述或者如何關於運用某些技巧,也都是很「自我」的,具有很強的個人標志。這是「技巧無窮」的具體體現。我自己也曾「發明」過一些寫作「技巧」,但我覺得那些「術語」並沒有真正切入小小說體內,帶有很強的摹仿或者試探的色彩。當然,我個人還有另外幾個問題要問:技巧如何來?一個作者光看「技巧研究」,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怎樣寫好小小說」?事實上,對於小小說作者來說,入門之後還有更重要的任務。這時的「技巧」研究對於小小說來說,過於靜態了。好的小小說,除了技巧,還有創作氛圍、個人閱歷、思想深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無視技巧的存在當然不客觀,但如果片面強調「技巧」,也屬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第二,小小說事件的研究。小小說世界里經常發生很多事件,這些事件到底具備什麼樣的意義?它們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者影響了小小說的發展,不管是個體的,還是小小說整體的?這雖然與具體的作品關系稍微遠了點,但並不是對作品沒有一點影響。事件的研究既包括具有普遍意義的「大事件」,也包括許多具有私人意義的「小事件」。通常的情況是,透過種種事件,我們很可能發現小小說作品中隱藏著更多的秘密。譬如,幾年前名不見經傳的《天池》雜志編輯鄒麗楊辭職,另謀生路;一些小小說作者改弦易張,或離或歸;當地的宣傳文化部門突然發現自己的轄地有一個全國知名的小小說家,然後就出台了一些扶持或獎勵青年作者的文件……這些事件並不是無聊和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的,而是與小小說的發展可能有著某種深刻聯系的。我確信這些事件研究出來之後,對於我們看待我們的小小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惜,目前對此作深入研究的人不多,甚至上還是空白——那些散文式的憤慨算不上研究。 第三,小小說現象的研究。之所以提出「小小說現象的研究」這么個角度,是因為我個人對這個問題有某種程度的偏愛。「現象」不是「事件」。「現象」比「事件」大一些、宏觀一些,帶有潮流、趨勢的色彩。這個角度的研究可以分解為這么一些「子」問題:小小說為什麼會在80年代的中國突然崛起?是哪些因素使得這種崛起一直到今天還依然堅挺,創造了不俗的集發行、娛人、培育作者、在鞏固陣地的基礎上擴大陣地?小小說對於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哪些啟示意義?小小說的未來走向?它到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還是純粹的個人或者小團體的智慧?小小說在繁榮和促進文體建設方面,對於其他文體是否具備啟示意義?如果有,是什麼?記者柳萌對這一問題以新聞的形式進行這全面的報道。前一段時間,在首屆小小說節上,中國作協也終地注意到了這一情況,吉狄馬加首肯小小說選刊對於文化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滿懷期望地等待著有人在吉狄馬加之後,來一番「深入研究」,填補這一空白。這有助於整個中國文化產業乃至於文化事業的發展。 如果這個問題可以稱之為「小小說必然性研究」,那麼,「小小說事件的研究」也可以稱之為「小小說偶然性研究」。 第四,小小說評論的研究。小小說評論不能光看別人——也就是俗語所雲:烏鴉落在豬身上——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這個工作滯後了。有兩個原因:一是早期評論太少,還形不成被關注的氣候;二是很少有人想到這也是一個問題。按照我個人的資料,雪弟似乎是較早地涉足這個領域的人,是他提醒我們還存在著這樣一個角度——我覺得雪弟在這一點上表現出十分的專業精神來。這么多年來,評論小小說的文字不少了,那麼,這些評論的方法是什麼?這些評論有什麼特點?方法本身的客觀和不足體現在哪些方面?我想,有關小小說評論的研究如果多起來了,小小說評論才算得上步入到一個真正成熟的階段。那個時候,也許就不會有人說我們「太缺少小小說評論」了。因為,「裁判員」也有了裁判。 第五,小小說作品的研究。這個不用多說,大量的小小說評論幾乎都是選用了這個角度。一些評論家的入門評論也是「作品研究」。沒有認真研究作品,沒有閱讀足夠數量的作品,就敢於指手劃腳——對這樣的評論者,我只能驚嘆其「膽子實在太大了」。 第六,小小說作家的研究。作家研究當然離不開作品。但這二者並不完全一致。作家研究是把作家除作品之外的思想感情軌跡、成長經歷、學識等綜合起來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是對「作品」本質的研究,是對作品根基的研究 。現在對作家的研究風氣很盛。早先有侯德雲寫過一大「堆」的「小小說的XX」,把作品特性、主題走向、作家性情等研究了個遍,然後,馬新亭又寫了「百家爭鳴之XX篇」,等等。這些努力是有意義的,將會使我們更關注作家、更關注作品深層次的東西——它的影響力,將會超過對「技巧」的研究。 這六個角度只是比較浮在表面上的角度,也可能還有更豐富的角度可供我們切入小小說。如果真的找到了那樣的角度,小小說研究、小小說評論必定會別有一番天地——我們一直在說「小小說的百花園」,也許,新的研究角度誕生的那一天,我們再說這句話時,心裡才不會發虛,才真正覺得「腰身壯、膽氣豪」。 希望能對您起到幫助。
Ⅶ 如何寫好一篇短篇小說
你好,短篇小說要內容緊湊,先寫出個大綱,然後一步步寫,小說情節有意思,讓人有看下去的想法,僅個人建議
Ⅷ 怎麼寫好一篇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是以局部把握整體、反映整體,截取生活橫斷面的語言藝術形式,富於變化、活躍和豐富多彩的文體特點決定了它的創作需要調動藝術的才能和運用技巧。本篇分別從以人物為本位、組織故事情節;結構的安排;運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典型人物;自然描寫與社會描寫;細節的描寫和敘述視角等方面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傳統意義上小說的寫作要點。小說習作者可以從中具體地掌握一些短篇小說的創作技巧。本文分上、下兩部分刊發。
一、要善於以人物為本位,精心組織故事情節
任何小說,情節都是不可缺少的。當代作家王蒙曾指出:"所謂沒有情節的小說,實際上是用一些小的情節代替了總的情節,絕對沒有情節的小說是不可能的"。有的評論家說他的小說"無人物、無沖突、無情節",他回答說:"那豈不是同畫符差不多了?其實我沒有寫過什麼'三無'小說,我寫的都是有人物、有沖突、有情節的","所謂無人物、無沖突、無情節的小說我是不相信的,我也從來沒有那麼做過。"
為什麼說情節不可缺少呢?情節在小說中,至少起了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①小說的各種材料,往往要通過情節發展的線索來組織,"合適的情節能把那些雜亂無章的一大堆想法,觀察到的東西以及獲得的知識都編織起來","它可以作為一個起組織作用的酵母"。(阿·托爾斯泰語)②人物的性格,要通過情節來表現。只有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性格才能獲得體現和發展。③小說的情節,往往負載著一定社會歷史的內容,小說的主題常常要通過情節來表現。④小說情節能引起讀者共鳴性情感和評價性情感,增強小說的藝術感染力、吸引讀者。
19世紀以前,小說的情節,即小說敘述的故事。那時候的小說,往往依據人物經歷,順序鋪述一個一個事件,其順序鋪述的事件,也就構成了小說的情節。十九世紀以來,小說有了很大發展,已不同於傳統的"故事體"。"故事""情節"這兩個概念,便有了新的界定。"故事"一般指按時間順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而"情節"一般指依據因果關系安排的一系列事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曾指出:"我們對故事下定義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事件敘述。情節也是事件的敘述,但重點在因果關繫上。'國王死了,然後王後也死了'是故事,'國王死了,王後也傷心而死'則是情節。在情節中,時間順序依然保存,但已為因果關系所掩蓋"。這也就是說,故事強調的是時序性,情節強調的是因果性。按這樣的界定,一個故事,它有可能構成一篇小說的情節框架,但情節已不同於故事了。以魯迅的《風波》為例,作品圍繞剪辮子的風波安排情節,始述七斤的煩惱,繼寫七斤夫婦的恐慌,爾後描寫一切復歸原狀,這是故事;小說同時又隱約始終地貫穿著九斤老太的感嘆。九斤老太反復嘮叨"一代不如一代"的事件,是很難納剪辮子的故事之中的,但它卻是小說情節有機構成部分,說明她對風波乍起與復歸平復未聞未見,無動於衷,毫不關心。這一情節與七斤夫婦的情節天衣無縫地交融在一起,揭示了張勛復辟只是一場鬧劇,辛亥革命後的中國農村依然衰落,農民依然愚昧落後。
近現代小說,較多地摒棄了由敘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單一方法,往往打破故事情節的順序結構。但各種技巧的運用,使作品依然保持了時序的連貫性和情節的完整性。即算是表現"意識流"為主的心理小說,表面上時空顛倒,過去、現在、未來交雜無序,時代氛圍、人物場所、具體環境穿插疊映。但根據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向和事件的因果關系,情節在變化中依然是完整一體的。
作家們寫小說,情節設置上一般呈兩種傾向:"強化"或"淡化"。情節"強化"的小說,作者常常利用尖銳的、驚險離奇的情節來表現人物性格,作者往往將人物放在尖銳、嚴酷的矛盾斗爭中加以磨煉和考驗,造成緊張、激烈、大起大落的氣氛和戲劇性的高潮。這類小說,其好處是吸引人,扣人心弦。缺點是過分強調巧合,多少喪失了一些真實感,讓人一看就是"戲",太戲劇性了,往往喪失了生活的開闊感和高瞻遠矚的距離感。有時候,過分強調情節,也會使人物在情節的安排下無所作為,使人物性格難以表現。情節"淡化"的小說,不寫那麼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懸念,而是力求寫生活本身的豐富多彩、平凡朴實,寫平凡中的意義。如孫犁的《荷花澱》,幾個農村婦女以送衣為借口,想去淀里部隊上探看丈夫,小船劃到半路,遇到鬼子兵,她們躲進荷花澱,鬼子船追上來了,男人們正埋伏在淀里,把鬼子船炸沉。作者寫打仗,只用一百來個字,卻把注意力放在白洋淀水鄉美麗自然景物和水鄉婦女的美的描寫上。情節淡化的小說,其好處是保持了生活的自然本色,但處理不好,極容易寫得鬆散乏味。嚴格說來,所謂"強化"、"淡化",只是作者不同的美學追求,並不決定作品本身的質量。好的情節,無論"淡化"或"強化",都應作到真實、生動、寫出人物性格,展示出一定的社會生活內容。虛假的、老掉牙的故事,是誰也不願意看到的。膚淺的,脫離人物實際、不能反映社會生活內容的情節,也是誰也不願意看的。
寫作短篇小說,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從特定的生活感受出發的。作者在現實生活中,被某些事件、某些人物打動了,覺得這些感觸,能夠寫成一篇短篇小說,於是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比較完整的情節。
寫作中,常見的提煉情節的方法有:
(一)依據主幹、充實血肉
作者在生活中發現某一事件,這事件比較完整,又有一定意義。作者對這樣的事件往往不作大的改動,而是充分調動自己的積累,來充實、豐富這一事件。如王蒙談到《說客盈門》時,曾指出,這篇小說的故事梗概就是聽來的,"為了解僱一個工人,或是為了處分一個工人,在短短幾天內就有二百多人來當說客",作者寫作時,只把說客的人數改為199個,故事梗概並沒有作什麼改動,而是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將這個故事情節充實,豐滿,使它灌注血肉。
(二)改頭換面、更置關鍵
作者在生活中見到或聽到某個故事,覺得這故事很有意思,但某個具體環節還不夠理想,於是把這個故事稍加改動。如果戈理《外套》的創作。有一次,果戈理和一些朋友閑談,聽到一個笑話,一個窮苦的小官吏,酷愛打鳥,他節衣縮食,積蓄二百個盧布,買了一支很好的獵槍。可他第一次坐船出去打獵時,獵槍被蘆葦擋入了水裡。小官吏十分痛心,回家便病倒在床,再也爬不起,後來幸虧同僚們湊錢買了一枝獵槍送給他,才算救了他一命。果戈理後來寫《外套》,利用這個笑話,把獵槍改為外套這一生活必需品,將蘆葦把槍擋入水中改為行劫,將小官吏的命運改為一個悲劇,從而使故事情節更真實、更典型、更具思想意義。
(三)移花接木、揉和綜合
作者將聽到或見到的許多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人物、事件,通過加工、改造,將它們綜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如短篇小說《賣驢》:孫三老漢誤入火葬場,這不吉祥的兆頭與他怕政策變化的疑惑一拍即合。他決定把毛驢賣掉,不想到市場後,遇到老獸醫老尚,他不但用"神鬼鞭"給孫三老漢治好了驢的病,也給孫三老漢治好了頭腦中的病,終於決定不賣驢了。據作者介紹,這個故事是兩個生活素材綜合而成的。一個是八、九年前,在閑聊中聽到一個故事,說某地一個老漢在拉腳回來的路上,因睏倦在平板車上睡著了,毛驢拉著他往回走,半路上恰遇一輛驢車拉死人去火化,拉老漢的毛驢也一路尾隨入了火葬場。老漢驚醒後十分氣惱,把毛驢暴打了一頓。當他重新收拾韁脫准備回家時,不提防被驚懼的毛驢一腳踢在前額上,當場死去,結果真的被火化了。另一個生活素材,是作者蹲點時得來的。他認識了一位老獸醫,這位老獸醫出身富農,解放前家裡養過不少騾馬。牲畜病了,他喜歡細細觀察,向懂行的人請教,然後自己摸索治療,久而久之,積累了許多醫術。解放後,他專門行醫
,以後在公社獸醫站任站長,頗有名望,性格也很開朗。他的醫術有許多獨到之處,治牲畜脫胯即是一例,他既不用針葯,也不用推拿,而是站在斜對面突然一鞭,使牲畜重心後壓,藉助本身的力量使胯骨自行復位。這兩個故事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作者將兩個故事加以改造、綜合,便形成了小說的情節。
(四)依據情感,連綴片斷
作者在生活,積累了許多生動的細節,片斷;但這些細節、片斷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這時,作者往往通過自己思想、感情的線索,將它聯綴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就是這樣寫的。從小說的局部看,一個一個片斷好像是不連貫的、分散的,但總起來看,又有著整體感。據作者介紹,他寫這篇小說時,沒有著意去編故事,而是依據情感,讓細節一個一個從心裡流出來。
(五)依據因果,環環推導
作者在生活中,獲得某個片斷、某個場面、某個細節,覺得很有意思,又覺得缺乏相對的獨立性,還不夠豐滿。於是,依據這個片斷本身提供的可能性、暗示性,規定性,回溯、鋪墊它發展至今的過程,猜測它發展的結果。如高曉聲寫《陳奐生上城》,據他介紹,最初引起他創作動機的,是他本人住進了高級招待所看到高級招待所與農民暫時貧困的差別,住一晚就要花掉一個農民近十天的工資。他感到這太懸殊了,於是想讓一個農民到高級招待所去住一晚,讓他在沙發上、高級床上和地毯上盡情體驗一番、表演一番、比較一番。於是他決定讓"漏斗戶主"陳奐生住進去。但是,陳奐生一般情況下是進不了城的,於是作者讓他在政策開放以後進城賣油繩;賣油繩與高級招待所仍掛不起鉤來,非要一個有地位的人介紹不可,於是引出了吳書記;那麼吳書記為什麼會介紹陳奐生住高級賓館呢?這里一定有特殊原因,於是設法讓陳奐生生病;而且這場病必須來勢重,好得快,所以就安排他患重感冒。陳奐生為什麼會患重感冒呢?因為他沒有買帽子。陳奐生住進了高級招待所,吳書記又急於去開會,於是,陳奐生就能夠單純在招待所並且有充裕的時間去體驗"高級"生活了。從作者構思的過程看,採用的就是因果推導法。
(六)依據性格,推導揣測
作者心中有比較成熟的人物形象,構思中將這個人物放在特定的人際關系和環境中,依據人物本身的性格,去推測猜想人物會怎麼做、做什麼,從而構思出作品的情節。如契訶夫的《小官員之死》,寫的是一個小官員在看戲時,不小心給前排座位上將軍的脖子上濺了點噴嚏沫,他為此膽顫心驚,一再向將軍道歉,最後竟為此事被嚇死。這篇小說的情節,就完全依據人物的性格推導出來的。換一個人物,如果是張飛或李逵,定會把將軍嚇死;換了阿Q,恐怕挨了將軍一頓呵斥後,他會在里暗罵"兒子打老子",而且尋解脫。可是,在19世紀充滿奴性的俄羅斯社會里生長出來的小官吏,他的命運,不僅是怕,賠情,而且是死。小說情節的發展,安全是人物性格發展的結果。一般說來,依據人物性格推導,與依據因果推導是有區別的。我們平時說的因果推導,指的是由原因到結果或由結果到原因的比較明顯、直接的因果鏈條,它往往是單純的、單線的,由一定原因,往往能推導出明確的結果,這裡面並不包含著很多復雜的原因與變化。而人的性格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綜合體,始終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斗爭,往往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瞬息萬變,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與程序,比起單純的因果邏輯更具有人物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無論用何種方法提煉、編織情節,都應該處理好人物與情節的關系。通常的教科書,把情節定義為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其實又對又不對。倘若"事緣人起","事以顯人",情節自然也就成了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倘若編置情節時,見事不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事件的趣味性、傳奇性上,也就陷入了"為情節而情節"的惡障,很難成為"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很難登大雅之堂給人以深刻的美感。因此,好的情節,應該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
二、要善於安排小說的結構
短篇小說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局部反映整體的語言藝術,它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雖然不一定要重大的社會題材,但必須反映重大的社會意義。同時,它在結構安排上,也應見出匠心,一絲不苟。。。
Ⅸ 如何寫好短篇小說
寫短篇小說是很麻煩的。最簡單的是寫生活類的
這類小說你不需要構架什麼藍圖社會背景,用大家都知道的背景講述故事
最難的是寫科幻魔幻類的,你要在有限的篇幅內把背景寫出,並講述生動的故事。
所以,寫短篇小說,很重要的便是劇情掌控力,你要對你的文章有掌控,伸縮自如,文學功底要很好,短篇小說可比長篇更難寫。
1限於篇幅。寫短篇小說你必須注重情節的規劃安排,嚴格控制各內容的篇幅。
2,要善於細描,也要把握住一筆帶過的時機,你不能在該重點的地方輕描淡寫,一些與情節無關的東西卻長篇大論,如社會背景,你就不能用過多筆墨專門描寫,應該在情節發展中,隱約透露出社會的片段,最後讓人能練成整體。
3.情節發展要合理,不能想當然,比如寫科幻,外星人入侵地球,你要寫明為什麼入侵地球,任何事都是有理由的,外星人入侵地球是為什麼?這些你都要給讀者答案,最起碼給懸念,不能寫什麼熱衷侵略啊這些東西。依次類推,寫社會生活的你也要讓讀者看出行為動機。
4,人物要有性格,如果你有較多的對話,人物的性格一定要突出!要讓別人在你未註明的情況下就知曉你寫的是那一個人物。無性格的人物會讓讀者乏味。
5.敘述的事件不要太多,短篇小說所有矛盾都要圍繞一點。線索是很重要的,它關繫到你的文章的緊湊性。
6,結尾的方法很多,都歸結到一點,簡潔,並且和文章有關!有意味深長型,有出乎意料型等。但是你要明白,所有的結尾你要和文章的氣氛相連的!不能寫悲劇你要來個幽默的出乎意料的結局。這樣會使可讀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