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過完年後的一個月叫正月
正月
2005-2-2 16:05:58
正月,又稱陬月、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而正月初一,就是我們說的「春節」,被稱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古稱「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稱作「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從殷商起,就將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時算起,謂之「元旦」或「元日」。自從司馬遷創造了《太陽歷》,即確定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當然,現在提起「元旦」都很自然地想到公歷的一月一日,這是民國以後的事。咱老北京把正月初一稱作「大年初一」或「大年禧」,「大」是熱鬧的意思,也就是這一天要過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
這天一大早,親朋好友就開始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或年幼者給年長者拜年,都要三叩首,而一般平輩兒的朋友鄰居之間則是拱手作揖,互相說一些「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之類的吉利話。
大年初一,全城所有的店鋪都關門停業,可戲園子卻要在這一天舉行開台儀式。在三通鼓後,戲班兒的管事把「萬事亨通,開市大吉」的橫幅交給戲園子的堂頭,堂頭給過賞錢後,高喊一聲「開戲嘍」,新一年的第一場戲就正式開演了。
逛廟會也是老北京人過年的一大講究,初一這天,朝陽門外的東岳廟、崇文門外南葯王廟、西直門內崇元觀、西便門外白雲觀、前門瓮城裡的關帝廟……二十幾個廟會都敞開山門。北京城可熱鬧了,趕廟會的小轎兒、四輪馬車、小毛驢等等都做了節日的裝飾,無論是車轎上坐的,還是地下走的,人人喜形於色,真是「紅男挎綠女,糖串伴風車」。民間花會的中幡、杠箱、大鼓、舞獅、高蹺、秧歌等等在大街上邊走邊練,路上被擠得水泄不通。
在民間還流傳著:「初一東岳廟,十五逛花燈。燕九白雲觀,三十雍和宮。」的民謠,這意味著正月的老北京還有好多熱鬧呢。就說正月十五吧,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也是春節後又一全民性的盛大節日。這一天的夜晚,各色花燈懸掛街頭,招來很多遊人。長篇小說《李自成》中就描寫過崇禎年間北京城內元宵燈會的盛況:「西從東安門起,東到現在的燈市口大街的東口上,約摸二里長,幾條街全是燈市。」「晚上,店鋪關門,通夜賞燈,放焰火。沿著以燈市口大街為中心的東西長街,兩邊盡是綵樓,南北相向,朱門綉戶,畫棟雕梁。」燈會上還有民間花會表演舞獅子、踩高蹺、耍中幡、跑旱船。還有燃放各種花炮、焰火的。《燕京歲時記》記載當年燈會的盛況是「銀花火樹,光彩照人,車馬喧闐,笙歌聒耳。」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們都知道的習俗,意在祝福全家人團圓和睦。而十六的「走橋」、「摸釘」已隨人們觀念的轉變而淡忘了,只能在史書中找到「元夕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俗傳曰走橋。又競往正陽門中洞摸門釘,讖宜男也。」的記載了。
『貳』 賈平凹《臘月.正月》梗概,急急急急急急~!!!!!謝啦~!
《臘月·正月》表現鄉村能人間內容豐富的矛盾斗爭。退休教師韓玄子,在知識、名望、家庭經濟實力等方面遠勝於出身貧寒、地位卑微的普通鄉民王才。但王才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積極參與經濟變革,不無艱難卻一步步走上創業道路。雖然,韓玄子想方設法算計王才,竭力阻遏王才的發展,而最終陷入四面楚歌的,卻正是他自己。而且,這一新舊替代的過程只經歷了臘月到正月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小說對韓玄子在競爭中迅速敗北的結局安排,充分顯示出經濟變革對農村社會的人際關系,對農民觀念意識、習慣帶來的重大變動和令人驚嘆的變化。這部作品跟同期一些反映農村經濟變革的作品相比,它主要著墨於農民的思想意識領域而不是社會政治經濟領域,主要表現改革流潮沖擊下的農民自身觀念的演變和內心躁動而不是改革與守舊兩種社會力量的交鋒;跟作者本人的《小月前本》、《雞窩窪的人家》等作品相比,它更直接地從正面否定了傳統觀念、傳統道德中落後、消極的成分,更有力地否定了時代的落伍者。作者堅定地站在新的社會力量一邊,熱烈稱頌當今生活中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新的觀念和新的人物,嚴歷鞭撻民族性格中帶有封建文化積淀的種種劣質,表現了作者要從更高的立足點上反映社會變革和臧否人物的傾向。
『叄』 最短的春節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封窗鎖門,收拾行裝,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肆』 誰知道關於春節的小故事,最好短一些,謝謝!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 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伍』 春節的小故事,要短,一定要短。
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靈橋
從前,寧波老江橋橋頭有一座三聖堂。三聖堂里有三尊菩薩:坐在中間的是縣官老爺,左邊是南洋客人,右邊是皮鞋匠。傳說這橋與三聖堂有關。
過去,三江口上沒有橋,來往行人全靠一隻大木船擺渡過江,擺一渡要蠻多辰光,來往人多,交關勿方便,碰到刮風落雨漲大潮,弄勿好還要翻船。渡口旁邊有一間草棚棚,主人是個皮鞋匠,其手藝蠻好,工鈿還比別人便宜,客人等擺渡,常常在草棚前歇歇腳。
一日,來了一個南洋客商,右手提著一隻小箱子,要想擺渡,渡船還沒回過來,就到皮鞋攤去補皮鞋。皮鞋剛剛補好,渡船靠岸了,其急急忙忙穿好皮鞋,搶上幾步,軋上了渡船。
天暗下來,皮鞋匠收拾鞋攤,發現鞋攤旁邊放著一隻小巧的手提箱,其忖:「十有八九是日里來補鞋的那個客人錯落的。」就提起箱子,隨手打開一看,呆煞了,原來裡面都是金銀珠寶,鋥亮鋥亮。其忖:介多寶貝失落在這里,那個客商要急煞,沒辦法送回,還是等其自己來取吧。
第二日,皮鞋匠跟平常日腳一樣,擺出皮鞋攤,一邊做生活,一邊留心過往客人,一直等到夜,仍沒看見這位客商回轉來。就這樣等了一日又一日,過了一月又一月,一等等了三年多。
一日,這位客商果然來了,只見其走到鞋匠攤前面,對鞋匠說;「老師傅,儂手藝真好!我這雙鞋,是儂給我補的,穿了三年,還沒有破呢!」皮鞋師傅一看,趕快放下手裡生活,指指客人腳上穿的舊皮鞋,笑了笑,說:「客官儂好糊塗。算起來已經有三年另一個月了。」南洋客人說:「哎,一眼勿錯。」
「儂那次補鞋辰光,有啥東西錯落過?」
「有的。我有一隻小皮箱,好象是在這里等渡船辰光錯落的。」
「箱子里廂有啥東西?」
「金銀珠寶。」
鞋匠一聽馬上從屋裡拿出小箱子交給客人,南洋客人呆煞了,心忖:世上還真有介好心的人。連忙打開箱子一看,金銀珠寶一樣都勿少,交關感激,就拿出一串珠寶說:「儂真是個少有的好人。這眼東西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以後勿要再辛辛苦苦補鞋了,去開一爿皮鞋店吧。"鞋匠推開客人的手說:「客官儂勿要弄錯。如果我要這些東西,就勿會在這里等儂三年了。"客人一定要送,皮鞋師傅無論如何勿肯收。就這樣你送我推,一來一去,喉嚨越來越響,圍攏來看熱鬧的人也越來越多。這辰光,正巧縣官老爺路過這里,看見介多人圍在一起看熱鬧,也軋了進來,一問,是這樣一樁事體,就對這兩人說:「你們兩人勿要推了。我有個主意,你們看好勿好。這里江面寬,水勢急,行人擺渡交關勿方便,你們兩個推來推去,都勿要這筆錢,我看就在這里造一座橋吧,銀兩不夠,我也來湊個數。"聽了老爺的主意,看熱鬧的人都拍手叫好。南洋客人看見這個場面,乾脆把整箱珠寶都捐出來了。
就這樣,在三江口附近的奉化江上造起了一座大木橋叫老江橋,把城裡和江東的路接通,行人再也勿用擺渡了。後來為了紀念這三個人的功德,在橋頭造了一座三聖堂。
驚駕橋
寧波江東有座橋,叫驚駕橋,相傳是因乾隆尋父而得名。
乾隆登基之後,有一年微服私訪探民情,聽到百姓議論:當今天子勿是滿人所生,而是漢族大臣楊林之子。乾隆想探問又怕有損天子威嚴,思來想去總是猶豫不決,就皺著眉頭悶悶勿樂。回到宮里,奶媽李氏見皇上這副樣子,就試探道:「萬歲,儂是龍體欠安呀?往日回宮高高興興,今天為啥愁容滿面?」
乾隆聽了心裡一動,奶媽從小把我養大,一定曉得我的身世,就把私訪聽到之事,向李氏講了一遍,懇求李氏講出實情。李氏忖:我年紀老了,勿講真情皇上怕一生一世也勿曉得自己身世,就講了此事真情:原來,乾隆的父親是楊林,當時是丞相。皇妃和楊夫人同時分娩,皇帝實指望生個男孩,將來繼承皇位,皇妃偏偏生了個女孩,又得知楊夫人生的是男孩, 心生一計,就命楊林抱公子進宮,和公主一道過百日,再講楊林抱回兒子到屋裡,打開一看,眼睛青盯:抱回一個女孩!夫妻勿敢聲張,決定遠走高飛。第二日,楊林上殿奏本,聲稱年老體弱,來到浙江一帶隱居起來,乾隆聽罷不禁心中凄慘,淚如雨下。李氏急忙勸說:「萬歲,保重龍體要緊,如想雙親,可借南巡之機暗地尋訪,妥善安置。」
乾隆聽罷,覺得有理。第二日,就乘龍船到浙江,東打聽,西詢問,得知楊夫人想兒心切,終於憂慮成疾,離開人世,生父楊林更姓換名在天童寺出家。
乾隆又悲又喜,又思念心切,傳旨啟駕天童寺。一路浩浩盪盪,經過一座石橋時,突然從橋下沖出一個袈裟破舊、滿臉污泥的和尚,皇駕前兩匹馬因此受驚,把乾隆皇帝摔在地上。皇上跌倒那還了得!侍衛立刻把和尚抓起來,文武百官急忙把皇上扶起來。要在平時,皇帝早把和尚斬了,今天皇帝勿同尋常,仔細打量了和尚一番,問道:「儂為何擋駕?」那和尚知是當今皇帝,勿但勿跪,還高聲叫道:「儂為何人?」侍衛嚇煞了,這和尚吃了豹子膽,他們扭住和尚就要帶走,乾隆擺手制止,又問:「您老姓什麼?」和尚眼圈一紅:「善哉,善哉,貧僧姓木易,名二木也。」立時把身子轉了過去。乾隆心忖:木易合一為 「楊」,二木合一作「林」,豈非本人生父?乾隆勿動聲色,隨後暗暗派人為楊林造了一座楊王府,封其「楊王」,還親自去認生父。
因為馬在橋上受驚,乾隆為此摔了一跤,那座小橋後人就稱為「驚駕橋」。
它山堰
在鄞縣西鄉,有一條水波碧清的河流叫鄞江,鄞江中游橫著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山堰。這個堰的建造,還有一段感人的傳說哩!
很早很早以前,鄞江的水是少有的寶水,用鄞江水灌溉田地,稻穀不施肥也會豐收。可是鄞江這條河流卻象一截斜倚著的竹筒,沒有支流,一直通到海,珍貴的鄞江水都白白流到海里去了,沿鄞江一帶幾十里方圓的莊稼因沒有水灌溉,都枯死了。遇到潦澇季節,海潮沿著這條直通的江道涌到上游來,無處排泄,莊稼都被海水淹死,人們也只能喝又苦又澀的海水。雖說鄞江水是寶,但人民卻飽受這條江的苦,大家背井離鄉,紛紛外出逃生。
這一年來了一位姓王的縣宮,他勘察鄞江,了解民情,決心不讓鄞江寶水白流入海,要用它灌溉附近十萬畝土地。王知縣貼出布告,決定開掘一條六十里長的內河引進鄞江水。
一聽到挖河引水的消息,百姓的勁頭可高啦,每戶人家自己買鋤置筐參加挖河,外流的逃戶回來了,遠地的農戶也帶著干糧來支援了。千萬個民工挖呀挖,整整挖了十年,一條從鄞江到鄞縣城裡(今寧波)的人工河挖出來了,大家跳呀笑啊,總認為大功告成了。
可是,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由於人工河太平坦,鄞江一放水,水向低流,江水一點也流不到人工河去,沿著原來傾側的江道流向海洋。千萬人工十年奮戰眼看著要白費力了,怎麼辦呢?王知縣苦苦思索,當地百姓群策群力,九十多歲的老人寧老太公想出了辦法,他建議在鄞江鎮西部新河與原江交叉地的它山旁造一座大堰,把原江截為兩段,攔住鄞江水,迫使它流入人工河。這個好主意,迅速得到知縣和百姓的贊同。
可是要在水流湍急,幾十丈寬的江面上造一座大堰,談何容易!最難的工程也是最主要的工程是打基樁,合抱粗的松木樁打下去,底下水流一旋,沙石松動了,直豎的木樁立即橫倒了,骨溜溜地隨水沖到海里去。這樣,打了三天三夜,幾十條木樁都漂走了,連一根也沒打成功,而根據規劃,至少需要打牢十根木樁才越做成大堰基礎。
人們又犯愁了,怎麼辦?寧老太公開口了:「辦法是有的,不過這不可能辦到。」
「人是萬物之靈,"老太公說,「人血是無價之寶。如果有人寧願犧牲性命,用人的熱血就可以把基樁凝固在江底。就只有這個辦法,但這需要有十個人的性命啊!如果有十個人肯流血,就拯救了我們方圓百里的千萬百姓,並可為世世代代的子孫造福。」
人們死靜死靜,人血打樁,這是獻出性命啊!
「用我的血打樁!"老太公帶頭說,「誰願意跟上來?」
突然,從人群中站出幾十位後生,「我!」「我願意」幾十位後生紛紛報了名。人們不讓老太公獻身,勸說道:「太公,你年紀大,血脈不夠旺盛,樁基打好後還要你安排鋪石板,砌堰身。」最後在報名的後生中選了十名,說來也巧,他們的姓氏剛好是《百家姓》的前十個: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見到百姓們如此獻身精神,王知縣也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當天晚上,十位後生飲了血酒,對天起盟,結拜為異姓兄弟。
第二天,人血打樁開始了,只見岸兩邊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凡能走動的人都去了。
姓趙的大兄弟帶頭,第一個被綁在大松木的尖頭,他露著笑,隨著樁木徐徐沉入水底,巨大的錘頭敲擊著樁木頂端,樁尖粘著火熱的鮮血,牢牢釘在水底的沙石中。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紅波紋。第一樁成功了!人們哭啦。
第二位兄弟也含著笑捆在樁尖上沉下水去,筆直的木樁,隨著重錘敲打逐漸插入江底,水面上,又泛出鮮紅的一大圈。三位、四位、第九位兄弟也下去了,九根樁都打完了。潛入水底觀察樁基的人上來說,九根木樁根根筆直地插入沙石中,又深又牢固。
輪到第十位兄弟打樁了,他有點膽小,一想到死,又覺得害怕,極力想笑,但笑不出,變成一臉苦笑。他雖然也隨著樁木下水了,水面上同樣泛起一個個紅圈,樁子還是打牢了,可是有一點側斜,不象前面九個樁那樣筆直
巨大的條石壓在木樁上,一層層疊上來,整整疊了三十六層,共用了五千塊巨石。它山堰造好了,寶貴的鄞江水終於順從地流入人工開挖的內河,一直流到縣城的濠河頭,它灌溉著鄞縣西鄉的田地,咸苦的海水再也涌不進它山堰這座攔河大壩了。鄞西一帶,從此成了著名的米糧倉。
人們為了紀念這十位為公獻身的異姓兄弟,在它山堰的北岸造了一個它山廟,廟里塑著為民造福的十兄弟像。據說這十尊塑像,前九尊都是滿臉笑容,笑態可掬,而第十尊卻是愁眉苦臉的。
芸草夾書
天一閣藏書樓用芸草夾書防蛀,相傳,這芸草是人變的。
嘉靖年間,鄞縣錢家莊有一位錢員外,膝下只生一個女兒,名叫綉芸。綉芸生得眉清目秀,長到十六歲的辰光,不但會綉花,而且歡喜讀書、寫字、畫畫。
一天,綉芸聽到天一閣內有萬卷藏書,便立志要到天一閣去看一看,可是,日盼夜盼,總是不能如願。日子久了,綉芸慢慢得了心病,人變得面黃肌瘦,吃不落飯,困勿好覺。錢員外焦急萬分,細細一問,方知原委。錢員外想:我何不託人說媒,把綉芸嫁到范家去?主意打定,第二天便託人到范家說煤。
范氏打聽得綉芸才貌雙全,也就滿口答應。於是,沒有幾天工夫,范家就到錢家下聘定親。綉芸嫁到范家以後,小倆口恩恩愛愛,公婆見了也稱心如意。
真是光陰似箭,不知不覺數月過去,一天晚上,綉芸對丈夫提出要上天一閣看書的要求,丈夫一聽,為難地說:「范家有『書不出閣,女不上樓』的家規,你要上閣看書,這是辦不到的事啊!」
綉芸聽了丈夫的話,不覺心灰意冷,當夜就病倒了。從這以後,綉芸一天總要許多次來到庭院里,呆頭呆腦地望著天一閣藏書樓。望著,望著,不覺哭出聲來。她哭啊,哭啊,哭了三天三夜,淚水哭幹了,還是獃獃地站在那裡,變成了一塊人形的石頭。第二年春天,庭院里綉芸的淚水流過的地方,長出了青翠的絨草,說也奇怪,根根草葉朝著天一閣方向。
一天夜裡,綉芸的丈夫剛剛入睡。忽兒,庭園里響起了悅耳的琴聲,只見綉芸和一群美麗的仙子正在庭園里翩翩起舞。綉芸含著眼淚走到他跟前,說:「我生不能上天一閣看書,死後已變作芸草仙子,望你念往日夫妻之情,把庭園中的芸草帶上天一閣,夾在書中,以了卻我生前的心願。」說罷,悄然離雲。這時,丈夫急喊「綉芸」,一喊喊醒了,方知是夢。
第二天一早,綉芸的丈夫急急來到庭院,庭院里果然長滿了青翠的絨草,於是,他親自採集來,親自曬干,親自帶上天一閣,親自夾在一本本書中。說也奇怪,過了許多年,凡有芸草夾著的書,書都沒有被蟲蛀。從此,芸草夾書防蛀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朝里掛的御匾
餘姚市政府頭門口,掛著一塊匾,上面寫著「文獻名邦」四個金色大字。
餘姚被稱為「文獻名邦」,還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事情。那時候,餘姚出了許多文人學士,如一母三閣老、五子六尚書、十八學士三狀元等。三閣老中有一個名叫謝遷,在朝為官清正,很受朝廷看重。有一次,嘉靖皇帝在他書房裡看到厚厚的一疊考卷,都是餘姚考生寫的文章,文章寫得很好,嘉靖皇帝看了一篇又一篇,心想:餘姚出過不少文人,現在又有許多好文章,人才確實不少,便問謝遷:「餘姚人都喜歡書?」
「是的,萬歲!」謝遷隨口應了一句。
嘉靖皇帝想到孔子、孟子的家鄉,都有一塊「文獻名邦」的匾額,也想賜一塊給王陽明的家鄉,而嚴嵩等幾個奸臣心裡妒忌,對嘉靖皇帝說:「謝遷的話,不能全信。」為此,嘉靖皇帝特意派了一個姓何的翰林,到餘姚來暗查察訪。
何翰林坐船到餘姚來,故意在船頭上掛了一塊木牌子,上寫「是書必通」四個大字。有一天,船到七里浦,岸上有個七八歲的孩童,大聲叫喊船停停,船停停。何翰林聽見了,便叫撐船的把船靠岸,將孩童叫到船里,問他有啥事?孩童指著船上的木牌說自「先生,『是書必通』,請問你有沒有讀過『通書』?」何翰林想,四書五經里沒有「通書」這一部書,但不好說不知道,只好說了聲:「自然讀過。」那孩童從身邊摸出一本書來說:「那麼請你背一背。」何翰林接過一看,原來是一本皇歷,就問:「你能背?」孩童說:「當然能背。」
「你先背來。」
孩童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背了一遍。
何翰林一邊看書,一邊聽,等孩童背完,他也照樣從頭到尾背了出來。
那孩童又說了:「順背只能算讀過書,不能稱『通',要稱『通』,須要倒背一遍。」
何翰林聽了大吃一驚,說:「難道你能倒背?」孩童說:「請先生聽好。」說完,就照書倒背起來。何翰林拿著書邊聽邊對,果然一字不漏。這一來,何翰林只好認輸,並當著孩童的面,取下了那塊「是書必通」的牌子。心想,小孩子也有這樣的文才,另外的人更不用說了,他就不再察訪,連夜趕回京城回復皇帝說:「餘姚人果然有文才,有學問。」嘉靖皇帝聽奏後,賜匾的事就決定了。這時,謝遷已告老回鄉,慈溪的趙文華當了文華殿大學士,餘姚得了「文獻名邦」的匾額,他不服氣,但又不敢違抗聖命,就和幾個好臣商量,從中刁難。送匾的時候弄得冷冷清清,並且規定,匾要向里掛,不準朝外掛。
所以明朝以來,餘姚縣衙門的頭門口,一直掛著「文獻名邦」的匾額,但一直是朝里不朝外的。
天童寺
阿拉寧波東鄉的天童寺被稱為東南佛國,這個寺院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一千七百年前,有個後生,名叫義興,賣席過日子,生意勿好,三日倒有四日餓肚皮。有一年夏天,他賣席到東谷,走進山嶴,人涼蔭起來,一看,這地方四面是青山,還有一條小溪坑。義興看看是個好地方,就住下來,決心修身當和尚。
義興住下後,種種桃,種種菜,空落工夫就坐在草庵前念經。念啊,念啊,頭發念白了。有一天,玉皇大帝帶著太白金星在天上巡遊,巡過東谷時,看見從地面射上一道金光,往下一看,原來是一個老和尚坐在庵前修行。玉皇大帝交關感動,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服侍老和尚。太白金星演化成一個十四、五歲的童子,每日為老和尚送菜送飯,義興和尚看看這個童子乖聰勤力,就收他作徒弟。
那年頭,正好司馬昭做皇帝。皇帝相信佛教,想拜一個得道高僧為師,到處尋不到,為此事悶悶不樂。有一天夜裡,皇帝在夢里看見一個童子對他說:「東南方向,有一個小茅庵,庵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這個老和尚就是你要拜的高僧。」
皇帝蠻相信,第二天,馬上動身朝東南方向尋來。一尋尋到東谷,果然有一個草庵,庵里老和尚端端正正坐在庵前念佛,皇帝當即拜老和尚為師。這天中午,皇帝要離開草庵,老和尚送皇帝下山。這時童子站在庵前大聲地喊師父吃飯。皇帝回頭一看,吃了一驚。原來站在庵前的這個童子和夢中的一模一樣,連聲音也相同。心裡想:這難道是天意安排的嗎?我何不趁機將寺院造起來。
回到京城,皇帝就下了一道聖旨,要在東谷建造寺院。
過了幾年,童子看看寺院已經造好,老和尚也有人服侍了,就對老和尚說:「師父,我要走了。」老和尚說:「你辛苦了好幾年,如今寺院也快造成,你為何要走?」
童子只得從實說了:「我本是太白金屋,是奉玉皇大帝之命來服侍你,現在你已有人服侍了,我也可走了。」說著童子就不見了。
義興和尚為了紀念這個神童,就把造好的寺院取名為天童寺。
虎頭鞋
做長輩的為啥要給剛剛出生的兒孫穿虎頭鞋?這有來歷。
深山冷嶴有老虎,經常下山吃人,鬧得人心不寧,提心吊膽,家家戶戶都把小孩關在屋裡,不讓出門。
當時有一個聰明的小媳婦,對三歲兒子交關中意,歡喜給他穿戴打扮,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給孩子做了一雙「虎頭鞋」。孩子穿上這雙鞋,交關高興,整天在外奔跑、玩耍。
一天傍晚,山裡的老虎又到村裡來找吃食,一見村邊有個小孩在玩,就一躍向他撲上去。當老虎按住小孩時,看到小孩的兩只腳,心裡想:咦,我的孩子在窩里,咋會跑到這里來?就輕輕地放了他。小孩不懂事,也不害怕老虎,見自己腳上穿的鞋和老虎的頭一樣,想起娘在給他穿鞋辰光說的一句話「咬、咬、咬。」就一邊「咬、咬、咬」地大叫,一邊仰面朝天,雙腳用勁亂踢。這時,老虎正低下頭,用舌頭愛撫孩子,孩子的一隻小腳剛好踢著老虎的一隻眼睛。老虎忍著痛又想:啊呀,這不是我的孩子,這只小虎比我還厲害,它准能吃掉我。嚇得掉頭拚命向山裡逃去了。從此,老虎就不敢下山來吃人了。當人們曉得這個原因,都學著這個聰明媳婦的樣,給自己的孩子綉上一雙虎頭鞋,穿在腳上防老虎傷害。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
新年,傳統的舊歷年則稱春節。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歷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
「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
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
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
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
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
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
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
歷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
「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
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
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
歷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陸』 白洋淀紀事中正月的內容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正文內容:
白洋淀,一個極其不引人注意的小地方,小到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都不知道它在哪裡。
《白洋淀紀事》是我最近在閱讀的一本小說散文集,作者是孫犁先生。茅盾先生曾這樣評價他: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絕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白洋淀紀事》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為背景,用樂觀從容的態度描摹時代的風雲變幻,以親切輕柔的筆調表現戰爭的嚴酷和生活的艱難,以豐富多彩的筆觸描繪人物,尤其是女性們勤勞、善良、聰明、勇敢的美好品質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讀了這本書之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在如此戰亂的年代,飽受著日本鬼子和地主們的侵略和壓迫白洋淀人民卻還是熱愛生活。就如在《吳召兒》這一章節,鬼子又開始「掃盪」了。「我們」軍隊到神仙山反「掃盪」。吳召兒的姑媽一邊照顧「我們」,一邊每天到地里去照料莊稼。「我們」跟著姑媽來到地里,她撿來石塊,小心翼翼地把地包鑲起來,唯恐雨水把土壤沖走。
從「在這樣少見陽光,陰濕寒冷的地方,莊稼長得那樣青翠,那樣堅實。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綠得發黑,像說梅花調用的鐵響板。」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種地人細心的照料,對生活的熱愛。孫犁先生用樸素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向我們生動地描繪出地里那莊稼長得是那樣好。
而在鬼子的「掃盪」中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民英雄,老百姓也鍛煉出了堅強的意志。就如《采蒲台的葦》當中孫犁先生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寫出白洋淀人民的堅強。「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得是那麼緊。」
又道:「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葦充滿火葯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液的記憶。是啊,如果這些葦塘沒有故事,沒有背後無數的英雄,它怎麼會美呢?接著作者引入事件。一個冬天,八路軍和村民被敵人圍在冰上,他們鑽進大葦塘,毅然拿出槍支,准備著最後戰斗流血的時候。
一個四十多歲的村民被鬼子捉住。結尾大概是這樣的:他被敵人殺死了,也不透露八路軍藏身之處。他的血凍結了,血是堅定的,死是剛強!婦女們忍不住,她們一齊沙著嗓子喊:「沒有!沒有!」「沒有」兩個字說得鏗鏘有力,堅貞、寧死不屈的高尚品質和精神卻在這兩個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兩聲「沒有」將世世代代傳送下去,讓我們永遠記在心中。
《白洋淀紀事》字里行間透露著中華兒女的骨氣。人們過得凄慘,但對中國保持著萬分忠誠。在《丈夫》這篇散文里,孩子的爹,在抗日前,天天窩在家裡讀軍書。當抗日戰爭打響時,他立即參了軍。
在白洋淀,八路軍,民軍還有許許多多的老百姓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創造了一個個奇跡,鑄就了「保衛國家,寧死不屈」的精神品質。
(6)正月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白洋淀紀事》 是2010年3月1日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紀實類圖書,作者是孫犁。 本書以一個個日常小故事串聯,記錄了白洋淀發生的故事。
孫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1913年生於河北省安平縣,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孫芸夫、林冬蘋、土豹等,芸齋、耕堂為其書齋名,亦作筆名。1933年畢業於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6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後參加抗日工作,曾任冀中抗戰學院、華北聯合大學、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員和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晉察冀邊區文聯編輯。他經歷了抗日戰爭、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全過程。
『柒』 蒲松齡是什麼代文學家著有短篇小說集什麼急急急
蒲松齡是清代文學家,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捌』 魯迅的《故鄉》 是不是短篇小說
是短篇小說
『玖』 《臘月•正月》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臘月•正月》小說主人公韓玄子是被作為集傳統道德的優長和弱點於一身的多重性格人物來刻畫的,其與新經濟力量的代錶王才之間的沖突,被描述為農村社會里傳統守舊的衛道者與順應時代的改革者之間的沖突,從中人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在農村文化傳統中,「恪守土地」、「重農輕商」、「重義輕利」這些傳統文化心理在農村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正面臨迅速解體,狹隘自私保守落後的小農意識正待徹底摧毀。小說揭示了一個與時代思想、社會主流相悖逆的人物的復雜文化心態。長篇小說《浮躁》更是從宏觀的角度,全面呈示了城鄉改革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心理上的重重障礙,通過以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農民金狗為代表的農村改革力量與傳統道德和文化秩序的決斗,寫出了舊價值觀的毀滅和新價值觀的萌動,並進而提出了新一代農民在改革大潮中需擔負起的多重使命。
『拾』 求名家短篇散文20篇最好短一點
1、朱自清《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5、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准備准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准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
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