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有聲小說漢劉邦

有聲小說漢劉邦

發布時間:2021-11-05 10:06:32

❶ 史記中有關漢高祖的幾件事概括

話說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說了劉邦兩件糗事:
一是公元前205年劉邦攻陷彭城後,被項羽反擊兵敗逃亡。在逃亡的路上,他遇到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攜他們同車逃生。後來,又被項羽的追兵追趕,數次將一對子女推下車去,均被馬夫夏侯嬰救起。劉邦大怒,拔劍要殺夏侯嬰,夏侯嬰說:「大王要是殺了我,誰幫您駕車呢?」劉邦無奈,只得聽由夏侯嬰的,不再推趕兒女下車了。
二是公元前203年,劉邦轉敗為勝,因其父、妻兩年前為項羽所擄,項羽為了扭轉敗局,想利用劉邦的父親太公來脅迫他投降,就把劉太公架在高板之上,說:「劉邦,你要不投降的話,我就把你的父親殺了,煮羹吃!」不想劉邦偏偏不賣他的賬,反而對項羽說:「我和你本是結義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真要煮的話,就分我一杯羹吧!」氣得那項羽大罵劉邦是個不孝的小人,終於沒殺太公,最後落得四面楚歌,兵敗自刎於烏江,一代梟雄從此煙消雲散……
後人讀史,對項羽之舉都懷有贊譽之詞,惟獨對劉邦的人品持否定態度,說他是心黑手毒,皇帝之位也是靠手段得來的。
不過,我常以為司馬遷在《史記》中,類似此等細節上的描述,都半隻是小說上的描寫手法,並非證據確鑿的史實。甚至,有些東西根本不值得推敲。那麼,司馬遷的《史記》到底有多少真實性呢?事情過去了兩千多年,沒有人能真正看見,又有誰能說得清楚呢?
後來,也常有人評判,覺得有關劉邦的這兩件糗事,未必真有史實可言。由是我們也搞不清楚,到底劉徹本人是如何得罪太史公的,讓他對劉氏家的祖宗不懷好感,借史筆為他們留下臭名。

2.
個人以為,司馬遷筆下的這兩樁糗事,第一件事是經不起推敲的,幾乎無法自圓其說;第二件事呢?倘若真的確有其事,也並不能代表劉邦其人心狠手辣,反倒體現了他超人的智慧和膽識!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柰何棄之?」於是遂得脫。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年劉邦和子女的年齡: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而劉盈出生於公元前210年,魯元的生年不祥,但據多方考證,估計大劉盈6-7歲。那麼,根據史料推算,公元前205年劉邦兵敗出逃時,是51歲;而惠帝劉盈當年卻只有5歲,魯元公主的年齡則應該在11-12歲之間。也就是說,劉邦的這對子女,都還是小孩子。
其二,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秦漢時期皇帝或王者的車駕。自秦漢時起,皇帝的車駕一般都以六匹高頭大馬為動力,馬高八尺者為龍,故皇帝駕乘常稱為「六龍」。六匹馬拉的車駕,其馬力是非常強大的。而且,既然劉邦當年逃亡時的車夫是夏侯嬰,那也就是說,他們出逃時所乘載的車駕,並非慌亂之中隨意找來的(一匹或二匹馬拉的)戰車。
退一步說,即便是戰車,兩匹馬拉的車駕,其馬力也是非常強大的。劉盈和魯元是兩個未成年的小孩子,其體重加起也就百十來斤,不管是「六龍」的車駕,還是兩匹馬的戰車,都不會對其速度產生太大的影響。
再退一步說,《史記•項羽本紀》中也有記載:「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這說明當時劉邦還有數十騎兵馬跟隨左右。那麼,如果劉盈和魯元會拖累劉邦的車駕,為何不讓他們分別騎在將士們的鞍前,一同逃生呢?
其三,在六匹馬賓士的車駕上,把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推下車去,那種結果可想而知,更何況是推了三次?如此下來,先不說5歲的惠帝11-12歲的魯元活不成,就算是成年人,從奔騰的馬車上被推下兩三次,不死也得摔個骨斷筋裂。
反之,若是劉邦讓馬車夫停下車來再推趕子女下車,那麼馬車夫當時肯定就會制止,何必讓他推趕下車之後,再抱上來呢?
如果不是劉邦讓車夫停車,而是他把劉盈、魯元直接推下車去,那麼,在當時萬分危急的緊要關頭,只顧駕車的夏侯嬰,又是怎樣知道劉邦把子女推下車去的呢?而且是連續三次!真要讓他發覺了,馬車也已經跑出了很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爭執作弄,不旦不能加快逃亡速度,反而會延緩車行的時間。劉邦當然不是傻瓜,在這緊要關頭,他應該不至於那麼愚蠢吧?
既然劉邦怕這兩個孩子影響車速,還不如當時就不讓劉盈、魯元上車更好?更何況,如果怕楚兵追上,劉邦為什麼還要返回沛縣去接家人呢?就這一點,已經足夠說明劉邦在出逃的路上,一個心思里牽掛著家人的安危。
其四,如果當時確實可以看到項羽的追兵,那麼,以車駕和輕騎的速度來看,拉車的馬肯定跑不過騎人的馬,就算夏侯嬰再會趕車,漢王一家子被抓的事實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五,夏侯嬰做為劉邦的故友和親信,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劉家王朝,他對劉家子女的厚愛,肯定是不同一般的。故此,他不贊成劉邦為了逃命而丟棄子女,這種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同樣出於對漢王劉邦的忠誠,做為死心踏地的馬車夫,如果當時劉邦在逃命時確有此等糗事,做為本心仁義的他,可能會產生某種反感,但決不會不顧劉邦的面子而到處宣揚!
那麼,劉邦會自己挖短嗎?如果他真有那麼心狠手辣的話,那他肯定不會自己揭自己的短!劉盈會嗎?小小五歲的年紀,他大概不會記得太多,也不會懂得太多!魯元應該是可以記得的,但如果她真敢說出父王的不是,那她應該活不到做皇太後了,不是嗎?而如果夏侯嬰真的到處宣揚,那麼如此黑心的劉邦,又怎麼會饒恕於他呢?類似韓信、英布此等功臣的下場,夏侯嬰又能如何呢?
綜上所述,在爭戰如此強烈的中國古代,按理,如果劉邦真的是為了逃命而拋棄子女,在封建時代也並不是一件什麼傷天害理的大事!做為國君,孰大孰小你們這些小老百姓應該分得清楚對吧?一句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關你司馬遷屁事?
特別是在戰時,此等事算是小事了,又有哪個史官不怕殺頭,刻意去記錄皇帝家的糗事呢?劉邦要真做了這種糗事,又怎會讓史官記載在書呢?也就是說,司馬遷是根據什麼來編寫這個故事的呢?話說至此,估計拿這個問題來問諸位,諸位也自當無言對吧!
故此,我以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插入這些小插曲,恐怕是對當年漢室劉家有些怨恨吧?倘若不是,最多也只是小說般的一個故事情節吧?並非史實!
當然,如果我們認為當時劉邦之所以放棄子女,是自己引開追兵,而想讓這對幼小的子女得以安生解脫,這樣的邏輯,似乎才有一些可信度吧!

3.
我們再拿第二件事來說說吧: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似乎看到的不是劉邦的無情奸佞,而是他的大智慧、大勇氣。
試想,在當時的情況下,項羽要殺他的父親,想利用他對父親的孝順來威脅於他,他又能做什麼呢?在已經是勝券在握的當時,他還有可能投降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做為大漢天下的奠基者,劉邦並非胸無大志,否則他也不可能戰勝項羽,成為一代豪傑。
以犧牲自己的父親贏得天下統一,這種事不只是劉邦當年這樣做了,在數千年文明的國度里,不知有多少想成王成尊的人,這樣做了。並且,像劉邦這樣打算在最壞時刻犧牲自己父親的君王,事實上並沒有犧牲成功,而是最終使父親得救了!
一個具有非常思維的人在非常時刻使用非常之法,足見其是大智慧的。他的冷靜促使項羽放棄了以太公要挾他的想法,並使之感到無信無義無地自容。劉邦十分了解項羽的婦人之仁,故此冷冷地對他說:「當年我們都北面受命於懷王,並結義為兄弟!項羽啊,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啊!你要真殺了,那就分我一杯羹吧!」
此話既出,乍一看劉邦不孝是事實,然故事卻突然反鋒一轉:諸位不妨仔細思考,事實上只能說是項羽不義在先了。
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吧:當年兩國爭戰,雙方為了達到最後的勝利,自然是使盡了手段。太公在項羽手中,項羽為了扭轉不利的戰局,首先利用太公來要挾劉邦,這已充分說明了項羽不義在先。既然他和劉邦是結義兄弟,劉邦的父親就是他的義父,拿義父來要挾兄長,這是項羽的仁義道德嗎?
所以當時劉邦不無譏諷地說:「我父就是你父,要殺,分我一杯羹吧!」項羽若是真把太公給殺了,則要背負更深一層的不仁不義不孝了,那麼如此一來,劉邦也就只能忍著疼回家去哭鼻子了。好在劉邦能夠了解項羽的心性,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下,他首先投出了一張不孝的牌,看似下策,實乃上上之策也。
請問,誰又能有第二種方法呢?以硬碰硬,虎口奪食嗎?電視連續劇《雪豹》中,不是以周衛國的父親跳樓自殺為結局嗎?他激起了我們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卻失去了一個好父親!雖然時境不同,選擇也不盡相同,但劉邦首先在所謂的仁義上拋棄了父親,卻又在正義上挽救了父親和帝國,這樣的好事,不是一般的強者所能做得到的!
再者,項羽想利用太公以扭轉戰局,並不是第一次對劉邦行使這種不義手段的,當年在鴻門宴上,項羽已經有過一次不義之舉了。然而,司馬遷卻把故事寫成了是項羽的仁義,放走了劉邦,然而事實呢?在那個宴會上,依然是項羽懷有不義之舉在先。
當年,劉項二人受命於懷王時曾有約在先:誰先入咸陽,王之!是劉邦的運氣好,先入主咸陽。但項羽卻仗著自己的實力強大,不旦不兌現承諾,還准備在鴻門宴上暗算劉邦。諸位,咱們不妨摸摸良心說說看,他這樣的行為能夠仗義嗎?
中國人歷來講究願賭服輸,可你項羽和人家賭了卻並不服輸,這是大英雄所為嗎?
你項羽的功勞是夠大的,但你還是後入了咸陽;雖然你滅了章邯二十萬秦軍,卻讓人家給拖住了,這是你的運氣不好,怪誰呢?你後入咸陽不認輸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誅殺人家呢?似這等不義之人,後人為什麼還稱之為英雄呢?
故對此,我不太理解!對太史公的史錄,也缺乏信任感!我似乎聽到太史公在背地裡罵劉徹說:「要不是項羽的仁義,會有你們劉家的今天嗎?」
是的,在《史記》中,我們不止一次看到太史公放出的信息:要不是項羽幫你;要不是項羽不殺你;要不是韓信幫你……如果這些都不是,那麼你劉邦或許就做不了皇帝!可偏偏這些都是了,劉邦也因此才是勝利者,是至高無上的漢王朝統治者,是中華漢民族及漢文化的締造者和奠基者!
當我們重新翻開楚漢戰爭史時,不難看出太史公對項羽的愛和同情,已然超越了書寫歷史的冷靜。他想用他的筆,讓後世的人們,扭轉這個既成事實的戰爭史觀。
的確,許多後人也覺得,當年項羽要是多行不義而殺了劉邦,這天下還有誰能與之爭鋒的呢?可歷史終歸是歷史,不是小說!

4.
當年,太史公在漢武帝的強權之下,大寫劉邦的壞話,並且劉家幾代皇帝都不怪罪於他,足見劉家對人的寬宏大量。同樣,在當時沒有成王敗寇的筆調下,把失敗了的項羽寫成英雄,把勝利了的劉邦寫成小人這種手法,確實讓二千多年來諸多歷史學家深感同情,並深信不疑——太史公的神來之筆,確實還原了歷史,讓人拍案叫絕。
可事實呢?由於後人對劉邦的推子下車及「分一杯羹」的過度渲染,讓現代人對這段史實產生了責疑。雖然我們無法回到歷史中去,但歷史永遠總有邏輯性的一面!
不錯,當年司馬遷確實因為李陵事件倍受牽連,並遭受漢武帝的宮刑。司馬遷對漢武帝,肯定是心存憤恨的。於是,他在尊重重大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寫了一些劉徹他爺爺家的糗事,以此來泄憤並假與臭罵劉家!只是當時劉徹並沒有看到此書,否則他肯定不只是尷尬,而是勃然大怒,並將之付諸一炬。
原來,《史記》並非司馬遷在世時就已經面世了,而是他的外孫楊惲被封為平通侯後,看到當時的朝政清明,想讓外祖父這部巨著重見天日,才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在時間過去若干年後的漢宣帝眼中,別說對劉邦,就算是對劉徹,也已然不是那麼清淅明朗了!那麼,戰爭中的那些小插曲,又有誰會去追究呢?反正,劉盈和魯元最終都活了下來,並且,劉盈做了皇帝,而姐姐魯元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弟弟做皇後,最後也混得一個皇太後的名聲,他們沒有必要抹黑自己的父皇!
後人每每讀到《史記•項羽本紀》時,總少不了罵劉邦為人狠毒。然而二千多年以來,卻少有人能從《史記•項羽本紀》:「……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這句話中,看到一些什麼呢?
如果當時劉邦不是對家人懷有深深的牽掛,又何必「欲過沛,收家室而西」呢!不如直接往西或差一親信過去沛縣看看,豈不是既安全又省事嗎?

5.
另,《史記》有載:「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後人讀史至此,自然又不忘罵起劉邦欺負父親,說他早年不務正業,父親曾教訓於他,並說他不置產業。於是心生怨恨,當著眾朝臣的面羞辱父親。
自然,這回劉邦又成了一個不孝的小人!
然而,筆者以為:劉邦建成未央宮之初,第一件事就是為父親慶壽,並親自奉酒,為父親祝壽。而席間所說的那些話,自然是一些風趣幽默的俏皮話,怎麼可能是羞辱父親呢?他說:老爸,當年您老是說我不務正業,不會持家立業,產業不如我的兄長們多,但今天您看看,我的產業是不是比我的兄長們多呢?
按說,父子間高興時說這些話,原本只是為了尋開心的,何來羞辱?當時逗得眾朝臣們開懷大笑,可見劉邦此人不拘小節,是可以謀天下的人。話又說回來,劉邦在說此話之前,已經早就封了劉太公為太上皇了!要知道,劉邦此舉,在中國歷史上沒做過皇帝的老子中被封為太上皇的,是空前絕後的。這一點,還不能證明劉邦的為人是大孝嗎?
劉邦尊其父為太上皇並在未央宮建成之初,就大開筵席為其草根父親慶壽,這在歷代皇帝中,也是少有的,他為後人的孝道,立下了楷模!
那麼,誰又能說劉邦不孝呢?是太史公泄憤,還是後人一知半解呢?

❷ 項羽,劉邦的故事電視劇,評書

《秦漢英雄傳》、《西楚霸王》、《楚漢爭雄》、《鴻門宴》、《王的盛宴》

❸ 劉邦VS劉備 張良VS諸葛亮

讀書時偶然間發現劉備和劉邦有很多相像之處,於是利用除夕晚上這段難得的空閑時間,在這里做了下比較,並且敘述一些歷史,加以評論。­

一.堅韌不拔:­

­

劉備大家都很熟悉,從28歲隨征討黃巾開始就鬱郁不得志,立了戰功,卻只做得縣尉,不久便被罷職。隨後的日子裡,劉備就開始了東奔西走的生活,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勢力(有一道三國知識測驗題,選擇哪個勢力劉備沒有投靠過,頗有諷刺意味)。初得徐州而呂布偷襲,投曹操而視為英雄,復得徐州而兄弟失散,古城聚義而大敗逃亡,投劉表而狐疑不信,赴鴻門宴而大難不死,棄新野而無容身之地,敗當陽而阿斗受驚。曾數次兄弟失散,妻離子散,虎口逃生,掩面痛哭。年近半百還一事無成(那是人40歲以上就自稱老夫了,何況五十,很多武將過了五十開始衰退,更有人活七十古來稀之詩句)。可真佩服這位劉皇叔,雖然遭遇了這么多挫折,還依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也類似,曹操能識英雄於陌路,大概有很大成分是因為曹操發現劉備與自己的這點相似之處吧)。除曹操外誰也沒想到,這個落魄的劉皇叔在人生的晚秋,一舉施展宏圖,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連請諸葛亮都這么坎坷),席捲荊益漢,建立了三國中的重要一方——蜀漢,完成了他延續漢室的理想,將大名流於青史,史稱漢昭烈帝。可以說劉備是大器晚成,就憑這點,劉備就足以稱之為英雄,甚至可以稱之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這樣的堅韌不拔,不是一般人所能及,像袁紹袁術等輩,一場大敗便一蹶不振,去劉備遠矣。不過夷陵之敗劉備憤終,還是留下了這一詬病。­

­

劉備堅忍指數:9 ­

­

劉邦的堅韌不拔也是眾所周知,不過劉邦有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劉備還經常感慨流涕,可劉邦呢卻絲毫也不在乎的樣子。關於項羽和劉邦的斗爭,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項羽宰制天下, 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由此見之,劉邦與項羽實力相差懸殊。劉邦敗於項羽七十餘次,還曾經有一次大敗,劉邦和司機,兒女逃亡,把呂後與老爸都扔下不管了。由於車載人多跑得慢,劉邦三次把兒女推下車,他的司機於是就三次把他們又撿回了車,說情況固然緊急可不能把兒女拋棄啊?(這一點到與劉備多次棄妻兒於不顧,出城逃亡類似,看來有大志向的人對於死還是很恐懼的,甚至可以棄妻兒於不顧)然而,歷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造化老兒可真會編寫歷史,劉邦得到了韓信在垓下一戰成功,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就是大名鼎鼎的漢高祖。有人說劉備沒多大本事,更有人說劉邦沒有多大本事(有詩說英雄氣數已盡「徒使豎子成名」),是因為劉備劉邦這兩位都有功高蓋主的臣下——諸葛亮,韓信(這點下文在說),還因為是他們成功前的無數失敗,這點我倒要說說了,愛迪生發明燈泡有一萬多次失敗,沒人敢說他不是偉大的發明家。正是因為這些挫折,才使得這兩位英雄的性格堅強起來,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逐漸成熟,才取得這些成就。正所謂「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歷史上有多少位英雄都是先經歷挫折而大器晚成的?如:朱元璋,劉伯溫,越王勾踐,姜子牙,周文王,林肯.......要一般人歷經一次失敗可能會發憤圖強,兩次還會志尤未已,三次尚可,若四五次恐怕就一絕不振了。這也正是某些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的原因,就是因為堅韌不拔,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四五次失敗可以毀了一個常人,更可以成就一個偉人,若此人依然能夠以微笑面對挫折,並不斷積累經驗,總結失敗原因,成就當然會不小。這是上天在優待這個人啊,要降大任與他,所以我勸大家不要怨天,不要尤人,那都是在成就你。話不要扯遠了,到此結束。 ­

­

劉邦堅忍指數:9 ­

­

­

­

二.得民心 ­

­

劉備的得民心是眾人皆知的。剛出來當縣尉時,督郵准備使其罷職,就有十數位鄉親父老來求情。後來,有一個人在劉備落荒而逃時,殺了自己的妻子給劉備吃。後來劉備大敗於當陽。新野百姓為了跟隨劉備,棄了老家,不顧路程艱辛,不顧曹兵追殺,死心塌地的追隨劉備。劉備也寧死不棄,攜民渡江,日行不過十里,不思進取夏口,這種以民為本的精神為我所欽佩。劉備為了生命,可以舍棄妻兒,但絕不能舍棄人民。得民心者的天下,劉備得民心而未能得天下,誠為可惜!他與民心同在,安愁事業不成乎?只要默默努力,慢慢等待時機,皇天是不會負有心人的。最終稱帝,也在預料之中。 ­

­

劉備得民心指數:10 ­

­

劉邦也是個廣得民心的君主,劉邦在攻入關中之後約法三章,在秦王朝的暴政下,百姓苦不堪言,這一鬆弛法律,廣得人心。於是人心歸漢,成為了劉邦與項羽抗衡的一個重要資本。也便有了後來田父故意給項羽指錯路的事件,致使項羽烏江自刎。 ­

­

劉邦得民心指數:9 ­

­三.用人(包括魅力,籠絡人心,識人,知人善任) ­

­

劉備可謂魅力四射,上來就吸引兩元大將——關羽張飛,後來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並且對劉備忠心不渝,這點總所周知,我就不再說了。可以說是運氣好,可以說劉備識人,更可以說明劉備的魅力。而後蜀國第三大將——趙雲,見了劉備,二人便惺惺相惜,離別時依依不捨。後來趙雲上演了一出類似關羽的千里走單騎,猛將為明主所用。趙雲完全可以投靠袁紹,曹操,可他偏偏投了山窮水盡的劉備。可看出趙雲的遠見卓識,也可以看出劉備的魅力與識人。劉備的三顧茅廬,也使諸葛亮深深被他打動,「遂許先帝以驅馳」,是劉備成就一番霸業。關於籠絡人心,劉備更有一套,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忠心都出了名,諸葛亮的出師表曾說:「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體現了由於劉備的生前管理,即使死後也能出現蜀國君臣團結的景象。劉備最成功的就是籠絡住了諸葛亮,使得自己死後蜀漢仍能有實力與曹魏抗衡。若是諸葛亮稍微有些野心,漢室休矣。 ­

­

劉備用人指數:9 ­

­

劉邦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於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系,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前文提到有人說劉邦沒有多大本事,我說呀,劉邦看似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張良,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韓信也敬佩的對高祖說:"陛下之將將(統領將帥的才能)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如果你說劉邦劉備成名是因為有了韓信諸葛亮,不是他們的真本事,我認為就大錯特錯了,一個君主最應當具有的素質,不是他有多勇猛,多善戰,甚至統帥才能,政治外交手段也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要會「將將」。所謂將將,就是知人善任,籠絡人心,能吸引人才被自己所用,使整個集團上下團結,人才都忠心耿耿。具備這個素質,我看就可以當一個的君主了。因為君主不可能同時又是軍事家,又是政治家,外交家。自己總有缺陷,並且總有不如人的地方。而回用人的君主,自己雖然軍事政治都不行,可他能把人才放在恰當的位置,忠心耿耿的為自己賣命。團結就是力量,這樣一個團隊,要遠遠勝過一個全能君主,一個人畢竟不能事必躬親,否則只能累死。話又扯遠了。 ­

­

劉邦用人指數:10 ­

­

—————————————————————————————————————————— ­

以下為我編輯新加內容 ­

­

­

四、道德(寬厚仁義大度) ­

­

劉備在史書中是一為寬厚的君主,在小說中是一位仁君典範。他愛民如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放黃權體現了他的大度。和關羽張飛的情義也是廣為傳頌。 ­

­

劉備道德指數:10 ­

­

劉邦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愛吹牛皮,經常捉弄人,頗象個混混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但卻和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司馬遷記載道:「高祖為人,……仁而愛人。」這種仁而愛人的表現在史料中比比皆是:最初體現在為官府送徒咸陽途中縱囚。繼而表現在初起沛時不願意接受沛令之職。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7]注意,劉邦之辭為首,與曹參、蕭何之辭為首有所不同,蕭曹二人之辭,是恐事不成,秦王朝種族其家,而劉邦之辭,沒有個人的因素在內。最為典型的則以入關滅秦,與秦人約法三章,悉除去秦法,不受秦民犒賞;再則是漢七年,劉邦擊韓王信還咸陽,「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8]最後,在漢十二年過沛,父老留飲,劉邦說:「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9]不願過多打擾家鄉父老,顯示出對家鄉人民深厚的體恤之情。凡此種種,並非作戲,而是出自一片赤誠。 但高祖的誅殺功臣(殺彭越,英布,命呂後殺死韓信,自己死後命呂後逼張良吃飯,致使張良病死)雖出於保漢室安寧,但確實體現劉邦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樂。劉邦還曾有一次他爸被項羽俘辱了,項羽嚇唬了劉邦說,他要把太公煮成肉羹,劉邦說那你分我一杯。 ­

­

劉邦道德指數:7 ­

­

­

五、志向 ­

­

無疑,劉備劉邦都具有遠大的志向,劉備童年時說:「吾為天子,當成此車蓋」。劉邦年輕時見到秦始皇的排場時也說過:「大丈夫當如是也」(巧的是項羽見到秦始皇也曾說過「彼可取而代之」,結果他被劉邦取而代之了)二位說的話也都兌現了,劉備當上了皇帝,劉邦成為了四百年漢朝的開國皇帝。劉備劉邦即使歷經挫折,仍志尤未已,再次可見他們志向非凡。 ­

­

]劉備志向指數:10 ­

­

劉邦志向指數:10 ­

­

­

六、才能(智力,軍事,政治) ­

­

劉備說自己「智術短淺,遂用猖獗」這話是不假,劉備的軍事才能頗受質疑,一生勝少敗多,直到諸葛亮出山才咸魚翻身,更有夷陵慘敗致使晚節不保。但也有支持他軍事才能的,陳壽評價他「機權幹略,不殆魏武」意思是說劉備的軍事才能不比曹操差。陳壽的評價通常是比較客觀的,這句話值得我們參考。而益州確實是劉備親征的,只是對手弱了些。關於政治方面,史料並沒有太多記載,只知道劉備雖然與吳國聯盟,卻與吳國關系不斷惡化,荊州被偷襲,復仇遭大敗,他死後蜀國遭遇危機。可見劉備對於吳國的關系處理的不恰當,間接導致了蜀國的衰敗。 ­

­

劉備才能指數:4 ­

­

­

韓信在與劉邦探討帶兵能力時,也只說劉邦不過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則多多益善。但在人們的印象里,最容易記住的就是他常常被項羽打得落荒而逃,連子女及部隊都顧不上,只顧一個人逃命了。確實,比起劉邦取得的勝利來說,這些敗仗場面在司馬遷的筆下既精彩又傳神,讓人看過一次,就牢牢記住。但在整個秦楚之際,劉邦也就敗給項羽一人,其它人則均敗在劉邦手下。如在反秦戰事中,劉邦於起兵之初就在戰斗中擊殺泗水守,這是見之於史的秦軍陣亡的最高軍事長官。在秦三十六郡中,肯定為劉邦部戰斗征服的至少有三分之一。所以劉邦的軍事才能僅次於項羽。關於政治方面,劉邦沒有太大建樹。雖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理天下,死後還出了亂子。 ­

­

劉邦才能指數:5 ­

­

­

七、歷史貢獻 ­

­

劉備對歷史有一定貢獻,平定了蜀地,使蜀地有一定的發展,也是這一片土地獲得了短暫的安寧。並且他也是三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

­

劉備貢獻指數:8 ­

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一統就是四百年之久。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

­

劉邦貢獻指數:10+ ­

­

八、知名度 ­

­

由於三國演義,劉備家喻戶曉。現在三國已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在三國中名聲僅次於諸葛亮關羽,和曹操並居第三位。 ­

­

劉備名聲指數:10 ­

­

劉邦的歷史貢獻雖高於劉備,名氣卻不如劉備。史記的影響力確實不如三國演義。可劉邦作為一個開國皇帝,也有很大的知名度。 ­

­

劉邦名聲指數:9 ­

­

­

好了,現在計算一下總分: ­

­

劉備總分:70 ­

­

劉邦總分:70 ­

­

呵呵,二位握手言和。 ­

­

後記:總算抽出時間,寫了一篇「長篇大論」,我第一次在網上發表這么長的文章啊。小弟我打字有些慢,寫這么一篇竟花了我四個小時。沒打什麼草稿,難免有些疏漏,請勿見怪。曹操曾評價劉備有高祖之風,如此一比較,劉備確實與劉邦有許多相似之處。是劉備的模仿,還是歷史的巧合?我想還是後者,也沒有史料記載劉備崇拜劉邦。勿見怪我有很多方面站在了劉備的立場,有些地方沒有很客觀的評價,但畢竟是發表自己的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其實,若是劉備真能與劉邦戰平的話,劉備也應當能奪取天下,是天不與時嗎,還是對手太強了?曹操確實比項羽要強,項羽手下沒什麼人才,曹操手下卻人才濟濟。漢室不可復興也是影響劉備不能奪取天下的一個客觀因素。 ­

❹ 可以把嬴政與劉邦的性格做個比較嗎

漢高祖劉邦和秦始皇嬴政之比較
1、千古一帝,有待商榷 歷史象一部無頭又無尾的台階,這台階遠古在下,未來在上。越古越遠越說不清楚,都是聽來的,故曰「傳說」,「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則成了「小說」。(《漢書-藝文志》)
一定的歷史人物自然地定位於一定的歷史台階上。歷史人物的作用是發現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找准了問題並解決了問題,就算完成了歷史使命,就是偉大。
歷史人物只能發現並解決當時的問題,我們不能要求古人造飛機原子彈,這就是歷史的局限性。
歷史曾將統一華夏的歷史使命交給了贏政,似乎又交給了項羽,但他們都有負歷史的重託。
從公元前221年贏政稱帝— 公元前202年年劉邦稱帝,19年間中國出了兩個聲名赫赫的皇帝—秦始皇和漢高祖。
中國歷史上共有494位皇帝,贏政只是第一位皇帝。正如我們無法評出「萬古一人」一樣,將「千古一帝」的美稱冠於秦始皇,實有溢美、惑眾之嫌。因為「千古一帝」乃獨一無二之褒意,盡管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卻是世界級聞名的第一「暴君」!他在全世界第一個施行「暴政」。倘論文治武功,秦始皇只能征伐天下而不能治天下,他將天下治得一塌糊塗,去世年許,天下大亂,以致人口只剩十之二三。秦始皇乃亡國之君,他於國無功;於民有罪,更無德可言。
中國人現在將古今中外婦孺皆知的暴君隆之為「千古一帝」,是諂媚「暴力」、迷信「武力」之舉,是沒有是非的不智之論,是一種文化的誤導,更將貽笑大方。
如果秦始皇和秦文化真象現在一些人鼓吹的那麼好,那數百萬先人的血真是白流了。陳勝、吳廣、劉邦、項羽和當時的天下人都是歷史的罪人,他們都不該去推翻暴政。
老子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秦始皇、項羽、日、德法西斯的狂風暴雨,都沒刮幾天。難道中國人希望再出一個秦始皇嗎?「千古一帝」之說確實有待商榷。
這里不妨將兩位同時代、對中華民族有重大影響的皇帝作一番比較,細考他們的業績和功過是非,或許能澄清我們對歷史的認識。 2、秦皇與漢高的身世及迥然不同的性格
贏政公元前259年生於趙都邯鄲歌妓之家,劉邦公元前256年生於魏國的大夫之家,他們相差僅三歲。
贏政的童年是很慘的,在他出生前一年,秦將白起坑趙卒45萬,故趙人對秦人有刻骨之恨。他作為人質之子生在趙國,不僅備受欺凌,而且隨時有被殺的危險。菲薄的物質生活使他營養不良,據《史記》載,贏政是「摯鳥膺」—雞胸。「豺聲」—其聲沙啞,喉音嘶嘶。
劉邦生於魏大夫之家,使他或多或少受過傳統文化的熏陶,故劉邦能賦詩作文、擊築而歌、拔劍起舞、會下圍棋,他還第一個將蹴鞠—踢足球引入軍中和皇宮。 嚴酷的童年養就了贏政「少恩而虎狼心」的冷酷性格。
而優裕、無憂無慮的小公子環境,使劉邦志趣廣泛,多才多藝,從而養成了好動、活潑的性格,使他具有藝術型的氣質,社會型的人格。
秦始皇的相貌不揚,甚至很醜陋。他出入俱乘「帷車」—帷幔罩車。他出巡時,民眾都得背面,不準看!「人臣不得見天子面」,是他自形慚愧、猥瑣(suo)心態的反映。
劉邦的相貌如何?《史記》說:「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這是說:「高祖的狀貌,是高鼻樑而面帶龍相,胡須很美。」「須」是指下巴上的鬍子,「髯」是指長在兩頰的,劉邦是個「美髯公」。
贏政的心胸如何?劉邦有個老鄉,大梁人名「繚」,後來被贏政封為國尉,即太尉,史稱「尉繚」。這個人屬兵形勢家,著有31篇兵法。他勸贏政毋愛財物,重金賄賂敵國的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贏政用其計,叫李斯去執行。
贏政與他平起平坐,史稱「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按理說,贏政這樣禮賢下士,應得到尉繚的忠心和報答。但尉繚卻說:「秦王的相貌,塌塌的鼻子,細長的眼睛,鷙鳥般的胸膊,豺狼般的聲音,這個人缺少恩德而有虎狼心腸。他不得志時甘居人下,得志就要吃人。我不過一介布衣,但他見我卻十分謙卑。一旦他得志於天下,天下人都會成為他的奴隸。這樣的人不可久交。」尉繚最終走了。

❺ 漢高祖劉邦的初戀情人,竟然是一個酒館的寡婦呢

漢高祖劉邦出身貧苦,文化水平較低,身上也無一技之長。他是從一個社會最底層人士, 逐步崛起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邦的做事能力,劉邦的一生,生的偉大,死得光榮,並名垂於後世,像他這樣的一生充滿 了神奇色彩,應該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今天我就悄悄告訴你一個劉邦的秘密:他這一生第一個女人並不是呂雉,而是另有其人,並且這個女人還是個寡婦,但是她送給了劉邦這一生,最真摯最純潔的愛情!

後來當劉邦做了皇帝,想起了自己的初戀王寡婦的時候,他就疾步如飛地找她去了,等到他們再相見時,他們的眼神交融到一起,激起了往日時光的愛情浪花,她還是那個她,只不過白發已經覆蓋了她的雙鬢,當他們相見時她略微顯老的臉龐,露出了多年未綻開的笑容,並且她那水汪汪的眼晴不時地流出了激動的淚花。可以看出這個王寡婦,一直沒有忘記劉邦,一直在心裡深深的愛著他,等著他,劉邦的心裡何曾不愛著這個自己,曾經真正相愛的愛人呢!雖然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容顏不再,人已經老去, 但是那份最真摯最純潔的愛情,一直在他內心永恆不變!

❻ 推薦幾部關於秦漢時代的電影和書籍,謝了!

小說《大秦帝國》以及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大秦帝國》;
電視劇《漢武大帝》。

❼ 劉備為何不直接自稱漢高祖劉邦之後為何非要蹭中山靖王的名氣

《三國演義》中,劉備出場的開場白常常是一句:「在下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

這句話奠定了劉備的江湖地位,讓八方豪傑人人尊稱他一聲劉皇叔。

因此,小說《三國演義》在劉備稱帝後,就幾乎沒有安排他做過中山靖王之後的自我介紹。畢竟要一位帝王逢人就自豪的說他有個祖先是王室分支,這畫風總感覺有些怪怪的。

然而,或許是劉備之前的介紹太過深入人心,讓他和中山靖王的標簽牢牢的綁在了一起,以至於他名揚四海後,人們提起劉備都不忘提一句名聲遠沒有劉備響亮的中山靖王。

本來想蹭中山靖王的劉備,反倒成了中山靖王最好的宣傳員,世事的出人意料之處,往往就是這樣。

❽ 幫忙介紹一本關於劉邦的書,謝謝了

1、《漢高祖劉邦傳》

《漢高祖劉邦傳》是201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回作者是黃中業。答本書用通俗靈動的語言,講述了漢高祖劉邦的傳奇一生。

2、《大漢王朝》

是2007年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葛劍雄。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八個主要朝代,系統地展示了各個朝代的歷史大事和興亡嬗變。

3、《劉邦是怎麼煉成的》

《劉邦是怎樣煉成的》介紹了一座偉大的帝國大廈轟然坍塌,一群不甘心被命運支配的豪傑奮起於水澤山林,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殊死搏殺,一幕幕爾虞我詐的暗戰較量。

這里有指鹿為馬、異軍突起、破釜沉舟、暗度陳倉、背水一戰等一個個融入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成語典故。

這里有千古一帝,有忠臣良將,有政客、陰謀家、投機者、術士,甚至還有為丈夫死節的美女,有偷情弄權的悍婦。

劉邦的故事,一個鄉村無賴成長為偉大帝王的傳奇。一曲回腸盪氣的大風歌。

4、《項羽與劉邦》

《項羽與劉邦》是2009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司馬遼太郎。

5、《劉邦大傳》

《弱勢大贏家 劉邦大傳》是九州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圖書。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曾經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他登上九五之尊的意義也令後人討論不已。

❾ 關於楚漢相爭的小說哪本書里有

《秦時月》

劉亞來洲:空軍中源將, 空軍副政委。1952年10月出生,1968年參軍,當過戰士、班長、排長、新聞幹事。1972年入武漢大學英文系學習,1974年開始文學創作,處女作長篇小說《陳勝》於1977年出版。其後,利用業余時間創作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好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秦時月》、《大山母山別墅》、《兩代風流》,長篇報告文學《黃植誠少校》及中、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多篇。大學畢業後到空軍聯絡部工作,以敏銳的目光和寬闊的胸懷捕捉國際軍事斗爭新動向,創作了一系列國際軍事題材的報告文學,代表作品有《惡魔導演的戰爭》,《攻擊、攻擊、再攻擊》等。1984年,南國有戰事,隨軍采訪,負傷,創作了戰爭題材的小說《一個女人和一個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響。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6年,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東方語言系客座教授.

歷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1998年獲授空軍少將軍銜。2002年1月調入成都軍區空軍工作,任成都軍區空軍政委。2003年晉升空軍中將軍銜,12月任空軍副政委。李先念女婿。

改變未來的選擇需要從改變歷史入手

❿ 劉邦的父親叫什麼名字

結發劉邦
呂後是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人們對她的稱呼,她的原名叫呂雉。
呂後的家鄉是單父縣(今山東單縣)。呂後的父親,姓呂名文,字叔平,山東單縣人,被人們稱之「呂公」。呂公有四個孩子:長子呂澤,次子呂釋之,長女呂雉,次女呂媭。呂公因為躲避仇人逃難時曾暫住在至交好友沛縣縣令家裡。後來,由於呂公對沛縣感覺不錯,便把家安頓在了沛縣。
呂公剛剛客居沛縣的時候,縣里的官員、豪紳聽說縣令家來了貴客,便都來湊錢喝酒。負責接收賀禮的人,就是後來劉邦手下「三傑」之一的蕭何。此時,蕭何是沛縣縣令手下一名官員。這次酒宴,蕭何主管收禮。按照規定,獻錢不滿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湊錢超過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劉邦來到以後,高喊一聲「泗水亭長劉季」「賀錢萬」(《史記·高祖本紀》),就直接來到堂上,實際上,劉邦一個子沒拿。呂公一聽「泗水亭長劉季」「賀錢萬」,大為驚訝,趕快起身相迎。因為「賀錢萬」在當時是個非常了不得的數字。從酒宴的規定看,出一千錢的都算是貴客,都要請到堂上喝酒。拿一萬錢,當然令人大吃一驚。從來人的身份看,比亭長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沒有「賀錢萬」。拿一萬錢,當然令人大吃一驚。從實際收入上看,秦代一位縣令的年俸也只是數千錢,至於亭長,一年的俸錢不足數千。一個亭長一次酒宴敢於「賀錢萬」,絕對是天文數字,也是不可能的事。呂公當然知道劉邦不可能「賀錢萬」,但是,呂公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他看中的是劉邦的膽量和潛在的政治家素質。所以,呂公聽到這么一個天文數字,立即對劉邦產生了十分強烈的興趣。
呂公這個人還有一個特點,非常迷信相面。因此,他對口出大言的劉邦的面相也非常吃驚。客人都走了之後,呂公對劉邦說:我平生為人相面多極了,但從來沒有見到你這樣的面相。我有一個女兒,想許給你為妻,希望你不要嫌棄。劉邦此時還沒有妻子,一聽說有這種好事,喜出望外,馬上答應下來。但是,呂公嫁女一事呂公的老婆不答應:你平時總說咱女兒是個富貴相,要許個富貴之人家,沛縣縣令對你這么好,他來求婚你都不答應,為什麼非要嫁給這個劉季?呂公回答:此非兒女子所知也。 ——《史記·高祖本紀》
呂公的家是呂公一人說了算,盡管他的妻子反對,但是,他的妻子並不當家;這樣,呂雉就成了劉邦的妻子。值得重視的是呂雉的態度。作為這場婚事當事人的呂雉,沒有絲毫怨言地接受了父親對自己終身大事的安排。可見,未出閣的呂後當年本是個乖巧聽話的姑

閱讀全文

與有聲小說漢劉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玄幻小說主角帶著神格重生 瀏覽:895
中國好看的現實主義小說推薦 瀏覽:309
渣攻後忠犬的小說推薦 瀏覽:859
無盡武裝有聲小說715 瀏覽:337
重生商場的經典小說 瀏覽:373
重生後全家寵的現代小說 瀏覽:577
有聲小說散兵游泳 瀏覽:206
終極一班系統完本小說 瀏覽:110
安排紅樓夢小說結局 瀏覽:412
契訶夫短篇小說第一章主要內容 瀏覽:279
正太穿越到異世界小說 瀏覽:731
男主帶直播系統的小說 瀏覽:879
制霸世界小說排行榜 瀏覽:782
主角是蘇墨的系統小說 瀏覽:562
第二十八年春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46
男主角姓杜的總裁小說 瀏覽:213
小說都市美女後官未刪減全本 瀏覽:215
小說都市透心 瀏覽:192
差評師收壽衣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487
溫瑞安的小說txt 瀏覽:953